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厚江:语文教学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6:3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语文教学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 作者:黄厚江
  • 地点:南京市第十一中学
    时间:2012年5月24日
    一、引言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汇报一下教学的想法。只是想站着,感觉也不太好,想坐下,坐下以后感觉也不太好,这个感觉就是一个词坐立不安、忐忑不安。追根溯源,这次讲座是我主动要来的,不是他们请我来的。有一次和顾老师在一起,聊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顾老师跟我说,说她们的潮水之家的一些年青老师都非常要强,都非常要好,都非常热爱语文,都想把语文教好。但是又觉得有时候仅仅有热情,花了很多功夫,似乎取得的效果自己又不是很满意,然后我就不太谦虚地说,什么时候有时间让我和他们聊聊,可能会有帮助。顾老师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好的,我们什么时候专门请你来。”其实我这话说了很后悔,也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了,居然自己还要去启发人家请自己去讲座,觉得感觉怪怪的。但是话已经出口了,顾老师也很认真,好几次遇到我就问我“黄老师你什么时候去呀?什么时候来呀?”看上去她不象一个即兴的,给我面子的应答,好像是真的。后来我们就把这个事情弄假成真了,今天我就来了。但是问题出现了变化,今天来的老师好像比我原来商量的对象扩大了,但是我的观点没有改变。按照我既定的话题向大家。关系也不太大,因为我们今天来的都是语文老师,就定了这个题目。初中专门讲这个话题的不是太多,很多学校请我去谈谈怎么写论文。现在的老师似乎都在重视写论文了。但我一般不会重点去谈怎么写论文,其实又都在谈怎么写论文。
    请大家在写论文之前先想一想,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其实我看过了,在座的都是成年人,都懂。想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先想一想孩子是怎么生出来,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论文就是怎么写出来的。那么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先想想孩子的爸爸和妈妈是谁?你家生孩子了吗?清楚你家孩子的爸爸妈妈是谁。写论文也先要想清楚论文的爸爸和妈妈是谁。有一篇文章写得那么好,说说可以,写文章不好写。如果我写一篇文章,我会说论文有三个爸爸和三个妈妈,今天我们不谈这个话题。至少有一个爸爸和妈妈你必须清楚,你是论文的爸爸和论文的妈妈。你所教的学科是论文的爸爸和妈妈。如果你是男的,你所教的学科就是论文的妈。如果你是女老师,你教的学科就是论文的爸爸。那么再仔细想一想爸妈是怎么把孩子生出来的?大家比我还懂,首先要相爱。许多老师问我,经常问我,黄老师,怎么样写出像你那么多的论文,怎么样把课上得像你那么好,怎么样……我说最简单,爱语文吧,爱语文的人就能写出好论文来,爱语文的人就能把语文课上好,爱语文的人一定会语文发生感觉。很简单地讲,你不爱你的老婆能生出孩子吗?你生不出孩子,是别人的孩子。你不爱你老公,能跟他生孩子吗?第一、爱你教的学科。第二、孩子要十月怀胎,我可以保证,任何一个老师如果把语文的一个问题放在肚子十个月不忘掉,你写不出论文来找我。你说不写三天就把它忘掉了,对不对?不客气地讲,现在我们很多老师写论文,就恨不得一夜之间生孩子,生孩子不是我们正常地怀胞,肯定是个畸形胎儿。所以我说,我讲的从根本上谈怎么写论文,要想写论文,首先要有学科研究。把一个问题放在肚子里十个月,就是学科研究的最形象的说法。脑子里不停地琢磨,十个月还写不出论文,绝对没有。
    二、学科研究:
    ⑴我们首先要讲什么是学科研究。
    什么是学科研究?我没有去查工具书,说我草根也好,说我农民也好,我的学术研究基本不读大问头的学术著作,我学生有读博士的,有读在职硕士的,我一律不主张他们去读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因为作用不大。那么什么是学科研究呢?根据自己经验,以一个学科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你教语文的研究语文,你教历史的研究历史),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为研究目的的教育研究形式。这就是我说的学科研究,一些专家的书跟我不一样,我也不管了。
    我这里说了三个要素,刚才已经说了一个要素,以学科教学为研究对象。第二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现在说说第三个要素,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为研究的目的。这句话我自己都不太满意,因为我还没找到一个更好的说法,所以我就姑且用一个“质量”作概念。如果你再问我什么叫质量呢?我下面再解释。
    我现在先来说为什么用“质量”而不用效果、没有用效率?我就在这里把话题稍微打开一点点,因为这也属于我们教学研究的范畴。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学校、所有学科,所有老师都在研究有效教学,两个月前一个杂志通过一个我熟悉的人想让我写一篇高效教学的文章,一开始我就不肯写,然后他们一定要我写,我写的文章比他们想象的长,我文章的题目就是《语文教学目前最好不要谈高效教学》。这个问题暂且按下不表,我遇到过很多学校是以有效教学为课题的,估计南京也有。但作为一个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的学校、专家、领导等等,我就问一个问题,你们的“有效教学”什么叫做“效”,“效”的内涵是什么。大多数不知所云,所以我就很惊诧,有效教学什么叫效都回答不清楚,还在搞有效教学,你还觉得好玩?
    也有人说清楚的,大概有下列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有效教学的效是效率。然后我就问:“什么是效率的有效?效率的无效?什么是低效?什么是高效呢?”我们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来讲,语文教学什么叫有效?什么叫无效?什么叫低效?什么叫高效呢?一篇文言文你教三节课,我教两节课,我就是高效?你一节课教两首诗,我一节课教三首诗,你就是高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我们明确说清楚的。很显然语文教学是不能这么衡量的,课时少高效,讲点课文多就是高效,做点题目多就是高效,你讲一方面题,我讲两方面题就是高效?那么有人说我们的效不是效率,是谈效果,有效教学的效是谈效果。我再追问,我喜欢原点思维,我喜欢认死理,喜欢把问题往死里问。那么什么叫效果?什么课叫效果好?什么情况的课就效果不好。我才工作的时候,有一位总务主任是部队当兵回来,他然后听我的课,说黄厚江你的课好。别的老师就问他为什么好呢?他说我听其它老师的课全打瞌睡,听黄老师的课不打瞌睡,这也是一个标准。但是我们既然进行这个课题研究,不能这么简单化。
    事实上大家都清楚现在我们所说的效果好只有一个评价标准,就是试卷上的分数。有的学校就这么搞的,一篇课文教八个老师一齐教,一齐考,考得好的就是效果好,考的不好的就是效果不好。这看上去有点理,实际很没有道理。首先你怎么保证这八个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是否一样?你没办法保证。你说分班是均分一样,分班均分一样不能保证学生语文素养全部一样。第二,你怎么保证这份试卷是最科学的呢?大家都知道,换一份试卷,语文试卷换一张试卷,换一道文言文,换一个作文,可能这个班级就变成好的,那个班级就变成不好的。如果我们稍微有一点点课程意识,你就知道任何一份最科学的试卷都无法衡量一节课、两节课的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学很多效果是试卷无法测量。所以新《课标》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素养”,“素养”就包含了很多东西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试卷只能测量知识和能力。语文素养是试卷考不出来的。
    我下面讲一个简单道理:《课标》明确规定,强调语文课程的最高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热爱母语,学习运用母语。热爱母语在学习运用母语前面。这话什么意思?有的老师今天考好了,但就因为他考好了,他的学生从此不喜欢语文了,我认为这个效果是最差的,功不抵过的。我经常开玩笑讲,有的老师很得意平时均分都比别人高1分,高0.5分,但从此以后他的学生讨厌他,也讨厌语文,你说哪一个效果好?如果把你的学生教育的从此以后恨读书了、恨学校了,恨老师了,你说他考上北大、清华,到底是功还是过,无论是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讲,我想大家都应该很清楚。我举过一个极端例子,是我们学校的,我们学校一个老师的孩子和另外一个同学在一个班上课,另外一个女生就是找碴,找她的女儿的碴,她就不清楚她为什么要找碴呢?后来经过谈话一了解这个女生说出来了:“她妈妈原来教我们语文的,一塌糊涂,只会让我们做题目,坏得不得了。”但初中老师都知道她妈妈教学效果好。所以教学效果怎么衡量,绝不是一个分数和试卷的问题,这是教育上最难的问题,就是教育测量的问题。当然,我们有时候领导就很简单地,你3.5,他3.6,他就好,你就不好,其实这是非常没道理的。
    于是有人的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效”叫什么呢?叫有效活动、应该说提出有效活动是非常有学科的理论高度的,但要看这堂课学生的活动是多少,而有价值的活动是多少,这非常理想。但大家想一想,怎么去测量呢?怎么衡量呢?一位老师上课,这个班级有效活动多,那个班级有效活动少,少多少。你科学地测量不容易。第四种还有人提出有效信息。这堂课有效的价值、信息量,包括学术量等等,同样也遇到测量的难题。所以在汇报这个话题时,我就想到,没有用什么“有效”、“教学效果”,而用最俗的概念,叫“质量”。
    质量如何解释?大家听我来解释,我跳出了其它人的评价的框架。①我提出了一个很通俗的说法,一叫中听。什么叫中听?两个,一学生喜欢听。我觉得这看上去很通俗,实际很有道理。很多优秀教师几乎都证明了这一点,他让他的学生喜欢上他的课,然后喜欢他这个人,喜欢他这个学科,然后就考得比较好。我们从反面去证明,反面学生。如果学生讨厌这个老师上的课,这个老师要教好十分难,付出的代价要比别人高。古人讲:“亲其师则信其道。”再从生命的角度讲,课堂是学生在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生活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生活也是教学的本义之一。如果从教师角度讲,我常常用反讽、夸张的方式说:“我们的老师心理素质这么好。有两种人我很敬佩,一种人在公开课时把自己打扮的像天仙一样,平时去他的课堂看就象魔鬼一样,他一会装神,一会弄鬼,他既是神又是鬼,而且心理在天仙与魔鬼之间自如地穿越。这个心理素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第二,有一大批老师在在学生鄙夷甚至仇恨的目光中上很幸福地教三年语文,还自鸣得意。你看,自己的课有多好,我考得多好,还能幸福地上三年。他课堂上学生的目光让我上三天受不了,他能上三年。”让学生喜欢听是第一标准。有人说,现在还要考试,似乎是矛盾,但不是绝对矛盾。正因为第二个是让同行喜欢听,让学生喜欢听是一种感觉,一种感受,让同行喜欢听大多数就达到很高境界了。第三,最主要的还是让自己喜欢听。除了极少数人自己的课上得一塌糊涂,自己的感觉也好得一塌糊涂,这种人也有,但是不多,一般的教师只要稍有良知,一堂课下来上得如何他心里清清楚楚。第四种人领导喜欢听,我就没说。
    ②我的所谓质量标准第二个维度是中用。第一是中考、考试有用。很多老师知道我从来不唱高高,我一有机会就告诉老师们:“让我们热爱考试吧!”为什么?中国目前人才选拔最公平的还是考试。没有高考,再多人的儿子,我的儿子,我的孙子相对讲机会更少。我们普通人的孩子还是靠考试。更重要的,我说不考试,我们的课更难上。我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不高考我们怎么教语文》、《如果不中考我们怎么教语文》,大家可以想一下,大多数人不考试课就没办法上。当然能不能考试有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认为只要稍懂教育的学校,成绩统计不应出现小数点,凡出现小数点的,校长、主任都不懂教育,99.1跟99.9就说明质量差距吗?这算什么差距?一旦算就是对老师的伤害。现在有的学校算到0.01。我们的教学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所谓学科研究要让学生考好。现在有的老师两边跑,要考试成绩,他说我要课改,你要课堂质量,他说我要考试。其实他的课也上不好,考试也考不好,他两边躲。象小孩打屁股一样,你打他这边,他那边屁股来了,你打他那边,他这边屁股来了。我在学校说,我说课改就是考得差,考得差就课改吗?语文老师上课别人听不懂,教学设计也写不出来,还骗人说课改?一篇文章放在那里,让你上你不敢讲,也叫课改吗?从质量上讲,衡量成绩是相对的,合理差距都应当充分容忍。但是反过来,100分的语文你总是比别人差5分,你不要讲课改,肯定是你的问题。你教的班级永远比别人差,肯定是你的问题,不用去狡辩。所以,学科研究要考好。但也不能忘了我喜欢说的另一句话:“在中国做一个教师不会对付考试是不称职的,仅仅会对付考试是很可怜。语文老师仅仅会对付考试是考不好试的。”特别是高中语文老师,高中语文老师你自认为能应付考试,其实是考不好的。
    ⑵什么是专业成长?
    我强调个人的一点智慧,我认为有有三个维度、三个表现。1、功利性成长。现在时代好,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提供了一级级的台阶,从评职称的角度讲,从二级到一级,到高级,正高、还有特级,阶梯性教师发展的功利性成长。以苏州为例,教坛新苗、才工作两年评教坛新苗;两年后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这是功利性台阶。我认为教师追求功利性台阶是正常的,甚至我认为是应该的。我们也有些老师很清高,瞧不起这些东西,“什么特级啊,狗屎”。有两个特别好的老师,一个中年,一个青年,全不要,不在乎两个小钱,面对这样的老师,有魏晋名士之风,我也敬佩。大多数老师老师都是俗人,我就是典型的一个俗人,一个记者采访过我,他说:“黄老师你做老师有什么追求呢?”我说:“我这个人是‘功名利禄我全要’”,他就不记了。后来有个硕士生研究我,我说我“功名利禄我全要”是前半句,后一句话是“只磨自己不磨人。”现在有的青年教师是“功名利禄我全要,不磨自己专搞人”,他自己全要了。我们学校最近评特级,简直是一场战争,硝烟弥漫,至今还未散去。一直搞到市里公示了才搞下去。这个问题两方面,一方面这些搞人的人现在不说了,另一方面我跟年青老师讲,功名利禄都要,但记住孔子的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有的年青老师想特级想疯了,什么招都能出。你要真的是特级才有意思,你了晚上回家,面对特级证书看看你脸红不红。连自己老婆都说:“你这个鬼样,还特级?”有的特级是一特也不特,特级教师课上的特别好,理论特别好,考试也特别好,太难了,你总要有一样吧。有的老师在学校是特级,在备课组是特级,走出去“一特也不特“。拿到每一个荣誉,你看到荣誉,问心无愧,看到这四个字,心里很坦然。否则证书放在家里有什么意思。
    2、带来另一个维度,功利性发展带来内涵式提高。我觉得内涵式提高比功利性发展更有意思,两者最好同步。我们现在社会很多东西是割裂的,人扭曲了、割裂了。统一起来的人才是健康发展。有的人非我不可,不得退缩。想当当到了好好当是对的,内涵上发展更有价值。什么是内涵式发展?也就是不断追求自己学科教学的更高境界,于人于己功德无量,还有享受,最大的意义就是生命的享受。我刚才说的,现在有很多老师上了课堂就痛苦,不仅自己痛苦,学校领导也痛苦。每到暑假总有人打电话来说,分班你关心一下,他就历数最好放到某某老师班上,千万不能到某某老师班上。家长说千万要不放到你班上,你老师做的还有意思吗?还能做下去,心理素质够好的。每年都是有的特级抢着要,如果不派这个老师家长就组织代表团静坐,有的特级反过来,拼命不要,我说他是特级,家长说我们就不要特级。他自己痛苦,领导也痛苦,更重要的是学生痛苦。凡是自己上课就痛苦的,你就想到学生的痛苦就是你的两倍,凡是你上课堂不陶醉,你的学生就痛苦。一位老师,每次上课自己就享受,你的生活质量要提高多少?首先你当个教师生命有限,一天到晚就痛苦,这个日子能过吗?
    把两个概念统一起来看,内涵式发展也好,阶梯式发展也好,有什么规律呢?和谐也好,不和谐也好,有三点规律。1、“温饱靠政府,小康靠自己”。高级教师在退休前都能得到,温饱,给你个高级回家,工资够了。或者说,教到入门地步,学校可以帮你,帮你弄个高级老师。小康靠自己,如果你要做到更像教师的教师,做一个有点感受、有点尊严,有的自信的教师,必须靠自己。徒弟也带不出来,优秀的教师都不是师傅带出来的。2、前几天和几个外国人在一起谈教师发展,我讲到了教师的高端发展重要就在内在动力,低端发展主要是取决于环境影响。一个学校青年教师抓得好,入得门是可以的。3、所以我加了一句话,温饱靠政府,小康靠自己,高端靠运气。一般情况下靠自己努力,你会成为高级老师,要成为优秀教师,但能否拿到特级、特高,一般会但不是必然会,拿不到不要太伤心,不要将它作为你生命的唯一的追求,这毕竟是外在的。课上不好,拿到又有什么意思?“猴子爬得越高,它的红屁股暴露得越明显。”不是特级上这种课大家还不太在意,是特级大家反而注意。反是高端的要从大处看问题。
    二、学科研究的基本范畴。
    老师们如果要写点文章,搞点学科研究,一定要弄清学科研究范畴。(一)什么叫学科研究范畴呢?我认为有三个层次,今天讲前两个层次。先说学科研究的基本范畴。一个做教师的要把书教得比较象样,有三个基本范畴:1、立足于课堂,理解学科课堂。通俗地说,语文老师着眼于课堂,但必须要有课程意识。我们都是在一线教书的,我们的学科研究不能好高骛远,我们的眼睛应盯着课堂,盯着课堂必须有课程意识。什么叫课程意识?大家可以查资料,看书,我这里大概地说,就是能够对自己所教学科有整体把握与定位,要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待学科教学的一系列问题。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一线老师是缺少课程意识。从评课时能看出来,有两种人,一种人对课堂的感觉很好,理解很好,就是说不出来,为什么呢?就是缺少课程意识,是感受性的。说不出来,说不清楚,同样一个问题,这个人说了半天不清楚,一个人几句话就说清楚了,就是因为他具有较好的课程意识。过去不重要,今天必须要有。一些老教师说,我也没有什么课程意识,但我书教得也很好,我的学生也喜欢,考得也不错。这样的情况的确有,但是打个比方就清楚了。拔牙,某种意义上人人都能拔牙,我也能拔牙,我的亲伯伯怎么拔牙呢?我亲眼见过,他一颗牙要掉了,疼得很,请医生要花钱的,他用一根麻绳一头拴在牙上,一头拴在门上,叫我顶住门,然后他把头仰过去,一甩,牙拔掉了。我们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讲,好不好?太好了,一分钱不要牙拔了,但这是要出人命的。一个牙科医生他也要懂得必须的生命知识和生命规律。
    我用这个比方说明课堂教学背后都有课程的东西。比如说,语文老师,同样一篇文章,放在这里,怎么去读,有很多种立场和视角。你可以作为一个不做教师的人拿到这个文章以后也可以读,这是一般读者的视角,他这个时候是阅读文本。你现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要备课地去读,这就是教师教学视角,这个叫教学文本。这两者之间不一样,这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这就叫课程意识。课堂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一大批老师,什么视角也不是,就是把参考书的内容说出来,参考书上有什么我就说什么,这叫没有读者立场的阅读教学;现在也有青年老师,才气横溢,他对文本有很多自己的理解,上课时全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他也犯了课程上面的问题,这就是缺乏教学的视角,他不能从课堂的角度来确定我从文章中读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但是我在课堂上应当追求一二三四五六,他没有,他反正从文章中看到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后对学生也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前一种从文章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都没有,也没有课程意识。所以要搞学科研究,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尤其要写文章,把课上好,要立足于课堂。人有课程意识了,但他不是立足于课堂的课程意识。有一些有全国富有影响的老师上不了课,甚至没有学校要他是什么原因?表面上是他教不好,考不好,说到底是他对课程的把握不行。你不是文学理论家,你不是大学教授,你中学的老师必须立足于课堂。讲一个最核心概念,所有学科新课改以后,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课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三个维度就是课改的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必须把它带入课堂里。衡量所有课堂都应当看有没有,任何一堂课都应有。语文课六个目标应当都有这些东西,有知识有能力训练,六个东西都有,课好,六个东西融为一体,更好,六个东西一个也找不到,肯定不好,六个东西只有一个东西,其它没有,课也不好。
    2、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处理学习内容。这也不是理论的问题,但可以从理论的问题说起。我刚才讲了,一篇文章你可以读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那么初中的九个东西中你应该教学生什么,应当舍弃什么,到了高中你应该教学生什么。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可以教出不同的东西,但立足于学生需要去看,肯定只有一种有道理,其它没有道理。所以我说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去研究教什么。其实数理化也是一样,说到底,题目从最终的观念来看,从最功利的角度,这个题目到底是什么题目?到底是几个题目?内容方法是动态,比如我们所谓的互动,立足于学生来看要不要活动,一问就明白。
    3、立足于学习的效果研究的学习的方式与手段。课堂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为何立足于教学的手段与形式,是让学生学得更好。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的手段和形式时,必须要问这样的手段和形式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有了学生就学的更好。这样一问,我们就发现课堂教学的很多手段和方式是破坏学习的,是学生不需要的。在谈阅读教学时我举过例子,开玩笑,一旦要读课文了,音乐就响起了。为什么放音乐?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课本。我就怀疑,假如你在家里看杂志,看了一篇文章很优美,哦,放音乐。你会放音乐吗?我这个人音乐细胞很差,由此可见,音乐并不必要,更多地是一种伤害。有的老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放的音乐是《二泉映月》,这能帮助学生感悟崇拜之情吗?没有。凡是教到《荷塘月色》一定要放荷塘,我一看这个荷塘不对,这个荷塘是不是就是那个荷塘,肯定是49年以后拍的,这个荷塘没有“淡淡的哀愁”,也没有“淡淡的喜悦”,你拍不出来的。现在哪个荷塘能拍出来呢?人家是晚上朦胧的月色,你在大白天。三四个月前,给青年在山西上一篇课文叫《西地平线上》,写三次落日,我让他们找一找有没有照片,找了三百多张没有一张照片合适。语文教学有以无胜有,无中胜有,最高境界。我在课堂上说黄老师原本用三幅照片让你们加标题,可是黄老师找了三百多张都没有找到,于是画了三个方框让你们画画,三个方框效果非常好。和我一起上课的三个老师,一大堆照片,不单有落日,连早上的日出也来了,基本上都不是大西北的,你说说这就是破坏了学生的文本感觉。一定要符合学生的需要。
    一个初中老师教学《未来的王国》,下面请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请大家认真看书,同时欣赏优美的画面,我在下课要评课,还要听音乐,还要欣赏优美的画面,还要读课文,有的学生不理他,光看书不看画面,或看画面不看书。这个形式和手段完全破坏了学生的学习,所以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效果去讨论研究教学的的手段与方法。有一个年青老师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朗读分五个声部,一个男生领读,一个女生领读,还有一个老师领读,老师领读“北国风光……”,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来,满头大汗,忙不过来。阅读《沁园春雪》要五个声部吗?我带南师大还是苏大的一个硕士,教《离骚》,精选一段,从头开始读,一个人读一句,这么读,我说哪有这样读的?屈原要知道不恨死你吗?诗歌朗读有气韵的,一个人读气韵就没有。
    这就是学科研究的三个范畴,一课堂研究要有课程意识,二内容研究,内容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第三教学手段的研究。
    (二)下面我们说学科研究还有重点的三个范畴。什么是学科研究的三个重点范畴?
    1、学习方法研究。这是很多同类老师讲座所关注的,我从我的个人经验来谈,同时也是从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看,语文老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学科研究,不知道怎么学就不知道怎么教,而我们现在很多老师不知道怎么学就研究怎么教,研究出来的怎么教常常是虚架子。语文老师一开始不要忙着写大论文,你从学习方法的角度上好好写一篇文章,当然就是小论文。我三十年有三分之一是研究学习方法,三十年的前十年主要是研究学习方法。你对所教学科的基本问题关键问题想清楚,你想不清楚这个问题怎么上课呢?这个问题我在教育局唱过反调,当然是开玩笑说的,苏州教学市场很繁荣,家教市场收入很高,据他们说一年挣二三十万的也有。从倡导学科研究的角度讲,如果一个老师的家教真正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证明他的学习方法研究是成功。学科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是课堂安排,有的课堂安排合理,有的课堂安排不合理,你的课堂安排学生马上就能启动,有的学生不能启动,因为你的考虑脱离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学生启动有他的理论,有他的动力启动,。你觉得好玩学生不买帐怎么办?有的老师上去象歌星一下,“同学们,我们互动一下”,互动个鬼!学生不动;有的老师一哄就出来,跟法轮功一样。有的老师他的学习对学生把握不住,考试怎么做,你自己要出来,你自己不清楚,肯定上不出来。
    2、第二个范畴是教学活动研究,就是课堂教学的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研究。这是大部分老师关注到的,但是大多数老师做得不够的。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语文老师的课堂是展开的,第一种是教学内容排列,他基本上是一介绍作者,二分清层次,三归纳段意,四分析含义……教学活动呢?我在他的教学活动中没找到,找不到他的教学活动。二是问题串联,比前一种更多,有的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问一答,他整个课堂就是问题的串联,其实跟前一种差不多,就是把原来的内容转化成一个问题,把原来的内容提炼成一个答案,他的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找答案。我评课时开玩笑说有的老师提问就是让学生找答案,找到答案眉开眼笑,找不到答案死不瞑目。最好学生一问就答,一答就对,还要抢着答,还要立即答。还有傻傻的老师听课,看到这节课羡慕得不得了,这节课太好了,太精彩了,答得太圆满了,学生配合的多好。一问就答,一答就会,一起答,抢着答,就是最典型的无效教学,因为学生原来就会。第三种,现在很时尚,叫标签概念式,吓人的不得了。我归纳了几种标签,一种叫“走进式”,一走进平桥村,二走进双喜,还有走进六一公,然后还有走进谁?你简单走吧。怎么进去看不到,上面是走进式,下面还是参考书的几句话,没有具体的教学活动行为。还有一种是对话式,例如上《渔父》,一和屈原对话、二和渔父对话、三和生命对话、四和智慧对话。你有条件吗?管他呢,就是一种概念。还有最时尚的就是课程标准的概念,一整体感知,二自主体验,三自主学习,四互动合作,最后拓展延伸……全是一些概念,就像日本武士一样,头上写一个字“忍”,大家一看日本浪人来了。我们学生写文章,我在讲高考作文时,很多学生写文章就是这样概念,前面找不到内容,最后来一句点题。因为老师自己也贴标签。我跟我们班同学开玩笑讲,你们作文象什么呢?就像黄老师上课时拿一个纸条在头上贴四个字“我是美女”,你们会认为黄老师是美女吗?你们会吗?不会,你们会说赶快把黄老师送医院去,黄老师出问题了。现在课堂就是这样,贴标签式。第四种更可怕,学校领导很提倡,叫一键式展开,电脑上有一个操作叫一键恢复,很多老师上课都是一键式,上课,今天学习《社戏》,第一张走进鲁迅,从鲁迅哪年出生到鲁迅哪年死,第二阅读课文,第二张出来了;我说老师太可怜了,校长已经把我们变成了农民工了,我们还把自己变成机器人。他知道点,我们概括一句,都没有教学效果,都没有体现出语文老师自己的劳动和成果,他表现的都现成的,网上找的,参考书有,所谓教学活动是你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去整体感知,你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去把握屈原。
    我给很多人举过这个例子,你看优秀的、成功的好的教案,于漪老师怎么教《晋祠》?就三个活动,一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二听写《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有关“晋祠”的词条,请你把词条安句子标上序号,对应词条读课文,把对应的序号标到课文上去,然后大家一齐讨论词条上哪些内容课文写了,词条上哪些内容课文没写,词条上一句话,课文写了几段,再来看看课文里的句子为什么写这么多话,哪里写那么多句子。现在的老师怎么教,他从头到尾都是晋祠的照片,他教的不是语文的晋祠,他教的是旅游版的晋祠。“同学们,跟着我来到晋祠”,这个地方怎么样,然后,“同学们,跟着我……”。如果传统的朴实的老师怎么教呢?一阅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二阅读课文,理清说明结构,三再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四品读说明语言,是这样的吧?于漪老师这几句话一句都没有说,但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说明语言也有,说明结构也有,说明方法也有,说明层次也有,人家怎么互动体验呢?也没有找答案,一切尽在其中。所以我说语文学科的最高境界是“看看不是语文,想想全是语文”。“看看不是语文,想想不是语文”最可怕。
    3、研究的第三个范畴考试研究。在中国做个老师不会对付考试是不正确的,不会就不要玩。既然要玩高考,又要考好,就要研究考试。
    我们现在回到现实来,语文老师怎么对付考试呢?全国语文老师只有一招,就是做题目。不管做多少,只要考好就好了。一考好,领导马上就总结了,今年数学学科考得好,他们做了多少张练习。语文一张试卷,你把试卷好好看一看,有多少东西是做练习有用的。语文一张试卷,高考150分、160分,有多少是做练习有用的呢?有很大部分做练习,是没用。现代文阅读,一天做一张练习有用吗?没用。而我们很多的老师不仅用这个方法去迫害他的学生,而且用这个方法去迫害他的儿子女儿。我们校长说过一句很刻薄的话,我很赞同,说:“一个老师做教师如果自己孩子其它学科考不好,我可以理解你奉献太多了,没有时间管孩子;如果连你自己教的学科考不好,我有权利怀疑你,你不会教这个学科。”我赞成,你教语文的孩子语文学不好,说明你的课有问题。我们有的人教数学的一动就在外面预测高考,女儿考得从来没及格过。60分考不到。你吹一吹我们可以理解,但你很清楚你不懂数学。有的家长教语文的,小学开始让孩子天天做题目,你自己试试看看有没有用。作文多写就好吗?古人说过多读多写,怎么教多,让你自己一天写一篇交给我,你能写出来。让你一天写一篇,你肯定说折磨人。学生这个立场看也是一样。我可以告诉你,语文学科大部分内容不靠做练习,很多练习做了没用,很多练习做了是有害的。
    我们原来学校有个同行,他是著名大学的新闻专业毕业的,每年高考结束后,他要背两大堆讲义回家,他很得意,开玩笑地说:“看,我又节省了两大捆练习。”他得意什么呢?一是他每年高考不是最好,但肯定是前两名,就是前三名,不落后;第二他的学生少做了两大捆练习。你们心里也清楚,你们让学生做的练习有多少有用,比如说改病句,做一条做不出来,做一万条就做出来了?为什么老师要做呢?我们分析一下他的心理,因为做出来以后问心无愧。二向领导交代,你看练习做了还是考不好。三做练习的课最好上。讲练习的课最好上。教学活动这些多难啊?但没想过,你耗费了学生多少生命,最大的罪过是让学生不读书了,从此让学生害怕学习,害怕语文,从此就恨死语文了。考得好让学生喜欢语文,这是本事,有的学生爸爸妈妈是班主任班上考得最好了,但没有人喜欢他。有的爸爸妈妈也是说,我为你怎么样,最后儿子要杀他。考好了,学生恨死了,这不是悲剧吗?更重要的是,很多练习做的是有害的。
    具体地说,我可以肯定地说一般情况下,一份试卷五到十分有问题,古汉语出问题更多了。我从外面回来了,他们说黄老师你看看卷子,一看真的有问题,我说既然改了,你们评讲时要注意,要暗中引导学生,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语文老师应有这个功力。他们很无奈地说:“黄老师,我们都已经讲过了。”我常常开玩笑地说:“语文老师就有这个本领,答案是错的,他能讲对。而且讲的学生心服口服,不仅如此,更牛的是,学生是对的,他是错的,他能把学生讲的向他认错。”你说试卷做的有害有益?我可以说每年市里出的试卷全是这个问题。苏州最近二模,几个组联合来讨论,大家一讨论还是千毫百差。但我们的语文老师从来安心讲,他为什么能讲得圆呢?他倒过来讲,他先看答案,再看试卷。然后告诉学生,这个答案三个要点,第一要点在第一段,第二要点在第二段,你看不出来吗?第二段关键词在哪里,你看不出来吗?我在太仓,有个小孩问我答案,老师不知道,我说你不要着急,你们老师他也在找。所以高考送考以后老师不说,答案没有出来。高考一结束,有个学生问我,黄老师,你看这一题怎么答?我说你这个傻丫头,高三太苦了,你才结束,还不好好休息。小孩很感激地看着我。后来过几天答案出来了,我说你过来,你选的哪一条?A是动宾搭配不当,B是什么。你怎么能选B,不选A呢?学生说,对不起,黄老师我又没考好。
    学科研究要研究考试,研究哪些内容呢?研究高考现在在考什么,不要打听今年是哪个命题的,从正道上研究;高考应该考什么。更重要的是,语文老师要研究,或者所有学科老师都要研究,高考不会考什么。现在有老师,不会考的拼命做,还拼命讲。高层次的研究还要研究什么?还要研究怎么样才能考好。语文是要做练习的,语文主要不靠做练习,有的做练习有帮助,有的语文练习做得多。从高一开始你要做什么,过了一年你要做什么,高考开始了你要做什么,都是不一样的。一个月前,我去评一节高三的课,听一个老师讲作文,让你的立意更深刻,还有一个老师讲让你的语言有文采。当然我在哪里评课比较含蓄,这两个老师都不懂高考,都没有研究过高考,都不懂写作。一讲大家都知道,让你的语言有文采是老师教的出来吗?你自己有文采吗?你自己没有文采,还要让学生有文采吗?你不是哄人吗。有文采是教不出来的。最后一个月还在教让文章有文采,就说明老师绝对不合格,不懂高考。
    三、第三大块是怎样开展学科研究,或怎样开展语文学科研究。
    (一)学科研究从课堂开始,也可以说从备课开始。学科研究注意的就是课堂。语文老师的幸福源于课堂,一个老师失去了课堂的享受,人生注定是悲剧。反过来,你不敢来上课,你就牛不起来,语文老师得课堂者得天下。不管评什么级,宇宙级也没有用。
    从课堂中发现问题,学科研究首先就是发现问题,无问题就没有研究。研究就是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首先从课堂中来,从自己的课堂中,从别人的课堂中,这个问题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成功的,一方面是不成功的。简单的说,一方面是感觉是好的。凡是你感受特别好的,你不要轻易放过。反过来说,凡是课堂让你难受、尴尬的,就有值得让你研究的东西,研究就在课堂中。写论文就知道,换一个角度讲,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写文章的人都知道,论文是什么呢?论文就是一点想法加几个例子。这一点想法从哪里来?就从课堂中来,几个例子哪里来的?就是在课堂里。为什么你从课堂中既没有发现想法也没有发现例子呢?首先,你要做一个喜欢磨课的人,这个“磨”不是“打磨”的意思,是折磨的意思。如果说我有成功经验,中国人搞学科研究,叫领先一步,享受终生,只要你早一步,评教学新秀在前面,下一次评新苗也在前面,评什么都在前面,这是中国学科的经验。所以说我的成功经验,我做老师就是喜欢磨课堂,拿到一本书,我就会勾两三篇三四篇课文,自己从早磨到晚。每个学期我会挑三四篇课文来精讲。现在的年轻教师呢?你叫他上一个公开课,他说黄老师这有用吗?任何东西你发现有用就轮不到你,就是发现他没用的时候你来做,别人想不到,就像我们同学写作文一样,他说这样写太无聊了,那样写太无聊了,然后我就告诉他,人生就是经常因为做一些无聊的事才变得丰富多彩,你想一想,人生如果一点无聊的事不做,就一点意思没有了。谈恋爱无聊吧?吃饭无不无聊?睡觉无不无聊?反过来讲,凡是所谓精神丰富的人都是干的无聊的事。我就对年青老师说,你要成为特级吗?很简单,也不要干什么事,你就在家里折磨自己,磨你自己的课堂,你带着录相机去,没有条件,带着录音笔去,录下来,回到家以后慢慢地听,听到你很陶醉,听到你不脸红,听到你很得意,你这节课到全国去比赛肯定获奖。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把自己的一节课听完,回去试试看,有时课上得很得意,但是回家整理课堂实录时难过得不得了,做那么蠢的事,说那么蠢的话。所以我说最关注的事,把把握课堂。
    (二)还要学会听课,三个词,要学会“理性地”听课。理性听课和非理性听课区别很大,有两个区别。第一个所谓理性听课,你是有一点课程意识的人,有的人听课是凭感觉的。第二个是要有良好的心态。我们现在有一些老师听课的心态很不正常,叫“变态”。现在听课老师变态的太多。有哪几种?随便举一个例子都有,我们学校老师去听课,我问他这个课听得怎样?他说这个课没什么好说的, 我们能上这个课的老师多了,我们认真上也能上出来。再听课,这节课怎么样?这节课好,我们这里没人上出来,一辈子也上不出来。还说一句,我估计你能上的出来。大家听听看,凡是上出来的就不是好课,上不出来的就不是好课,这不是变态是什么呢?这个课你一辈子都上不出来的你听他干什么呢?有的老师听我打过比方,我看到过范冰冰回来睡不着觉,这个女人太好了,这个女人好啊,这不是神经吗?范冰冰你是够得到还是摸得着。我的课堂教学评价角度来看,他就是真的,对你来说是假的。还有一种是“挑剔式的”,特别是一些小才女或者才男。一听黄厚江,啊呀黄厚江普通话臭得一塌糊涂,然后拂袖昂然而去,抓住一点不屑一顾。还有一种呢,我们一个小姑娘出去听课,回来告诉我,我赶快给他回个信,说你记住不要轻易被人拐跑。小女孩回来说啊呀太好了,我感动得不得了,魂都没有了。男老师也有听课,凡是名家的课,获奖的课,崇拜得不得了,太好了,从头到尾都是好的,这很可怕。我告诉你,每一节课不管谁上的肯定都有问题。我做评委,一等奖前5个我认为能得一等奖,后面5个全国要平衡的。10个人前5个能得一等奖,前5个也有问题,所以这个匍匐式听课很可怕,是害了自己。公开课磨课有的人是越磨越好,有的人越磨越差。有的人听课是超市心态,他不是听课的,是在超市里买东西,他看这个东西好放篮子里,那个东西好放篮子里,然后第二天回去一节课吃这个,第二节课吃那个。“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在这节课上这个东西好,在你的课上就一定好。举一个例子说,范冰冰的眼睛好看,放在黄老师脸上好看吗?范冰冰眼睛放在范冰冰脸上就好看,我这个脸只有这个眼睛好看。有一种心态,我劝各位将来一定要放弃,就是践踏相对比较差的课。我以前也有这个心态,后来就改了。有些人很残忍,践踏一些很差的课。我也会上一些很差的课,我们不讲大道理,你也会上很差的课。更重要的是,换一个角度说,什么叫论文?一点道理加几个例子,论文中既有正面例子,也有反面例子,人家辛辛苦苦为你们准备反面例子,你不感谢人家吗?你找一个反面的例子,你找都找不到。但我们很多老师没有这样的意识。学科研究从课堂开始,从课堂开始很重要的是学会理性的听课与评课,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主张。
    (三)第三个大块,让自己的思想不断成长。
    从课堂上开始,一开始我就说论文怎么写出来的,就象生孩子一样。
    先说第一小点,要善于孵化自己的思想。什么意思?就是当你在课堂有一点感觉的时候、当你在活动中有一点感觉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当你在课堂发现一点小问题的时候,要如十月怀胎般让它不断长大,这叫善于孵化自己的思想,让它不断地长大。
    第二小点,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怎样让自己的思想孵化呢?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方法,从批判开始。中国的语文老师大多数缺少批判意识,这与我们长期的文化有关。但要进行研究,进行论文写作,首先要批判。不管是谁?参考书以好,某某人讲的也好。从批判开始什么意思?很多人不批判就接受,从批判开始才能发现问题,但批判不是目的,批判以后再接受和不批判就接受有质的区别。第二,批判以后可以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要研究。很多老师说出来,这句话你感觉不对,有很多人到此没有了,论文写出来也到此为止。你的课也到此为止?很多人听一节课,非常好,再想一想是不是应该这样做呢?你用你的课堂意识,你用你的课程意识,去分析是不是好。当你发现他的好处,会比他更好,一个老师只要认真听课就会写出文章,你把参考书放在一边看课文,你有了观点以后再看课文,肯定有不同。所以先要批判质疑,再研究思考,第三步才是接受,这就是良好思维品质的三个要素。
    第三、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呈现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尤为重要。尤为重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现在是功利社会、评职称要有论文,论文就是表达呈现自己思想。要怎么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呢?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要有表达意识。有很多老师谈感觉有的,现在语文老师对课堂教学上一点感觉也没有很少,但是也会带来大误区我们年青老师经常问我,怎么写论文?我说你把一些大的杂志的论文翻一翻你会找到一点感觉的,他翻了两篇论文后就拿着杂志找我了,黄老师,说真的,我觉得这些杂志上的论文让我觉得很好的、让我眼前一亮的一篇都没有,他说黄老师你看看,这一篇我早就看过,这一篇我也写得出来。他这个感受也有,就跟上课,听了孙老师上课觉得,这个内容我也有感觉,你要明确一个真相,曾经感觉过与想清楚之间相隔十万八里,想清楚与说清楚之间又是十万八千里,说清楚与写清楚又是十万八千里,写清楚与在课堂上呈现又是十万八千里,都相隔了十万八千里,思想是要呈现。我们一些的老师希望一讲就清楚,一讲就写得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思想与成长是不可超越,就象一个人必须十个月孕育生命,才是健康的生命。如果三个月就出来,他就不健康,很可能是死胎,所以我说要学会呈现自己的思想。
    最后一小点,遵循思想表达的基本规律。论文有基本规律,跨越一步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就象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一样,一下就带来很多问题,我们的学科研究也是一样。一个人思想的成长,思想的表达有什么规律呢?我可以告诉老师们,大概有这些规律:第一阶段,是理解概念。如果是才写论文的人,你老老实实写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理解有多维的理解,如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到目前为止空洞很大。比如方法,三维目标方法的理解。其次还有个性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理解是个性概念,比如有人提出概念叫速读,什么叫速读,什么时候速读,速读有什么考虑?速读有什么好处?想写文章怎么会写不出文章来?只要有时间去研究,只要有时间。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好课的简单,好课的简单是怎样的简单,是这样的简单不是那样的简单。我说两句话,今天看到杂志上面有一位老师写一篇文章,上面写他看一本书,最后引用一句话,是我的一句话,把语文课放在语文教育上。什么叫“把语文课放在主语文教育上”?这叫解释概念,是思想成长的第一阶段。这个概念太多了,这叫教学文本。
    第二阶段,体现概念。自然规律也是一样,这是比较高的阶段,理解好了要体现。黄老师这句话我认同,要体现。课程目标一大堆目标你认同,要体现。所谓互动体验,目前互动体验多了,你讲一讲课堂中互动体验到底体现在什么里面,整体感知到底怎么感知,什么叫整体,整体内涵的哪些方面。
    第三个提出概念。大家知道科技领域和商业领域,美国人赚钱最多,美国是制订标准的国家。所以我们加入世贸组织,首先是理解概念,你要把世贸组织的所有条条理解,然后这个概念要体现,第三个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权力,要制订概念,等到中国人制订概念了,那就好了。学科研究思想成长的最后阶段就是提出概念,说一句不谦虚的话,我就提出了许多概念。
    说到最后,我用两个问题总结一下。一个问题,有一年春晚蔡明郭达演小品,蔡明反复地问:“为什么呢?”课堂这么教为什么呢?考试这么考为什么呢?第二个问题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故事,学校主任的小孩跟我下象棋,后来他找了一个名师,过了一年我下不过他了,他一赢就在我旁边唱,有一天他太猖狂,我气坏了,趁他不注意拿掉一个字,结果把他下败了,我也唱小曲。他盯着我看,说:“有意思吗?”学科两个问题,一多问问“为什么呢?”二要想想,下面学生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看对你说:“有意思吗?”
    附录1:
    于漪老师《晋祠》课堂实录:
    晋 祠(第一课时)于漪
    第一课时
    [上课]
    师: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
    生[部分]:首屈一指。
    师:首屈一指[竖起拇指)。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速度。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位学生)。
    生1:青岛八大关。
    生2:故宫。
    生3:从化温泉。
    生4:山西云岗石窟。
    生5:西安的大雁塔。
    生6:杭州的西湖。
    生7:长城。
    生8:甘肃的酒泉。
    生9:善卷洞。
    师:在什么地方?
    生9:宜兴。
    生10:福建厦门的鼓浪屿。
    生11:南翔古猗园。
    生12:北京的颐和园。
    生13:普陀山的寺庙。
    生14:西藏的布达拉宫。
    师:好,讲得很响。
    生15:河北省的赵州桥。
    师:河北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
    生[部分]:课文《中国石拱桥》。
    师:对。
    生16:太湖。
    生17:西安的大雁塔。
    师:重复了。
    生18:陕西的兵马俑。
    生19:安徽滁县的醉翁亭。
    师:醉翁亭,我们这学期要学《醉翁亭记》。
    生20:承德的避暑山庄。
    生21: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
    师:岳阳楼,我们这学期还要学《岳阳楼记》。
    生22: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生23:庐山的大天池。
    生24:洛阳的白马寺。
    生25:雁荡山。
    师:在什么省?
    生25:浙江省。
    生26:广西容县古经略台真武阁。
    生27:河北省保定市的古莲池。
    生28:广东肇庆星湖。
    生29:广西阳朔。
    生30:长白山天池。
    生31:济南的大明湖。
    生32:扬州的瘦西湖。
    生33:北京的天坛。
    生34:甘肃的敦煌。
    生35:上海名胜豫园。
    生36:西藏的拉萨哲蚌寺。
    生37:绍兴的东湖。
    生38:北京的卢沟晓月。
    师:“卢沟晓月”我们也在课文中碰到过。
    生39:西双版纳。
    生40:四川的乐山大佛。
    生41:宜兴的张公洞。
    生42:庐山的花径。
    生43:中岳嵩山。
    师:中岳嵩山,你还能够说出其他的几个“岳”吗?
    生43:能。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师: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记得很熟,好。
    生44:浙江的瑶琳仙境。
    师: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生[部分]:山西省。
    师:因此我们查这本词典的时候,在山西省部分可以查到。“晋祠”在这本词典的127页[翻到127页],山西省太原市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晋祠”[出示给学生看]。我们听写一下。为了节约时间,把“晋祠”修建的时间以及后来重建的时间略去。现在请同学们把笔记本拿出来听写。
    [听写]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悬瓮山”请你们翻到教科书的137页,“悬”是悬挂的“悬”,“瓮”是酒瓮的“瓮”)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重复一遍],(请翻到书的140页,“天圣”圣人的“圣”),追封唐叔虞(唐尧虞舜的“唐”,追封唐叔虞——)[板书:唐叔虞](“唐”是地名,“叔虞”是人名,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汾水”的“汾”),并为大母邑姜[板书: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复一遍],(“圣人”的“圣”)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重复一遍],(“尊”在这里是量词,“尊敬”的“尊”),殿前鱼沼飞梁(请看140页最后一行,鱼沼飞梁)[重复一遍]。为国内所仅见[重复一遍](“仅”不仅而且的“仅”)。殿两侧为难老(“难老泉”的“难老”)、善利(“善恶”的“善”,“利益”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重复一遍],常年不息。(哪个“常”?)
    生[部分]:“长短”的“长”。
    师:“长短”的“长”吗?
    生[多数]:“常常”的“常”。
    师:(对,“常常”的“常”。常年不息)水温17℃(水温17℃怎么写法?)[边做手势边讲],清澈见底[重复一遍]。祠内贞观宝翰亭中——(“贞观之治”的“贞观”,知道吗?)
    生[集体]:知道。
    师:(“宝翰亭”,“宝贝”的“宝”,“翰林”的“翰”。有些同学看着我,大概不会写这个字)[板书:翰](注意,“人”下面没有一横)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重复一遍](“撰写”的“撰”,什么边旁?)
    生[集体]:“扌”旁。
    师:撰写的御碑,哪个“御”?
    生[部分]:“防御”的“御”。
    师:“晋祠之铭并序”(加引号。“陋室铭”的“铭”,知道吗?“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柏树”的“柏”,“槐树”的“槐”。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重复一遍],隋槐在关帝庙内[重复一遍],(关帝庙是祭谁的?)
    生:[议论]关公。
    师:老枝纵横[重复一遍],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重复一遍]——(这个“长”是哪个“长”?)
    生:[议论]“长短”的“长”。
    师:(对。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重复一遍]被誉为——(哪个“誉”?)
    生:[议论]“荣誉”的“誉”。
    师:被誉为(被称誉为)“晋祠三绝”。
    现在请同学们校对。我读一遍,不仅校对字,而且要校对标点符号,看看怎样点才正确。
    [师朗读,生校对]都对了吗?一字不错的有没有?举手。1、2、3、4[边数边扳手指]。错1到4个的有多少?[稍停,学生陆续举手]看来是绝大部分。校对好了以后,请同学们做一件工作:这里一共听写了5句,请你把每一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来。
    [生标号]
    师:标好以后请你们用很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把条目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文章上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手势:两掌相对合拢]比如说,第一句“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这是“1”,请你看看,与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对应?
    生[集体]:第1自然段。
    师:对,与第1自然段对应起来。在有关的语句旁边写个“1”。好,现在很快地把这5句对一对,看有没有对不起来的地方。看谁对得准,对得快,要有速度。[学生专心而迅速地标号,老师巡视]有的已经对出来了,我们稍微等一等,可能有的内容找不到,仔细找一找就能找到。[XX学生小声议论] X X,你说。
    生45:“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找不到。
    师: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这一句对不着。[指问其他同学]你们呢?
    生[部分]:没有。
    师:也没有找到。哪个对出来的,请讲一讲,对得最快的是X X。X X,请你说说看。
    生46:第1句话是对第1段。
    师:第1自然段,这没有问题。
    生46: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
    师: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对的。
    生46:第3句话对第5自然段。
    师:对吗?
    生[部分]:对。
    师:好。
    生46:第4句话——
    师:第4句话找不着,第5句话呢?
    生46: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
    师:第4自然段对第5句话。第4句话呢?这“御碑”对不着,有没有找到的?[学生举手]X XX。
    生47:对第11自然段。
    师:第11自然段。
    生47:11自然段中“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
    师:他考虑得对不对?“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是总的,而词典条目里只提出题咏中的一个,“唐太宗撰写的御碑”。要对应就对这个地方。X XX[指生47]的理解是对的。
    X X[指生46]同学,刚才说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你们认为怎样?有补充吗?[学生举手]X XX。
    生48:还应该对第6、第7、第8自然段。
    师:第6、第7、第8?
    生48:还有第9。
    师:第9。请坐。我们把听写的最后一句话读一读,到底应对哪几个自然段?前几句话是一句对一个自然段,一目了然,而最后这句话涉及好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句读一读,你们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读啊?
    生[部分]:祠内还有——
    师:祠内还有,预备,读——
    生[齐]: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师:这里有哪几个说明对象?第一个是什么?[学生举手] X X X说。
    生49:主要说了晋祠三绝的三个方面内容。
    师:哪三个内容?
    生49:一是周柏、唐槐。
    师:周柏、隋槐[校正],对第几自然段?
    生49:第4自然段。还有宋塑侍女像。
    师:对哪一自然段?
    生49:对第7自然段。其中还包括晋祠三绝,就是还包括鱼沼飞梁,对第9自然段,以及——[下面学生纷纷议论]
    师:X X 有不同意见,X X表情上不同意了,看看包括不包括?请坐,X X说。
    生50:我认为在宋塑侍女像内并不包括鱼沼飞梁、盘龙殿柱,这里说的三绝只是对第4、第5和第7自然段。
    师:第4、第5、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学生举手]X X X说。
    生51:还有,我觉得这句话还应该对——噢!我看错了。
    [学生哄堂大笑]
    师:看错了。XX[指生50]讲得对,第4、第5,是树;二是讲什么?难老泉、水;第三是讲什么?圣母殿里面的宋塑侍女像,因此是4、5、7。刚才X X X[指生50]对得非常快,很好。把词典上介绍晋祠的语句和课文《晋祠》对照起来看,你们会发现哪些问题?这是一。二、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食指、中指竖起示意]三、请你们判断一下是文章写得好呢,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食指、中指、无名指竖起示意]有的已经思考好了。[学生举手]XX,你说。
    生52:词典上说晋祠是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书上说是在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数据上有些不对。
    师:数据上好像有些不大对?25公里是多少里啊?
    生[集体]:50里。
    师:50里,怎么一个50里,一个40里呢?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举手]X X X。
    生53:词典里介绍的一段话中,“三绝”是指:难老泉,宋
    塑侍女像和隋槐、周柏,而书上写的“三绝”是:圣母殿、木雕盘龙和鱼沼飞梁。两个“三绝”内容不同。
    师:三绝的内容不一样,这又是一个问题。[学生举手]X X X 。
    生54:我认为X X同学[指生46)刚才说的问题遗漏了一点,在词典上的第2句中,XX同学[指生46]只对了第7自然段,我认为还可以对第9自然段,就是讲鱼沼飞梁。
    师:对不对?
    生[集体]:对的。
    师:好,补充得很好。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举手]X X X。
    生55:书上是唐槐,而词典上说的是隋槐。
    师:到底哪一个对?是隋槐还是唐槐?
    生55:[继续提问]书上写42尊侍女像,而这里写43尊。
    师:是43尊还是42尊?[学生举子]X X X说。
    生56:书上写的是唐槐,这里写的是隋槐,隋唐相隔时间不长,隋朝的统治很短,所以这里用隋槐、唐槐都可以。
    师:可不可以?
    [学生点头]
    师:隋什么时候建立的?
    生[集体]:581年。
    师:公元。
    生[集体]:公元581年。
    师:灭亡呢?
    生[集体]:618年。
    师:[笑]你们历史学得不错,因此我们讲“隋唐”“隋唐”,就好像秦始皇统一——
    生[集体]:秦汉。
    师:对。秦汉,秦朝很短,因此常和汉连起来讲。相隔时间很短[拇指与食指示意“短”],因此问题不大,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举手] X XX。
    生57:我回答X X[指生52]的问题,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而词典上是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一个是西南,一个是西行,它们之间存在着方向的差别——
    师:好,方向上有差别。
    生57:[继续说]所以,距离也不相等。
    师:距离也不相等,因此两个数据怎么样?
    生57:都可以。
    师:都可以的。
    生57:[继续发表意见]还有关于晋祠三绝,书上与词典上说法不一样,《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说——
    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怎么说?[出示此书,学生课桌上都有此书]
    生57:“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别多。”
    师:因此,可以说法不一样,对吗?
    [生57点头]
    师: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在读某一篇课文时,总要到《课外阅读手册》中去找一找,看看有没有相应的文章读,这样对理解课文,扩大视野有好处。三绝可以有多种多样说法——[学生举手]X X X。
    生58:我认为对三绝作这样的解释不是最好,应该说,在课文上它是讲古建筑的三绝,在词典上是讲晋祠三绝,当然它们之间有区别。
    师:对。读书要读仔细啊![学生举手]X X X。
    生59:我来回答刚才X XX同学[指生55]提出的问题。他说殿堂里面有宋代彩塑43尊,而书上是42尊,好像有差错。其实,书上讲“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这样加起来也是43个。
    师:42加1是多少?
    生[集体]:43。
    师:43。
    生59:[继续讲]所以,并没有出入。
    师:对,请坐。[学生举手]X X。
      生60:刚才我们听写下来的一段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而139页第5自然段中讲“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些水主要是来自难老泉”,说法有出入,这些水到底是来自难老泉,还是来之于难老、善利二泉呢?
    师:请坐。[学生举手]X X。
    生61:词典和课本上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在写晋祠三绝的时候,写作方法是不同的,课文上是先总述,然后再分述,字典是先分述,然后再总述。
    师:好,你看出了不同之处,仔细阅读,不同之处还多。我们刚才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解决了,比如25公里和40里是不是数据上有出入,刚才XX[指生57]解答了。一个是西南,一个是什么啊?
    师、生:西行。
    师:这没有矛盾。42、43,42加1--
    生[多数]:43。
    师:这也没有出入。至于三绝的讲法,词典上是晋祠三绝,书上呢?
    生[部分]:古建筑三绝。
    师:因此也并不矛盾。而XX[指生60]提出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到底发源于难老泉、善利泉,还是只是难老泉呢?请阅读思考[出示《中国名胜词典》]这里是一段话,这儿是一篇文章[出示教科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XX想好了,其他同学呢?[学生举手] X X X。
    生62:课文里是描写说明结合起来写的,而词典上只是简单的说明。
    师:只是简单说明,你看到了这一点。[学生举手]好,X X你说。
    生63:课文中和词典里说的这两段话顺序不同。
    师:顺序不同,怎么不同?
    生63:词典上这段话先写圣母殿,然后再写难老、善利二泉,最后写周柏、隋槐,而书上先写隋槐、周柏,接下来写的是难老泉,最后写的是圣母殿。
    师:次序前后不同,请坐。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
    生64:词典上着重描述的是晋祠三绝,而书上写的方面比较多,除了写晋祠三绝以外,还写了另外的许多。
    师:许多什么?
    生64:许多美景和古迹。
    师:美景和古迹,讲得好。一个比较简单,一个比较丰富。
    [学生举手,师示意讲]
    生65:我认为书上说的这些水都是来自难(n?/SPAN>n)老泉。
    师:不是n?/SPAN>n老。难(n?/SPAN>n),n?/SPAN>n老,青春长在,难老,难于老啊。
    生65:这些水都是来自难老泉,这些水是晋祠里面的水,而词典上说难老和善利二泉,主要是晋[说不下去了]——
    师:[提醒]晋水发源处,对不对?读书要十分仔细。[学生举手]好,X X。
    生66:书上既写了晋祠的优美自然风景,又写了晋祠的悠久的历史文物,而词典上只讲了晋祠悠久的历史。
    生:[议论]一样的。
    师:噢,一样的。[学生举手]X X。
    生67:我认为词典上也写了优美风景。
    师:也写了优美风景?
    生67:噢,[改口说]写了这个就是——
    师:难老泉?
    生67:不是。建筑。
    师:建筑?
    生67:不是光写自然风景,在第三方面“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这也不是写自然风景的。
    师:没有说清楚。[学生举手]X X。
    生邱:刚才XX讲词典上是先分后总,书本上是先总后分,我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词典上一开头也是写:“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这里也是先总说,只是具体说明时次序和书本上不一样。
    师:在具体说明的时候不一样,请坐。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不同地方,综合起来是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词典上介绍的这段文字跟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内容来讲,一个比较全,XXX[指生64]不是刚才讲吗,介绍了风景和很多建筑;词典上呢,比较简洁。一个比较全面,一个重点介绍。就说明方法来讲,刚才有同学讲了,词典上主要是——
    生:说明。
    师:说明。文章呢?
    生:说明、描写。
    师:说明还有描写,这是从表达方法来讲,文字上也不一样,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词典上那段话比较平实,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则比较优美、生动。待会儿,我们进一步阅读就能体会了。从说明顺序来讲也不完全一样,词典上说明顺序是一件一件的,采取什么结构方式?
    生[部分]:横式结构。
    师:对!横式结构,是并列式的,而这篇课文刚才XX[指生61]说,先是总的然后分的。因此,词典介绍晋祠跟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课文,不管就内容,就表达方法,就说明顺序,就说明语言来讲,都有不同之处。大家看看,这段话写得好呢,还是这篇文章写得好?[学生议论纷纷][指定学生]你说。
    生69:就作为词典要给读者以说明以简练的概括来说。
    师:[笑]这句话你们听得懂吗?[学生笑了]话没有说通啊,重来。
    生69:作为词典来说,那段文字是和它的作用相符合的,而作为文章选进我们的课本要我们阅读,这篇是很适合我们阅读的。[多数学生笑了]
    师:大家笑了,可能因为他说得不清楚,你胆子大一点讲。
    生69:[继续发言]这篇文章把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具有形象和生动。
    师:更形象,这个“具有”就不要了,更形象、生动。
    生69:词典上这段话,就其说明性来说,它是很好的,很概括。
    师:这句话说清楚了,对吧?[笑]
    生69:所以说这两者都有可取之处。
    师:两者都有可取之处,有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呢?
    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70:我觉得词典是向别人解释的,它应该简洁明白。
    师:给人家翻检,应该简洁明白,只要介绍精要就行了。
    生70:如果用过多的比喻,用各种各样修辞手法,是不合适的。我们所学的《晋祠》这篇文章,说明十分具体,它的写作方法是它用了大量的形容与描述。作为文章来说应该像《晋祠》这样写,而作为词典,应该像刚才听写的那段文字,我觉得两者都有可观之处。
    师:可观之处?这个“观”什么意思?
    生[多数]:取。
    师:可取之处。“可取”口气太大了一点,应该说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懂得,不能简单地说这段话好不好,这篇文章好不好,要根据什么来判断?作者的——
    生[多数]:写作意图。
    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词典是给人家翻检的,介绍的时候要要言不烦;文章呢,具体地说明描述,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除了说明之外,还要加以描写。这个问题我们比较清楚了。说明文,说明文得在什么上面下功夫啊?
    生[集体]说明。
    师:“明”,说得一定要“明”。要“明”,就得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这篇文章里一句话就揭示了晋祠的特征,谁能把这句话准确地找出来?[学生举手)X X X。
    生71: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融为一体。
    生[部分]:风景。
    生71:嗅,自然风景。这就是晋祠。
    师:这就是著名的晋祠。请坐。[学生举手] X X X。
    生72: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这句话和后面的“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在描写古建筑的三绝。我提的问题就是,既然作者在开头就揭示我们悠久的历史文物是着重描述的,要是我写的话,就会先写建筑、文物,然后再写自然风景,这样不是就和第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相一致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师:X XX同学坦率地讲了自己的意见,既然“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是揭示晋祠的特征,要是我写的话,就先写历史文物,为什么作者先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呢?大家动脑筋。[学生举手]噢,已经“动”出来了。XX X 。
    生73:我知道一点,我先说一说——[铃响]
    师:下课。
    晋 祠
    第二课时
    [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懂得了文章的第l段揭示了晋祠的特征,晋祠的特征两个方面浑然融为一体,什么叫“浑然”?
    生[部分]:完整的。
    师:“然”什么意思?
    生[集体]:样子。
    师:对,浑然融为一体,完整不可分割。[板书:浑然融为一体]浑然融为一体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优美的自然风景[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第二个方面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XX [指生72]同学的意思是,要是他来写的话,既然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是重点,那么,就应该先写悠久的历史文物,再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刚才XX 同学准备发表意见,现在请你发表。
    生1:我觉得我能回答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突出的是悠久历史文物的美,可是它没有先写悠久历史文物的美,而是先写优美的自然环境。这样可使我们先领略晋祠的环境美。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古老苍劲的树,多、清、静、柔的水,还有巍巍的山,在这里作者既作说明又有描述,使我们领会到晋祠的美。在第140页第6自然段中写道:“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最美”,把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了一个对比,自然环境美,但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更美,所以,先写自然环境的美,再写历史文物的美,能更加突出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师:这个问题XX同学作了一些分析,但看来一下子答不清楚,先放一放好不好?这篇文章先用一句话来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是总的说明,然后从两个方面来说[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物”]。刚才不是XX[指生61]讲吗,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怎么分的?一个一个说明对象是怎样合起来的?我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写,边看课文边写。比如说,优美的自然风景[手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它的特征如何?悠久的历史文物[手指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作者介绍了哪些?它们的特征如何?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写在笔记本上,然后我们再细读课文核对。XX,请你上来写。
    [生2板书]
    山 巍巍的,长长的 { 树 古老苍劲水 多、清、静、柔圣母殿 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
    三绝{ 木雕盘龙 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 形制奇特名人题咏 词工句丽、书法精湛
    师:按课文的顺序写,字写端正,写好了跟黑板上对一对,看看黑板上写的是不是完全正确。[学生举手]X X X。
    生3:他漏掉了两点。
    师:漏掉了两点?我们看“优美的自然风景”[手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
    生3:“优美的自然风景”中的树,除了“古老苍劲”,还有“造型奇特”。
    师:好,这个内容在第几自然段?
    生[集体]:第4自然段。
    师:除了古老苍劲之外,还有什么?
    生[集体]:造型奇特。
    师:[在板书“古老苍劲”后面,用红粉笔写“造型奇特”]请同学们想一想,XX怎么会忽略这一点的呢?什么原因?[学生举手] X X X说。
    生4:因为“造型奇特见长”在一段的当中。
    师:对。晋祠的美在山,在水,在树。山的特征抓得对不对?巍巍的,长长的。树,细读一下,就知既以古老苍劲见长,又以造型奇特见长,这里表达的方式跟前面写法不完全一样,所以粗看时容易漏掉。
    生4:[继续说]在名人题咏上面,应该还有小品。
    师:什么小品?
    生[部分]:园中小品。
    师:好,还有园中小品,第几自然段?
    生[集体]:第11自然段。
    师:园中小品[板书:用红粉笔写“园中小品”]还有吗?
    [学生举手]X X X。
    生5:还有其他建筑。
    师:在什么地方?
    生5:第10自然段。“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
    师:应该写在什么地方啊?[指“园中小品”处]对不对?
    生[集体]:对。
    师:因此又要改了[擦去“园中小品”]。应该是其他建筑
    [板书:其它建筑],再是园中小品[板书:园中小品]。阅读要仔细,不能遗漏。要把这个怎样?[指“名人题咏”处]全部挪到下面[板书:将“名人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圈起来,用
    箭头标到“园中小品”下方]。大家校对一下,再看一看,这里列出的说明对象是不是周全了?
    生[集体]:周全了。
    师:文章首先说明优美的自然环境。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是——
    生[集体]:总说。
    师:晋祠的美在山、树、水,可以不可以?
    生[部分]:可以。
    师:为什么要写“在山,在树,在水”? 为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举手]
    师:X X X。
    生6:排比的方法写,加强了语气。
    师:加强了语气,在山,在树,在水。[学生举手]X X X。
    生7:这样写有气势,读起来上口。
    师:有气势,读起来上口。[学生继续举手] X X X 。
    生8:给作者的印象比较深。
    生:[笑]怎么是作者?
    师:作者?
    生[集体]:读者。
    师:给读者的印象比较深。[学生举手]X X。
    生9:我还要补充一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有一定的顺序,是由高到低的。
    师:对不对?说明的顺序很清楚,由高到低。还有补充吗?山怎样?
    生[集体]:巍巍的。
    师:再看课文,把晋祠——
    师、生[集体]:抱在怀中。[师做了一个“抱”的姿势]
    师:因此它的顺序是什么?
    生[集体]:由外到内。
    师:在山,在树,在水,读起来有气势,而且上口,用排比的写法是好的。刚才几位同学讲得很好。[指部分板书]这些是说明对象。这些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得对不对呢?[手指板书]说明文要“明”,就得把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准。[学生举手]XX 。
    生10:我认为还有一点写得不对,就是圣母殿应该是气
    势十分雄伟,不应该是“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这几点是写侍女像的特点,而不是写圣母殿的特点[指学生的板书]。
    师:对不对?
    [部分学生点点头]
    师:对,巧夺天工并不是圣母殿的特点,圣母殿的特点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集体]:气势雄伟。
    师:气势雄伟。[板书:用红粉笔将“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划去,写上“气势雄伟”]“人物形态逼真”是指宋代彩塑而言,XX同学说得很好。别的地方还有没有问题?[学生举手] X X。
    生11:我认为在写三绝的时候,应该写出它的绝妙之处,圣母殿应该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鱼沼飞梁是“我国古建筑中罕见的”。应该写这三点。
    师:应该写这三点。绝在何处?三绝?[学生举手]X X。
    生12:我认为三绝不应该像X X[指生11]讲的圣母殿是我国建筑中现存最早的,这里应是圣母殿的稀有。
    [学生议论纷纷]
    师:最早与稀有是两个概念。
    生12:罕见,而不是“绝”,“绝”只能是后面一句“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
    师:好,这是“绝”。关于悠久的历史文物作者着力写了四个方面,一是三绝,二是其他建筑,就是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有其他建筑,文中列举了很多,然后写园中小品,最后
    写名人题咏[边指板书边讲]这些被说明的对象各具有什么特征呢?刚才X X[指生10]讲得对不对[指板书“气势雄伟”]?
    生[部分]:对的。
    师:木雕盘龙对不对[指板书]?
    生[部分]:对的。
    师:也是对的。鱼沼飞梁呢[指板书]?
    生[集体]:对的。
    师:这个“梁”什么意思[指板书“梁”]?
    生:[议论]桥梁。
    师:对,“梁”是桥梁,鱼沼上面架着飞梁,一般的桥是怎样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鱼沼飞梁怎样呢?四面都通。这里都是抓住特征来写的。同学们刚才读课文,要点抓得很准确。现在请同学们再推敲一下这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一开始XX同学不是说了吗[指第一课中生57]?他说这篇文章的写法和词典上的介绍不一样,它是说明结合——师、生[集体]:描写。
    师:这是说明的骨架[指板书]。先总后分[指板书:浑然融为一体“总”,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分”]。先总后分[指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总”,三绝等“分”],一目了然,说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说明时夹人描写,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说明的骨架上面,作者进行了艺术的渲染。有些我们一看就清楚了,比如写山,一看就清楚[指板书“山”
    处],它春天怎样?
    生[集体]:黄花满山。 ?
    师:秋天怎样?
    生[集体]:草木萧疏。
    师:用对偶句进行形象的对照。现在读一读第4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对树进行艺术渲染的?[学生举手]XX,你说。
    生13:作者写树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师:哪些比喻?
    生13:在写水边殿外松柏等时候,写它们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
    师:这是不是比喻?“偃”什么意思?
    生[部分]:躺卧。
    师:躺卧。
    生13:还有写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把它比喻成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一根绳。
    师:是不是进行艺术渲染?
    生[集体]:是的。
    师:好,请坐。因此除了说明外,还进行描写。比喻是其中之一。有的偃如老妪负水,“负”什么意思?
    生[集体]:背。
    师:有的如什么?
    师、生[集体]:挺如壮士托天[师:手向上示意]。
    师:我说写得最妙的是下面几句,我们一起读。请你们看看这里抓住了一个什么关键词来写的?“圣母殿前的左扭柏”,预备,读。
    生[齐]: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师: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
    生[集体]:扭。
    师:“扭”,而且是从不同角度,你们看怎么写的?
    生:[议论]从下到上,从上到下。
    师:第一句是什么[食指竖起示1]?四个字——[食、中、无名、小指竖起,示4]
    师、生[集体]:拔地而起。
    师:拔地而起[手从下而上示意]。气势怎样?哪个动词用得好?
    生[集体]:冲。
    师:冲!直冲云霄。
    它的树皮上纹理一齐向左拧去,一圈一圈——
    师、生[集体]:丝纹不乱。
    师: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像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哪两个动词用得好?
    生[集体]:旋、垂。
    师:由地下到天上[手从下而上示意],又从天上写到地下[手从上而下示意],天上地下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描写,因此能够使读者如见其态[板书:比喻多角度]。不仅是说明,而且用比喻进行多角度描写,这样就寓艺术魅力于说明之中。清楚了没有?我们再来看写水,特征抓得对不对[指板书]?多、清、静、柔。请你们说说作者怎样来写“多”的。[学生举
    手] X X 说。
    生14:“石间细流脉脉(m?/SPAN>i),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还有“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师:除了这些还有吗?[学生举手] X X X。
    生15:还有“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xī)”。
    师、生[集体]:小渠(q?/SPAN>)。[纠正字音]
    师:对不对?[学生举手]还有补充,X X X。
    生16:还有就是:“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
    师、生[集体]:听觉。
    师:丁丁冬冬悦耳的响声。好,请坐。[学生举手] X X 。
    生17:“石间细流脉脉”,应该读“细流脉脉(m颉?/SPAN>m?/SPAN>)”,不应该读“细流m?/SPAN>im?/SPAN>i”。
    师:我们学生理卫生的时候,“脉”读m?/SPAN>i。
    生[部分]:静脉。
    师:对,静脉(m?/SPAN>i)。这里读(m?/SPAN>)。多音字。[学生举手] X X。
    生18:还有最后一句话:“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师:这句话也看出来了,好。
    生18:这是通过人的幻觉来写水的“多”。
    师:通过人的幻觉来写水的多。这晋祠几百间房子好像都是在水上漂着的,所以水怎样?
    生[集体]:多。
    师:几位同学讲得对。这里水很多:有的是深潭,有的是小渠,有的是河,有的是井,有的是溪,这是按什么来说明的?
    生[部分]:视觉。
    师:按类别,对吗?写“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连打几个比喻,说水的美姿。总之,从水的声音、美姿,水的类别来具体描写水的“多”。这个“多”字落实了没有?
    师、生[集体]:落实了。
    师:写“清”,写“静”,写法类似,就不一一说了。现在请你们思考回答,“柔”怎么写的?怎么一句话就把“柔”写出来了。
    [学生举手]X X X。
    生19:写“柔”在这里,139页。
    生:[议论]“柔”在这里?[哄笑]
    师:你说。
    生19:139页的倒数第1行,“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讲不下去了]。
    师:这字怎么读啊?
    生[部分]:榭xi琛?/SPAN>
    师:穿亭绕榭。“榭”这个字怎么读?[正音:x—i瑁?/SPAN>xi瑁话迨椋洪?/SPAN>xi?/SPAN>]
    生[部分]:第三声。
    师:第三声?xi瑁谒纳?/SPAN>[指板书:榭xi?/SPAN>]。
    生19:穿亭绕榭,冉冉不绝,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水的柔。
    师:对不对?
    生[集体]:对。
    师:讲对了。这里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生[部分):比喻。
    师:写水像一条条大飘带,飘带风一吹就会怎么样?
    生[部分]:飘。
    师:飘拂不停。写水的“柔”只用了一个比喻,因为用得非常精当,就把“柔”写出来了。穿亭绕榭,有几个动词?
    生[集体]:两个。
    师:两个动词,一个“穿”,一个——
    师、生[集体]:“绕”。
    师:冉冉不绝,讲什么东西“冉冉”?
    生[部分]:飘带。
    生[部分]:太阳。
    师:[笑]太阳冉冉?水如飘带,冉冉不绝。清楚了没有?
    现在讨论“三绝”。刚才有同学讲“绝”应该是指最早,“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问的不是特征。“绝”就是绝无——
    师、生[集体]:仅有。
    师:对了,绝无仅有,哪些句子最能够准确地说明晋祠中有些历史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找到没有?[学生举手]X X。
    生20:140页第7自然段里写道:“圣母殿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这里面的“最早”,还有——
    [下面学生纷纷议论]
    师:请你说下去,有不同意见待会儿讨论。
    生20:还有:“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
    师:好,这是一绝。
    生20: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还有写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像时写这些塑像巧夺天工,还有 ——
    师:第二个“绝”。
    生20:第二个“绝”就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殴柱”。第三个“绝”,就是鱼沼飞梁,这里的鱼沼飞梁写出了“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望柱形[读破句]——”
    师:形制奇特。[纠正]
    生20:形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师:他刚才讲的几点有不同意见吗?[学生举手]X X X。
    生21:他说的第二个“绝”我不同意。第二个“绝”我认为应该是“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髯”rǎn,读错了]应该是这个“绝”。
    师:应该是这个绝。[学生举手] X X。
    生22:我认为XX[指生20]刚才说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他认为巧夺天工是“绝”,我认为不是的。
    师:为什么?
    生22:因为在许多——[讲不下去了]
    师:[提示]名胜古迹中——
    生22:名胜古迹中都有这种形态的。
    师:都有这种形态?应该说都有这种特点。[学生举手] X X X。
    生23:还有一点,就是“这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这一句也不是的,这仅写出了它的历史悠久。
    [学生举手]
    [教师示意学生讲]
    生24:我认为历史悠久也是“绝”的一个方面。
    师:“绝”的一个方面。[学生继续举手]X X X。
    生25:XX[指生20]把圣母殿的“绝”讲得太多了。我觉得只要突出一点,就是“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只突出这一句就可以了。
    师:只要突出这一句就可以了。那么,历史悠久,“最早”,要不要?[学生争论,有的讲要,有的讲不要]
    师:XX讲要的,“最早的,却无一根柱子”。第二也一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从历史的情况看,距今近千年,仍然是鳞甲须什么?刚才字音读错了[指生21],髯r?/SPAN>n,读——
    生[部分]:髯r?/SPAN>n。
    师:髯r?/SPAN>n,第二声。须髯,周身风从云生。第三找准了。介绍三绝,其他建筑物一笔带过。三绝写得很具体,在说明的同时,描写得很细致,进行了艺术渲染。我曾有机会去晋祠,亲眼观赏过,跟这篇文章里讲的一样,看了不得不令人叹服。如木雕盘龙虽然距今近千年,但是怎样啊?
    师、生[集体]: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
    师:这是不是描写啊?
    [学生,氮头]
    师:仍然像要飞动,这不得不惊叹我们祖先巧夺天工的技艺。鱼沼飞梁也介绍得很清楚,其他建筑一笔带过。请同学们看,第11自然段介绍得非常有趣的是什么?
    生:[议论]园中小品。
    师:园中小品写了两个,第一个是什么?
    生[集体]:小和尚。
    师:小和尚,我看这样好吗?请一位同学把作品中描述的样子做一做,好不好?就请你[指第一排调皮的学生],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生26高兴地站起来,对着老师]
    师:[笑]对着大家。看他描绘得怎么样。
    [生26双手托着,肘关节在下方,而且与肋骨靠得很拢]
    生:[哄笑]不完全对。
    师:应该怎么样?我们一起读,让他纠正。“山上一挂细泉垂下”,预备,读。
    生[集体]: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
    师:双手齐肩,对吗?手还要高一些[将生26手向上抬一些],稍微开一点[将生26肘关节部拉开一些]。很好。你们看,这里写得出神人化。水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什么道理啊?[学生纷纷议论]一挂细泉[手势],哪个词用得很好?
    生[集体]:挂。
    师:对,一挂细泉,向下面滴水,滴到小和尚托的碗里去,水就溅到深潭,碗始终盛不满,什么道理?
    生[部分]:物理性能,力学原理。
    师:噢,物理的力学原理,今天就不讨论了,下节课再问你们,一定要解答得正确。这里写得十分有趣,描述得栩栩如牛。[板书:形容、描述]下面还写了什么?
    生[部分]:石雕大虎。
    师:呀!我看这里又矛盾了,“小品”怎么又是“石雕大老虎”呢?谁能解答这个问题?既然是小品,怎么又是大老虎呢?[学生举手]X XX。
    生27:这个“大”是相对而言的。
    师:相对而言的,对不对?
    生[部分]:对的。
    师:小和大怎样?
    师、生[集体]:相对而言。
    师:在这里是大的,可是在整个建筑群里面是——
    师、生:小的。
    师:跟整个圣母殿好比吗?
    生[部分]:不好比。
    师:不好比。这里描写得很有趣,增添了这篇文章的情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解答课开始时XX同学提的问题。为什么不先写悠久的历史文物[指板书],再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呢?刚才XX[指生1]作了一些分析,没有完全说清楚,它们本来就是并列的,两者浑然融为一体,那么为什么要先写自然风景?[学生举手] XX。
    生28:因为这篇文章第6自然段写了“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从这“最美”就可以看出,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相比较,悠久的历史文物比优美的自然风景还美,先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就能更衬托出悠久的历史文物美。
    师:对不对?
    生[集体]:对。
    师:对,我们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看就清楚了,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风景美,文物美——[学生举手]你还有意见吗?[示意学生讲]
    生29:我认为还有一点。因为作者是按照他参观顺序写的,所以就先写自然风景,然后走到里面,看到悠久的历史文物。
    师:同不同意?
    生[部分]:同意。
    师:这是记叙文?游记?[笑]
    生[部分]:不同意。
    师:噢,这是什么啊?
    师、生[集体]:说明文。
    师:是说明文,两者都美,风景美,文物美,但是作者在这里更要突出什么啊?
    生[集体]:文物美。
    师:先写自然风景美比较容易,如果一开始就写“最美的”是什么,那么跟谁比啊?那就显得很突然了。风景美,文物美,确实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晋祠美不——
    生[集体]:胜收。
    师: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因为你看景是看自然的原形,同学们游览过一些地方,看的是自然的风景。而听景,就是听人家介绍,读人家描写的,这个时候你还可以享受到艺术加工的佳妙。我们现在读《晋祠》这篇文章,除了认识所介绍的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这些对象之外[手指板书],还领略到作者进行的艺术加工,进行的艺术的渲染,领略到艺术美,这就美上加美了。所以,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
    生[集体]:璀璨——
    师:“璀璨的明珠”。什么叫“璀璨”?
    生[部分]:形容——
    师:形容什么?都是什么偏旁?
    生[集体]:“王”字偏旁。
    师:什么意思?[手势划“王”]查字典。[学生举手]X X查出来了,你说。
    生30:“璀璨”是形容玉石的光泽。
    师:形容玉石的光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部分]:形容晋祠的美。
    师:[学生举手]X X X你说。
    生31:形容晋祠像明珠一样发出亮光。
    师:像明珠一样发出亮光,闪闪发光,对。所以最后一句话是由衷的赞叹。介绍了自然风景,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介绍了悠久的历史文物,三绝,其他建筑、园中小品,以及
    名人题咏等等[指板书],最后赞叹“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开头我们说了,晋祠只是《中国名胜词典》[出示书]中山西省太原市的一个条目,而这本词典有一千几百页,晋祠只是一个小小条目。由此可推知,我们祖国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罕见,是首屈——㈠币、生集体]一指的。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平铺在[手势:平铺]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看到名胜,都可以看到古迹。刚才你们讲到的故宫、颐和园、秀美的西子湖等,讲到的遥远的西藏、新疆无不有我们祖先的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哺育着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从祖国深厚的文化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养料。今天,我们同样要从中吸取精神养料,不能愧对[食指向上]——[师生同声]我们的祖先。今天学《晋祠》,领略它的风景美、历史文物美,长大以后,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力求——
    生[集体]:行万里路。
    师:对,行万里路,有机会到祖国各地考察,放眼观看我们的壮丽山川,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滋养自己,成为精神丰富的人。
    今天这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附录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39 , Processed in 0.0784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