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三定:当下研讨“学术经典”论题的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6 12:4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三定:当下研讨“学术经典”论题的意义

   南湖藏书楼王先霈老师是第三次来了,其中的一次是专门来参观的,另有一次是来参加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小型研讨会(柳春蕊组织的学术活动)。牛大勇老师呢,邀请过多回,但因为他实在太忙了以前没有来过,这次是在万忙之中挤出时间来。王老师和牛老师能够来参加我们的研讨会我感到特别高兴、特别荣幸!石运佳等年轻人中有的是来过几次了,在座的来的最多的是王巍,应该是第五次来南湖藏书楼吧。李林宝是《人民日报》的编辑兼记者,感谢你们单位“群众路线教育”搞得好,走基层走到南湖藏书楼来了。还有其他各位像张记合(《北京日报》理论部)、张君荣(《中国社会科学报》)等诸位都是这样,都是来走基层。欢迎你们,感谢你们!

   关于南湖藏书楼我在此做一个简单介绍。我已经出版了两本有关南湖藏书楼的书,第一本书叫《南湖藏书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书中收有王先霈老师的墨宝和楹联。第二本书叫做《南湖藏书楼纪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请大家注意书中第四部分“南湖藏书楼专题研讨会发言选辑”,选登了《云梦学刊》与《北大研究生学志》联合主办的5次研讨会的发言稿(这些发言稿收入书中前全部公开发表过),这5次研讨会我们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会后我们又认真地将成果推向社会。关于南湖藏书楼的具体情况我就不多说了,大家看看上述两本书就可以大致了解了。

   我现在说说南湖藏书楼四个功用。第一个功用是藏书。现在有四万多册藏书了,收藏的大多是文、史、哲(人文科学)方面的书,其他类型的也有,如有社会科学的,也有自然科学的,只是数量较少,人文科学以外的书我没有有意识地收藏。南湖藏书楼有两个特色藏书室,一个是“题签本珍藏室”,在二楼;另一个是“北大版典藏室”,专门收藏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书。说起来也很有意思,我原来称之为“题签本珍藏室”,北京大学当时的学报主编龙协涛老师认为,这个“题签本珍藏室”的命名虽然很准确、很简洁,但是太平实了,就是一句大白话,于是他用 “墨缘书香”来命名;龙协涛老师同时认为“北大版典藏室”也是太平实了,于是他用 “燕园翰墨” 来命名。这两个特色藏书室都是请著名书法家、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辛老师题书。第二个功用是读书。我和我爱人朱平珍都是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的教授,都很爱读书,南湖藏书楼自然成为了我们读书的最佳地方,我儿子余晶也是湖南理工学院的老师,所以南湖藏书楼是我们全家读书的地方,当然也有不少朋友来南湖藏书楼读书。第三个功用是谈书。以前我没有想到“谈书”也是读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后来看到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的“新读书主义”的观点才明白,高希均说“身心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室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北大中文系的青年老师柳春蕊,今年他来我这里已经是第三趟了,每次来主要是和我谈书。今年农历正月初三,他本来要从北京直接去长沙的,他特为在岳阳停留,晚上九点多钟在岳阳下火车,我安排司机把他接到南湖藏书楼来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柳春蕊来了以后我们两人就开始谈书。我们谈书谈到很晚,他十二点多钟才到宾馆去住宿,第二天早上坐六点多钟的普通火车去长沙,因为他有事必须在八点以前赶到长沙。还有许多别的朋友来谈书。第四个功用是开小型研讨会。今天就是一个小型研讨会。关于小型研讨会《南湖藏书楼纪事》书中有较为系统的资料,大家可看看。

   关于本次“学术经典的产生与传承暨《南湖藏书楼纪事》出版研讨会”我也说几句。我们要重点研讨“学术经典的产生与传承”,然后(次要的)谈一下《南湖藏书楼纪事》这本书。为什么选取“学术经典的产生与传承”这样一个论题讨论?我们的出发点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处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家都已经不怎么读经典了,快餐文化影响了很多的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作为学人必须要大声疾呼,提倡读经典。我们更要努力写出经典,像王先霈老师和牛大勇老师一样写出具有经典意义的学术著作来。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太多了,许多人匆匆忙忙一天到晚报课题、搞项目,迎接打分、排队,写出来的大部分是应付之作、甚至是垃圾。因此说,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专门讨论“学术经典的产生与传承”这个话题是很有意义的。第二是我们过去讨论的延续。南湖藏书楼曾经举办过一次关于“经典”的研讨会,《南湖藏书楼纪事》这本书第四部分(第60页至第73页)选登了 “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研讨会的发言。那次讨论的主要是“文学经典”,且着重点是在“阅读”;所以我们这次主要谈“学术经典”,谈论“学术经典的产生与传承”既是这次讨论的题目,也希望成为我们以后经常谈论的话题。第三,与《南湖藏书楼纪事》一书有关。《南湖藏书楼纪事》的《序》是请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刘刚纪老师撰写的(补注:刘《序》后来以《如何看经典学经典》为题发表于《人民日报》2015年10月9日“理论”版),刘《序》的重点就是在谈学术经典的问题。在我看来,藏书主要是要藏经典,读书则主要是要读经典。

   如何开好这次研讨会我有几条建议,我觉得可以围绕这个主题讨论下面几个问题:一、怎样界定学术经典;二、学术经典怎样产生;三、怎样去传承学术经典;四、怎样阅读学术经典。

   (本文为2015年8月22日在“学术经典的产生与传承研讨会”上的发言,载《云梦学刊》2016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5:33 , Processed in 0.0667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