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乡土历史教科书仍可谓今日之楷模 吴四伍 中华读书报
若论近代以来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历史教科书所发挥的作用自是居功至伟。晚清历史教科书诞生于新旧革命之际,恰逢东西文化交汇之时,在传播新史观、扩展新史实等方面贡献尤多。晚清乡土历史教科书更是独树一帜,它重视学生心理特质,取材地方历史文献,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却很少为世人所了解。 先修身后治国、积乡史成国史自是传统历史教育的精华所在。在各级学校教育体系中,重视乡土历史成为小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晚清政府的教育工作者对此十分认同。据1903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所载,小学一、二年级历史课应着重学习乡土历史,要“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对于小学生来说,活动范围有限,知识积累不多,从周边熟悉的人和事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是非标准、历史观念,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晚清乡土历史教科书正是适应这一学校教育要求而出现。 重视地方特色,反映乡土风情,鉴古知今,成为晚清乡土历史教科书的鲜明特色,编者对此多有心得。据《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编者所述,江苏省自古民风俭朴、勇敢尚武,而近代以来,民风日竟奢靡,文风日渐疲软。因此,该教科书重在收集历史案例,阐释古代江苏民众的尚武俭朴,教育今人。如第一册主要讲述西汉之前江苏地区历史,重点描述地方先贤的文治武功。鉴于吴国历史地位重要,影响深远,该书对此浓墨重彩,分篇论述吴国的政权勃兴、学术发达、人才兴盛等内容,以此启迪后世。而《安徽乡土历史教科书》则旨在突出安徽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的特点,并据此选材编排课文内容,特别重视发生在安徽地区的历代军事战争,强调安徽为守护江南的天然屏障。该教科书第一册共18篇课文,编者设“西周之区画”、“秦代之区画”、“楚汉之际之区画”3篇课文,详细论述不同历史时期安徽的战略地位,占整书篇目的六分之一;又设“吴楚之争皖北上”、“吴楚之争皖北下”、“淮南吴楚之战争”、“江岸吴楚之战争”、“皖南吴楚之战争”5篇课文,讲述吴楚战争在安徽各地展开的具体经过,阐述安徽对于苏、鄂等地历史政权巩固的重要作用。至于《湖北乡土历史教科书》重视湖北特殊省情,即交通便利、人才兴盛,于该书中设置“汉末贤人之隐循上”、“汉末贤人之隐循下”、“诸葛武侯事略”、“刘表之镇襄阳”等篇,通过阐述历史人物事迹,开启湖北学生之学习志趣。由此可见,晚清乡土历史教科书,大多依据省情特点,因地制宜,有选择性、有重点地剪裁史料,勾勒各个区域发展历史特点,展示不同地区的历史沿革,让学生对乡土历史有具体的认识,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风土人情差异明显,乡土历史教科书对此也多有呈现。直隶地区为清朝统治中心,战略位置重要。可是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不断,该地区自是深受其苦。《直隶乡土教科书》编者有感时事,重点选择历史上杀敌报国的历史事迹,编成课文,教育学生,意图启迪民众爱国热情。如该教科书第一册,全书六分之五课文均为历史人物抗敌事迹的特写,如“荆轲刺秦王”、“项羽巨鹿之战”、“韩信之背水阵”、“李广之守边”等。广东地处南方,经济发达,民众富庶。《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重在阐述广东区域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对于广东历史上重要事件往往浓笔重彩。如该教科书第二册专设“南汉始末一”、“南汉始末二”、“南汉始末三”、“南汉之疆域”、“南汉之人物” 5篇课文,详细南汉政权发展历史,几占全册篇幅的三分之一。 尽管晚清各省乡土历史教科书内容迥异,侧重点往往依据省情而定,但其编写体例和风格追求一致。该系列教科书通常分4册,每册18课,适应初等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使用。在语言叙述上,该教科书往往将深奥历史思考、先进史学观念与简洁行文有机结合。为了适应儿童学习,减轻学生负担,该教科书还规定每篇课文均以150字为限,做到深入浅出,简明耐读。为增加儿童学习兴趣,该教科书对于乡土历史上的地图、人物均辅以插图,仔细订定。为了方便儿童继续学习,该教科书在每册历史书后,单独开设参考书,方便学生深入探索。为了方便教师讲授,加之出版推销等经济原因,该教科书还单独编写了讲述法,将每课的教材教授法附后,以供师生使用。课文虽略显简单,但讲授法则往往非常详细,详略分明,方便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晚清乡土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出版机构是上海国学保存会。以往学者多关注国学保存会在保存国粹、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于其编写乡土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贡献却很少论及。1903年起,国学保存会先后出版《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等,共包括江苏、安徽、直隶、广东、江西等省乡土历史教科。乡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也是国学保存会的重要成员。其中,刘师培编写江苏、安徽两省和江宁地区乡土历史教科书,陈去病编写直隶、湖北和江西三省乡土历史教科书,黄节则编写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由于当时出版教科书需要使用真名,当时三人分别署名为:刘师培、陈庆林和黄晦闻。刘、陈等人,均为当时著名学者,共办《国粹学报》,宣传传统文化,社会影响极大。晚清乡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对历史有着自己独特把握,对于各省省情都有深刻认识,才使得这一系列乡土教科书水平之高,编辑之严谨,内容之丰富,至今读来,仍朗朗上口。 值得注意的是,国学保存会同时期还推出系列乡土地理教科书,主要有江苏、安徽、直隶、湖北、江西、广东等省乡土地理教科书。该系列教科书内容主要讲叙各省历代地理演变,包括地区境内的河流、山脉、矿产等。各省乡土教科书首页置各省地图,以便学生学习,也是其特色之一。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风云际会的大变革时代,外有列强欺侮,内有人民斗争。晚清政府面对生死存亡的窘局,不得不破旧立新、饮鸩止渴。新式教育改革是重头戏,教科书编写则是排头兵。晚清历史教科书的兴起与发展,受益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受惠于民间出版机构的兴起。教科书版本争奇斗艳,内容精彩纷呈。而乡土历史教科书无疑是其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有如流星般绚丽。 晚清乡土历史教科书编写上尊重教育规律,关注儿童学习心理;又重视各地省情特点,辅以新知识、新史学观念;内容上则重在阐发历史经验,拯救时弊,教化学生;加上编写者均为学术大家,知识渊博,编辑严谨,匠心独具,这使得乡土教科书既好看,又耐看;既方便儿童学习,又容易启迪兴趣,既熟知乡土历史,又培养爱国观念,可谓一举数得,诚为后世教科书学习之楷模。(本文作者供职于教育部考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