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复观擎起这把香火的猛士(1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3:4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为筠:《徐复观擎起这把香火的猛士(10)》
【来源:《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第53节 】 【作者: 周为筠】


    徐复观说自己是以"治思想史为职志的",他的成就首先表现在思想史方面,无论学术成果的质和量,都超出一般学者之上。其《两汉思想史》三大册,《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等思想史著作,都是可以让他名垂学术史的。徐复观半生学术事业最突出、同时最具现实意义的成就,乃在于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爬梳剔抉和对西方现代社会政治的深入研究,"究天人际,通古今之变",从而对古今一切专制政治的无情批判、对中西政治思想及实践之优长和缺失的轩轾批评,以及对儒家德性民主精神的热烈阐扬。
    无惭尺布裹头归
    大学教授对徐复观来说是最神圣的职业,多年来他一直梦寐以求,没想到在1952年他终于梦想成真。这一年台中省立农学院力邀徐复观去讲学,校长林一民满怀诚意地三顾茅庐。这所学校是中兴大学的前身,当时台中没什么著名大学,农学院已经是最好的学校了。校长林一民为了扩大办学影响,求贤若渴,四处搜罗人才,怎么可能会放弃徐复观这位家门口的社会贤达。此时的徐复观因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成了港台知识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加之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并在国民党军政高层摸爬滚打多年,个人本身就极其具有传奇性的魅力,所以农学院邀请徐复观加盟是情理之中。
    徐复观被台中农学院安排讲授"国际组织与国际形势",这门课程对于徐复观可能是勉为其难,他个人兴趣和专长都不在此,所以第二年他旋即提出不再教授这门课,而改教大一的国文课,并由兼任转为专任。大一国文大致等同于现在大学里的"大学语文",对文学历史这些林林总总的基础知识都要有所涉及。徐复观深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因此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台下基本功的训练上,每次课前他都会认真备课,事先反复高声吟诵课本文章,把所有准备的材料读个滚瓜烂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文章后对前人文采优劣自会观若洞火。这次教课的转变让徐复观对中国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会,他如此用功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学生感到他的课很有兴味,另一方面他自己可以和早年习得的桐城派文论"重温旧梦"。
    徐复观逐渐对自己在台中农学院任教心存遗憾,因为这所学校毕竟是农业理工为主,学生学习国文的目的是对文化常识进行扫盲,属于专业主课外的玩票性质。所以无论徐复观教得如何精彩,也不可能会培养出中国文化的衣钵传人。这一种只见"开花"不见"结果"的无谓劳动,当然不是徐复观的理想和追求。
    1955年,台中创立了私立东海大学,这所学校是有美援资金作为创校基础的基督教性质大学,无论在师资阵容还是校舍软硬体设施各方面,都是当时台湾新兴大学的典范。校长为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嫡孙、曾纪泽之子曾约农,蒋介石素来崇敬曾国藩,将其著作及语录悬为终生治军与修为之圭臬;曾约农和宋美龄同为基督教教友,所以曾约农受蒋介石夫妇极高的推崇,在台湾学术文化界有着很高的威望。曾约农校长邀请徐复观入东海大学,予以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之位。曾约农认为既然在中国就应当不仅仅以基督精神来办学,比较认同徐复观提出的中西兼通的文化精神。
  东海大学采纳了徐复观所取校名中的东海精神,认为基督教与非基督教文化基本目的与精神是相同的:“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推之南海北海,莫不皆然。”徐复观欣然为校歌《东海大学歌》作词:“美哉吾校,东海之东。挹重溟之巨浪,培万里之长风。求仁与归主,神圣本同功;劳心与劳力,专业复宏通。贯精粗于内外,东西此相逢。美哉吾校,永生之光被四表;立心立命,立人极无穷!”徐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将东海大学的办学精神旗帜鲜明地进行讴歌,企望通过高等教育把中西融合。
  徐复观在东海大学所教授课程为大一、大二的国文课,这是一门学习人数众多的基础课,但凡新生入学都要在开始两年内修完。徐复观这次所授国文课与台中农学院不同,这次讲课涉及从先秦到宋明的大量思想家,从当初的文化常识泛泛而谈到现在的思想梳理,他可以教学相长,把工作和兴趣很好结合起来。另外他还开设了《文心雕龙》与《史记》的专书导读的选修课,主要针对中文系学生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士。
  1958年元旦伊始,徐复观联合张君劢、唐君毅和牟宗三发表了著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世称新儒家宣言。这篇洋洋洒洒4万言的文章,在现代新儒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徐复观这批学人鉴于中国文化之花果飘零,中国人自己挖掉累积的文化墙基,另起炉灶照搬西方那一套,而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学术研究方式和观点有着众多的误会和不当之处,为了消解这些偏见和误解,出于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抱着为中国文化打抱不平,几位学人决定发表一篇联合宣言,来表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使得人们对中国文化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和了解。
  宣言中反对西方把中国文化等同于早已湮没无闻的古埃及等文明的观点,指出中国文化虽有病但从未灭亡,并且一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必须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怀有同情和敬意,在享受着礼仪道德所带给我们文明的同时,不能不对古代先贤们心存感激。他们认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核心和文化生命力是儒家的心性之学,这种心性之学包含形而上学,是不用于西方的一种道德行而上学,虽以道德实践为基础,却能统贯天人内外、伦理宗教为一体,不能认为它仅是一种道德的说教或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
  宣言发表是新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既标志着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和牟宗三这几位国学大师由最初志趣相投的同仁而转向结成学术同盟,从而诞生了声名显赫的第二代新儒家,也标志着他们开始对外寻求同志扩大影响,一起共同举起中国文化的旗帜,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此后,几位大师不断出版著作,阐明儒学的当代价值,重新建构儒学体系。宣言提出后众说纷纭,有人反对、有人漠视、有人响应,让新儒学散发出瞩目的光彩。
  这样台湾的东海大学与香港的新亚书院,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研究传播中心。徐复观主持的《民主评论》周围团结众多学人,海外的传统文化心仪者在其联络号召下交往密切。徐复观的做法逐渐让他所在的东海大学的很多教会人士不满,他们不断发出抗议说:“学生受洗礼的所以少,是因为牟宗三、徐复观讲中国文化的关系。我们的学校,不是为中国文化办的。”原先徐复观所作的东海大学校歌,其中“求仁与归主,神圣本同功”之句,也被这些人认为中国的圣是无法跟他们的神相比的,因此这首校歌在被打压中销声匿迹。
  老校长曾约农激赏徐复观融合中西文化,倚重徐复观以基督式精神为中国人办大学,连他亦逐渐成了一些人攻击的目标。反对派以“主的代言人”写道:“他(曾约农)如继续任职,即截断经费来源。”无奈之下这位开明的校长在学生的热泪中被强迫退休。而徐复观在东海大学的处境越来越险恶,这些教会人士急于罗织罪名除去这颗眼中钉,1969年徐复观一次发言正中他们的下怀。
  那次东海大学进行“中外合璧”的大规模调查报告,其中竟出现大陆人和台湾人是两个不同民族、两个不同文化的说法。调查要求在大学教中国文化的人保证学生信仰基督教。徐复观见此谬论流布,心中涌动的正义感让他无法再沉下气去。终于在一次校务会议上,他拍案而起,愤慨之余辞去了教职。
  徐复观离职后,满怀萧瑟地吟诵出明朝遗老吕留良之句:“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他态度鲜明地表示,在当下,很多人把几千年的圣贤所织成的“尺布”丢掉,他不会因此而向自己民族以外的东西乞求温暖,依然不会丧失作为中国人的独立人格。“无惭尺布裹头归”,壮哉!这个有着传统士大夫的凛凛风骨的猛士。
  1970年,怀着满腔激愤,徐复观去香港新亚书院任客座教授,此时的新亚书院已经合并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因为新亚书院办学理想受到限制,1974年他与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在新亚书院旧址上重建新亚研究所。在新亚任教是他传道授业的最后日子,一直到1982年去世,他才离开自己的岗位。
  徐复观在新亚时,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徜徉在书海中,自言每个星期七天时间,五天时间是面对古人古书,一天半或两天时间又面对当代。
  自从熊十力给他以“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的警示,徐复观深感言西学者浅薄无根无实却转而数典忘祖,因此进入19世纪50年代,他在国学的道路上奋力摸索前进,以原始材料与逻辑为导引,以人生社会政治问题为征验,对传统文化去恶扬善不遗余力。通过对先秦哲学与两汉思想的研究,发掘现代人所需要的理念。徐复观自言30年来著作可能有错误,但绝无矫诬夸饰;常不免有一时冲动意气之言,但都是感时伤世之念。一片赤诚坦坦荡荡之心昭然于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7:54 , Processed in 0.0657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