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语词的密林里(尘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23:5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语词的密林里(尘元)

病狂

病是病,狂是狂,狂也可能是一种病,也可能不是病,只是一种癖——人们习惯使用“丧心病狂”这样的类似成语的词。这个词,《辞源》释作“丧失常心,如病疯狂”,所引书证见于《宋史》——《宋史》成书于十四世纪,可以认为这个词至少经历了六个世纪的沧桑了。欧洲文字有两个接尾词(通称“后缀”),一为-phobia(恐惧病),一为-mania(狂、癖),可用以组成各种新词,如恐核病,恐水病,杀人狂,虐待狂之类。我仿洋人构词法“创造”了两个可笑的词,即alienlexicophobia和alienlexicomania,译成现代汉语可作“恐洋词病”和“嗜洋词狂”。五十年代书刊唯恐见到有洋字注释的词,人名、地名、专名都不敢或不肯注明原来的拉丁字母拼法,这是前一种病;八十年代则到处都滥加不必要的英文等义词,这是后一种狂。电视“新闻联播”,四个汉字下附汉语拼音xinwenlianbo,没得说;但联播中的“国际新闻”四个汉字下却赫然加上英语“world news”——破了一种病,又染了一种癖,阿弥陀佛![注:现已消失,可喜可贺!]

诗的翻译

译诗,难事。译得太“直”了——等于帮读者查字典;太着重“意”——又常常走样。《阿丽思漫游镜中世界》最后的一首诗的最后两段共六句,语言学家赵元任译得既有诗味,又有诗情,瞧——

本来都是梦里游,
梦里开心梦里愁,
梦里岁月梦里流。
顺着流水跟着过——
恋得斜阳看着落——
人生如梦真不错。


好一个“梦里开心梦里愁”,好一个“梦里岁月梦里流”。译成七言,却又不拘于旧格律;押了韵,却又不显得勉强。请看原诗:

In a Wonderland they lie,
Dreaming as the days go by,
Dreaming as the summers die!
Ever drifting down the stream —
Lingering in the golden gleam —
Life, what is it but a dream?

如果照原文逐字逐字“直”译,诗味没有了,意境也没有了。那时,真如西谚:a translator — traitor(翻译者是个叛徒)。

顺口溜

群众的语言常常不仅生动,而且显得富有魅力。报载(《人民日报》88.08.2)一首顺口溜:

穿着料子,
挺着肚子,
拖着调子,
画着圈子,
出了再大的事儿也不会离开位子。


料子,肚子,调子,圈子,位子——“五子登科”,一副新官僚的样子!

还有一首:
下来像个办事的样子,
进出像个贵宾的样子,
吃喝像个过年的样子,
返回像个打猎的样子。
四个“样子”!好一副“公仆”的样子!
这使我想起了《古诗源》——何不编一部《今诗源》?



这个字见于简化字总表,一般释义为“尘土”,等于不释,可是这个简化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一点恐怕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古人造字表示尘埃这种事物时,最初用三只鹿扬起土来——那就是尘土。■这个字见于镌刻在金属器皿上的铭文,三只鹿在土路上奔驰,必定扬起叫做“尘”的微小土粒来。那时肯定还没有高速公路,否则一百只鹿飞奔也扬不起那些微粒子来。这个字,恐怕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秦朝)就已觉得它难写(可不难认),太费事,后来聪明人说,用不着三只鹿,只一只鹿在土路上奔驰也能扬起这么一大把微粒的。为了方便,人们就改写作“■”——那是简化字了,真是罪该万死。一只鹿奔中饭了约一千年,到宋朝时,就有人觉得连这么一只鹿写起来也费事,聪明人想,不就是土路上扬起的那些小小的土粒么?索性写作“尘”算了。这又是一个该死的简化字,所以宋朝丁度编《集韵》(公元一○三九)时在相关的条目下注明:“俗作尘,非是”。可见十世纪前后“尘”字在民间流行,故称“俗”字。被官书这么“非是”一下,即不承认它的规范性,从此“尘”字打落冷宫,直到一千年后又为人“挖”出来加赏识。小孩最赏识,因为它易写易认;像我这种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更赏识,可省几笔。这么一个字的发展史或进化史,证明了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教授说的“其实有史以来中国字是一直总在简化着呐,只是有时快有时慢就是了。碰巧现在这时候有很多的大批的简化提议就是了。”(《通字方案》)
(注:■为字)

香榭丽榭

巴黎有一条宽阔的大道,近译作“田园大街”的,从前通写作“香榭丽榭”或“香榭丽舍”——那是法文Champslysées的音译,这四个字多美呀!一幅令人神往的街景:一幢又一幢别致的房屋(榭,舍)散发着一阵一阵香气,美丽极了。
巴黎附近有一个好去处,原称Fontainebleu——前人译为“枫丹白露”。法文读起来有点像英语的Fountain Blue,蓝色的喷泉。枫丹白露太有诗意了:一片红色的(丹)枫林,这里那里洒着一滴一滴的无色的(白)露珠,简直是神仙的去处!

至于诗人徐志摩给意大利的文化古城佛罗伦萨写上三个迷人的汉字——翡冷翠(从当代意大利语Firenze音译),翡翠已绿得可爱,何况还加上一层寒意(冷),那就太吸引人了。

也有难听的地名,不知是哪几位富有幽默感的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几只牙:西班牙、葡萄牙、海牙——怎么葡萄会有牙呢?怎么海也有牙呢?怎么地中海两个早年航海发达的国家连同西欧一个“上帝造海,凡人造陆”的国家(荷兰)首都竟变成一颗牙呢?有点逗人发笑,然而约定俗成,正所谓“天长地久”,改不了了。



我们的祖先怎样也想不到一个“热”字有那么强的构词力——“热线”,据说两个超级大国设了一条“热线”,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两国领导人立即可以接触;为了保持这条线路二十四小时畅通,每隔一小时彼此要发出一些完全无关政治的话题,例如苏联连续发出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片版,借以检验线路。敏感者对此又生出种种推测,比如说,苏方放出这样的信息,其实是暗示它的对手应作出“战乎?”“和乎?”的选择。

“热点”一词指世界上有争端的地方,有时往往是在进行“热战”(而不是“冷战”)的地方;这个词或者泛指引起公众注视的事物。

“热门”话题是人人(或很多人)都感到兴趣的话题。

由于最近创刊了《中国热点文字》这样的杂志,于是出现了“热点文学”这样的语词。什么是“热点”呢?查文学概论一类书籍是不可得的,据说它以“真、新、奇、妙”这样的“独特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说是:“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热点话题”,“热点题材”。原来如此。请看例证:
《一个绝色美人的遭遇》——“全文首次详细披露了林彪一家选美的不为人知的内幕”;
《兽性与人性》——“推理严密,情节紧张,悬念重重,震撼人心”;
《风流才子》——“感情缠绵,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阿呀,原来这便是“热点文字”!(例见《中国文化报》89.01.25)

笨死

海外有人将西德的名牌汽车Benz戏译为“笨死”,幽默之至——我们这里则译为“奔驰”,真羡煞人也。以汉字来译新语词(无论专名还是非专名)都可以选用褒义的字,也可以选用贬义的字,还有虽无褒贬,但状甚滑稽的字,如“佳丽屁股”之类。

7397

海外华洋学者常常提问:要认得多少汉字才能读中国文学书?答曰:7397。这个数字是近三百字的《鲁迅全集》输入微机后所得的用字统计,行话称为“字种”(《人民日报》89.10.30)。一九八八年国家语委公布了通用汉字(即排字字架上所必备的汉字)七千,与此数相近。要知道鲁迅有一部分早期文章是用文言写的,还有一部分文章接触到古人人名地名,因此,七千字可能是一个读文学书的平均限量。一般现代文学作品,用不了这么些汉字,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全文输入微机后,只有二千四百一十三个字种。二千五——七千,也许二千五百(国家语委一九八八年公布的常用字表中一级常用字为二千五百个,当然不一定与这部小说所用二千五百个字完全相同)也是一个参照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10 , Processed in 0.0588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