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丽波:大学语文课程的百年探索与建设——兼论大学语文研究的分期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4 01:3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丽波:大学语文课程的百年探索与建设——兼论大学语文研究的分期问题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1年第4期 】 【作者: 王丽波】
    摘 要:1904 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我国正式开设中国文学课,这就标志着大学语文独立设科。至今,大学语文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学语文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引导我们正确看待大学语文的明天。
    关键词:大学语文 百年探索 课程建设 分期

    一百多年来,大学语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坎坷的过程,但是对于大学语文的百年历史探索则鲜有研究。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对历史深刻反思,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本文试图大致上对这一百多年的大学语文发展史做一分期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一段历史,并取得更多的成果。

一、本文的分期主要考虑的三个原则

    1.“自身规律”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忽视这种自身规律,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大学语文百年教育史是反映大学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因此在分期时,必须充分考察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个性。以 1904 年清末中国文学独立设科为例,这一事实的产生虽非社会政治的重大转折点,但它对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无疑应确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开端。

    2.“社会关联”原则

    社会上任何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都是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之中形成的,离开社会发展单纯寻求某一事物的自身规律,既不全面,也不可能。因此,确定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分期,应当在整个社会的宏观发展史中寻找自身的特殊规律,做到既维护学科尊严及自身个性,又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当说,这两者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例如,1919 年的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又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它对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可以而且应当作为大学语文教育史上的分界线之一;又如1980 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徐中玉先生联合倡议下,在上海召开了由20所高校参加的首次“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重开大学语文课,因此它也应是大学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3.“远粗近细”原则

    在划分时期时不能要求每一时期的时间跨度绝对相等或勉强近似,而应当从实际出发,采取远粗近细的办法。例如,民国时期的经验是需要借鉴的,但对于当时的大学语文教育的情形掌握不多,资料也很有限,相对而言,产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经验则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最切近的教材,加上我们对于这一时期的大学语文教育占有材料较多,分期就不妨稍细。当然,为了有利于清醒地把握历史的脉搏与走向,不致于陷入纠缠细枝末节的迷途,产生烦琐哲学的倾向,分期也不是越细越好。研究历史是为了指导今天,不论如何分期,都应更好地为今天提供有益的借鉴。假如分得过粗,则过于笼统,不得要领;若分得过细,则内容繁杂,头绪紊乱,也不利于理清头绪。从这个意义上说,“远粗近细”原则,也可以说是“便利研究”原则。

二、大学语文课程百年具体分期

    1.第一阶段,设科期:1904 年—1919 年五四运动

    1904 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大学设预科,预科开设中国文学课,这是民国大一国文及共和国大学语文的前身。1904年,京师大学堂教授林传甲编成《中国文学史》,自言“我中国文学为国民教育之根本,昔京师大学堂,未列文学于教科,今公共科亦缺此课,传甲于优级师范生分类后,始讲历代文章源流,实为公共科之补习课也”。因此,《中国文学史》可视为第一种大一国文教材。

    2.第二阶段,辉煌期:20 世纪 20 年代—1952 年

    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民国时期在我国大学普遍开设,是各高校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大学生必修课程。1929 年,民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规定国文课为大学院及独立学院各科一年级生的共同必修科目。全国各地大学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了作为基础公共必修课的“大一国文”(意义同今之大学语文),不仅如此,而且当年的师资力量极为雄厚,如当年的西南联大,知名度相当高的教授,像清华的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北大的罗庸、游国恩、沈从文等都无条件地投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大学语文”由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演变而来,现在台湾地区仍然沿袭“大一国文”的名称和体系。

    3.第三阶段,衰落期:1952 年—1980 年

    1952 年,我国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全国各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专业调整,文理开始分家,大学多为单科设置,大学语文课程随即不再开设。再加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以致这门原是当时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在高校讲坛上被迫中断近30 年,以致正常的民族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人文教育成了一片荒漠。这一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使我国在人才培养上走了一大段弯路。

    4.第四阶段,复兴期:1980 年至今

    新时期以来的30 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众多知名学者的呼吁、倡导,高校陆续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此期间又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初期受社会转型期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观念,以及大学语文开设过程中日渐显现的诸多问题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曾一度停滞,直到90年代中后期,情况才有所好转,人们乐观地称之为“大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复兴时期”。

    (1)全面复兴

    1980 年 10 月,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先生联合倡议下,在上海召开了由20 所高校参加的首次“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在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重开大学语文。这就使新中国成立后中断近30 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重新开设。

    随后国家为拓宽培养人才的道路,实行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大学语文课程被列为大学本科及专科各类自学考试必考的公共课程,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程在考察学生文化素质和本国语文学习水平方面的重要性。

    1980年 10 月,全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的组编者、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南京大学等高校,在上海召开“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组成了由徐中玉先生任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1981年,徐中玉先生主编的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出版。1983 年,徐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自学读本》出版。1988 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约请徐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自学考试教材出版。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齐森华先生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主持编写了全日制高校通用《大学语文》教材,是为教育部高教司唯一指定的教材、2001年至今,徐中玉、齐森华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30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版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已出版了第 9 次修订本。尽管在当今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多元化的竞争情况下,据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 年 8 月调查,华东师范大学版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在各类高校中被采用率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各类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影响较大、较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一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980 年 8 月,民政部批准备案的全国一级学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成立,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挂靠华东师范大学,由匡亚明先生任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任会长,其机构设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30年的历史,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相衔接的教师梯队:老一辈教师以徐中玉、叶百丰、翁德森、邸瑞平、谢和德等先生为代表;中间层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以齐森华、方智范、陶型传等先生为代表;第三个层次为目前正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中青年教师,如谭帆、周圣伟、程怡等。这样的教师队伍结构,保证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延续性,为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证。

    2006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后,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

    (2)大学语文课程精品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大学语文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理论,朝着精品化的方向不断迈进。2004年东南大学王步高、2007 年南开大学陈洪、2008 年华东师范大学谭帆和 2010 年安徽师范大学俞晓红分别带领各自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相继成功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代表——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精品化建设之路。

    1998年,由东南大学王步高、南京大学丁帆任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开始编写,目前王步高主编的教材已重印40版次,全国 400 多所高校用过或正使用这一教材。2006 年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等院校一起主办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年会编印了《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大型论文集,2008 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了“全国大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进修班”。

    东南大学运用“大学语文”的教改理论创建的“唐宋诗词鉴赏”系列课程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改革已有适度超前的系列理论,编著出版了十五种文字教材、教参和辅导读物、二十余种音像教材和网络课件。其中《大学语文》教材系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立体化系列教材》又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和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的唯一一种《大学语文》教材。且有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学语文·中国”网站(http://www.daxueyuwen.cnwww.dxyw.cn)和“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网(http://www.tsscjs.cn)已先后开通,上网人数已达 17 万,并有一支以博士学历的教授、副教授为骨干的教学创新团队。东南大学也成为新世纪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排头兵之一。

    南开大学上个世纪 80 年代即向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从而使南开大学成为全国最早恢复大学语文教学的学校之一,目前大学语文已经是南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南开大学结合自主开发的新形态教材(网络版教材),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交互性教学模式,这也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200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在“中国语言文学”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的基础上自主设置了“高级语言文学教育”硕士专业,开始“大学语文”后备师资的培养。2007年,经过报请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备案同意,南开大学又设置“语文高等教育”博士授权学科,并在 2008 年开招“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生。这就为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深造提供了高端平台。

    在此之前,我国高等中文教育没有对应的博士点。全国大学语文研究的学术团体和许多知名学者屡次呼吁,高校中文学科要担负起培养大学语文师资的责任。

    此外,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师资培养的需求,南开大学已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建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多期“大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我国的母语教育面临诸多难题,比如外语热潮和网络语言等带来的冲击,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受到挑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屡受质疑。同时,大学语文专门的高水平研究不够、专设的高学历教育缺乏、师资培养及继续教育水准不高等等。尽管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广大大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语文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王步高,何二元.大学语文教育与研究[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洪,李瑞山等.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何二元. 大学语文非常道[J].教师,2010,(8).

    (编辑:成向阳)

    作者简介:王丽波(1979—),山西昔阳人,山西晋中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8:25 , Processed in 0.0677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