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祖庆:老师,你敢上“裸课”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14:3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祖庆:老师,你敢上“裸课”吗?



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未经试教的课。当天,我将上课心得发于微信,点赞者甚众。然而,真正触动我思考的留言,来自一位律师朋友——

公开课,本来就不应该试教。我从没听说过哪位律师开庭,需要‘预演’。”朋友的话,让我愣了好几秒钟!

一直以来,公开课试教,仿佛天经地义。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教,一回回推倒,一番番重来,折腾不止,筋疲力尽。最夸张的,当数那些参加“国赛”的选手们,一旦有幸被选中,就会走上磨课的“不归路”。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于是乎,听课者最终看到一节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置身其中,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且慢喝彩!

长期以来,对公开课的评价,大多注重其“教学艺术”而忽略其“教学效率”。一节花了一年时间准备的“精品课”,其示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然而,这种近乎“变异”的公开课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对日常教学又有多少指导意义?

从这一点而言,我更欣赏那位律师朋友的观点——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因为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哪来那么多时间准备?因此,我认为,这种不经过反复试教的课,才真正值得深入研讨。这样的课,虽不完美,但是有研讨价值。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问过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几位前辈名师,你们的课经过几次试教?


答案是——第一遍,不试教;后来,边上边改进。

不试教,是不是不备课?不是的,反而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永正老师备课,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反复练板书、练朗读、练批注;支玉恒老师备课,读一遍,就把课文反扣过来,捕捉文本的第一印象,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教学;贾志敏老师备课,几乎小学课文的所有名篇,都能熟读成诵。

这些前辈名师是真正“用一辈子备课”。他们,把工夫下在了课堂以外——文本细读的功夫、板书的功夫、朗读的功夫、背诵的功夫、点拨的功夫。他们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以成就学生的精彩为己任。

也许是受他们的影响,不知从哪天起,我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今后,我的任何第一次亮相的公开课,不再试教。朋友们戏称,我开启了“裸课”模式。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用心地研读文本,思考教学方案,并对各种可能进行充分的预判;进入课堂,我总是莫名兴奋(当然也带着一丝丝紧张和期待),仿佛前往某地探险;上完课,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有时也难免遗憾。可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公开课当作“研讨课”,而不是“示范课”,那么,我们就不必太计较某一个环节“不够完美”。真实的家常课,也是“不完美”的。“不完美”,会带给上课者和听课者共同的思考——如何抵达“完美”。


当然,对于初入教坛的老师,适当的试教,是必要的“入格”训练;对于走向成熟的教师来说,不试教,不仅是勇气,更是修炼的法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02 , Processed in 0.1845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