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作人在孔德学校演讲:读高尚文学作品养高尚趣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2 00:2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作人在孔德学校演讲:读高尚文学作品养高尚趣味2016年03月11日 来源:北京晨报

  即使我们不是宗教家、社会运动家,但是只要有了生物学知识就可以了解宗教家、社会运动家的心情。常读高尚文学作品可养成高尚的趣味,自然不去作恶劣的事情了。
  ●肖伊绯
  《周作人日记》1926年7月10日记:“下午往孔德赴毕业式略讲演。”日记中的“孔德”即孔德学校,它是今北京第二十七中学前身,位于东城区东华门大街智德前巷11号。
  1917年12月25日,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发起,与北大教授李大钊、沈尹默、马幼渔、马叔平等,在东城方巾巷的华法教育会的会址,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孔德学校。用“孔德”做校名,是希望把法国的实证主义介绍到中国,所以以法国近代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的名字命名。该校学制是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4年,共10年。1924年又增设大学预科2年,共12年。学生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学法文,毕业后可以赴法国深造。当时著名的文化人、学者和教授,如李大钊、胡适、钱稻孙,周树人、作人、建人三兄弟,沈士远、尹默、兼士三兄弟,刘半农、钱玄同、李书华、陈独秀等的子弟,都在此就读过。
  周作人于1926年出席孔德学校学生毕业典礼上,是以家长兼教员的双重身份出现的,此次演讲自然还与别处学校的演讲会有所不同。毕竟,他此时的双重身份,一重是为人父母,一重是为人师表,情况特殊,讲辞也应当有所特别吧。遗憾的是,《周作人日记》中仅此寥寥一行字记述,再无其它内容可读。好在通过查阅当年的北平《世界日报》,发现了刊载有此次讲演的新闻报道,从中略可窥知周作人当天的讲辞。且刘复(即刘半农)作为学生家长代表,也曾一同出席并讲演;这两位新文学运动健将作为学生家长的同台讲演,实属难得,也颇具意味。在此,酌加整理,转录原文如下:
  家长刘复先生演说,其要点有三。(一)不赞成专重人材教育。(二)不赞成专重职业教育。(三)极推崇人格教育。略述其理由如次:专重人材教育其弊至于造成“领袖崇拜”、“领袖竞争”的坏习气。专重职业教育,那只是为吃饭而吃饭,并不是为生活而吃饭。职业教育固然是要紧的,但是切不可把他当作正统教育。中国现在一般办学校的人大都犯了上述的两种的毛病。我们理想中的教育是人格教育。这意思就是要养殖成完完整整的人。无论极聪明的极笨拙的学生都要设法使他本来的才能发达圆满。
  再次家长兼教育员周作人先生演说,其要点有二。(一)知识要活用。(二)读高尚的文学作品以养成高尚的趣味。略谓:在学校求得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上的种种事情。譬如我们看见报上载着同善社或悟善社的人修道静坐希望头顶上开一个口放出愁气,但是我们如果是研究过生理学的人,便知道人的头上是不可开口的。他们的办法是不行的。再如果我们有了生物学的知识,知道生物是有生存的欲望的,便可以了解宗教家和社会运动家。宗教家的迷信,无非是想借着比自己更大的力量帮他得到生存的欲望。社会运动家之不满意现状,改良社会,也是满足生存的一种方法。所以即使我们不是宗教家、社会运动家,但是只要有了生物学知识就可以了解宗教家、社会运动家的心情。常读高尚文学作品可养成高尚的趣味,自然不去作恶劣的事情了。这好像吃惯了上品的茶,便不愿吃下品的茶一样。这比读修身教科书所得的效果大得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39 , Processed in 0.0827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