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亚辉:古代童蒙书法教育及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07: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亚辉:古代童蒙书法教育及启示

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主要包括童蒙书法教育、童蒙以上中央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和书法机构中的书法教育。其中,童蒙书法教育开展得最为普遍而集中。


  
  我国古代的童蒙书法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商,龟甲兽骨上练习刻写“六甲”——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的字迹。西周时,幼童通常8岁入小学,学习“小艺”,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和“数”。其中,“书”为“六书”,一说是汉字六种造字法和用字法,也有研究认为,“六书”本义即“六甲”。


  
  宋代以来的文献对小学中的书法教育有了更明确的记载。北宋《京兆府学立小学规榜》要求每日“学书十行”,北宋政和年间颁布的小学条制,将学生分为四级,对书法的要求分别是每天书写200、300、400、600字。自南宋起,以朱熹的思想为主干,逐渐形成了一套蒙学的体制和教学方法。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对于培养学童的书写习惯做了细致要求:保持几案洁净,文具要干净整齐并放在固定位置;学生不可乱写乱画;要高执墨锭,端正研磨,避免墨汁污手;写字时高执笔,采用双钩法,书写端正的楷书,手指不可碰到笔毫。在朱子看来,与字的工拙相比,书写态度和书写习惯更为重要,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他的童蒙书法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直到明清。比如,明朝浙江提学副使屠羲时的《童子礼》对书法教育的要求,几乎是《童蒙须知》的翻版。比朱子略晚的宋代理学家真德秀在《教子斋规》中对“学书”的要求是“臻志把笔,字要齐整圆净,毋得轻易糊涂”,同样带有理学色彩。


  
  元代程端礼以“朱子读书法”为核心,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和程式——《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通过国子监颁行郡邑校官,颇具影响力。《日程》要求细致:小学学习书法,须在4天的读经时间中留出1天,以影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楷书。初学者可以先取赵孟頫放大书写的《千字文》为范本,影写一遍后,再用铜钱大小的字影写智永楷书。影写时,每字一张,连写十张,可大方用纸。学完全帖后,读书一二月。再用一整天时间通篇影写1500字,逐渐增加至2000、3000直至4000字。如此坚持一二月,可保证大量书写时运笔如飞且不走样。之后,通临一遍。《日程》还介绍了考证文字的方法并设计了“小学习字演文”的记录表。程端礼与董铢另提出“写字必楷敬,勿草,勿欹倾”的要求。


  
  明代对童蒙书法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明晰。明初方孝孺的《幼仪杂箴》强调德性是艺事的根本,更关注德性的培养。明代吕坤的《社学要略》主张童蒙学习流行的“姜体字”——一种点画整饬、书写繁难的字体,认为学写这种字体能让学生免去放纵和粗率。在识字和写字的基础上,某些社学更多地兼顾了书法的艺术性。例如,明末母扬祖的《社学规条》对于执笔及临摹法帖、学习字体的先后都做了细致规定,要求“入门先摹端楷点画透露之帖,方有规矩可寻。先临唐、宋帖,后临晋帖,先学大字,次学中书,次小楷。先楷书,次八分,次行书,次草书,不可凌乱。”他对法度、规矩、次序格外看重。


  
  清代,贺长龄的《塾规》要求须摹帖、临帖各百字;沈龙江的《义学约》要求每天学习《千字文》一幅;崔学古《幼训》提倡手把手的教学方法;龙启瑞的《家塾课程》认为通过写字可以观察学生用心的静躁。清末《钦定学堂章程》将识字和写字做了区分,分为“字课”和“习字”两部分。《章程》未及实施,随即被《奏定学堂章程》所取代。《奏定学堂章程》单独开辟“中国文字”一科进行识字和写字教育。


  
  从整体看,古代童蒙书法教育有如下特点。首先,童蒙教育以经学教育为主,书法是其补充;其次,识字和写字是童蒙书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还暗含着对文字学的隐性要求,因此所使用教材和范本多兼有字书性质,如《急就篇》、《千字文》等;再次,童蒙书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官僚体制对于文书书写的需要,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色彩;最后,童蒙书法教育在带有实用性的同时,始终坚持着对美的追求。汉末魏晋以来,书法名家大量涌现,童蒙书法教育也更多地关注书法的艺术性。
  


  就相似处而言,古今书法教育都有识字与写字的基本教学任务,重视“文字”教学的传统应当得到继承。教学中可适当加强汉字字体、造字方法、通行汉字等内容的教学。小学高年级以上不宜刻意回避对繁体字和异体字的认知。教材内容上,还要重视学习范本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教学方法上,充分借鉴3000年间一直沿用的教师示范法。学习方法上,要临摹并重,尤其是突出“摹”的作用,可明显提高临仿的准确度。


  
        从差异性看,古代的童蒙书法教育主要着眼于通过成年以后的考试和选拔,胜任官文书的书写;而时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种差异一方面要求适当突出书法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书法的实用性。中国的文化艺术有“不离生活日用”的根本特点。实用和艺术是汉字书法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是持续推动中国书法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便体现出公允而切时的态度。(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王亚辉)

(信息来源:凤凰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06 , Processed in 0.0542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