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谢刚讲美国学校的“心理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27 19:3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谢刚讲美国学校的“心理故事”  作者:却咏梅   
  多年前,去国外读本科是一个社会热点,本报在版面上做过一个话题讨论,邀请新东方留学顾问、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等从各自角度谈看法。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正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书的大二女生,她开朗活泼,因为父母工作忙,所以从小就很独立,成绩又好,高中时上的国际学校,本科一个人去加拿大读书。她说留学的最大感受不是语言、学习、生活、文化等,而是“孤独”……后来她本科毕业后没有继续留在加拿大,而是回国在北京大学读MBA……这让很多读者很吃惊,留学的最大问题居然来自心理。
  无独有偶,最近旅美20年的谢刚博士新出了一本书《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开篇就提到现在中国的留学低龄化现象:2014—2015学年,美国的国际学生中几乎每三位就有一位来自中国,而且本科及以下就读人数增长迅猛,去美国读初中和高中的中国学生在10年间飞涨了60倍。她每次回国作讲座,被家长们问得最多的就是:“孩子在什么年龄留学最好?”
  “除非孩子心智特别成熟,否则我不赞成18岁前自己去国外读书。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这么关键的发展阶段,需要父母和老师的陪伴和耐心引导。”作为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费利蒙联合校区为28所小学、5所初中和5所高中学生服务的学校心理学家,谢刚介绍,美国青少年中,大约10.7%的人患有抑郁症,5.9%有严重焦虑症状,自杀是第三大死亡原因。美国的父母和孩子同样面临着网络上瘾、亲子关系的维护、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课外活动的取舍、青春期的逆反等问题。
  那看似自由宽松的教育制度,真是孩子们轻松的“乐园”吗?什么样的孩子能够胜出呢?在书中,她以专业视角、鲜活的咨询案例带领读者进入真实的美国中小学生活,了解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家庭教育,当学生遇到语言障碍和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社交障碍等问题时,学校心理学家如何评估与面对。当人们都在关注中美教育的差异时,谢刚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却发现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和美国加州的优秀生都具有求知欲强、兴趣广泛、自律性高、和同学相处得好的特点。她说:“我还没有见过一个在中国特别差,到了美国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好的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学校里教过的知识都忘掉后,自己还保留着的东西。”那该保留的、对成人后的表现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呢?谢刚说,自己工作第一年时曾经很兴奋,以为找到了预测“教育成功学”的捷径:因为对学生综合测评的第一项都是智力测试,理论上来讲,它应该和学业成就呈正比。但后来发现“智力的局限性”,她看到太多案例,学生的智力没问题,但就是在班里表现差,有的孩子还影响到周围同学的学习,甚至出现过激行动,导致高中无法毕业。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要满足两个C——Competence(成就感)和Connection(健康的人际关系),而“成功因素”则包括内驱力、责任感、信心、恒心、感恩的心等优良的品格,这些是会跟随学生们终生,帮他们接受任何挑战的装备。
  “其实,心理健康不是要专门拿出一堂课来,因为如果其他学科的老师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训练,家长也不配合,那效果一定长远不了。所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依靠每天跟学生接触最多的家长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谢刚看来,预防永远大于善后,赶走黑暗最有效的方式肯定是光明。不要总对学生们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是应该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大程度。(中国教育报记者 却咏梅)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6日第9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30 , Processed in 0.1128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