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的学科化与一流追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6 00:1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学的学科化与一流追求
作者:邢福义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4日 11版)


  【依托学科 推动“两创”·国学学科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国学学科化建设,正是依托学科、推动“两创”的具体实践。国学学科化,进而努力追求学科的一流,这反映了广大国学界的研究者与爱好者的心声,令人振奋。我不揣浅陋,用漫谈的方式,说说自己这个国学门外汉的粗浅认识。

从“双一流”说起

  “双一流”(Double First-rate),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中国语言文字中的一个数字减缩式语词。其关键字,为“一流”。

  “双一流”的建设,以一流学科为基础。有了足够的一流学科,自然便会形成一所所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学。

  那么,一流学科到底怎样才能建立?

  首先,应该强调两点:第一,在队伍建设上,必须“沙里淘金”。不淘掉泥沙,金子就无法闪亮。搞“大拼盘、大杂烩”显然不行。第二,在研究目标上,必须选准并且努力开拓出“一流亮点”。一流学科,是亮点夺目恒定的学科,而不是时明时暗、闪烁不定的广泛性学科。一流学科的认定,凭的是亮点,而不是宽度。以中国语言学为例,这门学科包括一层层的上百个下位学科。古往今来,谁也不能样样精通。语法、语用、音韵、训诂、文字,哪一门都可以成为一流学科。一个语言学者,只要有一门特别精通,就是大学者。如果门门都会,反而可能只是万金油。

  接下来,应该进一步强调,一个好的人文社科学科,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有根底厚实的历史。这很重要。有过去,才有现在;有过去和现在,才会有未来。临时拼凑的学科,没有经过考验,立即被认定,可能存在争议。第二,有影响久远的成果。能够据实创新,拥有学派性理论和方法。其著作,走出了国门,获得了外国同行的好评。第三,有坚强的团队,成员合作共进。凡是学派,都需要众多学者一代接一代通过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形成。高呼浮夸的口号,永远达不到目的。

选定好研究对象

  研究者必须认准研究视点,并且必须选择出自己有把握做好的研究对象。然后,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开展研究。犹如吃饭,一口一口地细细咀嚼。

  作为汉语语言学的教研工作者,我不懂别的专业。这里,只能选一个跟语言问题有关的例子来讲讲:关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的简称。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又于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于是,“一带一路”成了世人热烈称赞的重大倡议。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从此,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伟大精神,搭建成了向世界延伸、向未来拓展的新时代的新桥梁!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义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与现今的“丝绸之路”,有什么样的关系?语用上,“丝绸路”和“经济带”各起什么样的作用?词典里,收入“一带一路”词条,应该怎么解释更为恰当?在国际频繁而多面的接触中,被联合国正式确定为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国学研究和语用研究工作者,如果能完美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应是时代需要和全世界人民需要的“金砖”献礼!

  做学问,贵在坚持。贵在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现实中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问题。然后,才可以累积经验,累积实力,并且自然而然地经过思维的深化,上升成为理论,归纳成为方法,从而形成学派的雏形。

处理好学科成员之间的关系

  好的学科,必有“众志成城”的坚强团队。

  简体字里,“众”字是极有启示性的一个字。从结构看,有三个构成部分,是三个人。三就是多,人多力量大。从形象看,是个“人字三角”,像个金字塔,屹立不动。从框架看,三个人字一上两下,上者引领,下者支撑,各尽其能,分工明确。

  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形成,是由一个学者群在多年艰苦磨炼的过程中实现的。组成学科的人群,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

  所谓“静态”,是指在特定的时段中,几年或十来年,成员不变或基本不变。这时,“众”字精神表现为:第一,各人各居其位,各负其责,在总体安排下,完成各自的任务;第二,各人相互协作,互相牵引,在计划要求下携手共进。

  所谓“动态”,是指经过几十年甚至百余年的发展,成员变动很大,甚至完全变动。但是,从静态到动态,是渐变而不是突变,尽管人才更替,却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始终焕发学术优化的青春。

  应该指出,不管“静态”还是“动态”,任何时候都得强调成员必备的“学养”和“学风”。“学养”是学术修养、学术涵养、学术高度,是学术蓬勃上升的基础;“学风”是实事求是、认真谨慎、尊重真理、能者为师。目前,学养高超的学者为数寥寥,急待培养;而学风不正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需整顿。

  争名夺利、醉心私利、排斥他人、唯己第一,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来说,是破坏力最大的学风。

  举个例子。既然有一流学科,必然有一流教授。在一流学科中,既管理行政事务、专业成绩又最具代表性的学者,自然是一流教授。但是,假若有这么个情况:一个一流学科,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学校领导姑且指定了一个总负责人。但是,专业水平最高、学术成就最大的成员,并不是这个“总负责人”。那么,“一流教授”的职称应该给谁?

  这类“两难”问题,若不预先确定一个答案,就会发生个人利益的冲突。“团结合作”的学风,就会受到巨大的挑战。

  依我个人的意见,总负责人可以给“杰出学科负责人”之类的称号,予以奖励,而“一流教授”称号应给名实相符的研究尖子。这么做,可以鼓励有作为的人冒尖。人才难得!要知道,有才华的杰出人才,若干年内才出一个。

  清代文学家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话说得好。不过,我想,若改动两个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若干年”,这样会更好。在当今的中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术发展,才能更加合乎逻辑地欣欣向荣。

“别样”的追求

  宋人杨万里有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的结尾一句,用了“别样”一词。这个词,跟“异样”“不同”意义相近,又带有“别具一格”“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匠心独运”等意思,跟“自成流派”相通。“别样”的追求,就是进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学境界,突显自己特色。

  要形成学派,离不开缜密的假设和缜密的求证。至于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还是“小心假设,大胆求证”,还是“大胆假设,大胆求证”,还是“小心假设,小心求证”,这要看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应简单化地对待。

  路是人走出来的。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我以为,就“国学学科化”这一命题而言,“返本开新”和“工程化”,是需要坚持的一条基本路径。其结果,新时代的国学研究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邢福义,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3:56 , Processed in 0.0891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