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西蒙:茅盾文学奖,一场文学话语权的博弈游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9-8 10:5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茅盾文学奖,一场文学话语权的博弈游戏




据最新消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获奖。这几部作品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书写对象囊括古今,既有民间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有知识分子在象牙塔内外的众生相。

每届茅盾文学奖公布前后,都会引起文学圈内外的一阵喧哗,媒体与出版圈也做足了准备,舆论场上各种争鸣之声也随之兴起。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的文学奖项,旨在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获奖者基本都会被纳入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行列,获奖作品也会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并经过传媒出版的作用,这些作家作品会被更多文学圈之外的人所熟知。事实上,在纯文学不断被唱衰的现实形势下,很少有茅盾文学奖这样的“文坛大事”能引起外界的关注,这也赋予它更多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

什么样的作品有资格获奖?官方设置的评奖机制,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的,但文学的评价标准始终无法被量化,这就导致文学奖项一旦公布,就难免引起争论,不断浮动的主观评价性也随着文学场域的变化而变化。

从历届获奖作品来看,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一个普遍特征。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十分漫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既与古代文学里“经国大业”“文以载道”式的理念有关,也与新文学发端时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引入、模仿有关。尤其是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解放区文学与革命文学的“人民性”方向后,大量作家被纳入现实主义(尤其是革命现实主义)的序列中,“十七年时期”的“三红一创,保林青山”(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虽然上世纪80年代后,文学场域与文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现实主义仍是很多作家首选的创作路径,更重要的是,现实主义在官方话语叙述里,仍延续着从左翼/革命文学以来的传统,以及为官方意识形态论述合法性的作用。因此,茅盾文学奖也成为官方最看重的文学奖项之一,官方的文学组织也格外看重它的意义,由此逐步形成的话语场域,也对体制内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发挥着某种程度上的“指导”作用。

除了现实主义的特征,时代性与史诗性也是茅盾文学奖作品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具体呈现在文本里,一般体现为宏大叙事,不仅字数动辄几十万,书写对象往往也是时代或者历史的全景图、浮世绘,甚至有些作品到了卷帙浩繁的地步,比如张炜《你在高原》,曾被称为文学史上字数最多的纯文学作品。类似的作品,比如姚雪垠《李自成》、王火《战争和人》、路遥《平凡的世界》也有很长的篇幅,让人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也能有触摸历史、直面时代的体验。

从文学史的脉络看,上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成就突出,但长篇小说的大规模崛起,还要等到90年代后。虽然不少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放弃了对革命叙事的追求,但宏大叙事成为90年代不少作家坚持的路径,这可能并不是所谓“去政治化的政治”层面上的考虑,而是文学发展内部规律演进的结果。经过80年代各种文学实验后,短促的文本叙事已经无法承担更多深入的书写,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作家都在90年代后呈现出“长篇现实主义转向”的特征,《生死疲劳》《废都》《许三观卖血记》等一大批经典作品诞生。因此,即便排除官方话语对文学形式的引导,由这一批占据纯文学话语权的经典作家形成的书写路径——现实主义与时代性/史诗性也成为茅奖的评选标准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茅奖的作品及其评选机制,正是在上述官方引导与经典作家作品的影响下,不断模仿与创新的结果。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曾用“场域”的理论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事实上,在中国当代的文化场域上,资本与权力扮演的角色同样关键。评出茅奖作品,既是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也是文学场域中各种话语权相互博弈的过程。评奖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纯文学意味上的活动,也是一个“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实践”,通过对茅奖作品的征集、确立、发布以及之后的研究、争鸣,官方的文学机构对文学场域发挥着了解、调控的作用,而普通读者的态度,也会被当成某种舆论态势,其中混杂的知识界内外的立场,往往也会被当成一种可以分析的文化现象。

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茅盾文学奖为何重要,以及它对文化场域的引导、调节作用。化用一下思想家福柯的经典论述,“重要的不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文学作品体现的话语秩序,以及它何以如此”,从对茅盾文学奖的分析进入对文化政治学层面上的思考,或许更能理解它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作者简介】黄西蒙,媒体人,专栏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45 , Processed in 0.0615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