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外汉语60年回顾: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繁盛背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9 09:3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外汉语60年回顾: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繁盛背后
发布时间:2014/12/2
        1950年,清华大学短期国外培训班的开设,戏剧性的开启了中国汉语文化传播的历程,从此中国文化由被动的传播,正式迈出了对外的第一步。新世纪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遍布全球各地,国人高呼的汉语热时代似乎已经到来了,但是由于汉语自身的缺陷传播难度较大,国际汉语教师固定师资严重短缺,中国长期对外的形象并未得到实际的改善,汉语热似乎只停留在国人津津乐道的层面,而来华留学热随着人员的缓慢增加也只是一个口头的口号。审视中国对外汉语发展的60年,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新的感受。
        起点:蹒跚学步
        1950年,清华大学短期国外培训班的开设,接受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开始了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新篇章,被誉为“中国汉语文化传播的第一步”。老国企退休职工李同回忆道,那个年代,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出国留学几乎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在政策、外语基础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下,人们的“留洋梦”只好被搁置下来。而由于当时时代背景的限制,中国文化的传播只有相应严格的输入与被动的输出,而表现形式只是单一的体现为国家指派的接受留学生。而“文革”的到来,近似于对文化严酷的摧残,使李同的“留洋梦”被无限制的搁浅,中国对外文化发展也降至历史发展的冰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中国的外交工作受到极左思潮日趋严重的干扰和冲击。中国驻外大使、参赞几乎全部奉调回国参加政治运动,许多人受到批斗,驻外使馆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基本中断,与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级的互访急剧减少,实际退出了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也不出席国际会议;外贸进出口大幅度下降;派出的留学人员全部被召回国,也停止接受外国留学生。《时代文学》在记录这段历史时,曾这样描述:“文革时期,中国文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学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的交流均处于隔绝状态,仅与亚非国家还保留着一些联系,然而这种联系随着"文革"的发展也越来越少了。”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3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和来华的外国人员仅仅只有1万3000人。
        发展:稳步推进
        《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Dan Brown)说:“年轻时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我记得看世界文化史的地图,我看到罗马帝国的版图从大变小,我也看到其他帝国的板块从大变小,直至消失,只有中华帝国在右上角永远停留着。我认为中华文化一定有永恒和充满活力的地方,避免了其他文明、其他文化颠覆的结局。我的书里面写了很多现代科学,比如大脑神经科学,其实也是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反应,等于是现代科学重新发现古老东方文明。”和丹·布朗拥有很多东方梦的外国人,在1978年迎来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
        在教育国际合作问题重新受到政府的重视,时任领导人的邓小平明确表示,“要派成千成万的人才出国深造,来促进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曾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1978年6月23日下午的中南海,邓小平同志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万把人。这是5年内快见成效、提高中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当时出席会议的有方毅、蒋南翔、刘西尧、刘达等。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教育部于1978年7月11日即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
        当年12月,首批52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飞赴美国,开启了中国人“走出去”的新时代。正是在这一年,北京语言大学正式建立来华留学生现代汉语本科专业招生,而这个专业在之前的两年内一直叫现代汉语专业。至此,中国“走出去”和“迎进来”的对外文化发展交流大计就此实施,中国开始了让世界重新审视自身之旅。
        孟国庆就是1978年公派赴外留学生热潮中的一员。1978年以前,孟国庆一直在山东一个小县城里工作,有一天,劳动休息时,偶然从地头的一份旧报纸上读到国家要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消息,使得他兴奋异常。由于选派手续十分复杂而时间又相当仓促,孟国庆这一批考生直到第二天临考前才在考场门口拿到“准考证”。“准考证”都来不及盖骑缝章,仅仅用圆珠笔在照片上画了两道线。
        后来孟国庆回忆到:中学时我的英语成绩不错,所以考前自我感觉非常好,简直有点志在必得的劲头。但考卷一发下来我就傻眼了。考卷上有一种选择题,其中供选择的4个答案看来都不错,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如今这种出题形式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但当时确实难倒了不少“英雄汉”,面对考卷我迟迟不敢下笔。我当时一心把“宝”押在笔试上。谁知道笔试竟是如此“惨不忍睹”。要不是怕回去不好交账,我连口试都不想参加了。而面对3位“铁面判官”时,我结结巴巴差点连舌头都不听使唤,但结果令孟国庆意外的是,仅靠当时他那糟糕的表现,居然入选了。
        和孟国庆通过考进公派留学生的不同,林毅夫则有另一段传奇的经历,造就使他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后第一个“海归”经济学博士。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由金门泅水横渡到大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投奔大陆之后,他进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到访北大,北大为找一个翻译颇费了一番心思,林毅夫自然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惟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 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非常赞赏,并通过其介绍,林毅夫顺利的远渡重洋,留学芝加哥大学。
        在1978年后的10年间,以公派生为主流的留学生被派向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美、英、日、德、法,还有北欧、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每年派出的数量为3000人。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2万人,出国留学规模由1978年的860人发展到2007年的14.45万人,30年扩大168倍。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89.2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繁盛:浮华的背后有泡沫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尽管冠以孔子之名,孔子学院最大的功能并不是宣扬孔子思想,而是“推广汉语文化的非营利性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主要内容就是教外国人学汉语。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91国共322所,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有舆论这样认为: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
        尽管孔子学院发展迅速,创办不到 10 年的全球规模已经大大超越了已有近 60 年历史的德国歌德学院 ,但是有学者提出,孔子学院的摊子虽然大,但其深度远远不够,仅仅是教汉语和练太极拳之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更是直言不讳的指出:师资和教材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瓶颈,说不好听的话,你根本不具备办学的条件,在国内这是要被“取缔”的。但是,你居然就办了,还办了这么多。我觉得,可能要慎重一点,慢慢做起来。可是钱一多了,就遍地开花,追求数量,这是中国的一个老毛病了,基本上是没戏的。
        虽然有不同的声音,孔子学院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而在孔子学院的推动下,第一个汉语热高潮席卷全球。据统计,全球共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而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数量更达3000万人之巨。
        如果说对外影响力的话,不得不说起2008年的奥运会。在2007年来华留学和公派留学取得阶段性的突破之后,2008年奥运会,作为有着很高知名度和很大影响力的体育盛会,无疑让全球重新认识了中国,也是在这一年来华留学人数首次突破20万。教育部的官方网站这样介绍来华留学生的情况:“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学子向往的留学目的地,来华留学生们在中国学到了知识,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时代风貌,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华留学生和留华毕业生们纷纷踊跃捐款捐物,以各种方式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举办期间,也随处可见各国留学生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来华留学的国际人士遍及了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已有30多人担任了本国部一级的领导职务,有20多位先后担任驻华大使,还有200多人在各国大学担任教授或副教授。他们不仅为本国的建设和发展出力,并为促进本国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和来华留学生均突破120万人。东方汉院李海华校长认为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未来这个数字将会呈几何形状增长。
        来自印度的魏汉偶然接触到中国的“方块字”,让他就此迷上了中国文化。在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魏汉获得了赴中国交流一年的机会,这段经历竟让他不愿再离开中国了。他说:“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中国的茶、中国的酒文化,还有春节、端午节,有很多节日,挺有意思。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如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我越学越感兴趣,就想多一些了解,那个时候我想要留在中国。” 像魏汉这样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并不在少数,来自亚美尼亚的小伙GAGO甚至直言告诉笔者,我喜欢中国,我要找个中国媳妇,我不想再回亚美尼亚的家。
        尽管全球“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些仅仅是表象,中国对外汉语推广之路仍然举步维艰。在上海师范大学校庆五十周年学术活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时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曾举例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现在有大约250名学中文的学生,其中每年入学的新生大约50名,但坚持到最后毕业的就只剩下10名左右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半途而废?一方面德国人学汉语要比学英语、法语甚至俄语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除此以外,师资力量不够是原因之一。虽然德国已经有70多所中学开设了中文课程,但这些课程大部分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一所几百人的中学里一般只有一两名老师教汉语,而且其中很多汉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培训。
        语言传播仅仅是中国对外汉语传播的一个障碍,教材、师资严重不足,注定成为中国语言对外的传播的软肋。海外汉语考试中心不普及也是影响汉语推广的原因之一,全世界除中国大陆以外,也只有63家考试中心,分布在20多个城市里,平均下来,每个国家也就只能有2家考试中心,大大限制了参与考试的人数。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在制度中提出来华留学生将在2020年达到50万人。退休国企职工李同仍认为:“尽管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传播的实力增强,但是中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文化传播之路仍然很漫长,中国仍未迎来真正的汉语热时代。”
文章来源:北青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08 , Processed in 0.0616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