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通识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度融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16 09:3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熔铸和合公魂
——论通识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度融合
  
湖北大学语文研究会:周治南  刘颖  余兰兰  周作菊  陈 鑫
  
【内容摘要】由于世界各国相互间的依存度空前加深,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努力创造“既造福本国,又兼济天下”的和谐发展局面,构筑和合文化全球观,国际理解教育首当其冲。如今,改革开放成就斐然,我们已经跃入世界经济大国前列,中国教育的当前面貌与我们所处的国际大国地位不太相称,国际理解教育时不我待。与中小学教育相比,大学教育的情形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代升级版,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重要思想成就和理论建树,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深入实施,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人才需求量猛增,国际理解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戏份很重。作为国际理解教育教程,《大学通识通教》主要侧重理性层面知识阐述,《国际理解经典阅读》则是侧重感性层面的知识表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给广大读者建造了一条读懂世界的高速通道。
  
【关键词】国际理解; 跨文化交流; 科学发展观; 通识通教; 经典阅读。   
  
  
  
国际理解教育[1](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在于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相互包容,促进和平,加强合作。由于世界各国相互间的依存度空前加深,十八大以来,******同志在很多国际场合多次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全球观,[2]在信息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告诫我们要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努力创造“既造福本国,又兼济天下”的和谐发展局面。墨子尚同非攻,儒家谋平尚中,道家阴阳主和,佛门合掌向善,和合观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走向和最终归宿,是人类大家庭永续发展的公魂。我国教育界积极响应顶层设计,顺应时代潮流,将国际理解教育置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深入地、慎重地进行理论与应用研究,目的在于联结中外,沟通世界,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服务,为“地球村”的和平发展服务。
一、构筑和合文化全球观,国际理解教育首当其冲
国际理解教育与跨文化交流教育、东西方文化通识教育学理相通,一脉相承,都是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分化出来的一系列衍生概念,他们的提出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与教育形态。现代国际理解教育是经济全球化运动催生、助长、催熟的结果,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教育体制建构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观尽管一码归一码,但弄得好则相辅相成,造福天下,相得益彰;弄不好则易走极端,两败俱伤,后患无穷。和合观是现代国际理解教育的灵魂。
狭义的跨文化交流充当着“翻译”角色,广义的跨文化交流深入到了文化的内核——价值层面,这与后来兴起的通识教育的内涵叠合。大学通识教育吸收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成果,建立在比较文化学的基础之上,是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最佳培养平台。通识教育缘起于19世纪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的相关提议,并在美国推而广之,在美国高校中,诸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他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表述均有不同,有经典阅读,也有专题讲授,诸如“文史”“哲社”“科普”“才艺”及其模块组合,由此形成了众多别具个性的通识教育模式。美国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策源地,后经英国教育家马修·阿诺德等竭力倡举,逐步受到了欧美乃至世界大学教育的普遍认同。通识教育在它的起步阶段,就已然纳入到了教育国际化的大旗之下,成为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方面军。1948年,全美教育协会发表题为《美国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报告,美国教育界正式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它其实是通识教育的强化版。其后西欧各国以及日本、韩国等众多亚太国家默契跟进,国际理解教育刮起了全球风,形成了大气候。
发轫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3],面向“列国”培养通用人才,与现代国际社会流行的“通识教育”古今呼应,是一种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策略。通识教育有别于专才教育、专业教育,而是一种素质教育、宽知识平台教育、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属于职业技能教育范畴,通才教育则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要求,“专”“通”兼备,不可偏废。单纯地强化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通识教育,是一种“有知识,没文化”的畸形教育,受教育者往往文化素质不齐备,人格发育不健全,创造性能力低下,社会适应性较差,更谈不上跨文化适应了。为此,我们曾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方法进行补救,但素质教育的课程林林总总、数以百计,不仅无法克服学生选修过程中的“偏食”习惯,而且更加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收效甚微。面对这一困惑,武汉周治南教授主持的“通识学科综合化课程研究”课题组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一部洋洋洒洒赋言百万、方方面面融汇百科的新书——《大学通识通教》[4](以下简称《大通》)呱呱问世了。
《大通》由前武汉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作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源于作者原著《东西方文化导论》[5],对国际现代文化及其孕育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课程设计领域首开先河,也是比较文化学、跨文化交流学领域里的新作,我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课题成果之一。作为一项教育科研成果,“通识教育学科综合化”的创新意义十分明确,它是国际现代文化与价值背景下的国际理解教育教程。
我国是全球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和维护者。改革开放使中国脱离了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吸纳了国际社会一系列进步成果,特别是引进了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前有“上合组织”,后有“亚投行”等措施的紧密契合跟进,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带动了沿线国家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中国旋风席卷全球,中国梦正在感染全世界,中国已全面介入国际社会,全球化进程正在提速。在这个发展的节骨眼上,我们需要大量的国际人才,既需要造就大量的“西方通”“中东通”“非洲通”“加勒比通”,也需要通过国际中文教育造就大量的“中国通”,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大胆地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但是,冷战思维还没有彻底退出我们的视野,狭隘民族主义的痕迹仍有残留,我们的国际理解教育明显落后于形势。如今,改革开放成就斐然,我们已经跃入世界经济大国前列,“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教育的当前面貌与我们所处的国际大国地位不太相称。我们不仅是自然资源大国、制造业大国,而且是人力资源大国。不仅产品市场,而且劳务市场也正在形成世界依赖。全球化进程不仅形势喜人,而且形势逼人,国际理解教育时不我待,《大学通识通教》意在补足我们的这块教育短板。
《大通》先总论通识教育原理,后按专题分别介绍了东西方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产经文化、科教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和休闲文化等文化通识教育内容,特点是“多学科立体交叉、大文化视野纵横”,有“素质教育一本通”的美誉。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相对薄弱,“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大通》的教育正畸功能,堪比“十全大补”良方。
二、输送“一带一路”国际通,高等教育责无旁贷
如何处理或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如何保持自由和谐的发展状态,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课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全世界各民族人民都绕过圈子、走过弯路、吃过苦头、尝过甜头,由此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国际现代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文明充分提炼后的理念概括,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代升级版,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重要思想成就和理论建树,也是《大通》写作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大通》的读者适应面很宽。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分析了中优西缺、西优中缺、中西共识等民族文化价值表现,提出了“自由观 + 和谐观 = 科学发展观”的见解,主张中西合璧的文化融合创新原则。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在改革开放强国大计中培养具备科学发展观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适用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重建,巩固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都是大有裨益的。本书为教育国际化提供通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文化比较知识修养以及跨文化交流水平,还是企业白领、政府公务员、教育工作者以及包括涉外工作者在内的各业从业人员增强个人文化涵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国际理解教育读本。
在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方面,我国教育国际化重大课题组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中期成果,大多局限于基础教育。基本定位是小学四年级版《认识世界》,初中一年级版《理解世界》,高一版《走进世界》。其实,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深入实施,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人才需求量猛增,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戏份很重,紧迫性很强,应运而生的《大通》建立在国际比较文化学的基础之上,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式教育范式在高等教育界的成功突破。
与中小学教育相比,大学教育的情形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学生的知识面与接受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对文化概念的整体认知与识别能力。中小学教育期间,学生感受到的国际理解教育是碎片化的、浅层次的。他们对国家、民族、地球、历史、科学等概念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存在的认知能力很有限,很感性化,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不成熟。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则不一样,他们具备了对这些感性素材的整合提炼能力,学生能对既往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用以建构国际文化整体观,用以搭建健康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茁壮成长的宽泛平台。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大学应该不失时机的实施集中教育。
2.国际理解教育实际上是传统教育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教育的升级版。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在世界文化的整合中,跨文化交流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个概念的提出虽然时代不长,但历史渊源久远。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长期融合的文化复合体。早在希腊化时期,亚里士多德等文化先驱就出访亚述和埃及,在吸收东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古希腊文化的精髓。文化的碰撞由来已久,使我们的地球村很受伤。在现代社会,人类开始认识到和平的意义。在新的国际文明的节点上,高喊着理解万岁的口号,国际理解教育从理解的角度赋予了跨文化交流教育崭新的内涵和形式,高等教育责无旁贷。
3.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大学生完善心灵塑造。大学生和小学生、中学生不同,他们已经具备了价值识别和价值取向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不像中小学时期那样肤浅、迷惘和抽象。他们逐步地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有了人性层面的是非优劣的分辨能力。在这样的时刻,大学生们需要在世界大文化背景下涵泳、甄别、取向,使个人的文化面貌更丰满,价值底蕴更充实,人生信念更坚定,融入社会更实在,事业发展更踏实。其中帮助大学生毕业后和谐地融入国际社会,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目标。
4.国际理解教育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职业能力并不全等于专业能力,还包含环境适应能力。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天下无敌的人力资源富国。我们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几乎占了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比重。我们的人才质量咋样?能否适应国际人才市场,实现满世界流动?这一点显然是我国现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人才国际流动的关键因素取决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水平状态,国际理解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结构中属于关键中的关键。国内人才趴窝现象已成为过去,理解才是人才融入国际社会的法宝。国际理解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也不是单纯的外语教育所能简单奏效的。
5.大学阶段适宜实施人文素质学科综合化教育。采取整合式、浓缩式、集中化模式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满足国际理解教育多样化知识需求的前提下节缩课时,给专业课程让路。以往的渗透式教育是一种多头多向度的教育方式,通常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品德”“政治”“哲学”“社会科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民俗”“军体”以及“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艺术”“收藏艺术”“养殖艺术”等素质教育课程,往往耗时费劲,收效甚微。每门学科教育都只能是点到为止的“概论”而已,学生既不可能形成深刻娴熟的专业造诣,在纷繁复杂的课程结构面前,反而眼花缭乱,也不可能全面吸取有效的价值营养。国际理解教育学科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单一课程的面目出现,教育目标取向纯粹,可以在节约课时的基础上集中进行,从而“多快好省”地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的既定目标。
作为国际理解教育教程,《大学通识通教》主要侧重理性层面知识阐述,《国际理解经典阅读》则是侧重感性层面的知识表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现国际理解渗透教育
随着社会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迅速,专业教育课业被不断刷新、不断加码,大学生学业负担呈现超级饱和、超级紧张的趋势。大学生们面临着走向社会生活,面对着今非昔比的就业压力,顾此失彼,这种压力往往容易使文化素质教育被旁落以至于被忽略。人文教育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物质、金融和人才的市场流通日益频繁,面对这样复杂的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不仅不能减弱,而且还应当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在各类学科教育中仍然有继续推进的必要,而且还要进行整合式、集中化的课程建构。这种课程建构与教育实践不仅停留在理解层面,而且需要学生进入不同文化背景的时候具备应对能力,即在利弊权衡后作出一个合情合理、均可接受、互惠互利、和平友好的解决方案。这种整合式、集中化、培养应对能力的国际理解教育就�**世斫饨逃Э谱酆匣峭ㄊ督逃Э谱酆匣姆掳妗H绻阎行⊙Ч世斫饨逃浦叭鲜妒澜纭薄ⅰ袄斫馐澜纭焙汀白呓澜纭钡幕埃豆世斫饩湓亩痢返幕窘逃δ苤荚诎镏笱玫亍叭谌胧澜纭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由于现代社会“拜权”与“拜金”风气左右逢源,国人的阅读情趣与阅读习惯已出现扭曲变态,导致具有“心灵鸡汤”之谓的低俗读物乘虚而入,厚黑、求财、淫秽、神道书刊泛滥成灾。近些年来,又由于千姿百态的新媒体的涌现,以及传统媒体的不甘落后,一些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优秀读物有力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些阅读材料过于芜杂和碎片化,除非专家,作为通识教育教材尚存难度。《国际理解经典阅读》的作者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广泛的收集、甄别、遴选和提炼,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注入真知灼见,最后将他们有机地整合起来,营建并还原了一个既琳琅满目又具备整体观的国际现代文化的立体面貌与价值表现,给广大读者建造了一条读懂世界的高速通道。
(一)《国际理解经典阅读》的板块结构
《国际理解经典阅读》的三大板块与十五个节点是:
1.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要讨论的是人类的科技进步,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问题。
(1)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人类科技活动信息,反馈给我们的是丰厚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养分。中华民族是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但孔儒文化视科技为雕虫小技,这种文化的惯性作用使我们的国家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落后挨打。现代科学技术自19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过程。从19世纪中叶自强运动中开始的“师夷之长技”,到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潮,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再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改革开放以后,提倡科教兴国,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我国目前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在空天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已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科技进步俨然成为我们“中国梦”的一个最为宏伟的部分!
    (2)科学是人类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科学知识的应用成果。公元前3100—前1500年北非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王国,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和东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它们成为古代生产力发达的进步代表。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在古希腊,封建社会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科技成就最高的地区在欧洲,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佼佼者是美国。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教育和科技互为支撑、互为动力、互为补充。大学语文教育不能例外,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实用文体,都应该是传播科学发展观、提升全民科技意识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平台。
(3)人类乃万物之灵。人类运用符号系统进行理性思维,推动了科技进步。科学精神是人类独有的品质,反映着人类无穷无尽的智慧。科学精神代表着人类的精英世界,主要指学习精神、钻研精神、合作精神、献身精神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语文的任务是通过科研纪实、科学家传记等文献资料,来挖掘科学精神的文化宝藏,从而熏陶、感染和鼓励大学生们立志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献身!
(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环境问题。科学家向人类发出了红色预警[7]:天不再蓝,水不再清,地球面临生灵涂炭的严重危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法制保证,更需要培养自觉意识,大学语文的课堂也是环境公德建设的得力推手。
2.人与自我[6]
生命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担当起生命所赋予的责任。
(1)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社会的动物,是文化的动物。人的文化生命及人与文化的联系,是通过建设精神家园来实现的。大学语文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宝藏。人文精神的旗帜具有导向性,它是对迄今为止的所有人类文化传统的概括,代表着进步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价值观与信仰教育的生动课堂。价值观与信仰教育应该是涵泳化教育,涵泳化教育是我们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优势。
(2)一个人该如何锤炼自己的心志,创造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注入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和深刻?阅读材料和写作成果都是我们人类精神家园的建筑材料。阅读是精神的源泉,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途径。世俗社会是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阅读能够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得到提升,形成自己超越世俗的独立人格。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强烈的精神成人作用。
(3)伦理道德教育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侧重点。仁者爱人,爱是伦理教育的核心。亲情、爱情、友情,婚姻家庭,扶老携幼,同情弱者,尊重他人,通称为人伦教育。官德、商德、教德、医德、工程道德,通称为职业伦理教育。不管是西方社会崇尚的绅士风度,还是中国人推崇的君子风范,在伦理教育方面,大学语文大有可为。
3.人与社会
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都不可能脱离群体,更不可能脱离社会。离开了群体,离开了社会,他们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1)政治文化是社会制度运行的引擎。在世界历史上,社会形态形形色色,其文化形态也就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只有两类:公民文化和臣民文化。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内涵是民主、法制和军队国家化,“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免于恐怖)是鉴别社会文明的试金石。从巴比伦法典到中国的周礼,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早期民主到现代美式民主,从独尊儒术的2000年专制统治到西方中世纪的黑暗,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崛起……这些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记忆通过文学、议论等文本载体,其实都拢到了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里,孰优孰劣,给予受教育者一个自觉的自主的甄别机会。
(2)我们的社会正面临深化改革新时期。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教育先行,以培养国民进步的价值观、世界观、制度观、发展观、人生观和创造力。大学语文不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养分,即展示着爱国主义精神,又体现着国际主义义务,是实现公民教育的理想课堂。
(3)科学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演进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挺进的必由之路,是人们争取社会进步和自我完善的思想法宝。近些年来,中国从官方到社会到学界到民间,都在呼唤超越西方的话语体系,乃至打造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西方元素“自由观”和东方元素“和谐观”的整合出新。建构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不仅被中国人民身体力行,而且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热捧,已然成为国际社会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大学语文课程总是闪烁着人类思想文化的火花。
(二)《国际理解经典阅读》读物圈
人文阅读的基本定位,是提供给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百部经典著作,而适宜于课堂阅读教学的篇目,主要来自这些名著的节选、节缩、改写或概述,往往见仁见智。我们初步设计的一百二十部经典阅读名著是:
1.处世经典读物举隅
老子的《道德经》、基督教《圣经》、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马可·奥勒留《沉思录》、荀子的《荀子》、庄子的《庄子》、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培根的《人生论》、司马光的《家范》、巴尔塔萨尔·格拉西安的《智慧书》 、袁采的《世范》、富兰克林的《富兰克林自传》 、陈继儒的《小窗幽记》、米歇尔·蒙田《蒙田随笔》、洪应明的《菜根谭》、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 傅雷的《傅雷家书》。
    2.传记经典读物举隅
    (法)卢梭的《忏悔录》、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特罗亚的《巴尔扎克传》、(美)海伦·凯勒《我生活的故事》、[英]包斯威尔的《约翰逊传》、(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萨特传》、伊莎多拉·邓肯的《我的爱,我的自由》、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英]伯特仑·罗素的《罗素自传》、斯台芬•茨威格的《罗曼・罗兰传》、(德)尼采《我妹妹与我》、(印)甘地的《甘地自传》、(丹麦)安徒生的《真爱让我如此幸福》、(德)马克斯·勃罗德的《卡夫卡传》、(俄)索尔仁尼琴的《牛犊顶橡树》、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德)埃米尔·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美)富兰克林的《富兰克林自传》、(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的《达利的秘密生活》、芭芭拉・汉娜的《荣格的生活与工作》、(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约翰・拜恩的《杰克・韦尔奇自传》、(德)阿尔伯特·史怀哲的《巴赫传》、(美)华盛顿·欧文的《华盛顿全传》、(法)乔治·桑的《我毕生的故事》、(美)杰勒德·威廉·房龙的《房龙传》、(奥地利)卡尔·波普尔的《无尽的探索》、(美)卓别林的《卓别林自传》。
    3.励志经典读物举隅
 (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富兰克林》、(美)爱默生的《依靠自我》、(英)寒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己拯救自己》、(美国)奥里森·马登《伟大的励志书》、阿尔伯特·哈伯德《致加西亚的信》、乔治·克拉森的《巴比伦富翁的秘密》、(美)拿破仑·希尔《思考致富》、格莱恩·布兰德的《一生的计划》、(美)文特雷拉编著的《积极思考的力量》、(美)拿破仑·希尔《人人都能成功》、奥格·曼狄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金克拉的《与你在颠峰相会》、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美)安东尼·罗宾的《唤醒心中的巨人》、(美)哈维·麦凯的《攻心为上》、(美)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美)博恩·崔西《高效人生的12个关键点》、约翰·库缇斯的《平地而起》、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马克·桑布恩《邮差弗雷德》。
    4.科普经典读物举隅
    (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英)威廉·哈维《心血运动论》、(英)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法)布封《自然史》、(英)达尔文《物种起源》、(法)J·H·法布尔的《昆虫记》、(美)房龙的《人类的故事》、贾祖璋的《鸟与文学》、(澳大利亚)劳伦兹的《所罗门王的指环》、高士其的《菌儿自传》、(俄)费尔斯曼的《趣味地球化学》、(美)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美)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大卫·斯雷德执导的电视剧《双螺旋》、珍妮·古多尔的《黑猩猩在召唤》、竺可桢的《物候学》、(美)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马丁·伽德纳《啊哈!灵机一动》、(美)阿西莫夫《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许靖华的《古海荒漠》、(美)格雷克的《混沌:开创新科学》、(英)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 (英)罗杰·彭罗斯的《皇帝新脑》、(美)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美)卡尔·爱德华·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 (美)布莱森《万物简史》、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美)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5.哲社经典读物举隅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孙武的《孙子兵法》、司马迁的《史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 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斯宾塞·韦尔斯的《出非洲记》。
我们不主张大学语文单纯地充当国学传教士,应该立足本来,吸收外来,放眼未来,充任国际理解教育的合格载体,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熔铸和合公魂。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人们获取新知、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能力,是精神成人的重要一环。阅读是精神的源泉,是创造的源泉,是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不断加强阅读实践的结果。将学生领进阅读之门,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人是智慧生命,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和行为冲动,因此,要成就自己,人生具备无限可能!人生也很脆弱,经不起肆意挥霍和折腾。生活的脚步总是行色匆匆,我们很难让它停留,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时间变得厚重,让人生的旅程回味无穷。大学是科学创造和学术勃发的世界,人文阅读,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复合营养,意在帮助大学生设计和经营人生,为国家和国际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大学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OL],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 ... 8/201008/93704.html
[2]命运共同体——******“和”的境界,新华网[N/OL]:
[3]《周礼·大司徒》,360个人图书馆[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29/16/16692556_390752513.shtml
[4]周治南等,《大学通识通教》[M],人民出版社,2016
[5]周治南,《东西方文化导论》[M],武汉出版社,2005
[6]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7年度一般课题支助项目,课题名称: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主持单位: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课题负责人:周治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32 , Processed in 0.0749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