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家的婚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12 13:4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家的婚礼
  仪式感是人们内心对一件事情郑重的外在表现。婚礼可以说是人生仪式中最为繁复而又最为简单的仪式,因为它将开启漫长的家庭生活而繁复,又因为它的内核是爱情而简单,因为相爱而走入婚礼的“殿堂”,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许多。
  闻一多虽然主张恋爱自由,但是婚姻却是父母之命。据闻黎明的《闻一多传》,婚前,闻一多提出三个条件:“不祭祖、不对长辈行跪拜礼、不闹洞房”。傍晚,婚礼前,闻一多还抱着书籍不放,直到家人几番催促才穿着起来。“花轿到了,喜炮齐鸣,喇叭吹奏,闻一多与高真在堂前行鞠躬礼。”一场新式婚礼就这样完成了。这竟然促成了闻家后来婚仪改革的一种定制。
  胡风和梅志的婚礼十分简单,他们的婚姻是从租住的一个小房间开始的。1933年12月25日,胡风和梅志在上海一间约12平方米的三楼小屋内开始了新生活。屋内家具简单,有一张旧书桌,是从房东那里借来的。只有一张床、一张方桌和四个圆凳是自己买的。“只有房间的墙壁,原来又脏又晦色,梅志爱清洁,觉得太不雅观,特去买来一些浅蓝色的薄光纸糊在墙上,顿使房间焕然一新,显得幽雅亮堂,有了点儿‘新房’的气氛。”一整理,一个整洁、简单的小家就成了。从此,他们相濡以沫、互爱互敬共同生活了五十多年。
  说起简单来,汪曾祺和施松卿的婚礼恐怕可以与胡风和梅志的比上一比。汪曾祺与施松卿相识于西南联合大学,施松卿因为当时身体较弱,经常生病,被人称为“病美人”。施松卿十分欣赏汪曾祺的文学才华。其时,汪曾祺也只不过是个落魄青年,1946年在上海没有得到工作机会,甚至一度想自杀。当沈从文得知汪曾祺的遭遇时,去信将汪曾祺大骂一通:“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枝笔,怕什么!”汪曾祺由此才稍加振作。汪曾祺和施松卿结婚时,确乎异常简单,他们来了一次北京一日游,先后去了天安门、故宫、北海公园、王府井,中午在北海公园一家小饭店各自吃了一碗面条,晚上则兴高采烈地向沈从文和张兆和宣布:“我们结婚了……”
  语言学家赵元任与杨步伟的婚礼也相当简单,几无仪式,只是在同学胡适的劝说下,才用“最低限度的办法,找两个证人签字,贴四毛钱印花”。在北京小雅宝胡同四十九号“精致小巧住宅里”,杨步伟赵元任请了两位朋友,杨步伟烧了“四样适口小菜”,四人“吃了一顿精致晚餐”。茶后,在胡适和朱春国小姐的见证下,赵元任“取出他手写的一张文件”,于是,婚礼就完成了。赵元任和杨步伟收到的第一份新婚礼物则是一本胡适注解的《红楼梦》。此外,他们只收两种例外贺礼,“例外一是书信、诗文或音乐曲谱等;例外二是捐款给中国科学社”。
  在国内结婚固然好,有时候不得已只能在异国结婚。冯至与姚可崑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然后订婚,经过了六年,才终于迈进了神圣的婚姻。他们讨厌世俗的结婚仪式,最终,在1935年7月20日,于巴黎的一座名为山东饭店的中国餐馆举行了一个小型婚宴,约八九人,由冯至的老师张凤举先生作主婚人和证婚人,甚至兼任家长代表。就是如此简约的婚礼,让他们走入了相伴相守的婚姻。后来,冯至常对妻子说:“我越倒霉,你对我越好,我一帆风顺,你就看我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是啊,婚姻不就是艰难困苦中的相濡以沫吗!
  诗人穆旦和周与良的婚礼与冯至和姚可崑的一样,也是在异国他乡举行,也非常简单。1949年,穆旦和周与良两人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穆旦在攻读硕士学位,周与良在攻读博士学位。是年12月23日,穆旦与周与良在佛罗里达州的杰史逊维尔举行结婚仪式,据周与良后来回忆,“结婚仪式很简单。在市政厅登记,证婚人是杲良和另一位心理学教授。我穿的是中国带去的旗袍,良铮穿的是一套棕色西装。一般正式场合都要穿藏青色,他不肯花钱买,就凑合穿着这套已有的西服。杲良订了一个结婚蛋糕。参加仪式的还有几位他的同事。我们住在大西洋岸边的一个小旅馆一周,然后返回芝城”。由于生活不富裕,穆旦连正式的西装也没有买。当时,穆旦在芝加哥,住的是地铁旁的小房间,吃的是炼乳、面包、花生酱,水果也吃最便宜的橘子、葡萄等。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两人走在了一起。
  巴金和萧珊的婚礼也算是相当别样,他们来了一次战时大后方的“旅行结婚”。1944年5月初,巴金让李济生将“旅行结婚”的通知分送给桂林的亲朋好友,然后离开桂林前往贵阳。5月8日,巴金、萧珊来到贵阳南郊花溪镇的一座西式建筑——“花溪小憩”旅馆。在这个幽静的花园洋房里,没有酒宴,没有任何婚礼仪式,一个年近不惑,一个尚未而立,相知相恋8年的恋人终于结成夫妻。后来巴金回忆:“我们结婚那天晚上,在镇上小饭馆里要了一份清炖鸡和两样小菜,我们两个在暗淡的灯光下从容地夹菜、碰杯,吃完晚饭,散着步回到宾馆。宾馆里,我们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那个时候我对生活并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是感觉到自己有不少的精力和感情,需要把它们消耗。我准备写几部长篇或中篇小说。”这对新婚夫妇是幸福的,他们“把精神一半寄托在工作上,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面”。
  比起以上诸位先生的婚礼,钱钟书的婚礼就相当繁复了。钱钟书和杨绛的婚礼既有西方的礼仪,也有传统的形式。而且在杨家和钱家分别举行了婚礼,可谓相当前卫。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举行婚礼,仪式采用西式。杨绛穿婚纱礼服,有花童提花篮,有花童提拖地长纱,钱钟书着黑色礼服。还有现代的乐队演奏结婚进行曲。新郎新娘行鞠躬礼,互戴戒指,并在结婚证书上盖印。主婚人是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宾客中有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有尚未成为夫妇的诗人陈梦家和翻译家赵萝蕤。当日下午,钱钟书与杨绛又在钱家举行了一次中国的传统婚礼。进门,放双响爆竹、百子爆竹。会亲,给钱基博夫妇等叩头。然后,给家祠祖宗叩头。最后,吃“团圆饭”。晚上,还有酒席。这一通下来,新婚夫妻竟然累病了,杨绛后来写道:“钟书和我都折腾得病了。钟书发烧病倒。”看来,婚礼还是简单点好啊。不过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生活确乎简单、幸福。
  婚礼或许可以简单,或许可以繁复,但总归不过是一种仪式,重要的还是婚姻生活的幸福。
  (作者:李玉辉,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3:09 , Processed in 0.0996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