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至2008年,中国电视剧取得了累累硕果。电视剧类型由少变多,平民化、真实化、世俗化、娱乐化越来越明显,历史剧引人注目,名著改编有得有失,电视剧叙事艺术由简单变复杂,电视剧产业与市场由小变大 1978年至2008年,中国电视剧取得了累累硕果。电视剧类型由少变多,平民化、真实化、世俗化、娱乐化越来越明显,历史剧引人注目,名著改编有得有失,电视剧叙事艺术由简单变复杂,电视剧产业与市场由小变大。
电视剧类型由少变多 1978年至2008年,我国电视剧类型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与成熟期,电视剧类型由少变多,影响越来越大。 1978年至1988年可以称为我国电视剧类型的探索期。我国积极借鉴港台与国外各种类型电视剧的经验,积极探索有关类型电视剧,在电视剧类型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10年我国电视剧类型以伦理剧、军旅剧、武侠剧、神怪剧、破案剧等为主,如《三家亲》(1979年)、《敌营十八年》(1980年)、《武松》(1982年)、《今夜有暴风雪》(1984年)、《西游记》(1985年)、《聊斋》(1986年)等均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此外,《夜幕下的哈尔滨》、《济公》、《乌龙山剿匪记》、《新星》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8年至1998年,可以称为我国电视剧类型的发展期。我国电视人根据国情创作了较多的类型电视剧,破案剧、伦理剧、军旅剧、武侠剧、言情剧、历史剧、情景喜剧等走向成熟,部分类型电视剧轰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便衣警察》、《渴望》、《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情定北非》、《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儿女情长》、《和平年代》、《我爱我家》、《宰相刘罗锅》等。 1998年至2008可以称为我国电视剧类型的成熟期。这10年我国电视剧年产量比前10年明显增加,每年一万集左右。这10年我国电视剧类型主要有情景喜剧、一般喜剧、武侠剧、破案剧、言情剧、伦理剧、历史剧、古装剧等。出现了青春偶像剧、科幻剧等一些新的电视剧类型,如《炊事班的故事》、《外地媳妇本地郎》、《亮剑》、《士兵突击》、《大宋提刑官》、《大染坊》、《乔家大院》、《中国式结婚》、《中国式离婚》、《金婚》、《刑警本色》、《罪证》、《红色康乃馨》、《黑洞》、《公安局长》、《国家公诉》、《使命》、《武林外传》等。
当然,电视剧也有类型混杂现象。一些电视剧可以归入某一种类型,但是另一些电视剧很难归入某一种类型,往往体现出两种类型或三种类型电视剧的特征。有言情剧与伦理剧混杂,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结婚十年》等;青春偶像剧与言情剧混杂,如《奋斗》等;军旅剧与言情剧混杂,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等;历史剧与破案剧混杂,如《神探狄仁杰》等;言情剧、伦理剧与破案剧混杂,如《大宅门》、《闯关东》等。
电视剧类型与电视剧产业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类型剧对电视剧产业具有促进作用,类型剧有利于了解观众好恶,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有利于对所拍电视剧进行定位。类型剧走向多元和成熟,显示了电视剧产业渐入佳境,初步建立了市场的良性运作环境。
当然,类型电视剧不是倡导模式化,更不是倡导跟风之作,而是提倡创新,提倡根据类型电视剧的特点来提高电视剧的水平。
在近30年电视剧创作中,“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自然欲望”等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命题,不断得到张扬。人性、人情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平民主义与人本主义的飙升,成为新时期电视剧风貌发生改观的第一个重要表现。从1978年到2008年,审美追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趋向,强调整体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新时期以来的电视剧由政治型向社会型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型向多样的审美型变化,由基本模式向独立创造性变化,由艺术方法的单一型向艺术方法的多元型变化。
此时期的电视剧创作,大多取材于真实的社会现实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镜头开始由聚焦于“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转向普通人,观众与屏幕人物距离大大缩短。平民化、真实化、世俗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势越来越明显。《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儿女情长》、《牵手》、《空镜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奋斗》等电视剧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既坚持了平民视点,又有着浓重的情感渲染,还得到了高收视率,同时也被理论界认可为精致、优秀的影视作品。
我国历史剧很多,历史剧引人注目。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清,以每个朝代为题材的历史剧都有。历史剧是历史在“剧”中的一种存在,是历史与艺术、史与诗的两种内在规定性的统一,有正说、戏说、诗剧等。历史剧的真实未必就是曾有的史实,但却应当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历史环境中及人物性格基础上完全可能发生的。
历史剧中的调侃、游戏之作,是把历史游戏化。戏说历史剧常常将历史生存的丰富性简化为一个个亦喜亦乐的情节化故事,将历史上多元的权力关系简化为游戏,将复杂的历史真实简化为善恶分明的道德寓言,调和空间距离与时间进程的分离,为观众制造一个又一个白日梦。例如,在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中,乾隆皇帝就变成了风流小生。
戏说历史一方面彰显了电视剧艺术的娱乐价值,这是积极的一面。戏说既是所谓“本我”的表露,又是对传统主体的解构,同时还是对人所处的现状的某种不满与反抗。《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等电视剧使观众通过戏说历史得到宣泄,获得快感。
但另一方面,戏说电视剧极易走向抛却历史理性而进行主观臆造的极端。叙述历史的动机不再是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而是成为对历史影像的一种消费,在历史的时空中尽情放纵宣泄着当下的各种欲望。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依靠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驱动叙述,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矛盾运动与人物性格的必然结果。文化精神是历史的内在灵魂,历史是文化精神的外在显现,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大明王朝1566》等。历史剧不仅叙述历史故事,而且审视历史的灵魂,追寻历史深处的文化精神,辨善恶之分,明兴衰之道,察治乱之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成为电视剧创作领域的一个重头戏,形成一股潮流。由现代文学名著《围城》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保留了原小说的睿智幽默的语言,创造性地传达了原著精神,可谓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中的精品。都市爱情题材电视剧《过把瘾》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编而成,全剧发展既符合电视剧的叙事规律,同时又充分保留了王朔小说的艺术风格。《北京人在纽约》也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但对情节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和增删,使全剧主题突出、叙事凝练。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热播,已妇孺皆知,而《雷雨》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则褒贬不一。
这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值得圈点的作品,实际上大多仍坚持着“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则,虽略有改动,但动作不大。“杜撰”颇多的电视剧《雷雨》,也因某些情节的荒唐、表演的失败而招致批评责难。现有的改编实践都提出同样的问题,即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观念与方法问题。静态、抽象的文学作品转换成动态、具象的电视作品,必然要求在创作思维、表现手法、叙事结构、情节线索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而来适应电视剧自身的审美特性与创作规律。同时,又面临着如何忠实于原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的问题。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相继改编成电视剧并获得好评的同时,电视剧《雷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引来不断责难,这也就是引起我们深入思索的时候。理论界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创作实践一个更宽容、更自由的土壤,鼓励在文学作品改编方式上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改编的合理性才是探讨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