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尊重是开启儿童智力潜能的钥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8 23:3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重是开启儿童智力潜能的钥匙

——记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美术教研室管季超


本报记者张和平

  管季超,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出身的美术教研员,一位多角度研究儿童成长问题的思想者。十多年来,他跟踪研究儿童美术教育个案,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担任过儿童美术教育报刊的编辑工作,介入过全国性儿童美术教育学术会议的策划工作。参加过北师大“新世纪版”《艺术》教材修订工作和豫版《书法艺术》教材编写工作。系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儿童美术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季刊责任编辑。

  编者按:美术教研员管季超老师以调研中小学美术基础教学见长。近几年来,他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深度关注少儿美术启蒙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强调尊重是激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原动力,颇具新意。解读管季超老师的教学观点和方法,相信对从事少儿书画教学工作的老师、家长有所启迪。

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记者:您是一位比较“另类”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者,能谈谈您的研究方法吗?
  管季超:我自幼酷爱美术,虽未受过“科班”训练,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美术评鉴经验,写过不少艺术鉴赏文章,例如,我市首届美展和首届书法展的评论都是由我撰写的。在担任美术教研员之前,已经开始研究儿童美术启蒙问题,尝试借助自身经验进行个案研究(本版刊发的作品均为其子管致远画作——记者注),留存了孩子4岁以后全部画作,尝试基于学理的“田野研究”。1998年参与创办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以后,拜访过几十位儿童美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收藏研读了近千册儿童美术教育类书报刊、画册,收存各地儿童美术原作五千余件。
  长期以来,有两种价值取向的美术教育:一种是纯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一种是立足于教育功能的美术教育。我更倾心于后者,力图以尽可能广阔的视域观照儿童成长问题。除美术教研之外,我还是语文、音乐、幼教教研员,这种看起来似无关联的工作角色,也迫使我将所遇到的“问题”归并、上升为“教育”问题。学科之间差异是有的,但隔行绝不隔理。
  说到研究方法,比较有心得的只有两点:一是“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个孩子长达12年的美术学习过程的冷静旁观与适时介入,从中摸索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但如果囿于个案,“误读”便会难免。2000年暑期,我带领4位小学美术教师,将个案研究的初步成果进行推广实验,跳出个案,寻找更具共通意义的规律。另外一点,就是特别重视国内外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尹少淳先生主编的“美术教育译丛”,我认真研读过,卜维勤、王丽岩的《绘画·成长——早期艺术教育对话》对我启发也很大。我多次拜访过杨景芝、杨永青、侯令、谢丽芳、龙念南、赵雪春、关小蕾、华维光、夏红专、李永永等名家,有过细腻的交流;实地考察过一些少年宫和美术教育特色小学的儿童美术教育,获益良多。
  抓住了理论引领和实践积累这“两极”,进入研究状态并非难事。
  记者:您认为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哪些方面有待改进?
  管季超:我希望有更多的有美术创作、鉴赏经验的人文社科类学者介入儿童美术教育研究,期待他们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元视角阐述美术教育问题。目前有一些研究工作,止步于作品的收纳和一般性的鉴评,缺乏从具体问题切入,深厚丰赡的符合学理的分析认证,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比较少。
  我想借此机会,向美术教师朋友建议:更多地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而非美术工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提高自身美术创作技能的同时,从哲学、文学等学科吸取营养,丰富视角;既关注孩子作品的当下状态,更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关于儿童美术学习中个性发展问题

  记者:您怎样看待儿童的美术学习活动?譬如说个性发展问题。
  管季超:联合国1990年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了儿童应有的种种权利,这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把鼓励和帮助儿童从事美术创作,提高到尊重儿童的社会权利的高度来认识。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儿来说,美术活动(绘画)是他们的一种“言说方式”,是有不可替代价值的另一种“语言”。
  有一些送子女学画的家长,急于求成,这种心态不好。对儿童的美术学习,期待和鼓励才是最好的方式。儿童美术创作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美术教师和家长,一不当心,便会“误读”。鉴赏儿童美术作品,应该有不同于成人作品的评判标准。要真正“走进”儿童美术作品,须先拜儿童为师。儿童画作者本人,或许才是最权威的评论家。
  如果我们用心体察儿童的创作,便会发现,即使是涂鸦阶段,儿童画也内涵丰富,在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有趣的故事,一种观察与思考的方式。
  原创的、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一定可以让我们感到:它合乎特定年龄段的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它个性鲜明;它活泼明朗,亲切自然;它笔触肯定有力,自信、自得的情绪溢于“画”表;它天然地有了整体感,不悖“构图”本质规律;它也许不够精致,甚至脏乱,但尽显激情,无意于取悦他人……
  记者:刚才我们也看了您指导的多达40余册的儿童作文的完整个案资料,您强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其个性发展。美术启蒙教育,其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儿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设计与规划能力,无惧无畏的胆气和灵活变通的能力。而我们在关注儿童技法学习之外,更重要也常容易失落的部分,即人文精神、文化涵蕴、非功利性的部分。
  管季超:在儿童美术启蒙教育中,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养成未来合格公民的远虑,精心呵护儿童的个性,尤为重要!
  我发现,儿童美术启蒙和作文启蒙有惊人的“共通点”:创作儿童画与写作文,都不必等到“技法”娴熟才进行,儿童的第一篇作文和第一幅画,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创作”,至少是“准创作”。
  目前,儿童画的创作题材有比较偏狭、辗转模仿和泛伦理教化的通病,儿童进行美术创作的内在需要常常被忽视、被抑制。大量的儿童画作品并非儿童真实情感和个性表达的自然流露,儿童在“正式”的美术创作中,常常受制于教师的“指导”。真正有原创意义,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儿童画,或许产生于儿童心无挂碍的自由涂画,散落于我们看不到的某个角落。

  ■附注:此文原载《书法报·少儿书画》2006422版。
  非常感谢《书法报》张和平先生200645驱车来孝专程采访,并以一个半版面作隆重推介。
  值得提及的是,该报2006年全年在近十家报刊所作的广告,即使用这篇专访为图例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5-19 19:4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08-5-8 23:39:2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张和平主编发来/高峰论坛/邀函,季超去不了,请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47 , Processed in 0.0959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