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46|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园网络新闻写作要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5 18: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园网络新闻写作要素
网络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遵守新闻的写作规则,要把握好新闻的5W要素: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因其传播的路径不同,所以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在写作的要求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网络写作的技巧。
1.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网络新闻的核心之一,网友浏览新闻时,第一时间看到的是标题,标题有没有吸引力,直接决定了网友会不会点击这个新闻。在网络传播中,标题正文一般是分别安排在不同层级的网页上,网友如果想看消息,必须要点击之后才能看到。而传统媒体,则是正文标题排在一起,一眼就可以扫完。网页标题有点像书籍目录,网友对标题文字的介绍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好的标题能吸引刺激引导网友去点击,反之,如果新闻标题不吸引人,该新闻就会石沉大海。
那如何编写网络新闻标题呢?
(1)一语点出新闻中的新奇事或重要的信息;
(2)标题尽量迎合社会热点;
(3)从网友最为关心的问题出发;
(4)紧紧抓住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作连载;
(5)曝料网友虽熟悉却并不详知的事情细节或者内幕;
(6)标题宜实勿虚,虚的标题网友往往理解不了,放弃点击的概率很高;
(7)标题长度要适中,既不能换行也不能空半行。标题如果过短,往往又反映不了新闻的亮点
网络新闻的制作体现了编辑的深厚功底。需要说明的是,将标题制作得更加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如按上述七点去思考,那您的网络新闻就可能吸引大批量用户的。
2.突出重点新闻要素
网友浏览网页时,通常都是扫描式的阅读,在这种阅读方式下,要想让网民清晰、准确的捕捉到新闻的核心信息,在写作时就要力求做到:高度简洁、清晰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合理排列新闻要素,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文章最前面,这样就能够让网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整地了解到最重要的新闻要素。
由此看来,网络新闻的第一段写作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能否吸引人继续往下浏览;即使后面不被浏览,是否已将最重要的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
一般来说,在写第一段时,先用较为简练的语言对事件做概括性的描述,通常只要说清楚事件的主体、客体、时间、地点即可,再以一句话简单概括出事件的意义。第一段其实就是整篇新闻的浓缩,好处在于方便网友阅读并掌握信息,同时便于网民决定是否继续往下阅读。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网友习惯于通过搜索引擎来找寻相关信息,而搜索引擎中的信息内容描述一般是从网络新闻中的第一段摘取,网友一般也是通过阅读内容描述来阅读全文。
2#
发表于 2010-3-25 20:28:50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才有进步
3#
发表于 2010-3-25 20:29:18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才有进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7:19:13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我们都要不断学习,知识的更新速度不会因为我们的停止减慢或是停止,也希望能看到胡教师更多的作品展现于《教师之友网》上,让我欣赏和学习!
5#
发表于 2010-3-27 10:26:03 | 只看该作者
参与式新闻浅析
牛光夏
2006年12月25日
  由于互联网络、DV、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这些原本以信息交流或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新技术,对传统的新闻业产生了有目共睹的深刻影响,使新闻传播的结构、方式、主体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突破了传统的载体藩篱。在这样的新闻传播变革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传递由传统的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新闻传播的“传” 和“受”走向了一体化。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它的海量的存储信息、超级链接所带来的新闻背景的立体化呈现及其个性化的服务,使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及数码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从而导致“参与式新闻”这一新名词出现在传播领域,“博客记者”、“公民记者”、“市民记者”成为这一概念的外在表现,“每一个人都可以当记者”则成为多元话语时代的传播理念。

  “参与式新闻”这一概念源起于美国,英文名为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articipatory”的含义是“提供参与的机会、供人分享的”,参与式新闻即指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数码和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又被称为“公民新闻”、“草根报道”。在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著作《We the Media》一书中,他把参与式新闻定义为:“一个或一群公民,搜集、报导、分析、散播新闻和信息的积极行动,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独立的、可信的、准确的、广泛的、切合需求的信息。” ① ,在书中他把民治和民享看做是这种草根新闻的根本特点。

  参与式新闻的发展历程

  被称为“个人媒体”的博客(亦即“网络日志”,台湾称之为“部落格”)近年风生水起,即是互联网络技术条件下促生的参与式新闻的一种典型表现。在国外博客新闻源于上世纪90年代德拉吉对美国总统克林顿性丑闻的报道,而在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期间,曾经做过《纽约日报》记者的奥布瑞顿开设了一个名为“回到伊拉克” (www.back-to-iraq.com)个人网站,向订购他的伊战新闻的网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他利用这些费用完成他到伊拉克的新闻采制,被称为“第一位专业化的博客战地记者”、“第一位独立的网络记者“。较早研究这一新闻传播现象的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Jay Rosen认为,网络技术为参与式新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因为“读者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道,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丧失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

  在国内,自2003年“木子美现象”后,博客开始为人们认识,此后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和生活。在2006年的“两会”报道中,博客成为一个关键词。各媒体的一些名记者、名主持人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如王小丫的“小丫跑两会”博客等,籍此征集民众感兴趣和关注度高的选题。在人民网专门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设的“两会博客”中,有六位政协委员和两位人大代表开设了自己的博客,以倾听民声、搜集民意和传达民意。由此,中国的“选民”突然发现可以与他们的代表“零距离接触”和“互动”了,此举被网民和媒体盛赞为“拉近了两会同民众的距离”。

  除个人博客外,各种网络社区、论坛、BBS等,都可以成为参与式新闻的发布和传播平台。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模式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是受众主动参与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这类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主流媒体或其记者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博客网页,而受众则通过电子邮件或直接发贴对某些新闻事实作评论或补充;另一方面表现为受众直接参与到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去,如有些报纸为某一新闻活动策划征集“市民记者”参与报道,这是2005年9月29日《南京晨报》刊登的一则启事:“十运盛会即将来临,南京晨报现招募200名‘十运市民记者’,您愿意抓住这个机会加入我们的报道队伍,用您手中的笔记录盛会一景吗?职责:负责报道与十运会有关的社会新闻;要求:身体健康、关注十运、新闻敏感性强,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吃苦耐劳并服从晨报统一调度……” 2006年《三峡商报》自4月27日征集10名“市民记者”现场播报各地黄金周旅游新闻,大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报名者众多,市民记者的报道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和关注,他们想知道从普通人角度出发而报道的新闻事实。《南京零距离》等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则鼓励和支持那些拥有DV机的民众自己拿起摄像机,拍摄下身边的新闻,提供给他们,甚至聘请了一些素质较高人士作为特约记者,从而能够 “短平快”地把新闻现场零距离地呈现在屏幕上。

  二是在各大新闻信息网站或综合网站的博客板块或社区新闻、BBS、论坛上,网民上传自已的文字或视频、音频的原始资料,发表自己的评论,发布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闻事实。

  三是独立的参与式新闻网站。如韩国的OhmyNews(我的新闻)网站,一个主要由业余记者提供新闻的网络媒体,它高举“每一个市民都是记者”的旗帜,在韩国掀起了市民个体参与新闻报道的浪潮。网站创办时,业余记者数是727人,现在已经有38000人以上,包括大学生、教师、白领、家庭主妇,每天有150-200条市民记者写就的新闻发布在OhmyNews上,平均每篇文章有3500条评论。

  参与式新闻的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素质的总和②,是人们衡量新闻的尺度和标准。新闻价值取向,则是指实践主体在进行新闻的采访、制作、编辑等活动中遵循的以相应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判断和决策方向。也就是说,是对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及时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诸要素的侧重与取舍。对于这些非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参与者来说,他们对于所发布的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是以接近性为第一要素,即与他们在地理、心理、职业、年龄等方面较为接近 ;其次是对趣味性的追求,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认为会引起其他人的兴趣和关注的,再次是对及时性的追求,尽快地把自己掌握的新闻信息发布出去,但由于不像报纸、电台、电视台那样有截稿时间等等的限制,不发布也不会对自己有何不利,所以时效性并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至于重要性、显著性,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有时和传统媒体的会大相径庭。另外,一般而言,他们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也不会像正规媒体那样严格和苛刻,也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与式新闻的报道方式

  对参与式新闻的传播主体来说,他们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可以采取他们愿意采取的任意方式、任何体裁、任一角度和立场,他们没有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方式的束缚,文言或白话、方言或普通话、书信体或对话体、倒金字塔还是章回体,完全随心所欲、一吐为快,可以尽显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参与式新闻引发的思考

  大量的事实证明:新技术产生的新媒介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的传播平台,发布自己亲眼见到的、亲身感受到的、亲手拍摄下来的新闻,表达他们最直接、最真实的观点。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一类来自“草根记者”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已经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如美国的“9·11”事件、东南亚的海啸、英国伦敦的地铁爆炸案等等,这些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报道都来自普通民众而非职业记者。据美联社报道,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有3000个普通民众向美国航天管理部门和《达拉斯晨报》,提供了他们的目击材料,包括文字、照片和影像,而之前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初次出现致命故障的时候,是美国的一家在线论坛首先披露了这一信息,比美联社对此发的电讯稿早了11分钟。

  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Grassroots媒体网的创始人丹·吉尔摩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以往的历史由新闻记者撰写,但现在的历史由人民大众书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新一代媒体将颠覆传统媒体扮演的角色”,新一代媒体颠覆传统媒体扮演的角色这句话有危言耸听之嫌,传统媒体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力量。但可以预言:在未来的新闻事业中,传统媒体的专职记者和一群出色的业余报道者将会形成共生共存的关系,民众在他们的博客或播客中所提供的信息将会成为传统媒体一个生生不息的、巨大的新闻信息源,在去年的哈尔滨松花江水污染造成的停水事件中,杭州的《都市快报》就连载了东北一市民的博客日志,作为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那么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与此同时,新闻传播效果会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相应地新闻媒介组织对新闻传播的控制也会越来越难,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新闻传播现象。

  同时,由于普通民众新闻职业素养的缺乏,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的监管缺失,非职业新闻工作者参与新闻传播,难免使新闻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对这些积极参与新闻传播的草根民众来说,如何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守法规、加强自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媒介,提高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和辨别力,增强对新闻信息的采编制作能力,是每一位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都面临的问题,这就又牵涉到了加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利用这些新的个体传播活动,更好地使参与式新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补互动;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事业内涵会不会由此改变;没有职业道德规则的界定及行业、协会纪律的管理,将由谁来约束和规范这些个体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亟待提上日程等等,都是应当引起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甚至是全社会关注的新课题。

  注释:

  ①Dan Gillmor.We the Media「M」.O'Reilly Media,2005. p3.

  ②陈祖声,张宗厚.简明新闻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p 271.(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6#
发表于 2010-3-27 10:27:31 | 只看该作者
胡泳: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
时间:2006年04月23日     


   
作者:胡泳
  《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很简单: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

  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与此相反,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
  换言之,新媒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旧媒体经常招致批评的权力欲和与大众的距离感似乎都不复存在。除了传播方式的这种根本性改变,新媒体还拥有一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海量的存储信息、新闻背景的立体化呈现、个性化的服务,等等。
  新媒体对于新闻业的最大影响,是它导致了“参与式新闻”的出现。如同Grassroots媒体网的创始人丹•吉尔摩所说,“以往的历史由新闻记者撰写,但现在的历史由人民大众书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新一代媒体将颠覆传统媒体扮演的角色。”
  公众对新闻业的参与主要表现为:
  新闻评论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广泛的参与形式。公众踊跃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评论,造就了互联网上的舆论力量。
  舆论的构成有三个要素:第一,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公共问题,这个问题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的相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第二,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问题表明态度或发表意见,经过这些众多的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没有足够多的主体的参与形不成舆论。第三,这种一致性的意见对公共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带来某种实际效力,即最终影响、导致相关人员、组织和团体某种行为的终止或发生。
  网络上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讨论都完整地包含了这三个要素,舆论的广泛、集中、强烈是惊人的,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草根报道
  很多网民以目击者和一手材料的掌握者的身份,参与了搜集事实和报道新闻的进程,有时甚至首先爆出突发新闻。例如,《纽约时报》报道说,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初次出现致命故障的时候,是一家在线论坛首先披露了这一情况,比美联社的电讯早了11分钟。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碎片大范围散落在几个州内,美国航天管理部门NASA和《达拉斯晨报》呼吁公众提供一手的目击叙述和照片、影像,以便构建有关飞机的信息和图像数据库,从中寻找飞机解体的原因。据美联社报道,有3000人向NASA提供了他们的观察材料,包括文字、照片和影像。
  如果说,上述情况还只是反映了一种对于通行的新闻报道的有效补充的话,那么,在韩国出现的一张大型的协同性的网络报OhMyNews(www.ohmynews.com)则对传统新闻模式构成了重大颠覆。
  2000年创办的OhMyNews的口号是,“每个公民都是记者”,声称自己是“新闻游击组织”。除了几十名编辑记者外,它拥有30000名注册的“公民记者”(创办时只有700名),职业从家庭妇女到专业作家应有尽有,他们共同为这家报纸每天提供200篇报道,每天吸引的读者达200万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德拉吉报道”和传统的党派报纸的奇妙混合物。它的很多报道主观性很强,充满了情绪和个人偏见,但读者也不难发现细节详实、知识完备的理性书写。
  另类编辑
  网络独有的互动性带来了一些崭新的编辑手段,如过滤、分类、排名、链接等等。
  以链接而言,网络最突出的一个优点是它鼓励链接而不是拷贝,也就是简单地指出完整的信息在网络上的原始位置。用这种办法,你可以确保引文的完整性和作者认可的引用方式;如果作者恰好改变了他的想法,你将能够看到引文的最新版本。
  网志以链接闻名,事实上,网志的飞速发展与其链接特性密切相关。在杂乱无章、信息缺乏有效组织的互联网上,如果你能够把大家指向好的链接,就相当于告诉陌生人明确的行进路线,也等于和朋友分享探索和发现的喜悦。
   再如,过滤也是网络媒体必不可少的手段。编辑的职能,根据其定义,就是向读者推荐新闻报道。新闻网站在过滤技术方面存在很多可能性:在网页的最底部,能不能提供一个小按钮,标明“阅读这篇专栏的人也对某某社评和某某特写感兴趣?”一些像《纽约时报书评》这样的出版物拥有活跃的网上社区,能否在书评读者和作者的集体智慧之上开发一个推荐引擎,根据他们的好恶提供个性化的推荐?这样的推荐系统可能比《纽约时报书评》本身工作得还要好。
  核查事实
  博客现在成为监督主流媒体的“第五等级”(fifth estate)。他们追寻事情真相的努力迫使很多主流媒体收回或更正其报道,最著名的一例是CBS News在博客的深入调查下,不得不承认它关于布什总统在国民警卫队服役的一篇报道中所使用的材料是不实的。
  在未来的新闻事业中,专业记者和一群出色的业余报道者可能形成某种伙伴关系。詹妮弗• 沃尔夫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把媒体与公众的新的交流环境看成一种“非同寻常的共生”。在这种共生状态下,“读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近媒体的机会,记者也可以以光速了解受众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晴雨表与放大器
  参与式新闻可以是一个晴雨表,用以衡量某一新闻是否会或应该接受主流媒体的更多关注。例如,网络上的一些热点话题的形成,源于相关发帖人持续不断地在一些有影响的网站内点击率高的文章后面留言,这些留言被转帖到一定程度后,敏感的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根据网络留言进行采访与深度报道,很快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
  同时,参与式新闻构成了主流媒体的一种反馈机制,既可发挥放大器作用,也可发挥混合器作用。例如,孙志刚事件是由广东的传统媒体率先报道的,而对它的深入报道与分析,则集中在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新华网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联手推动了社会舆论共识的形成。刘涌案最初也是由纸媒提出质疑,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之后,相关的观点得到集中表达,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再经过交叉作用的互动之后,一种具有更强参与性的民意就显现出来。
  对参与式新闻目前存在的最大疑虑是,新媒体能够保持和传统媒体一样的公信力吗?网络媒体增强了这样一种倾向:速度快(get it first)比事实准(get it right)更重要。同时,很多网络媒体抛弃传统媒体的客观性标准,毫不掩饰地标榜自己的党派之见。而且,如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博客常常陷入“自我指认”,这意味着,在新媒体的参与者中间,容易产生“回声室”效应,即他们自说自话,对广大的外部世界视而不见。
   在此,我想指出两点:首先,新媒体仍在演化之中,很多机制尚未完全成形,我们需要赋予其更大的创新空间,相信网络的自组织能够汇集集体智慧;其次,即使是在一个短暂的试验期内,新媒体已经显示出了自我革新的能力:以博客而言,速度本身可以帮助博客克服他们的差错。一旦发现事实有误,博客可以迅速发出更正或者更新帖子。在纠错方面,博客的可信度非常高。对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博客日志也存在内置的修正机制。博客日志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用来批评他人的观点的。博客在触及政治性话题时,不可能不和持相反意见的人发生争论,而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看法同相反意见进行链接。
  最终,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易入。2004年1月,爱德曼公关公司的调查显示,较之大部分权威机构,美国和欧洲的公民更愿意信任“普通人”的意见。而绝大多数新媒体的参与者,正是普通民众。
  参与式媒体的崛起会完全打破现有媒体世界的格局吗?并非如此,因为新媒体与旧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完全是一个零和游戏。今天的媒体世界处在一种矛盾之中:既大又小。大规模的媒介公司会继续存在,但中小媒介甚至个人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新闻和信息源。
  从网络的角度看,将会存在两个互联网,这是一种寡头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奇妙混合。一方面,大媒介在网上占据数个要地,集结大量受众,大型跨平台新闻组织使用先进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随需定制的新闻,可能比今天做得更好。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个开放的互联网,积极的公民、草根组织和博客利用他们自己的阵地(不论是BBS、论坛、邮件列表、聊天室还是网络日志)发起监督既有体制的运动。而互联网将为两者同时提供空间。
  新闻不会消亡,我们将进入一个新闻的黄金时期,但确定无疑的是,新闻不会保持我们已知的面貌。这是因为,参与式媒体相信,第一,我的读者比我知道得更多;第二,新闻业的形态应由演说变成研讨会与对话;第三,新闻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过程。互动的传播技术--电子邮件、博客日志、论坛、网站、即时通讯、短信以及更多--使这一切信念成为可能。
  在媒体的转变过程中,涉及的各方――记者、新闻人物和新闻的积极“消费者”――都拥有了崭新的可能性。对于记者,我想特别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曾说过的一句话:“我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反复提醒那些才智远胜于我的同行,皇帝真的没有穿衣服!”新闻记者现在会发现,多年以来大家说他们是无冕之王,但伴随新媒体的兴起,大家会说这个无冕之王是没有穿衣服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1:5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神舟8号 于 2010-4-8 07:02 编辑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新闻要丰富起来,必须依靠我们广大的教育同仁。教育不仅是做给自己看的,更重要的还是要做给社会看,因此教育新闻其实就是一种宣传教育的形式,虽然教育每天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新闻,但每天却在发生着新闻,虽然没有不同凡响,但是也会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新闻存在。
    写新闻的人是辛苦的,没有名没有利,这不同于教研论文,没有人给你评奖,没有人给你喝彩,有的只是你为别人喝彩,但如果是为了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人,牺牲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你从事了教育,就应该有为教育鼓与呼的气度和义务,教育的同仁们,行动起来吧!
    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一起努力奋斗吧!
8#
发表于 2010-3-27 20:12:33 | 只看该作者
———————————————————————————————————————
———————————————————————————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
9#
发表于 2010-3-28 09:18:51 | 只看该作者
把两个舆论场统一起来
◎鲁兰洲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人民群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每时每刻都会关注一些共同领域、共同问题,在口口相传之中形成了“口头舆论场”,那些相对集中的社会话题就成为一段时间街谈巷议的焦点。尽管口头舆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有时难免会有片面性和夸大渲染的地方,但却具有“无处不在、无处不及”的特点。在经过去伪存真的筛选之后,口头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人民群众总是关注那些刚刚露头的、关系他们自身利益的、普遍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和重大社会动向,因而使口头舆论具有敏锐性和及时性,往往成为社会的“风向标”。主流媒体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应该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研究人民群众的看法和态度,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研究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以便从口头舆论中触摸到社会跳动的脉搏。去年以来,我们绍兴日报社的三张报纸根据“紧跟市委部署,贴近人民群众”的办报方针,更加注重及时了解广大读者对市委、市政府决策的舆论反馈,有针对性地组织主题报道和重大活动报道。比如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系列”工作推进报道、关于城中村建设报道、关于构筑反腐倡廉惩防体系报道、关于新昌江污染治理的系列报道、关于创新和深化“枫桥经验”推进平安绍兴建设的报道、关于商阿大先进事迹报道、关于外来建设者子女患重病众人相助的报道、关于古城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性会议报道、关于戏剧市场化运作和文化产业发展报道、关于“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先进典型系列报道、关于推动绍兴大商贸格局形成和消费观念变革的报道、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报道、关于及时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等等,都有效地加强了“官方”与民间的沟通,及时告知了有关信息,消除了群众可能和正在产生的误解,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
反映人民心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反映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的一致性。因此,党领导的媒体舆论同人民群众的口头舆论也应该是一致的,这是党的宗旨和主流媒体的性质决定的。但是,主流媒体舆论与人民群众的口头舆论有时也会有某些差异。我们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群众中有的人则偏重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因而对党和政府某些方针、政策和一些具体措施不十分理解。加上他们对情况了解得不那么全面,对赖以做出判断的信息掌握得不那么充分,难免会对主流媒体的某些报道存有疑惑。
还应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在发展和完善之中,探索性、实践性、群众性,是初级阶段新事物诞生和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许多有生命力的新做法、新创造、新经验都蕴藏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需要发现,需要开掘。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学会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发现和捕捉新闻,从人民群众的议论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苗头和趋势。只有突破这一关,我们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从群众实践和群众舆论中吸收合理的、有价值的成分,从而使媒体舆论更加具有时代气息,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绍兴晚报》今年以来关于“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先进人物的系列报道和《天天商报》关于消费团购、改变消费观念的报道都深受读者欢迎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应该承认,现在新闻媒体对人民群众的“口头舆论”重视不够,了解不多。有时人民群众对某一社会问题已经“议论纷纷”,新闻报道却很少谈及;或者虽有报道,但与人民群众对事件关注的角度、关心的程度以及对信息量的需求相差较远。我们用大量篇幅和时段加以报道的事情,有时人民群众并不完全感兴趣。这种反差使得在某些时候、在某些问题上,两个舆论场互不衔接、互不交融。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舆论,主流媒体没有及时给予肯定性的报道;对一些模糊认识,主流媒体没有及时给予解释和疏导;对一段时间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错讹流言、传闻,主流媒体没有及时予以澄清。
作为主流媒体,理所当然地应该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人民群众的感情,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在人民群众中已经“议论纷纷”,需要主流媒体加以反映和引导。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揭示了一条规律: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基本情绪了解得越多,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强;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那么,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从关心人民群众出发,出台了诸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经济适用房建设、民工子弟学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社区建设和管理、农副产品的加工、提高和销售、市场运行规则制定和完善等一系列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决策和举措,绍兴日报社三张报纸始终给予密切关注和配合,并随时倾听人民群众的舆论反馈,发表了许多用群众的评价和语言来诠释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文章,这样就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
为了防止出现新闻报道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我们提倡编辑、记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情绪,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要提高报道质量,贴近人民群众,就要找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工作的“兴奋点”、“共鸣点”,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为基层干部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等实质性内容,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裁和形式,使新闻报道鲜活生动、富有特色。我们要经常研究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最不高兴的是什么;最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报道中开设的“乡村穿行”、“乡村夜话”、“新农村新消费”等专栏,就是为达到这种目的的一些尝试。
要想从根本上防止和克服主流媒体舆论同人民群众口头舆论脱节的现象,就必须自觉地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在新闻报道中既要体现党的意志,又要反映人民心声。在组织指挥报道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各报的领导及编辑、记者经常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市委有什么重要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希望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需要及时向外发布?不同层次的人对这些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的关注点是什么?二是实际工作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需要广泛地告诉老百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三是老百姓从切身利益出发,迫切希望了解哪些带有全局性、趋向性的重要情况,希望从主流媒体获得什么样的有效信息,他们对哪些重大决策还不是十分清楚?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出现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是什么?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主流媒体发布哪些重要信息,做哪些释疑解惑的工作?四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普遍性的重要问题,需要向人民群众说清楚,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四个问题,每一个都可以组织许多新闻报道;这四个问题就像四个大的圆圈,其交叉重叠的部分,更是我们组织指挥新闻报道的重点领域。用这样的方法组织指挥新闻报道,就有可能改变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改变媒体舆论同人民群众的口头舆论相脱节的现象,容易做到“三符合”,即符合市委的总体部署,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客观实际。这样组织指挥新闻报道,也容易做到“三满意”,即市委满意,实际工作者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比如这几年我们绍兴的城中村建设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进展力度大、速度快、质量好,对群众各方的利益考虑也比较周到,然而总有一些人不够理解,总有一些人抱有意见。如何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我们组织日报、晚报、商报,从自己特定的读者对象出发,用通讯、消息、言论、问答、图表、照片等多种形式,详尽地叙述,细心地解释,客观地比较,尽可能让事实说话,让群众自己说话。并注重信息的对称和丰富,既有党委政府的声音,也有广大群众的话语;既有对政策的解读,也有对误解的释疑;既有对工作进程的总结和展望,也有对困难、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当市委与省委政研室等单位共同举办城中村建设高层论坛后,我们不仅在三报上全面报道论坛内容,而且日报用两个连体专版摘登高层论坛的演讲稿。令人高兴和想不到的是,读者对这两个理论专版显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心,不少人来电来函表示“说得好、登得好”。这充分说明党报舆论场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应该做到与人民群众口头舆论场相衔接、相一致。
(作者系绍兴日报社总编辑)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7:00:5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新闻素材其实也很丰富,只要我善于去发现,善于去研究,关于去写作,就一定会写出耐人回味,被人喜爱的教育新闻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26 , Processed in 0.1505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