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2 11:03:13
|
只看该作者
班级系列化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佚名
学生工作往往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的。管理者如果不深入到班级内部,就不可能了解班级学生的工作开展情况,对于一些不便于检查的项目,往往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本文就班级管理中系列化主题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系列化班级主题活动开设的依据,系列化活动的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班级管理的困惑与思考
前几年有报载我国的教育现状,爱国主义从幼儿园抓起,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而大学生却在进行养成教育,在大学课堂讲不要随地吐痰。我们的德育效果如何?学校德育在理论上的地位被提到了“为首”的高度。而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中学的政教处(学生发展处、德育处)的职责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习规范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但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部分班主任的班级常规工作很优秀,但学生的偶发事件又往往频频发生,学习成绩平平。到底我们的德育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学生工作往往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的。怎样便于管理,怎样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怎样容易出一些所谓的成绩,我们便怎么操作。对于一些班主任的想法和做法,管理者的目光和视觉往往不能及,甚至不能明白所出成绩背后的原因。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班级工作的目标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学校要在学业、思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等方面有所进步。而目前家庭德育的重担又几乎全部推到学校,学校需要同时肩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担。有些管理者和班主任把班级工作和学生工作简单认为是在日常工作中重点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对此产生腻烦心理、进而衍变为逆反心理。学生工作往往出现工作越抓越细,条例越定越多,效果越来越差的现象。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需要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素养,较强的心理素质,牢固的法制观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而这些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多一些智慧,多一些作为,多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多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期盼管理者少一些对班级工作的约束和掣肘,多一些宽容和放权。
三、系列化班级主题活动的实践
中学阶段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刻,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内容。班级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元,肩负着学校的重任、家庭的重托、学生的重望。这就要求班主任心中有数,统筹安排,使班级工作系列化、实效化。如果班主任的工作只限于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没有个人的想法和做法,班级工作则没有特色,也不可能走到年级的前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教育,凭一时心血来潮,作作表面文章,是没有实效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做个有思想、有作为的班主任,需要有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具体接受哪些方面的教育心中有数。实施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入手,具体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教育,结合班级文化建设这一系统而整体的工程,从学生发展的每一方面需求出发,设计系列化班级主题活动。
从班级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兼顾学校的整体安排,从学校的一些基本要求入手,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开展系列化班级主题活动。笔者在每届学生中都开展了以下的一些活动,连续几年班主任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每年所带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进步,高考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下面的表格中所列是笔者设计的一些主题活动和开设此项主题活动的目的。
四、实施系列化班级主题活动的思考
班主任以实现完整的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衡量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实施系列化班级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排除干扰因素,尽可能结合学校当前的一些工作展开,减少偶发事件对整体安排的影响。要有充分的耐心做学生的工作,有必胜的信心带领学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根据学生的状态和学习的进展,有针对性开展主题活动,及时调整重点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学习和吸收他人的成功做法,从书本、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找出适合本班实际状况的主题。同时,也要认识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的反复性和耐心。整体教育的效果不可能像想象的那么好,但哪怕每一次班会只对一个学生起了作用,哪怕只起了一个礼拜的作用,这样的活动就有开展的价值。实施系列化班级主题活动并不排斥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也需要从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中得到灵感,获得启发。从来源于学生的代表性问题出发,通过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思考更佳的解决途径。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高素质。李岚清提到未来教师的标准是:未来教师不再是专一门知识的书生,而应该是具有敏锐目光、广博知识的复合的人;不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领导者,学习方面的专家,教育诊断的专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以其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守旗.班主任的教育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彭倩薇.“做”而论道——决定做人做事成败的100个细节[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