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00|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天红读书日记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5 05:3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日记(1)  

        
2005年3月25日  周五中午  雪

晨起,读葛兆光的书话,学者毕竟是学者,知识面广,思想深邃,吾辈难与相比。葛兆光谈佛,有新意,有深度。

宋僧怀濬诗云:“家在闽山西复西,其中岁岁有莺啼。而今再到莺啼处,莺在归处啼处啼。”   元僧释善在诗作《暮春杂兴》之一中写道:“野水浮来半落红,不须惆怅怨东风。春归毕意何归处?还在溪光水色中。”世上悟者少,迷者多,悟为无,迷为有,一无一有,天地之别也。

相传,五祖弟子神秀作一首偈子:“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而同是五祖弟子的慧能悟性更高,也写出了一首偈子,是针对神秀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后来,慧能接了五祖的袈裟,成为六祖,是禅宗的代表人物,对佛学进行了大量变革。

2005年6月1日  阴

一个叫彭富春的学者,今年40岁,曾留学德国,是位哲学家,现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儒、道、禅,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思想的基本主干。唐宋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走在儒、道、禅之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儒道禅分别提示了生活世界的三个不同的维度。儒家是社会,道家是自然,禅宗是心灵,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结构。与西方的神性智慧相比,儒道禅作为中国的智慧的根本是一种非神性的智慧。”他向有志于研究文化的读者推荐了六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圣经》。



2005年6月11日  周六 阴

读杨绛著《我们仨》。杨绛,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姑母为鲁迅曾提到过的民国时期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杨荫榆。《我们仨》写的是杨绛、钱钟书和女儿钱媛之间的故事。钱媛和钱钟书先后故去,94岁高龄的杨绛面对诸多不幸,坚强地独自生活着并笔耕不辍,书中有许多充满智慧的思想:“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与忧愁”;“人间没有永远”;“敢云大隐藏人海,且耐清寂读我书”。历经沧桑和坎坷的智者,对人生的感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我们仨》,使我认识到,在生活中,令人羡慕的可能是某些人的富有,而令人敬重和钦佩的往往不是这些,而是像杨绛老人这样的智慧博学、坚强和大爱。



2005年7月9日  周六 阴

晨起,在床头捡起崔永元著《不过如此》,写得不错,有些观点是足以启发人的认识:“知识分子该用心读书的那种(这里区别用眼),读出来的知识浸在骨子里。所以,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堆里”;“当知识如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的时候,机体的潜能被调动。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心胸开阔,使人做事便有了格调”;“席勒说,‘只有人充分是人的时候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埃利森说,‘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崔永元是一个出色的主持人,有思想,有知识,更有个性,读他的书受益匪浅。



2005年7月17日  周日 晴

《文汇读书周报》有一篇怀念启功先生的文章,引用了启功先生的一段对钱的认识的话:“钱这个东西很怪,往往你最需要它的时候,就偏偏不来,你不那么需要它了,无所谓了,它偏偏找上门来,好像成心和你开玩笑。所以我作了那首诗(中夜不寐倾箧数钱有感而作):‘纸币倾来片片真,未亡人用不须焚,一家数米担忧惯,此日摊钱去厌烦,酒酽花浓行已老,天高地厚报无门。吟成七字谁相和,付与寒穹雁一群。”启功先生生于1912年,满族,姓爱新觉罗,字元白,长期从事文史教学与研究,书、画、诗、文皆精,为人善良,随和,2005年6月30日病逝,享年93岁。



2005年7月23日  周六 晴

节录漫画家廖冰之的几段自白,对人生很有启发,吾辈当效仿之:“在临走的时候,拿得最少最少,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会死得很舒服。这就是我的人生观”;“我觉得享受等于受罪,我在投胎之前,就同阎罗王签了约:一生不准享受,只准劳碌,做牛马,不做物质贵族,也不做精神贵族。如果我违约讲享受,就要打回地狱,所以我不敢偷懒,遵守对阎罗王的承诺。”录后,我想到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欲有所作,担承重任,必须摆脱诱惑,自我加压。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1:28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1月23日  周一 晴

读一本名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书,书中有不少精彩的语段,其中有两条与我产生共鸣:“不要把财富当成你一生的目标。真正的富有是精神上的,不是钱包里的。”“不要受钱的奴役,努力去争取快乐,爱与被爱,最重要的是求得心灵的宁静。”我之所以对此有感,是与我的经历有关,我童年、少年家境虽然很穷,几近赤贫,但胸怀理想,对未来充满幻想,故精神振奋;及至我工资过千,衣食无忧,却不时烦恼产生,原因是精神滑坡。

《海上文坛》有这么一句话:“财富如水,如果是一杯水,你可以喝下去;如果是一桶水,你可以搁在家里;但如果是一个池塘或一条河,就要与人分享。”真的很富有哲理。



2006年4月4日  周二 晴

上午,读《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这是一本写给读书人的书,《沈从文的疯》和《张元济:自身已见太平来》叙述了两类不同的知识分子。书中记叙了,张元济写了一个白话文的小册子《中华民族的人格》,书中写道:“社会上迷漫着一种骄奢、淫逸、贪污、诈伪、颓情、寡廉鲜耻的风气。与国人只注重新知识,将人格扶植德性的涵养都放在脑后”有关。“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把人格扶植放在脑后,那就很容易诱导人们置良心于不顾,去竭力追求物质享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便以为,只要抢得富贵,免得贫贱,就什么都可以不管了,长此下去,将造成整个民族的堕落。”

这段话就像对当代领导者的一个提醒。胡锦涛的“八荣八耻”提得恰逢其时。现在,人们的道德开始沦丧,价值取向扭曲,整个民族的人格、道德发生问题,如果再不提醒、扭转,就会积重难返。道德的复苏要比经济的复苏难得多。



2006年5月25日 周四 晴

晨起即读《人物》中的《一门书香》,是一篇记述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及其子女十人成就的长文。书香门第,人才辈出,其女冯宗璞是著名的作家。她曾著文写其母任载坤的许多事情。任先生享年83岁时逝世,冯友兰曾为她撰一挽联:“忆昔相随,同荣辱,共安危,期颐望齐眉,黄泉碧落君先去;从今无牵挂,斩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大家手笔,不同凡响,是学问积淀的结果。

翻阅《易经》,有一联值得记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被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作为校训,它告诉人们,做人要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要效法地之厚,包容一切。



2006年6月5日 周一 晴

读一篇记叙学者王利器的文章,文章说他是“寿者相,佛子心”。他的可贵之处,除作学问十分认真刻苦外,对人生、养生都有独到见解:“功名财富如敝履,从不以之挂心萦怀”;“有着一副淡远的胸襟”;养生之法是:“尽量减少杂念,不去想那么多”;“以微笑面对苦难,以幽默回顾过去”。

《南方周末》有一篇访都梁的文章,都梁是《亮剑》的作者。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肯在书上登照片,不肯接受电视采访,不搞签名售书?都梁回答:“首先澄清一下,都梁不是怪人,只是我这个人有点寡欲,现在的时尚生活我都不喜欢,我更喜欢一个人看书,听音乐,或者去流浪。我认为,作家成为公众人物是非常愚蠢的。写完书就行了,我长得又不帅,把照片公布出来也不能娱人耳目,不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事最好别干,做一个谁也不惦记你的人是最好的,活得比较舒服。”这段话可能改变我余下的生活方式,我现在仍然不甘寂寞。



2006年7月1日  周六 阴

读一本关于佛教的小册子,对于佛教一直是一知半解,今天方有系统了解。

佛,即佛陀,这是古天竺梵语的音译,若是按意译应译成智者。佛能认识一切,佛能使别人和他一样认识一切,佛的智能是最高的,无可指谪的。佛门里常讲正觉、等觉、圆觉,就是指这个境界。

佛即释迦牟尼,名叫悉达多,二千四百多年前出生在古天竺国北部迦毗罗卫国,是净饭王的太子。佛虽为太子,荣华富贵,但他见世间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短促无常,且活着要受生老病死许多痛苦,心里想,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在哪里呢?他决心要寻找一条解决痛苦的路子。29岁时,佛偷偷地离开国都,出家修道,寻访名师,都无一获。经过六年苦苦修行,终于有一天在菩提树下得道了,他悟到了解脱人世痛苦的办法。

什么是禅?禅是梵音,“禅那”的简称,按意思译来便是静虑。静虑即心注一境,安静思虑。心绪宁静专注了,便能深入思虑义理。  禅宗的初祖为达摩,古天竺国人。他在梁武帝时泛海来到中土,梁武帝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曾经多次舍身入佛门。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3:54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7月4日  周二 晴

晨起读书。清末维新人物梁启超书斋名为“饮冰室”,此典出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乎?”译成白话即是“今天早上接受了命令,晚上就热得想喝冰水,我这是急火生内热吧?”梁启超自励诗:平生最恶牢骚语,作态呻吟苦恨谁?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立身岂患无余地,报国惟忧或后时。未学英雄先学道,肯将荣瘁校群儿(儿读音尼)。

作家贾兴安挂职后,对“官场”的认识比较客观,为一般人解除许多迷惑:“政界不像我们作家想象的那样,这里尽管也有很多潜规则,偶有庸才,但大多数人素质很高,是从许多人中竞争上来、脱颖而出的,都是辛辛苦苦在干事的。而干事的目的,是想进步提升,提升的目的,一是权力更大,待遇和保障以及生活得更舒服一些;二是在亲朋好友面前更显得出类拔萃;三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力量多大,责任就多大,活的时候尽其所能,能走多高就走多高。”把政界的干部都说成是靠钱买,靠溜须拍马提升的观点,不仅是偏见,也是错误的。

                                       2006年7月5日         周三    晴   午后雨

湖南学者王闿运,桃李满天下,《旷世逸才—杨度》一书中,记录了他说的这样一段话,当然这是小说,不是他的原话,或许是作家杜撰的,但还是不错的:“他崇拜魏晋时期的那些放浪形骸的名士,觉得他们真正是有胆有识的英雄。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人生几多忧患苦恼,已经够使人难受了,何苦还要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压制自己,为什么不适心适意地自我选择,为什么不潇潇洒洒地在世上走一回?”读后,觉得过去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不做这,不做那,真是多此一举。但适当的约束,于人于己还是有益无害的。



                                        2006年7月8日  周六 漫阴



继续读《旷世逸才--杨度》。书中王恺运送杨度赴任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研究史册六十年,一部二十三史都读烂了,越读越觉得中国只能独裁专制,无民主共和可言。这批人,要么是无知的,要么是借民主的口号来收买人心,达到推翻朝廷的目的,一旦他们掌了权,同样要专制的。”此言甚是,在清帝退位后的政权数度更迭中,从袁世凯到蒋介石,执政者仍然是“专制”。

书中还有一段大发感慨的话:“大丈夫,一面当自强不息,以求立言、立德、立功,另一方面,社会的昏乱,又常使他们空有抱负不得施展,只好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泉石,诗酒琴棋,作精神的逍遥之游。”看来,知人善任对任何一个执政者都是应重视的大事。

“千百年来,总是独立思考的人少,人云亦云的人多。悲哀呀,这真是人类的悲哀。”

                                               2006年7月13日        周四     晴

晨5:30起床,读《中篇小说选刊》四期的首篇《枝岈关》。我读小说是为了走入小说中描写的世界,这个中篇写得很有个性,作者叫武韵,应该是“非著名作家”,创作感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遗忘—忘掉过去的不幸,忘掉过去的艰难,忘掉过去的被损害,忘掉过去的历史。是的,我们应该往前看,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消亡”这种感悟很有道理。写小说就是编故事,编故事须有天赋。

《砂糖与毒品》在英文中是一个词。这个中篇写得很人性,在作者的感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文字的灵性是人赋予的,诠释文字的内在含义的人想必通透基本人性”;“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黑匣子,在这个黑匣子中,记录着他的过去,不愿面对的过去。一段可怕的经历,或者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或者羞于启齿的往事”;“一对以灵魂赤裸相对的男女,终究只能以灵魂结合,而非肉身。”这些感悟,体现了作家的天赋。



                                                       2006年7月17日  晴

继续读《旷世逸才--杨度》。作家唐浩明,借杨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历来都说曹操是奸雄,其实他才是汉末真正的英雄。统一北方,稳定汉室,保护刘氏孤儿寡母的正是他。不瞒您说,我最欣赏的就是他那句毫不矫饰的自白‘若非孤,正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也应看作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人生的真趣是多方面的:逢其时得其主,风云际会,轰轰烈烈地做一番经天纬地、安邦济世的事业固然是人生的幸运;若时运不济,未遇明主,平生报负不得施展,或设帐授  ,或著书立说,或躬耕田亩,或优游林泉,尽皆人生的好选择,天伦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自有生命真情之所在。朝看旭日东升,夜观满天星斗,夏日泛舟莲荷,冬月踏雪寻梅,都可悟造化之精神,沐宇宙之惠泽,天地人群之间处处饱含着人生的极大乐趣。”“处世办事,全仗胸襟。有一个阔大的胸襟,则无论是处顺境还是处逆境,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无论是将相公卿,还是做樵夫钓徒,都能享受人生之乐。反之,尽管荣华富贵,必有许多解不开的结,摆不脱的愁,郁郁闷闷地过了此生。”这些话,对任何人都有启发。



                               2006年7月25日  周二 晴

读从广东花城出版社邮寄来的李辉文集之《往事苍老》,其中有许多有趣的记载:胡风出狱后不久,给诗人雷抒雁写了一封信,雷读后回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学是会使人上瘾的,你会终身摆脱不了文学的纠缠。那是为什么呢?是一种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我想,那是一种责任感,对于历史、社会,对于事业的责任感,当这种责任感一旦和对于艺术的爱好融于一起,就会变成一种合金钢,水不能使之溶解,火不能使之熔化,酸和碱不能使之腐蚀,时间的巨流或急或缓,或波折,或跌宕,而这块合金钢就像激流里的石头,是不会游移的,而且因为波光的闪动,还会使它发出奇异的甚至是神秘的波纹来,使你觉得它要轻轻地颤动,使人为之动情。”只有真正喜欢文学的人,才会有这种体会。李辉在写赵树理时,也有一段精彩的话:“真实的人就是这样,他的人格一旦形成,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或许可以一时违背初衷,或许为某些外在因素有所修正,但只要是把如何做人放在首位,把良知放在首位,他就不至于人为地蒙上眼睛,回避现实的种种存在。”写文章没有类似的论述,文章就不会使人受到启迪。

  

                                              2006年8月10日  周四 晴

在一篇短文《得失之间》中摘录以下几段:“人世间的幸福,其实并不需要你得到多少,拥有多少,一颗平和而又知足的心,可以让你感知并享受到世界的一切美好。”“这个世界,当你真心为一个人去吃亏的时候,你收获的远比失去的多得多。”“这个世界,当你拿出爱心去温暖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温暖你自己。”这才是一些充满智慧、与人有益的观念。

沈建中在《文汇读书周报》上撰文《漫忆纸帐铜瓶与主人》,谈到郑逸梅老人的许多趣事,很有意思:“主人喜梅成癖,以梅为号,仿效前人吟咏疏影横斜的梅花诗里,涉有的纸帐咧,铜瓶咧,更有张船山的题梅‘铜瓶纸帐老因缘’之句,便暗藏春色而取‘纸帐铜瓶室’为书斋名。”“纸帐铜瓶室主人素奉‘物质上知足常乐,精神上自得其乐’,自订格言来策励:‘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这位智者一生淡于名利,既不与人争名,亦不与人争利,一切付诸淡然”。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4:28 | 只看该作者
2005年7月9日   周六  阴·雨

         床头捡起昨日从地摊花两元钱买的盗版书《不过如此》,崔永元书中的这段话很合我意,

  我在《人生絮语》中曾说过类似的话,但没有这么深刻,他说:“知识分子应是用心读书的那种

(这里区别用眼读书---笔者注),读出来的知识浸在骨子里。所以,真正的知识分子具有一副傲骨,

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数显得‘各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总结得很贴切。

读书就应该用心去读,这就需要把读书视为一件庄重的事,而不是一种消遣。时间是有限的。崔永元说:

“当知识如一股暖流涌遍全的时候,机体的潜能被调动,有境界则自成一格,心胸开阔,做人做事便有了

格调。”崔永元还引用了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席勒说的一句话:“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才游戏,只有人

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崔永元的书写得很真实,如同他主持的《实话实说》。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5:01 | 只看该作者
1985年8月30日      周五     晴

    非名诗中也不乏名句:“客因午雨留偏久,曲到阳春和自难”,我看就不错。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汤梨园,1980年逝世,享年98岁,年轻时,赋诗填词,留下不少佳句:“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一树高枝报早凉,小庭闲煞竹方床。秋心窈窕无人问,自撷幽花理晚妆。”断句:“乱山遮断日,一水带孤城。”“山连云外树,灯隔水边村。”“对镜羞簪花上鬓,开帘喜见月当头。”读后令人难忘。读今人写的旧体诗,很少有这等意境。

   读一篇短文,作者东方既白,题为《世态》:“史载,廉颇为赵将,宾客尽致。及其免归,宾客尽去。后复为将,客又至。颇曰:‘客退矣!’客云:‘吁!君何见之晚也(您为什么这么晚才认识到)。夫以世道交,君有势,我即从君;无势,我即去,此其理也,又何怨焉?’颇无以应。”这则故事,道出世态炎凉,古今皆如是。当今社会,势力小人,随处可见,录下此段,铭记于怀。每日读书,皆有所得,乐趣独享。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5:32 | 只看该作者
1985年9月11日        周三     晴

      胡适日记中有一段:“看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第三册。这部书也是使我重新提起做日记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我要坚持记日记。

     元人贡師泰的一首绝句,写得不错:“涌金门外柳如金,三日不来成绿荫。我折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通俗易懂,写诗是要人看的,不宜太追求辞藻的华美,更要避免艰涩难懂。

    读《人物》载《张群与张大千》,深被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感动。最近报刊的文章,对国民党一些仁人志士有很正确的评价,此举甚好。国民党中也不乏爱国、德才兼备之士,否则,何以统治中国那么多年。过去,在宣传上有些偏激,把国民党说得昏庸不堪,是不会令人信服的。同时,也贬低了我们自己,同一群草包争天下,就是争来了,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打虎英雄之所以被人称赞,是因为他们打的是老虎而不是猫。

    现在,人们缺少的是真诚,很少有像张大千和张群这种关系的友人了。

   张大千死后,张群送一挽联:

     “半世纪,知交莫逆,忧患共尝,艺文公赏,仓皇成永诀,空余涕泪对梅丘;

        五百年,国画大师,阅览之博,造诣之深,规范轶群伦,无黍邦家留瑰宝。”

    足见二人交情之深,感情之笃。张大千享年85岁,张群时年95岁。

                                   1985年9月12日    周四      阴

        在办公室读《胡适日记》。在66页记着:“大概饭碗问题第一重要,其次即是权力问题。有些人心里舍不得权力,却实在不会用权力。他们那种‘恋权’的情形真令人难过。”我身边这种“恋权”之人到处可见,这可能是官场的一种通病。

      胡适称赞杜威的人格,《日记》135页:“杜威先生这个人的人格真可做我们的模范。他生平不说一句言不由衷的话,不说一句没经思索的话。只此一端,我生平未见第二人可比他。”做人要有人格,说话有时会反映出一个人人格的高下,我应该效仿之。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6:00 | 只看该作者
1985年10月19日   周四     晴

      摘录陶铸的一首诗:“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却霜寒。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曲啸则曾以《心底无私天地宽》为题,到全国各地讲演,并视为座右铭。

     记得曾读过一篇报告文学《胡杨泪》,胡杨是西北一种树的名字,据说枯而不倒,倒而不腐。《胡杨泪》写的是一个叫钱宗仁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命运刚有转机,却不幸逝世,年仅41岁。孟晓云写了一篇文章《痛哉,早夭的胡杨》,很感人。钱宗仁极为普通,他不过是成百上千想要成才,尚未成才青年中的一个。一且刚刚有了转机,有了希望,他又承受新的痛苦——病魔的袭击。她捂着腹部,还要坚持工作。也许他已预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猜想赶紧生活。他说:“如果我得的是不治之症,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总有一死,但我有许多事情要做,有许多东西要写呢”,读后令人心酸。

      在写歌唱家朱明瑛的报告文学中有一段话:“人最聪明的生存方式就是时时刻刻都不要悲观消极。你一悲观,一消极,积极的东西、乐观的东西也可能叫你吓跑了,化为乌有。悲观的人,是当他面对希望的时候也长吁短叹,打不起精神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经营自己,那是掌握命运的关键。凡事要靠自己努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这话说得多么透彻!

                                   1986年3月6日    周四       晴

     晚,读《济公传》,其中有几句诗颇令人回味:“人生百岁古来少,先出少年后出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闲愁与烦恼。世上财多用不尽,朝内官多做不了。官大财多能几时?惹得自己白头早。月过中秋月不明,花到三秋花不好。花前月下能几时?不如且把金樽倒。荒郊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度埋荒草。事大如天醉亦休,日长似岁闲亦觉。”虽然有些消极,但也不无道理。告诫人们,生命是短暂的,争名夺利并不是一件好事,到头来,仍是一场空。诗人李白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之慨叹。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6:28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3月11日   周2     晴

    老作家孙犁在《贾平凹文集·序》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总之,在这条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的,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匿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小丑。”这段话说得十分深刻,不仅是作家,人人都应做到。现实生活中,跳梁小丑到处可见,只不过有的是在大梁上跳,有的在竹竿上跳而已。

    读房文斋著长篇小说《郑板桥》。郑是扬州八怪之一,诗词、书画皆有名气,喜竹、画竹。他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在送给巡抚包括的一幅画竹上题了四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四句诗,深刻地描绘了封建社会一位“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想为老百姓做点事之官的虔诚愿望。郑板桥是个清官,女儿出阁,自惭无钱陪嫁妆,曾赠以《嫁奁诗》:“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粗餐。最惭无银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一个县令、著名的书画家,清贫到如此程度,使人不能不钦佩:廉哉,板桥!板桥辞官,把纱帽一扬,仰天大笑,真是痛快。如果我们的县委书记、县长们能有郑板桥的一半的境界,老百姓就会给他们立牌坊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6:55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5月7日     周三     晴

   近日读了不少好书。《昙花梦》是香港女作家陈娟的代表作,连载我花4·8元买的4本杂志上,可能有删节,何以见得?因为我在《深圳日报》看过连载,有些段落书中没有,尽管如此,还是不错;《陈布雷》也是本可读的书,陈是蒋介石的国策顾问,被称为蒋介石的“文胆”,蒋介石的许多文稿都出自陈布雷的手,1948年11月13日自杀,终年59岁。死前留下遗书,在留给妻子王允默的遗书中的结尾处写道:“我一生爱惜名誉,今乃以如此不仁不义不智而弃世,徒供世斥,有负平生。然事属不得已,君当了解出此下策,无可奈何,我的灵魂永远依绕君之左右,肠断心枯,不忍再往下写”,读到此处,不仅潸然泪下。他还分别给自己的部下、朋友、孩子写下遗书。他在决定自杀前劝蒋介石下野,并对蒋介石讲了已参加共产党的女儿陈莲的事儿,蒋介石劝慰陈布雷;“你女儿的事,与你无关,你可以把你小女儿管起来,叫她读一些曾文正(曾国藩)家书。”据说,陈布雷死后,只有金圆券700元,并嘱赠陶副官300元,他确实是两袖清风,这在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中是罕见的,因为当时700元金圆券只能买到两石大米。

     袁鹰是诗人,他写的报告文学《玉碎》是记述邓拓的,邓拓(1912---1966)也是个文人,曾任《人民日报》社的社长、总编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文革”中首批被打倒,后自杀。这篇报告文学写得真切感人。与邓拓同等命运的还有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名言就是借毛泽东之名流传于世的,他在“文革”前夕,的1966年5月22日被宣布“停职反省”,第二天,5月23日,自缢于毛泽东的藏书室,年仅44岁。

      读后颇有感触,遂作打油诗一首:“人皆争名我不争,争来争去一场空。买书读书悟世道,胜过神仙度此生。”

                                            1986年5月27日    周二    晴

    罗大纲是著名的翻译家,他写了一篇记叙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

“一个热爱劳动的智力劳动者,必然是热爱未来的人,必然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类前途的人,而不是只看见自己个人利益、个人前途的人。”这话说得很到位,朱先生就是这样的学者。“朱先生平日沉默寡言,在必要时,对答也是简明扼要。”这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朱先生有每天晚餐喝一小杯酒的习惯。有时会议期间,偶然在餐桌上大家喝一点酒,朱先生也喝一点,绝不过量。他喝了一点酒就有点微醉之意,脸上红晕充满笑容。但是他的话匣子却不因此打开,反而锁得更紧了。他含笑听别人说醉话,自己一个字也不说,保持他永远清醒的沉默。”做得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我看多了在酒桌上胡言乱语的现象,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清醒而又沉默,多么可贵。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7:49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11月25日    周二     小雪

     读完左拉(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1840~1902) 法国作家。代表作:《萌芽》,《娜娜》,《卢贡-马卡尔家族》等 )的长篇小说《金钱》,书中写一个叫萨加尔,既拜金又挥霍金钱的人,在办银行时的疯狂举动,围绕金钱刻画了一群人。书中有不少喻世之句:“生活应该忍受创伤和痛苦,只要生活又能够不断地带来治疗,这对生命来说,也就够了。”又说:“金钱虽做了一切恶事,而一切好事也由金钱而生。”还说:“最坏的人也可能对于某某人是好的,他们在某一群人的诅咒中,也能发生一些不为人知的卑鄙的声音,在那里感谢和尊重这些人。”他在谈到男女之间的友情时说:“友情的结果不免是委身以从,这是男人和妇女间普遍现象。”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友谊的。”我想,外国这样,中国也不例外,同异性单独交往,一定要把握住分寸。

    在党校阅览室读杂志,见刘晓庆说的一段话很好,很实在:“有的人有八分缺点,两分有忧点,两分忧点全在上面,八分缺点藏起来了。我情愿别人议论我,也不会去学世故,世故的人总有一天会没有朋友。”现在,事故的人太多,有些天真的孩子也在不知不觉学起事故来,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1986年12月2日    周二    晴

     近些日子读《思想录》和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小册子,思想开阔不少,心理平衡不少,怨气扫除不少。

法国作家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出版多时,但仍不见书店有售,周日邮购,地点写错,款被退回。今日读《吉林日报》,有篇文章引用了这本书的两段话:(1)“逆境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先生。但是,他索取的学费太高,而你从中获得的受益往往得不偿失。况且,没等你从这些姗姗来迟的教训中学有所成,运用他们的时机却转眼即逝了。青年时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时期是运用才智的时期,经验总是有用的,我承认这一点。但是,只有当你前头尙有光明,经验才有益。”(2)“在我思考我平生各种境遇中的内心情感时,颇为震惊地发现,我一生中几番不同的命运,与他们使我经常产生的欢乐或不快的感觉并不和谐一致。我曾有过一些短暂的幸福时期,这几个不同的时期,几乎没有 给我留下任何叫人感到亲切永恒的美好的记忆,相反,我一生中的各种不幸倒使我充满甜蜜、感人、柔美的情感。”回首往事,那些坎坷的遭遇、经历过的痛苦,使我逐渐成熟,成为我上进的动力。我要尽快邮购到这本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0:27 , Processed in 0.3373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