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的本质回归----家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2 14:4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的本质回归----家访

林区实验小学
高桂春

今天中午放学了,我把邓雪芳同学的书包背在肩上跟着班级路队一起走出了校门。她出水痘在家治疗,我给她送书包顺便家访。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书包真的挺沉的,走在路上我几次换肩。女儿小时候上学我总是喜欢把她的书包背在肩上拉着她的小手幸福地走在路上。今天这个书包让我回忆起多年前的情景,如今的孩子小小的身子背着大大的书包确实累。
经过二十分钟的路程我已经到达了她家楼下。站在楼梯口我把在路上脱掉的外衣穿上慢慢上了二楼。她家的铁门虚掩着,我一边轻轻敲门一边问道:“邓雪芳在家吗?”她妈妈急忙回答:“在家,在家。”话还没说完人已经到门口了,她一把将我拉进屋里。雪芳站跟在妈妈身后,我把她拉到跟前仔细打量一番,只见孩子的脸上、手背上的水痘已经结了一个一个深褐色的痂,特别醒目。我轻轻挽起她的衣袖看看胳膊,有些水痘还是亮晶晶的,有些还是一颗一颗的红痘。孩子显得有些拘谨,我轻声问她疼不疼?她摇摇头。一会儿她拿出书包里的本子坐在桌子边写作业了。看见孩子还在生病,我告诉她:“雪芳不着急,等身体好一点再做吧!我们班已经从今天开始停课了。”我的话刚说完,她妈妈就露出疑惑与担忧的神情。我耐心告诉她们为什么停课14天,这段时间怎么安排学生在家治病、学习等问题。孩子妈妈也真诚热情地跟我交流孩子在家的情况。
时间真快马上就一点了。她们真诚挽留要求留下吃午饭,我匆匆离开了。这个孩子在家表现挺乖的,在学校对自己要求也还严格,学习成绩比较稳定,孩子做事的主动性较差。今天的走访让我多少明白了一点原因。她的父母年龄偏大,第一个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因病夭折了,对第二个孩子就多了一份疼爱,平时对孩子照顾得格外细致。我想在班级生活中我也要多提醒她主动承担自己的事,更要注意引导她关心父母。虽然回家晚了一点,但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孩子对我的到来,开始有些拘谨后来特别兴奋还和我聊天,特别是我当着她妈妈的面赞扬她时,她眼眸中闪现的喜悦让我记忆犹新。我相信她对我的这次家访一定会心存感激,并且慢慢克服自己的某些不足。同时,通过这次家访,使我对家访的目的意义以及方式方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对今天的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做有了一些个人的肤浅认识。一个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得到了升华。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4:42:15 | 只看该作者
[tr][td]
家访,让孩子变得更快乐
作者:王芳
      黄思睿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和她交上了朋友。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上小学的时候,我能当她的班主任,并能选她当班长。
  小学一年级,我真的成了她的班主任,这可把她高兴坏了!思睿是个乖巧的小姑娘,开始时说话很小声,还带点害羞,上课也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经过一年的鼓励和锻炼,现在的她能大声流利的朗读课文了,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竞选,成功当选为学习小组长。做组长很辛苦,可她带领另外几位同学一干就是几个学期,默默地为同学服务。每天要收发作业,还要督促学习小组成员做好预习,并教小组的学困生完成基础性的题目,还要帮助老师督促同学认真做作业,工作还乐在其中。
  思睿学习上一丝不苟,书写越来越工整,才读二年级的她,练习本既干净又整洁,短文也常常写出新意。孩子的爸爸是医生,妈妈在街上开了一家门面,刚刚生下一个小宝宝。爸爸常常因工作没时间照顾她,妈妈也非常忙,根本管不了她的学习,这些全靠她自己!
  因为黄思睿的转变特别大,而且家长有很少能花心思管理的这名特殊的孩子,我必须去家访。从学生那得知,她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说起自己的愿望时,居然说的是:让王老师来家访。为了孩子的这份梦想与执著,我必须去家访。电话里和思睿父母联系提前预约好时间,下午放学后,我和思睿来到了她家。
  思睿的家不大,摆设简单但收拾得整齐干净,让我又对妈妈肃然起敬,她是一个会持家的女人!思睿显得特别高兴,端茶、请老师坐下,然后就一旁静静地听爸妈和老师的交谈。
  与家长的言谈中,家长说出了因忙而无法照顾好孩子学习的担心,并坦率地告诉我她一直担心孩子在校的表现会不好,怕老师也会对孩子不好,所以我的造访让她们很感激。我真不知道这双优秀的父母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我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思睿爸爸能给我讲这些也是把我当成了朋友。作为朋友我更无保留得告诉他,我们不会对孩子和家长有任何的偏见,在我眼里,孩子也是只有好和更好。
  家访中了解到,思睿自制力很强,没人约束她,她能很好的做到一回家就做家庭作业,还喜欢读课外书,然后把自己的书包收拾整洁,八点半睡觉。早上从来不要父母喊起床,能自己收拾好,按时到校。这是有几个孩子能做到的呢?谁不是家长从电视机前三催四请的去睡觉?但孩子不喜欢出去和其他孩子玩耍,客人到家里来了也不喜欢说话。我也针对她的这些做了很多的开导,要她学着把自己和同学发生的有趣的事讲给爸妈听,来了客人主动打招呼等等。
  突然想到思睿上幼儿园时和我说的话,想当班长,管理好班级,并努力把学习搞好。交谈中我一直被感动着,为这对优秀的父母感动,更为乖巧懂事的思睿感动,我似乎看到了思睿的未来,她长大后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这之后,看到思睿高高兴兴的上学来,上课举手的次数更多了,回答的问题越来越精彩,声音更洪亮了。下课和同学玩得很开心,还经常和同学拿着跳绳、玩具邀请我同他们一起玩。孩子的父母在电话中也告诉我,她的进步确实很大。看到她的进步,孩子家长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内心乐开花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4:43:29 | 只看该作者
[tr][td]
家访日记:靠近你 温暖你
作者:田春梅
       十月十三日那天,天公不作美,外面下着蒙蒙秋雨,但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家访的脚步。
  放学后,我们栏杆小学一行三人在班主任胡长权老师的带领下,跟随学生,一路跋涉,五点左右终于到达了四年级贫困生谭羽菲奶奶家里。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很陈旧的木房子,与周围上下的平房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当时是“铁将军”把守,大门紧闭。最后还是学生轻车熟路把老人从山坡上请了回来。老人看见我们老师登门家访很是感动,背上的柴禾还未放下,牲畜还未关进栅栏,老远就热情地招呼着我们。
  待两位老人坐定后,我们坦率地道出了家访的目的和意图。老人也给我们汇报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介绍了家里的情况。我们屏息聆听着,深深感动着,默默铭记着。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一位四年级学生,幼小的心灵却如此坚强不已,她承受的压力可能连一位成年人也难以想象和承受。在学校她是一位听话懂事的好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谭羽菲的母亲最近几年精神失常,爸爸为了还清修房子欠下的外债又不得不出门打工,家里有两位孩子上学,母亲不得不留守家里。母亲正常的时候还知道料理家务、做农活,一旦发病就苦了谭羽菲这孩子了。母亲不知道做事便罢,还整天不停地破口大骂,有时还真的发起疯来。听说今年三月把谭羽菲手背上狠狠咬了一口,到现在才好。去年有一次更残忍和恐怖,拿着一把锋利的菜刀追撵谭羽菲几座大山……奶奶说到伤心处,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泣不成声。此情此景,谁不为之震憾动容,一时我们的喉咙也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
  回校的路上,秋雨仍然下个不停,我们个个心情都很沉重。是的,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要多想办法多挤时间,多到学生家里去走走,去看看,才会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我们的学生,也才会真正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4:44:09 | 只看该作者
[tr][td]
家访手记:一次家访,一次感受
作者:田如成
       10月22日,放学后小雨还是不停地下着。按原定计划我和数学教师余致力老师一起去董昌浩家访。这个孩子生活中属于沉默寡言类型,不是特别顽皮,不过在学习上的问题很大,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和讲话,影响别人听课,学习自觉性较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时刻需要老师监督。这次家访我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性格爱好,拉近与孩子及家长的距离。
  在与他爷爷的交谈中得知,董昌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整日忙于生产和家务,无暇顾及孙子。很少有时间与孙子在一起交流,缺少对孙子学习习惯的教育,缺少与孙子的沟通。爷爷(六十多岁年纪的脸上镌刻着艰辛的生活沧桑,感觉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行为规范的养成采取的是不加过问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的母亲虽然近期回到家,却也忙于秋收,同样没有时间和孩子坐在一起,也没时间陪孩子看看书或检查检查孩子的作业,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包容,因此孩子的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养成,使得老师和学校的教育暗淡无力,使得孩子对学习越来越缺乏主动性。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根本不存在教育,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家、校、社会三结合。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我们的学生怎能进步?所以我很担忧。
  这时,远在外乡打工的他(学生的父亲)打来了电话听说老师来家访他深表感谢,他还说:“感谢你关心我的孩子,希望你严加管教,像我作父亲的一样,可以打,可以骂,我没有意见。我这娃有点不听话,现在就靠你们老师了!”连珠炮似地话语,使我感到我们教师肩上担子很重很重。在电话里的家访,爷爷、奶奶听到后都认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表示愿意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学生听到老师和他父亲的交谈,泪水很快流出来了。我亲切地对她说:“别哭,你父亲在外挣钱很不容易,还想送你从小学读到大学,你应该以优异学习来回报才对”他连连点头。
  我们的家访,与家长“晓之以理,教之以法”交谈,家长认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表示愿意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回到家的途中雨越下越大,我们全身湿透了。虽然这次家访走得脚跟发痛,可以说苦不堪言,通过家访让我对学生了解了更多,对家长了解了更多。让我发现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环境。可以说每个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能成材。总之,家访让我走近了学生,走近了家长,彼此缩短了距离。
  我想:老师尊重家长,给孩子成功的感觉,孩子高兴,家长也高兴。毕竟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骄傲和希望。特别是对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4:44:55 | 只看该作者
[tr][td]
家访日记:搭建家校连心桥
作者:刘昌文
        那是10月13日下午放学后,我随一群孩子一起赶往家访对象唐艳家里。他家住在沙河溪村的一个小山坡上,还未通公路。一年级的小唐艳和其他孩子一样,奔跑在回家的田埂上,像一组跳跃的音符,很快就把我远远地甩在后边了。
  沿着石级而上,爬了半山坡,喘几口气,唐艳的家就在眼前了。小艳的父亲前几年外出打工因为意外伤害,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伤未治好还债台高筑,现在落得个终身残疾,脑袋左侧凹陷下去好大一块,生活不能自理。
  小艳的母亲外出做农活还没回来,这位父亲坐在火塘边上,漠然的看着我们,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几经等待后,唐艳的妈妈回来了,据小艳妈妈说,她丈夫已经快成为植物人了。
  看着这个凌乱不堪、徒有四壁的家,我问了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小艳平常在家的表现,女主人咬着嘴唇什么也没说,眼里满是痛楚,也许,长期的艰苦生活已经让她学会把一切都埋在心底了。
  随后,我把家访的所见所闻,用电话立即把情况给校长汇报,校长也深感震撼,当即表态:“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让小艳享受免费午餐,并表示今后六年免除她在校就读期间一切费用,还将在儿童节、元旦节等节日里对这个家庭给予送关怀活动。”这也许能解决小艳正常读书的问题,但是我想,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还有那么多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一时半会,作为我、作为学校,怎么能解决得了呢?
  对于教师来说,安心从教,把像唐艳这样的学生教好带好,即使在这一代她们的家庭无法彻底摆脱贫困,但对于下一代来说,也许就是最实际、最快捷的选择。在下山的路上,我于是想,也深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4:45:48 | 只看该作者
[tr][td]
家访日记:家访新体验
作者:杨道泽
      随着“课外访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分成七个家访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分头行动了。
  星期五的下午,秋高气爽,我骑着踏板车带着资教生黄诚一溜烟驶出学校大门,在崎岖的乡村公路上有说有笑的颠簸了十来分钟,来到了我们的第一个家访对象三年级的吴君豪家里。
  屋子就在公路旁边,不大,但收拾得十分清爽利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看到我们的到来,男主人吴正渭很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女主人则忙前忙后端茶送水,而吴君豪对我们的到来表现出兴奋而又忐忑的神情,才上三年级的他可能也无法完全理解老师的真正的来意吧!
  一阵寒暄过后,我们说明来意,家长里短的谈,对于学生的家庭构成情况、收入情况、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对于孩子的未来,也表现出迷茫。他还给我们讲了他大的女孩初中都未毕业就离家出走的事,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的疏导管理,他还表示出很多无奈。同时,他还对学校的管理和各项活动怎样开展才会让家长满意谈了很多。
  由于这位学生家长知书达理,在当地应该算的上是能人,他在“学生或其监护人的意见和建议”一栏中写的话很有共享的价值,不妨摘录如下:
  “希望学校和老师加强对学生的监管,特别是低班学生年龄偏小,自觉性差、爱玩,上课精力不集中,老师能否更加注重学生自觉性培养。”他还感慨:这次家访活动真正让家长看到了课堂以外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家长感到了温暖。
  家长的每一句话,黄诚都捡要点一一作了记载,我也不失时机计的做好劝慰和解释,并表示一定在今后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解决。
  天渐渐暗下来,因为还有下一个家访对象要去探访,我们在他们一家的执意挽留中辞别,在霞光中走向下一个家访目标。我们觉得,尽管会辛苦一些,但是每一次家访都应该会有一次新的体验--无论是视觉还是心灵。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4:46:36 | 只看该作者
[tr][td]
家访手记:行进在收获的季节
作者:李世银
         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硕果累累,层林尽染,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2011年 10月14日至15日,宣恩长潭民族中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拉开了序幕,我们901班”访万家“小分队队员李世银、凌二祝、朱南权在班主任李永承的带领下利用双休日风尘仆仆,带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校长的嘱托,直奔千家万户。路途中我们迅速制定方案,统一思想,大家坚持一个信念:不怕山高路远,不怕路途坎坷,只要有学生住的地方,争取一个不漏。两天时间,我们行程近200公里,早上6点多出发,晚上快9点才回家,重点走访了孤儿1户,残疾家庭3户,单亲家庭2户,留守孩子家庭18户,一般学生家庭11户,足迹遍及12个行政村。在院落、在场坝、在田间地头与家长、监护人、及学生邻居座谈36次。我们用真情牢固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用汗水构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大厦。辛勤的付出,我们收获一个又一个诚挚的感动!
  (一)收获感动
  家长和社会对这次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课外访万家“活动,既非常欢迎,又特别支持,同时也给予厚望。我们每到一户,都受到家长和学生的热情接待,开心的笑脸总是绽放在他们的脸上。座谈中,我们耐心地向他们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向他们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传达学校的管理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们也及时向我们谈了孩子在家的表现,掏心窝子的向我们吐露真情。下雨给我们提供雨具,天黑给我们提供照明,迷路了给我们带路……这份真情让我们感动万分。
  留守学生卢桂香的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山坳里,离公路有2公里多。这天正好父母打工回家了,于是她就早早的和我们联系。担心我们不知道她家的具体位置,就一路小跑来到公里边等了我们半个多小时才将我们迎进她的家,临别时还将我们送了很远很远。
  学困生谢学定是我们这次家访的重点学生之一,他的家在高寒偏远的九坝村茅坡。离学校有70多里。每次上学时天不见亮就出发,要走10几里路后才能坐车,去他家访问我们前后共换了三次车。当我们的车没有油时,学生家长黄昌胜主动将自己的摩托借给我们用,当我们给他补油钱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收,高兴地说:”你们山高路远的来我们家和我们共同商量教育孩子,不远几十里来我们家关心我们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困难,你们不但记在心里,还帮助我们想办法解决,我们感激还来不及,哪能要你们的钱呢。“一席话既让我们感动,更令我们开心,一切辛苦与疲劳早已消失贻尽了。
  优秀学生毛春秀,家住会口村茶叶湾,距离学校50多里,为了迎接我们家访,她和妈妈在家等了一个下午,她的家离公路2里多,3次到公路上来接我们,我们到她家时已是晚上七点,她是用手电将我们接进她家,后来再用手电将我们送上公路的,和她们母女座谈结束时,那孩子是握着妈妈的手认真地在家访日志里工工整整写上妈妈的名字。
  让我们感动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来到留守少年易鑫的家已是晚8点,奶奶在给猪拌食,小妹妹已经爬在椅子上睡着了,而她一直在门外等候我们,把我们迎进屋后就一直依偎在奶奶的腿上看着我们和奶奶交谈。从孩子脸上流露出的笑容中看得出她对于我们的到来特别开心。这孩子很懂事。听奶奶说,双休日回家后非常勤奋,帮70多岁奶奶做农活,在家里洗衣做饭,家务几乎全是她干,尤其是带妹妹特好。我们向奶奶回报了她在学校的表现,孩子在学校爱学习,爱劳动,尤其是从小具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爱心,家里五个人,奶奶年老,弟弟尚小,妈妈多病,只能靠50多岁的爸爸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家的生计,当学校决定给她生活补助时,她主动放弃,让给了比她更困难的同学。奶奶听到这里也对着自己的孙子开心的笑了,一点都没有埋怨的意思。在我们的家访日志里,也有小易鑫握着奶奶的手一笔一划给签下的奶奶的名字。我们为小易鑫的行为高兴,更为奶奶的表现而感动!
  (二) 收获真情
  家访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 既收获了真情,也收获了感动。
  我们这个小分队中有两位老师50多岁,两天来早出晚归,爬坡上岭,每天要走很远很远的山路。渴了,捧一口山泉解渴,饿了,就方便面充饥。汗水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每天回家,口干舌燥,腰酸腿疼。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在用真情和汗水收获感动!
  孤儿覃尊运的家住在洞坪库区的涌动河村,那里虽然风景优美,但十分闭塞又交通不便。从山顶到山脚至少有二、三十里,直到去年才修了一条不足两米的机耕路,平常也没有多少车跑。从学校到他的家至少有六、七十里,经常通车的公路最多一半。由于家境贫寒,这孩子经常是走着上学和回家的,偶尔能坐车或坐船也是车老板或船老板发善心顺便捎带。这一次他是和我们一起回家的,我们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然后步行翻过大山再下山。当我们到达山顶时,孩子指着远处山水相接的一幢低矮的房子说:”老师,那是我的家,再有个把小时我们就可以到了。“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由于距离很远,他所指的家我们几乎没有看见。其实在当时,我们已有退却的念头了,因为我们早已汗流浃背。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和开心的笑容,我们还是继续和他一起沿着羊肠小道蛇形前行,大部分时间在山林里穿梭,走了80多分钟我们终于来到他的家。这哪里像一个家,两间低矮的木屋最多能抵挡风雨,80多岁的奶奶体质极差。奶奶给我们说:”这孩子命苦,不到三岁爹就死了,妈妈不久也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多亏政府和老师让孩子能够继续读书,几年来都是学校给免的生活费,感谢政府,感谢老师。你们这么大老远的还来家访,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老奶奶是满含泪水和我们道别的。看得出,老奶奶对我们来家访特别欢迎,对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也很满意。
  单亲少年黄寒英的家在白果村黄家寨,河对门的公路连接县城和洗马坪。尽管交通便宜,她的家却依然贫困。三年前的一场大火无情的烧毁了她的家。不久,妈妈与爸爸离异出走他乡,爸爸将女儿安排在邻居放柴火的两间土坯房里安生,委托邻居照看后到很远的西安打工去了。我们来到她家时,看到她进屋的门方上还有清晰的被火烧过的痕迹。几位老师都哽咽了。在与邻居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这孩子很能干也很勤劳,特别讨人喜欢。双休日回家和邻里关系融洽,帮老人做事,帮比自己小的学生辅导作业。我们专门进屋看了孩子做饭和睡觉的地方,尽管从外面看上去破败不堪,但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我们为孩子的家境深感不安,同时也为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强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在”问题生“吴俊的家里,我们和家长座谈了半个多小时。从8年级第二学期,这孩子就开始厌学。当着大人的面撒谎,顶嘴,在学校上课常常也是爬在座位上睡觉,不听课,也不做作业。爸爸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年老多病,弟弟又小,只有妈妈一人在家,既要服侍老人又要照顾弟弟,特别辛苦。家长和老师多次做工作,效果不是很好。鉴于吴俊的表现妈妈着急,老师也着急。大家座谈中分析原因,寻找教育方法。妈妈说:其实这孩子有力气,爱劳动,暑假一个人就收获了8000多斤洋芋;还说他爸爸经常给他要求要努力读书。并且说,家庭困难,考不起一中的公费就不送了。这孩子成绩一般,基础不是很好,自己感觉到考一中公费确实很难,初中毕业再没有机会上学,于是就放弃了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竟而发展到对大人产生抵触心里。我们刚一坐下,妈妈就当着孩子的面数落了很多孩子的不是,让孩子很难堪,只是由于有老师在面前一句话也没有说。鉴于这种情况,于是我们就给家长说:要看到孩子爱劳动的优点,对孩子学习方面要量力而行,要求过高反而适得其反。不管家庭怎么困难。初中毕业后,要让孩子多读些书,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既可以把年龄长大点,又可以多长见识,还可以多结识朋友,对孩子今后就业是有好处的。当妈妈赞同老师的观点而向孩子征求意见时,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三) 思想得到升华
  两天的走访,我们既收获了感动,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走访过程中的耳闻目睹,我们感觉到,一方面党中央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给”新农村“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恩施模式“、整村扶贫开发的政府行为日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乡、通村、通组公路正将闭塞的千家万户连在一起。所到之处,和谐乡村日益繁荣,广大村民日益富足。药材、林果、茶叶、烟叶、饲养等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壮大让绝大多数村民腰杆直了,钱包鼓了。汽车、摩托车不时穿行在乡村公路上,白墙、青瓦、吊脚楼极大的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沼气和电的普及让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吊脚楼栏杆上挂满了丰收的玉米,场坝里的稻谷、花生、烟叶和圈里的肥猪无一不显示出村民丰衣足食。大家脸上的笑容比从前灿烂了许多。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现象理应引起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一、留守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仍然是目前学校和社会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恩施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打工经济仍然是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我们访问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少年属于留守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在家只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有的家里甚至只有一个老人在家,没有老人的家庭就委托姑姑或邻居代管。孩子们在家里从小享受的是隔代教育,缺少父爱和母爱,导致一部分孩子性格孤僻,没有责任心,不爱劳动,娇生惯养,不知道勤俭节约。由于隔代,往往是孩子与老人没有话说,网络中寻求刺激,性格的可塑性,是非观念淡薄,良莠不分等等。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暴力倾向。这些问题是产生”问题生“的根源之一。处理不好将演变成为社会问题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二、”两免一补“政策的具体操作也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杂费、书本费全免减轻了不少家庭的教育负担。贫困生生活补助由学校、民政、村委会和财政部门四家共同审定,照理说应该没有问题。但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还是发现还是有一些出入。是否可以按等级发放?对于无经济能力的孤儿至少应保证他们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对于残疾家庭,特困家庭和突发天灾人祸返贫的家庭作为重点补助对象;一般贫困家庭适当补助一些,最好不要平均发放。
  三、”访万家“活动,既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之后,加上手机的普及,老师实地家访明显地减少了许多,即使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将家长通知到学校里来。对于七、八十岁的监护人,要走几十里山路来学校困难就可想而知了。通过家访,我们认为,教育部门开展的”访万家“活动来得及时,也很有必要。要把这项活动当作是连接家长与老师的纽带和桥梁。教育部门要建立”访万家“的长效机制。教师要克服”唯任务“论的思想,不要把”访万家“当作是完成呢个任务走过场,弄虚作假。一定要走下去,访下去,真心实意的与家长沟通。在”走“中锻炼老师的意志,在”访“中锤炼老师的品质,在”谈“中不断增强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感情!最终达到提高教师素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4:47:33 | 只看该作者
[tr][td]
家访,让师生心相连
作者:孙瑶
家访,让师生心相连

家访,叩开的是学生家里的大门,打开的是学生和家长的心门;家访,彰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的是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六年多的时间里,我校一直用“家访”这种形式作为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作为维系教师与家长交流的纽带。通过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我们广大教师不仅更真实地了解了学生的成长环境,而且获得了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更让我们对孩子们纯真的情感世界和微妙的心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探究,使我们懂得去用一颗理解和包容的心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进步成长。
宝塔小学有1600多名学生,其中外乡镇进城农民工的孩子占相当大的比例,留守学生非常多。2005年,学校出台了教师家访制度,要求老师人人参与。刚开始,我不甚理解,心里总有那么一丝不情愿,毕竟平时繁重的教学任务就已经让我们教师的空余时间所剩无几了。但是学校的硬性规定,我们必须坚决执行。当我沿着乡村小路,逐一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家庭中,了解到他们课堂外的生活情境后,我彻底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一串串家访小故事,一组组感人至深的画面,让我的内心时常泛起波澜。“痛,并快乐着”,这是最深切的感受。尤其在走访过程中看到部分学生家中的困难处境时,我很震憾,稚嫩的心灵原本不应该负荷太多的生活痛楚的,他们太需要关爱了。就用“酸、甜、苦、辣”来概括我的家访经历吧!
今年5月的一个周末,我和罗秀明、江风老师到岩堡村家访。到了学生张旺家时,已是近黄昏。当看到张旺同学那一幕,我惊呆了。那是怎样一个家啊!一栋低矮的小木屋,四周用席子、塑料薄膜拉扯着,风一吹就噼里啪啦的响,过去形容家境贫寒叫“家徒四壁”,而这个家却连“四壁”都没有!一个十岁的少年,放牛回家,一身泥浆,独自一人在煤炉上炒饭。看到这一幕,我们心里阵阵酸楚。我心疼地帮他抹去额头上的污泥,一只手接过锅铲,帮他把饭炒好了。正当张旺去拿碗筷的时候,邻居家的一条大黑狗破席而入。等我们刚反应过来时,它已经几大口将锅里的饭给吃光了。我问起了他的父母,张旺同学告诉我,母亲一大早送父亲去医院治疗了,他只能一个人留在家等我们来家访。张旺父亲几年前因车祸致残,为了父亲给治疗,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平时,他和母亲既要照料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父亲,又要辛苦地干着农活,以维持生计。年幼的张旺过早地挑起了生活与责任的重担。“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班里,还有很多象张旺同学这样的贫困家庭。每想起他们的生活状态,我的眼泪都忍不住涌了出来。
多次的家访中,我还品尝到了淡淡的苦味。还是6年前,我和崔晶老师到李倩同学家中访问。她家住在雷打树水库边,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山路,翻了三道山梁,七弯八拐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才到她家。刚开始一段脚力还行,到最后一道山梁时,我的脚就像灌了铅一样,每迈出一步都是那样沉重,心里直叫苦。我不禁心想,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每天背着书包走这样远的山路,那才叫真的苦!当我们走到一个村头时,一条大狗突然窜过来冲着我们“汪汪”大叫,将我们几个女老师的胆都吓破了。崔晶老师本能地拔腿就跑,连鞋都跑掉了。幸好一个老乡路过,将狗打跑了。李倩是我班上的学生,过去我经常在班里批评她上课打瞌睡,甚至还猜测她是不是每晚都玩得太晚。通过这次亲自家访,我深深体会到这个一脸倦容的孩子求学的不易。在她家里,不爱说话的李倩同学,当着父母的面向我保证:“孙老师,今后上课我再也不打瞌睡了。”听了这话,一时哽咽了,心里充满了内疚。当瘦弱的孩子拖着小书包,踩着第一缕晨光,拼命地在田坎上、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独自奔跑时,城里的孩子都还躺在温暖的小床上酣睡着啊。为了上学不迟到,她只能早起,只能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课堂,而我还有什么理由去苛责她上课犯困呢?
当然,在家访中,也有少部分家长让我哭笑不得,就像吃了“朝天椒”,火辣辣的。我班上有一位同学,表现不好,经常欠作业,干错事每次都有他的份。老师多次批评他,可他就是屡改屡犯。一天,我到他家里去家访。那天,他的妈妈正邀一帮人在打麻将。见到我们后,她边打边说:“老师,帮我把小孩管紧点。”当我正在向她说起小孩的在校表现时,她不经意间大喊一句:“幺鸡,碰了。”我磨着性子给她讲了几分钟的话,可她的心始终在麻将桌上。遇上这样的家长,老师也只有无可奈何。
家访,除了让我尝到酸、苦、辣的滋味外,更多的是感动。
徐潇同学是品学兼优的小女孩。她父母在农村做茶叶生意,只有读高中的哥哥和她两人在县城租房上学。家访之前,我对她家的情况了解甚少,还想着以后去她家时,要向她父母讨教一些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以便给其他学生家长提供些借鉴经验。一次,我去她家家访,家里就只剩下她孤零零一人。更让我感到心疼的是,她正发着高烧。父母在外做生意,哥哥也上晚课去了,徐潇小小年纪就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于是,我赶紧带着她去医院买退烧药。为了让她感受到更多的爱,后来我经常隔三差五去看她,给她买点吃的,买点文具书包等。现在,这个小女孩已经上初二了,成绩在年级仍然名列前茅。她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都会发短信给我汇报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通过多年不间断家访,现在我们和各村的乡亲们都很熟了,他们非常尊重我们老师。一次,我和几位老师到岩堡村家访。村支书知道后,就带我们走这户访那家,热情详细地介绍我们家访对象的家庭情况,足足说了好几个小时。等我们家访任务完成后,村支书又特意留我们在村里吃晚饭。还有,该村7组组长黎红军,从事乡村客运。每次我们到岩堡家访时,他都主动接送我们,而且不肯收一分钱。现在,只要我们老师去家访,总有人在村头迎接我们,给我们做向导,陪我们去家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本来家访是我们教师的分内事,可乡亲们视我们为亲人,为恩人,这让我们万分感激之外,自感羞愧难当。
我校家访制度已经坚持执行了6年多,虽然因为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目前没能访遍所有学生家庭,但我们仍在尽最大努力去填补那些空白。在我们心中,“家访”已不再是一个仅用“任务”一词来强制完成的苦差了,而是我们心甘情愿利用周末和假期去探访学生的应尽义务,是表达我们对孩子们真切关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行为方式,折射了我们人民教师职业操守的平凡而崇高的师德之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外访万家”活动,就是一场滋润群众心里、滋润祖国花朵的春雨,正当其时。我们深信,新雨过后,定将是无尽的春色!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4:48:34 | 只看该作者
[tr][td]
罗田:家访,让我们与孩子亲了
作者:张春秀
从今年四月起,家访工作成了我们学校工作重点之一。尤其这一学期,“课外访万家”成了我们广大教师周末的主要活动了。方圆七八十公里的胜利镇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几乎都留下了我们广大教师的足印,洒下了我们广大教师的汗水。尽管假日被占用,休息时间被剥夺,我们教师队伍里,没有一个抱怨的,大家还自得其乐,甚至将家访当做是旅游。
上周六,我们又走访了离学校三四十公里的黄狮寨一带的学生。吃完早饭,骑车的老师,给车灌足了油,我便和去同片走访的同事方爱武、蔡爱琴、张进题、陈国华还有我老公(为我当司机),一行六人飞奔上路了。
雨过天晴,天空显得更高、更远、更蓝,沿途的树木都让秋风涂上了斑斓的色彩,纷飞的树叶,犹如五彩的蝴蝶。远山,翠绿里夹杂着不同的黄色和不一样的红色,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真不相信会有那么多种黄色和那么多种红色,真是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因一周的劳累,从而有些烦闷的心情,也被秋风染成了红色,变得狂热而又炽烈。
本来我们都急着赶路的,大家都知道,那些先回家的学生娃在家翘首盼望。再说,虽然这次走访的只有十来个学生,但他们住的分散,而且山高路险,不抓紧赶路,就不能家家跑到的。但大家实在受不了那美景的诱惑,我们便停下车,在路旁一棵红得耀眼的小枫树旁合了个影,便兵分三路,各自走访自己的学生去了。
我和老公第一站便去家住黄狮寨林场下鲁水沟的张超家。张超是我这学期才接手的一个学生,他是我现任班级的一个离校最远的学生,以前从没去过那儿,经过多方打听,也还是屡屡走错。到了黄狮寨林场,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张超的家——鲁水沟。难怪叫鲁水沟,还真是个峡沟,那里只有两三户人家,站在张超家门口,抬眼望去,除了四周的群山,只能看到头顶上的那片天空了。我深深感受到像张超一样住在这深山沟里的孩子,读书求学的艰难。
从张超家出来就是中午十二点多了,还没走到停放摩托的地方,爱武便打来电话,询问我们到了哪儿,她告诉我们他们就在去陈国华老师家的公路边等我们(我们约好在陈老家吃饭)。到了陈国华家,饭还没熟,趁着等饭的空当,爱武提议出去走走,她还说她在路上发现了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我积极响应,蔡也只好跟着一起去(几个男士是不响应的)。我们经过一条小河沟,来到了一个田畈上,稻田里的稻子早收完了,只留下一片灰白的茬,显得有些荒凉,似乎少了一些生气,却又更加辽远和空旷。更为惹眼的是那田埂上的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树繁花,黄的娇嫩,像菊;红的绚丽,似霞。
突然,我们的视线定格在了同一个地方,那儿几幢简陋的瓦房(没有一栋楼房),虽然与现在的洋楼有些格格不入,却自然、古朴、清幽,让人感到特别的宁静。屋后是一片葱翠的竹林,屋前则是高高低低的稻田,田埂上高大的木梓树上的叶子,有的还是青色,但更多的是橙黄和深红,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七色花,美丽而又迷人。稻田下有一条小河,河上架着一座简单的石桥,通往那座宁静的小村庄。“真美!”我们三张嘴里,几乎是同时发出了这两个字。我们将镜头对准那个美丽的地方,按下了相机的快门,然后飞奔到那座小石桥上,想将自己融入那个美丽幽静的地方。
或许是天宫也艳羡那小村庄的美丽,也可能是妒忌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居然同时赢得了三位女士的芳心,竟突然阴沉下脸,还下起雨来。同时我们的肚子也在发出警告,我们只好狠下心来,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当今的“世外桃源”。
吃完中饭,已是下午三点多了,我们又一起走访了陈杜、陈思。
通过这次家访,我又有了许多新的感想和体会:家访是我们教师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必须得做的一项工作。如果不是家访,我是想象不出我们胜利中学有如此偏远的学生;如果不是家访,我绝不会知道文静可爱的小陈思是寄居在叔婶家的孤儿;如果不是家访,我们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家乡是如此的美丽。
家访,让我们与孩子亲了;家访,让我们与家长近了;家访,让我们同事间的关系密切了。家访还让我们领略了家乡河山的美丽俊秀,从而是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胜利中学  张春秀)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4:52:48 | 只看该作者
[tr][td]
一路风雨一路歌
作者:荆州区荆南中学张祖莲
以“访万家、问民情、携手共育人”为主题的“课外访万家”活动已经在我们学校掀起了一股热浪。10月22—23日,全体教职工参与,对荆州所属的七八个乡镇。进行了一次集体家访。我们小组一行8人,前往李埠镇。
李埠镇有十多个村,每村有十来个组,共有95名学生在我校就读,为了家家到,户户落,不漏掉一个学生,我们8人又分成了三个小组,以村为单位,进入百姓家庭。
天公不作美,袅袅秋风,绵绵秋雨,又逢霜降时节,薄雾濛濛,但总有一种责任叫我们义无反顾。带上面包和矿泉水,铅笔和记事本,撑开雨伞,就分头走进了风雨中。
雨一直下,小径泥泞,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又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踏惯了城市水泥路的我们很是狼狈。田野上吹来的风,打在脸上,也生冷。路虽难走,但心里很舒坦,眼前的这个杨井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田间劳作的乡亲们,让我听到了世间最美的乡音。
来到黄荣同学的家,眼前的情景让我们一路的狼狈荡然无存。水果、瓜子、茶叶整齐的摆在茶几上,地面亮堂堂,一袋袋的土豆有序地堆放,几乎占了半个客厅。随行的孙老师在走廊上使劲地跺着脚上的泥,女主人连忙伸出手,热情地把我们请进了屋。黄荣很腼腆地递给我们开水:“老师,喝茶。”她的父亲一旁搓着手很憨厚地笑着,有点不知所措。“读了十几年的书,我们第一次接受家访,很开心!”妈妈操着浓浓的家乡方言向我们讲起了黄荣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了解到,她虽然性格内向,但不孤僻,属于能安静读书的女孩,要求数学老师讲例题时透彻一点,交谈的气氛很轻松。问黄荣此时此刻的感受,她的一番话让我们三位老师对她刮目相看:“学校的关怀、老师的关心、爸妈的关爱,让我好感动!”是啊,老师这个职业虽然清苦,但是这份欣慰和愉悦也是其他人无法感受的。
冒着雨,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涂倪婉的家,受到了同样热情的接待。他们听说老师来,特地在家等候。农闲时、双休日,父母亲出门帮人家“做席”,一桌35元,“很累,姑娘回家,有时候难得见面。”妈妈坐定后,很伤感地告诉我们。“如果离家近,她爸中途就抽身回家一趟,给她弄点好吃的······”妈妈的交谈中分明多了些惭愧。我告诉她:“女儿要娇着养,她的成长要有父母的参与。这比忙于生计更重要!”家长直点头,表示今后一家人互相体贴,好好生活。我们看到他们的顿悟,也很欣慰,年轻的胡老师说,很有成就感。
杨井村是湖北省著名的绿色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这儿的农民生活较富裕,就是很辛苦。管不了甚至管不到自己的子女。仅有的一点文化知识,已经给不了子女任何帮助。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几乎寄托在我们老师的身上了。接下来的这几户都是这样,忙于生计,忙于农事,极少照看、督促孩子。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的来访,让他们感到踏实和温暖。听家长一席肺腑之言。我们也强烈地意识到:教学一线的我们,无法改变教育的大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没办法选择家长,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待这些需要关心的孩子。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我们的这次上门家访给每一个学生家庭带来了希望。这正是现代学校教育中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无疑是对教育的最直接的尊重。刘华和何俊是两户“移民”家庭,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三峡建设,舍小家为国家。我们打心眼里敬重他们,听了我们的赞扬,心直口快的刘华妈妈竟一时语塞,热泪盈眶。“娃儿们放在您们这样的老师那里,我们谢谢啦!”这两名学生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表现优良,尤其是他们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的品格足以成为全校的楷模。走访后,我们明白,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何等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翅膀、教育成功的基石。
访完杨井村,已快午时,我们乘兴继续访问。来到李埠二组,外套都打湿了。同行的两位老师不禁感叹:又有风雨又有情,我们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谢开是我校宏志A班的学生,我们的到来,让父子俩有些慌乱,他们连忙放下碗筷,“哎呀。这么大的雨,您们还来啊!”“没关系,耽误您吃饭了吧。”交谈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视孩子为自己生命的父亲。他每天中午骑摩托车送饭到学校,看着他一口一口吃完后才回家。牛奶、点心、水果从不间断。每个月的消费到达1500元。
望着惊讶的我们,他笑着说“没办法,他从小挑食。”我捏了捏他的胳膊,细细的,拍了拍他的后背,柔弱极了。上下打量,一个17岁的孩子,身高不到150cm,他的父亲却有178cm左右,心中暗自猜想:这个男孩得过什么疾病吗?不便问,就作罢。于是告诉这位父亲:这个消费太奢侈了。我帮他分析了孩子的现状,建议他去看看中医,做一些食疗,调理一下气血,使体内阴阳平衡。父亲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我说:“谢开不爱运动吧?汗腺没打开,毒素排不出来,吃得再好再多不对路,不吸收,对你也不利。多运动,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我的话语里真诚和科技含量较高,所以家长直点头。一直不语的谢开也露出了笑容,我知道,这是一次最有收获的家访。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勤俭节约是一个家庭应该做到的,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永久的消费观念。
雨终于下小了一些,我们打开相机,浏览一路访来留下的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心情晴朗极了。
但是见到易同学的一刹那,我们的心一沉。这个女孩子的脸上有明显的抓伤。她的妈妈躲着我们的眼光搪塞着:是碰的。女儿低着头,还有一个小妹妹在一旁默默的吃饭。妈妈努力地笑着,我知道这一家人很难。我很坦诚的告诉妈妈:“有什么难处和委屈就告诉我们吧,或许我们能帮您们做些什么。”她们沉默了一会,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放假回来时,在学校和同学打了一架。女儿一听一甩衣服上楼去了。“从她爸爸在她六岁时出车祸去世后,性格就变了。事事都要争赢,处处生怕我们三个女人受欺负···”妈妈越来越哽咽。我们一听,全明白了,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很脆弱极易受伤最怕受欺负的家庭。虽然有个“叔叔”,但还没能正式成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生活的变故和艰辛让这个女孩的心理或多或少有些扭曲。“回校后,我们一定尽力帮助她。”她的妈妈泪流满面的拉着我们的手说:“谢谢您!”。
我们离开之后,这位母亲还在原地向我们张望,我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同情和责任,我们会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对理想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
天气越发的阴沉了,雨越下越大。裤脚也全是泥巴。出校门的时候都是意气风发,这时的我们却都没了形象,准备抽空去看看母亲的,却发现离家越来越远了。
来到陈一妙家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还沉浸在刚刚的感叹中,她的妈妈是低我几届的同学,我们两家还是世交。一攀谈就熟悉多了,没有了尴尬。可是家访的话题还是沉重极了。父母亲读书时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取了县一中,因为贫穷而无缘继续读书,继而自暴自弃,最终落在了农村种田,心中聚集的遗憾和委屈以及读书考大学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女儿的身上,久而久之,女儿的身心压力越来越大,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离父母的希望也越来越远。这个女孩子压抑得太久了,在学校和同学很少交往。她的班主任魏老师把她放在我的寝室里住着,经常开导她。我与她交流一会之后说了一句:“姑娘,你想哭吧?等我们走后,你就放声的哭出来吧!”她咬着牙,含着泪,使劲的点头。(回到学校后,我找她聊了几次,她很信任我,也很依赖我)。
把学生当自己的子女,把家长当兄弟姐妹,没有什么心结是打不开的。惜别时,她妈妈硬是塞给我们5个大柚子,提在手里沉甸甸的。
路越来越难走,这几户学生住的很偏,房子也很旧很矮。有很多是单亲家庭。父亲或者母亲有的外出打工,而有的已经去世,靠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抚养,生活很贫困。我们用电话将附近几个家庭较富裕但不珍惜,花钱如流水一点也不心疼的几名学生叫过来,和我们一起走访,让他们从骨子里受到教育。有一对夫妇在深圳打工,一个月工资1400元,衣食自理,还要寄生活费给儿子和老父亲。老父亲造家种了几分自留地。站在我身旁的几名学生都惭愧的地下了头。看到同学的处境,想想自己的大手大脚,对食堂伙食的挑剔,他们应该有所醒悟了吧!
我们所震惊的不是这些家庭物质的贫穷,而是家长的思想的贫穷。他们对孩子无任何的期望,认为读书读不起就算了,出去打工挣钱养家。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贫困生,他们平时和我们没什么区别,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别人所不知的故事。但是他们只是默默地承受着,用自己的努力学习来争取美好的未来。写到这儿,一阵阵的揪心涌上心头。缺钱是经济状态,思想贫穷是心态。面对贫穷的学生,在经济物质帮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缓解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获得一种直面的困难,直面人生的无形力量,让他们虽贫犹富,让美丽人生从贫困中走出来。
天快黑了,我们还要赶回学校上晚自习,没有走访到的学生留在下一次。
我们班的陈琳同学听我谈今天的家访后,在随笔中这样写道:“我一个人在家早已习惯,奶奶尽心从衣食住行上疼我,老师您说每一位家长的热情,其实都是疼爱子女的表现,也是对教育,对教师的尊重,同桌开心的说着老师和父母如何交流,我心里酸酸的,好羡慕啊!我相信老师的家访一定会带给天下父母一份幸福,我的父母与之无缘啊!”这几行文字敲得我像针扎一样,这是怎样懂事的女孩啊!我们的教育不能给孩子打造一个完美的情感世界,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下次放假我一定亲自登门拜访。王珊珊这样在随笔中写道:“老师走后,我把家里又重新收拾了一下,干净的不能再干净的时候爸妈回来了,看到亮堂堂的家,想想老师刚刚说的话,我们三人会心的笑了。”毛宇宇说:“给走访的老师带路,觉得自己很伟大。望着他们远走的背影,心里百感交集。”张宇然则这样说道:“紧张而又兴奋地心情是老师要来家访,爸爸特地丢下工作来陪我,我也留意马路上路过的每一个人,又慌乱又激动,特别想到门口去迎接。天渐渐晚了,路灯都亮了,老师还没来,爸爸说,老师应该不会来了,说完又出去工作了。现在的心情变得平缓了,说不出的感觉,一个人坐在门口,心里也想去帮家里的忙,但是奶奶说,你还是字家里等老师吧。不然老师来家里没人就不好了。我只好继续在家里等。”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的盼望。我沉浸在惭愧中不能自拔,曾经有过的怨言和牢骚比如什么形式主义啊,什么占用我们休息时间啊,一下子变得轻飘飘的,消失的无影无踪。
王静在随笔中这样写道:“忙着把房前屋后都打扫的很干净了,把吃的东西用不同的容器盛好,放在客厅里的茶几上。可惜老师没来,用极简单极是杀伤力的文字表记录:六点:没人来,七点:没车声,八点:狗没叫,九点:人没来,十点:车语声,十一点:饭好了,十二点:吃完饭,一点:很失望,两点:班车来,三点:到学校。这个“三字经”念得我越来越渺,越来越小。
回首向来家访处,风雨一路歌一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6:15 , Processed in 0.0718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