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01|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军事摄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8 15:1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5:15:44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5:16:17 | 只看该作者
军事摄影写华章(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系获奖作品《翻越冰达坂》。

  陈学海

  黄彩虹

  光影颂军魂,瞬间留军威。为了纪念建国55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近日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主办了《迈入新世纪的人民军队———纪念建国55周年全军摄影艺术作品展览》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届摄影艺术奖”颁奖仪式。

  影展大厅里,全军200多名摄影工作者奉献的300多幅佳作和30幅摄影艺术奖精品,以各自的艺术特色,充分展示了迈入新世纪的人民解放军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风貌、新业绩。

  这次参展作品,注重了政治性与思想性的结合,具有浓烈的“军味”。也是我军历史上规模较大、展出图片较多、艺术水平较好的一次摄影展,充分显示了军事摄影题材的丰富多样,百花齐放。影展中的300多幅照片涉及的题材揽括了全军各个领域:从政治工作到军事训练,从战备后勤到装备管理,从院校教育到人才培养,从军营文体到军人婚姻,从国际维和到对外军事交往,破除了军事摄影题材上的条条框框和各种禁区。过去历届全军摄影艺术展览都未涉及的题材,如国际反恐、维和部队、国际军事交往等,这次都有所表现,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给人民解放军带来的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类军事题材的摄影作品,都有代表作。如获得第四届全军摄影艺术奖作品《华彩乐章》等就是空军题材的代表作;《高空发射》等,就是陆军题材的代表作;《弹无虚发》就是炮兵题材的代表作;《最后的风景线》就是武警题材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给新时期军事摄影百花园带来了群芳吐艳的新气象。

  这次影展中的精品佳作,不仅富有艺术感染力,而且艺术创作方法有了新的突破,使整个影展达到了政治性和艺术性的较好统一。

  一是纪实主义的风格。参加全军影展和获奖的每一幅摄影作品,是军事摄影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奔波一线的成果,是军事摄影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纪实主义摄影风格的集中体现。生于军营,奔波军营,拍活军营,这是军事摄影工作者的擅长和优势。《悠悠川藏线》、《阿里———最后的诀别》等作品,让人深深被边关官兵的艰辛生活和奉献牺牲精神所打动,被其艺术魅力所感染;《中国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远航》、《和平友谊之旅》等则让人看到军事摄影工作者与水兵一起战风斗浪,横渡大洋走世界的身影。

  二是阳刚之美的风格。军事摄影创作的美学特征体现在阳刚之美的风格上。以往,一些军事摄影工作者往往喜好“风光热”、“风情热”,把审美的镜头对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今,军事摄影工作者把镜头直接对准了军营,审美的兴趣点移到了军人身上,摄影艺术表现手法着力表现军人的阳刚之美。军事摄影的美学价值完全体现在军队这个群体上。

  三是艺术个性化和系列化的风格。这次获得第四届全军摄影艺术奖的30幅作品,其中单幅作品13幅,组照17组,形成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化和系列化的特点。全军摄影队伍中涌现出一批独具风格的军事摄影家,他们在这次影展中所推出的作品,已不仅是少数单幅的佳作,而且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系列组照。如在军内外较有影响的军事摄影家李靖的单幅照片《缤纷世界》,构图美,立意新。柳军的单幅作品《势均力敌》,对光影、构图等摄影语言运用上的独特追求,使画面线条狂放、冲击力强、气势大,这一作品的艺术视角和艺术处理膨胀着较大的想象空间和张力,体现出浓烈、粗犷、雄浑、奇特的艺术风格。

  难能可贵的是,这次摄影展中获得艺术奖的作者有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军事摄影爱好者。他们二十出头,涉足军营生活才几年,就崭露头角,并有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新作问世。如青年作者王冠军的组照《惊心动魄战洪图》,张佳的组照《雄师劲旅》,像一幅幅立体的油画,运用独特的光影、构图、色彩,以极其简练、新颖的艺术形象,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个既熟悉又新鲜的优美画面。

  一次影展可以再现一段伟大的历史,一幅照片可以记录一个辉煌的年代。把迈入新世纪的人民军队定格在气势恢弘的主体画卷中,让流光溢彩的瞬间变成永恒的记忆,令人回味无穷。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28日 第十六版)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5:18:11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5:18:41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5:19:2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军事摄影家》引言
2010年12月31日
来源: 新华网




有这样一群人,在硝烟弥漫的残酷战场,记录下血腥的战争、痛苦的死亡、战争中悲伤的面孔……他们奔波于道、奋战于野,用生命的代价见证历史。他们是拿着武器的摄影者,是端着相机的战士;有这样一群人,在风云激荡的和平年代,记录下时代的风貌、和平的使命、危难中的钢铁之躯……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追寻着前辈的足迹。他们是铁甲生辉的勇士,是薪火相传的后来人。
他们和他们——精神传承,熊熊燃烧的“篝火”,光照军事摄影向前延伸的漫漫征程;他们和他们——深知责任所在,站在每一个现场,记录下中国军队的每一步发展历程。
他们把自己熠熠闪光的名字藏于照片背后,但他们的名字却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2011年伊始,新华军事网图片频道倾力推出“中国军事摄影家”栏目,军事摄影家们将携他们的心血之作向我们走来。 正义、善良、奉献、悲壮,用影像说话,中国军事摄影中真实可感的历史将栩栩再现——在这里,他们呈现与国家命运有关、与内心有关的经典瞬间;在这里,他们展现个人的摄影历程、荣光与艰辛;在这里,我们倾听他们的立场和坚守、独特视角进行的思考;在这里,我们阅读他们深入新闻现场的采访手记……
每一个摄影者都是历史工作者,他们用劳动把历史的痕迹留下。拿起相机就意味着对内心的一场拷问:责任、立场、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态度。他们和他们,珍爱这份职业,因而前赴后继、同心同道!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5:20:19 | 只看该作者
《军事摄影》绪论及目录
曹文

发布时间: 2008-10-13




军事摄影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军事摄影?军事摄影就是以直接与武装斗争有关的事物为对象的摄影。换句话说,也就是拍摄有关战争、武装力量建设、军事科研以及军人生活的照片。

我国军事摄影的主要对象是武装力量——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和民兵的活动。具体地说,军事摄影的对象主要包括下列8个方面:

1.
共同科目训练。比如三防训练(即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军体训练和学习贯彻《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等。

2.
陆军训练。比如步兵训练、炮兵训练、装甲兵训练、工程兵训练、通信兵训练等。

3.
海军、空军训练。比如舰艇部队训练、岸防兵训练、陆战队训练、航空兵训练、雷达兵训练、地对空导弹和高射炮兵训练等。



4.
政治工作。比如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两用人才培养、党团组织活动、文体活动、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瓦解敌军等。


5.
后勤保障。比如物资保障、卫勤保障、运输保障、技术保障等。



6.
合成演练及现代战争。比如军兵种协同训练、大规模的实兵实弹演习、临战练兵,战争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



7.
武警、民兵。比如巡逻执勤、海关缉私、维护治安、缉捕逃犯、看守看押、消防灭火、人防工程建设等。

8.其它。比如抢险救灾及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国防科研及国防工业、军事院校及教导部队、军事测绘及军事情报、部队专业文艺体育团体、校阅及军事外事等。
军事摄影的粗略分类

军事摄影是个较大的范畴,很难作出确切的分类。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可以按照性质与用途,粗略地分成7类:

1.
军事新闻摄影。如报刊上发表的反映军事活动的单幅或专题新闻照片。

2.
军事艺术摄影。如影展中展出的、报刊上发表的军事题材的艺术照片、军事题材的摄影小说等。

3.
军事科研摄影。如国防科研中的普通摄影、红外摄影、全息摄影、显微摄影等。

4.
军事教学摄影。如教学用的各种幻灯片、挂图照片等。

5.
军事情报摄影。如用航天摄影机、带望远镜头的相机及微型相机拍摄的敌方军事活动、军事设施的照片等。

6.
军事资料摄影。如记录重大军事活动、抢险救灾、参加重点工程建设及部队日常工作的不一定发表的照片等。

7.
军人生活摄影。如反映部队生活的照片及官兵的肖像等。

以上分类,严格地说起来是不十分确切的。而且各类之间又有相互包容和相互交叉的关系。比如一张反映部队生活的新闻照片,如果艺术性较强,除了可供报刊作为新闻照片发表外,还可以作为艺术作品参加摄影展览和供摄影报刊选用。在若干年后,该片还可能是一张很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又如军事情报照片,首先是供指挥机关研究敌情用的;如果也符合教学要求,则会被作为挂图或幻灯片用于教学;有时有些照片还可以作为敌人的罪证在报刊上发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各报都发表了一些反映越南穷兵黩武、在我境内修筑工事等侵略活动的照片,起到了争取国际舆论、激发我国军民义愤的作用。
军事摄影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地说,军事摄影是军队建设的一个方面。但是,军事摄影在有些单位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摄影在军事舞台上只能扮演“群众演员”,所以有它也不多,没它也不少;还有人认为,军队是打仗的,照相机又不能消灭敌人,打起仗来反而是个累赘;更有甚者,认为现在电影摄影与电视摄像迅速发展,应该“鸟枪换炮”,让照相机退位。凡此种种,都是对军事摄影的地位与作用不甚了解、不够重视的反映。其实,照相机比笔杆子具有更强的纪实性和可视性,比电影摄影机、电视录相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普及性。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过分夸大或贬低哪一种方法或手段的重要性和作用,都是片面的。军事摄影具有形象直观、可读性强、制作迅速等特点,是其它各种方法都不可比拟的,当然也是不能取代的。比如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攻克谅山后即班师回防。越南的宣传机器则散布“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攻占谅山”。攻之者说有,辩之者说无,国际舆论莫衷一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发表几十篇文章,把攻克谅山时的细节描述得很具体、很生动,恐怕也难以服人。在这关键时刻,新华社和各大报刊发表了李永安《攻克谅山》的照片,越南的宣传机器立刻哑巴了。真是一图胜千言!

可以说,我国的军事摄影是记录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史诗;是反映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参加抢险救灾、支援重点工程建设的生动真实的写照;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军政教育的直观形象的教材;是鼓舞全国军民在保卫和建设四化中冲锋陷阵的激越嘹亮的号角;是陶冶人们性情、给人以艺术享受、通过潜移默化培养一代新人的精神食粮。
军事摄影的回顾与展望
摄影术发明不久就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被广泛用于军事领域。我军的摄影工作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有了一定发展,并出版了油印和石印的画报。苏静的《朱总司令给机枪训练班讲话》、聂荣臻的《红军战士学政治》等都成为珍贵的图片史料。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摄影有了很大发展,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正式建立了各种摄影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出版画报和画册,开展小型、流动的图片展览在宣传我军战绩、鼓舞士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沙飞的《挺进敌后》、石少华的《埋地雷》、张爱萍的《陈家巷战斗》、周郁文的《拆除敌碉堡》等。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摄影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许多军分区都成立了摄影科,作品也比以前更多更好。赵毅的《参加人民解放军》、袁克忠的《夜攻单县》、邹健东的《占领南京伪总统府》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建国以后,以刊登反映军队建设照片为主的《解放军画报》的成立,标志着我军的摄影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军事摄影人员在渡海作战、进军西藏、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跟随部队行动,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1959年国庆阅兵、1964年大比武、1981年华北某地军事演习、1984年国庆阅兵和历次抢险救灾、支援重点工程建设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精彩的镜头。

现在,全军几乎每个集团军都有专职摄影人员,有的师团也保留了摄影员,他们每天都在记录着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步伐和当代军人的崭新风貌。军队建设日新月异,摄影器材不断更新,为军事摄影人员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得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先进器材和手段从各个侧面反映现代战争、部队建设和军人生活,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军事摄影的特点与要求

军事摄影受军事活动的制约,军事摄影的特点当然也是由军事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军事活动大致有以下6个特点:

1.
高度集中统一。一声令下,立即行动,这是部队的重要特点。从着装、作息到举止、礼节,都有一定之规,这一特点是由部队的特殊地位与任务决定的。

2.
异常紧张艰苦。且不说打起仗来,就是平时训练执勤,也要在冰天雪地里潜伏,在盛暑骄阳下练兵。甚至行军休息还没吃完饭就接到了立即出发的命令,睡得正香的时候听到了紧急集合的警报,非常紧张,十分艰苦。

3.
军人随时都有可能流血牺牲。战时指战员在与敌人浴血奋战中,伤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即使在和平时期的国防施工中因塌方等意外事故,在抢险救灾或追捕歹徒中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也常常需要作出牺牲。

4.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现代战争没有前方后方之分,是立体的大纵深的作战。敌人可能使用常规武器,也可能使用核武器,许多情况是事先很难预料到的。

5.
军事活动带有一定的保密性。秘密、机密、绝密事项在军事上非常之多。连一个领导人的姓名、一张军用地图、一个密码代号,在特定的时间里,都不能随便公开,任意泄露。这是军事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又一显著特点。

6.
军人有特殊的气质。军人大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爱动脑筋,好学上进,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之一。具体到每一个人,他们又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尽管不是现实生活中确有的,但基本上代表了部队中各类人物的思想、气质、脾性,有一定的典型性。

军事活动的这些特点,要求摄影作品既要有现实主义的,又要有浪漫主义的;既要有火药味,又要有人情味。总的要求是:气势壮、动势强、感情真。
军事摄影人员的素质
军事摄影人员必须学习军事,熟悉部队的特点,了解军人的性格,这是搞好军事摄影的基础。在拍摄时要深入部队,忘我工作,多在现场观察、比较、选择、抓取;要眼明手快,捕捉典型瞬间;要注意保密,不该拍的不拍,更要防止重要的照片、底片丢失;要严守纪律,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拍摄计划,在适当的时机与角度以适当姿势拍摄。在后期制作中要提倡快、细、严。快,就是及时冲洗放大,尽早发稿或展览,紧密配合形势,搞好宣传,鼓舞士气。细,就是防止忙中出错,前功尽弃。比如,冲胶卷时先倒进了定影液。严,就是要实事求是,以严肃的态度撰写照片标题与说明词。那么作为一名军事摄影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或者说,军事摄影人员除了具有一般的摄影技术和艺术造诣外,还有哪些特殊要求呢?大体上应该有以下7个方面:

1.
体魄健壮。就大多数军事摄影人员来说,是要随部队行动的。无论是冰封雪盖的边陲,还是风沙弥漫的戈壁;无论是风吹浪打的小岛,还是炎热多雨的丛林,摄影人员都要能适应。就是环境、气候好的地方,部队也常在不良天候下执行任务。军事摄影人员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很难圆满完成任务。

2.
反应敏锐。前面已经谈及,军事行动常有变化,打起仗来就更是瞬息万变,有许多好的镜头稍纵即逝。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拍好各类照片,没有非凡的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不行。

3.
不怕牺牲。部队执行任务、特别是执行战斗任务时,伤亡是经常发生的,军事摄影人员要拍下精彩的镜头、动人的场面,也得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不少从事军事摄影的老前辈都是在执行任务中以身殉职的。在现代战争中,军事摄影人员也必须具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4.
吃苦耐劳。有人会说,死都不怕,还会怕吃苦?实际上,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面提到,从事军事摄影工作很危险。但在战时,摄影人员除了生死考验外,更多的、更经常的、更普遍的考验是能不能吃苦的问题。每一个军事摄影人员都必须具有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挺得住的吃苦耐劳精神。

5.
雷厉风行。雷厉风行就是强调高效率、快节奏,说干就干。从拍摄、冲放到发稿、布置展览,都要来得快。这样才能适应军事活动的特点,圆满完成任务。
.


6.
严守纪律。军纪森严,军事摄影人员必须自觉遵守。尽管因为工作需要,军事摄影人员常常单独活动,或接触一些军事秘密,但是不能因此而不受纪律的约束。对战场纪律和保密纪律更应严守,不征得指挥员的同意,不能随意活动。否则不但会带来不必要的牺牲,也会招致不应有的损失。

7.
谙习军事。军事摄影人员若对自己拍摄的对象不熟悉,就难免出洋相、闹笑话。你要拍步兵训练,就要懂点步兵的战术、技术;你要拍炮兵训练,就要熟悉火炮的性能;你要拍空军训练,就要对场站及机种的性能有个大概的了解。这就要求军事摄影人员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多向部队学习,多拜官兵为师。这样才能发现好的镜头,拍出好的作品。
在选配军事摄影人员时,应从以上7个方面进行考察。军事摄影人员应自觉培养,加强锻炼,使自己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完成任务。
军事摄影人员的培训

目前,我国尚无培训军事摄影人员的专门院校,主要是靠各部队办短训班和自学,再就是以老带新。军事摄影人员专业技术训练应把握4个重点。



1.
无照明操作技术的掌握。部队的许多活动,特别是作战和演习,都是在夜间或凌晨、黄昏进行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战场纪律的约束,摄影人员不得不摸黑操作。这就要求军事摄影人员平时多锻炼,熟悉自己的手中“武器”,学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装换胶卷和从摄影包中取出并装上所需要的镜头;不用眼看就能概略地调好光圈速度与距离;在微光下能确定拍摄范围,能利用枪、炮射击时发出的火光或信号弹的亮光拍下所需要的照片。

2.
代用器材的选择和利用。战时,军事摄影人员的工作条件差,经常缺东少西,极难配套成龙,甚至要啥没啥。有时候即便有器材也及时供不上,远水不解近渴。这就要求军事摄影人员开动脑筋,平时想到战时,充分发挥周围代用器材的作用,尽一切可能完成任务。汽车、摩托车灯就是摄影灯,地图翻过来就是反光板,炮弹箱车箱板就是脚架,胶卷保护纸卷一个筒一剪就是遮光罩,雨衣一裹就是暗房袋,饭盒、筷子就是显影盘、显影夹;凡此种种,只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3.
紧急情况的应对和处理。军事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军事摄人员有时会遇到意外情况,对这一点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才能沉着镇定地应对和处理。照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失灵了怎么办?当然是改用手动。所以平时就不能一味依赖内测光系统,要锻炼凭快门声响判断速度的基本功。晚上闪光灯突然不连闪了怎么办?打开B门,用手摁闪光钮,随即关闭快门,以防环境曝光过度。这些平时就得练,不然遇到特殊情况肯定是手忙脚乱。作战中被敌包围,已拍过的胶卷有可能落人敌手而泄密,应当如何处置?这些平时也要想到。
4.不良天候条件下的基本功锻炼。利用不良天候向敌发起攻击是我军的传统战法,在平时训练中也是贯彻这一作战指导思想的。军事摄影人员千万不能搞什么阴天雾天不拍、下雨下雪不照……有了这些清规戒律,必然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坐失良机。平时是少出一些作品,在战时则会漏拍重要军事活动。固然,不良天候比起晴朗天气来,在确定曝光量、选择景物、处理影调:保护器材方面都有较大困难。但军事摄影人员应该知难而进,在平时就不断摸索研究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及其对军事活动乃至对军事摄影的影响,成为“全天候’摄影工作者。
战地摄影的组织

打起仗来,容易忽略摄影的组织工作。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就有某师政治部主任让新闻摄影干事交回照相机,下到穿插连“加强”政治工作的例子。即使想到了摄影工作,也还有个组织的方法问题。组织战地摄影应把握4个环节,

1.
战前练兵。这如同部队的临战训练一样,要对所有带有照相机的军事摄影人员和部队摄影骨干进行战地摄影常识的教育,组织他们进行短时间的训练,配给必要的器材、材料,分配任务,指出要点,并及时检查指导。

2.
合理编组。在考虑到不影响原建制与战斗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将摄影人员作适当调整,分工协作,有利于任务的完成。通常是上下结合、新老结合。这样,下级摄影员可以帮上级新闻单位的老记者携带器材并保护其安全,上级新闻单位的老记者可以向下级摄影员传授技术、经验,互帮互学,共同完成任务。

3.
定人、定车、定点传送稿件。战时应组成一个送稿网,使前线拍摄的照片能够尽快发出,及时供报刊选用或编辑画册、布置展览,起到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现在各大军区所在地都有传真设备。如果将来发展了,最好每个集团军都能装备一部传真车,那就更能提高时效,增强宣传效果。



4.
及时检查、总结、讲评。战前布置了任务,要及时检查完成情况,找出问题,加以纠正。对于因不积极努力而未完成任务的军事摄影人员要批评教育或给纪律处分;对于完成任务出色的军事摄影人员要给以表扬和奖励。
军事摄影作品的鉴赏与评论

开展军事摄影评论是推动军事摄影工作和繁荣军事摄影创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军事摄影评论开展得还很不普遍。即或有一些评论,也大都是浅尝辄止,不痛不痒,对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把握得不太准。甚至有人认为,军事摄影无非是枪枪炮炮、打打闹闹,拍不出什么值得一评的照片来。这一方面说明军事摄影工作者在军事领域里开掘得还很不够,好作品还不多。另一方面也说明持这种看法的人对好作品的标准的理解有片面性。他们往住把视觉艺术的美简单地理解为好看,这当然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崇高、优雅、滑稽、悲剧。在军事摄影中,第一种形式的表现最多,其余三种也有不少。把视觉艺术的美简单地理解为好看的人是只知其二,不知其它。比方,有人认为留大鬓角、大背头的青年才是美,而前线剃光了头的战士不美。其实,这种剃了光头的战士形象正体现了一种壮美,人们从这种形象可以联想到他们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为保卫祖国甘洒热血的献身精神。还有,征服恶浪的海上卫士、搏击风云的空军健儿、忠于职守的边陲哨兵、勤学苦练的步兵战士,都是典型的壮美形象。


当然,军事摄影人员也有一个摒弃世俗偏见,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下功夫从军事生活中发现美、歌颂美的问题。在拍摄中,要运用一切可能运用的新器材,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注意构图、用光与影调的处理,塑造出真实、生动、感人、完美的军人艺术形象。

摄影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军事摄影工作者摆得厉害,拍出的照片呆得可怕。对于这个问题,应当作一些分析。前些年,由于受“左”的影响,不管新闻照片也好,艺术照片也好,大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翻开1967—1976年的报纸、刊物,可以看出那上面的政治学习教育照片大部分是“男女老小坐一圈,小小黑板挂中间”。虽然人们对这种照片是百厌不看的,但是摄影人员还是一个劲地拍,报刊还是一个劲地发。因为不是那样的照片,上边就通不过。现在部队的摄影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那个时期开始学摄影的,受影响较大。

作为军事摄影人员来说,重要的是要根据部队生活的实际,拍摄真、新、活的照片。至于抓或摆,只是一个方法问题,最根本的是不能违反生活真实。适合抓的就抓,需要摆的就摆。抓摆结合,摆中有抓。总之,怎么能表现好军事活动就怎么拍。


军事摄影人员要考虑到摄影的形象性,选择适宜于拍摄的题材。一般地说,开会、学习、讨论是不大适宜用摄影方法表现的。除了全军性的大的会议外,要尽量少拍这类照片,而要多拍一些部队的活动。比方,军事训练就是很好的拍摄题材。各军兵种都有自己的一套,这就更有可能拍出富有变化的照片来。


绪论
第一章
拍摄共同科目训练


一、拍摄队列条令训练

二、拍摄纪律条令训练

三、拍摄内务条令训练

四、拍摄三防训练

五、拍摄体育训练

六、拍摄军兵种知识训练

七、拍摄通信知识训练

八、拍摄卫生知识训练

九、拍摄军事地形学训练

十、拍摄外军研究训练
第二章
拍摄陆军训练


一、拍摄步兵训练

二、拍摄炮兵训练
三、拍摄装甲兵训练
四、拍摄工程兵训练
五、拍摄侦察兵训练
六、拍摄通信兵训练
七、拍摄防化兵训练
八、拍摄骑兵训练
第三章 拍摄海军、空军、二炮训练

一、拍摄舰艇部队训练

二、拍摄岸防兵训练
  三、拍摄陆战队训练
  四、拍摄航空兵训练
  五、拍摄防空部队训练
  六、拍摄空降兵训练

七、拍摄导弹部队训练
第四章 拍摄武警、民兵执勤及训练

一、拍摄内卫部队执勤及训练
二、拍摄边防部队执勤及训练
三、拍摄消防部队出警及训练
四、拍摄民兵训练
第五章 拍摄政治工作
一、拍摄政治教育
二、拍摄党团建设

 三、拍摄训练、施工、生产中政治工作

 四、拍摄法纪教育

 五、拍摄科学文化教育与两用人才培养

 六、拍摄战时政治工作

 七、拍摄干部工作

 八、拍摄保卫工作

 九、拍摄文化工作

 十、拍摄三大民主

 十一、拍摄官兵团结、军民团结、瓦解敌军

 十二、拍摄民兵和预备役政治工作
第六章 拍摄后勤保障

一、拍摄物资保障

二、拍摄卫勤保障

三、拍摄运输保障

四、拍摄技术保障
第七章 拍摄合成演练、现代战争

一、拍摄合成指挥

二、拍摄合成演练

三、拍摄对抗演练

四、战地摄影
第八章 其它拍摄

一、拍摄抢险救灾

二、拍摄支援重点工程建设

三、拍摄国防科研

四、拍摄国防工业

五、拍摄军事教育

六、拍摄军事测绘

七、拍摄军事情报

八、拍摄部队专业文艺、体育团体

九、拍摄校阅

十、拍摄军事外事
附表1
附表2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5:21:07 | 只看该作者
在瞬间展开翅膀
——
新中国军事摄影艺术50年回眸
作者:骆飞


              当军事摄影艺术的立足点建立在一个崭新的文化基础上的时候,同时也就将自己的发展转移到一个崭新的高地。

   
尽管军事摄影艺术与其他兄弟艺术门类相比,只是个小弟弟,但是其50年产生、成长、繁荣的历程,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纵观50年,可以一言以概:一个根基,三个时期,一次重创,两度繁荣。

                              
    军事摄影艺术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由欧洲传到中国。摄影术在中国的运用首先出现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中。接着,应该是外国摄影者来中国“寻找新大陆”的摄影活动。而出身于意大利的费利斯·比特作为战地记者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地拍摄,他在中国北方拍摄了大量照片。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可称得上是“军事报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
    而真正显示摄影巨大威力和鼓舞作用的则是它与正义的人民战争的结合。
    在人民军队成长的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军事摄影的人,恐怕就要数苏静了。他是一位红军战士,在硝烟烽火中拿起了相机,拍摄了不少真实的镜头。这时期,应是中国军事摄影之源头。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摄影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军事摄影产生、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像聂荣臻、叶剑英、陈毅、罗瑞卿、陈赓、叶挺等一边指挥战斗、一边拍摄照片的“双枪指挥员”,而且产生了像雷烨、沙飞这样的为了摄影事业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出色的军事摄影家,同时更有像吴印咸、石少华、罗光达、徐肖冰、高帆等战争摄影的骨干。
    石少华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这样说;“为什么抗日战争时期,摄影工作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呢?首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摄影工作得到了党的领导和支持,走上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道路。”同时,“也是和摄影工作者本身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这正是军事摄影在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传统。正是凭借这样的传统,广大摄影工作者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拍摄了感人肺腑的佳作。沙飞的《英雄们战斗在古长城上》、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石少华的《白洋淀上的雁翎队》、雷烨的《篝火》、李峰的《人民的力量》……至令仍为人们所喜爱。而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深入生活,坚持为战争服务的摄影传统,为我们军事摄影艺术的发展,无疑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要说新中国的50年军事摄影艺术,不能离开这个传统,不能离开这个根基。

                                     二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军事摄影艺术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纷繁复杂、崭新动人的军事生活,为军事摄影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广大摄影工作者来不及拂去身上的硝烟,按捺不住胜利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在崭新的舞台尽情捕捉生动的镜头。尽管这一时期,有一些摄影工作者转到了新的岗位,甚至离开了部队,但同时又有一大批新的力量充实到军队的摄影队伍中来。安定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军事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一时期除了军队各大单位纷纷举办影展外,全军统一举办的影展更是引人注目。1957年8月1日至10日在北海公园举办建军30周年纪念展,1961年举办的“八一”影展,以及全军第二第三届影展,色彩纷呈,引起反响。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作品便应运而生。刘峰的《将军在连队》、于志的《个个都是神枪手》、蒙紫的《能者为师》、孟珊的《献礼》、吴守业的《颗粒还家》、董哲的《缝军衣》、吴加昌的《丰收的喜悦》、张艺学的《向妈妈汇报》、张峻的《生命》、纳穆吉勒的《铁骑练艺》等,都热情地展示了新生活的不同层面。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1949—1966年这17年的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到,作品取材范围广泛,风格趋向甜美。从雪山哨卡到边防海岛,从荒原大漠到江南水乡,军人的足迹和身影都在摄影者的视
野之内,部队的学习、训练、工作、生活,战士的喜怒哀乐都以一种新鲜感被摄入画面,而尺幅之中总流泻着无限激情。
    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从战争中走来的摄影者再次投身战地,便一改对和平生活表现的拘谨,而显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们的热情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他们的优势得以最好的发挥。这方面主要代表作有高亚雄的《上甘岭战役》、胡宝玉的《横笛高歌话别离》、李唏的《一把炒面一口雪》、韩荣志的《志愿军与阿妈妮》等。
    随着社会发展,军队建设突飞猛进。军事摄影渐渐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摄影者大多文化较低,出现了热情有余而底气不足,在艺术表现中难免捉襟见肘;许多主题提炼不够,不少镜头大同小异。
    由于眼界局限、手法单一,中国军事摄影艺术在一度繁荣之后滑向自己的低音区。

                                         
    文革十年,摄影是重灾区。从思想内容的平庸化,到为某些变态的社会生活唱赞歌,从片面追求与社会生活同步,到理想化地塑造英雄人物,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可避免的浅、露、直。为了某种目的和需要而弄虚作假的风气越来越盛。“关起门来想点子,走到下面找例子,摆布导演拍片子”,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假大空”的势头。忽视摄影艺术的形象要求,把摄影变成某一倾向的单纯传声筒,标语化、口号化的作品屡见不鲜。
    再就是作者与生活距离的拉大。我国的军事摄影本来有个好传统。战争年代摄影工作者常常与战士并肩在第一线,有的本身就是指挥员或战斗员,即使是专职摄影工作者,他们也是背着背包与战士一起行军,放下相机就参加战斗。与战士时刻打成一片,对表现对象了如指掌。可是,到了这个时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摄影者与战士的距离远了,对周围生活慢慢隔膜甚至不熟不懂了,这样一来,好作品自然也就少了。
    但是,客观地说,这十年,也出现了一批新作品。周永寿的《访问》、永正的《探家归来》、卞俊文的《师长当兵》、卢振海的《谈心》、秋蔚的《战士上讲台》、刘晓林的《阿姨来侗乡》……由于摄影者创作个性的存在,或一批正直勤奋、热情勇敢的摄影者的努力,也不时绽放几朵报春的红梅。

      



                    
    军事摄影又一个春天的到来,那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1978年至今的20年里,是军事摄影的二度繁荣期。
    此时军事摄影的突破性变化首先从边境战事的一大批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有质朴亲切、情感浓烈的《席卷敌阵》、《战友情深》;有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在瞬间展开想象翅膀的《泪飞顿作倾盆雨》;有表现战士微妙心态的《战地情书》;有直接楔入战争的《弹片》;有透过残酷战争而创造诗一般意境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也许战争摄影最容易显示军事摄影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当一大批取材于战地的作品带着崭新气息和勃勃生机闯进人们视野的时候,人们听到了硝烟中腾起的隆隆炮声,也听到了令人振奋的滚滚春雷。
    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军事摄影出现了新的昂起。
    首先,题材的拓宽和深掘,推动军事摄影又一次真正的飞跃。
    这个时期的军事摄影,勇敢地冲出怪圈,打破禁锢,热情拥抱生活,许多出自基层指战员之手的作品生动自然,热情讴歌了火热的军营生活。当它们带着仆仆风尘,从千里边卡、万里海疆、广袤大漠,来到我们面前时,一种浓烈的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吸引了活跃在各个角落的军队摄影工作者,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素材。
    摄影者们对于生活的拓宽与深掘,无疑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从牟健伟的《公开的情书》中透露出来的团结、活泼、轻松、乐观的情趣,让我们忍俊不禁;从《学海泛舟》中飞溅出的顽强拼搏刻苦奋进的理想浪花,让我们惊喜振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把着力点放在当代军人身上,把注意力转向对军人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刻画。当他们把各种镜头对准可敬、可爱、可亲的当代军人的时候,军事摄影便很自然地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并产生了新的力度。范钦尧的《战地小兵》一扫“假大空”的陋习,把实实在在的思考凝聚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用朴素无华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天真可爱又不失军人威严的活生生的士兵形象。袁学军的《第一次进舞场》、《依依离别情》等注意挖掘军人性格的多重性、情感的复杂性和心态的丰富性,或在不经意中捕捉了当代军人的另一个性格侧面;或在激烈翻动的感情旋涡中抓住了官兵耀眼的情感浪花。在这里,军人的感情世界被创作的强大活力冲开了。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作品思想内容不再单一、单调,而代之以千变万化、或明或暗、纷繁复杂的交响,呈现出在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人道主义主旋律下的多样复合。诸如,刘铁生的《战旗为什么这样红》闪现出悲壮的色彩;林兵的《于无声处》不乏含蓄的力量;马增寅的《前线百灵归》弥散着热烈的母爱和美好的人情;查春明的《跨越大洋传友谊》充满机智和欢愉;王明芳的《初吻》发射出人性的光辉;施文标的《给大炮敬个礼》用严肃和幽默编织美的花环。
    当然,军事摄影不能没有训练、演习、阅兵,但这个时期的不少作品采用了与以往全然不同的表现方法,而着力于整体效果、气势和内聚力的把握。陶俊峰的《兵是这样练出来的》、王孝的《铁流滚滚》在表现形式美感的同时强调了当代军人一往无前的气势;郭土改的《撒星播月》则在浪漫的想象空间里填充革命军人的无比豪气;岱天荣的《气吞万里如虎》在场景中找到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显示出了独特的意味;贾明祖的《彩云朵朵》用热情的镜头在蓝天大舞台上编写了空降兵威武雄壮的活剧;周斌的《登天》却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军人的伟大与勇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惊涛裂岸》摄自三军仪仗队,面对屡见不鲜的场景,作者充分调动积累,进行艺术的构思,用慢速度拍摄,寻找到了昂然前行的队伍与裂岸惊涛的契合,把三军奋勇向前的气势表现得动人心魄而又余味无穷。
    具有历史纵深感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摄影家们已意识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代军营和当代军人,从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去开拓军事题材的崭新领域和揭示军队生活的更深内涵。像《军中少林》、《雄关》、《敬仰》等,都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找到了灵感。《想当元帅的士兵》则把历史思考和当代意识结合起来,表现了当代军人清醒的意识和对未来的责任感,而《武治义镜头中的将军》摄影展,以百名将军为表现对象,或庄或谐,或威或严,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尽情表现,在军事摄影艺术表现领域的开拓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无疑是中国军事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有三大变化:
    一是摄影队伍更加壮大。从将军到士兵,从机关到连队,从专业到业余,摄影艺术在不同人手中开放出鲜艳的花朵。文明可以自豪地说,无论在我国的战争摄影史上,还是在世界摄影的舞台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我国当代军事摄影队伍如此强大的阵容、他们掌握不同档次的武器,长短兼备,远攻近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二点变化,就是创作者的本领更大。这主要体现在立足点、着眼点和着力点的不断调整,逐渐走上更高层次,以及创作手法的多种多样,使得军事摄影艺术色彩纷呈。如显微摄影用于摄影艺术创作,普通的动植物细胞竞幻化出战争奇观,让人惊讶不已;而电脑摄影更帮助摄影家在更大时空把想象变为可能;借助崭新科技,创作者们更加得心应手。而“迅速选择与跟踪突发事件,正确选择与表现重要题材,积极解说与评价重要话题”的当代军旅纪实摄影,更是以其独立品格和美学价值引人注目。而当柳军、线云强、李刚这样的新生代完全用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军事摄影第一线的时候带动起更多的人用摄影关注军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展现崭新的军人价值、生命意识,使军事摄影艺术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
    第三点变化、是文化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摄影在完成从摄影术到摄影艺术到摄影文化的伟大转变之后的一种嬗变和飞跃。荷兰当代著名哲学家冯·皮尔森教授这样说:“文化,是按一定意图对自然和自然物进行转化的人类全部活动的总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和最充分的空间,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的军事摄影不时闪现动人的火花。这个时期,文化营养汲取的如饥似渴,文化交流的空前活跃,使得军事摄影者不断充实加固着自己的文化根基。特别是一批从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出来的年轻人走进军事摄影的队伍,更带来了文化结构的重大变化;而当军事摄影艺术的立足点建立在一个崭新的文化基础上的时候,同时也就将自己的发展转移到一个崭新的高地。其突出反映在有些作品既体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反思与继承,又显示出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巨大黏结力。把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投射到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去思考,实现两种文化元素的聚合与化合,从而使得作品具备一定的文化厚度,或蕴含独特的文化氛围,或呈现出某种开放的文化态势。
    所有这一切,预示了中国军事摄影艺术将在下一个世纪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5:23: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巡航南海 沈玲 摄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威猛—解放军05式155毫米自行火炮 新华军事记者安晨 摄
   
    新型直八直升机 新华军事记者王楠楠 摄
   
    开火瞬间 新华军事记者杨雷 摄
   
    武警狙击手 新华军事记者杨雷 摄
   
    “夜鹰” 新华军事记者安晨摄
   
    歼十战机巡航南海 沈玲 摄
   
    飞越云底 沈玲 摄
   
    跨越火障 乔天富 摄
   
    金甲“猛龙” 新华军事记者安晨 摄
   
    共舞蓝天 沈玲 摄
   
    空警2000预警机“银装素裹” 新华军事记者杨雷 摄
    2003年3月,西南某机场上空雨雾朦朦,一场“未知”条件下的空中对抗拉开序幕。22时45分,一阵急促的警报声突然划破夜空的寂静,空气骤然紧张起来。一架架新型战机喷射着火龙呼啸升空,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成空航空兵某团在针对近年来高科技局部战争大都是后半夜发起的,展开现代条件下的夜航训练。训练中,他们坚持一备多飞,不断加大夜间战术训练比重,实弹导弹、火炮空吧、火箭地靶等实弹训练,并设置逼真的战场环境,提高部队夜间作战能力。
   
    “红军”飞行员凯旋而归刘应华摄影
   
    机务、后勤人员紧张有序进行保障刘应华摄影
   
    机务人员火速运弹、挂弹刘应华摄影
   
    战鹰划破夜幕,直刺苍穹刘应华摄影
   
    战鹰沿着牵引线在缓缓移动,战斗胜利结束刘应华摄影
   
    子夜,夜鹰出击刘应华摄影
    2005年秋,滇东北云岭高原深处,山峦起伏,寒风瑟瑟,一场陆空联合实兵演习火热展开。我空军先进歼击机利剑出鞘般呼啸而至,将“敌”导弹阵 地、雷达站等重要目标和精锐部队彻底击灭,有效地锤炼了部队过硬的实战能力,锻造了坚不可摧的"空中铁拳"。此次演习,是我军首次探索陆空联合一体化训 练、作战的全新模式。
   
    航空兵新机机务人员快速装填航弹刘应华摄影
   
    新型歼击机机务人员快速准备战机刘应华摄影
   
    新机团长整装待发刘应华摄影
   
    新型战机编队准确进入攻击区域刘应华摄影
   
    对地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刘应华摄影
   
    凯旋 刘应华摄影
    2010年7月27日傍晚,雪域高原某军用机场,随着两张蓝白相间的大伞在跑道上画出优美的弧线,成空航空兵某团数架全副武装的战机披着晚霞稳 稳着陆……这是该团战机首次在高原地区执行占场时间8小时的实弹警巡任务,开创了某新型战机高原大强度训练、满负荷保障、极限性挑战的新局面。
    2010年3月,该团官兵首次奉命成建制飞抵雪域高原驻训,实施实弹警巡。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强烈、体力消耗大的困难,严密组织高原条件下的复杂 气象飞行、战术战法探索飞行以及极限性能检测飞行。为全面提升部队在高原特殊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他们将新型战机放在万米高空进行作战训练,克服高空氧气含 量低战机机动性能变差的不足,成功突破战机空中作战“瓶颈”,有效提高了截获与反截获、锁定与反锁定的能力。他们结合高原特点,制定自主空战措施,全面锻 炼空中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单机作战和编队协同作战能力。
   
    清晨,各类保障人员有条不紊的展开紧张的工作刘应华摄影
   
    机务人员一丝不苟的维护检查战机刘应华摄影
   
    飞行员接收飞机,准备登机刘应华摄影
   
    开飞命令下达后,飞行员紧急登机 刘应华摄影
   
    飞行员充满自信,滑向跑道准备升空 刘应华摄影
   
    战鹰在雪域之巅展开空中对抗刘应华摄影
   
    战鹰频繁起降,返回地面的飞行员切磋战术,交流体会刘应华摄影
   
    高原的气象变化无穷,勇敢的蓝天骄子,在阴云密布中,频繁升空,锤炼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刘应华摄影
   
    傍晚,归来的飞行员意犹未尽的望着那片神奇的天空刘应华摄影
    成都军区空军航空兵某部着眼使命任务需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新装备快速全面 形成作战能力。领先试用该新型战机以来,一支具备未知条件、电磁环境、超视距、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新一代军事人才队伍脱颖而出,驾驭着新型战鹰列阵长空,信 步蓝天。2009年10月1日,代表国产三代战机,首次亮相阅兵场,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军威。
    在以信息为主导的新一轮军事变革中,该部始终遵循紧贴使命任务、紧贴信息化、紧贴实战这一新型军事人才的成长之道,在短时间内,不仅实现了首 装、首飞、首家形成战斗力等多个第一,还为后续改装新机的兄弟部队输送飞行、机务、保障等技术骨干200余名,成为我国最新型三代战机名副其实的“种子” 部队和人才储备基地,筑起一道坚实的星空鹰阵。
   
    2010.12.17.呼啸出击刘应华摄
   
    虎虎生威“共和国歼十第一团”团长、全军优秀共产党员、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卢建军在训练中带头精飞。刘应华摄
   
    机务人员快速装填火箭弹。刘应华摄
   
    歼十战机列阵出发刘应华摄
   
    全副武装的歼十战机闪亮登场刘应华摄
   
    王建民,部队长。他即使升空作战的“领头雁”,又是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刘应华摄
   
    夜幕降临,战鹰披上晚霞出征刘应华摄
   
    战鹰编队拖着长长的尾焰加力起飞刘应华摄
   
    战鹰超低空向地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刘应华摄
   
    整齐列队的飞行员,等待出征号令刘应华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5:24:4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22 , Processed in 0.0927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