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今天如何更锐利
时间:2012-01-1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董阳
核心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
在1月11日举行的人民日报文艺评论专家座谈会上,10多位评论家和报刊编辑共同探讨文艺批评在全媒体时代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文艺评论缺位对文化发展所构成的威胁,同时对切实改善文艺评论环境、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提出了诚恳的意见。
某著名批评家在没有看过《金陵十三钗》之前就给影片贴上了“情色爱国主义”标签;某美术评论家一篇文章,被评者出价30万元,因为文章发表后,画作拍卖价可能飙升上百万元……在1月11日举行的人民日报文艺评论专家座谈会上,业内人士对当下文艺评论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展开了讨论。
没有温度的学术论文与一味说好的“批评”
与会专家们基本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报刊大量充斥着两种批评文章:一种是没有体验、没有温度、格式固定的学术论文,一种是过度顾及人情因素、简单理解作家对批评的需求、竭尽所能一味说好的“批评”。
出于各种私心的文章几乎把仅有的一些“诚意批评”淹没殆尽,更严重的是,文艺评论面临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指出,近几年来,各种新媒体异军突起,网络评论迅速膨胀,为“文艺评论”的作者构成、文体风格带来巨大的变革,曾几何时,人们为网络评论文字的鲜活、率真、尖锐拍案叫绝,与此同时,随意性、缺乏理性和不负责任也使批评变成了“语言的狂欢”。“而网络上那些理性、深入的文艺评论文章仍然来自于几家重要的报纸。”《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总结道。
“民间的轰轰烈烈和主流的自说自话,使得文艺评论领地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片天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指出,新媒体的出现,加剧了严肃文艺批评的“焦虑”。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表示,一些评论者沉沦于空对空、堆砌概念术语、呆板生硬的“僵尸批评”,另一些评论者则受到网络标题党的“启发”,为博取眼球效应,狂妄、偏执、武断地扣帽子。那种靠大量作品积累,谨慎、善意、负责任、有营养的评论越来越少,即使偶有数篇,也极易淹没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之中。
坚守文化品格与表达的大众性
“《纽约时报》有很多‘表扬’的评论,很多读者看了书评就去阅读这本书。这说明它的评论是有效的。不但能够与作家作品‘对话’,同时也对读者有实际效果。我们的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这种‘有效性’。”《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指出。
文艺评论怎样才能具有这样的“有效性”?
舞蹈评论家、文化部科教司司长于平认为,做好文艺评论同做好其他工作道理是相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坏的文艺评论恰恰相反: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同样重视批评家的个人修养,“文学批评的诚信度取决于文学批评家的人格力量,具备高尚人格的文学批评家就能够在批评实践中坚守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坚守批评的文化品格,坚守自己对艺术价值的公正判断,从而使自己的文学批评获得公众的信任。这样的文学批评也就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指出:大众媒体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载体,刊载的文章应及时关注最新的文艺现象,同时要具备严整的学理性和表达的大众性,将经由深入、扎实、沉潜的研究而获得的真知灼见,在不损害其准确性的前提下,以更能为普通读者所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则认为,文艺评论应该具有“雅正之志,晓畅之文,方向之辨”,评论者心要放正,文章要对作品,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
扶持文艺评论与发展文化产业
人们常常回忆上世纪80年代文艺批评的“黄金年代”,气氛活跃、佳作频出,评论作品常常引发经久不息的争鸣和传阅。学者丁亚平认为,“过去的好日子”映照了今天人们的不满。然而,这种简单的今昔对比并不公道。
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除了解决文艺批评的内在问题,同时也要重视和肯定报刊上不时出现的富于生气的文章,网络上充盈着的尖锐、泼辣、有见解的网友评论,为他们争取更多空间,文艺评论才能有新的发展。
雷达指出,还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思想文化界和文学批评界日益沉迷于“社会资源交换”活动的问题。如果这种风气不能扭转,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指望有什么突破和创新,更不可能在世界思想文化的格局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和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代电视》杂志主编张德祥认为,这种落差有其深层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产业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但矫枉过正的现象如影随形,很多人片面追求“发展”,却忽视了这种发展是否“健康”。而现在,已经到了大力扶持文艺评论,形成文艺评论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时候了。
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表示,文艺批评可以总结和提炼出文艺创作中的优秀成果,直接促进文艺繁荣,文艺批评的活跃将是文艺繁荣的助推器。
文艺评论家梁鸿鹰则呼吁,加强文艺评论不仅需要评论家和各种媒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基金上的保障,建立强有力的权威评论组织,这样才能切实将文艺评论建设落在实处,确保文化发展的健康有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