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1|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字媒体如何改变摄影的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8 09:2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字媒体如何改变摄影的未来?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对于摄影的思考方式,使得这一媒介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摄影作品不再被画廊或印刷媒体所局限,开始出现甚至只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过去十年里,摄影博客、在线杂志、数字影展等彻底改变了我们欣赏摄影作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Web 2.0的出现影响了全世界的摄影文化,让艺术走向国际,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通过这种前所未见的渠道表达与沟通,发现新的作品。对希望公开展示自己作品的影像制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兴奋的时代。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武装下,全世界的普通民众、爱好者、买家都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摄影师们的受众。而这些艺术家们也在日复一日更新我们对这一媒介的认识。
    摄影师Jason Evans在他的论文《在线摄影思考(Online Photographic Thinking)》中探讨了数码媒体的本质及其对摄影创作和体验过程的冲击。"尽管乏味,但数码与传统一战不可避免。两种体系都为我们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可能性,但我相信它们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当然他是对的,可尽管印刷照片和网络照片看起来相当接近,但在显示器上欣赏数码照片或能获得的体验很难与欣赏画册或照片相提并论。前者很可能根本没有经过校准,而后者大多按照艺术家的意愿印刷制作。我们发自内心的觉得网络作为一种影像传播机制存在先天不足,和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呈现的作品质量只能用恶劣形容,这实在是一个算不上特点的特点。Evans主张将重点放在"摄影能成为什么样子",这种想法很值得一提,互联网对摄影出版、展示与传播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潜力。
    摄影刚刚诞生,就和出版结下了姻缘。印刷页面一直是欣赏摄影师作品的终极渠道,尤其在画廊和博物馆普遍接受摄影艺术之前。直到最近,杂志、期刊和画册还是照片的主要流通渠道。但由于照片印制耗费巨大,因此画册的印数通常都很有限。而以博客为主、社交网络和照片分享站点为辅的在线出版渠道,则根本改变了摄影师和出版商之前的关系,使得前者只需与过去相比极小的代价,就能直接与大众见面。
    从摄影世界的某些角落传出了对在线出版遍地开花的质疑,认为摄影爱好者们太容易对在线内容的质量妥协。确实如此,在线出版的准入门槛很低。但随着各大出版商们接受这一形式,博客和社交网络等普通平台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理想情况下,网站与社交平台应与传统媒体享有相同的地位,并得到知名机构的认可。如果一个世纪前的Camera Work能成为Stieglitz一展身手的平台,今天的博客或在线杂志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一点?
    互联网是一个天然的传播与出版媒介,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社交媒介。例如说博客,本质上就是一个小圈子。我们不光是在欣赏或阅读它们,同时我们还会通过留言等方式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最好的摄影博客一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给人们提供一个讨论现代影像制作各方面问题的场所。我们选择一个博客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认同作者的观点,同时还因为我们希望在上面发布评论并倾听其它人的回应。而各类社交网络更是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发现和分享摄影作品的机会。我们中有谁不是Facebook、Twitter或Flickr的用户呢?
    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线空间就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公众聚集场所,充满各式各样的影像与创意。我居住的城市并不是世界的摄影中心城市,不可能有机会参与到高速发展的摄影圈子里,但Web 2.0让这一切变成可能。互联网把世界连接在一起,帮助全世界的在线摄影社区茁壮成长。地理的界限一天天地模糊,我们每个人都能与其他人交流学习。而这一切只需要点击几次鼠标,进行一些简单的搜索即可。
    过去五年时间以来我一直在经营FlakPhoto.com,这是一个推介摄影师、画册和影展的网站。形形色色的在线摄影人群既是我的消息来源,也是我的目标对象。2010年12月,我参与了The Future of Photobooks的讨论,这个跨博客研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未来十年画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希望能从不同人的摄影体验中抽取集体的智慧,因此我们邀请世界各地的参与者们推荐最让他们兴奋的现代摄影画册。我们将这些意见汇集起来,并举办了三场由博客作者主持的关于当下摄影画册出版创新的探讨。这个项目最令人兴奋的部分莫过于发现了一大批使用在线出版与多媒体技术独立制作、推广并为作品筹措资金的摄影师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出版与展览等领域展开了多方面的融合,而画册只是这种融合与探索的方向之一。
    摄影师们意识到,互联网为在线用户参与他们的摄影作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契机,因此很多人开始借助社交媒介开始推广自己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但对此理解最为透彻的摄影师们则开始用博客或多媒体等方式吸引受众加入他们的创作过程之中,还有些人开始借助在线付款工具为他们的创作获取赞助。这些摄影师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发展了在线画廊、多媒体播客、配音幻灯片等展示形式,成为他们印刷出版物与线下展览的补充。这些展示形式不是传统摄影的在线表现形式,而是摄影的全新探索,有潜力将作品的影响扩大到全世界。
    在某些圈子里,摄影依旧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印刷媒介。画册和摄影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而且这些形式本身依旧对很多摄影师意义重大。但互联网已经在传统出版与展览领域之外开出了芳香的花朵,欣欣向荣的在线团体必将在现代影像制作的探索与传播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在社交网络的帮助下,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摄影的创作与策展过程之中,改变它们的方向。网络的出现为摄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它们。(来源:中国摄影)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26:47 | 只看该作者
成为真正摄影师的二十一个标志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相机,即使用手机或者DC拍点、或者往网上发点照片。也许我们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身份感到模糊,"我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吗"。
    而这里21条标志,表明你已经走过了学习和“吹牛”的阶段,跨进了摄影师的大门。
    1. 出去玩的时候,你的朋友如果想拍几张照片,他们会把相机交给你。
    2. 你不会再因为得意洋洋地在液晶屏上欣赏自己的大作而让相机很快没电。
    3. 当你拍照的时候,你的孩子不会再在你身边烦你,因为你拍得更快。
    4. 你常去的那家相机店老板能把柜子里面的相机拿出来让你把玩。
    5. 你懂得什么叫做景深。
    6. 一个美女拿着单反从你身边经过,你首先注意到的是她手上相机的型号和镜头。
    7. 拍摄逆光照人像的时候你首先关心的是光线,而不是衣服上的褶子。
    8. 看到有人拿小数码或者手机在演唱会的最后一排拍照,你就笑了。
    9. 你去洗照片的时候,冲印店的人会要求你签署文件证明你确实拥有照片的版权。
    10. 你的老丈人不会再和你说,"我当年拍照的时候,那……………………"
    11. 别的摄影师会想要跟着你去外拍。
    12. 别的摄影师在相机店里看到你的时候,会听听你对器材的意见。
    13. 你意识到,电影里面的摄影师就没有一个真明白相机怎么用的。
    14. 很多要结婚的女的都找上你了。(别想歪了,她们只是想找你蹭不要钱的婚纱照)
    15. 你拍照之前,不会再问光圈快门的数据。
    16. 不会再有人笑话你那破破烂烂的摄影包。
    17. 你的镜头不会再去对准要饭的,或者打架斗殴的。
    18. 你不会再觉得带个小数码去参加摄影师聚会是件什么很丢人的事情。
    19. 看到一个长焦镜头的时候,你首先考虑的是其最大光圈,或者带不带防抖。
    20. 你老婆不会再问你,今天快递又送什么来了。
    21. 你意识到,你的曝光程度只取决于你的测光表,而不是你网友的多寡。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27:18 | 只看该作者
摄影——从排斥到接受


    摄影作为舶来品,远渡重洋运到中国已有百余载。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民摄影时代,现在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地说,我们是摄影大国了。可是摄影刚刚舶到我国来时,我们对摄影并不是持欢迎的态度,甚至是排斥,摄影在中国历经湿版时期,在迎来干版时期以后,我们才逐渐了解和认识了摄影。在中国摄影史的最初阶段,摄影并不是我们花银两自愿从国外引进舶来的,而是外国摄影家主动将摄影舶到我国来的。
    舶来起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铁门,终于被英法列强用洋炮彻底轰开,西方摄影家终于获得了到中国境内任意旅行或摄影的特权。外国摄影家把笨重的摄影器材运到了沿海通商口岸,为的是一边旅行,一边用相机纪录东方文明古国的社会风貌。
    操作繁杂
    当时摄影术正处在起步时期的湿版阶段,摄影过程相当繁杂,因为湿版的感光度极低,摄影的前提条件是阳光充足,拍摄人像必须是顺光。摄影家要在拍摄地搭建起帐篷式的暗房,把制作乳剂的化学药品和器具放入暗房内并布置妥当。支起硕大的木制三脚架,把笨重的木制照相机安置在三脚架上,摄影家再取景、构图、调焦,做好拍摄之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接下来进入暗房,将事先准备好的化学药品,配制成低感与高感混在一起的乳剂,将乳剂均匀地涂刷在玻璃上。但作为乳剂的支持体玻璃,与乳剂之间是不能附着的,还需要先在玻璃上涂一层无色透明的明胶,玻璃的尺寸和明胶的涂布,这一切都要预先做好。将涂有乳剂的湿版装入木制片匣内,把剩余的乳剂密封好不能见光。拍摄时,将片匣装插入相机的机背,拔出片匣上的插板,取掉镜头前的镜头盖,做长时间的曝光,盖上镜头盖,将插板插入片匣内,拍摄工作完成。湿版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乳剂潮湿未干时,趁湿马上冲洗,接下来是显影、定影等的冲片工作。摄影家拍摄一张底片,要搭建暗房、配制乳剂、制作湿版、架机拍摄、后续冲洗等一系列工作。湿版摄影时期,要求摄影家要一专多能、技艺娴熟,还要有强健的体魄来支撑,否则你很难完成繁杂的摄影过程。
    排斥心理
    外国摄影家在我国从事摄影活动,对于我国老百姓来讲是新鲜和神奇的,因为湿版摄影术需要繁杂的工艺流程,摄影家在暗房内制作湿版,旁观者会认为摄影家鬼头鬼脑、神秘兮兮地躲在帐篷里,干一些不可见光的勾当。尤其是拍摄人像,摄影家把被摄者摆弄来摆弄去,然后又在盖有冠布的相机后面对着被摄者,没完没了地捣鼓(构图、调焦),就好像是在摄取人的灵魂。最让被摄者和旁观者不解地是,湿版看不到正相,只能看到一张与魂体相近的负相。在民间开始流传外国人用的奇器(照相机),是收魂摄魄的怪物。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老百姓把白皮肤黄头发的外国人统称为夷人。对于夷人在我国地盘上从事的一切活动,老百姓是不欢迎接的,甚至是排斥,夷人从事摄影活动,我们同样不欢迎,同样排斥。其次是不予配合、避而远之或怀有敌对情绪。 去年 ,《晚清碎影——汤姆逊眼中的中国》在世纪坛展出,140年前的中国影像,重现在观者面前,影展在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1868年至1872年期间,苏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逊的足迹遍布我国的广东、福建、天津、北京等地,拍摄题材包括风光、人物、建筑、家庭和市井生活等。据资料记载,汤姆逊在我国从事湿版摄影活动,所到之处当地百姓并不予以配合,为了完成拍摄工作,汤姆逊只好用银两买通当地的官吏,由他们出面协助拍摄。清朝进士周寿昌在《思益堂日札》中,对夷人的湿版摄影,有几点描述,将湿版摄影家称为“术人”,将照相机称为“奇器”,将摄影过程称为“不令泄气”,由此可见,我们对湿版摄影的理解,尚处在表层阶段。
    摄影传播
    1871年9月,干版摄影术的发明,正式揭开了近代摄影术的序幕,摄影家再也不用自己制作湿版了,摄影变得方便、简单、快捷。干版摄影初期,香港的干版摄影取代了画像,一种新兴行业——照相业,迅速在香港崛起,并辐射到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正相的照片开始在社会上流行。1873年,《脱影奇观》在北京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摄影专著,由英国医生兼摄影家德贞先生撰写。书中介绍了银版、湿版、卡罗三种摄影术,为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书中用极通俗的文字, 来传授摄影知识,力求实用、全面,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需要。《脱影奇观》在中国出版,彻底揭开了摄影术的奥秘,对我国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起了良好的作用。德贞先生在书中强调说明:“将照相之法编译出来,目的在于证明摄影术绝非玄技,而是人人都能掌握的。”借此对摄影是“异端”、“邪术”等缺乏科学常识的论调,婉转地予以指正。
    迅速普及
    《脱影奇观》是一部完整的摄影技术工具书,使人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摄影技术。因此受到了我国读者的欢迎。五四运动以后,我国自习摄影家:黄振玉、陈万里、刘半农、潘达微、郎静山、胡伯翔、付秉常、刘体志、钱景华等人士,借西学东渐之风,将外来的摄影术与中国的审美思想相结合,把中国传统绘画的《听涛图》《观瀑图》等画题,用摄影的方式表现,让西方的摄影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口味。广州的景社、北京的光社、上海的华社、天津的北洋、南京的美社等摄影团体,如雨后春笋在国内各大城市兴起,为我国摄影的迅速普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湿版摄影舶到我国,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原来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一沦丧就源于鸦片战争。 我们对夷人摄影的排斥,其中含有民族的正义和民族的本为,原因来自诸多方面。就摄影术自身而言,我们还是很快接受了它,并将它移植于中国的艺术土壤之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27:59 | 只看该作者
“摄影”就是光


    88年前出生于法国里昂的马克·吕布,在他8岁的时候就拍摄了生平的第一张照片。当时他正在玩耍,一对夫妇停在他的面前并请他拍一张照。这个羞涩的小男孩犹豫地举起相机,颤抖着按下快门。他感到自己做了违禁的事。即使现在,作为知名摄影师的马克·吕布,依然有一点这样的感觉。莱卡相机M6型,35毫米镜头,以轻柔顺滑的快门拍下他的敏锐捕捉,莱卡的快门是轻柔而谦卑的,像马克·吕布的心。几十年的拍摄生涯,他坚持只使用现场光,让他的镜头保持着视觉的温柔。昨天,在上海美术馆《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的讲台上,这位白发苍苍,见证了红色中国从一个世界急速奔向另一个世界的老人,步履不复稳健,面对记者和镜头时,他轻声说:“我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我面对那么多人时不会说话。”“摄影”在他的眼里,就是光,而他喜欢云、雾、阴影,即使没有阳光也还能够适应,家乡里昂的阳光在他的记忆中依然是最美丽的阳光。
    卡帕(Capa)在玛格南图片社(Magnum)为他接风时,发现他很害羞,就对他说:“到伦敦去,在那里可以找女人,学英语。”马克·吕布于1954年抵达英国城市利兹,但是,他既没有找到女人,也没有学会英语。这座灰色的工业城市笼罩在哀愁的气氛中,似乎仍旧停留在19世纪,这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出生地里昂。于是他回到了伦敦,将胶卷交给一位摄影编辑。然而,那位仁兄二话没说,就先说了下面这句话:“卡帕过世了。”大惊失色之下,马克·吕布又返回了巴黎。然后,他把所有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利兹、胶卷,以及那里的梦中情人。
    1957年,当中国的摄影家正在胆战心惊地面临“反右”运动的冲击时,马克·吕布则带着相机在中国不紧不慢且饶有兴致地拍着他的纪实照片。他发回的中国报道的第一张图片,也正是西方记者对于新中国的第一次直接目击。1957年,红色中国已经不再是西方眼中的政治意外,而是一个根基牢固的客观存在。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隐忍负重的中国人正在毛泽东的指引下,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1957年,风云际变。而1957年的第一组中国报道,也是奠定他殿堂级大师地位的一次东方之行。他拍下了毛泽东、周恩来,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
    马克不喜欢跟其他记者去抢最好的位置和角度去拍摄照片,遇到暴力、血腥、折磨人的场面,他宁可闭上眼睛、盖上相机的镜头……政治记者式的摄影,其实并不适合马克的真性情。马克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他将镜头对准了日常生活,注视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多年拍摄上海的照片做成了一个小型影像作品,此中的马克·吕布常常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偷偷拍下身前的一组被拍者和拍摄者,那些站在“美好景象”布景前的纪念照,间接地透露出当时的世俗的理想和审美趣味,也间接地告诉人们那个时代象征“美好”的事物究竟是什么。以纪实摄影闻名的马克再三申明他反对“纪实”,“一张照片,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在公共汽车里随便说的一句话更重要。”(来源:网易)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28:34 | 只看该作者
线条——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条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视线往往会随着线条移动,无论它们是由道路、排成行的笔直树干和电线杆等构成的明线条,还是隐含在形体、色调和颜色的轮廓中的间接线条,都是如此。因此,摄影家们可以充分利用线条,通过精心安排画面构图,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被摄物,P把画面中不同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或由它们来表现纵深和动感。通常,垂直、对角和水平的构图,能造成完全不同的基调,曲线则能使影像产生一种节奏感。


利用线条构图作品实例 作者:ken0624700
    正如英国摄影家鲍勃·霍姆斯所说,在摄影构图中,运用不同的线条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水平线条能表现平稳和宁静,是最静的形式。如果照片中有地平线,如像风景照片中的地平线,那么它可能会进一步缓和人们的情绪。低的地平线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而高地平线更会给人以亲近的感觉。
    “对角线很有活力,可以用来表现运动;曲线能表现高雅和优美,而会聚的线条则能表现深度和空间。”此外,占画面主导地位的垂直线条,能强调被摄体的坚实感,它们常被用来作为封锁画面的坚固屏障。
    在摄影时,选择一个突出线条构图的视点和画面,会使影像或景物简化。这种方法,常常能使一个杂乱的画面变得简洁,并且几乎总能拍摄出引人入胜的照片。
    英国摄影家克里斯·瑟曼将线条称为构图辅助物。他说:“每当我能把这些线条纳入一幅照片的画面中时,我就会兴奋起来,因为我感到很有可能获得一个有趣的图案。”
    格鲁伊特认为:“画面中突出的线条像照明和透视一样,是重要的构图成分。有时,只要有一二根线条的走向有所变化,整个照片构图所表达的意图就变了。画面中的线条可以相连或分开。一条直线显得静止或死板,而折线或曲线就给人一种活泼和富有生气的印象。当几条线条会聚的时候,就形成了角度,或者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线条不必总是在被摄体上直接显现出来。相反,有时往往会因照片中含有把几个物体联系在一起的想象中的线条,反而更富有感染力。”
利用线条构图作品实例之二 作者:森山大道
    苏联摄影家B·斯季格涅耶夫在谈到摄影画面中视觉因素所遵循的规律时指出:“人的眼睛首先注意的是照片中的长线,然后沿着这根长线移动。垂直线引人向上看,因而使人产生高度感;水平线则引人向两边看,因而使人产生广度感。由此可见,垂直线能强调出被摄体的高度,水平线则会强调出它的广度。此外,在观看任何一幅照片时,我们常会自动地构成一根中轴线,即直接通过画面中心的水平线和垂直线。
    “这是构图的几何中心,主对角线即通过这几何中心。它们与中轴线及画面的界线一起构成主线网。影像在主线网的位置决定着照片的造型性质:情节结构中心的位置,画面的对称或不对称,各部分的均衡,被摄空间的动势。”
    斯季格涅耶夫认为:“画幅的选择往往与其余的线条配置方向有关。例如树木,特别是没有叶子的树干,无疑是风景照片中的垂直线。它们常常确定了画幅的主要方向。”“有时,画面中没有动体,却具有动势,此时,要在照片中表达出动感,也许是最困难的事。一般有经验的摄影家会将线条、物体的边缘摄入画面的一角,或通过从画面一角中直接引出线条来产生动感。”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29:17 | 只看该作者
摄影之品位


    人们议论到某某人时有时会说到品位这个词,比如某人有品位或某人没品位。可非要说出品位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大多数人就说不出来了。因为品位是个形而上的东西,是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而得出的结论。品位不是品味,不是漂亮也不是好看,知识渊博不能说成品位,学富五车也不能代表品位。品位是通过局部的典型细节组合叠加形成的一个整体概貌。
  摄影的品位究竟是什么?我想是通过作品对事件事物的描述表达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品像。这种品像或优雅或飘逸,或忧郁或开朗,或深沉或明快,林林总总不一而论,形成了摄影家们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点,细细揣摩品位就在其中。
  品位有高低之分与雅俗之分,好的摄影作品能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而低俗的只能带来视觉疲劳和审美的无趣。
  有时我们观看一个人的作品,那种惊奇、发现、有趣、高雅常常会引发心灵的共鸣和震撼,这与创作者的修养品德品质品行有关。而一些低俗庸俗的作品常常是一个人品行修练不够而导致作品张扬外露个性的表现。过去中国有句古话叫文如其人,读其文知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法如此绘画如此摄影也是此理。
  张狂之人摄影作品都带着狂气,急躁之人作品中可见端倪,内敛不足作品中常显出外露之象,而能品味之作品一般都引人入胜,带给人美的视觉享受,呈现出作者的性格学识和修养,同是摄影作品所呈现出的品像是绝不相同的,这是气质使然,学也学不来的。学艺简单学习气质极难,做到有品位就更难。
  要想使自己的作品有气质有品位,必需要有个修练的过程。这过程可长可短,脑聪目明者、品行正者可早一步登堂入室,迷糊迟钝顿者可能要晚些入道,不过快慢都不当紧,最当紧的是要修练内心,修练做人,做好摄影课外的功夫,这需要时间,需要环境,如果为人正派修练得法就可以快速走上正道,练就优雅的品像;如果心术不正,旁门左道,仅仅以技法取胜,是无论如何也修练不成高雅之品像的。有品而缺少了味,有像而无法品,当然更谈不上有品位了。
  我们不求每个人都要去当摄影家,这是金字塔尖上的事,而大多数人只是塔基塔身而已,不过我还是希望学习摄影者先学习做人,再学习做事。努力修练品行学识,先提高审美之情趣,再去练技术技巧,不要投机钻营不择手段,把摄影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使官场之气社会之俗也加入到摄影中来。如果不加强修养,不辨美丑,不提高美学的修养,你的作品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品位的。即使能品味,呈现出来也是一种浮躁之气恶俗之气和庸俗之气。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29:47 | 只看该作者
新时期摄影人才的能力构成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很多摄影专家相继提出要注重中国摄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问题,越来越多的各级摄影协会也开始注意发现和培养高素质的摄影人才。本文仅就新时期摄影人才的能力构成问题谈如下浅见:
    一、 新时期摄影人才必须具有灵敏的信息捕捉能力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变化越来越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各种信息如原子爆炸般膨胀并传播。作为新时期摄影人才,应该具有不同一般的快速分辨信息、分析信息、储存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准确掌握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才能走在世界摄影的前列。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谁捕捉不住有用的信息,谁就失去了未来的优势。
   二、新时期摄影人才必须具有权威的组织领导能力
   新时期摄影人才是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绝对控制自己,并能充分说服他人的人。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事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要求摄影人才必须具有权威的领导能力,除了自己本身是摄影方面的绝对拔尖人才外,他还具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带动并培养其它摄影工作者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把握并领导众多影友共同进行摄影创作或理论研究的能力,还应拥有为了大局而包容一切的心理能力。摄影人才如果和周围的影友欠协调与不合作,就会给摄影事业造成极大的内耗,使确定的目标化为虚无。
    三、新时期摄影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
    信息爆炸带来了知识的大爆炸,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许多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存在时限越来越短。作为新时期摄影人才,及时接收新知识,不断更新旧知识,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那种单靠在学校所学知识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想法,已越来越远离现实。不会学习,不注重知识的全面更新,再高明的摄影工作者也会落伍。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那些表现不俗与创作业绩出色的摄影工作者,绝大多数是善于学习和善于思索的人。时时刻刻开动脑筋,敏捷地捕捉住最佳瞬间并拍摄出精品是他们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对新时期摄影人才来说,除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之外,还应该具有启发和带动周围影友靠学习提高潜能的能力,这也是新时期摄影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四、新时期摄影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
    如今,越来越多的摄影工作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摄影人的个体越来越讲究综合素质,摄影集体也越来越需要讲究团队精神,讲究集体智慧和综合能力。新时期的摄影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对集体中的每一位影友的才华都了如指掌,对怎样发挥其才能心知肚明,能充分发挥团队的能量,实现既定的目标。只有如此,新时期摄影人才才能依靠集体的力量带动整个摄影事业加快发展,创造理想的工作业绩。
    五、新时期摄影人才必须具有超常的抗挫折能力
    新时期摄影人才的成长过程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外出从事摄影创作时,在求得生存——发展——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发展的过程中,有时难免遭受挫折,有时又难免碰到想象不到的困难。有的人会灰心丧气,有的人会怨天尤人,还有的人会因此一蹶不振。而摄影人才则不同,他们会展开全方位的推断,思索分析成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新时期摄影人才必须具有顽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超常的抗挫折能力。唯有如此,也只有如此,不乏韧性“钙质”的新时期摄影人才,才能担当起振兴我国摄影事业发展的重任。
    六、新时期摄影人才必须具有异常全面的思维能力
    在新时期从事摄影创作和理论研究,会面对许多异常复杂的课题,以“老化”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是难以成功的,以落后的思路来解决问题也是不行的。新时期的摄影人才,必须学会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工作。在工作中,能时刻显现新思维的突破,卓有成效地开展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工作。同时在对待摄影难题上,能以正确的心态进行妥善处理,不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新时期摄影人才才能不为世俗和现象所迷惑,顺利地完成各级摄影协会托付的重任,创造出与常人不同的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佳绩。(作者:崔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30:27 | 只看该作者
人像摄影的境界


    人像摄影是摄影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摄影师艺术境界的摄影领域之一。以笔者拙见,人像摄影的艺术境界从低到高,可以概括为赏心悦目、惟妙惟肖、张扬个性、诠释生命四个层次。
    一、赏心悦目
    赏心悦目是一般大众也包括一般摄影师对人像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商业人像、家庭留念照、新闻人像乃至任何一个摄影领域中涉
及的人像,无论是被摄者、摄影者和观看者,只要无特殊目的,无不希望看到赏心悦目的人像,而使观众、听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是任何艺术形
式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赏心悦目首先成为商业摄影师和顾客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现代摄影的发展从技术上以较轻易地解决了很多前辈摄影家很难或无法解决的问
题,因而使实现赏心悦目这一境界变得相对轻松一些,对于商业摄影来说。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除了对摄影师本身的素质提出要求之外
,还依赖于一些客观因素,如:优秀的化装师、美丽的服饰、精致的道具,高档的摄影器材、高级的灯光、设备先进的摄影棚,高级的照片后
期加工系统、精美的装裱和精心的编辑策划等等。对于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来说,非摄影本体语言过多的介入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是最大的
缺陷。所谓摄影本体语言就是摄影技术、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包括胶片的运用、曝光的控制、摄影用光和构图的经营等等。而非摄影本体语
言主要是指原本对摄影起辅助作用的非摄影表现手段,如化装、服饰、道具等等。
    在这些人像摄影中,摄影本体语言一般较为淡化,而在所剩无几的摄影本体语言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还会有
所扭曲。比如在用光上说,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更多地采用了正面光和柔光;在曝光上说,为了使肤色显得更白,经常采用曝光过度的方法。
    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顾客,这是无可厚非的。赏心悦目就是使顾客和普通大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所以,这种人像摄影本身就是摄影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种赏心悦目的摄影作品把万千大众吸引到影楼里,而这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尤其是业余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既然摄影作品具有吸引大众的能力,就说明摄影作品具有引导大众的审美倾向的能力。这种以赏心悦目为代表的商业人像摄影流行十年以
来,大众的审美倾向已经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而且,近年来,随着一批极富艺术表现力的青年摄影师对商业摄影的突出贡献,使的目前的人像摄影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惟妙惟肖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人像再现的“相象”问题变的轻而易举,当代人像摄影的发展又似乎脱离了这一发展方向,尤其是流行的当代商业人像越
来越不象本人,而离惟妙惟肖的距离也显得更为遥远。这里的惟妙惟肖当然不仅仅是简单的“相象”,而是在赏心悦目基础上的神形兼似。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摄影本体语言和非摄影本体语言的正确运用,摄影本体语言的运用不以是否赏心悦目为唯一依据,而以能否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为主要
依据,用光自然考究,曝光准确,体现正常肤色及质感。化装道具不过分张扬和哗众取宠。化装的目的不时掩盖什么,而是要进行衬托,道具
只是修饰而不是表现什么。
    2:精妙的神态捕捉和眼神塑造神态的捕捉是摄影师永恒的主体,也是一幅人像摄影作品能否做到惟妙惟肖的关键。,在柔美型的当代人像
摄影中,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做得是很不错的。在在眼神的塑造上就有所欠缺了。这主要是由于摄影用光的平淡造成的。正面的柔光所营造的高
调是很难突出眼神的。所以通过光线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眼神是这一境界的人像作品的关键。
    三、个性飞扬
    人像摄影中个性的张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二是张扬摄影者的个性。从被摄影者的角度出发,拍摄人像的目的
无非是留念、欣赏及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从这一点上说,摄影师就是要帮助被摄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而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他作为一
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要通过摄影手段、借助于模特的表现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摄影创意,来体现自己的摄影风格乃至通过摄影语言来诉说自己
对生活的确理解。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独特的摄影本体语言
    从摄影语言的运用上说,第一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一般流于平淡,第二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趋于自然,第三境
界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重在卓然不群。用光是摄影最独特的本体语言。
    如谢墨拍摄的《对影双姝》,巧妙地利用阴影,营造了奇妙的错觉,令人过目难忘  。又如朱恩光的《圣徒》,柯林·托马斯的《一线光
明》,萨博·亚历萨顿的《纯》等等。摄影本体语言妙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2:独特的而简练的戏剧性情节
    如阿德莱尔·穆萨威拍摄的《生命中的阴影》,画面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摄影者苦心经营的光影效果中诉说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它不是
一部电视剧,但却似乎比一部电视剧要说的更多。当然,这幅作品在用光和构图上也都有独到之处。
    3:展现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纯粹的人像摄影也许是不包括自然的,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危机时代,不少摄影者把镜头对准了自然,对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或是热情
的讴歌,或是尖锐的批评。不管是卡尔·考雷的《人与太阳》还是易水生的《人与太阳》,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的渴望。
    4:强烈的视觉冲击
    无论是匠心独具的光影、别出心裁的构图还是创新大胆的镜头运用,其目的都是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就是使拍摄出来的人像摄影作品要与众不同而富于戏剧性的。而摄影者个性的张扬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摄影本体语言
来展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对被摄人物的理解、对人像摄影的理解,甚至对生活的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作品就是摄影者无声的自白

    四、诠释生命
    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刻画了人物的灵魂,是因为它讴歌了生命的伟大,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因
为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
    从人的个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深刻地记录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悲伤或是喜悦,或是思索或是呐喊。也正是因为它呈现了人物
的内心世界,所以这样的摄影作品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同时它讴歌了生命的可贵与伟大,面对这样的作品,每一个观众都将为拥有生命而自
豪。
    从人类社会的总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的意
义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肖像的意义。它是社会的象征,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象征,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像摄影的意义远不止被摄者的留念
和摄影者的个性张扬。
    伟大的人像摄影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强烈的情感冲击
    2:反映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讴歌了生命的伟大
    3: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大喜大悲
    4:反映了被摄人物特殊的人格魅力
    5: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
    比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中的《大眼睛的小姑娘》,由于它拍摄出了失学儿童渴望的目光、承载了无数失学儿童的希冀,所以她震
撼了无数国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这幅看似普通的人像摄影作品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如倍受布勒松推崇的匈牙利摄影家马丁·芒卡西拍摄的《三个黑人小孩奔向大会》的照片,虽然连三个主人公的脸都没有看到,但却使所
有观察者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伟大。这幅摄影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可能会令观察者终生难忘。
       
    又如哈尔斯曼拍摄的邱吉尔,冷峻的面庞、犀利的目光无不显示了这位铁腕政治家的心灵世界,也是那一难忘时代的精神象征。而他拍摄
的爱因斯坦者几乎成了科学的代表符号。据说在拍摄这张照片时爱因斯坦者正陷入对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沉思,可以看到,在爱因斯坦睿智
的目光中,有沉重的悲哀,而这也是这张照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当然,这两幅摄影作品的成功与被摄人物的特殊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而这些伟
大的摄影作品似乎有一共同的特征,即摄影本体语言又趋于平淡。
    以上对人像摄影作品艺术境界的分析并不是对人像摄影作品的简单的高下评判,具体的一幅摄影作品也很难明确的划入哪一境界。但任何
一种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都可能可以达到使观察者得到艺术享受的目的,只是体会不同而已。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31:09 | 只看该作者
细说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选的台前幕后


搭艺术擂台,评创新佳作细说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选的台前幕后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举办到第十三届的时候,明确突出艺术摄影的特色,本届国际影展旨在综合呈现各国近年来取得的艺术成就,展示各国摄影家在各种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中所凸显出来的艺术才华,以此促进世界各国摄影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从1981年创办至今近30年,中国国际影展几经发展和完善,参评国家和地区数、参评作者数和参评作品数至本届同时创历史新高,使之成为中国举办的“国际”头衔摄影展览中规模最大的,更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三大摄影赛事之一。当下各展览无不以“名利双收”来吸引关注和参与,而一直在征收参赛费用的中国国际影展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降反升,其魅力何在?超过7万幅的参评作品又是如何在短短两天保质保量评出最终结果?来自全球各国的权威评委又给出了哪些值得参考的建议?请各位读者随本报记者的笔触,一同回顾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9月初在浙江丽水评选的台前幕后。
    呼吁黑白的坚持
    根据历届中国国际影展举办过程中各界的反馈意见,并结合此项活动参评作品的特色,本届国际影展前,中国摄影家协会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和学者,经多次论证决定,本届中国国际影展重点突出艺术摄影特色,明确定位为艺术摄影展览,并在征稿规则及奖项设置等方面进行较大幅度调整,仅分黑白类和彩色类,一则方便作者投稿,二则为更好地拓展国际视野,三来也彰显了本届国际影展对于黑白摄影的重视。
    近年来彩色摄影更多地占据主流,时下传播中的摄影作品更是绚丽多彩,但历史悠久的黑白摄影并未因此而被淘汰,反而在摄影界产生了更独特的生命力,黑白照片的影调和层次,其抽象、简练的感染力,在不少摄影界的人士看来,是彩色照片无法比拟的。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委、美国摄影家路易斯·卡斯塔内达就直言:“彩色摄影是我挣钱的手段,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黑白摄影却是我的精神食粮,是可以升华灵魂的。充分地利用黑白灰的影调,可以通过影像的潜质表达出我对自然和社会的情感、观念,而这些却是在彩色摄影中难以表现的。”黑白摄影不仅为摄影人提供了表达内在思考的舞台,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摄影师的拍摄意图上来,也有利于摄影师的创造力发挥。
    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委会主任、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在评选总结会上表示,黑白摄影的抽象与具象、真实与非真实的微妙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佳的摄影语言之一。在人们热衷彩色摄影的同时,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希望能起到呼吁人们继续坚持和重视黑白摄影的作用。
    打造交流的平台
    不管是因为黑白和彩色两大类征稿方便了作者投稿,还是组织周密宣传到位吸引了国际国内尽可能多的关注者,70566幅参评作品、空前的159∶1的入选比例,俨然表明这是一次超大规模的影展评选。这个影展怎么个评法?评委的工作量是不是太大?对于这些疑问,本届国际影展组委会早已经想到了解决之道:评选按题材科学、明确细化分类。对此种处理方式,南非摄影学会主席吉尔·罗斯玛利·斯尼兹培评委赞誉有加。
    坐镇此次评选现场的国际评委面孔不断增加,本届较上一届国际影展又增加一位,且多是新面孔,更趋向年轻化。考虑到有评委特别是国外评委并未有过参与如此大规模评选的经验,故初到丽水,众评委就接受了一次集中培训。足足50页的评选手册,从展览组委会名单、评委会名单及简历、评选日程安排、展览有关情况、本届来稿情况及统计、展览参赛表,到评委分组情况、评选方案及图示、评选注意事项、现场纪律、工作人员名单及任务分工等等,中英文双语配套一应俱全,清楚明了。
    在评选现场,评选工作人员统一身着带有“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字样和标识的紫红色服装。为各类各组评选服务的志愿者,同样是训练有素,一袭白衬衫外加一副白手套,干净利落。评委们的贴身翻译,同样是统一着装,一身橙色,不管你是来自天南海北,他们一准儿能使得沟通无误。
    有了前期缜密充分的准备,评选真正一启动便紧张起来,容不得哪个环节出闪失,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从初评到终评,所有工作均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由于评委来自不同国家,看待照片也有文化差异的影响,对于关键的各个奖项花落谁家的结果,评委们若有争议,还可以进入复议过程,以利评委之间坦诚交流,达成共识,分享理念。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工作不仅是一项国际评选,更打造了国际摄影艺术交流的平台。
    两天完成7万多幅照片的评选,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令欧洲职业摄影家联合会CEO朱塞佩·思科奇,美国传媒摄影学会主席理查德·达尔·凯利,以及德籍华人摄影家、全德独立艺术家协会亚太地区事务首席全权代表、“我在巴伐利亚”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吴敏安称赞这是一项“不可思议的评选工作”,评选流程规范、细致、高效。
    艺术评判的奥妙
    中国国际影展定位为艺术摄影展览,重点提倡艺术性,鼓励创新,以求最大限度展示各国摄影家在各种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中所突显出来的才华和创造力。而在技术普及的时代,这种艺术创新体现在何处,各评委也是见仁见智。
    本届国际影展评委会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表示,中国摄影的发展借力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相融合。针对影展评选,李前光指出,一则要看光线、构图、色调等摄影语言的运用,二则要看立意。摄影的功用一方面是再现,一方面是表现,而表现也就意味着创造,但无论题材如何,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获奖作品应该能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优秀的艺术摄影一定是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出色的照片。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评委则十分看重作品的思想性和创造性,认为思想含量大于艺术含量,而艺术含量又要大于技术含量,平凡生活的细致观察可能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他很欣喜看到一幅作品中将山坡上的树拟人化拍摄,使风光摄影开始上升到关注环保等社会问题层面。另外一幅在旷野中拍摄鸟巢的黑白照片,不同于以往表现鸟巢的雄浑气势,而是将很硬的钢筋置于柔软的自然之中,这样的创意,也得到了安德雷·巴斯卡科夫评委的赞许。
    朱塞佩·思科奇评委表示,参赛者不要模仿其他文化、艺术表现手法的摄影作品,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只要将PS用在正确的时候、正确的照片上,就是一种很好的技法。
    在评选中,一张尺幅不大的黑白照片被多位火眼金睛的评委从上万张照片中选出,评委路易斯·卡斯塔内达和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主席贝瑞·约翰·悉尼尔对未来的参评者提了个醒:做得大的照片不一定是好照片。
    网络预审的建议
    由于规则清楚、节奏合理,原定3天的评选在紧张有序中用两天就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部评选任务。有没有更好的评选方式呢?在评选总结会上,各国评委对未来的中国国际影展评选程序等进行深入讨论。
    朱塞佩·思科奇建议中国国际影展设置预选环节,一则减少评委现场评选的工作量,二则相应增加了评委之间讨论的机会。为此,他建议实行数字化预审,并表示愿意将欧洲职业摄影家联合会的评选机制拿出来分享。
    对此,王文澜、吴敏安和俄罗斯摄影艺术家联盟主席安德雷·巴斯卡科夫等评委也提出了类似建议。他们认为,这样至少可以提前去除内容及形式均不合格的作品。但考虑到分头预选可能会导致部分评委认为现场评选不能看到全部参评作品有悖公平,而且网络预选只能实现纵向评比而无法横向比较,也有评委提出反对意见。
    无论中国国际影展在将来是否设置预选环节,评委们的建议,对于中国国际影展乃至其他参评作品数量众多的大型摄影评选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都是有益的参考。(作者:郑丽君 方妍)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32:44 | 只看该作者
组照与专题摄影之微见


    谈组照与专题摄影,首先,必须搞清楚两个概念:一是报道性的纪实专题摄影(以下简称专题);一是艺术性的摄影组照(以下简称组照)。这两者的区别是:前者主要以传达事件的形态信息为目的,需要文字概述,交待事件的背景和主题;艺术组照则以传达对象的艺术信息为主,用形象艺术语言表达主题,因此更侧重每幅作品的艺术含量。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用多幅作品阐明一个主题。
    近些年,有幸参加一些影展和影赛的评选活动,常看到影友们所送评的专题或组照稿件,其数量有与日俱增的趋势,说明大家喜爱专题和组照摄影,这是好事。专题或组照摄影对于提高个人的摄影素质是一种锻炼,它比拍摄独幅作品多了许多环节,需要构思,需要编排,如果是纪实专题摄影,还需要写文章。然而从许多专题稿件中,我感到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专题和组照,为什么要采用专题或组照的形式去表现主题。
    诚然,专题摄影和艺术组照,都是为了深化主题达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目的。当独幅作品的信息量不足以表达主题的时候,需用多侧面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这就产生了专题或组照。搞清楚专题或组照的含义,在实施拍摄专题或组照的时候,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题或组照的内容,其每幅作品各表达主题的一个侧面,而彼此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因此,专题或组照的每幅作品的内容不能重复;而从视觉效果的要求看,每幅照片的构图也不宜雷同。构成专题的作品切忌罗列、拼凑,有的摄影者以为在拍摄现场多拍几幅照片拼在一起,便成组照或专题,这种见解,我以为是误区。几幅照片编在一起,乍看起来是更有气氛,更热闹,但细看就没有东西了,几幅照片其实都是一个内容,表现形式也相似,这就没有必要用组照或专题的形式去表现。二是专题组照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由主题和内容决定,摄影主题的多样性决定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这和独幅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多彩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彰显专题组照的艺术魅力,才不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此外,一个摄影专题,特别是艺术组照,应尽可能统一格调,看上去有一种协调感和风格感;三是专题摄影的结构,围绕着主题展开的各个侧面的表现手法宜有局部描写的特写,也有场景概括的中景或场景的呼应搭配,这样的专题结构,往往会产生更好视觉活力;而艺术组照摄影则多采用统一影调和构图格调。总之,专题或组照不是照片的堆积,而是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系列照片,讲究简练,不可拖遢。因此,一个专题组照,能用三幅作品说明主题就不用四幅,能用五幅绝不用六幅,以能阐明主题为原则,不可拖泥带水。
    对于提高专题质量,我认为主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专题的信息含量,它存在于代表事物本质的情节和细节之中,是专题摄影的灵魂,需要作者本人去体察,去提炼,去发掘,我们说写文章靠情节和细节感人,专题摄影也一样,只有这样专题才富有表现力。二是追求视觉效果,能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是专题组照成功的另一半。因此,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拍好每幅照片是非常重要的,一分辛勤必有一分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38 , Processed in 0.1077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