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女书法家冼艳萍:网络为书法传播带来福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5 15:2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女书法家冼艳萍:网络为书法传播带来福音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6-18  

  北方网消息(实习记者于萌):6月17日下午,北方网《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节目研讨会在天宇大酒店会议厅举行,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先生等6位嘉宾及来自各个领域的书法爱好者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著名女书法家冼艳萍对书法与网络的结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递方式主要是依靠文人之间的信件,私塾讲学和诗文绘画。过去的文人都要求自己的字写得很美,达到书法的标准。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对书法十分重视,这种重视在科举考试中就可见一斑,如果参加科考的考生字迹不美,那么即使他的观点和主张再高明,也无法得到被朝廷的重用。但是,传统书法在普及方面也存在着局限性,它只能在文人雅士中传播,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
  但是如今,网络传媒的出现,给书法的普及和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平台。由于网络传媒本身的快速快、信息量大、受众广泛、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是传统传播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所以网络高科技的手段与书法的结合就为书法的传播带来了福音。
  田老师是现代高科技书法教学手段勇敢的实践者,十年前我们就看到了他在电视上的系统讲座,而最近又与北方网合作开办了《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节目,他在节目中的讲解十分到位,形式新颖,首屈一指,成绩斐然,成为了在天津利用网络进行书法教育的第一人。
  田老师的讲解条理分明,语音纯正,结果清晰合理,注重基础,无论是书法艺术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人都能从中受益。这种书法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非常好,为书法争取了很多年轻爱好者,弥补了很多年轻人在文字和国学方面的缺失,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到对于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的演习中,意义十分重大。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23:48 | 只看该作者
书法的网络传播最终能替代展厅吗



作者: 郑维江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 ]) A, v0 S: F  M$ J5 O
    前段时间看到一贴.说现在办书法馆展不如办网络展,很多人花了巨资办了个展览就开幕式一会儿大家剪个彩基本就闭幕了,去看的人寥寥无几,劳命又伤财.网络展览费用不多.网站给你总置顶个一月半月的.那点击是要以万记的,这不得不引起思考.如果把书法发展的历程以段来分的话.我把第一段命名为(传抄记事传播段).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 S/ V& Z8 c4 e7 ]' a
                            传抄记事传播段

   文字的发明就是为了记事.中国书法古代多是靠人们为了传文记事得以传播.后来才把它当作品欣赏悬挂装饰.但和现在相比.人们都很重视书写内容,一般内容是有感而发.而且在这一阶段由于中西文化基本成封闭状态.中国书法也就一直保持着那种保守的中庸思想在发展.这一阶段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几千年来虽然也出了不少大家.但其实它的颠峰时代早在魏晋时期就已过去.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8 f  I8 e3 F( k! ]
                         展览传播段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先进的印刷已经不需要一般人用它来传抄记事了,书法进入了展览时代.随着展览的兴盛,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又催生了评选比赛.这样的展览和评选一定意义上它维持了书法的发展,使得这一艺术能够得以更加张扬性的传播.而且让人们更多地以纯艺术的角度去审视它,去关注它的本质,研究它,发展它.这种展览时代的发展有维持书法发展的好势头,但也有它的弊端.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书法的发展.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 w# J! m7 H3 b: l
    在功利的驱使下,很大一部分人把书法创作当成了职业来追求,浮躁的心态弥漫整个书界.书法家只为了创作艺术品而诞生.多成了专业的抄书匠,内容多是古诗文,守旧派出来的东西在古人面前总是羞于抬头.作品缺少思想的比比皆是.力主创新的创新派又刚起步.还在探索中.但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几千年传统的中庸思想被击破.在中西文化交流下一些新蕊正伴随展厅的兴盛不断成长.

                   网络加商业传播段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 q( l) Z/ @! U; ~" v; D
    由于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大大小小的书法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信息不再封闭,人们交流和展示作品的空间扩大,传统的平面传媒明显落伍.短短几十年展厅时代的历史瞬间被推上了这个批斗的舞台.而且明显已经显得底气不足.互联网媒体以它无限的空间和强大的包容性很快赢得了广大书人的青睐.从网络交流到网络展览,再到网络评选,网络交易,弹指间一切成为现实.让你不得不叹服现代科技创造的奇迹.越是我想,当电脑的普及达到了现在的电视一样时,实用书写彻底被取消后,书法作为纯粹的艺术品必然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商品交易的时代.到那时,展览可以在网上看.对作品的直观将由商业交易来完成.这就是我说的网络加商业传播段.以此来看.大家认为这个网络加商业传播会基本代替现在的展厅传播吗?



20081225郑维江于梦艺轩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 [4 u) H: D( B, M, P9 U9 n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25:42 | 只看该作者
书法网络化传播需建良好秩序
□王鹏江  杨建虎  潘芳芳  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3期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书法网络传播给书法艺术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昭示着书法网络时代的来临。书法网络传播已体现出迅速、平等、个人化等特点,但由于网络虚拟化的特征,书法艺术美的表现有时也会陷入困境。网络的不可控制性造成了泥沙俱下的局面,使得不少缺乏语言锻炼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充斥其间。网络的公众性和不可靠性,使得书法艺术出现很多虚假信息,无意中提供了投机取巧的空隙。网络传播的市场化,催生出书法界许多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涵的浮躁心理,阻碍了书法艺术文化表现的进程。网络媒介是现代书法艺术传播不可或缺的桥梁, 并且给中国这个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为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代书法发展的第一个起点并不是建立在文人的书案上,而是建筑在瞬间千里的当代新闻信息交换渠道上。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从而促进书法艺术不断进步。(黄维政/摘)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0-11-11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26:53 | 只看该作者
李祥浅析书法传播的符号和媒介
2007-4-16
作者:李祥   


摘要:书法传播学可作为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的一个研究范围。继有关学者首次提出“书法传播学”之后,本文运用传播学的视野和方法对书法传播这一现象进行观照,分析了在书法传播中所运用的符号区别于一般信息符号的特殊性,简要论述了书法媒介的形态和各种媒介在书法传播当中的所起的作用和不同媒介传播书法艺术的效果差异。
关键词: 书法传播学
符号
传播媒介
在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已经从以往比较宏观、单一的话题,开始细化、深化、分支化。1992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艺术传播学》。此后,艺术传播的探讨逐渐兴起。有不少对音乐、美术等传播现象进行探讨的文章,而对于我国独特的本土艺术――书法的传播现象的探讨却长期是一片空白。直到去年,才有学者对书法传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书法传播学”的概念,进而对其学科领域进行界定,试图架构起书法传播学的理论框架。(1)笔者认为,用传播学的视野和方法去研究极具中国特色的书法是很有意义的,它体现了当代传播学研究分支化和本土化的大趋势。在书法传播学学科尚未建构起来之时,对这一传播现象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书法传播学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本文拟就对书法传播中的符号和传播媒介进行简要分析,尝试阐明书法传播符号的独特性以及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差异。


一、书法符号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它与一般的信息传播有很大的不同。书法传播的符号就和信息传播的符号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一般的信息传播而言,符号是负载或承载信息的基元。(2)而对于书法而言,符号似乎并不为了向别人传达什么,它本身就是意义。正如苏姗·朗格所言,“按符号的一般定义,一件艺术品就不能被称之为符号”。作为艺术的书法作品,它的符号是汉字的笔墨表现形式,是在某种载体上表现出来的笔墨线条的组合,书法传播符号与信息传播符号的区别可从书法的创作过程来看。
首先,书法传播符号的独特性表现在它往往是非理性的产物。有很多书法艺术作品往往是在书法家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了创作欲望,然后再进入一种心手相忘的创作状态。我们都知道在信息传播中,人们的传播符号―语言、姿态、文字往往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人们为传播一定的意义而采用适当的符号,就如同我们跟老外交谈时,往往使用外国人的语言和手势,交谈时往往会考虑到对方的地位、性格、跟自己亲密程度而使用不同的符号表达,人们的传播过程往往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在书法传播中,传播符号并不都是理性的产物。在很多时候,书家的作品是在一种冲动下完成的,这时候表现出来的符号就是无意识的产物,正如保罗·克里所说“只有在冲动结束后,艺术家才明白他自己要干什么。”以唐张旭为例,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就记载了张旭“喜怒窘穷,忧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也记载张旭“君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下笔俞奇,”“既醒视之,以为神。”(3)酒醉中的张旭由于酒精的挥发,理智处于沉睡状态,在一种艺术冲动下,创作了书法作品。醒来之后,自己也觉得作品如有神助,再写的话就写不出来。与此相类,王羲之曾多次创作《兰亭序》,但就是没有第一次写的好,唐代书家怀素也有自叙云:“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这种情况下书家使用的艺术符号--倾注到载体上的笔墨线条,往往不是信息传播中的那样一种有意选择符号的过程,它是在一种艺术冲动下,一种情感高度集中的忘我状态下无意识产生的。在创作时,书法家既不是想向别人传达什么信息,也不是进行自我互动,进行“主我”、“客我”之间的交流。(4)创作过程中既没有人际传播的发生,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人内传播的发生。因为在这种真正艺术创作中,理性和思考,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排斥的。而最后宣泄到纸上的笔墨符号所具有的艺术效果并不是书法家所能把握的。
其次,书法传播符号具有信息传播符号不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书家在忘我状态下产生的书法作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书家的性情、学养和创作时的情感状态,但这毕竟不同于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中符号只不过是为了传播信息而采用的手段,它可以被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符号所代替。就如人们可以选择用语言还是文字、手语进行交流,用本国语还是外语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并不是固定的,同样的意义用不同符号可获得同样的传播效果。而书法所表现的笔墨符号往往无法被其他符号所取代,其他符号也不具备这种功能。有时候是外界的触动激发书法家的欲望,有时候是来自书法家本能或习惯的召唤使书家产生创作欲望,使得书家操起笔墨,尽情倾泻。最终倾泻在载体上的笔墨符号,如笔墨线条的疏密、枯湿、方圆、轻重、疾徐等等,除了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外,它们获得了一种独立的价值。文字表达的意义可以用另一种符号来传达,而笔墨符号的“意义”却无法用另一种符号来传达,这种符号具有自身特定的审美的效果,其他符号是不能代替的。
再次,书法传播符号和信息传播符号传播的效果不同。我们知道信息的传播效果包括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这种效果既有直接产生的,又有间接产生的,既有有意产生的,又有无意产生的,既有显在的变化,又有潜在的变化。(5)也就是信息传播活动既有符合传播者主观意图的效果,又有相伴随的不曾预想的效果。而书法传播符号的效果似乎更多是间接产生的,无意产生的。为了说明二者的区别,这里以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的创作过程为例。唐明皇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造反,颜真卿和其堂兄杲卿、堂侄季明等奋起反抗。杲卿与季明二人死于战时。战后颜真卿求访得二人遗骨,归葬长安。《祭侄文稿》本为祭奠季明的祭文的草稿,是颜真卿在一种情感悲愤的状态下创作的,因其笔力遒劲厚重,书风奇伟,并有篆书笔意著称。《祭侄文稿》里有季明抗敌而亡的事件追述,有对季明个人的颂扬及吊唁,有对逆贼的声讨,这些应该都是这篇文稿的信息传播内容了,这些内容所引起的传播效果,如祭奠死者,使其他人对死者产生敬仰等可算是符合传播者-颜真卿主观意图的、直接产生的、有意的传播效果。假如有人被文稿中“孤城围逼,父陷子死”的事迹激发而更加爱国或者立志报国的话,那就是文稿的传播者-颜真卿不曾预想的、无意产生的、间接的传播效果,这些都是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从颜真卿这篇文稿书写随便、不计工拙、时有涂抹和遗漏来看,书法的效果并不是作者所想传达的效果。《祭侄文稿》所展示的奇伟、厚重、遒劲、篆意等传播效果是间接产生的无意产生的。文稿的书写本为对死者的颂扬和吊唁,这里书家为的是传播信息,而不是书法艺术。然而就在这种随意书写中,书法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附属物产生了。就是说书家为的是传播信息,但没想到用来传播信息的文字书写获得了艺术的传播效果,被他人把玩,欣赏。(按:为书法而写的现象并非没有,不过不占主流,古来大家名帖似都不如此)
最后,信息传播中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而在书法传播中,符号本身就是要传达的意义。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引起了众人的不解,事实上,麦克卢汉是为了强调媒介的重要性,意义及价值,强调媒介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效果。在信息传播中的媒介始终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媒介传播的信息,这是不难区分的。我们都知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符号是为传达意义而采用的。正如伽答默尔所说, “符号无非只是其功能所要求的东西”,也就是除去其功能(指示和指代)它就什么也不是。在信息传播中却是如此。书法传播中,符号并不具备信息传播通常意义上的符号的功能和特点,它本身就是书法家的目的,并不是为承载某种信息而采用它。书法的笔墨符号表现却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指示,也不是一种纯粹的替代。对书法传播的受传者来说,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并不是为了解读笔墨符号而从中体会书家要表达的意义,形式本身――笔墨线条符号就是要欣赏的内容,笔墨线条的枯湿、浓淡、轻重、方圆、疏密、疾徐展现的空间美和韵律美就是信息的内容全部。不同于信息传播,如我们看信件是为了从文字书写中了解书写者要传达的信息,而决不是去欣赏信件文字书写的形式。正是这种与书法相适应的中间位置使书法提升到一个完全属其自身的存在的等级上。我们很难像信息传播中那样明确地说在书法传播中什么是符号,什么是意义。如果说它传递了什么意义的话。那么,它的符号本身就是意义,符号本身就是书家要传达的内容。如果把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一说中的“媒介”看作是符号的话,那么在书法传播中充当符号的笔墨线条本身就是信息。在书法传播中,“媒介”(笔墨线条符号)本身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二、书法传播媒介的发展及其传播效果差异

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习俗的变迁,各朝各代人们所使用的传播载体也并不一样。其中出现了兽骨、龟甲、青铜器、竹简、木牍、石碑、摩崖岩石、帛、绢、纸、大众媒介以及现在的网络媒体。在不同年代每种媒体都为书法传播起到主要或次要的作用。作为既是信息传播载体,又是书法艺术传播载体的媒介,它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信息传播载体来说,它的要求多是轻便、易于保存、承载信息量大、形式适合传播内容等等。而作为书法传播媒介,它的要求则更在于传播载体表现美感和宣泄感情的可能性。例如纸质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对它的要求是轻便,易于保存,书写清晰就可以了。而从艺术传播学角度看,它的手触感、润墨性,还是张力、光洁度都会影响到它表现书法艺术以及他人欣赏的效果。笔者不拘浅陋,以下对不同传播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1.龟甲、兽骨
龟甲和兽骨是三千多年前商周人用来记载占卜结果的载体,现在保存下来的大约有二十多万片。因为传播载体质表坚硬,往往是直接由刻刀刻成,或者用毛笔写后刻就。“由于刀刃入骨,两硬相契,产生的是线而不是面,使得甲骨文线条挺拔尖利纤细,却有强烈的契形立体感。”6)“ 甲骨文以刀代笔,由于刀有钝有锐,甲骨有坚硬疏松之别,自然形成笔画粗细方圆的变化。”“且笔画交叉处崩剥粗重,具有挺劲朴拙之美。”7对甲骨文字当时的社会传播效果不属于书法传播学的讨论范围,因为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文字的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传播效果。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看,甲骨文的挺拔尖利,劲直方折,纤硬爽朗的美学效果是由其特定的载体决定的。这些龟甲、兽骨长期埋藏在地下,得以保存。直至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小说家刘鹗和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药店里的“龙骨”药竟有殷代的文字,由此而带来一个划时代的发现。时至今日,我们对出土的甲骨文上的文字能识读的不到两千,很多文字至今仍有争议。然而,甲骨文所传递的艺术效果仍然使我们震撼,历代从甲骨文吸取艺术营养的书法和篆刻家也不乏其人。
2.青铜器
事实证明,在广泛使用龟甲、兽骨刻字的殷周年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书法艺术的传播载体。青铜器上的铭文往往被称作“金文”、“钟鼎文”或“吉金文”,这是以其载体而命名的。金文一般




用毛笔书写,再经过泥范浇铸, 原字的笔形、笔意立体化地体现出来。 由于经过金属溶液浇铸的过程,金文显得粗细均匀、丰满圆光、浑厚遒劲,与甲骨文的两头尖利,转角方折的特征完全不同。在这里,不同的传播媒体折射出完全不同的书法形式。由于是金属载体,金文比纸质媒体和竹木媒体更易保存。青铜器上面那疑重浑厚,圆转遒劲的线条传播给我们的决不仅是其作为文字符号所要传达的意义,它本身也就成为一种可以获得美感的艺术符号。毫无疑问,书法艺术本身不是人们最初所想传播的意义,但在青铜器上,超出其所传达的意义之外,文字符号本身又获得了另一种意义,这就是文字形式的美。(按:金文多用于严肃庄重场合,例如祭祀,笔意有所丧失。)


3.
竹简、木牍

现在发现的最早竹简实物是战国早期的竹简。古人把竹或木削成细长条,每根竹木片叫简,用绳穿在一起叫策。版牍是薄木板,尚未写字的叫版,写上字的叫牍。采用竹木作为书法的传播媒体跟当时的科技条件有关。竹木多为日常所用,但是其笨重,难以传送,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早在汉代,就有王溥把自己写在竹简上的字摊在地上,待价而沽,一天下来,所得财物竟装满一车。据说王溥用卖字所得的一亿贯钱捐了中垒校尉的官衔。(8)作为文字载体的竹木在这里就充当了书法传播媒介的功能。作为书法传播媒介的竹简、木牍与具有同样功能的龟甲、兽骨、青铜器相比是它没有经过契刻和浇铸的过程,而是直接以笔墨形式出现的,所以其表现的更为自然、随意,也更有利于书写者个人性灵的挥发。对于已经不用这种媒介的后世人来说,保留下来的古代竹简、木牍无疑是学习古人笔法的好材料。而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与之相比毕竟失去了笔墨的原味。

4.石质媒介


   这都是以石头为书法的传播媒介的,如摩崖岩石、碑碣、墓志、石经等等。摩崖刻石一般是在刻在高大的山岩石壁上的书法,多为纪事叙功之用。碑碣都是指墓旁的刻石,方形为碑,圆顶为碣,后世混用。墓志往往是记载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等,它一般埋在地下。而石经则一般是由政府倡导而立的。摩崖刻石往往雄浑恣肆,气势博大,这与其位处高山险壁上相得益彰。这种媒体与书法的结合往往让后人心怀瞻仰。石经的传播效果更是影响巨大。汉灵帝时,蔡邕等人在洛阳城南太学门前立下《熹平石经》,一时观者如云,以致街陌填塞。本为订正六经之用的石经由于是由大书法家蔡邕所写,石经文字的书写形式的反响已经超越了其书写内容。由于石质媒体的笨重和非己有性,人们往往用传拓和摹刻的方法对石质媒体上的书法艺术进行传播。历经千百年风吹、雨打、日晒和传拓的石质媒体往往会剥蚀严重。然而,这种具模糊残缺美的书法由于石质媒体的耐久性得以保存至今,获得的是另外一种美感。正如有些学者所言“时间的力量能使不美者美,美者更美,”(9)石质媒体的耐久性获得了一种历时性的力量,随着时间流程的加码,其书法古雅的特质也逐渐增厚丰满。今天我们在纸上欣赏的那黑底白字的书法无不有种残剥苍茫的美,黑底白字的冷色调也给人一种其他传播媒体难以传达的金石气,具有独特的艺术传播效果。(10

5.纸质媒介

  纸质媒介也许是书法传播运用最广,也是时间最久的传播媒介。目前最早出土的纸是1957年在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纸。(11)西汉以后的各代对纸的形态和制作都有所改良。现今传世最早的纸质名家作品是陆机的《平复帖》。毫无疑问,纸质媒介轻巧,吸水性能好,更能表现出笔墨线条的枯涩、润泽、浓淡、疾徐等特色。而这些都是其他传播载体所难以具备的。虽然竹简、木牍可以表现纸质媒体的一部分效果,但是其笨重、狭窄,既不便于携带,又难以纵情疾书。草书在已经广泛使用纸质传播媒体的东汉兴起绝对不是一种偶然的事情,因为只有纸质媒体才具有表现草书那纵横淋漓,奔放飘逸、变化无穷的线条的可能性。毫无疑问,纸质媒介使书法更具有表现力,它对书法艺术的传播效果是以上所列的其它传播媒介难以相比的。而且,不论是石质媒介的传拓,还是名家法书的刻帖,最终都要靠纸质媒介来进行承载。就这一点,它的作用也足以让人称道。纸质媒介中,尤以安徽泾县产的宣纸为世人所重。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直至今日,我们的许多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以宣纸作为自己的创作媒介。

6.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般包括印刷传媒和电子传媒。前者一般有书籍、报纸、杂志等等,后者一般有广播、电视、电影、及声像录制品等。这些媒介对书法传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以下进行分别论述。(1)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功能巨大,主要表现在它对书法作品复制的保真度高,以及复制快,传播范围广。在古代社会,一些名家墨宝,碑帖原拓本往往被珍藏在皇宫或官宦之家,一般的读书人往往难有一见,而市场上的一些善本又往往价格珍贵。北宋诗人、书家黄庭坚曾有诗曰:“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如今我们能看到古人难得一见的书画珍宝固然得助于我们政府的开放性,但印刷媒介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珂罗版印刷的作品保真度远高于古代的双钩摹本。目前我们在书店里随处可见逼真的古代的名家碑帖和当代的名家墨迹,这都是印刷术的功劳。另外,我们在书籍,报纸,杂志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书法的传播。特别是一些书法类的杂志、书籍和报纸。它们传播的不仅是书法,而且还有很多书法相关信息,如书法界的动态新闻,书家生平,书法理论,书法历史等等。 (2)电子媒介
电子媒介区别于印刷媒介的优点是它不仅能逼真地传递书法作品,更能够把书家的创作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供学习者研究。从印刷媒介上,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幅幅以不同节奏和墨色的线条表现出来的作品,只有行家里手才能辨别出书家运笔的技法。而在电子媒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书家的执笔,每一点画的起笔、收笔、行笔,以及运笔的速度变化等。书本上讲的方笔、圆笔、中锋、侧锋、提按、折锋、绞转、平动在这里都得到了形象化的阐释。(12)电子媒介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优秀的可欣赏的书法作品,更提供了作品创造的动态过程。古人对书法的技巧往往密不示人,清代的包世臣的《艺舟双辑》一书中就记载了清代刘墉“对客作书,则为龙睛法,自矜为运腕”,而自己作书,则用“使笔如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之法。(13)如此一来,寻常人就算幸运能看到名家法书的拓本摹本能学到其字形,也往往不得笔法。
而如今的电子媒介改变了这一切。现在,我们既可以从电视屏幕上或音像制品中欣赏到名家书法作品,又可以从他们的运笔中学到技法。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名家书法辅导系列丛书,配以光盘,里面都是上海书家的运笔录像。总之,电子媒介对书法传播的作用不可估量。

7.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的一个最大特征似乎就是它的融合性。在网络上,我们既能看到古代碑帖,又能浏览到网上的当代名家作品,也往往能看到传到网上的名家书法录像。对这些网络上的作品,既可以放大浏览,也可以保存细看。名家书法录像更是可以下载观看。应该说,在这一点上网络是集中了其它诸多媒介的优点。网络对书法作品的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范围广,浏览和保存方便上。受到像素的影响,网络传播的书法作品的逼真一般不及印刷出版的作品,当然更不能跟原作相比。另外,同大众媒介相比,网络对书法相关信息的传播更是体现了其海量,快速,互动等特点。尤其是书法类的专业网站,如在我国书法类第一门户网站《书法网》上,我们既可以看到书坛动态的新闻,又可以与书家和爱好者进行在线交流。既能对某一名家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又能把自己的作品传上供人批评。既能看到历代书作书论,又能了解到艺廊书作拍卖情况。(14)这一点同大众媒介一样,都是在传播书法的同时,又能传递了书法相关信息。只是网络具有更方便、快速、海量和更具交互性的特点。当然,书法相关信息的传播归根结底还是信息传播的大范畴,对书法本身的传播来说,网络最大的特点还是它对其它书法传播媒介优点的融合性以及范围广、欣赏和保存方便等。

当然,书法传播媒介远不止以上所述的这些,还有像绢帛、墙壁、砖坯、瓦当等等。这些媒介有的价格高昂,仅在一时为少数人所用,如绢帛。有的书写刻画随意,未达到艺术境界,如砖文。有的对后世影响较大,但已从书法领域划分出去,影响主要体现在篆刻方面,如瓦当。还有的虽兴盛于一时,但千百年后,书迹无存。如墙壁历来是文人墨客题字的媒介,据说书法大师张旭、怀素和杨疑式都是题壁书写高手,但是受载体本身和其他原因,影响仅在一时。所以以上仅就几种应用范围广,影响较大的书法传播媒介进行阐述。

总之,书法传播学尚在孕育之中,对书法传播学的不同探讨将有助于它的形成。每一们学科的成长都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这需要众多学者的从各个角度和层面的探讨。以上对书法传播符号和媒介的探讨仅仅是整个学科的一个方面,幼稚之处,还需更多的思考和探讨来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郑利权《论书法传播学的建设》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4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30: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书法网络论坛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断想
  “书法网络论坛作为当代书坛的边缘媒体,思维方式是非传统、非常规、非体制内的(汪洋语)”。所以说,网络传媒的定义就是非主流的,非官方,完全民间化的。这也说明了网络传媒的性质更多是体现着民意的。现在的法官判断案件,民意也成了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民意的力量不容忽视。   书法网络传媒复制炒作新闻资讯同时,网民的积极参与讨论互动把整个气氛制造群情涌动的沸点。对于其他传媒来说,只能是把新闻资讯一厢情愿单向地向读者、观众、听众陈述、灌注主张意识,张扬着新闻事件认知与判断的霸权主义,缺少的是新闻资讯的读、看、听后感的反馈互动。书法网络传媒在保证网民的知情权同时,更能保障网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一天之内,一则书法新闻报道的帖子点击量可飚升到数万人数,全民皆可参与发表见解的新闻互动,每个网民的权利与义务都得到了强有力的主张与表现。书法网络传媒新闻资讯的互动炒作方式是现代书法人最乐意享受的新闻资讯大餐。
  由于网络的无门槛性,导致了网络信息的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折扣。网络传媒的管理者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特别的重要,这个度的把握难度大于传媒媒体。网络管理者必须加强导向的引导。
  要说书法网络传媒的批评氛围,北京的书法网经营得比较好些。该网络有组织地、定期地推出各种各样的专题讨论话题,引导评论深化。强调评论团队化管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很好,已经形成良性循环。
  不可否认,经营资本,管理理念、书法环境等都制约了书法网络传媒的发展。这既有现实社会因素的造成,但整个书法主流社会对书法网络传媒的关注也不足够,甚至有些话语权者在回避,无意间形成一种惰性,这对书法网络的发展并不有利。
  高雅艺术娱乐性的书法网络传媒相对于其他新闻网络,如新浪、搜狐等,首先书法网络传媒的社会影响性远没有它们重要。说白了,书法网络只是对很小的一个圈子的经营,属于小圈子的运动。还有书法网络所形成的商业性运行还有相当的距离。事业的发展,资金是关键,书法网络传媒要解决资金问题,革命尚未胜利,还需要努力。况且,现在的书法网络传媒真正形成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少之又少。既没有强大的经济背景,也没能形成强有力的团队管理,书法网络传媒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书法网络传媒的发展价值的体现,如果以成果来衡量的话,还是比较零碎,真要盘点出一二来,可能又要牵涉了考衡的标准问题,当然有相当的讨论议题引起了书法社会的关注。我想,最没争议的是书法网络传媒催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书法评论家——天生书呆子。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法网络为非体制内的话语权者吹起了集结号。书法网络的舆论监督对体制内的事物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某些体制内的人物怯场网络的因素所在。
  书法网络评论家没有一个是专职的,这说明这个行业还是边缘化、业余性的。也正是由于非职业性,与他们的生活、工作关联不很大,正好排斥了利益的联系。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基本上并非主流的当权者,所以他们的言语很纯真,体现着相当程度的人性本真,或许这是网络评论吸引人的地方吧——性情大告白。这种情况在现实的社会里没有气氛也没有市场,惟网络可为也。
  书法网络评论家很多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他们是十足的平民百姓,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更加真诚,他们对生活的追求更加踏实,这也从一个侧面上说明了他们的评论更加务实。
  随着网络的日益完善和强盛,书法网络历史一定会记住曾经为网络评论努力过的朋友们。网络评论也必将会成为文艺评论的主流。这也将会是书法世界真正民主、和谐的时期。
  一直以来,所谓的正而八经的理论家很理论写得文诌诌,非要让中文系教授都读不懂看不明白才显得有能耐。网络评论最明显一点就是把所谓的高深理论转化为“白居易式的”通俗易懂了。当理论不再与一般书者有了隔膜,这对理论联系实践的意义是相当积极的。网络评论还打破了书本理论的绝对性权威性,网络评论很多的图文并茂的陈释方式,不只是化解书者对理论的仰视,还促进了相互心里的呼应。
  网络的传播方式与影响程度不容书法家忽视。随着这几年书法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植入了大众视野,其信息传播有着先天性的优势:一,迅速的传播速度。网络传媒即时体现意识观点的时效性为即时点击就可以对书法江湖的大事小事一目了然提供了保障。二,海量的信息储存。没有版面限定的媒体,确定了其信息量的超级性。三,广泛的信息来源。全民皆有话语权的自由开放性是任何纸介传媒都无法比较,这样广泛的参与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社会的发展应该会在相当的程度上消弱艺术官方的某种程度上的消极影响,非体制内的批评家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肯定。当艺术真正处于民间自由化,评论家的权威性是以能力来衡量了,而不是官位级别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相当的差距。我们需要努力,也需要承认现实。
  网络的自由开放式保证了民主权利的体现,但由于某些人的纵情放肆,使得这个度的把握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这是一个素质问题表现。当网民都有了相当的文化素质与道理素质,他们的自律性也会跟上提高了。一些不自制的网民的某些行为就是为了找个藉口放纵、发泄,这样他们就不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社会的影响等了。网络评论受到一定的批评与歧视也在情理之中。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网络经营者必须加强培育和引导。如果网络经营者只提供表现的平台,没有一个游戏的规则和主观的导向,网络的暴力也会是家常饭了。
  由于网络的不成熟性,使得网络经营者在自由的网络世界里表现得有点“委屈”,他们在运作时常常得向某些团体、某些人,也就是那些权贵们屈服。有时还是限制了经营者的作为问题。当一些事物经过一些过滤,问题的本质会有一定的改变。
  其实,书法网络的强大不在于你与权贵的关系如何,把目光放长远了,网络的强盛在于资料性丰富与否。网站竞争最终是资料、信息的比较。
  有人把书法网络比喻是俱乐部,也有人比喻是自由市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超级资料馆。
  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书法网络传媒都在拼人气,习惯性地把在线人数,单帖点击量一律做假,制造旺盛的假象。人气泡沫很迷人,但终究还是要破灭的。很多网民还没有真正了解到网络人气的虚假一面。很多网络经营者也没意识到人气泡沫的危害性,图一时所快,耽误网络长久的发展。事业的谋求还是应该踏实为好,踏踏实实地做资料,真真实实地丰满。也许我有些危言耸听了点,不管怎么说,我是一个铁杆的网民,希望每一家书法网络传媒早日发展强大。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曾如影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31:14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成和中国书法文化的现代传播


作者:李廷华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几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的同时,文化建设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因为国际交流的空前频繁,资讯传播的空前发达,域外人士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较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明晰和全面。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魅力也籍着这样的交流而在世界上发生着日益深入的影响。这其中,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也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当中发挥着明显作用。曾长期担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的刘正成先生,在长期的文化实践里,以其突出贡献,受到国际书法界的敬重。
向心灵发掘——全方位的文化沉潜和传承
刘正成今年60岁,“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他刚刚20岁。正在四川的一家纺织厂当工人,由于家庭经济的贫苦,他没有能够接受大学教育。他是在艰苦条件下通过自学而进入文化领域的长途跋涉。他曾经写过为当时政治服务的话剧,和那个时代的很多文学艺术青年不同的是,在搞创作的同时,他还注意到学术;在关心现实的同时,他特别衷情于历史;他最初的读物中间就有一本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四人帮”的完结,使得中国社会中蕴藏已久的文化批判的能量突然释放,成就了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从刘正成已经发表并且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两次出版的《地狱变相图》和《刘正成历史小说集》所收八篇小说来看,他在青年时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是全方面的,从书法家怀素、画家吴道子、音乐家万宝常、戏剧家孔尚任到诗人王安石、苏东坡,以至中国道家文化的始祖庄周,他全写到了。如果说,”新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文化批判的激情下普遍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幼稚和隔膜,在最初的大声疾呼之后便显得底气不足。刘正成却是一个异秉:因为长期的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使得他的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在大潮初起时冲浪在先,而对以后长期的文化颐养却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他以后在必须具备中国历史文化的全方面修养的书法运作中提供了厚实基础。中国在经历了“新时期”文学运动之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要向历史寻找资源,应运而生了书法运动。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群之多,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衍乃至经济生活发生的影响之深刻,为中国书法历史上从来未见,亦为“新时期”以来文化复兴中最突出的现象,刘正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实在值得治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化史者研究,而刘正成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从文学到书法的变化和融会,也正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从文学运动往书法运动转移的线索。已故的原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人陆石先生曾经说过:“当时选调刘正成到北京主持《中国书法》杂志的工作,就是考虑到他懂文学,懂编辑工作。”中国书法和文学的关系,应该说是其精神本质的内蕴。刘正咸在多年实践中,一直在坚持和提倡这样的书法精神。以后,刘正成在和国际书法界的交流中,也正是借助其文学和学术素养,得以构筑其深入对话的基础。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32:07 | 只看该作者
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学术的世纪辉煌
刘正成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之后,在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的同时,联系全国书法界同仁,编辑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这实际是为以后编辑《中国书法全集》作学术和编辑力量的准备。《中国书法全集》计划出版108卷,从中国上古时期的商周金文书法开始.直至现代于右任、谢无量、高二适等名家。《中国书法全集》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宋代的《淳化阁》和清代的《三希堂》问世以来第三次大规模书法编辑活动。不同于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皇家书法刻石,《中国书法全集》完全依靠的是民间力量,没有要国家出资。其收罗完备远胜前代自不足奇,《中国书法全集》的真正胜过前人之处在于它的学术性。“全集”每卷均由当今对各该卷书法内容最有研究的书法学者担任主编或者撰稿人,不惟对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具体内容有详尽评论和考释,使读者可以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得到有关的学术知识,又对书法史上的些有争议的问题加以揭载,比如,在《中国书法全集——柳公权卷》中,便收录了老一辈书法学者徐邦达先生和中年学者曹宝麟关于柳公权《蒙诏帖》真伪的争论文章。刘正成自己的《锤繇与长沙吴简说》,则对历史上发生过的“兰亭论辩”作出了总结性的论断。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中年一代书法理论家的学术修养在某些方面并不比老一代逊色。
1995年底,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五位当今中国学术界久负盛名的学者顾廷龙、季羡林、冯其庸、李学勤、金维诺聚谈《中国书法全集》。老先生们首先肯定的是《中国书法全集》的学术价值。顾廷龙先生将《中国书法全集》和以前的《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比较,认为“全集”远远超过了前人刻帖,是中国有书法史以来最为宏大的一项工程。对21世纪世界文化的发展作过前瞻性判断的季羡林先生认为,”全集”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特点与成就。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则评价“全集”在“史”与“美”方面结合得好是一个特点,他认为日本的《书道全集》错误甚多,而《中国书法全集》在学术的精严方面远胜(刘正成曾经多次谈到,他编辑《全集》吸收了日本中田勇次郎先生的很多经验和教益)。比较美学家金维诺先生说,通行的世界美术史,实际上是西方美术史,西方美术家可以从《中国书法全集》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中,刘正成除担任总主编外,还承担了《张旭怀素孙过庭卷》、《苏轼卷》(上下)、《王铎卷》(上下)、《黄道周卷入《徐渭卷》的分卷主编,是承担任务最多的一位作者。刘正成在早年的小说创作中锻炼了生动畅练的文笔,这使得他的行文如梁任公所谓“笔端常带感情”。中国过去的学术圈和大众文化的睽离,一个原因便是自作高深,故作高深,并不一定是怎样深奥的道理,非得拒读者于千里之外,这也是中国的学术和一般读书人暌违千里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难以沟通的一个原因。吴晗、朱东润、谢国榛等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经在学术性和可读性方面做过成功的尝试,钱钟书先生更是把学问和趣味结合得浑然无间的巨擘。冯其庸先生在荣宝斋评价《中国书法全集》时曾经拿《苏轼卷》为例说:“这是学术和文学的结合。”冯其庸先生还说:“这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必读之书,如果认真读完这一百卷的导读、考释文字,那么他的书学水平自然也就可观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32:37 | 只看该作者
1996年,刘正成往日本访问时,拜访了《中国书道全集》的主编中田勇次郎先生。中田勇次郎先生按照日本礼节,打开他寓所的正门,欢迎比他小30岁的刘正成。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展示了中国书法学术的世纪辉煌,打破了长期以来“书法学术在日本”的神话,也赢得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书法学术界的尊重。刘正成感受到他是因为中国书法学术的发展而受到尊重,他一直认为中田勇次郎先生是他的老师。
时代的造就——国际书法文化交流的积极活动家
刘正成在至今20几年的书法活动中,通过展览、访问、学术会议、学术对话等多种方式,和国际书法界进行广泛交流。他的出色表现,不仅宣传了中国书法文化,也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增添了亮色。以刘正成为主要组织者的“二个世纪中国书法大展”在法国首都巴黎展出时,希拉克总统出席参观,对中国书法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表现出巨大热情。
刘正成不放过一切宣传中国书法文化的机会,他以其充沛的精力.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积极责任心和谦虚的态度,拜访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界著名人物。他和日本书法界的接触十分频繁,除了中田勇次郎、梅舒适,他还和多位日本书法界著名人物进行过学术交流。他在北京的寓所“松竹草堂”也成为日本很多书法家访问中国时乐于造访的地方,在这里,或者挥毫表演,或者品茗论艺,或者对奕棋盘,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最浓厚的两个国家的艺术家营建起平和的文化气氛。这是鉴真东渡、空海东归以后两国艺术家感情最为融和、学术切磋最为深入的时刻。刘正成为“第三次中日友好书法展览作品集”所写的序言用“传统文化是联系我们的纽带”为题,真实地揭示了中日两国书法家交流的意义。
书法艺术是遍及于世界各地、最能够表现中国文化情结的艺术,有些华人艺术家,多年生活在海外,书法艺术既是他们寄托故国之思的媒介,又成为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的事业。刘正成和法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熊秉明先生、澳门著名书法家梁披云先生、香港著名学者、书法家饶宗颐先生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正咸除了通过《中国书法》等媒体积极宣传他们的学术成果,宣传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对祖国的巨大贡献,还以《中国书法》杂志的名义为饶宗颐先生、熊秉明先生举办了寿辰庆祝活动。中国书法艺术是感情意蕴十分强烈的艺术,为这些多年生活在海外而倾心祖国文化的学术老人祝寿,表现出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的真诚奉献。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33:04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成属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刘正咸的作为无愧于他的时代;刘正成属于中国书法事业,刘正咸的建树无愧于他的事业;刘正咸属于他的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朋友,刘正成的奉献无愧于他的朋友——遍布在有中国书法之处的年轻的和年长的朋友。
原载《中华书画》2006年第1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34:08 | 只看该作者
八尺贺词 飘香网络
2012-01-18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童丽莉

  兰亭书法社举行首次全球“网络书法拜年”活动
  本报记者 童丽莉
  早报讯 龙腾四海,心连九洲。在2012龙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成立不久的兰亭书法社组织发起了面向海外侨胞、世界浙商的“2012新春网络书法拜年”活动。
  昨天上午,由兰亭书法社社长王冬龄领衔,副社长赵雁君、童亚辉、斯舜威合作书写“龙腾四海”四个大字,拉开了这次拜年活动的序幕。
  2012年是中国农历龙年,中华儿女同为“龙”的传人。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世界浙商中华龙魂,共贺祥和喜庆龙年春节,由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兰亭书法社共同组织,特别创意策划了这一新颖的网络书法拜年活动,为中国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插上了现代网络传播技术的翅膀,将新春的祝福传遍全球华人。
  在创作现场,兰亭书法社社长王冬龄、副社长赵雁君、副社长童亚辉、副社长兼秘书长斯舜威首先在大红洒金的宣纸上,分别以草书、行书和魏碑书写了充满喜庆的“龙”和“福”字。接着,四位书法家又联手挥写了一幅“龙腾四海”八尺贺词。
  王冬龄社长从容起笔,写下一个狂草“龙”字;赵雁君紧接着挥毫,一个洒脱的“腾”字跃然纸面;斯舜威写的“四”字有力稳健,赢得声声叫好;最后一个“海”字由童亚辉遒劲收尾。一幅为海外侨胞特别创作的喜庆欢腾的龙年祝福书法就此诞生,在场的观众兴奋地聚集到四位书法家的周围,一同道出了对全球华人的祝福:“龙年吉祥!万事如意!”
  王冬龄表示,这次书法创作的目的,是以书法艺术的形式传达浙江人民对广大侨胞、海外浙商的新春祝福。这幅特别书写的贺词内容素材将由兰亭书法公社网制作成龙年新春电子贺卡海外版,通过省侨办、侨联向海外侨胞定向发送。
  春节期间,“龙腾盛世,心连九洲”新春特别网络书法拜年专题,将在“兰亭书法公社”网(www.ltsfgs.cn)、浙江侨网(http://www.zjqb.com)、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网(http:/www.zjsql.com.cn)、世界浙商网(http:/www.wzs.org.cn)上同期发布。
  这份飘散墨香的特别祝福,将随着网络传递全球,为世界各地“龙”的子孙带去来自杭州,来自中国的新春祝愿。
  作者:童丽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4:10 , Processed in 0.0919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