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次西部农村教育论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2 15:5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次西部农村教育论坛议程


  主题:新课程与西部农村教育

  时 间:2005年11月12日(周六)

  点:北京市远望楼宾馆1楼会议大厅(西三环北太平庄西北角、北京师范大学附近)

  主 办 方: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部阳光行动)

  协 办 方: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赞 助 方:维奥阳光公益基金

  媒体协办:博客网(现场直播)


  参与讨论的嘉宾:

  虞 音 民进中央副秘书长兼参政议政部部长

  吴宁华 民进中央社会活动服务部助理巡视员

  王大泉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

  史静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郑新蓉 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张莉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王 啸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蓝 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梁晓燕 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樊 英 惠黎基金会

  李红艳 英国海外志愿者协会

  致 辞: 尚立富(西部阳光行动负责人)(8:30~8:35)

  播放关于“西部阳光行动”的纪录片(8:35~8:45)

  第一单元 新课程●教材

  时 间:上午8:45~10:10

  主 持 :杨 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西部学校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8:45~9:00

  严芙兰(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

  2、西部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问题 9:00~9:15

  鲁建娣(甘肃省靖远县三滩中学)

  专家点评:解读新课程教材问题9:15~9:25

  刘坚(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助理)

  4、提问与讨论:9:25~9:35

  第二单元 新课程●实验时 间:上午9:35~10:50

  主 持 :杨 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新课程改革与其他教育教学实验课题的现实冲突 9:35~9:55

  专家:戴汝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北京新课程进展情况及中考评价问题 9:55~10:15

  专家:吴颖惠(北京海淀区教科所副所长)

  3、东部教师在推进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10:15~10:35

  专家:安永信(原北京教育丛书编委会副主编、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教研员)

  4、提问与讨论:10:35~10:50

  第三单元 新课程●校长(上)

  时 间:10:50~12:00

  主 持 :杨 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基层校长看新课改 10:35~10:55

  祁团(甘肃西和县北川中学副校长)

  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建与农村校长观念转变问题10:55~11:15

  专家: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3、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如何为当地社区服务? 11:15~11:35

  专家:萧 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4、提问与讨论:11:35~11:55

  上午会议小结:杨 东平 11:55~12:00

  午餐 休息 12:00~13:30

  第四单元 新课程●校长(下)

  时 间:下午13:30~15:15

  主 持 人:梁晓燕(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1、基层校长看新课改 13:30~13:45

  贺 勇(四川省仪陇县大罗乡中心学校)

  2、新课程与农村校长管理问题13:45~14:05

  专家:于波(西南师范大学教授)

  3、提问与讨论:14:05~14:20

  4、新课程与学校教师培训问题14:20~14:40

  专家:刘铁芳(湖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

  5、新课程与农村社会的转型14:40~15:00

  专家:秦玉友(东北师大教授)

  6、提问与讨论:15:00~15:15

  中间休息 15:15~15:25

  第五单元 新课程●教师

  时 间:下午15:25~17:05

  主 持 人:梁晓燕(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1、播放关于代课教师的记录片(15:25~15:35)

  2、陕西蓝田县山村代课教师李小峰谈自己两个月来受关注的感受及其对所在复式教学学校实行新课改的困难问题(李小峰,陕西蓝田县山村代课教师,受到许多媒体的关注,近日《现代教育报》以《山村代课教师李小峰的故事》、《南方周末》以《一个人坚守13年》为题所做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农村代课教师的巨大关注。)(15:35~15:55)

  3、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接受情况及课堂难题 15:55~16:10

  朱莉萍(贵州省镇远县城关一小)

  4、新课程与教师培训的实效问题 16:10~16:25

  雷延红(青海省互助县小寺小学)

  5、新课程与教师观念及教师培训问题 16:25~16:45

  专家:郝京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4、提问与讨论:16:45~17:00

  会议总结:梁晓燕:17:00~17:05

  (论坛结束后,欢迎参观“西部阳光行动”展览)

  联系人:

  尚立富 010-62205109 81991674(小灵通);shineleaf1977@sina.com

  王 翔 010-62205109 w7670315@126.com

  朱寅年 86520518(小灵通);bjcunfu@vip.sohu.net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5:56:46 | 只看该作者
附:西部农村教育发展论坛

  一、论坛名称:“西部农村教育论坛”

  二、主办单位: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三、举办目的:秉承“西部阳光行动”的宗旨,建构以“西部农村教育论坛”为平台,注重教育专家与西部农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与互动,为西部农村教育建言把脉,倾听农村教育的声音,关注西部农村教育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关爱西部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关心西部农村学校的发展,努力使“西部农村教育论坛”成为关怀西部农村教育的人们与西部农村教育工作者联系的纽带。

  四、论坛举办时间安排:每年四次,分别于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举行,每次时间为一天。举办地点不固定,或于东部城市,或于西部城市乃至农村举行。

  五、论坛组织成员:

  顾问团成员:西部阳光行动顾问专家

  组织者:尚立富、王翔、朱寅年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5:57:1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单元 新课程●教材

  时 间:上午8:45~10:10

  主 持 :朱寅年(现代教育报主任)

  主持人:下面请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尚立富。

  尚立富(西部阳光行动负责人):各位同学老师大家上午好,我简单介绍一下西部阳光行动是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下述的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前致力于大学生资教,后来延伸到西部的项目,现在开展交流培训,援助农村幼儿园,还有图书馆项目,资助贫困生,还有西部阳光行动论坛,开展以志愿者参与为主的活动。今年将近400多志愿者支教,他们把所学的东西和农村做一个交流,也希望论坛里面,主要一线老师,以及嘉宾做一个交流,现在大家需要一个平台在一起交流,问下面老师你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说对新课程不了解,缺少一个有效的沟通,今天有一线的老师还有专家学者,大家在一起关于西部农村教育做一些新的探讨和研究。

  预祝今天的活动圆满成功,感谢大家的到来。

  


  主持人:杨 东平

  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来自西部第一线的同学教师大家好,非常高兴在北京举行这次新课程与西部农村教育的研讨会,近几个年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全面推进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这进行了五年左右,覆盖全国大多数地区,一场真正的改革发生在课堂里,这新课程已经深刻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但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遇到很多问题,今天希望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请学科的专家教授学者和第一线的教师校长实验者一块交流探讨问题,以促进新课程改进。

  今天上午有三个单元,涉及教材、实验和校长三方面。第一方面讨论新课程和教材问题,第一位发言是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的严芙兰老师。

  严芙兰(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上午好,我来自四川省遂宁市一所基层学校,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实话实说,我跟大家探讨的是西部学校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我们教师开发技能部门,表层化形式化现象严重,教师校本开发能力不足,学校不知道怎么搞教师不愿意搞,校本开发处于模仿状态,缺乏良好的外部氛围,学校内部经费和硬件不足也严重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我们现在毕竟还是一个启蒙阶段,而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校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所以在校本教研方面要谈多一些。

  学校校本教研要有外部氛围,学校外部检查验收难以招架,在探讨的过程中气氛很浓,教师积极性高,但受外界因素干扰,各级部门的检查验收评比牵涉学校大量的精力,种类繁多的活动,特别影响中小学承担的增值性活动宣传性活动浪费学校人力财力和宝贵时间,严重影响校本工作的进行,地方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学研究方向,学校人事制度僵化,不利于激励教师校本教研。

  第二用校本思想指导课程改革中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积极促进的作用无庸置疑但目前不少学校在推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也附带一些功利色彩,这与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对校本注意形式上热热烈烈的形象比较严重,使校本教研走入误区,难以落到实处,难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难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脚印停留形式。

  第三研教分离导致专业引领严重不足学校急需专业引领,校长教师强烈呼吁,急切希望得到专业教师辅导,现在最缺乏专业人员引导,专家高层次的引导。希望能有更多专家到基层学校给大家帮助,本地区教育研究部门的人员研教分离,使从事校本能力的资源得到制约,学校无法得到高层次的专家指导,研讨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教研部门管理能力弱缺少对学校的指导帮助,有些方面还处于门外汉,有的管得过多,束缚了学校的手脚。另外在评价方面,经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不以单一肤浅机械,引领教师进行校本资源。经费不足也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

  学校从事校本教研热情不足,特别中老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亟待提高,学校实施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因此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任何外部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起到反作用,因为校本教研是教师内在需要的,是自主发展的教研,是引领提升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愿望的教研。而目前教师自主研究的情况不容乐观,一些教师觉得没有做校本教研的能力和动力,如何调动教师制度研究,激活教师潜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能力问题意识有待提高,很多教师问题意识不强发现不了问题,也分不清问题的轻重没有问题,校本教研何从谈起。

  第三教师负担太重,已经成为制约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主要因素。目前教师负担重,教育量大,升学压力占去教师很多精力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目前教师负担问题非常突出,他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没有时间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教师活得太辛苦,待遇低而负荷太重,考试分数又是唯一的参照物,关系教师的名誉及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各学校一味追求分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工作能力唯一标准,教师的前途与学生分数息息相关,教师已经不堪重负,此外学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没有长远的专题,研究缺乏方向。在许多学校校本教研缺乏一条婉转规范的体系,没有形成成熟的操作模式,有学校机构交叉重复,使工作受到影响,学校制度发展空间小,学校法人地位难以确立,校本管理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校长没有办学制度权,人事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教师实际出发,目前教师压力很大,刚刚参加工作还对教育充满好奇心,而工作三年、五年、八年、十年,教师便失去以往的热情,有些人甚至想离开教师这个岗位,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教师在应付自己的工作那就更难发挥应有的创造性和活力,各种恶性循环如果持续下去,无论对教师本人和学生来说都将是可悲的。建议行政部门和学校能不能少一些无意义的检查,让教师多一些时间研究教学,少一些形式的东西,使教师走向创造研究之路只有学校给教师创造宽松的氛围,给予人文关怀,使教师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应指导学校建立校本教研的机制,在切实减轻学校的负担,建立良好氛围基础上,建议教育部门建立指导和校本教研机制,专业引领交流学习机会经费保证,校本教研必须发挥教师个人集体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其中专业引领是关键,这是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说的专家既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地教研室的教研员,也包括骨干教师,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带头人作用,采用结对子和研讨方式给普通教师研讨,这些教师的经历对普通教师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实践,学校要积极征询专业人员支持,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专业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改变书斋式研究,切实给中小学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5:57:52 | 只看该作者
主持人:感谢严老师,严老师从第一线实际出发提了全方位的问题,下面请甘肃省靖远县三滩中学的陆建娣老师。

  陆建娣(甘肃省靖远县三滩中学):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是来自甘肃省靖远县一名代课老师,我先把个人教学经历简单说一下。

  2001年中师毕业参加教学工作,首先在家乡一所小学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经过两年教学之后,经过当地招聘考试进入中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进入中学之后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初一的数学工作,当时使用的是旧教材,旧教材也不难教,当时记得我们老师给我们上的就是旧教材,我回忆我们老师怎么教的,我就这样教给我的学生,所以问题不是特别大,旧教材对我来说第一次比较好教,第二年就比较难,随着教学的深入,第一次教的时候比较肤浅的,到第二年学校开始使用新课程,新课程在我们当时有这样一句话,要教新课程的老师不培训不让上岗,我们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就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当时新课程的教材没有见过,新课程的理念也没有听过,新课程到底新什么地方,我们连课程标准都没有见过,就直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所以在那实行新课程砸幌呃鲜此嫡的非常难。特别我的学生翻书之后,老师好像内容简单,但是要往深学特别难,今天主要西部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问题谈几点意见?

  首先从教材内容方面适应、第二点教师对新课程适应,第三学生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第四新课程学校配备的问题。

  第一点教材内容方面的适应。新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兴趣,这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前的教学特别旧教材大家听更多是填压式教学,新教材让学生发挥自主性通过参与性更好学习,学生认为内容比以前简单了,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他们比较愿意学新课程,在课堂表现也比旧教材时活跃了。新教材特别对于数学来说,每一节课几乎通过一个情景把这课引入,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这里面好多内容对于城市孩子比较熟悉的,比如肯德基,比萨饼,打折销售,我们想像的把自己投入这个情景中,自己进行学习,但是农村孩子不行,他不知道什么是打折销售,说半天也不大懂,比如比萨饼他没见过也没吃过,比萨饼什么样的想象不来,所以书上很多东西难以理解的,这方面不仅学生存在适应方面的问题,老师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用的数学是北师大版的教学,这由生活在北京多年的专家和一线北京好多老师编的,城市老师和北京老师对这方面比较熟悉,但是对农村老师来讲确实很陌生,比如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学的是一个集合,呈现是立交桥的图案,这对城市老师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农村老师来讲就得想一会儿,立交桥真的没见过,只有到北京才见到及再对红绿灯来说,书本说红灯停绿灯行,我到北京以后发现不是这样的,因为红灯有时候也不让你过,所以我得看别人怎么走,如果按照书上红灯停、绿灯行真的会出事故。

  对农村来说教材有一方面不适应的,学生还是不大懂,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现在手里的教材对于农村还需要加强一些,确实缺乏适合本地的内容。在我们那小学原来用旧教材,新的直接用新教材对于小学就有一个衔接上的问题,因为小学是旧的中学是新的,特别对于英语来说,小学有的开英语,有的没有开,这样升入初中之后,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参次不齐的,如果从简单的ABC教起,有人学过不愿意学,学过的学生觉得太简单,上课没兴趣,没学过就觉得特别难,这也是比较难的方面。在数学方面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比如探究怎样制作一个长方体体积最大的,还有制作一个遮阳伞,有一些问题我都没有懂何况让我学生懂呢。教材跟学生实际水平和老师经验脱节,我们教学和考试也是严重脱节的,教学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变,但是考试不是这样,可能 会订北京海淀也可能订兰州市的,里面试题比较难,学生一考就考不好,学生经常向我诉苦,说上课讲的都会,但是考试就不行,我好学生在60分边缘徘徊,满分学生特别少,学生学得比较好,但是分数不行就感觉没信心了。所以考试体制还应该改革一下,现在好多教育专家提出,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内容还有考试体制的改革,我非常赞同这个观念,学生学了知识之后就应该给他一定成就感,让他感觉学完这些东西可以答上,最起码学了知识用到这,如果考不好对学习没信心,对学习也失去兴趣,学生有学得好,也有学得不好的,如果学生学得一定的知识符合自己的发展水平,获得不同的发展水平,教育就有一定的成果,不能学完以后一考什么都不会,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高分的学生,而是让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第二方面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比较高的,要求老师对课本是全盘的认识,老师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而且不仅仅是这一本书,比如初中对六本书整体的适应,因为只有把六本书整体搞比较通,教学生就知道前面哪些知识学过,需要点点,或者深讲的,老师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没有,我们上的时候只有七年级上册,后面没有,我不知道哪些该重点教,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应用联系起来,课程非常好教,但是对于农村老师来说这一点确实不够好,生活和课本知识联系不起来,新课程要求我们老师是专家型的老师,综合型的老师,对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要融会贯通,这样在你上课的时候根据内容调解,但是我们农村老师这一点还是比较弱的。新课程要求老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是学生的引导者,甚至是朋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还要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编了这点目的是什么?还要和当地教材结合起来,不是课本上表面上的东西,还要扎扎实实结合本地的实际而行把新课程搞好,在我们学校参与新课程改造是年轻老师,因为年轻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使用,比老教师要快得多,现在已经逐步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尽量朝新课改的要求靠近,虽然做得捕获,但毕竟向这方面努力了,如果新课程对年轻老师来说容易适应,对老教师来说,可能有比较大的问题,参加过上次论坛有一些老师可能记得,有来自甘肃靖远三滩中学的胡老师,他是我的数学老师,他数学教得非常好,他数学教学在我们当地是最好的,堪称我们乡数学教育权威,不管教学还是教学理论都有一整套的东西,他带过省上便携教材的实验班,带的好几届学生都获得省合石奥林匹克奖项,是优秀教材、骨干教师所以获得名誉非常多,在我进入中学教第一年数学的时候,胡老师给我非常多的指导,所以教学水平提高比较快,到第二年胡老师和我们一起教,一共有5个老师,其中四个是年轻老师,胡老师一个老一些了,我们年轻带两个班,胡老师带一个班,后来每次考试胡老师都是最后一名,不是他不会教,可能几十年形成的观念还有教法角色转变非常困难的,对新课程还是不太适应,所以许多的状况造成现在的情况。
  第三方面新课程教材学生适应问题,我学生在拿新课程教材以后,大家翻了说第一句话,比小学的课简单多了,真的是这样吗?可能学生没有深入看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简单了,但习题内容不一定简单,学生可以在课上把课听懂,简单习题会做,但是做测验就不会做了,他们只是觉得和原来教材。现在学生觉得上课玩的多了,比以前更爱上课,他以为说话就是讨论,以前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学习,所以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是太到位的,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孩子生活是比较单一的,接受能力和对新信息的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对有一些东西缺少最基本的认知能力,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的,我们应该通过不同途径给他们提供各种资源的信息让他们全面接受教材的内。

  第四方面新课程学校配备方面的问题,推进新课程必须配备教具,学具,还有实验器材包括多媒体,农村学校好多只有课本,连教师教学用书,教案都没有,所以好多课就成了纸上谈兵,新课程物理化学实验最多做50%,好多学校没有这个条件想都不敢想,好多说可以自己想办法,自己制作教具,这太不现实了,因为在农村师资比较紧张,每天得上课、批改作业本,每天没有过多时间开发和制作教具,这并不是非常现实的。在教一个几何体课的时候,当时没有演示,就让学生拿来土豆和萝卜把他们切成长方体,立方体,这课上完,但是我却不满意,因为可能把正方体切完形成六个面,很多同学切不出来,这就耽误时间,如果有多媒体在电脑上一演示可能一目了然,如果只按照比较实际的,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是非常远的。学校设备缺乏有一些课想上也上不好,再比如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要求把正方形的纸折成无盖长方体,随着高的变化,体积不断增加,到最高值体积又会逐渐的缩小,我们利用数据知道了结果,但是如果有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看一下,随着高的增加体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变化,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可能会提高的。我真的希望有一天让这些都变成现实。

  农村有条件实施新课改,或有条件实施,我觉得新课程真的非常好,非常有趣味,而且上课延伸比较大一些,我相信农村只要有条件,农村老师也可以把新课程开张轰轰烈烈,也可以把新课程教的好,我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5:58:38 | 只看该作者
  刘坚(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助理):我是非常崇敬的心情参加这活动,每当谈西部,谈农村谈教育问题,当一个团队一个承认社会在关注一个社会处境不良团队的时候,我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我也希望更多听到来自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师的发言,但是非常遗憾,所以我时间非常紧张,我简单表达几句话。

  关注新课程关于课程改革,就是关注社会处境不良的人群,可能这词不好,我们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群体,如何使未成年人获得健康成长,使他们获得全面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新课程也是如此,所以包括今天这样一个活动在讨论新课程,包括来自农村,来自清华的老师来讨论新课程,我们从中感受到使命感。

  农村地区一种说法,新课程在农村地区似乎是困难的,难以推行的,这句话如果用困难这个词,我是能够,或者100%接受,但是往往有时候会把这话变成新课程农村地区是阻力,我个人感受如果新课程推进有阻力,阻力更多来自城市地区,如果说困难,更多来自农村地区,我刚刚到甘肃宁夏自治州,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村小,还去过内蒙最困难的两所村小,也参加一个非正式座谈会,偶尔听到来自云南德红县的一个学校校长,在这样的地区新课程在那正在生根开花,正在滋养那儿的儿童,也在滋养那儿的教师,包括课程改革实验区,比如宁夏宁武实验区,在青海黄钟实验区,包括省级实验区,比如福建南安、或者内蒙乌海实验区,共同成长的很多西部欠发达实验区新课程在蓬勃发展。

  今天很多媒体,媒体当然要反应问题如何对待新课程的问题,我是民主党派人士,我希望有对新课程本质的追求,对文化对民主科学开放的精神追求,对合作、共建文化的追求,我也有这样的请求,希望媒体给予更多的帮助,新课程推进中间一定有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当我们面对陆老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竞聘上岗成为初中教师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几十万代课教师,工资可能只有几百块钱,还不能按时发放的时候,新课程遇到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澄清在课程改革推进中间哪些是新课程改革自身的问题,哪些是历史欠帐造成的问题弄清楚,如何关注新课程的核心价值,我曾经跟白岩松有一次直接的对话,说刘老师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话表达,为什么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要谈新课程,我说我刚刚从一个村中学回来,在东塔中学听一节数学课,谈论勾股定理,老师带学生要验证,在这过程中间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好像勾股定理错了,这老师说你说说你的理由,这学生在作为上边比划边说,他说我讲的清楚我到黑板上讲行吗?这学生很从容走上讲台,边写边从容的说,在这过程中,后来还说可能我错了,当中国未成年人能够持续六年、九年、十二年在面对人类文明能够从容自信的思考,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我想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一定有希望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5:59:14 | 只看该作者


  提问:现在教教育制度需要改革,在现有教育制度考试改革中有没有更适合教师考试制度代替现有的教育考试制度,它是什么样的?

  


  提问:在这次新课程改革所有国家的实验区内,结合改革陆老师提的问题,在农村实验区内使用的教材和新课程同时使用的教材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一样的,在农村实验改革区内怎么解决教材内容还有课程资源跟农村实际儿童的生活相冲突的问题?如果要也是一样的,在农村的实验改革区内考试和新课改冲突怎么解决的?

  第二个问题,刚才提到由于学校设备不足,导致很多可以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只能靠数学的演算,您认为切胡萝卜的问题,是多媒体演示好,还是就是动作操作好,这两个对于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来说?

  如果多用情景化的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必然导致一个问题,让学生用刀子切户胡萝卜,一个是切的不标准,一个没有切完,这样课程要延长,在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会不会导致新课程课时不够。

  陆建娣:城市化的教材和我们教材有一些地方不适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城市化内容如果学生偶尔见过,或通过东西可以认识就讲得比较少,如果学生都没见过,就转化成大家可以知道的。数学上比如学生没有见过铁轨,我们不是载水稻,就拉两根线,载出来是一行一行的,就可以引导学生说载水稻的时候那线就是平行线。

  对于切胡萝卜这个,学生自己切一下非常好,但是如果能把实际动手能力和多媒体演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会上升一个层次。可能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最好一些。

  第三个问题,会课时不够,如果课时不够就在课外活动或下午上自习的时候补着上课。

  郝京华:这是一个难题当初各个教材也考虑这个问题,有教材为了解决农村城市的问题,作为教材编写主要是出版社的事,出版社采取什么方式,有的图是一个城市情景,中间画一道线是农村情景,后来有出版社想到给农村孩子做教材,那么我们给农村做的教材你们会不会选用?

  胡建娣:我可能把城市农村结合起来。

  郝京华:当初也想给农村孩子做一个教材。比如超市农村孩子想象不出来买东西怎么先拿东西后付亲,教材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换,如果这地方没有超市和汽车站,能不能用身边东西替换是完全可以的,你切胡萝卜和土豆的方式可能是非常好的方式。当时很多出版社对这个很感兴趣,另外包括课程教材,我们就想到为农村孩子做,刚才大家都说农村没有资源,其实某些方面来讲,农村资源比城里好一些,你们可能有一个小水塘,城里看不到,你们有山有树有云彩,城里孩子也看不到,问题是这个资源怎么用足了,有时候要用好了,一颗花生可以让小孩看一下午,不一定要多媒体。关于教材问题想做这样一套教材,但是很多地方表示不会用的,课程处有一个难题,专门做一个教材,反而不受他们青睐。

  主持人:以前有方案增加校本课程的设计,

  郝京华:任何国家课程到地方都有老师要改变的,你是忠实执行教材的东西,还是根据学校情况资源情况进行调整,更多是后者,所有的国家课程到老师那都要校本化。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5:59:4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新课程实验

  主持人:请海淀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安永信老师先介绍一下东部教师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安永信:我准备好一个将靠想谈谈对语文改革的想法,现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还是出现了问题,主要有两个倾向,一个问题就是教材换了,但是具体的教法基本上是老的思路,老的方法,这种情况可以把它叫做穿新鞋走老路,另外一种情况下对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问题理解不是很准确、全面,过多在一些形式上做文章,甚至于有放任自流的倾向,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我想正面谈一下我的想法。

  


  语文是最具综合的学科,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道德情操的陶冶,艺术美感的熏陶,乃至学生人格的塑造都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正由于此有关语文课定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争论不休,究竟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又或是语言文章。语文教学这一特点现象,使得人们在探讨语文教学规律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往往强调它的某些特征,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语文教学较强调工具性,相对忽视其他方面的特征,在所谓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口号下,语文教学日益背离语文教学本身固有的规律,这次课程改革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看成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上述弊端的反驳,是对语文教学本身固有规律的回归,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方面的显著变化是大幅度增加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分量,而课时并不增加,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这就势必要引发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革命,其中怎样进行文学名著的教学就成了语文课程改革中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文学名著教学的定位不同,古今中外五文学名著是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不因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变更而消失,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个大诗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推举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各国人民的尊崇,但是对于离骚这个题目的诠释,至今没有定论,司马迁《史记》问世以来,认为不唯美不以恶的纯史实录,至今仍有学生毕生致力于《史记》研究,李白杜甫,前者是神仙,后者是神圣。红楼梦产生至今只有200多年,但是已经经历从旧红学到新红学两个历史阶段,鲁迅作品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但也经历不断深化研究过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著鲁迅文学资料汇编五大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学生致力于鲁迅研究的研究,并有专著出版,可见人类对文学名著的认识经历有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这过程与名著存在的时间同始终。

  我想法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为什么容易出现新鞋走老路,一个是习惯式的,因为半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一道固有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但在老年教师和中年教师中已经影响深远,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的遗产,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有遗产已经传留给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年轻人的受到影响少一些,这就容易造成人们虽然拿到新教材,但仍然习惯按老的教学方法教学,另外升学率的压力,不可否认现在升学率仍然对老师有很大压力,对一个机构、一个学校是这样,这学校升学率高,某种程度压力就变大,这学校升学率低,就要争取改善,这学校升学率处于中间状态也不大满足中游的状态。习惯式造成升学率压力容易造成穿新鞋走老路,这样人们不大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怕新的教学方法影响升学率。

  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一个是要认识问题搞清楚,前一段搞素质教育,那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好像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理论指导,结果有一段时间出现了什么情况,多搞课外活动好像就是素质教育,后来出现了什么都是素质教育,有人很诙谐讲,素质教育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现在大家认识比较清楚,素质教育主阵地还是应该在课堂上,怎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现在课程改革是实行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只有通过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才真能落到实处,要解决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需要把有些概念弄清楚,咱们社会有一个缺陷,咱们不大重视理论的作用,对理论作用缺乏一个正确的定位,麦克风就起扩音作用不能喝水,这茶杯是喝水的不能用来扩音,不能赋予承受不起的责任。理论起一个路标的作用,大致方向是什么?告诉你朝哪个方向走,至于怎么走,怎么走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还是要靠你本人走的,但大致的方向要清楚,不要走错路这就是理论的作用。现在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要想不走错路还是需要一些理论上指导要把一些问题搞清楚,比如定位问题。文学名著现在在课本增加的分量非常大,刚才讲课时不增加这个矛盾怎么解决,还用老办法教学当然课时不够,其实过去的教学陷入一个深深的误区,这误区是什么?学习文学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物学有一个观点,一个人一生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历史的缩影,人类对于文学名著的认识要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一个人对文学名著的认识也要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过程,这就是许多文学名著,大学阶段仍然选的原因,中学时代读阿Q正传和大学时代读跟一个鲁迅研究者读的感想一样吗?比如兵,小学生认为穿军装拿武器的就是兵,中学生这么理解就不行了,兵在原来是兵器,所以有成语短兵相接,现在新闻媒体大量出现许多错别字,大量望文生义的现象,责任在谁?当然整个社会问题,中学的老师是不是在这些方面应该多起点正面的作用,文学名著的认识既然是一生的认识过程,你在刚刚接触文学名著的时候,就把若干家专家学者研究这篇名著的意见,通过参考资料浓缩改写,再灌输给学生,这么做就违背学习文学名著的自然规律,也不符合中学生青少年生理上和心理上特点,必然费时多效果差,这问题不解决,讲文学名著还是老方法,还是费时多效果差,如果把这问题定位解决好,一个人在中学阶段,只是处于学习文学名著的初级阶段,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中学生学习只是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怎么掌握,比如《阿Q正传》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你认识多少可以结合作品一点就可以了,能不能因为《阿Q正传》难教就不学呢?如果连阿Q不知道那无知程度不相当于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过去老是批判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经典著作割裂和解开它是不行的,学生有一点领会就可以了,这样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所以要解决定位问题,要定位在一个人学习文学名著的初级阶段,但初级阶段不是什么不管,字词句要搞懂,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由这个民族教师总体素质决定的,所以看到新闻媒体那么多错别字,那么多成语误读误解,望文生义,我作为一个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同志感到惭愧,我看到这个以后跟大家说一句心里话如坐针毡,当领导人答记者问,讲话不伦不类,我真是如坐针毡,我和老师们交换意见,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多下点工夫。

  第二个主体性的问题,主体性是实质性的活动,不要把它理解成学生活动越多越好,更不要放任自流,主体性关键是什么?第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这节课必然是好的,在这里说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怎么理解?可以从教育者的群体、个体、受教育的者的群体个体以及我们国家特殊国情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师队伍培养等诸多问题,体制问题来做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从受教育者的个体来讲,素质教育可以一句话概括,就是把学问先天禀赋和后天教育结合起来,有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禀赋不可改变的,咱们教育问题是统一的模式要求个性不同的学生,结果他长处没有很好发挥,这个制度上有埋没人才的弊端。学生的长处老师要善于发现发挥出来,各种各样学生长处发挥出来了,跟社会对人才多方面需求是一致的,因为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社会都是我这类型的人这社会就完了,必然是各种类型的人才。

  谢谢!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6:00:12 | 只看该作者
主持人:下面探讨一下新课程实验当中的问题,首先请海淀区教研所吴颖惠所长介绍一下北京新课程进展情况及中考评价问题。

  吴颖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海淀区三年改革做什么?初中做了一轮,小学也做了三年,目前的确进入反思的阶段,我们花很长的时间组织许多专家对这课程改革做一个回头再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最多的反思是对这次课程目的的反思。

  比如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让课程富有时代性前沿性生活性内涵,为了富有文化重建的内涵。这都是在大量开始新课程的时候做大量培训时候用的。这用的语言,要建立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的文化氛围。三年以后再反思的时候我觉得的确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也带来新的思考。


  第一方面思考的问题,可能会涉及新课程的本质和核心到底是什么?我们在长期的研究中间想提一点,为新课程也要减负,新课程如何承担为中华民族复兴,文化重建的重责,新课程从一开始是自上而下的,提出一个专家言论,一些新的思想,对教师来说新课程能不能承担这么重要的责任,通过我们研究发现,新课程事实上对一个老师来说,一个学校来说就是换了一个教材,很多专家非常反对这句话,认为新课程承载一个文化重建的责任,承载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责任,如果从这样的高度来界定新课程,我们让新课程承载东西太多了,这一段时间在各种教育刊物发了很多文章,就是反思新课程的文章,也是经过了三年,回过头来新课程让新老师新开展的时候,还是简简单单的,就是要换一本新的教材,自然而然会带来许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并且要求教学方式的转换,评价模式的改革,但还是换了一本教材,需要扎扎实实围绕教材来开展工作。

  第二点我们想到底谁是新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一些高等院校专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给人感觉新课程代言人是我们专家,但是我想说新课程新教材能不能推行下去真正实施者还是教师,我们在新课程中间不断倡导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角色到底往哪儿转,这是我们这次反思提出的核心性问题,这三个问题在不同场合都有一些论述,因为做了这方面的总结。无论新课程要求教师职业怎么转换,都不要让教师,在座的老教师也好,新教师都感到人人自危,前期搞了大量通识培训,倡导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学生主体性充分张扬,为了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为了让我们教材富有生活性前沿性我们有许多概念,比如学习方式,提出自主等等许多新的名词,这种新的名词不要给教师一种压力,认为过去的东西不再适用了,过去老教师不再会教书了,新教师需要学习,不要把教师推到这样层面认识问题。

  专家绝对不是新课程的代言人,新课程到底好不好?真正实施还是靠教师,把这些问题告诉大家,谁是新课程使用者推进者是教师,不是需要教师做角色转换,而是希望教师有对教师使用主动性。刚才谈到教材使用问题,我本人也是一套教材的副主编,教材提供是一个基本的素材,真正的方式或教材到底怎么教怎么使,开发什么样教具,方法的的确确靠教师做,无论新课程承载多么大重要的历史责任或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回过头来说,围绕教材看教师到底能做什么,这地方罗列的就是反思过程中发现新课程中间一些各种要求改革的方方面面内容,从课标到保障体系,如果这么大庞大内容,的确需要全社会动员的过程,事实上从学校、从老师做不了这么好,比如这一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好不好?这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是现在做全国素质教育大调查,素质教育真正遇到的问题学校有责任的,但是素质教育到目前执行不下去我个人认为没有得到全的支持,因为教育部认为家长是可教育的对象,我觉得社会不会买账的。同时课程改革一样,我们在反思中间,课程改革不要把教师放在对立面,认为教师是培养的对象,是角色转换的对象,是一个改进的对象,如果在这种前提的指引下,这是新课程目前遇到最大的阻力,也是推进新课中间明确发现,比如教师的队伍的情绪,这个课改在学校推进过程中间最大的问题,原来教材能教新教材也能教,老师要在总体上考虑课改理念和方式转换的时候,对自己过去否定时候的矛盾。为了做好这次总结,前半年带了一个团到台湾考察,台湾跟我们一样,课改不是思想不好理念不好,遇到阻力同样来自于教师。

  


  我们在海淀的工作中间,在积极倡导无论课改思想怎样,把握一点教学的改革,教学的研究,这一点是我们取得最成功的一点,把教师作为主体,倡导新的研究模式、方式,同时我们在做点点滴滴的探索,关于评价体系的探索,目前伴随新课而生《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教师发展手记》《中学生成长足迹》这些都是作为评价引领的东西,但是事实上都是从教师和学生根本出发的过程性记录的东西,这是我们在过程中间做的。

  大家可能想看到是评价方面探索东西,新课改旧课程也好,无论哪个课程改革,最终的目标都是要有一些思想引领的东西,导向性的东西,在这三年的过程中,明确一个问题,课程改革都会说的,改到深处是制度,对课程改革有教师的问题,有方式问题,有学生发展的问题,等等核心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制度问题中间核心的问题当然是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的问题,为了落实评价制度这一次对新课改做了很多的过程性评价东西,或者发展性评价的东西,我们做了一个《小学生的素质评定》,《中学生足迹》包括《教师发展手记》也是一个评定。包括中考有这样一个评价,这是三年后的评定,教育部也有综合素质评定,这一次做的评定是第一次跟中考结合,今年是课改遇到压力最大的一年,所有的家长,因为一学期有2万多学生要毕业,家长都会提出问题,就是中考怎么考?我觉得变革,我们认为变革是渐进的过程,一个做了综合素质评定,另外做了英语口语考试,第三个渐进就是真正中考试卷我们出了海淀卷,新教材学什么我们考什么,北京市用旧教材,只有海淀区今年初中毕业生可以考独立出的题,考试这一块,中考英语、语文数学专科考试试题有变化,但是基本的方向还是渐进的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间也研究高考和中考的东西,我们觉得教育部中考高考年年都变,现在高考试题跟十几年前一样,那太委屈现在的高考,也逐渐往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导向,中考也是一样,你学这方面也是要往这方面导。通过研究,无论用新教材、旧教材考试是绝不可少的,我们这年轻的人都是高考的受益者,考试制度的受益者,我们跟英国做了对比性研究,英国考试比我们强烈得多,他们动不动全国统考,我觉得考试许多一点问题,考试是最公平最公正的东西,关键是考什么,今年在这方面,语文、数学、物理核心课程的研究,的确在中间增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东西,但是核心的东西,关于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没有放松,如果把这放松,你这考试和卷子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论怎么说考试不可缺少,这是社会广泛认同的。另外知识能力孩子一定要掌握,今年测试中,原来都说小学家长担心用了新教材,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一会儿实验,一会儿是谈论,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知识学习,我觉得如果这样我们改革是失败的,现在孩子不仅思维能力开阔了,同时也没有字越写越难看,汉字不会认,数学题不会加了,如果出现这情况简直就是一票否决权,这肯定是课改不成功的,用什么思想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基础教育必须保证打基础。

  在这基础上,我再介绍第二个评价方案。我们今年做了综合素质评定,我们做了四份综合素质评价,调查问卷、则是问卷,一个家长评价,一个教师评价,一个同学互评,一个学生自评,学生毕业的只有2万人,但参加综合素质测定的达到30万人次,因为每位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同学之间要进行互评,整个花时间不是很长,主要完全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联系,互联网形式在家中进行的互相评价。为了这次评价也做了一些积累材料,比如收集四方面材料,日常过程记录材料、表现性材料,特长表现材料,课程考察材料等,来进行评价。在这个评价基础上,每个学生有等级加评语,这都是通过计算机做的。最关心还是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怎么使用的,今年因为第一年,我们是一种试点性质的,今年毕业生在中考成绩中两项,一个核心课程的成绩,因为在北京的城市里面,中考的压力要强于高考的压力,因为孩子们基本上可以上大学,问题是压力在于上什么样的大学,这是面临的高考压力,中考压力面临上什么样高中,进入好高中意味着可以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所以中考的压力很大,今年在中考方面,一个是核心课程的考试,另外一个方面增加了两项,一个就是综合素质评定,这成绩必须在C以上才有资格进入,比如人大附中这样一些学校,还有一项就是英语口语考试,也是四个等级,这成绩也要进入中考,所以今年中考是三方面的结果同时作为中考的保证。

  这是综合素质评定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是每个海淀区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表,上网的多这个表进去,有四方面的评价,比如自评,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这是评价的结果中间还有评价的过程。经过使用结果综合素质评定也充分发挥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导向的功能,通过这个也可以监控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监控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的变化,也可以测试,也给学生一次机会让学生全面展示自己三年学习成果,这东西尽管很复杂,但是有了信息化手段做起来也就是两个星期,在中考前花两星期专门做了这工作。

  这是上次评定过程中家长提的各种各样问题,比如关于综合素质评定是不是客观的,等级是不是合理的,会不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现象,我觉得这些都是问题,包括诚信度问题,如果引导好不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次发现在整个测试过程当中,越是学校好,越是重点学生,越是家长文化素养比较高,评价越客观,有一些平时在管理层面,非常不好的学校才出现给这孩子评价全部是A没有B的个别性现象,如果一个学校全是A没有B,这测试是无效的。现在做完了以后看来不是一个最好的东西但是可以配合起来,比如配合核心课程的考试,也可以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配合英语口语考试一起来测试新课程来引领新课程测试新课程的东西。

  通过今年的测试基本上在海淀区这样一个社会敏感的区域内,因为知识分子非常多的区域,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已经非常成功的地方,这种导向性的东西会对孩子在实施新课程发生一些很好的引领作用,比如好多孩子在最后的评价完了以后给我们写回复信谈到这个,如果早知道这样,可能在我初一学习中间,初二学习中间,才理解那时候应该多做点实业而不是做那么多作业,在那时间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东西应该是初一、初二重点注意到的。

  就介绍大家这些,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上网看!

  主持人:海淀区这次中考改革,很多地方实行的改革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科考试的成绩用等级化评分,不知道海淀区有没有这个政策?

  吴颖惠:这没有做,在学科考试这一块没有做。综合素质和英语考试是ABCD。

  主持人:综合测试成绩加不加入中考的评价?

  吴颖惠:作为参考,因为不是成绩,中考要录取的时候,如果出现C一般重点学校不会录取。
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6:00:40 | 只看该作者
 提问:在课改当中很大阻力教育教法变了,教材变了,评价的标准没有变,这体现在西部农村学校,刚才说在海淀实行一个综合素质的评价,这很好,这如何在西部当中进行推广?

  


  吴颖惠:西部农村地区没有用信息化手段,就是一个测试,用过程性评价,用过程积累的东西,因为从初一就要求的,对孩子情感价值态度,教育部有六个纬度,各地可能划成20个指标100个专项,你同时记录,最后用人工来做。

  提问:这样花时间不是很多。

  吴颖惠:发展性评价本身就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是在重庆一个非常落后的地区进行考核,是两方面结合,一个方面是三年过程材料的积累,每个孩子有一个档案袋,三年过程的材料在什么地方获奖,参加什么活动,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档案,这是评奖的依据之一,还有设计一套问卷,差不多打勾互评,那做得就跟多了考试卷子一样。

  萧今:刚才说到对农村老师压力特别大,在改革过程当中老师反映如何?

  


  吴颖惠:因为老师用这手段没有那么大压力,这比课改开始要早,课改初中学生初一发了一本书,叫《中学生足迹》这一学生一次,孩子到毕业的时候有六本《中学生足迹》,这上面记录着有他每学期的成绩,作业状况,每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状况,以及获奖状况,那本就有,是学生自己填,也有家长填老师填,最后交给班主任一签字,这就发给学生了,这有六本,每本12页,中间还加了很多图彩,名字就叫中学生成长足迹,老师已经习惯这个,最后综评的时候,把这六本都拿过来有同学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活字会写一个综合评定,基本上学校开一两次班会,交流这六个册子,到底是怎么表现的,我们把这个叫班会展示活动。第三个方面,要做这个,这是问卷通过网络做的综合素质评定,每部分教师评价是20道题目,根据教育部六个纬度,60个子项,其实就打个勾,学生问卷点击20次、提交就完了,剩下都是计算机做统计,所以老师没有觉得压力很大。最后统计一下一个班级完成这工作到底花多少时间,对每个学生来说差不多需要半个小时把全班的做一遍,如果老师做一般也需要一节课的时间。

  提问:现在核心还是小学生进入重点中学,进入重点大学,这综合评定有多大的意义?

  


  吴颖惠:新课改遇到最大的问题,现在遇到高中课改不搞了,和往后推,这素质在初中这一块用,这是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到位,比如你得了一个综合素质A到底相当多少分,我们没做这个,我据的这一次做得非常好就是导向,用孩子话说我觉得初一应该怎么过,初二应该怎么过,当初什么事为什么没做,如果那么功利考虑新课改,那没办法做,这是重点中学升学的参考,教育部提出高中课改往后推几年,北京市就不参加了,这一届初中生,现在进入高一,可能有一个反复,过去做的东西可能没有用了。高中的教材也在渐进改革,现在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倒不会有多少问题,所以要给课改减负,虽然高中课改不进行但是也有很大的变化。唯一不做就是教育部提出新的高中方案,就是大量选修课。

  提问:海淀在新课改有没有把社区作为源泉,你们考虑这样问题怎么做的?

  吴颖惠:海淀区有非常好的社区资源,包括各大科学院,我是海淀区课改办公室秘书长,我介绍去年连着三年做什么事,只要你在海淀区所也单位,包括部队也好科学院也好做了一个评比,需要填一张表,你可以为中小学教育提供的资源,比如动物所说我们这有一个动物实验室可以免费参观,然后根据申报的情况做一个评比,每年评比十个社会实践基地,我们会挂一个牌子,联想企业就挂着海淀区课改办公室发的牌子,这样学生可以免费到企业里参观,到这样实验室里参观,一个学生到科学院实验室做实验,还有到评的基地去免费参观。做社会的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实验。去年评10个申报50个单位,今年上周刚发的通知还想再评10个,今年已经申报100多个单位了。

  提问:你们在评价学生时候用综合评价体系对于一所学校,或者对于一个老师的评价采取相配套的措施吗?

  吴颖惠:对学校评价没做,对老师有一个《教师发展手记》一共16页,每个参加课改的老师一学期一本,这本什么时候填,开学初拿到新教材前面填几页,这新教材哪个出版社出的,给你感性认识什么样,什么留下深刻的印象,新教材怎么评价的,这是拿到教材前填,在教师实施过程中间填一次,一学期填三次,认为哪课书最好上,哪课书最有创意,哪课书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和单元,这就引导老师分析教材,到期末有一个学期反思,这一学期回过头来觉得在使用这本教材中间有什么得失,有什么感想。这一学期要求做一本,老师们也挺感兴趣的,也做得特别花哨,挺漂亮的,到处是非常人性化的语言和图片。这些东西课改办一年500万经费,去年600万,所以所有东西都是向老师学生免费发的。

  提问: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也出现一些方案,现在新课程又出了方案,显然两次是不同的,不同在哪儿,是改建还是重建?

  


  吴颖惠:没有不同,刚才这就是对学生的评价,综合素质看到原来对素质教育的评价,那包括学生的评价,学校的评价还有对教师的方面没做。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6:01: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单元:新课程.校长

  祁团:我来自甘肃,我们作为贫困地区的人在这里要谈的是困难,但是我觉得谈困难不是我长处,我习惯在现有基础上面对困难如何把事情在自己范围内做得更好一些,所以把地方培训的时候准备的一个讲稿,第一部分谈困难的,就把这跟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部分内容也不是学校和县上的内容,好多地方接触老师和校长,使大家了解一下我们整体,新课程在我们地方是2004年实施的,我观点可能与大家不同,我觉得新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种理念,现在东部的老师如果把那些理念灌输进去就自觉在实施,而不是政策的问题,政策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课本里面有一些内容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城市的内容,对城市孩子来说是农村的内容,关键我们学校在教学之中把内容可以很好的开发,并且扩展资源,比如农村好多资源城市没有的,城市好多资源农村没有,不是说农村资源绝对比城市少,而是好多方面比城市得多。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重大的举措和载体,如果按新课程以前理解素质教育的东西做,新课程实施改革好,素质教育也很好,改革的理念与发展的目标,与素质教育是吻合的,而不是冲突的,但是总体情况来看,现在进行素质教育大讨论,因为问题比较多,说明素质教育搞了十多年还不乐观,新教学改革有些方面做得不太理想。在学校中有三大困境,一个教育者感念滞后整体素质不高,学校落后,资源匮乏,环境信息不畅,人浮于事。

  教育者整体学历层次低,我们一个学校如果我领导他,我会让他走向全国去,所以不是绝对的,整体素质不高是整方面,主要体现学历低,学理结构杂,有一些老师的学历比如是本科了,有一些是进修的,通过各种渠道进修的,在农村好些地方没有学历或者学习过其他专业的,比如上过中专,或者其他学校的,因为地方师资比较少一些,他们通过正规的渠道,通过正规的考试进学校,再去拿教师资格证,有一部分提前拿到了,这些人由于学历的问题,各个方面的问题,对教师这个行业不太熟悉,还有学识水平较差,有老师有很高的文凭,其实知识面很狭窄,老师这个职业要在生活在很多的学科领域里面要掌握很多的知识,特别是人文方面的知识,这样对我们理解能力,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好处,另外见识少,我们一些老师没有见过铁轨,事实上这不是教学中遇到一点问题,就说明老师见识少有老师没有见过坐过火车,自己见识少,自己思想思维,特别新合成改革过程中间,在课程资源开发上自己思维受到局限,只要资源能很好利用起来都会有问题。教学方法改进困难,课堂教学难以改变,校本课程开发无从着手。很多不知道什么是新的课堂,什么是旧的课堂。我们有一个困惑,我们老师看到不是这样,素质教育的时候有一些骨干老师教课,大家说好,但是有时候我们老师经常看他们课,变化也不大,有什么事汇报还是主干老师说,专家领导看到是一部分人,不是大面积的,大部分存在很多的问题,学校新课程改革,2004年实施的,但是2003年自己培训,2004年就组织听课,没有新教材,但是用新理念实施教学,那时候每周组织听课不少于两节。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我的理念不是专家学来的,意思差不多,是让两个老师上同样的课,他听了人家的课,然后他再上,但是有的好有的差,在课程开发老师是很重要的资源,学生是主要的资源,所以认识在我们自己。

  学校设施的落后资源匮乏,特别是专家指导的资源,我自己考虑我们学校需要有一个考评的方案,如果计划由这样专家指导,我们一些方法就达不到,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资源,比如有一些能够教课的老师比较少,虽然总认为是少数人,但是实施的就是一个样板,我们又把它引进到地方,这样资源少。信息不畅人浮于事,社会大环境,影响我们学校老师不想好好的搞工作,这种情况是思想方面问题,不是主动的工作,比如2004年使用北师大的教材,我们今年改成河北版的,搞了很多的培训,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培训没有实际的意义,有一些学了以后把理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行动是不容易的,简单粗放的教育行为在一些农村地区,我敢说在城市地区也存在一些现象,有一些老师和学校的领导对教育比较粗暴,他实施起来可能就有问题。

  这是一个学区校长管十多所学校的认识,下面是骨干教师对新课改没有感觉,糊里糊涂,尽折腾这是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说的话。

  这是一个教研员的来信,“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了,但是我们这里至少有90%的教师不知道它的基本理念,更不要说去如何实践了,我们暂且不说新课程理念,就是起码的教育理论与原来,我们的老师几乎为零!课堂满堂灌,从来不注重学生的感受,评价学生老师全部以成绩定论,差生面不断扩大,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家长也是这样!想我这样进行教研的,全镇仅此一人!我们教师根本不懂所以就没有困惑,这是我们这里的基本情况,告诉你,我们这里教育还是相当的发达的,我们是实验区”。

  我觉得我们作为校长,我们的责任不是讲困难,讲困难的人一般是为自己寻找客观的理由,我们面对现实把自己东西搞好更好一些,我也是这样的,我们也需要这样做,校长起码要把自己的学识提高,用文化涵养自己的素质,用文化涵养学校的素质,用文化涵养教师学生的素质,我们才能很好实施新课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8:47 , Processed in 0.0714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