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注册会员]范崚瑱:小学生作文中个性弱化现象寻因及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30 18:3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生作文中个性弱化现象寻因及对策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范崚瑱

所谓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指的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个性化视角中的事物,表达个性化的感情和见解。个性弱化现象,指的是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题材单一,内容空洞,缺乏主见,语言贫乏的现象。有的学生为了交差,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故作粉饰,言不由衷,起陈铺展,颇多规矩形同八股,语趋伪圣。同一题材的文章甚至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属于“这一个”的独有体验、独到见解、独具匠心日渐稀有,一句话“个性弱化”了。

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源,是我们力图改变的起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对照和个案追踪,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生活时空窄化,个性体验匮乏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文章倒语>序》)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然而,审视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我们忧虑重重。

笔者以本班69名学生为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

表一:

往返家校间的方式

人数

比例

家长用摩托或自行车接送

62

89.88

自己坐汽车回家

5

7.25

步行回家

2

2.90




分析:学生的生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两点一线,往返于两点之间的路程原本是学生自由的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坐在父母亲背后的车座上一闪而过,他们因此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生活的空间无意中缩小为家庭和学校两点。笔者曾经在作文课上组织学生沿着学校附近的护城河漫步。沿河马路是许多学生每日上学的必经之路。一路上,学生走走停停,有的兴致勃勃地拾着各式落叶,惊叹于它们的多姿多彩;有的打量着建筑物上的各式广告,评头论足;有的细数沿途公共设施,如:电话亭、指示牌的污损情况,感慨市民素质有待提高……在一处绿树成阴的路边小公园附近,有一个小女生提醒大家:“听,好像有鸟叫!”全班竟然都悄然驻足。笔者也随着他们侧耳倾听。果真,不知林中何处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当时,笔者感动莫名,看看身边的学生,这些天性好奇的孩子,眼里也都亮闪闪的。如果他们每天都有一段自己步行的时间,他们将会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发现和感动呀,被家长接送使孩子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失去了很多。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34:58 | 只看该作者
表二: 假日生活调查

双休日上学科补习班

55

79.71

长年练琴

7

10.14

长年练习书画

6

8.70

长年学棋

12

17.39

上其他特长班

5

7.25



分析:亚里斯多德讲过“闲暇出智慧”,有闲暇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空:独立地思考,自主地发展,自信而能动地挥洒才智,才能心理坦然,心情轻松,释放个性。从调查来看,我们的学生 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读读自己喜爱的书,做做自己喜爱的事,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 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闲暇出智慧、闲暇出思想、闲暇出想像力。个性中举足轻重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往往是在闲暇时间中主动选择和自我反省获得的,满负荷的生活导致学生自主意识淡薄,个性兴趣磨灭。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35:30 | 只看该作者
表三: 休闲方式调查



看电视

55

79.71

玩游戏

2

2.90

找伙伴玩

4

5.80

看书

17

24.64











分析:学生的休闲方式单一,由于长期缺乏自主安排闲暇时间的锻炼机会,学生甚至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即使拥有难得的闲暇,也只会选择看电视来打发时间,积累生活经验,获得切身体会的途径更窄了,生活的源泉不丰盈,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作为学生主要生活时空的学校和家庭,也因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生活贫乏。前者,因学科本位的影响,升学阴影的威慑,不能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后者,因家庭规模的缩小(越来越多的家庭是三口之家,父母又忙于工作),孩子生活的圈子也缩小了,这一切都加剧了孩子个性生活的贫乏,个性体验的匮乏。

对策:学校教育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人际交往,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学生丰盈生命,发展个性的必需天地。

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不要用作业填满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时间于学生,还自由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还个性于学生。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暇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
4#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36:02 | 只看该作者
二、阅读量小,精神缺少滋养,思维浅表化,缺乏个性化的见解和情感。

场景:在一次活动作文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分成四小组,按分好的小组每人写一个词或词组,分别满足“谁”“在哪里”“干什么”“怎么样”的条件,写好后按顺序组合成一句话。因为事先要求对自己所写的内容保密,所以重组以后的句子笑话百出,有“阎王爷在落满雪的校园里往返跑,惨不忍睹。”的,有“萨达姆在马路上抢鸡腿愁眉苦脸。”的,有“杨心仪在花生壳里吃面条,难过极了。”……

活动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以本次活动为材料,自由发挥,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许多孩子在习作时满足于记叙当时的有趣情境,边写边嘻嘻哈哈乐不可支。只有一个孩子表达了这样的思考:“四个人四个脑袋,四种思维,组合成的句子当然不合情理。看来要知道别人的心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是被别人误解了也没有必要生气,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别人了解才是最重要的。”

背景:这个孩子平时很爱看书,而且阅读的面很宽,涉及少年百科类,小说,散文等,有写随笔的习惯,经常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

分析:小学生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个性飞扬的习作无一不体现着学生深刻的主见,独有的丰富情感。但是,许多学生不善于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习作无从下笔的并不是少数,然而,一旦指导,习作中充斥的大多是教师的见解,教师的情感,学生只是简单接受而已,个性的鲜花总是难以展开她美丽的笑颜。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生活贫乏,精神缺乏滋养,心不够敏感细腻。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直接触着人生,它所表现的境界是个有机体,以整个人生为它的范围。阅读能吸收了许多好的意思,获得许多人生经验,不仅调节了学生的大脑,还成了学生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

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语言文字为阅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他的脑海,使他如身临其境,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作品中表达的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流露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如母爱、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洋溢的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潜移默化地滋养少年人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如果说生活是“源”,那么文学作品就是“流”,沐浴其间,接受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人性的铸造。我想,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吧,有了丰厚的精神的底蕴,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个性纷呈的情感浪花,也就会有属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流露——个性化作文。

对策:

1、控制作业时间,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为孩子留出阅读的时间。

2、组织班级读书会,营造阅读氛围。班级读书会的组成,有助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在群体阅读中,获得读书的乐趣,持久地保持阅读地兴趣。

3、提供阅读指导,把握阅读内容的质量。

4、警惕阅读中的功利主义,提倡全效阅读。阅读地功利主义表现在要求阅读能在短期内提高习作或语文水平,忽视了阅读的娱乐,认识、心理调节等功能。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36:40 | 只看该作者
三、缺乏安全感,封闭自我,抑制个性

场景:窦桂梅讲过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北大研究生卢迪给一个小学生当家教。一天,卢迪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卢迪就问:“孩子,你的作文是不是抄来的?”

孩子生气了,说:“根本就不是,那是我自己写的。”

于是卢迪就问他说:“我问你,你热爱你的家乡吗?”

孩子看了看卢迪的表情,说:“你想听真的?”

卢迪说:“对。”

孩子说:“我根本就不爱我的家乡,这里污染特别严重,经济非常落后,这里的人我都不喜欢。说句心里话,叔叔,我就想像你那样出国留学,最后到北京、到上海这些大城市。”

卢迪说:“既然你心里这样想的,为啥不这样写?”

孩子说:“这是我的心里话,这不叫作文。作文一定要写健康的,一定要写向上的。我们这样写,老师那里过不了关,同学会笑话。”

分析: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还不够充分,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有着很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炫目的美丽令人惊叹。“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叶圣陶)式的小学生作文,是一种供学生展露心灵的渠道。然而,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幸运地找到让内心袒露出来的途径。写作文时,不是考虑我想说什么,而是思量我该说什么,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关在心的最深处,还在出口落下了重重心锁,唯恐他们一不小心溜出来,被老师和同学笑话、指责。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自然无从寻觅。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与教师对作文的认识和态度有关,许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对作文寄予的期望太高,作文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孩子的作文背负了太多,以至于许多孩子在一开始就对作文敬畏三分,甚至怕得要命。加上作文的评价历来要求偏高,即使很出色的作文,也只能获得8090的高分,永远有20分左右被扣除,被否定,孩子对自己的习作缺乏自信。

小学作文教学的成人化与文学化倾向,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点,重视小学生独有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兴趣规律、注意规律、思维规律、记忆规律等),而要求小学生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去审视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以成人思考的方式去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成人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见解、认识和思想,使学生惶恐,不敢用自己的独特视角,独有语言,表达独具的情感。

教师在面对学生作文时居高临下的判官地位使学生在习作时始终处于心理弱势的状态,每一句“白底黑字”的话都将面临着教师的审视,面临着教师的评点,在这样的心灵状态下,学生很容易就采取自我防卫,关闭内心世界,选择公认的语言和思想,去迎合评点者的标准。同时,也避免了因为袒露出太多的真实自我,而可能招致的批评和否定。

总而言之,学生对袒露心灵缺乏安全的认可,必然带来封闭自我,淡化个性的结果,作文的个性就在其间弱化了。

对策:

1、给作文减负,放低作文的门槛,让更多的学生敢说话。

其实,孩子的作文只是孩子生活的反映,是简简单单的“用笔说话”。尤其是在小学习作起步阶段,孩子的只要写了就是好的,哪怕写的是流水帐,也是值得表扬和保护的。有的孩子在最初的作文中,难免有些不合语法,有的甚至不乏土语,那也无关紧要,随着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想说的话说得更明白。至于写作的技巧之类,那是以后的事,是在当孩子有了大量的写作尝试之后,才能,才有可能提及的,早了,难免拔苗助长,吓倒了孩子。教者不妨唱一唱这样的作文教学三步曲:启蒙——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让孩子敢写;提高——引导孩子观照自身,关注生活,使孩子有得写;深入——启迪孩子对现实生活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感受……

2、多一些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

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是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教者的智慧——他们毕竟是小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完成,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在你的面前。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者的溢美之词,对这些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可贵呀,往往就在此时,在教者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孩子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被点燃。作文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对作文的恐惧被消除。

3、蹲下来看孩子,发现孩子世界的合理性。

A、“蹲下”了,意味着我们抛弃高高在上的指点和说教,我们能与学生靠得更近,能发觉孩子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才能感受到孩子因为丢失了妈妈买的橡皮而郁郁寡欢不是小题大作;和伙伴拌嘴有着维护尊严的意义……教师只有“蹲下”,看到学生的心理,也才能在阅读他们的习作的时候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B、“蹲下”了,意味着我们“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去看”,我们能了解学生的千差万别。孩子本就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蹲下来”的教师才可能领略到这些差别的美丽,才能和孩子一样流连童真童趣,从而赞同“我的疑问和米袋里的米粒一样多。”是意蕴生动的语言。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视角,我们在评点孩子习作的时候必然多了欣赏和赞美,孩子产生的便是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打开心锁,让内心的感情流出来,也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期待了。

 

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顾忌的表述空间,不要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之作加以过多的评头论足,吹毛求疵,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多一点理解和欣赏,做孩子们的知音,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近其本色与本质,让孩子的个性“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换来一个作文个性化的春天。





作者:范崚瑱

职称:小学高级

年龄:34

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邮编:226001

电话:05135819353

E-mailFLZ999@163.com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37:25 | 只看该作者
捕捉心情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范崚瑱
问题的提出:

心理活动的描写一直是学生习作中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事过境迁,学生无法重新获得当时的感受,下笔自然不容易。即使当初的心理感受还依稀可辨,鉴于孩子及时关注自身情感的能力不强,一般难以细细描摹心理。加上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有相同的心理体验,教师在习作指导时也就无法集中指导心理活动描写。因而,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就成为习作中难以落到实处的难题。笔者尝试在作文课上设计了一个情境,使学生获得相对较为强烈的心理体验,捕捉心情,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实况简述:

踏着作文课的铃声,我拿着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方形锦盒走进教室,小心翼翼地放在讲台醒目的位置,还煞有介事地盖上一块明黄色的绸缎。孩子们原本该枕在手臂上的脑袋一个个竖了起来,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写满了问号。

我竖起手指贴在嘴唇上,轻轻地一嘘,随即示意全班坐好,开始上课。连后排的几个调皮大王都捂着嘴巴,伸长了脖子,等待着什么与众不同的事发生。

哈哈,这些小东西上钩了,我费了好一番功夫修饰我的盒子,大费周章渲染神秘气氛,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理。


我小心地摇动盒子,发出轻微的碰撞声,说:“孩子们,盒子中有一个我最喜欢的非同一般的动物,猜一猜,是什么?”

“是小鸡,要不是小鸭子,最近校门口每天都有人在卖。”

“小鸡小鸭怎么算是非同一般的东西?是小刺猬!”

“是蛇!”

“不可能,老师胆子没有那么大,她不敢抓蛇,我打赌!”

“是蝌蚪……”

“是老鼠……”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纷纷在座位上猜测,说什么的都有。学生由窃窃私语到互相争论,气氛热烈

猜吧猜吧,越说越离奇,争起来最好,居然还搬出了推理的那一套,能判断出我胆子小,不敢抓蛇!有点门道。

我微笑着打断他们的猜测,说:“很好奇吧?想一睹为快?好,把你现在的真实感觉写出来,待会儿读给大家听,我们选最好奇的同学来观看!注意,名额有限,只有三位。”
平时写文章,好像都是为我写的,今天可是为自己争取“观看券”呀,只有三个人能看,不怕你不抢着写。不就是写写自己此时的心情吗,这种好奇感不让你说说,你还憋得慌呢,怎么想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心,平时教你们这些总觉得摸不着边际,现在感觉到了吧。嗨,写得还真顺手,一会儿就有人举手了。


很快,学生都写好了,催我快选。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自己的习作,有个学生说:

“老师今天很奇怪,居然带着一个漂亮的盒子来上课,瞧她那神秘兮兮的模样,真不知道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听她说盒子里有一个非同一般的小东西,机灵可爱,还是她最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有的说是小鸡,有的说是金鱼,还有的说是蛇,我觉得都不大可能。到底是什么呢?我头脑里的疑问比米缸里的米粒还多,真希望我是老师的心,那样我就能知道老师到底在搞什么名堂了。”(这小家伙平时成绩可不咋样,写作文比榨油轻松不到哪儿去,今天的文字可真生动,“头脑里的疑问比米缸里的米粒还多”——独特的说法,是比喻还是比较?“真希望我是老师的心”——只有孩子才有的天真的语言,多有童趣!

“你的文字打动了我,好,你来看吧。”

就选他了,瞧他那激动的样子,够他自豪一阵子了。

其他同学既遗憾又羡慕。他在同学们的注目礼中走上了讲台。

我说:“我们俩悄悄地看,这是咱俩的秘密,看完后可不能泄漏,你能不能守口如瓶?”

孩子忙不迭地点头:“保证守口如瓶!”

我故作神秘地把盒盖慢慢打开,半开半闭地让他观察。全班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观察者想从他的反应中捕捉到答案。

他显然被看到的东西弄懵了,愣愣地站着,等他醒悟过来,不由地笑了。但是因为事先有言在先,不能讲,他笑着走到座位上,神秘气氛在教室里弥漫开来。

我说:“哈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盯着季添川狠瞧,想从他的反应中发现什么秘密吧?你看到什么?你又什么新的感受?还是写吧,一个一个地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写下来,小组为单位自己先选吧,从小组胜出者中我们再选两位来看!”



学生平时观察总是粗枝大叶,人物的神态描写都是粗线条的,不是不会描写,根本就是没有注意,刚才却都十分注意观察讲台上发生的一切,估计每一个细节都被他们捕捉到了。季添川的反应也够绝的,瞪大眼睛,凝视,愣神,恍然大悟,会心一笑,得意洋洋,纯粹自然的反应,连专业演员都不见得能表现得这么层次鲜明!估计从只笑不语的观察者身上并没有获得答案,倒是被他的一愣一笑弄得心痒难耐,同学们写来也很顺手。大部分的孩子描写了观察者的神态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己的心理感受,有个同学说:“从没有见过季添川笑得这样灿烂,好像捡到了什么宝贝,不要太得意哟。”)



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读自己得文字,由小组推选一个在全班宣读自己的心情记录,从中选出两位学生上台观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机会,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字总要有人来欣赏呀,自己的心情总要有人懂嘛,我就是再长十只耳朵也不够用,小组合作当然十我最好的选择啦。)

吵吵了好一阵,总算选好人了,我依然要求看的人不能泄密,结果也依旧是观察者若有所悟,笑而不语。学生的好奇被激发到了极点,加上观察名额已经满了,失望情绪也油然而生。有几个女孩都快哭了,有胆大的男生开始抗议——不公平,我们也很好奇,为什么不能看?

我只好表现得很无奈:“说说我必须给大家看的理由,要不把你的失望或者气愤写一写?写下此时的心情,实话实说,为大家争取揭开秘密的机会!”

于是,大家有的动之以情:“我急得心都快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老师最通情达理,不忍心看我这样吧?”

有的示之以哀:“我失望极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

有的干脆威胁开了:“老师不给看,我就和大家一起把盒子抢过来……”

敢于把自己的失望,甚至愤怒表达出来,也能成就精彩的文字的,我的孩子们。)

我只好当众打开盒子,把盒子送到每一个孩子的面前揭开谜底——盒子里放着一面小镜子。

我动情地说:“孩子们,那个老师最喜欢的机灵可爱的非同一般的小东西原来就是你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非凡之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都能创造奇迹,都是值得骄傲的。请记住,你们每个人在老师地眼里都是非同一般的,请相信你的独特和非凡,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独到见解,去创造奇迹吧!”

当我在黑板上写下“我最喜欢的非同一般的小东西是谁?”这行字时,全班孩子争先恐后地冲上讲台,在黑板上大书自己的名字……

我的可爱的孩子们,但愿你们记住今天的感受,相信自己的独特和非凡,世界因为你们每一个的不同而精彩,大胆地关注自己地感受,自信地去生活,去创造,你们会获得更多人的喜欢,更多人的尊重,更多人的感激!)

最后,我引导学生整理当堂写的片段,以《出人意料的结局》为题,写成一篇文章。同时告诉学生心理活动的描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是要把当时的情形和当时的感受详细地写下来,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你的感受,就像课上同学们设法让老师了解你的感受一样……

孩子们,请原谅老师一度带给你们的失望和愤怒,看到你们扑到黑板前兴致勃勃地书写自己地名字,我是多么地感动呀,我爱你们。我永远珍惜我们共同生活地每一分中的心情,那么多的惊喜,震惊和感动……)



2004年第一期《教师之友》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40:0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作文需要故事
孩子写作文一旦超越了“老师要求写的”,步入了“我要写”的层次,写作文便开始有了乐趣,朵多多少少开始有了创作的影子。此时,对于这些学生的习作指导也就不能仅限在把话说清楚的层面了。
范净修同学交来一篇习作,说是准备投稿,希望我能够帮她改改。(见原文)
原文的语言清楚明白,层次也是明晰的,语句似乎并不需要修改很多。可是,读后总给人一种说教的印象。说实话,孩子一旦有了明确的主题,总习惯于迫不及待地宣告出来,缺少一种兴致勃勃讲故事的耐心。我找来了几个有兴趣的孩子,一起商量如何修改本文。
我:细读读,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生:很好。“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他们都是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一旦放弃了生命,生命就会一去不复返,那将是永久遗憾。”说得特别好。
生:范净修对她的外婆很有感情。
生:题目是外婆的微笑,可是,外婆好像写得太少。
……
我:罗丹砍手的故事知道吗?
(我给孩子讲了这个故事)
我: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生:艺术品要讲究整体感。
生:文章只有几个好句子不行。
(我和孩子们一起重温了《润土》,请他们对比两篇文章阅读的不同感觉)
生:《润土》是在讲故事,我们读起来就像和鲁迅一起和润土玩。
我:如果叫你们做导演来拍《外婆的微笑》和《润土》,你选哪个来拍?
范净修自己也选择《润土》来拍,她说,《润土》就是一个故事,文中中几乎已经交代清楚了每一个镜头。自己的文章没法拍,很多都是自己的叙述和心理活动,没有办法拍。
于是,我建议她修改一下,把文章统一到一个故事中,讲出故事中的镜头来。孩子的悟性真高,于是有了修改后的文章。
烦劳各位语文教育同仁,各位写作高手费神看看两篇文章,提提意见,我担心误导孩子。各位帮忙诊断诊断哈……彤铃先行谢过各位热心人哈!
外婆的微笑(原文)

在我的心目中,外婆是个好脾气而又乐观的人,我从未看见外婆发过火,面对任何困难或不如意的事,她总能坦然地面对,并且乐呵呵地挺过去。
但这次左耳突发性耳聋对于外婆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们都认为外婆挺不下去了,但到了医院眼前的一幕却让我们改变了心中的看法:外婆正靠在病床上与另一个病床上的病人谈笑风生,她虽然听得十分吃力,但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还不时用手比划着,兴奋得像个小孩突然得到了一堆糖果一样。外婆看见我们来了,更是高兴,连忙叫陪同在旁边的姨妈给我们倒茶,并亲自拿着一袋面包递给我,让我把它吃掉,她还询问了我们最近家中的情况,我的学习成绩,仿佛自己是健康的,没有一点疾病来干扰。爸爸在旁边不无担忧地问了一句:“妈,您的身体不要紧吧?”“哪里,哪里,我只是耳朵出了点毛病,其他都很好,我还经常出去锻炼呢!”外婆依旧是微笑着,她那红扑扑的脸上似乎充满了活力。
听姨妈说,外婆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的治疗还有许多药片,虽然治疗不是十分的痛苦,但外婆依然很累,她的耳朵听不见,但她又喜好热闹,耳朵听不见对于她来说有多么的难受,但外婆依旧是挺了下来,她用看电视和哼小曲的方式来克服心中的寂寞,她知道,他的耳聋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如果不好好地治疗和护理,后果就不堪设想,她便尽自己所能,好好地吃药,锻炼自己的身体,配合医生的治疗,克服自己心中的寂寞……她努力地做到最好。
现在,外婆的耳朵在一点点好转,她的微笑也一天比一天灿烂。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走着走着难免会不小心跌倒并坠入恶梦。耳聋对于外婆来说是一个恶梦,而外婆却微笑着面对它,并努力去打败它,因为外婆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他们都是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一旦放弃了生命,生命就会一去不复返,那将是永久遗憾。
让我们珍惜生命,为生命投去坚强勇敢自信的微笑吧。
范净修

外婆的微笑(修改稿)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六(6)班 范净修
20092
“外婆的微笑依旧在吗?”在去往医院的途中我忧心忡忡。
外婆是个好脾气的乐天派,我从未看见她发过火,总是乐呵呵的。但这次左耳突发性耳聋对于好热闹的外婆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据说她的耳聋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如果不好好地治疗和护理,后果不堪设想……
还没有走进外婆的病房,她爽朗的笑声就扑面而来——外婆正靠在病床上与病友谈笑风生,脸上却洋溢着微笑,还不时用手比划着,兴奋得像小孩突然得到了一堆糖果一样。
看见我们来了,外婆笑得更欢了,连忙叫在一旁陪护的姨妈给我们倒茶,翻出一袋面包递给我吃。接着就询问起家中的情况来,我的学习成绩问得更仔细,没有半点病人的模样。只有前倾、侧耳的姿势在悄悄地告诉我——她听得十分吃力。
爸爸在旁边不无担忧地问了一句:“妈,您的身体不要紧吧?”
“哪里,哪里,我只是耳朵出了点毛病,其他都很好,我还经常出去锻炼呢!”外婆依旧是微笑着,她那红扑扑的脸上似乎充满了活力。
听姨妈说,外婆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的治疗还有许多药片,挂水、吃药、检查,很麻烦。但外婆从来没有烦恼过,电视听不见就当哑剧看,时不时地还哼哼小曲,做完治疗还到医院的花园里活动活动,自得其乐。她的康复情况是病房里最好的……
“外婆,你还难过吗?”我抚摸着外婆温暖的手轻轻地问。
“生点小病有什么好怕的?”外婆显然没有听清我的话,自顾说着,“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的,走着走着不小心跌倒,或者做个恶梦什么的,总有的。乐观点,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相信自己,积极治疗就行了……”
耳聋对于外婆来说是一个恶梦,而她却微笑着面对,并努力去打败它,正如外婆说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都是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一旦放弃了生命,生命就会一去不复返,那将是永久遗憾。愿外婆的耳朵一点点好转,愿她的微笑一天比一天灿烂。
我也要珍惜健康和生命,为生命投去坚强勇敢自信的微笑。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48:33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生作文个性的沦落与拯救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范崚瑱

摘要:本文从写作素材撞车多,写作思路雷同严重,作文表达的主题单一,文趋伪圣,真话难觅四个方面描述小学生作文中个性弱化的现象。指出“文以载道”的传统作文观禁锢了小学生的习作思维;作文教学过度注重作文技巧的传授;低估学生独创能力,给作文规定了太多的框框是造成小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的原因。提出了给一个安全空间,让思想自由地慢慢绽放;解放阅读,让每个学生拥有个人的语文资源;改变学生习作的批改方式,让学生习作拥有真正的读者共三种增强小学生习作个性的策略。


关键词:习作个性 写作空间 批改方式



正文



笔者经常听到周围的语老师议论,作文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大同小异,还不如批改日记来得有意思。小学生的作文越来越没有个性,因而失去了可读性。让我们关注小学生作文中个性弱化的现象:


写作素材撞车多。写到好事就是拾金不昧,车上让座;写到父母的爱,就是生病上医院;写到老师,就是替“我”补课,来家探病。每次作文总能找到大量似曾相识的面孔,使人感叹孩子的生活如此贫乏。


写作思路雷同严重。笔者曾经布置一篇作文《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万万没有想到,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爸爸和妈妈吵架的事,虽然吵架的原因有所不同,但是内容、思路雷同的程度,让人感到吃惊,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


作文表达的主题单一。学生在面对一个作文题目的时候,选择的总是最大众化的主题,似乎是在谨慎地维护着什么。一篇以《变化》为题的文章,描写门前一条路如何变得整洁宽敞成为最受欢迎的选材,歌颂祖国、家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最保险的主题,单一的程度令人吃惊。


文趋伪圣,真话难觅。孩子的习作,本应该是孩子最本真的思想的暴露,然而现在大多数孩子的文章追求正确、鲜明、高尚的立意,孩子们说着大人话——好些大人们爱听的常说的话,自己的感受被压缩到最阴暗最狭小的角落,还在出口处加上了重重心锁,防止他在一不小心的时候溜出来,被习作阅读者批上不健康、不积极、无意义的评语。孩子们也变得功利了,老师爱听什么就写什么,什么能得高分就写什么,至于自己的感受、心底的私语,则被孩子自觉不自觉地抛弃、掩埋。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小学生的习作为什么呈现个性弱化的现象?


一、“文以载道”的传统作文观禁锢了小学生的习作思维。


从我们做学生的时候起,我们就被告知,作文要表达正面的思想。而小学语文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信奉“教作文就是教做人”。既然教作文就是教做人,而做人必须做一个积极的健康的乐观向上的人,所以作文也就理所当然地不能写低级趣味的、消极颓废的、肤浅片面的东西。命题的时候也正是抱了这样的观点,往往或者明说,或者暗示该表达怎样的思想、即“该载什么样的‘道’”,以期望自己的命题能帮助学生“通过作文来好好地做人”。


本该抒写真感受真思想的作文一旦载了那么沉重的,它自然就沉重而僵化了。


二、作文教学过度注重作文技巧的传授。


小学生的读物中最好销售的大概就是小学生作文选了,甚至有老师把背诵优秀作文作为提高学生作文分数的法宝秘诀。每次作文指导课,老师从开头到结尾,乃至中间的结构都做详细的指导,什么地方要详写,什么地方要加入心理活动描写,重点段落可以使用哪些句式,有什么好词好句可以参考,不厌其烦。在训练观念上,注重形式、轻视思维。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过多地注重作文技巧训练,而不注重文章内容的挖掘,注重用语巧妙,却不注重思维的训练,扼杀了小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使小学生成为方法、技巧的奴隶。常常是老师依照课本中的训练内容照本宣科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作文写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三、低估学生独创能力,给作文规定了太多的框框。


小学生在自己习作的时候是否有创新的能力,从而创造性地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内容?对此,持怀疑态度的教师不是少数。其实,学生的每一次写作,就是一个自我的创新过程,是他对自己的语言、情感甚至思想的一次超越的尝试。在这点上,“个性的”也就是“创新的”,二者并无矛盾。但是,学生的这个创新对教师这个思想阅历远远高过他的人而言,却仍显得幼稚和肤浅。加上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感受的时候,常常会自觉地运用一些对他来说是新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他正在形成的思想,因此他也会较多地出现一些错句、别字和语意晦涩的语句。这些不成熟的语言由于不符合教师的对语言规范的要求,因而显得另类而别扭,成为被批评的对象。教师为了保护学生语言和表达的规范性,于是一番好意地提供范例,提供语言素材(诸如好词,好段),给作文加上了一个个看不见的框框。


于是,为了让教师承认自己的文章是“创新的”,他只能不说自己的话,而说出他认为是新鲜而时髦的话;他就不得不为了“假创新”,而背弃“真自我”了;到这时候,创新也就成了个性的刽子手,作文教学打造的“创新”的框框,也成为扼杀学生的写作个性的帮手。



小学生作文个性拯救之路:


途径一:给一个安全空间,让思想自由地慢慢绽放


作文的实质是学习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感。正因为此,每个真诚地写作的小学生,他的每一次写作都是新的。即使是在讲述自己的父母如何细心地照料病中的孩子这样的老掉牙的故事,对于讲述者自己来说,也是真实而真诚的,也是新的。这个“新”是相对于习作者本身而言。就如同每个人都要经历呀呀学语、蹒跚学步一样,他是在走着自己的成长道路。即使前面已经有亿万人这样做过,具体的人,依然需要重复这个过程,而且总是沉浸在不断获得新经验的喜悦之中。因此,我们要换一种角度去看学生作文中屡屡出现的“老调重谈”,以宽容的心态等待孩子完成他的成长,就如同耐心等待孩子完成学语的过程,然后才来期待他的妙语连珠一样。教师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写作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想,都要被允许自由地表达,即使表达得不那么流畅,即使是别人早就阐述过的思想,教师也要以一种真诚的欣喜加以关注,在合适的高度提出进一步努力的建议,期待着思想的花儿开得越来越灿烂。


途径二:解放阅读,让每个学生拥有个人的语文资源


曾经,笔者认为学生的作文个性弱化源自生活的贫乏,如今笔者却更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贫乏的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作文没有个性归根结底是缺乏个性化的思维,他们没有自己观察的独特视角,没有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因而也没有独特的情感,大多数的学生习惯于被成人安排。这种安排大到制定兴趣爱好,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小到星期天的活动安排。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改变这种状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与思想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当然,阅读的丰富,不仅指足够的阅读量,还指孩子所读的书籍应该包括各种不同思想的作品。在阅读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依附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之上。小学生作文教学问题的根源在阅读上,教师应从解放阅读入手,让每个学生拥有个人的语文资源。


途径三:改变学生习作的批改方式,让学生习作拥有真正的读者。


习作的本质是作者用笔表达自我,和别人沟通,只有形成了真正的沟通,习作者才可能有倾诉的愿望,去想方设法将属于自己的见闻情思尽可能详尽地加以描述告知他人。而营造这种沟通氛围的第一责任人就是教师。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手中的笔只是评点学生在习作是否文从字顺,符合作文的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判官而不是读者。每个人写文章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有一个假定的阅读对象,习作便是面对这个阅读对象的一种倾诉。而学生提笔作文的时候,脑海里的假定阅读对象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偏偏教师是以高高在上的判官形象存在,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和取悦老师的目的而再三斟词酌句,粉饰着自己的思想意识,个性在这过程中弱化了。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作文的时候,首先应该扮演好第一读者的角色。他首先是一个学生生活经历、体验、情感的分享者。他关注的不仅仅是文字,而且是文字背后的活泼泼的生命体以及他的喜怒哀乐,所思所虑,即使是对学生的情绪作出哪怕是同情、安抚之类的回应,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倾诉的愿望,从而在文字中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变化的生命体。


教师的批改方式要从评点改为阅读,把评语改为书写阅读感受,和学生共同探讨作文中所涉及的事件等,那么我们便能够期待学生每一次提笔作文,都成为思想之花的一次绽放。


是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们开出完全一致的花朵,也不能要求各种花朵只散发出一种芬芳。只要他们都开出真实的花,学生生命的园子便会因此斑斓而芬芳。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49:51 | 只看该作者
聆听花开的声音
花开真的有声音吗?爱较真的小朋友一定会这样问。是啊,花开的时候真的会发出声音吗?如果有声,这种声音有多大?老实说,我实在没有办法很肯定地说“有”,更没有把握告诉你用怎样的办法去证明花开的时候会发出多少分贝的声音。
那么,为什么有许多人总是充满神往地描述自己聆听到的花开的声音呢?原来,这里的听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用想象去把握的。聆听花开的声音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微妙的感觉。
夏天热情地把各色的鲜花当作礼物奉献给人们,然而,同样的一朵、一簇、一丛鲜花,给不同的人带去美感是很不相同的。我总是很羡慕那些充满诗情的人,他们在面对自然万物的时候似乎总能体会到更多的美感,获得更多的感动,他们不会很直拗地追问是什么,而是很浪漫地联想,体会它像什么,这就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吧。
我们今天是否也能够来一个想象总动员,用心去“聆听花开的声音”呢?
荷花、月季、美人蕉等都是夏日里开得热闹的花。亭亭玉立在水中央的荷花优雅美妙,清凉晨风里、艳阳直射下、月色笼罩中,荷花呈现出不同的韵味,仿佛是起伏跌宕,缓急有致的旋律。著名作家朱自清这样描述月下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先生听到了荷花的声音——“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果没有心灵的平静,没有活跃而丰富的联想,无法捕捉到这种缥缈的歌声。
如果想要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首先要让心静下来,给自己充裕的时间和充分的好心情,静静地陪伴着开放中的花儿,捕捉那天籁般的声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面对一池挨挨挤挤的荷花,你细细地找,静静地听吧。你听到最华丽高亢的声音了吗?是否有一朵荷花格外地引人瞩目?打动你的是她洁白的花瓣,还是花瓣尖上那一抹动人的殷红?那红色一定以不可思议的柔和自然弥漫,越来越淡,渐渐隐没在雅致的乳白之中。也许,是那朵荷花的姿态特别优美,卓然挺立,骄傲得仿佛高贵的公主,自豪地绽放她的魅力,仿佛是大合唱中悦耳的领唱。
你找到特别温柔的旋律了吗?是一片硕大的荷叶下掩映着嫩绿的花苞,还是层层的花瓣怀抱的嫩黄的莲蓬?要不就是那两朵荷花互相偎依,似乎在倾诉衷肠?面对着呈现在你面前的情景,我们要展开想象,调动我们曾经体会过的美好的情感,充分地联想和品味。这样,眼前的花儿你便能够拨动你的心弦,奏响只属于你的美妙的音乐,这就是花开的声音呀。
如果你已经能够听到一个个特别的旋律,你不妨将他们交织成完整的乐章,让风儿帮助你演奏。一阵风吹来,满池的荷花都极有韵味地摇曳,莲叶起伏,绵绵不绝,也许还有点点晶莹的水珠从叶面瓣尖滴落,如同清亮的打击乐一般……
月季和美人蕉这些花儿不但可以远远地欣赏,还可以近距离地触摸,那一份细腻、柔顺、光滑的感觉同样能拨动人的心弦,在敏感而柔软的心底奏响别样的乐章。

聆听花开的声音其实就是用心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使面前的景物牵动自己的思绪,让那份微妙的体验成为自己的幸福之源。

南通 范崚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51:01 | 只看该作者
打通学科的边界——作文教学新视界(有感于学科作文)                                                             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范崚瑱
一、传统作文教学的积弊“作文教学”的学科封闭性束缚了作文教学的教育价值
1.学科封闭、自我束缚、窄化教育效能空间
2.孤军奋战、资源萎缩、弱化了母语教育的合力优势。

二、学科融合作文的新主张:各科学习都有写作能力生长的土壤
1.1.写作应该成为跨课程的学习工具。(见《为学习而写作——介绍美国的一种写作实验方案》)
1.2.让学生在各科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
1.3.写作的核心“是一种智力活动,发展智力是关键”
2.1.还儿童写作的本质——运用语言,叙事状物、表情达意。
2.2.实现写作特有的自我教育功能——思维的清晰化、条理化;人格的平衡化、完整化;
2.3.提高表达能力,建立表达信心、形成表达习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4:24 , Processed in 0.0747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