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语免费速成班招生!》》》》[本地潜水的‘游客’尤为欢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8 00:3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51693&goto=lastpost#lastpost






原来学日语可以这么搞笑!


你好   (哭你一起挖)
我回来啦   (他大姨妈)
哥哥   (哦尼桑)
可爱   (卡哇咿)
怎么?   (哪尼)
你好帅   (卡酷咿)
原来如此   (哪里糊涂)
我吃了   (一打卡玛斯)
早上好   (狗炸一玛斯)
怎么可能   (玛撒卡)
好厉害   (自由咿)
谢谢   (啊丽嘎多)
怎么啦   (都西大)
偷一下懒   (傻不你呦)
这可不行   (所里挖那里蚂蚁)
为什么?   (男的诶)
那是什么   (男的所里挖)
什么意思?   (满家所里挖)
笨蛋   (八噶)
我明白啦   (挖卡打蛙)
这是   (库里挖)
加油   (刚巴黎)
搞定啦!   (亚当!)
朋友   (偷猫打鸡)
不行   (打妹)
说的也是   (受打内)
太好啦!   (有疙瘩!)
真的?   (轰!逗你)
小姐   (我揪下嘛)
不要啊!   (呀买爹!)
可恶   (扣手)
对不起   (狗咪那啥咿)
没关系   (一挖呦)
不要紧吧?   (带胶布?)
约会   (带兜)
是的   (嗨)
晚安   (哦压死你)
到此为止   (哭了妈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2:05:02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注:

1(偷猫打鸡)
此帖系网上转帖;


2,看此文应该不会笑,我猜;

3,来《教师之友网》偷窥好帖的‘游客’大大的有!俺一律欢迎!(哭你一起挖)
咱办这个网就是为您服务的。
欢迎您常来‘潜水’!潜水属于比游泳更高的技术!

4,您若要注册登陆本站,则必须实名!且必须让我确知您是谁!


(狗咪那啥咿)
因为,俺不可能冒领匿名者的排泻物,http://xnjyw.5d6d.net/thread-25458-1-2.html给小站找麻烦。

http://xnjyw.5d6d.net/thread-37038-1-1.html


      [转帖]:最近,上班途上屡屡发现狗屎。对于这种破坏文明、挑战公德的事情,笔者很愤慨,所以一直积极思索,希望能为各级领导机关如文明办、卫生局、城管等部门解决这个难题。

    一切好点子都来自生活的积累,比如说笔者年少时一直思索一个问题,母鸡下蛋后为什么拼命啼叫呢?几十未得到解答,后经过专家学者艰苦卓绝的研究后,发现这只是母鸡为了宣告鸡众与主人:这蛋是我下的,由此引发的一切问题由我负责。母鸡所做的,其实就是实践一个下蛋实名制而已。

    从母鸡身上获得智慧与灵感,权力机关率先抛出了手机实名制、菜刀实名制,据称犯罪率大为降低,以前很多人用手机打电话诈骗,自从手机实名制后,听说没多少人用手机号码诈骗了,一般都显示公安部门的号码调查别人账户涉嫌洗黑钱之类的事情;又听说上海世博会与广州亚运实行菜刀实名制后,用菜刀砍人的犯罪纪录大降,而实名后的菜刀因为与主人命运攸关从而焕发了主人翁责任感,切出来的菜又好香好看又好吃,大大提升了民众生活幸福指数,总而言之,实行实名制的天是明朗的天,实行实名制的刀是温柔的刀。

    中国在实名制方面掌握着无可争辩的话语权。据说金庸先生是继母鸡之后探索实名制的第一人,从一堆古籍中勾沉出李寻欢,他的刀实名“小李飞刀”,因为实名,所以好多杀人案件直接就找李寻欢问责,弄得他郁闷不已。这也可以看出,实名便于问责,哪怕你贵为探花,刀也得实名。当然,有历史学家不乐意,觉得中国用刀实名第一人是关羽,用青龙偃月刀做名片,于千万人中大吼一声:我云长来也。小卒抬头一看,大刀嗖地就到脖子上来了。后来,关羽的刀转为忠义刀之义,再后来,化大为小,举重若轻变成剃头师傅手中那清凉小刀,当然,为了让关羽放心后人用他的刀,一般剃头师傅在墙上贴一张关羽的相(至于现今帖美女照的理发店是不懂历史,不值一笑);可是,好考古的学者又找出了干将、莫邪,剑名就是人名,剑人一体,说他们才是中国实名制第一人。就中国厚重的历史来看,实名制度确实源远流长,非外邦所能比也,自豪之。

    鉴于几千年悠长的实名制以及实名的诸多好处,北京今天毅然决定,微博用户须实名注册,非实名将禁言。有人戏言,在实名手机制下,不实名不允许诈骗;菜刀制度下,不实名,不许买刀,买刀后也不允许切菜。这是北京的硬性规定,当然还有软性劝解:实名好处大大的,《规定》明确提出,对微博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听听,微博与安全相关与科学发展相提了。笔者好奇的是,对微博,是谁感觉了安全谁感觉到不安全呢?

    以安全为出发点,笔者强烈建议,接下来应该对QQ、MSN、电邮等及时通讯工具进行实名制,再然后对涉及大众传播的一律实名制。

    然而,传播领域实名制后,安全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路上的狗屎也迫切需要立法,进行实名制。理由如下。

    其一,实行实名制度后,对环卫类的工作有益而无害,把狗屎拍照,直接向主人家寄罚单;其二,实名后,可以了解周围邻居状况,有益于互帮互助,比如说,看到李四家的实名狗屎,我们可以确定几个信息:李四正常,出来溜狗了;李四的狗正常;此地有人被咬,估计是李四家的干的,因为没有其他狗屎;其三,张三被狗屎砸了,一看是李四家的,迅速还击,不会误解是王五干的;其四,从文化心理上讲,没有谁愿意出门踩到狗屎,实行实名制后,我们能有效的讨回公道……所以说,狗屎实名制后,利于改善邻里关系,追究狗屎暴力案,实现罚款收益等,总而言之,只有狗屎实名,笔者走在路上才会有安全感。

    有朋友问,如果狗屎不实名怎么办?笔者有点愤怒,敢于挑战管理机构,这儿可是有法理依据的:不实名,不许拉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9992&extra=&page=1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4:34:28 | 只看该作者












===顺告:



    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

竭诚
为全国各地教育人
提供
公益资讯服务!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5:45:23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3:17:48 | 只看该作者






顾明远: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


曾看到一张照片,标题是“差生伺候优生吃饭”。画面说明是,某校夏令营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把学生分成“上士”“中士”“下士”三等。“上士”吃三菜一汤,还有一杯代表身份的“红酒”;“中士”吃两菜一汤;“下士”站在桌子旁边伺候“上士”吃饭,只有等“上士”吃完了,把碗筷收拾了才能去吃比较差的饭。谁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感到十分吃惊,这位校长竟然想出这种馊主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职责是敬业爱生,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时时出现上述那种教育,笔者把它称为“反教育行为”。今天我们大声疾呼,“育人为本”不应再停留在号召上、口号上,而应该针对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批判和纠正,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目前,教育中反教育行为表现在许多方面。

     反教育行为之一,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歧视所谓“差生”“后进生”。上述那张照片不就是对学生人格的极大污辱?前几年山西某报登过一篇文章,标题为“谁毁了我一生?”,讲述一名非重点学校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后,受到重点学校一位英语教师歧视。该教师常用语言伤害这位学生,使其功课一落千丈,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当前有些学校设重点班或实验班,有的教师对非实验班的学生歧视,说非实验班的学生都是“烂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有些班主任甚至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缺点。这都是有损学生人格的反教育行为。
     反教育行为之二,是用暴力对待“后进生”。电视曾曝光这样一件事,杭州有一所西点男子学校,用黄连、辣椒、鞭子等惩治顽皮的儿童,画面上还展示了一名儿童背上的条条鞭痕。另据报道,武汉某训练学校居然把学生整死!这种反教育行为严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法行为。此外,家长体罚子女的事也屡见不鲜。这都是违背法律和教育规律的行为,我们是不是应该与之斗争?
    反教育行为之三,是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有一所学校高三班的黑板上方贴着这样的标语:“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何等惊人!类似的标语口号常见于高三毕业班上。这不仅不利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压力;把学生捆绑在分数的战车上,更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
    反教育行为之四,是在学习中提倡竞争。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社会上竞争激烈,因此应该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历代教育家都不主张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学校应该营造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互相帮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共同进步。但现在学校却强调竞争,学生间互相保密、互相歧视。有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竞争滋生了嫉贤妒能的心态,是不是也是一种反教育行为?


    反教育行为之五,是拔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儿童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其幸福的童年。这不仅使儿童身体受到损害,而且也使其社会情感受到扭曲。江苏瓜农施用膨大剂,使未成熟西瓜在地里裂开。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在向学生施用膨大剂?这值得大家反思。
    反教育行为,学校中存在,也反映在社会、家庭中。陶行知先生说过,好教育培养出好人,坏教育培养出坏人。反教育就是一种坏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与之斗争,特别是学校,作为专门育人的阵地,更要坚决与之斗争。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ds7i.html) - 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_杨东平_新浪博客

===公    告




 
 【环球网综合报道】 据英国《太阳报》10月10日消息,英国剑桥大学学生罗斯·哈珀(Ross Harper)和埃德·莫伊斯(Ed Moyse)毕业后选择自己创业。他们突发奇想,通过在自己的网站“买我的脸”(BuyMyFace.com)上出租自己的脸为公司做广告赚钱。两人创业的第一年就赚到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50万元),不但还清了他们的助学贷款,还成为代表英国参加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青年大使。
  22岁的罗斯表示,他和大学里最好的朋友一起出租脸部为商家做广告,是为了赚钱偿还助学贷款。他们的客户包括许多大型企业,比如英国模型玩具制造商Airfix和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目前罗斯和埃德又着手开发一款名为“这是什么”(What’s This)的iPhone图片分享应用程序。他们同时鼓励有创意有想法的年轻人在科技产业开创自己的天地。 (实习编译侯希)

    本站曾于网间预告,将逐页批改本地教育界无准印证之出版物《情怀》,以匡谬误。因本公益网站服务生管季超暑期自费赴蓉研修,无暇顾及,故暂时搁置此计划。

    特此告知网友。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谨白 2012。8。12。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4:00:15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5:33:41 | 只看该作者
朱清时:中国大学的毛病:官大学问大

朱清时:学术在衰退,还谈什么诺贝尔奖?
http://edu.QQ.com  2010年01月15日08:39   南方报业网-南方周末 姚忆江  
导读: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现在都追求官位了,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大家时间都花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


第 1 2
[size=1em]朱清时,中科院院士,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图/CFP

没有崇尚学术卓越的大学精神,就培养不出大师
南方周末:刚刚故去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向温总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教育界引起广泛讨论,您怎样看“钱学森之问”?
朱清时:温总理最早提起钱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这个忧虑,其实是2006年在中南海召开的教育座谈会上,这个会议我也参加了。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干了十年,“钱学森之问”也是我一直想搞清楚的。中国教育投资已经很大,人也很多了,师生比起民国时期多了几百倍。但是,现在基本没有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梅兰芳这样的演员等。
钱学森就讲过,加州理工大学风气让他深深难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代大学学术机构一定要有这种气氛。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你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
我当校长以前是搞科学研究的,1998年当校长的时候意气风发,那个时候我们就感到了中国教育不行,当时就想着教育改革。
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认识比较清楚了。
南方周末:这应该就是你在中科大十年校长生涯中的反思和总结吧?
朱清时:是的。我在国外工作很多年,回来一看,我们大学里课程设置极其落伍,教材也很陈旧,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有很多老师就是照着书说一遍,学生懂不懂他也无所谓。
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就不许用PPT文件,老师得写板书,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我回来以后发现大家很浮躁,都用PPT文件,讲课讲得学生都坐“飞机”了,效果极差。
我刚担任校长时,带了六七个人到美国欧洲访问多所一流大学,把它们的课程表收集起来,每节课程的教科书也收集起来。然后回来就宣传我们要改革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但是搞了一年发现效果不大,为什么?老师不愿意做这件事,学生只要这门课程学分考够就行了,他并不太在意他学的知识今后有什么用途。
归根结底,是我们教育管理制度上有没有压力,大家不需要做这种痴迷的事。所以我发现去检阅课程设置,引进新教科书,这是表面的事情。
第二阶段我就开始反思深层次的东西,鼓动国内很多高校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去几年,我年年都在研究、在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在回头一看,学生的创新气氛还是在衰退,发现这还不是最深层次的问题。
我当校长之前,学校里最流行就是老师的讨论会。现在我发现学术会完全变形了,开学术大会都是官本位,大家都在崇拜权力,作第一个大报告的人,一定是官最大,地位最高,哪怕他学问上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一开大会就洋洋洒洒长时间作主题发言,随后都是按照级别、权威程度排,真正一线年轻人没有机会表述。
大学是个学术机构,一定要一心琢磨怎么把学术搞得最好。这样(开会),谁都不会去耐心让那些没有真东西的大权威去洋洋洒洒,而是赶快搞清楚同行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学的。
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实际上比教学思想、教育制度还要深刻,比教科书课程设置更深刻。这是我思考的第三个阶段。
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大学就好比京剧团,就像以前梅兰芳唱京剧时代的百花齐放,应该是谁的唱功最好、表演最到位、最能获得观众认可,谁就受到最大的尊敬。梅兰芳跟对手唱京剧,比着看吸引观众,后来京剧团都变成政府机构了,工资国家发,现在没有活力了,现在京剧哪有梅兰芳那样的大师啊,现在的学校也是一样。
“学术在衰退,还谈什么诺贝尔奖?”

南方周末:这是官本位造成的一系列衰退?
朱清时:现在中国学术界跟过去不一样,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怕别人把自己思想偷过去,防止权威占了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地位高的人往往都把底下人的东西凑起来,包装成自己的。所以年轻人都害怕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都没有了,这就造成大家互相保密。
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这十多年我就知道大学里的领导都很容易评成教授。
这一结果就是学术衰退,衰退最大的改变是科学杂志可读性差,即使偶尔有一两篇可读文章还有好多水分。大家时间都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
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喊素质教育,要培养创新能力,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学校从来没有人说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但是他们培养出的就是创新型人才。
南方周末:领导可以带来很多其他的,包括课题,有的人当上大学校长后,评院士也容易了。
朱清时:这就叫做权力通吃。所以大家觉得尊重学术作用没有什么必要。这样学术气氛、文化、精神就全完了,其结果就是只要有点权力的人都能指挥其他人,学术优秀的人反而成为地位最低的,最没有发言权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原因。
“教育改革要和30年前经济改革一样,必须祛除行政化”
南方周末:但正如一位大学校长所言,教育通常是保守的,体制问题很多人解决不了。你怎么办?
朱清时:我就做一件事,把学校恢复到它的本原状态,单纯追求学术作用,学术作用在学校有最高发言权,其他人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我来主持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这个想法。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让这些管理人员待遇高,这样社会精英才愿意做,他就不去想当官了。管理人员要全是精英,但是他不要去干预学术,他不要追求行政权力,把他的事做好,给教授们整理文件,帮教授做事。
南方周末:我觉得深圳是个比较合适的土壤,它本身是特区,也靠近香港特区,这个地方应该适合改革尝试。
朱清时:30年前经济改革的时候,深圳跨出了第一步,其实30年前的经济改革跟我们教育改革很相似,那时候经济改革也是从行政化解放出来的。
教育改革更类似于30年前的农村改革(从公社的行政化管理到包产到户),现在中国教育要发展,还得把中国教育行政化祛除掉,按照教育内在规律办好。
我相信,中国教育如果走这一步,让学校按照自己的规律去竞争最优秀,那就像农村一样,像经济一样,也会蓬勃发展。
南方周末:南方科技大学的性质仍是“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的官办性质学校,在日后的工作中你如何在“官办性质学校”与“去行政化”找到一个平衡点?
朱清时:南科大今后的前途取决于深圳市领导们的支持,因为南科大是深圳全资办的一所学校,要做到这个需要很大范围的人都理解、支持才行。不是一两个最高负责人愿意支持就行了,还有很多处长、局长、办事人员也要理解,要不然的话事情就不会能够推进。
我觉得我们南科大的使命就是把这种观念、这个目标诠释出来,然后大家觉得这个确实是很值得推进的事。
南方周末:南科大要给教授一个追求卓越的土壤,社会要给南科大一个追求卓越的土壤。
朱清时:对,它要给我们支持。经费上,目前起码刚开始是政府投入,等以后社会投入就多了,这是良性循环,像西方这些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刚开始都是政府投入,以后才有大量社会投入。
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请世界上优秀人才来建南科大,不能让他们的薪水比过去还低,要做到这个非常不容易。
沙特阿拉伯一个阿克鲁拉国王科技大学(音译),都是理工科,他们的投入力度真是很大,教授的薪水都是几十万美金,助理教授都是十多万美金,招研究生(论坛) 每月奖学金都有两千多美元,住宿免费,医疗保健免费,什么都免费,然后每年还给学生一张国际往返机票。
该校的博士后的薪水每年7万-9万美金,博士后两年如果留校,薪水马上增加70%。中国现在吸引人才最高的就是百万年薪,它们博士后就可以达到,所以力度相差太大。现在世界上吸引一流人才就是这样。
南方周末:我听说现在政府准备为南科大立法?情况怎么样?
朱清时:政府决定要为南科大立法,要写好可能得两三年以后了,我们先要把所有东西经历一下,才能写好。写好之后约束你自己。现在我们会有一个南方科技大学的行政法规做临时立法,我们用这个临时法规作为基础。
“南方科技大学要去打破应试教育的缺口”

南方周末:2009年香港教育部门和大学也在开会,寻找机遇和契机,试图在河套地区进行高等教育制度破局,他们认为内地教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深圳的资源也很丰富,珠三角还是缺高校。
朱清时:现在我们的主要问题就是有很多体制的障碍,比如我们设计南科大最好的招生范围,就是开始在国内高二学生中招优秀学生。这个为什么好呢?第一,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愿意重复应试教育,他们很想闯出一条新路来;第二,我们只要这样一做,声誉高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最优秀的生源在高二就挖掘过来。
南方周末:您对于中国的高考(论坛)制度向来颇有微词,一直反对高考。想从高二学生中招收一批新生,操作上有什么考虑?
朱清时:我们自己组织考试。这样做可以彻底打破应试教育,我们考试主要考量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让教育部意识到今后高考不一定非得是高三应届毕业生,学得好了高二学生也可以考,只是我们考试成本高一点,但是那样就把很多优秀的人才解放出来了,而且高二考不好高三可以再考,他们压力就少多了,这个毫无疑问对应试教育打破了一个缺口。
2010年我们准备招收50名高二学生。成功之后建议国家教育部今后做一个小的改变,就是高考的人不一定是高三的,高二也可以申请。
南方周末:您心目中的南科大学生素质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还是能力。我如果给学生面试,我会给他讲个故事,比如某个方程,我问他能不能证明,他说太难了不行。然后我就跟他讲用什么方法证明,讲完了问他听懂了么,如果听懂了就复述给我看看,这个时候他的全部素质就被反映出来:
第一是他的理解能力,他能不能听懂我讲的话,当然我讲的话一定是能听懂的;第二是记忆力,我讲的过程可能就是三五分钟,但是他能够记清楚我的细节;第三是想象力和表达力,因为他要复述,他要用自己的话说。这就可能看到学生综合素质,不是他知识有多少,而是他本人有没有能力去创造知识。
“大学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
南方周末: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大学校长似乎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大学校长更接近于政府官员。您认为大学校长更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
朱清时:我觉得校长最关键是要理解教育深层次规律,尊重敬畏这个规律。现在我觉得很多大学校长总想有所作为,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没有去想教育规律是什么。
我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初是大学扩招的时候,受到很大压力。校园里现在还有很多人在骂我,认为当初大扩张的时候中科大应该扩招。但我相信,过几十年后可见分晓,中科大没有扩招,保持了它(原有)的水平、实力,其它学校大扩张了,但是它质量下降了。
这是因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东西了,教师队伍没有加强,你多了一倍学生等于你有效内涵就稀释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来的教学水平,如果你保持不了教学水平你还是什么高等教育呢?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校长面临决策,一个是不捞白不捞,你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你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千万。但捞了你要付出代价——你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大学校长经常都面对的考验。
南方周末:南科大您也想秉承这样的规模?
朱清时:我们先把小发挥到极致,质量最高,因为规模小有很多优点,每个周末可以把所有教授请到一起,所有教授都会认识。
像加州理工学院现在的学生每年不超过2000人,原因就是建校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决议。我曾经见过他们的校长,是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问他怎么没有想过改变,他说这是学校的原则,所以他们都敬畏这个。
他说的话有更深层次含义,教师队伍没有扩大,但是学生迅速扩大,这个就像盐巴放在水里一样,现在水扩大了很多倍,然后盐就淡多了。
加州理工大学这样做还有一个观念,学校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个大小规模效益,像加州理工他们很自豪就是100个教师,所以他们每个周末吃饭所有教师都在一起,开会所有教师都在一起,要是1000个教师就不行了。
加州理工大学教师经常在一起聊天吃饭,有的学院太大了,教师很多,要聚在一起很难,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不是任何东西按比例放大都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5:37:44 | 只看该作者
汤一介:为学术而学术方可产生大师

时间:2010年4月19日 作者: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 来源:文摘报


作为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世纪风云变幻的亲历者,汤一介对钱学森先生“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的问题的思考,很有见地。  

为学术而学术,才可能产生大师  

记者:请您谈一谈,什么才是产生大师的时代条件?  
汤一介:我觉得人文学科要产生大师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他要有浓厚的国学基础,他必须对中国自身文化有深刻理解和同情的态度;二是他必须对世界上的各种重要的学术潮流有广泛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三是他必须非常关注学术自身,而不是把学术作为其它的工具,比方说作为政治的、赚钱的工具。只有坚持不懈地为学术而学术,才有可能产生大师。  

记者:为什么现在的学术环境被认为不能产生大师?  
汤一介:三个原因吧。第一,我们的学术被割断了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过去的学术文化全部成为批判的对象;第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世界学术发展的形势不了解,没有学术交流,仅有的交流也只是完全听命于苏联的教条主义;第三,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虽然进行了改革开放,可是很多学者把学术作为争夺地位和金钱的工具,不断发生的学术腐败就是证明。所以,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学术土壤不适宜产生真正的大师。  

在自由环境之下,学术才能真正发展  

记者:作为大学校长,要有能够辨识什么人具备成为未来大师的潜力。现在还有这样的大学校长吗?  
汤一介:现在的校长们很苦呵,他要听上面的,自己不能够作主。比方说,过去国内外好多大学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课程要求。我父亲教过四十多门课,都是他自己的教学提纲,按他自己的想法讲,而不是别人的思想,这样才能产生大师。现在据说还在编一些统一教材,完全没有必要,应该让老师充分发挥学术功力和智慧。我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之下,学术才能得到真正地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发生信仰危机的原因”  

记者:教育界有人认为,现行教育制度已经成为禁锢学术自由成长的很重要的因素,您对此有何看法?  
汤一介:教育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育引导的方向比较急功近利。为什么学校一下扩那么大?就是想更快地取得成果。  

记者:从资料上看,我国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排第二位,可是其中80%的论文引用率非常低。为什么?  
汤一介:很多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有些论文只是把国外的学术思想翻译过来就得了,没有新的创造,人家干吗要引用你的呢?所以我常常讲,学和术应该分开。学是你创造的一套理论,术是学到人家的技术。  

记者:追求GDP和追求学术自由有矛盾吗?  
汤一介:GDP当然也重要,但过分看重就把别的东西消解掉了。GDP是一种工具理性,追求经济不断发展,它削弱价值理性,使人文没有价值了,这就是为什么发生信仰危机的原因。  

(《羊城晚报》4.2 樊克宁 夏杨文)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6:06:37 | 只看该作者

星空(卓越
当当


Vincent - Josh Groban



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
孤单时,仍要守护你心中的思念

那时候,未来遥远而没有形状,梦想还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
我常常一个人,走很长的路,在起风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一片落叶。
仰望星空,我想知道:有人正从世界的某个地方朝我走来吗?
像光那样,从一颗星到达另外一颗星。

后来,你出现了。又离开了。我们等候著青春,却错过了彼此……
但我永远会记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抬头望着星空,世界变得好大好大!



去年生日,爷爷送我一只小象。




有时候,小象会变成大象。




六岁以前,我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在遥远的山上,那里夜晚的星星好大、好亮。


那时,我好想念住在城市里的爸爸和妈妈。



现在,我好想念住在山里的爷爷和天上的奶奶。




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变得好安静好安静。




我常常关上房门,躲在自己的世界里。



妈妈的工作很忙,朋友很多。
上次她从国外出差回来时,送给我一只可爱的小猫。



有时候,小猫会变成大猫。



我爱妈妈,妈妈也爱我,但是她不了解我,我想我也不了解她。



虽然我也有一些朋友,却仍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孤单。



在学校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可是我从来不说。


我外表很酷,其实内心很脆弱。
有时候我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别扭。


爸爸总是在讲电话,他的每一通电话好象都很重要。
反正我也没有什么想对他说,他大概也不晓得要对我说些什么吧。


他们有时候还好,有时候吵得很凶,有时候都不说话。



我常常偷看别人的家,看看别人都在做些什么?




前些日子,老婆婆家搬来了新住客。
这样也好,以后她就不会闲得发慌,整天看电视了。


爷爷一个人住在山上,
应该也常会感到无聊吧。
还好爷爷喜欢画图,
他常说山里的星星

象梵谷画的星空一样美丽。




冬天过后,爷爷生病了。他在医院打电话给我,说整夜咳不停。
我很想去陪他,但爷爷要我好好读书。




圣诞夜里,一声声刺耳的电话,把大家从梦中惊醒。




我真希望这只是一场恶梦。




我没有去参加爷爷的葬礼。我不喜欢在别人的面前流泪,爷爷看到我哭也会难过的。




我想要独自一人,用自己的方式,跟爷爷说再见。




一个寒冷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听见有人在唱歌。
我看见一个陌生的男孩,躺在老婆婆家的屋顶上,对着漫天大雪轻声歌唱。
他那快乐自在的模样,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



学期开始,班上转来一位新同学。
自我介绍时,他只说了名字,就再也不肯多说一句话。




他非常沉默,从不主动跟别人打招呼。
同学都觉得他是个怪胎,我倒觉得还好。
我自己有时候也不喜欢说话。




开学很久了,他还是独来独往。
隔壁班有些同学看他很不顺眼。




我常常看见他窝在书店角落安静地看书,完全不理会周遭的世界。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会在这里那里遇见他。




他看来起就跟我一样孤僻。
但我比他幸运,因为我会变魔术。




每次下雨他都不带伞,看他一个人在大雨中奔跑,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感到有些羡慕。


他总是拒绝别人的帮助。
仿佛离开人群才会感到自在。



他象是一棵种在迷宫里的植物,从不在乎迷宫的出口在哪里。




而我却象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渴望飞向辽阔的天空。




有一天,我遇见一群同学在暗巷里欺负他。




我最痛恨这种不公不义的事了。




虽然我们两人都受了伤,但我想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了。




放学后,我们一起去医院换药。


他告诉我他爸爸是个船员,长年不在家。
他已经好久没见到他了。
他妈妈有两份工作,白天夜晚都在上班。




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对鱼说话。
他替街角水族店里的每一只鱼取名字,
他们都是他的朋友。




放假时,他常常往山里跑。
他是野外求生高手,可以一个人在深山里度过好几天。






他的窗整晚亮着光,有时候是暗夜里海上的灯塔,有时象是掉落人间的星星。




同学们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但我们一点也不在乎。



学校功课的压力让我们常常想逃,却不知道逃到哪儿去。



他的成绩落后别人一大截,
我努力替他补习,可惜没什么用。


看他每天熬夜,
实在不知道他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我们常常无所事事地四处游荡,有人陪伴的感觉真好。




我渐渐懂得他为什么喜欢淋雨了,
那让人同时感到迎接自然又挣脱捆绑。



周末时,我们常坐火车去海边港口,
他总是紧握着望远镜,专注地看着一艘艘远方的轮船。



他说他常常搬家,搬来搬去都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家。
如果可以象鱼一样自由自在,就不用烦恼了。




窗外的烟火好热闹,屋子里却冷冷清清。




有一天,他心爱的图画本突然不见了,
天黑后,我们才在校园角落的大树上找到。



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看不到星星了。



昨夜一群在街上闹事的人打破了鱼箱。

我们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他蹲在路边,脸色苍白地伤心哭泣。




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我真的一点都不想再听了。




走吧!我们离开这个城市。




















爷爷好象只是出门散步,马上就会回来似的。



这个窗户可以看见最灿烂的夕阳。



这个厨房可以听到最欢乐的笑声。



如果世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你会不会感到害怕。




以前,爷爷常常牵着我的手,慢慢穿过幽静的森林。




森林的尽头有座美丽的小湖。




爷爷会将小船划到湖心,然后我们会静静向在船里随波摇荡。



等浓雾散去后,就要以看到最美丽的星空了。








回家后,我生了一场大病。




那段昏沉的日子里,我不断梦见一只鲸鱼,缓缓地游出大海。




上学后,我才知道他已经转学了。




老婆婆说:他爸爸的船停在南方的港口,这一次好象终于要将他们一起接走了。




她对我露出神秘的笑容,坚持要我去看他的房间。










原来,他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春天的早晨,不知是谁送来一只小狗,在门口汪汪叫。




这一次,小狗没有变成大狗。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但我永远会记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0:04:27 | 只看该作者
科学解密睡眠的奥秘作者 runzecangsheng



兹拉特科•格卢希察(Zlatko Glusica)是印度航空快运公司(Air India Express)的一名机长,他的波音737飞机载着166名乘客从迪拜飞往印度南方繁忙的港市芒格洛尔(Mangalore)。飞机渐渐飞抵芒格洛尔时,坐在驾驶舱里打盹的格卢希察醒了过来,接手了飞机的驾控。他的副驾驶反复提醒说他降落的角度不对,应该把飞机拉起来重试一次。驾驶舱语音记录仪里最后的声音是副驾驶的尖叫声,说他们前方已经没有跑道了。最终飞机冲出了跑道,爆炸起火,只有八人生还。调查发现,这名机长当时正为“睡眠惯性”所扰。
对于睡眠我们还是保有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睡眠可以推迟,可以服药助眠,也可以忽视。
这场灾难让人深刻意识到我们多数人一般很少会去思考的一件平常之事──睡眠──具有多大的力量。然而,这样的教训还是被人们习惯性地遗忘了。自2010年印航那架航班出事之后,好几次险情都主要是因为驾驶员困倦引起的,包括今年的两次事故险情。4月,加拿大航空公司(Air Canada)一架航班的飞行员将金星误当成迎面飞来的飞机,他驾驶飞机急速俯冲,造成16名乘客受伤。7月,德克萨斯洲一名法官查明,一名捷蓝航空(JetBlue)的飞行员在驾驶舱里怒吼咆哮属于精神崩溃,引起他精神崩溃的原因很可能是缺乏睡眠。
问题不仅存在于航空业。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的数据,大约20%的汽车事故是由于司机困乏造成的。与此同时,美国军事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睡眠缺乏是造成友军开火误伤的主要原因。
21世纪之初,睡眠并不是我们认为应该担心的问题。技术使世界日渐变小;全球化的经济模糊了今天与明天的界限。在永不歇业的工作场所,时间和地点这样的东西应该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们多数人从来不把睡眠当成件大事──不外乎将其看成一个精致的开关,就像我们的智能手机上的开关一样,当身体需要从过度繁忙的生活中休息一下的时候就拨开它。当然,我们很乐意多得到一点睡眠。但是,睡眠在我们多数人的生活中很可能跟用牙线剔牙一样,是一件我们理应多做──但却并没有去多做──的事情。
不过,如今美国人在睡眠问题上正在开始觉醒。让人将信将疑的提神饮料广告没完没了,更加华丽的帮助睡眠的处方药广告同样是铺天盖地,这些广告展示了2012年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极度亢奋同时又疲惫不堪的文化。缺乏睡眠似乎已经成了当今的标志性疾病。
根据CDC最近的一项报告,将近1/3的美国有工作的成年人──大约4,100万人──每晚睡眠不足六个小时。缺乏睡眠者的数量和1990年相比上升了大约25%。根据CDC的数据,金融和保险行业中大约27%的员工缺乏睡眠,而采矿业有近42%的工人发出同样的诉苦。《睡眠》(Sleep)杂志发表的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失眠造成的美国人均生产力损失为2,280美元,全美合计达632亿美元。
咖啡因短时间内可以发挥功效,但是对普通人来说这并不是长远的解决方案,因为身体会开始产生对咖啡因的耐受力。
睡眠缺乏现象的猛增催生了一大不断成长的产业:根据总部设在佛罗里达洲坦帕市(Tampa)的市场研究公司Marketdata Enterprises的研究,美国人如今仅仅为了得到睡眠花费数百亿美元用来购买处方药、到睡眠实验室就诊、购买床垫和医学治疗器械。同时,超过一半的《财富》500强(Fortune 500)企业、执法团队、甚至在超级碗获胜的球队都聘请了“疲劳调节咨询师”,以使员工队伍自始至终保持优良的工作状态并防止事故发生。
那么,看上去那么简单的睡眠为什么变得如此麻烦?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现在也许正悬在你头上的那个革命性的装置:电灯。在我们进入这个电灯照明的时代之前,我们的祖先每晚睡眠都分成两个明显的阶段。所谓的第一段睡眠在太阳落山以后不久就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过后一点点。此后人会清醒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回去开始第二阶段的睡眠。
这样的睡眠曾是生活中与早餐一样寻常的活动──如果不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一位名叫罗杰•艾克奇(A. Roger Ekirch)的历史学教授所做的研究,它很可能早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了。艾克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花了近20年时间调查有关夜晚的历史。当他在翻阅一些文件资料──包括财产记录以及关于如何发现幽灵的初级读物──时,他不断注意到这些材料都提到了奇怪的睡眠方式。比如,在《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里,“侍从的故事”(The Squire’s Tale)中的一个人物睡完“第一觉”之后在凌晨醒来,然后又重新入眠。15世纪的一本医书则建议读者在“第一觉”时向右侧卧,之后则向左侧卧。英格兰的一位牧师曾经写道:第一段睡眠和第二段睡眠之间的时间是进行严肃研究的最佳时间。
我们试图将睡眠的自然节奏与现代世界相结合的努力看来会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在电力光源已经从天花板转移到了我们的手掌之时──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现在已经很少离开我们左右了。
两段睡眠之间的时间是夜晚中自然发生并为人们所预期的。视人的不同需求,这段时间可以用来做祷告、看书、思索梦境或过性生活。最后一项也许是最普遍的活动。法国16世纪一位名叫劳伦•茹贝尔(Laurent Joubert)的著名医生总结说,农夫、工匠和其他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能够生育更多的孩子,因为他们等到第一段睡眠结束后精力得到恢复的时候才做爱。
研究表明,这种形式的睡眠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天性,假以机会,便会重生。把实验对象与人造光源隔离开来,他们很容易就进入了这种睡眠节奏。此外,还没有用上人造光源的文明仍然保持着这样的睡眠方式。20世纪60年代,在尼日利亚中部研究蒂夫族(Tiv)文化的人类学家发现,蒂夫族人的睡眠是分阶段的,而且每个人对睡眠的描述也都差不多。
这样的自然循环被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永远地改变了(他对我们的不眠之夜所做的贡献还包括他发明的留声机和电影)。很快,日落不再意味着社会活动的结束,而是开始。夜晚变成了所有美好事情发生的时间。对公司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黑暗不再是生产的障碍,工厂很快便开始整夜运转起来。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睡眠的概念已经完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中消失了,从而完成了200年前因首盏煤气灯的使用和北欧咖啡屋的大量涌现而开启的一个进程。现在,我们拥有的人工光源太多了,以至于1994年的一次地震造成停电之后,洛杉矶一些忧心忡忡的居民报警说他们头顶的天空里出现了“巨大的银色云层”。其实那是银河。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银河。
当然,我们中没有谁愿意回到电灯发明之前的世界。而我们试图将睡眠的自然节奏与现代世界相结合的努力看来会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在电力光源已经从天花板转移到了我们的手掌之时──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现在已经很少离开我们左右了。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后果比单纯与自然世界失去联系可怕得多。研究人员日渐发现睡眠不足对我们的健康非常有害。缺乏睡眠被认为与心脏病、肥胖病、中风、甚至某些癌症的发病率上升有关联。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这些后果的确切原因尚不为人所知,但它们能够支持这样一种理论:睡眠是我们的身体在细胞层面进行自然修复的时间。
最近,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被人忽视的时间对我们的精神面貌来说何其重要。睡眠,或者说缺乏睡眠,如今被视为是能够解释一切事情──从获取新技能的能力到找到解决问题新途径的可能性──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睡眠也被认为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最佳方式之一。
我们当中很多人试图用咖啡和安眠药来减轻睡眠缺乏的症状,但是就是不起作用。咖啡因短时间内可以发挥功效,但是对普通人来说这并不是长远的解决方案,因为身体会开始产生对咖啡因的耐受力。很快,要达到相同的功效必须使用越来越大的剂量。大剂量的咖啡因往往会造成身体紧张,一旦咖啡因的药力消失,身体便会陷入彻底疲惫。
任何剂量的咖啡因都不能减轻人对睡眠的需求。当睡眠时间到来的时候,很多成年人借安眠药来帮助睡眠。根据新泽西洲帕西伯尼市(Parsippany)IMS Health数据分析公司的数据,去年,美国人配开安眠药的处方达到约6,000万份,比2006年的4,800万份有了大幅增长。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安必恩(Ambien)和鲁尼斯塔(Lunesta)这样的药物对于改善使用者睡眠质量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这些药只会在最低程度上增加你的睡眠。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发起、于2007年发表的一项安眠药研究的统合分析显示,服用常用处方安眠药的病人入眠时间只比服用糖丸的病人早13分钟,他们睡眠的总体时间只多出11分钟。人们似乎过高估计安眠药的作用了,部分原因是由于安慰剂效应,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有些安眠药会引起短时记忆丧失,让人以为自己的睡眠状况比实际情况更好──他们其实只是想不起自己辗转难眠的情形了。
因此,我们为什么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解决睡眠问题呢?虽然我们在假期里会花大量时间去锻炼身体,虽然我们会花大量金钱去购买有机食品,但对于睡眠我们却还是保有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睡眠可以推迟,可以服药助眠,也可以忽视。我们不能把睡眠当成对健康的投资,因为──毕竟──睡眠不过就是睡眠而已。把头枕在枕头上,你很难让自己感觉到你是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生活。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我们睡眠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适应现代生活。在睡眠医学这个新的分科领域,科学家已经找到如何获得良好的自然睡眠的途径。大多数的建议是让你改变自己的行为。你能够做的一件事是每天晚上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研究还发现,人们应该至少在睡前一个小时避开电脑屏幕、电视和手机发出的蓝光──我们的大脑会将其当成太阳光。通过练瑜伽和其它可以舒缓精神的放松技法,研究对象的睡眠质量和数量都得到明显提升。
不好的睡眠习惯还可能造成一个数据统计上的问题,由于对夜晚仅存模糊的记忆,我们中多数人对我们入眠的确切时间──以及我们是否整夜辗转难眠只有粗略的估计。新型的消费装置,比如夜间测量脑电波的发带和像计步器一样测量身体活动情况的装置,可以让消费者在家中便能获得本来在睡眠实验室才可以获得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让人们精确找到他们每天的活动选择对夜间睡眠产生的影响。
这种跟踪与行为的调整是疲劳调节咨询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经常会包括梳理事故报告并将其拿来与作息时间表进行对比,从而查出当班员工有多长时间处于不眠状态。疲劳调节咨询师经常把结果绘制成图表,以此证明,对睡眠报以更尊重的态度能够在工作场所产生更好的工作效果,不管这个工作场所是一家跨国公司还是地方消防部门。
要获得良好的夜间睡眠,我们得承认那需要付出努力。那样的努力也值得付出。健康、睿智、性、人际关系、创造力、记忆力──所有这些塑造我们的因素都取决于我们闭上眼睛度过的每一个夜晚。
2,500年前,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经写道:“即便是沉睡中的灵魂也在辛勤劳作,帮助世界产生意义。”
(本文作者是路透社(Reuters)的一名资深记者,其著作《梦想之境:探究奇妙的睡眠科学》(Dreamland: Adventures in the Strange Science of Sleep)于8月13日由W.W. Norton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26 , Processed in 0.0971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