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欢迎王立根先生审读《教师之友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31 08: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可敬可叹的人民教师

——记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王立根
来源:闽派特色教育研究所 | 作者:潘清河


    早就想拜访王立根老师,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福州的大暑节气特别炙热,到处都是烈日炎炎、热浪滚滚,然而我们造访的热情并不亚于酷热的天气。在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邹开煌社长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王立根的家,因为彼此熟悉,没有过多的客套,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主人的书房,一屋的书籍让我目不暇接。于是,书自然就成为我们谈论的话题。本来还因昨夜失眠而显得有些疲惫的王老师,一提到书,精神立刻焕发,眼里充满光彩,话语也滔滔不绝。是啊!一辈子与书打交道,对书当然是情有独钟。
    从痴迷书籍到著书立说
    王立根,1943年8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福建师院中文系,从事教育工作已40余载。1994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光荣称号,1998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教兴市”先进个人。每当回眸自己走过的心路历程,王立根的心里,总有太多的感慨和感谢。他情不自禁地对我说:这一生中要说的第一句感激的话就是“谢谢你,书!”
    王立根为何对书那么钟情呢?这还得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王立根小时候家境贫穷,书却给他的精神生活带来无比欢愉,因而,他对书的爱好达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上世纪50年代,王立根在周宁县读书,对书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他课余几乎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有几次图书馆关门后,他就从图书馆的小窗偷偷爬进去继续看书,因为里面满是灰尘而且光线阴暗,在里面呆久了,加上读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好几次都晕了过去。
    那时候,王立根没钱买书,只好抄书,他一边阅读一边把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以后看到那些词句,自然而然就清晰地记得书中的人物及情节。王立根的求知精神,曾经感动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那是1958年,还在上高一年的他,读郭沫若的剧本《屈原》、《虎符》之后,就把自己写的读书心得寄给郭沫若,还恳求郭老能否寄一两本书给他。想不到郭沫若事务那么繁忙,还惦记着这位勤奋好学的后生。十天后,郭老叫他的秘书给王立根寄来一大摞书。该秘书还用非常工整的钢笔字写了一封短信:“郭沫若院长收到您的来信,他很钦佩您的求知精神,他工作繁忙,叫我寄上几本书,希望您学习进步。”简短的言语,寄托着郭老的厚望,使正值青春年华的王立根受到莫大的鼓舞。这封署有“中国科学院”的特大信件曾在周宁一中像炸开锅似的,轰动一时,成为师生的美谈。
    说到读书,王立根总是深有感触:“每当读书时,我仿佛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接触到一个世界上最健谈的人。他们带着我走进一个不同的国度或者不同的时代,跟我讨论一些我从来不知道的学问和生活问题。”王立根也常常告诫学生:“我们每读一本好书,都是与大师对话,读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是一种享受。正如古人所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读书是教学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教学质量好不好,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博览群书。因此,要想当好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的是终身受益的知识储备。
    王立根不但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且是一名著名的学者、专家。他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又善于反思、总结经验。因而,他不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将自己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悟撰写成论文、随笔和杂感。1984年,王立根应中央人教社之约,为全国语文教师编写《教参》(高中1、2册各三单元)。他的《作文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智力》、《构建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模式》、《论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等论文均选入全国语文学会论文集,还获福建省颁发的社会科学十年成果三等奖。1988年,王立根被福建省推荐为全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中国教学学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其发言稿《新时期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还被选入会刊《教书育人》。《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构建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均获福建省教育研究论文一等奖。他主编的《中学生素质教育训练丛书(语文科)》、《语文科课时训练》、《高中语文教与学》、《新世纪3+X语文复习丛书》等书共计200多万字。
    近几年,王立根依托福建省语文学会这个平台,连续三届成功地举办了“国土杯”、“金鹿杯”和“东方伟业杯”全省中学生征文大赛,并将获奖的优秀作文编印成册,出版了《为了迷人的土地》、《和谐之美》、《关注》等学生优秀作文集。这对推动全省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立根主编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书,长达40万字,该科研被列为国家教委95规划重点课题之一,并被《人民教育》杂志誉为:“一条优质优化的教学高速公路。”与此同时,他还著有《作文智慧》、《高中语文教与学》、《浅近文言文百篇注释》等专著。尤其是《作文智慧》,更是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与汗水。这被称为“全面提升学生写作素质的‘成功宝典’,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智慧读本’。”曾在语文界乃至教育界引起不小的震撼。书中有与著名作家、教授的对话;有与学生的心智交流;有对作文以外的思考,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跳动着生命智慧的音乐,闪烁着作文智慧的光芒。该书得到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褒奖:北京大学的谢冕教授赞叹道:“凭王立根老师的思想和知识,完全可以登上北大的讲台。”孙绍振教授也高度评价:“王立根是语文特级教师中难得的有水平、有理想,能与时俱进的一位。善于从具体个案的分析中作触类旁通的点拨。这种点拨正是从感性上升到智慧的桥梁。”钱梦龙老师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智慧”二字确实搭准了作文教学的“脉搏”,符合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客观规律。他还对王立根说:您这本书,“凡是关乎‘作文智慧’的话题,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有所涉及。这对丰富学生的整体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获得作文大智慧,肯定是很有裨益的。”
    在我即将告别王立根时,他递给我一篇文章,这是他为自己的新书《我说语文》所作的“自序”。该书大部分文章是他退休后应邀在各种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的。王老师在“自序”中写道:“古人云:‘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我执教语文40年,进不成,退而思,是为退思,又有退休反省之意。所以书题后又加一副题:‘语文教学退思录’。敝帚自珍,希望读者见谅。”在此,我们期待该大作早日问世。
    用真诚和善意对待语文和学生
    王立根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把教学生命当作至高无上的使命。他不仅用真诚和善意对待语文教学,也用真诚和善意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语文教学上,王立根追求的是理性与情感统一、科学与艺术统一的教学风格,创设一种和谐、自然、生动的育人氛围,做到知识、能力、智力、人格的相互渗透,和谐一体,试图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王立根在讲坛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他的教学历来是开放的,他经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还组织学生游览于山、流连西湖,参观林则徐祠堂、戚公祠,开展社会调查,编写《红土地纪行》等学生社会调查专辑,编辑班级文艺刊物《涌泉》等,并请著名作家郭风、蔡其矫、章武、陈章汉及闽西作家曾昭寿、《南风窗》记者钟岷源、《福建日报》编辑原仁开等人到课堂上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座谈。他曾经与全班50多位同学一一通信,在通信中谈理想、谈读书、谈写作,还经常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会、辩论会、口头作文等,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所以,他要说的第二句感激的话是:“谢谢您们,我的学生!”
    王立根觉得:教师既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又是其自身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在成就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是和学生们共同成长。他常说:“是学生激起了我的工作热情,当我看到学生上课时流露出满足的喜悦的目光,感到他们思维快速的流动,我就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学生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一到假期,过去那毕业了的学生纷至沓来,在我的书房里一起谈理想、谈学习;一到节日,上百封问候信寄达我的手中,此刻的我确实感到无比的欢乐,无比的年轻。”
    王立根还告诉我一件事,他的一位学生临别时送给他一本相集,扉页上写了这么一段话:“敬爱的王老师:当我们与您未曾谋面的时候,我觉得你很神秘;当我们有幸聆听您的谆谆教诲时,我们觉得你很亲切。您那灿烂的笑容,炯炯有神的眼睛和睿智的话语,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象。两年来,您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使我们的文字增添了绿意,您也使我们明白了老师只是学海的指向标,而真正的舵手是我们自己!愿您永远有着一颗年轻的心,笑口常开!明天的明天,相信我们还会相逢!我们要大声对您说:‘今天,我们以您为骄傲;明天,您以我们为骄傲!’”王立根反复地读着这一行行感人肺腑的文字,不禁热泪盈眶。同时,他也想了很多很多。今天的学生再不会喜欢那个古板守旧的老师了。学生希望我们有着一颗年轻的心,那就希望我们永远有一颗充满爱、充满希望、充满善良的心。师德的灵魂就是爱。只有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才会变得年轻起来。他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师道尊严,而是与学生心灵相通。要让学生热爱你,首先你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永远发自内心的。为此,王立根每次走上讲台,心里总是一阵激动,讲台属于精神绿洲。他那经受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到这宁静之中,心中似乎注满了一汪清洌之水,轻盈盈的。讲台永远是充满诚信、挚爱、活力的地方,教师的举手投足,学生了然于心,发出会意的微笑;学生的展眉蹙额,教师心领神会。应该不时调节自己的情感节奏,共同享受语文的欢乐,一起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这是何等的和谐、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愉悦啊!
    王立根每次回忆起40年前的教学情景,如今仍然心有余悸。他说:“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总想扮演‘严师’的角色,忘记了自己首先是普通的人,有情感、有个性、也会犯常人错误的人!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身’,不容学生对我有半点的质疑、冒犯。这样一来,失却了正常的沟通形式,每节课都显得异常沉闷,我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恹恹欲睡。后来,我的一个学生写给我一封信,其中一句话让我深思:‘老师,只有当我忘记您是我的严师时,你才会变得可爱起来。’是啊,事实证明,教师光有一个‘严’字,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我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我要求自己,在教学中,多一点‘平等’、少一些‘威严’,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倾听’,少一点‘说教’,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斥责’。从此,我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们最爱上的课,多少次外出开会,班上的同学都会打电话给我说:‘老师,我们想念您,您快点回来吧!’”
    是啊!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才能迸发思想的火花、智慧的光芒。王立根在语文教学中持别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感情的交流。他饶有兴趣地对我说:“我的语文课追求的是群疑并兴,各抒己见,相互切磋。有一次上公开课,教的是《荷蓧蓧丈人》,听课的除了专家,还有上百人的外地教师。那一节课,学生不断地向我‘开炮’,不断地朝我“挑刺”,弄得我难以招架,学生在与我争论中产生了探微索隐的愉快,在辩论中,含英咀华,一步步地深入理解孔子和隐士的不同政治观点,弄清是是非非,一节课下来,我汗流浃背,不知道这堂课的效果如何,但课后却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赏。这节课的实录后来收进了199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师授课录》。”
    在作文教学中,王立根虽说是个“行家”,但曾也面临着种种困惑: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它应有的位置;语文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常常带着随意性和盲目性。他常常扪心自问:作文是什么?是生命的跳动!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抚摩,是心灵深处情感的迸发。无论是遐思、对话、倾诉,还是喃喃自语、沉醉欣喜、自责反思……都是心的律动、思维的智慧、情感的智慧、心灵的智慧。因而,感情真挚非常重要。王立根认为:如果你的文章要打动人,首先你就必须要说真话,把自己心中的秘密,生活中的经历,心灵的感受充分地展示出来。而且还要善于感悟,感悟生话、感悟生命、感悟大自然,是一种智慧。因为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王立根特别强调:任何作文题都涉及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它关系到教育的精神追求,不能误导学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为了出名而哗众取宠。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人生,参与社会变革,表达真情实感,张扬理想主义。要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取材;表达健康、朴素、清新的思想情感。为了更好地了解王立根对作文教学的独特见解,我特地摘引他的几句写作感言与大家共享:“在作文教学中,培育智慧,唤起灵性,才是第一位的。”
    “作文需要个性,更需要灵性。” “让学生说真话,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这是作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
    “要作文,就要做有思想的人,作文可以没有修辞,但不能没有态度;可以没有呐喊,但不能没有声音。”
    王立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他以为教育的实质是培育智慧,语文科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智慧,应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他在《获得智慧,享受语文的快乐》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智慧,那么思维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对语言的悟性就可能十分肤浅。阅读时,分不出优劣,看不出文野,没有品位,就失却了阅读的价值;写作时,即使使用了很多令人眩目的写作技巧,文章也只不过是一件拥有漂亮包装的垃圾。因而在读写中纯粹地传统技巧,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
    王立根就是凭借着他的渊博学识、人格魅力和教育艺术,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山巅,走向教育的殿堂。现在的王立根已是一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影响力的语文特级教师。四十年如一日,他所培养的写作尖子尤为突出,有400多人次在全国、省内外刊物发表优秀作文。其中有13人获全国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一、二等奖及省市一、二等奖。他编辑出版了《全国重点中学作文精华(福州三中卷)》,他的学生有的成为新华社记者、报社编辑、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留美博士生等等。1989年9月10日《福建日报》以《燧石·神矢·红烛》为题发表长篇通讯,宣传他的先进事迹,1988年9月《福州晚报》以《勇敢的教改探索者》为题报道他的教改经验,1998年《海峡都市报》以《他永远是年轻的》介绍他教书育人的情况。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教师名人》、大连出版社《课堂教学笔录精选》等书籍均介绍了他的课堂教学,北京高校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他的高中语文教学讲座录相带(两盒),《东南快报》连续两年为他开辟《立根谈教》专栏,《海峡导报》连续五年为他开辟《王立根高考作文导写》专栏。2000年3月教育部主办的《人民教育》在“福州三中构建学科教学模式的采访纪实”中,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题,介绍了王立根老师的教学经验。文中写道:“学生普遍认为听王立根老师的课,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出最好的成绩。”
    钱理群和孙绍振曾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议题进行了热烈对谈,其中还特地提及王立根。当谈到语文老师怎样提高自己的素养时?钱老立即想起自己曾给王立根写过三个题词:一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二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三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钱老的这三句话,与其说是对王立根的殷切期望,不如说是对他的高度评价,因为这三句话都在王老师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生话需要细细品味,书籍的营养和学生的真情,让我体味到作为语文教师的生命之美!”王立根意味深长地说。
    在教改中创造闽派语文特色
    语文教学历来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或“戴着镣铐跳舞”而倍受媒体的关注。面对着这一不利的局面,王立根和不少语文界的有志之士们常常在深刻地反思,苦苦地求索,努力寻找一条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子。
    2002年,王立根当选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在他的倡导下,制定了长期和短期的工作方针和计划,确立创建有福建“海西”特色的学会工作思路,后来则形成了“闽派语文”的八字宗旨:“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由于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闽派语文不但在八闽大地生根开花,而且也逐渐在省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4年12月“第一届闽派语文论坛”
    在厦门举行;2006年4月又在建瓯举行“第二届闽派语文论坛”。通过专家报告会,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上教学观摩课,以及一线老师与专家共同研讨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和语文课改中面临的新问题,为福建省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广泛交流沟通的平台。在闽派语文的大旗下,福建省语文学会还积极配合福建省普教室、福建师大文学院的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做好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老师学习、研讨新课标。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等先后前往全省各地,分别为参加全省新课标培训的几百名语文教师上课讲座,深受好评。
    为探索构建“闽派语文”,学会还积极协助福建师大文学院编写由教育部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彰显“海西特色语文”,得到课改专家的高度称赞。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巢宗祺教授在公开场合中这样评价道:“福建省的海西课本是所有通过的课本中最有特点的。”专家组成员方智范教授更直率地说:“最有特点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应该说是最好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本处处长臧爱珍也赞美有加:“福建省这个海西课本有新东西。”该教材在山东、山西、甘肃、河南、黑龙江等省开展实验以来,反映良好,北京、上海等地的报刊也专门报道过。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增进海峡两岸亲情和中学生青少年的友谊,
    2005年、2007年,福建省语文学会连续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以发扬传统民族精神、珍爱母语、推广国语普通话为目的,与台湾六市的师生同台比赛切磋。两岸的师生欢聚一堂,彼此交流,共同进步,双方都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印象。其间还邀请了福建著名作家、学者南帆、陈章汉、杨际岚,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曹又芳、陈汉强,王立根分别为学生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讲座。此外,学会还与台湾中学语文教师一道举办两岸母语教育恳谈会。活动内容健康丰富,受到国台办、福建省台办和福建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东南电视台、福建电视台作了全程追踪报道,新华社、新华网、中新网和福建省各大媒体报刊均作了报道。
    为打造富有特色的“闽派语文”,建构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福建省语文学会在2004年在厦门市举办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教授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2007年在福州举办了福州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2008年在宁德地区举办了宁德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特级教师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研讨会”。对我省语文名师的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研讨,有力促进了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他对我说,语文学会今后要加强对中、青年,尤其是对30岁左右教师的培养和推介,让具有“海西”特色的闽派语文厚植其根,枝繁叶茂,更加壮大。
    可以说,“闽派语文”的蓬勃发展及丰硕成果,与王立根所做的一切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尤其是退休后的他,患有心脏病、脑痿缩等疾病,而更不幸的是他因一次车祸落下残疾。然而,这一切并无法阻止他献身教育事业、奉献闽派语文的坚定脚步。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他深知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所以,他从来没有落下学会的每一次学术活动,也没有落下学生的每一场征文竞赛。此外,王立根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为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积极分子。他为市关工委主编了《学生天地》已达十年之久,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每年还为社区的学生举办夏令营、读书会、演讲会等活动。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品格,无愧于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的劳模称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立根对教育事业,尤其对“闽派语文”充满雄心壮志。他认为“闽派语文”要立足八闽,走向全国,引领语文课改的潮流。建立闽派语文,不是封闭在福建省内,而是要融入到时代大潮中去,充分体现“海西战略”的特色和贡献。使闽派智慧引领语文课改的潮流,成为语文课改的中坚。他曾就如何在文化教育上为“海西建设”作贡献,写信给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建言献策,卢书记被他的执著所感动,对王立根退而不休、乐于奉献的精神赞不绝口,亲笔批示:“王立根老师作为退休语文教师能如此关注海西建设,可敬、可叹!”
    长期来,王立根不仅在呼唤素质教育,而且身体力行。1988年他在《福建日报》上推荐陈陶然同学作文,并在作文的评语中写道:“因为应试,不得不使学生如背重负,像一个精疲力竭的行路人那样的颠踬。一边是功课的重压,老师的督促,家长的监视,一边是对美好大自然的神往,对正常文娱生活的渴望,这种矛盾致使一个个学生心神不定,读书竟然成了一种艰难,枯燥,使人心烦的事,学习固然是一种严肃耐心,细致的劳动,但毕竟也是一种精神和体力的愉快劳动,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愉悦?”1999年他在《语文学习》、《家园》等杂志中发表文章呼吁让学生“少一点书匠气,多一点书卷气”。1999年他在《海峡都市报》上发表《补课能补出好素质吗?》一文,引发了省市教委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税务局工作人员的大讨论,长达一个月的讨论,对有偿补课加以抨击,并为“减负”壮威,在福州市反响很大。这一切说明了王立根并没有因年龄的增大而保守,或落伍,他自始至终是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可在采访王立根时,他又对我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中国,语文的教学改革不能过激。”王立根的话顿时引起了我的一番猜测:他究竟是教改的排头兵,还是保守派,或许是所谓“中庸之道”罢了,其实不然。因为语文教学乃有几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而语文教学改革既要基于现实,又要尊重历史,不能操之过急。不知我的理解是否得当?
    当我正准备离开王老师家时,客厅墙上的一幅刘国正老师赠与的墨宝,赫然进入了我的视线:“为教最乐”。真的,作为一名教师是非常快乐的。“每一天,在工余课后,都有一群学生笑盈盈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对我说:‘老师,您好!’我想,这是一生最幸福的时刻!”王立根津津乐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3:45 , Processed in 0.0639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