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5 20:1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在你的家里有这种现象吗?你是怎么想的?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本来很商业的广告语,在家长们的思想意识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些本来就很不懂教育却又被生活的压力折磨得近乎千疮百孔的父母们,便拼命地想抓住一根根稻草,让自己的孩子更胜过其他孩子,似乎这样,自己的心才会安一些。其实呢?每个孩子都是不同属性的一颗种子,千方百计同一模式去拔苗最后的结果只是伤害。其实,最高境界的爱就是培养“愉悦融洽的亲子关系。”,当你在物质上给予了孩子充分且超支的满足,而在精神上,漠视孩子们的渴望,需求,真应了那句话: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被听成了什么;你给孩子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是孩子需要的吗? 接受过很多家长的咨询,也看到了太多的问题孩子,问题家长,让我生出一种想法: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是聋子(听不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家长是狱警(直接强制镇压),当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像监工(不错眼珠的举着鞭子)……在这样的底色中,孩子是会长成温暖的色调吗?他(她)的小小的心里,要装多少复杂而纠缠又无奈的情绪啊!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22:21:54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度教师推荐的十大童书
作者:黄雅芸   


一本好书带你抵达童年

  这是一份很好的书单。

  这是一份很别致的新年礼物。

  这也是一个很庄重的身份宣言。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一定已经注意到,这份书单的开出者不是专家教授、不是作家学者,而是许多来自一线的普通教师,这一点真有些不同寻常,更有些意味深远。当一位教师走进童书的金麦田,与童年一起阅读,很有把握地推荐着、指引着,很热心地组织着、推进着,他就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身份会使童年的阅读更欢悦、更落实,麦田里的笑声会传得很远。

  一线教师,是离童年最近的人。每一天,他们和儿童共处于一间间长方形教室里;每一天,他们与儿童一起度过分秒、经历人生;每一天,他们和儿童密切交往,编织出课堂内外的许多故事……

  一线教师,是童年最亲密的人。童年的小小心灵总是天真;童年的澄澈眼睛满是信赖。在童年的辞典里,教师有着天然的高大、不容置疑的权威。课间,如果教师手上捧着一册薄薄的书看得起劲,总有小脑袋要好奇地凑过去看个究竟,是什么让教师这样着迷?于是,谁知道呢,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秘密的暗号,开始悄悄地从一个孩子传到另一个孩子,从一个传向一群……在教师和孩子的心灵通道里,对美好事物的热情、迷恋、钟爱的传递速度永远是惊人的。

  我曾经在一线做过十几年的教师,至今喜欢和童年融在一起的依偎感觉。因着我的阅读爱好,四五年级的孩子就熟识了泰戈尔、纪伯伦。仿佛就在昨天,踏着上课铃声(还伴随着杂沓的脚步声、窃窃的私语声、嘈杂的翻书包、摆文具声),我走上讲台,开始在黑板上写下第一句话:“绿树伸到我的窗前,仿佛是喑哑的大地发出的渴望的声音。”身后像是浪涛渐息的大海,一点点安静下来,静得出奇。事实证明,文学的魔力足以让童年沉潜入境。这群孩子现在该高中毕业了吧?可是,那些闪烁着碎金的安谧片刻,依然镶嵌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牢固连接彼此灵魂的一部分。

  我曾经问过一个很优秀的同行,你为什么选择做教师?他应该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做过记者、编辑,之后才转行做了教师。悠悠地想了一会儿,他轻声说:“做教师能影响人。”是啊,所有的教师不管愿不愿意、自不自觉,都不可避免地带给童年以莫大的影响。于是,有人说,教师应该是一盏盏的灯,给生命最初点燃精神的明亮。

  在今天这个时代,童书市场的热闹繁荣,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儿童及家长步入了选择困境。如何遴选出适合童年认知高度、符合童年审美趣味的好书?如何带给童年最有品质的精良读物?这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界合力来做的事情。而在这浩浩荡荡的为童年阅读保驾护航的队列中,童年的同行者、童年的点灯人——教师理应成为中坚力量。

  在新年的新气息里,我们看到了这10本由一线教师推荐的童书。每一本,都无比郑重地放在童年面前,我们听到教师在以自己最专业的身份,最诚挚负责的态度告诉童年,这些书的优质和可靠。

  从讲台到课桌的距离,有时候恰好是一本好书抵达童年的里程。

  当一个教师给童年讲起《不老泉》的故事,茂林深处那口不起眼的泉眼,便开始神奇地汩汩流淌。儿童以信步玩耍的姿势走进一个不为人知的生命大秘密,和主人公一起面对人类共同的无解困惑,关乎生死的思考就此随风荡起、伸向远方……

  当一个教师娓娓地告诉童年,有一双老鼠眼、一个超大的鼻子和短得几乎看不见的下巴也许算不上一件彻底倒霉的要命事,像泰西那样“同学都说我丑”其实也不那么可怕。轻松地读着,若有所悟地想着,“自信”、“自我”的种子就此在童年的心田播下……

  当一个教师捧着《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走进课堂,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围上去,透过文字新奇打量这张童年的旧照片——哦,原来每一个看起来很伟岸的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儿童,而所有的童年都并不遥远仿若眼前……

  一个又一个的教师啊,请相信,当你读起一本又一本童书,你会觉得童年离你很近,你会洞察童年的许多奥秘,豁然发现通向兔子洞的秘径;遇到好书时你的喜悦激动,你的啧啧称赞,连同你的不忍放下,童年都会看见、都会感染、都会习得;你热情的推荐和用心的指导,童年也都会听进、都会感谢、都会雀跃!最后的最后,所有的这一切都会化作童年深处的美好记忆、成年以后的绵延爱戴,成为对教师身份的最好奖赏。

  新年了,越来越多的教师们,让我们一起捧起童书,做阅读者,做推广人,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童年无比关爱地大声说:新年快乐,阅读快乐!(黄雅芸 作者系南京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儿童阅读推广人)

  评选结果(排名不分先后)

  《爱哭鬼小隼》 [日]河合隼雄 著 [日]冈田知子 绘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不老泉》 [美]娜塔莉·巴比特 著 吕明 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猫眼小子包达达”系列(共6册) 葛竞 著  接力出版社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我们小时候”丛书)  毕飞宇 著 明天出版社

  《世界通史故事》(全4册) 段启增 王乃耀 刘文涛 高乐才 著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同学都说我丑》·(金麦田少儿国际获奖丛书第三辑) [奥]涅斯特林格 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的第一套成长日记”系列(全7辑,84册)[荷兰]弗朗西斯卡·弗罗里希 著 张晓波 译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汉声数学图画书”系列(共41册) [美]明德尔·西托默 乔治·帕比等 著 [美]汤米·狄波拉 唐纳德·克鲁斯等 绘   贵州人民出版社

  《海象与紫罗兰》 [瑞]海利·斯特罗普 著 陈俊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祈愿和平——中韩日三国共创绘本”系列  蔡皋 姚红等 著  译林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6日第17版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 12:21:3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人:张贵勇
       推荐书目:
2013-6-24 11:37:58 上传
下载附件 (26.77 KB)



[美迈克尔·古里安、凯西·史蒂文斯著,田文慧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7月出版
      推荐理由:
      众所周知,男孩与女孩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行为举止,还是学业成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我们该如何因性施教,国内鲜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借助神经生物学和大脑研究理论,解开了一系列疑问后面的真相,让我们明白了男孩之于当前教育考核机制的劣势,以及如何培养男孩,使之健康成长。在拯救男孩之声日益迫切的当下,此种严谨的科学分析与建议极其有价值。


       内容简介:
       男孩的学习与教育与女孩有哪些不同?男孩的活泼好动与成绩平平背后是什么原因?我们该怎样正确培养男孩?《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不仅给出了答案,同时还解释了众多男孩苏特有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生理学一句。该书基于神经生物学和大脑研究的革命性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真正了解男孩的心智和行为,开启真正尊重“男孩天性”的教育。


       作者介绍:
       迈克尔·古里安,美国社会哲学家、教育家、家庭治疗专家,以及《纽约时报》最畅销书作家。另著有《女孩是天赐的》。他擅长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科学观点相结合,并因此被称为“人类的哲学家”。他的工作被各种媒体所报道,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新闻周刊》等。至今为止,他的20多部著作被译成17种语言。
       凯西史蒂文斯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同时也是一名儿童教育专家。两人合力,并在古里安学院工作人员的协作下,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在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下写成《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

       精彩点评:
       这本书不像大多数的说教类图书。书中任何结论和方案,均是建立在极其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长时间的素材积累上的。书的行文并不强加读者任何观点。但在此书的阅读中,极强的说服性很难让人不信服。
——网友“rfno

       翻译者言:
男孩的天性与教育

       男孩子长大之后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希望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虽然现在这种标准有些过时,但是男孩子未来肩负的责任并未见减少。这期间,尽管不乏严父(母)、严师、严格的教育制度,但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终究是凤毛麟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或许大家可以从《男孩的脑子想什么》找到科学的依据。
       人们对于女孩子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正面的,而提到男孩子,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调皮捣蛋、活泼好动、精力过剩”等形象。如果给女孩子一个洋娃娃,她会宝贝似的抱着它,跟它说话、给它讲故事、哄它睡觉,就像妈妈照顾小宝宝一样。不过如果把这个洋娃娃给了男孩子,估计过不了多久,你能见到的就是洋娃娃被分尸之后的脑袋、胳膊和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用“男女有别”这个词来解释再恰当不过。男女孩之间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他们的大脑构成决定的。比如,书中提到的,男孩大脑中胼胝体的体积、神经连接器的多少、海马状突起的工作方式、额叶的活跃程度等与女孩的都不相同,这导致男孩在完成多项任务、牢记课堂内容、语言学习等方面不如女孩,而在冲动行事、攻击性行为、容易接受到图表及图像和运动物体等方面的刺激比女孩强的主要因素。这就决定了,无论是生活里,还是学习中,男孩的问题看起来总是比女孩子多。
       明白了差异的根源之后,接下来的就是要“因材施教”了,而且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寓教于乐”。写到这里,想起好友说起自己的两个外甥,一个6岁,一个4岁半。有一天两个小家伙吵着要吃旋转寿司,可是附近的旋转寿司店早就关门了。无论姥姥、姥爷怎么解释,两个小家伙就是不干。聪明的姥姥想出了一个主意。她对两个孩子说:“宝宝,你去把玩具火车组装好;贝贝,你在一边帮哥哥。”于是两个孩子开始在客厅地板上组装乐高玩具火车。等到火车组装完毕之后,姥姥的食材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她把材料拿到客厅,一边做寿司,一边问孩子们食材都叫什么、什么颜色的,甚至让老二背上一首《悯农》。再把做好的寿司放到正在轨道上跑动的火车上,让孩子们抓着吃,然后告诉他们数着自己一共吃了多少个。就这样,孩子们吃了一顿特别的寿司大餐,同时学到了不少东西。
       不过,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更为普遍,那就是孩子看电视。现在的电视节目五花八门,孩子往往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样不仅减少了他们看书、听故事、玩游戏的时间,而且还对其大脑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因为看电视是种“被动、过度机械化的刺激”,更容易造成孩子注意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除此以外,电视中的暴力、危险和色情画面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着实令人担心。因此,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非常必要。在这方面我的一位朋友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朋友的儿子今年5岁,特别喜欢《喜洋洋和灰太狼》,所以每天吵着要看。平时还好,一到周六周日全天都耗在电视前。后来,孩子妈妈想了个办法,把动画片录下来,每天只让看一集,然后给儿子讲里面的故事内容,从天敌、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到食物链、地震、食人鱼,等等。为此,她先把动画看过一遍,然后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下载打印图片、做一些小道具,然后叫上家人一起和儿子扮演其中的角色。这样既让孩子学习了知识、增加了亲子互动,又减少了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看电视时间。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在家里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开始正式进入另外一个重要的教育环境——学校。周围好几个有男孩的朋友都说孩子上学有点早,现在感觉语文总是跟不上,这其实是因为男孩语言能力的发育要比女孩晚11.5年,所以通常让男孩子晚一年上小学的做法更符合其生长发育规律,避免他们由于这方面能力差而产生心理压力。而孩子们在学校的摩擦,比如男女同桌因为课桌的使用吵架,进而在中间划线,这种经历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如果从天性来看,这是因为男孩的空间和运动智能比女孩发达,因此他们需要占用更大的空间摊放自己的物品。另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男孩子之间的斗争。男孩们打完架之后家长和孩子们的反应——家长们怒目相对、剑拔弩张,而男孩们已经亲热地继续一块儿玩了。这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电视中都见过不少。打斗,是男孩子们彼此试探、接触、进而发展友谊的第一步,这是他们特有的方式。
       《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中还列举了男孩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相信家长们读过之后定会有些启发。笔者在此提醒大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他们的老师,我们的言行、采取的方式、制定的制度和标准都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最后,借用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的一句作结语: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作为田文慧,系自由撰稿人,《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译者)

       精彩书摘:
男孩所读的书更为重要

       我们的教育希望孩子在阅读时能够包罗万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妨碍了一个孩子在语文科目上的成功,尤其是男孩。男孩通常只喜欢读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并拒绝不合其口味的读物。因此给男孩提供什么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对阅读哪种书籍最好这一问题有过许多争论。例如:如果一个男孩看漫画书,那么他常常被认为是“不成熟的阅读者”或者被视为“浪费时间”;如果他爱读技术手册而不看科幻小说,则有可能被认为是“不够全面”;如果痴迷于读科幻小说却不看其他读物,那就可能被当作“一个科幻疯子”。
       一般来说,我们的教育文化喜欢根据孩子的阅读内容作出评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希望孩子在阅读时能够包罗万象。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态度又妨碍了一个孩子在语文科目上的成功,特别是男孩。
       教育部研究员黛安·拉维奇,对孩子的阅读素材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著作。黛安·拉维奇指出,诸如“哈利·波特”系列书籍的畅销表明,美国的孩子们希望读好书,读那种令人兴奋和神秘、充满阴谋和正义之间最终决一死战的内容的书。拉维奇认为,历史教科书与此正好相反,这类书籍对事情轻描淡写,忽略了历史的戏剧性和故事性。
       罗特格斯州立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迈克尔·史密斯、博伊西州立大学的杰弗里·威廉证实了拉维奇博士的研究结果。他们对612年级的男孩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男孩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同他们的兴趣背道而驰”。他们的调查还指出,正是这些男孩,当教师要求他们阅读包括滑板、摩托车修理手册等书籍或做相关内容的作业时,他们非常专心。
       在多年的研究后,这些专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事情或许是出于那些抱怨语文、文学、历史和社会研究课无聊且毫无意义的男孩父母的意愿。男孩通常只喜欢读他们感兴趣的、与他们的荷尔蒙、神经学和心理学特点相适应的读物。男孩会拒绝令他感到厌烦、不合口味的读物。
       因为通常男孩不可能像女孩那样在一年内读许多书,所以男孩所读的书更为重要。这是阅读能力很差的男孩的家长必须面对一个问题。
       您或许也注意到了许多男孩比女孩需要更多图解——空间内容,以便掌握书中的全部内容。,当男孩进入大学时,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势于完成,这时男性较女性需要更多图解和视觉图像的现象将消失。
       我们认为,总体而言,与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还未准备好接受语文学习,因此男性大脑常常需要额外的语言帮助,调整阅读选择。学校应创造新的教学方式,让男生表现与同一领域女性相当。
       我们的学校体系应该对语文中不断增加的性别差距负实际责任,因为学校常常拒绝给予男孩取得同女孩子同等语言学习水平所必学的内容、课程、教学策略和多媒体技术。
       (摘自《男孩的脑子想什么》)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 12:22:3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人:张贵勇

        推荐书目:





         “巴巴爸爸”系列,(法)缇森、(法)泰勒 等著,谢逢蓓 等译,接力出版社20101月出版
       推荐理由:


         20世纪80年代,当“巴巴爸爸”系列动画片被引入中国时,一下子打动了众多青少年的内心,成为一代人难忘的童年记忆。而让人记忆犹新的,除了巴巴爸爸一家随时随地的变化万千,还包括其天性善良、助人为乐、热爱地球、极具环保意识的个性。巴巴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可谓理想的伙伴与朋友,他们让人看到童心的真善美,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未来,让人感到直抵心灵深处的温暖。某种程度上,“巴巴爸爸”系列圆了孩子们的梦,这个梦关涉童年的一切期冀,而且都一一变成了值得回味的现实。


       内容简介:


       一天,弗朗斯瓦的花园里长出了一个巴巴爸爸。他的个头太大了,没有地方可以住,只好在小镇上四处游逛。刚好碰到一座楼房着火了,他救了所有人。一下子,巴巴爸爸成了人们心里的大英雄。弗朗斯瓦的爸爸在院子里给巴巴爸爸做了一个大小正好的房子,巴巴爸爸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后来,巴巴爸爸找到了巴巴妈妈,有了七个拥有个性不同的孩子,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如地球受到污染,巴巴爸爸带领全家离开地球;巴巴爸爸的孩子开办学校,给社区的孩子们带来快乐;巴巴爸爸一家去度假,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作者介绍:


       巴巴爸爸的形象是漫画家德鲁斯泰勒和他的夫人安娜特缇森,根据棉花糖的形状而突发灵感创作出来的。安娜特缇森曾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德鲁斯泰勒是法国一所中学的数学和物理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过画画,但一直觉得用画笔画出有趣的形象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1970年,“巴巴爸爸”系列图书的第一本书《巴巴爸爸的诞生》出版,刚一问世就获得好评,并屡获各类大奖。1975年,“巴巴爸爸”系列被改编成动画片, 很快风靡全球。


       对话作者:


“个人情感在创作中是最重要的”


       巴巴爸爸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与作者泰勒及其夫人缇森的性格特点、业余爱好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也投入了巨大的情感,而这是动辄上百人的大团队所无法比拟的。


       “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巴巴爸爸因其可爱的形象和善良的心性,深深印在了几代人的心中。在阅读这部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许多读者可能产生疑问,巴巴爸爸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巴巴爸爸为何有7个孩子?巴巴爸爸吸引人的奥秘在哪里?
日前,巴巴爸爸的作者德鲁斯•泰勒来到中国,讲述了创作“巴巴爸爸”系列的经历。


       据泰勒回忆说,巴巴爸爸的形象跟咖啡馆很有渊源。他和夫人安娜特•缇森经常光顾离家不远的一家咖啡馆。一天,安娜特和朋友们在那里聊天。当时法语还不太好的他,就在咖啡馆的一角,在画夹上随手画画。这时,他看到一位妈妈领着一个孩子,孩子手上举着一个粉红色的棉花糖。受到棉花糖的启发,泰勒勾勒出了“巴巴爸爸”形象的雏形……


       在法国,棉花糖都是粉红色的,所以巴巴爸爸也是粉红色的。而巴巴爸爸诸多鲜明的个性跟泰勒和安娜特密切相关。泰勒说,他的夫人有着非常强烈的环保意识。她非常喜欢大自然和动物,也喜欢做陶瓷、种花和种树。他们家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撒了很多食物,供附近的鸟来吃。他们也喜欢用泥巴捏各种动物的造型,塑造了成百上千的形象。这种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巴巴爸爸”系列里,《巴巴爸爸回到地球》就表现了这一主题。


       而之所以是7个孩子,而且是不同颜色的,泰勒解释,是因为不可以做一个深蓝和一个浅蓝的宝宝,颜色的数量决定了不可能是太多的孩子。巴巴爸爸的粉色确定以后,泰勒和安娜特就赋予了巴巴妈妈黑色,因为黑色和粉色可以形成对比。其他的孩子在颜色上是相互搭配和互补,这也是孩子不同个性的体现。“其实,在创作‘巴巴爸爸’系列之前,我写过一本《三个颜色的冒险》,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加深了对颜色的认识,巴巴爸爸孩子的颜色就是从这里引申过来的。”泰勒说。


       至于书中幽默有趣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跟安娜特的个性和职业有关。安娜特以前是个建筑师,她设计了巴巴爸爸新颖而独特的家,并把许多有趣的创意融进故事里。而与夫人合作,泰勒觉得非常愉快。在他看来,巴巴爸爸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不同年龄孩子的欢迎,并且始终有层出不穷的故事问世,归功于他和安娜特个性化的创作。其实,“巴巴爸爸”系列从开始的草稿到最后的成型,完全他们俩创作,有点类似于卓别林自拍自导电影。


       泰勒感慨,现在艺术创作越来越工业化。例如,拍摄一部电影,往往是20人一个团队,进行故事创作。背景是另外20人的一个小组,动画又是一个20人的小组。即使很经典的艺术创作也大多由一个团队来完成。最终的产品也许很优秀,但总是缺少一些个人化的感悟或体验。而“巴巴爸爸”系列饱含着安娜特丰富的想象、善良的人品和独特的个性,这一点是工业化的团队创作所难达到的。


       正是这种近乎个人化的创作和情感的付出,“巴巴爸爸经典系列”于1970年出版时,就受到了英国评论界权威的赞誉。此后,巴巴爸爸风靡整个欧洲。1975年,巴巴爸爸的故事被改编成动画片。很快,40多个国家的观众就从电视机里结识了巴巴爸爸一家。截至目前,“巴巴爸爸”系列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1亿册。(张贵勇)


      媒体报道:


巴巴爸爸与环保理念


       泰勒夫妇“创造”七个巴巴孩子时,上色标准则力求符合干净、简单、纯粹的原则。有些由互补色调和而成,比如蓝色的巴巴布兰特与黄色的巴巴祖调出绿色的巴巴拉拉—至多也不超过三种底色来杂糅。通过电脑制作后,更可直接看到明亮、简单的图层搭配。


       但当《巴巴爸爸》被推广到美国时,巴巴妈妈的黑色皮肤竟被人联想出种族歧视的意味。电视台要求泰勒夫妇用深蓝和浅蓝替代粉红与黑色,他们因此放弃了美国市场:“《巴巴爸爸》完全没有政治倾向。”泰勒很认真地强调。


       但当他点评与妻子安娜特一个个悉心塑造出来的“孩子”时,忍不住露了馅:橙色的巴巴蒂娜最聪明,她热爱阅读,还是个女权拥护者!


       尽管如此,《巴巴爸爸》系列中传递的保护地球的理念却是贯穿始终,甚至被认为是“巴巴爸爸价值观”。


       早在系列第四本《巴巴爸爸回到地球》中,泰勒夫妇就为小朋友呈现了一幅地球环境被破坏后的可怕景象:天空变得灰暗,花儿与动物消失不见,人类不得不佩戴氧气面罩,灰头土脸地行走。


         1970年代,欧洲国家在工业化后期,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环保诉求高涨。泰勒用漫画的形式回应了这一潮流。在儿子托马斯看来,父亲泰勒的生活也很简单,他喜欢跟大自然接触,在花园里放置食物,吸引小鸟啄食,“巴巴爸爸价值观”传达出了泰勒夫妇对环保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的关注。


       当巴巴爸爸一家去火星旅行时,巴巴布拉伯由于担心火星上吃不饱,而把他在地球上培育的菜豆带到火星上,不料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一场“菜豆大战”。因此,当巴巴蓓尔离开火星前准备把波波树带回地球时,她的计划被巴巴爸爸及时制止了:“我们什么都不能带,难道你忘记菜豆大战了吗?”


        巴巴一家与人类朋友克洛迪娜、弗朗索瓦去海边玩时,发现有轮船向海里倾倒石油。被污染的海水甚至喷了他们一身,愤怒的巴巴爸爸因而变身吸水器,将满肚石油回敬排污的轮船。


       巴巴家族成员不仅能使用超能力做环保,也会传递出“人人能做环保”的理念。圣诞老人曾送给巴巴祖一群热带鸟儿,但它们不习惯那里的严寒气候,尽管巴巴爸爸一家想方设法为鸟儿们供暖,但它们最终还是不能适应。最后,巴巴祖只有忍痛割爱,放飞了这些热带鸟儿—他懂得了妈妈的教诲:“还是让鸟儿们回它们自己家吧,在这里,它们是不会快乐的。”


       负责引进《巴巴爸爸》图画书的接力出版社社长白冰注意到,巴巴爸爸可以有很多改变,可以改变轮船、梯子或者什么,但没有改变自然,他实际上提倡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改变或者改造自然,因为改造、改变自然会给人类带来厄运。白冰认为《巴巴爸爸》之所以受欢迎的理由,正是因为其中的爱心。


       泰勒则这样给出回应:“其实巴巴爸爸最大的能量,就是他可以打动小孩子的心。”


       (该文作者为郑文、温雅琼,刊发于《南都周刊》2011年度第34期)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16:54:11 | 只看该作者
卡夫卡:《致父亲的信》按:卡夫卡即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



最亲爱的父亲: 你最近曾问我,我为什么说怕你。一如既往,我无言以对,这既是由于我怕你,也是因为要阐明我种畏惧,就得细数诸多琐事,我一下子根本说不全。我现在试图以笔代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即便如此,所写的也仅仅是一鳞半爪,因为就在写信时,对你的畏惧及后果也阻塞着我的笔头,而且材料之浩繁已远远超出了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对你来说,事情一向都很简单,至少你在我面前或不分场合在许多其他人面前是这样说起这事的。在你看来,事情大致是这样的:你一辈子含辛茹苦,为了儿女们,尤其为了我,牺牲了一切,因而我一直过着“花天酒地”地生活,享有充分的自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愁吃穿,什么也不用操心;你并没有要求回报,你知道“儿女的回报”是怎么回事,但他们至少应该有一点配合,有一点理解的表示;我却从来都躲着你,躲到我的房间里、书本里,躲到一帮疯疯癫癫的朋友那里,躲到玄而又玄的思想里;我从未对你倾吐过肺腑之言,从未陪你去过教堂,从未去弗兰岑温泉探望过你,在其他方面也从未有过家庭观念,对生意以及你的其他事漠不关心,把工厂的一摊子事扔给你,就一走了之了,我支持奥特拉固执愤愤己见,我从未为你出过一点儿力(连戏票也没替你买过),却为外人赴汤蹈火。总结一下你对我的评价,可以看出,你虽然没有直说我品行不端或心术不正(我的最后一次结婚打算可能是例外),但你指责我冷漠、疏远、忘恩负义,你这般指责我,仿佛这都是我的错,只要我洗心革面,事情就会大有改观,而你没有丝毫过错,即使有,也是错在对我太好了。
你的这一套描述我认为只有一点是正确的,即我也认为,我俩的疏远完全不是你的错。可这也完全不是我的错。倘若我能使你认同这一点,那么——开启崭新的生活已不可能,因为我俩年岁已大——我们就能获得某种安宁,即便不会终止,毕竟能缓和你那无休止的指责。
奇怪的是,你对我想说的话总有种预感。比如,你不久前对我说:“我一直是喜欢你的,尽管我表面上对你的态度跟别的父亲不一样,这只是因为我不会像他们那样装腔作势。”父亲,我总体上从未怀疑过你都是为我好,但我认为你这话不对。你不会装腔作势,这是真的,但是仅仅因此就想断定别的父亲装腔作势,这要么是强词夺理、不容商量,要么就是暗示——我认为就是这样的——我们之间有点不对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你也有份,只不过你没有过错。你若真是这个意思,那我们的看法就一致了。
我当然并不是说,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都是你造成的。这样说未免太夸张了(我甚至倾向于这样夸大其词)。即便我在成长过程中丝毫未受你的影响,很可能也长不成你所中意的样子。我多半会很赢弱、胆怯、优柔寡断、惴惴不安,既不会成为罗伯物·卡夫卡,也不会成为卡尔·赫尔曼,不过一定与现在的我霍然不同,这样我们就会相处得极其融洽。假如你是我的朋友、上司、叔伯、祖父、甚至岳父(尽管也有些迟疑),我会感到很幸运。惟独作为父亲,你对我来说太强大了,特别是因为我的弟弟们幼年夭折,妹妹们都比我小很多(注释:卡夫卡是家里的长子,他的两个弟弟都幼年夭折(海里因希两岁时死去,格奥尔格只活了一岁半),六年之后,卡夫卡的三个妹妹(艾丽、瓦莉和奥特拉)才相继出世。),这样,我就不得不独自承受你的头一番重击,而我又太弱,实在承受不了。
比较一下我俩吧:我,简言之,一个洛维(注释:洛维是卡夫卡母亲的娘家姓,根据马科斯·布罗德的传记《弗兰茨·卡夫卡》,“如果我们再来看他母亲的前辈,就会见到截然不同的情形。这里的学者,耽于梦幻、喜欢孤独的人,还有一些人对孤独的这种热衷把他引向冒险、玄妙或怪僻、离群索居。”),具有某种卡夫卡气质,但是使这种气质活跃起来的,并非卡夫卡式的生命意志、创业雄心、征服愿望,而是洛维式的刺激,这种刺激在另一个方向上比较隐秘、虚怯地起作用,甚至常常戛然而止。你则是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强壮、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说会道、自鸣得意、高人一等、坚韧沉着、有识人之明、相当慷慨,当然还有与这些优点相连的所有缺点与弱点,你的性情以及有时你的暴躁使你犯这些毛病。如果与菲力普叔叔、路德维希叔叔、海因里希叔叔相比,你在世界观上可能并非真正的卡夫卡。这很奇怪,对此我也想不大明白。他们全都比你快活爽朗、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不像你那么严厉(顺便说一句,这方面我继承了你不少,而且把这份遗产保管得太好了,但我的天性中缺乏你所具备的必要的平衡力)。另一方面,你在这点上也经历了不同时期,或许曾经很快乐,直到你的孩子们,尤其是我,让你失望,使你在家闷闷不乐(一来外人,你就是另一个样子),你现在可能又变得快乐了,因为孩子们——瓦莉可能除外——没能带给你的温暖,现在有外孙和女婿给你了。
总之,我俩截然不同,这种迥异使我们彼此构成威胁,如果设想一下,我这个缓慢成长的孩子与你这个成熟的男人将如何相处,就会以为你会一脚把我踩扁,踩得我化为乌有。这倒是没有发生,生命力是难以估量的,然而,发生的事可能比这还糟糕。在这里,我一再请你别忘了,我从不认为这是你那方面的错。你对我产生影响是不由自主的,只不过你不应当再认为,我被你的影响压垮了是因为我心存恶意。
我小时候很胆小,当然,既然是孩子,我肯定还很倔,母亲肯定也很溺爱我,可我不认为自己特别难调教,我不相信,一句和善的话、一次不动声色的引导、一个鼓励的眼神不能使我乖乖地顺从。你其实是个善良仁慈的人(下面所说的与这并不矛盾,我讲的只是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但并非每个孩子都具有坚韧的耐心和无畏的勇气,都能一直寻觅,直至得到你的慈爱。你只可能按你自己被塑造的方式来塑造孩子,即通过力量、大叫大嚷和发脾气,这种方式之所以很合你的心意,还因为你想把我培养成一个强壮勇敢的男孩。
我现在当然无法直接描述你在我的生命之初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不过,从之后的情形以及你对待菲力科斯(注释:菲力科斯是卡夫卡的外甥,艾丽的儿子。)的方式,我可以大致想象出来。尤其要考虑到的是,你那时更年轻,也就更精力充沛、更狂暴、更随心所欲、更肆无忌惮,而且,你整天为生意奔忙,一天也难得露一次面,因此,你给我留下的印象没有淡化为习以为常的事,而是深刻得多。
最初几年的事,只有一件我仍记忆犹新,你可能也还想得起。一天夜里,我老是哭哭啼啼地要水,绝对不是因为口渴,大概既是为了怄气,也是想解闷儿。你严厉警告了我好几次都没能奏效,于是,你一把将我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让我就穿着睡衣,面向关着的门,一个人在那儿站了一会儿。我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对,当时为了让我安静下来,可能确实别无他法,我不过是想借这件事说明你的教育方法以及它对我的影响。从这以后,我确实变乖了,可我心里有了创作。要水喝这个举动虽然毫无意义,在我看来却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是被拎出去,我无比惊骇,按自己的天性始终想不通这两者的关联。那之后好几年,这种想象老折磨着我,我总觉得,这个巨人,我的父亲,终极法庭,会无缘无故地走来,半夜三更一把将我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在他面前我就是这么渺小。
这在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开端,然而,经常涌上我心头的这仲渺小感(换个角度看,这却也不失为一种高尚和有益的感觉)来自己你的影响。我原本需要些许鼓励,些许和善,我的路需要些许余地,你却把它堵死了,当然是出于好意,你认为我应当走另一条路。可我走不了别的路。比如,我敬礼和走正步的动作很标准时,你会鼓励我,而我并非当兵的料,要不然,我狼吞虎咽,边吃还边喝点啤酒时,或者我哼哼着自己也不懂的歌,学说你的口头禅时,你会鼓励我,可这一切与我的将来毫无关系。很说明问题的是,就连现在也只有当你自己被牵累,你的自我感觉被我破坏(例如我结婚的打算)或因我遭到破坏时(例如佩帕骂我),你才会真正鼓励我。这种时候你鼓励我,提醒我别忘了我的价值,指出我有资格做的事,把佩帕贬得一无是处。且不说按我现在的年岁,我已不为鼓励所动,关键是这种鼓励并非首先着眼于我,对我有什么用呢?
那时候,我在各方面都需要鼓励。单单你的体魄就已把我压倒了。比如,我还记得我们经常一起在更衣间脱衣服的情景。我瘦削、赢弱、窄肩膀,你强壮、高大、宽肩膀。在更衣间里我已觉得自己很可怜了,不单单在你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也是如此,因为你是我衡量万物的尺度。接着,我们走出更衣间,走到众人面前,我抓着你的手,一副小骨头架子,心惊胆战,光着脚站在木板上,怕水,学不会你的游泳动作,你好心好意地一再为我做示范,我却恨不得有地缝可钻,万分绝望,在这样的时刻,我各种各样的糟糕经历都融会到一起了。我觉得最好的情况是,你有时先脱了衣服,我独自呆在更衣间里,可以尽量拖延当众出丑的时刻,直到你终于过来看是怎么回事,把我赶出更衣间。我很感激你,因为你似乎没有察觉我的窘迫,而且,我也为父亲的体魄感到骄傲。顺便说一句,我俩的这种差异至今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与这种差异相应的是你在精神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你完全凭自己的本事干成了一番事业,因此,你无比相信自己的看法。这种情形我小时候就有所感觉,但没有我长大******后感觉到的那么突出。现在你是坐在躺椅里主宰世界。你的观点正确,任何别的观点都是荒谬、偏激、疯癫、不正常的。你如此自信,根本不必前后一致,总是有理。有时,你对某件事毫无看法,因此,对这件事的任何看法必定都是错误的。比如,你可以骂捷克人,接着骂德国人,接着骂犹太人,不仅挑出某一点骂,而且方方面面全都骂,到头来,除你之外所有的人都被骂得体无完肤。在我眼里,你具有所有暴君都具备的神秘莫测,他们的正确靠的是他们本人的存在,而不是思索。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在我面前,你居然果真常常是对的,谈话时当然如此——因为我俩几乎没有谈过话——生活中也是这样。这并不特别费解。我的所有思考都处在你的重压之下,我的想法与你的不一致时也是如此,而且尤其如此。所有看上去不依赖于你的想法从一开始就被你的贬斥压得很沉重;承受这样的评判,以致完整而连贯地阐明我的想法,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这里并不是指什么高深的思想,而是指小时候的任何一个小举动。只要孩子为某件事满心欢喜,一心念着它,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得到的回答便是一声嘲讽的叹息,摇头,手指敲着桌子:“我还见过更棒的呢”,或者“你已经跟我说过你的心事了”,或者“我可没这份闲心”,或者“可真是件大事”,或者“拿这去买点东西吧!”我当然不能要求含辛茹苦的你为孩子的每芝麻小事而兴高采烈。问题也不在这儿。问题在于你的逆反心理,你总是非得让孩子失望不可,而且,你所反对的事不断增多,你的逆反心理不断增强,最后成了习惯,即使你与我看法相同,这样,孩子所感到的失望就并非日常生活的失望,由于它牵涉到你,而你是衡量万物的尺度,这种失望就使他一蹶不振了。对桩桩事的勇气、决心、信心、喜悦都坚持不到底,只要你反对或仅仅是料想你会反对;而差不多我所做的任何事,料想你都会反对的。
这不仅涉及到想法本身,而且涉及到人。只要我对某人稍有好感——按我的性格,这种情形并不常发生——你就会丝毫不顾及我的情感,不尊重我的判断,以斥责、诽谤、侮辱横加干涉。像德国的犹太演员洛维这样纯真可爱的人也因此而遭罪。你并不认识他,却将他比作甲虫,比喻的方式很可怕,我已忘了,只要谈到我喜欢的人,你随口就有狗和跳蚤之类的谚语(注释:指谚语:“谁和狗躺在一块儿,起来时身上便有了跳蚤。”)我尤其记得这个演员,因为我当时对你的议论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我的父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的朋友(此人他根本不认识),仅仅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如果他将来指责我没孝心、忘恩负义,我就可以拿这来反驳他。”我始终想不明白,你怎么丝毫感觉不到你的话和你的评价会给我带来多大的痛苦和耻辱,似乎你对自己的威力一无所知。我肯定也经常说些让你伤心的话,但我总是意识到了对你的伤害,这让我心痛,可我忍不住要说出来,我说的时候就已经后悔了。你却毫无顾忌地恶语伤人,不为任何人感到歉疚,说的时候不会,说完之后也不会,你让人根本无法招架。
而你的全部教育都是如此。我想你具有教育天才;倘若被教育者是你这种类型的,你的教育一定很有好处;他会明白你的话的明智所在,不在乎其他方面,安心地照你的吩咐把事情完成。而我小时候,你对我的大声嚷嚷简直就是天条,我永志不忘,它们一直是我评判世界,首先是评判你本人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你根本经不起这种评判。由于我小时候大多是吃饭时与你在一起,你的大部分教诲便是用餐的规矩。桌上的饭菜必须吃光,不准谈论饭菜的好坏——你却经常抱怨饭菜难吃,称之为“猪食”,是那“畜生”(厨娘)把它弄糟了。你食欲旺盛,喜欢吃得快,吃得热,狼吞虎咽,因此,孩子也必须赶紧吃,餐桌上死气沉沉,悄无声息,打破这寂静的只有你的规劝声“先吃饭,后说话”,或“快点儿,快点儿,快点儿”,或“你瞧,我早就吃完了”。不准咬碎骨头,你却可以。不准咂咂地啜醋,你却可以。切切要注意的是,面包必须切得整整齐齐,而你用滴着调味汁的刀切,就无所谓了。务必当心饭菜渣掉地上了,而你脚下掉的饭菜渣最多。吃饭时不准做别的事,你却修指甲、削铅笔、用牙签掏耳朵。父亲,请你理解我,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它们之所以使我感到压抑,只是因为你,我心中衡量万物的尺度,自己并不遵守为我立的许多戒律。所以,世界在我眼里一分为三,一个是我这个奴隶的生活世界,其中布满了条条框框,这些法规是专为我制定的,可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无法完全符合这些法规,然后是第二个世界,它与我的世界有天渊之别,这就是你的生活世界,你一刻不停地统治着,发号施令,因命令不被遵循而动怒,最后是第三个世界,你我之外的所有人都幸福地生活在其中,不受任何命令和戒律约束的世界。我始终感到耻辱,要么服从你的命令,这是耻辱,因为只有我必须遵守它们;要么执拗,这也是耻辱,因为我怎么可以在你面前执拗;要么我达不到法规的要求,比如说因为我缺乏你的力量、你的胃口、你的敏捷,而在你看来,你所要求的都是我理所当然应当具备地;这便是最大的耻辱了。这些并不是孩提时的我思考出来的,而是感觉到的。
把我当时的处境与菲力科斯比较一下,可能就更清楚了。你对待他的方式也很类似,甚至采用一种特别严厉的教育手段,当他吃饭时的举止你看不顺眼时,你不仅会像当时对我那样说声“你是头蠢猪”,还要加上一句“一个地道的赫尔曼”,或“跟你爸一模一样”。然而对于菲力科斯,这或许——只能说是“或许”——确实没有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对他来说,你毕竟只是个他必须特别当心的外祖父,并非像你对于我那样意味着一切,而且,菲力科斯性格沉静,现在就已有种男子汉气概,雷鸣般的吼声可能会使他一时目瞪口呆,却不能让他长久地惟命是从,最重要的是,他较少和你在一起,还受其他人的影响,在他眼里,你亲切好玩,他可以从中选取他所喜欢的方面。而对于我,你可不是什么好玩的,我无从选择,我只能全盘接受。
对你的反对,我也不能提出任何异议,因为只要你不同意或只要某件事不是你首先提出来的,你说不可能心平气和地谈论它;你的专横容不得人们说起它。近几年,你说这是你的心绪烦躁症所致,可我觉得你从未与此截然不同,心绪烦躁症不过是你实行更严厉统治的一个手段,因为大家一想到这病,再大的异议肯定也不好说出来了。这当然不是指责,只是陈述一桩事实。比如说到奥物拉:“根本没法跟她谈事儿,她一开口就凶神恶煞的,”你总是这样说,其实她压根儿没有凶神恶煞的;是你把事与人混为一谈了;是事情对你凶神恶煞的,你听也不听别人说什么,立即就下了定论;别人再说什么,只会使你火气更大,绝不可能说服你。然后你只会说:“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吧;随你怎么做,我可不管你;你已经长大了;我没有什么好规劝你的,”这些话都是用可怕而嘶哑的语气说出来的,带着愤怒和彻底的贬斥,现在我听到这语气没有小时候战栗得那么厉害了,这只是因为我已认识到我俩都很无助,这多少取代了童年时纯粹的负疚感。
我俩不可能平心静气地交谈,这还有一个其实很自然的后果:我连话都不会说了。即使情形不是这样,我恐怕也不会成为大演说家,不过,像一般人那样流畅地说话我还是可以的吧。你早早就禁止我说话了,你警告我“不要顶嘴,”一边说一边举起手,这些都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我在你面前说话——只要说到你的事,你总是滔滔不绝——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就这样你还觉得我说得太多了,我终于哑口无言,开始时可能出于执拗,后来则是因为我在你面前既不会思考,也不会说话了。加之你是我真正的教育者,这影响到了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你认为我从来没有顺从过你,这真是让我啼笑皆非的谬见。你认为我“总是反着来”,并对此指责不断,可这的确不是我在你面前的准则。恰恰相反:我要是不那么顺从你,你肯定会对我满意得多。你的所有教育措施无一不中的;我一项也没能躲过;我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是(当然撇开先天条件及生活的影响不谈)你的教育和我的顺从的产物。尽管如此,这个产物让你很难堪,你下意识地拒绝承认这是你的教育结果,原因就在于,你的手与我这块材料彼此格格不入。你说:“不要顶嘴!”试图以此使我心中惹你不快的反抗力沉默下来。这对我影响太大,我太听话,我就完全闭嘴了,在你面前噤若寒蝉,直到已离你离远,人的威力至少不能直接够到我时,我才敢有说有笑。你却还是不满意,觉得我又是在“反着来”,其实这只是你的强大与我的羸弱所造成的必然后果。
你在教育时所用的访谈手段影响尤其深远,至少在我面前从未失灵过,这就是:咒骂、威吓、讽刺、狞笑以及——说来也怪——诉苦。
我想不起你曾直截了当地用脏话骂我。你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你有很多别的方式,在家,尤其是在店铺里谈话时,你随口骂人,骂人话铺天盖地,把小小年纪的我都快吓呆了,我没法不把这些话跟自己联系起来,因为你所咒骂的人肯定不比我差,你对他们肯定不会比对我更不满。这又是你的神秘的无辜和凛然不可侵犯之处,你随心所欲地骂人,却不仅谴责,而且禁止别人骂人。
你以威吓来加重咒骂,骂我时也是如此。让我胆战心惊的话比如:“我要把你像鱼一样撕碎。”尽管我知道,这只是说说而已(我小时候可并不明白这一点),这却几乎符合我对你的威力的想象,我想象中的你连这也做得到。你喊叫着绕桌子中跑着逮人,也很可怕,你显然根本不想逮住,只是做出这个样子,最后是母亲做出救人的样子来搭救。孩子又一次觉得,是你的恩赐让他又捡了一条命,只要他活着,就时刻觉得他的生命是你功德无量的馈赠。还有就是,你威吓倘若不听从你,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果我开始做某件你不喜欢的事,你威吓我说这事会失败,那么,由于我太敬重你的看法,失败就已在所难免了,即便这可能过一段时间才会出现。我丧失了自信心。我动摇不定,疑虑重重。我的年龄越大,你可以用来证明我无能的材料也就越多;大某些方面,逐渐证明你确实是对的。我又要注意别断言说我这样完全是你造成的;你只是加重了原本的状况,但你加重得很厉害,因为你在我面前就是很强大的,而且你用上了全部威力。
……
                                                                      弗兰茨于舍勒森
                                                                                    一九一九年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21:57:09 | 只看该作者
争议虎妈新作:八大群体以三包精神诠释美国梦文化《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1月08日   04 版)
蔡美儿

    读书报记者康慨报道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Amy Chua)即将出版的新书再度引发强烈争议。她和丈夫立意将八大群体的“三包”精髓与美国古老的梦文化相结合,但不出所料,书未上市,便已有人指责她是“完全成熟的种族主义者”了。
    八大群体
    蔡教授2011年的前作《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出版后,在美国和世界各地掀起了怎样教育子女的热烈讨论。她声称华人妈妈优于其他妈妈,推崇严管严教的中国传统,使许多持有不同观念的放养式父母感到焦虑和不安。
    新作《三包:三种看似不相干的特质怎样决定了美国文化群体的兴衰》(The Triple Package: 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由蔡美儿和同在耶鲁任教的丈夫杰德·鲁本菲尔德(Jed Rubenfeld)合著,预计2014年2月4日出版。
    在企鹅公司的新书介绍中,头一句话就表明了该书挑战性的姿态:“这样说也许是禁忌的,但美国有些群体就是优于其他群体。”
    这些群体基于种族或宗教信仰划分。蔡教授及其犹太人丈夫属于其中两类。它们是:犹太人,印度人,华人,伊朗人,黎巴嫩裔美国人,尼日利亚人,古巴流亡者,以及摩门教徒。
    “某些群体在美国大大优于其他群体之事——以收入、职业地位、考试成绩及其他而论——是很难加以谈论的。”51岁的蔡教授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话题让人感觉有种族色彩。”
    的确如此。在社交媒体推特上,蔡教授已经遭到了攻击,《每日邮报》1月6日报道,有人指责她是一个“优生学理论造就的完全成熟的种族主义者”。
    三包文化
    书中的“三包”实指三种文化心态:自我优越感,不安全感,以及冲动控制。
    蔡教授和丈夫具体解释如下:
    一、自我优越感:美国现在老讲人人平等,但所有最成功群体都相信自身是特选的和出众的;
    二、不安全感:美国现在老讲成功的关键在于意气风发和自我感觉良好,但所有最成功群体都感到不安全和不被承认,为此必须努力证明自己;
    三、冲动控制:美国现在老讲及时行乐,即时满足,享受此刻,但所有最成功群体都懂得自我克制和遵守纪律。
    书中又说,美国文化本来也是一种三包文化,现在失落了锐气,幸而上述八大群体加以接续和发扬,让老梦开了新花,将传统的美国梦文化重新光大。
    蔡教授夫妇还认为,黑人未包括在八大群体之内,是因为民权运动摧毁了他们获得优越感的一切机会。
    “虽看似悖论,但人人平等对非洲裔美国人是不公平的。”他们写道,“优越感来自一种特定的叙事,即美国无情地否认或排斥着本国的黑人民众。”
    夫妇俩认为,美国的非洲移民比非洲裔美国人更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生在非洲。像中国人相信五千年的文明让本民族更伟大一样,尼日利亚人也有这种优越感。
    蔡美儿早年出版过两部国际关系领域的学术专著,但《虎妈的战歌》使她在大众媒体上一炮走红。
    书中透露,她教育两个女儿的方式包括不准看电视,骂“废物点心”(garbage),以及威胁卖掉小姑娘的娃娃屋。此书在中国内地出版时,换用了温柔的成功学书名——《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但她本来就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要去哪里做妈妈?
    1962年10月26日,蔡美儿生于美国伊利诺伊,父母为菲律宾华侨。书商嗅觉最灵敏。汉译书名的更改多少可以反映两国父母心态上的差异:在潜意识里,中美两国人民也许都更加欣赏对方的方式。没挨过打的,不知道疼。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8:23:15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那些值得教师关注的童书 作者:却咏梅 
  经过去年中宣部等五部门对少儿图书市场的清理整顿,童书市场趋于规范和理性。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统计,少年儿童阅读有着巨大的需求,少儿出版业依然保持着较大规模、较高增长速度。那么,2014年,哪些童书值得我们关注?教师又该如何选择呢?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记者对2014年少儿图书出版情况进行了采访。
  记者在现场看到,接力出版社首次尝试将LED屏悬挂在展位上方,并全天候滚动播放接力出版社的重点新书宣传视频,打破了传统的壁挂屏幕模式,营造出一种“接力向上看”的宣传效果。2014年,接力出版社将携手秦文君、王晓明、马嘉恺等童书作家共同打造接力出版社原创板块。因创作销量超过100万册的“小屁孩日记”系列而备受孩子们喜欢的黄宇,此次推出的新作“哈皮皮快乐成长”系列是一套孩子推荐给自己的书,是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读者量身打造的校园幽默成长小说,已被全国多所小学选为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图书。
  高居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80周的《无比美妙的痛苦》简体中文版,在上市之际就得到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力荐,今年暑期还将上映同名电影。根据原著小说“猫眼小子包达达”系列改编的同名动画片,2014年寒假将在四川、安徽等18个省份的30个地方台黄金时段播出,作家葛竞也将在全国各地开展“北广姐姐教你写作文”主题讲座。作为华人世界的励志大师,刘墉推出了新作《把世界带到你眼前》(人生百忌3),该书介绍了100个不想说但又不得不说的秘密。刘墉用幽默的故事将这个斑斓的社会剖析给你看,开出了一剂剂或辛辣、或酸辣、或甜辣的青春处方,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带到年轻读者的眼前。
  即将迎来30岁生日的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宣布了“大格局,大发展,大转型”的宏伟发展规划,围绕“品牌出版”构建引进和原创并重的大格局。该社历时3年筹备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官方授权,汇集世界范围近50位顶级儿童文学作家佳作的大型儿童文学丛书《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第一辑)将在2014年上半年与广大读者见面。在原创方面,将推出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图书《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入选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的《图说团史——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长纪实》、著名作家刘海栖的《爸爸树》丛书、“名家自选精品系列”中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自选精品集》,以及科普精品“美国国家地理”系列等。
  《玛蒂娜》是来自比利时的国际童书品牌,半个多世纪以来版权输出到全球几十个主要国家,累计销量超过1亿册。步印文化公司出版的《玛蒂娜》故事书收录了全部60册《玛蒂娜》故事,按照原作出版的时间编排,还原作品的历史积淀感,并进行重新设计。这套故事书描画了小淑女玛蒂娜的生活、学习、游戏、娱乐、交友、体育、旅游等一系列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精准细腻又不乏艺术感的绘图和平实又有诗意的儿童语言,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新蕾出版社推出了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两部作品《野猫的首领》、《千雯之舞》。其中《野猫的首领》是一部情趣盎然的动物故事集萃,既有打动人心的故事情节,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为本书绘制了精美的封面画、插图和藏书票。《千雯之舞》包括《汉字奇兵》、《字仙之谜》、《人字情缘》三部作品,作家将中国汉字独有的集形、音、义于一体的特性融于奇幻精彩的故事情节之中。一个个生动的汉字“跃然纸上”成为故事的主角,人与人、人与字、字与字为我们演绎出一段曲折婉转的真情故事,让读者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体会汉字的无限魅力。
  最近在孩子们中间人气爆棚的《极速猎人》是一个跨平台竞速网游,现代出版社为了引导孩子健康游戏、快乐阅读,特别邀请儿童文学作家杨鹏担任文学总监,推出了《极速猎人》图书,包含《狂飙大图鉴》、《极速猎人·漫画版》两类图文阅读品种,以及《极速猎人·热血成长版》、《极速猎人·魔法冒险版》、《极速猎人·侦探冒险版》、《极速猎人·科学幻想版》四大儿童文学品种。
  被称为“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的林良先生是台湾儿童文学泰斗,他以卓越的儿童文学创作业绩,以及虚怀若谷的胸襟,成为继林海音之后台湾儿童文学界公认的“大家长”。台湾的许多名人都是阅读林良的作品长大的,例如,著名歌手林志炫就曾极力推荐《小太阳》一书:“我有个非常好的童年,看这本书能让我重温与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增加对挫折的忍受能力。”今年,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林良先生的低幼文学代表作,这批作品包括《小动物儿歌集》、《小纸船看海》、《我想要一个家》等,均为在台湾社会流传了三四十年的名篇佳作。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推出林良先生的《小太阳》、《爸爸的十六封信》、《浅语的艺术》等深受两岸读者喜欢的作品。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举办了第七届“名家荐好书”活动,主题为“滋养心灵的视觉盛宴——麦克米伦世纪图画书大家读”。在品读会上,魏钢强副总编向大家介绍了一本开发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罕见之作《圆点》;陈晖教授则以《园丁》、《格林爷爷的花园》等书为例,介绍了图画书对于儿童心灵感知能力的丰富和拓展;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讲述了4届凯迪克奖得主、美国图画书大师尤里·舒利瓦茨极富想象力的《黎明》、《下雪了》等作品;图画书作家熊亮向大家推荐了有“漫画大王”之称的美国著名作家威廉·史塔克的作品《会说话的骨头》、《怪物史莱克》等,精妙的解读让人感受到图画书独特的魅力和优秀品质。
  在中国童书出版史上,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是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被无数少年儿童、家长、老师视为珍宝。如今,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曹文轩画本——草房子》(共9本)全面亮相,将原有文字版图书的9个章节独立,各章单独成册。书中的插图全都出自专业插画师之手,且所有插图均采用铅笔淡彩的手法精绘细描。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李兵认为:“画本应该是一种从文字内容、绘画表现到装帧设计都很精美的艺术品,它要透射出一种高雅的艺术质地,改变孩子快餐式的阅读方式,重新引导中国孩子对图画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00:28:47 | 只看该作者
可怜中国父母心

 来源:网易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家庭观念较强的中国父母们而言,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似乎就有操不完的心。那么,孩子的哪些方面最让父母担心不已呢?
       近期,调查公司益普索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地展开了一项以育有学龄子女的年轻父母们(50岁以下)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东亚父母们普遍担心孩子的未来,而各地父母的担心侧重又各有不同。

       中国大陆父母最担心孩子健康

       中国父母最担心什么?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学业、事业和婚姻是父母心中的重头戏。然而,根据益普索的调查,排在中国大陆父母心中前三项担忧分别是,使孩子保持身体健康(78%),教导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价值观(73%),以及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57%)。孩子能否拥有一份好的工作且具有经济独立性(38%)虽然重要,但却没那么令父母焦虑。而只有13%的大陆父母担忧孩子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仅8%的中国大陆父母对于孩子能否学有所成表示忧心忡忡。

中国大陆父母最愿意让孩子在婚前独立生活

       尽管参与调查的父母们仍和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但是,中国大陆的父母中,有64%的人希望孩子在结婚前独立生活。这一比例高于其他地区,反映出大陆父母们对孩子独立性的重视。益普索就此评论说,“我们普遍停留在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印象中,随着社会认知的进步,中国父母们的意识正在逐步改变,中国父母更愿意鼓励孩子的独立性,这跟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现状是分不开的。”

中国父母最不愿让孩子改变容貌

       除韩国父母(42%)对于孩子婚前整容颇为接受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父母均不大赞成孩子通过手术改变容貌,而中国大陆的父母则表现出最小的容忍度。仅12%的父母愿意孩子在结婚前做整容手术,低于其他任何地区。对于中国大陆的父母来说,自然天成的容貌才是最好的,人工雕刻过的脸蛋是难以接受的。

仅33% 的中国大陆父母认为中国适合抚养孩子

       在被问到自己的国家/地区是否适合抚养孩子时,仅有33%的中国大陆父母表示赞同,普遍低于其他区域。但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这一比例分别是44%和49%,而马来西亚的父母则对自己国家育儿环境最具信心,他们中有75%的人赞成本国适合抚养小孩。尽管如此,中国大陆的父母们仍对孩子们的将来报以积极的期待,有63%的人认为,孩子成绩越好,将来会取得越大的成功。但略显矛盾的是,同样有64%的人认为,在中国大陆目前的体制下,孩子们将继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

(文中数据是由益普索亚太区通过由Toluna 提供的在线调查进行的调研的结果,访问了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家长。被访者年龄在50 岁以下,育有年龄在21 岁以下且目前仍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孩子。)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6:05:20 | 只看该作者
吴非:孩子真的不能输在起跑线?


    不是这个五岁娃娃口齿不清,是我有些耳背,他说“外婆的舞蹈班”,我听成《外婆的澎湖湾》了;接着他又慢慢地说了句“妈妈的国学班”,我惊悚,这孩子讲话怎么不太文明?随即弄明白,五岁,本市著名幼儿园,家里代报了好几个“特长班”,两代人按照自己童年少年的未遂理想,让宝贝代表自己去上课,去做梦。“外婆的舞蹈班”,即“外婆要她报名上的舞蹈班”,不是他要去的,是代外婆去“特长”的。
  

       另有一名外婆更猛(虽然未必达到目前通行的“史上最牛”),她那上中班的外孙女同时学“五个特长”, 计有:钢琴班,舞蹈班,美术班,英语班和围棋班。双休日,家里分工配合,有陪有接。我对“五岁娃娃上五个班”很不理解,该外婆说,幼儿园的家长之间攀比,至少要上两三个班,有人还请家教呢,因为“竞争相当激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特长”是能教出来的么?处处办“特长班”,肯定既无法“特”,也“长”不了。 四五岁的孩子,没有理性选择能力,游移不定,当他兴趣转移时,如果要求他“坚持”,那就不可避免地会扼杀儿童天性。我的质疑令该外婆陷入苦恼,她担忧的是:如果不那样,孩子以后升小学、升中学会不会吃亏?

       我的疑惑还在于:那些鼓吹“培养特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人,是不是真的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如果他们不但有教育修养,而且极富教育情怀,愿意尽义务免费办班,培育儿童兴趣,那我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

       那些开“特长班”、“衔接班”的,是否都有教育资质,有办学资格,我不太了解,不敢乱说。友人陈公,外孙女在国外上幼儿园,父母担心她整天玩耍,以后浸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遂送她回北京,读“中华文化班”。每日送去训练两小时,外公在外面等。有天回家,小女娃宣布,我会背诗啦,立在客厅,双手背在身后面,大声地背了一句“hóng dòu táng wáng wéi”,——这是什么诗句呢?女娃不识字,不会写,只是反复念叨“hóng dòu táng wáng wéi”。陈公虽是饱学之士,也犯了难,这个班也没发什么课本。苦思冥想,最后恍然大悟。老师那一课肯定是只教了标题“红豆  【唐】 王维”,没注意或是没法对娃娃说清这分别是“标题、朝代和作者”,为省事,竟让他们连在一起背起来了。——管他呢,反正混点钱的,明天再教背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没关系的。我也安慰陈公,没关系的没关系的,以后她会明白了。陈公忧虑,说,万一小孩子以后发现自己读错了被人笑话,从此兴趣扫荡一空,怎么办?

       是啊,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学了错的东西,以后可麻烦了。或者用最宝贵的童年学了一大堆无用的东西,只不过是家长炫耀的资本,学习的兴趣没了,最是可惜。30多年前,有关中科大少年班“神童”的种种报道铺天盖地,社会群起而效之,而有识之士对所谓“早慧教育”忧心忡忡却无人理睬。现在,那群“神童”是怎样认识“早慧”教育的,我认为人们应当去了解。一家一个小宝贝,要珍惜童年,为什么不让他们自由成长,非要赶着他上那个什么“起跑线”?

      本文新浪原发布地址:[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36653f0101pjcf.html[/url]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6:56:0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立人乡村图书馆基本书目作者:吴文冰
  
立人乡村图书馆基本书目

小学生
儿童文学类
小王子
夏洛的网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小约翰
彼得·潘
小银和我
哈尔罗杰历险记(14本)英国 威勒德·普赖斯
两百年的孩子 日本 大江健三郎
丁丁历险记,共22本 比利时 埃尔热画室
效率专家爸爸 美国
苏菲的世界 纸牌的秘密 挪威,乔斯坦·贾德
洋葱头历险记 假话国历险记 贾尼·罗大里
淘气包艾米尔 长袜子皮皮的故事 大侦探小卡莱
世界冠军丹尼 (英)达尔
哈利·波特
窗边的小豆豆
大盗贼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挪威)T·埃格纳
捣蛋鬼日记
沃特希普荒原 (英)理查德·亚当斯
埃米尔擒贼记 (德)埃里希·凯斯特纳
杨柳风 (英)格雷厄姆
纳尼亚王国传奇 (英)刘易斯
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 (英)特拉弗斯
毛毛 (德)米切尔·恩德
昆虫记
皮皮鲁传、鲁西西传、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郑渊洁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一套12本)
女生贾梅
男生贾里
顽童时代
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
爱心树(绘本)
绿野仙踪
人鸦
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苹果树上的外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伊索寓言
一千零一夜
大战火星人
汤姆·索亚历险记
绿野仙踪
格列佛游记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金银岛
木偶奇遇记
小公主
小公子
小鹿班比
王子与乞丐
海蒂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爱的教育
青鸟
童年
花环公主
安徒生童话
列那狐的故事
鲁滨逊漂流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王尔德童话选
普希金童话选
郑渊洁童话选/郑渊洁童话集
父与子 [德] E.O.Plauen
稻草人
宝葫芦的秘密
小布头奇遇记
哭鼻子大王
“下次开船港”
神笔马良
没头脑和不高兴
海底两万里
蓝火车温情童话系列
长袜子皮皮
杜利医生系列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狮子、女巫和魔衣柜
地板下的小人
时代广场的蟋蟀
兔子坡
柳林风声
魔戒
严凌君:青春读书课系列
三毛流浪记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小熊维尼
史努比

历史学经典著作
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
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
汤因比《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谈话录》
布罗代尔《菲力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
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系列)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孔飞力《叫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黄河青山》《中国大历史》
李约瑟《中国科技史》
钱穆:《国史大纲》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大纲》
张荫麟:《中国史纲》
费正清与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罗素《西方哲学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简编》
章太炎 刘师培 等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
童书业:《春秋史》
吕思勉:《先秦史》、《秦汉史》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明史讲义 /作者:孟森 著 中华书局
清史讲义 /作者:孟森 著 中华书局
二千年间 /作者:胡绳 著 中华书局
清史简述 /作者:郑天挺 著 中华书局
中国人史纲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
雷海宗: 中国的兵

艺术类
美的历程
宗白华《艺境》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三联)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
李泽厚:《美学三书》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
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附<中国美术年表>)》
西方美术史话
吉林美术出版社的<西方视觉艺术史>
南海电影出版公司的<艺术电影速查手册>
陈丹青音乐笔记
护生画集

宗教与哲学类
圣经
圣经导读
房龙《圣经的故事》
雅罗斯拉夫斯基《圣经是怎样一部书》
六祖坛经
金刚经
阿弥陀经
维摩诘经
法华经
楞严经
百喻经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季羡林《佛教十五题》
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
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
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
卿希泰等《道教常识答问》
蔡德贵《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
古兰经
罗素《西方哲学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简编》

在场的思想者
陈丹青
退步集 多余的素材
黄钟
游手好闲地思想
李慎之
李慎之文集
中国的道路
张中晓
无梦楼随笔
萧雪慧
公民社会的诞生
独钓寒江雪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顾准
顾准日记顾准自述 我与顾准
王实味
野百合花
野百合下的冤魂:王实味传
延安四怪-王实味、塞克、萧军、冼星海
遇罗克
遇罗克遗作与回忆
我家(遇罗克胞弟回忆录)
杨小凯
杨小凯谈经济
何家栋
何家栋文集
邵燕祥
邵燕祥自述
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
邢小群
重说文坛三剑客-才子郭沫若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回应韦君宜
凝望夕阳(野菊二集)
朱学勤
书斋里的革命
被遗忘的和被批评的—朱学勤书话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
思想者文库: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风声·雨声·读书声
秦晖
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
南非之魂曼德拉
实践自由
金雁
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独联体、东欧诸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比研究)
火凤凰与猫头鹰(读书文丛)
新饿乡纪程
笑蜀
刘文彩真相
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章立凡
君子之交如水
记忆:往事未付红尘
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
伶人往事
王小波
王小波全集
我的精神家园
白银时代
黄金时代
青铜时代
王怡
不服从的江湖
载满鹅的火车--我看电影
余世存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
非常道 1840-1999的中国话语
我看见了野菊花(曾经北大书系)
野火文丛--重建生活
黄昏的缤纷(叩门者文丛)
毛喻原
精神就是精神的事
爱情的倒影
个体言说丛书 - 爱情书
个体言说丛书-永恒的孤岛
个体言说丛书-梦幻的大陆
杨支柱
自由从摇篮开始
地下室磨牙集?
先有鸡先有蛋?--透视中国教育
冉云飞
像唐诗那样生活
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思考
雷颐
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
蔡元培语萃
朱大可
流氓的盛宴
话语的闪电
逃亡者档案
摩罗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鲁迅卷
大地上的悲悯
不死的火焰
因幸福而哭泣
自由的歌谣
耻辱者手记——一个民间思想者的生命体验
袁伟时
告别中世纪:五四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杨东平
杨东平教育随笔(教育需要一场革命)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名人名言丛书(全三册)
教育:我们有话说
贺卫方
法边馀墨
具体法治
运送正义的方式
张鸣
历史的坏脾气
历史的底稿
直截了当的独白
沙叶新
沙叶新谐趣美文
阅世戏言-沙叶新幽默作品50篇
沙叶新的鼻子
沙叶新剧作选
徐友渔
直面历史--老三届反思录
形形色色的造反
自由的言说:徐友渔文选
1966:我们那一代的回忆
1979-2001人文随笔
九十年代文存(1990-2000)
顾肃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王彬彬
文坛三户
为批评正名:王彬彬文化批评精品集
独白与驳诘
死在路上
刘鹤守、樊百华
皇帝与流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痼疾
范泓
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刘军宁
民主·共和·宪政
保守主义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王友琴
女博士生校园随笔
邓晓芒
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
灵之舞
丛日云
中国公民读本
王焱
从近代历史看东亚的未来
晚清宪政的先驱――张之洞与中体西用
储安平视野中的英、法政治文化
熊培云
思想国
吴思
潜规则
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
陈夏红
百年中国法律人剪影
思想的气象——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演讲精粹
余英时
重寻胡适历程
士与中国文化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钱穆与中国文化
秋风
为什么是市场
法国大革命讲稿 (公法译丛)
哈耶克传----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
财产、法律与政府(公法译丛)
殷海光
殷海光作品系列--殷海光书信集
思想与方法——殷海光选集
逻辑新引 怎样判别是非
殷海光学记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集
十年砍柴
闲看水浒
晚明七十年
蓝英年
冷月葬诗魂
潘旭澜
太平杂说
杨奎松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
钱理群
鲁迅九讲
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
生命的沉湖
鲁迅散文全编
回望鲁迅—心灵的探寻
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
周作人传
鲁迅作品十五讲
远行以后---鲁迅接受史的一种描述
与鲁迅相遇
鲁迅小说
中华学府随笔:走近北大
校园风景中的永恒—我心目中的蔡元培
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
周作人散文
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
学魂重铸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文学名著快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大学文学读本
周国平
尼采读本
我的1977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各自的朝圣路
守望的距离
风中的纸屑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永恒之女性
人生哲思录
崔卫平
正义之前
通往公民社会
哈维尔文集
积极生活
我见过美丽的景象
看不见的声音
不死的海子
带伤的黎明(野菊二集)
布拉格精神(曼陀罗译丛)
龙应台
孩子你慢慢来
野火集
龙应台这个人
这个动荡的世界
故乡·异乡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龙应台作品精选
林贤治
自制的海图
娜拉:出走或归来
人间鲁迅
鲁迅的最后十年
鲁迅语录新编
2004人文中国
2005文学中国
2006文学中国
一个人的爱与死
鲁迅-刀边书话
时代与文学的肖像
流亡者文丛
曼陀罗文丛
紫地丁文丛
世界传世散文精选
傅国涌
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
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
主角与配角
1949年:中国知识份子的私人记录
追寻失去的传统
发现廿八都
叶公超传
—百年寻梦:傅国涌历史随笔
朱正
辫子、小脚及其它(思想者丛书)
思想的风景--朱正随笔
朱正书话
鲁迅书话
字纸篓(朱正随笔集,南腔北调丛书)
小书生大时代--朱正口述自传
重读鲁迅
鲁迅身后事
跟鲁迅学改文章
李锐诗词本事(精)
报人浦熙修
朱自清集
鲁迅图传
周氏三兄弟
1957:新湖南报人
留一点谜语给你猜--火风凰文库
回望鲁迅--鲁迅历史考证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鲁迅读本
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自述
鲁迅
谢泳
人与社会-中学人文读本
胡适还是鲁迅
储安平与《观察》
重说文坛三剑客-血色闻一多
清华三才子
逝去的大学
大学沉思录
杂书过眼录
思想操练 丁冬、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人文对话录
新文人随笔丛书:没有安排好的道路
旧时光:外省学者眼中的山西
思想的时代---<黄河>忆旧文选
逝去的时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大学旧踪
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
教授当年(说文谈史丛书)
野百合丛书-谢泳自选集:教育在清华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书生私见-谢泳自选集
求索文丛:学人今昔
丁东
人与自然-中学人文读本
反思历史不宜迟(叩门者文丛)
口述历史(第一至五辑)
温故之一、之二、之三……
野菊文丛:尊严无价
老照片(柒)
午夜翻书
思想·学术·生活丛书--精神的流浪
世纪学人自述(全六卷)
书局旧踪
反思郭沫若
报馆旧踪
顾准寻思录
求索文丛:和友人对话
书边草丛书全5册:秋白茫茫、回到歌唱、恋曲与挽歌、最后的海菲兹、冬夜长考
中外名人故事丛书——蔡元培
历史:蔡元培
声音
林达
西班牙旅行笔记
扫起落叶好过冬
西班牙像一本书
带一本书去巴黎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
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之三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一路走来一路读
辛普森案的启示──美国的自由及其代价
在边缘看世界
李辉
巴金:在历史叙述中
沈从文图传
风雨中的雕像
中国文人的命运
黄苗子与郁风
大象人物日记文丛:郑振铎最后十年(1949——1958) 等多种
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冰心自述,林语堂自述,黄苗子自述,黄宗英自述等多种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老舍---消失了的太平湖等多种
纯爱--冯亦代黄宗英情书
沈从文与丁玲
人踪书影文丛第二辑-拾稗者
李辉杂文选
人踪书影文丛——走进别人的花园
抚简怀人
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
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百年巴金
在历史现场:换一个角度的叙述
李辉文集·沧桑看云
李辉文集·风雨人生(含萧乾传及与王蒙、陈建功对话)
李辉文集·文坛悲歌
李辉文集·枯季思絮
李辉文集·往事苍老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余杰
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香草山
我的梦想在燃烧
铁屋中的呐喊
火与冰——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

鄢烈山
早春的感动
年龄的魔力
丢脸
一个人的经典
中国的羞愧
追问的权利
痴人说梦
半梦半醒(野蒺藜丛书)
李贽传
鄢烈山时事评论
杞人忧师
此情只可成追忆
正义的激情
野菊文丛--中国的个案
冷门话题
毁誉之辨:鄢烈山历史随笔

经济类
张五常
卖桔者言
中国的前途
再论中国
经济解释
五常学经济
经济大时代
中国的前景
中国的未来
周其仁
世事胜棋局
挑灯看剑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挑灯看剑-观察经济大时代
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
数网竞争:中国电信业的开放和改革
茅于轼
经济学的智慧
经济白话
财富是如何创造的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我所认识的经济学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寻求社会致富之道
道德 经济 制度
生活中的经济学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薛兆丰:经济学的争议
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巴菲特: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罗伯特.清崎:穷爸爸 富爸爸
肯.斯库兰德:格列宝历险记
陈志武: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德索托:资本的秘密
边际谋杀
返回目录
能力与励志
西塞罗:《演说家》
世界著名演讲
辩论与论辩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
卡内基
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弱点
如何充满自信地进行公共演说
拿破仑.希尔
思考致富
返回目录
科普类
十万个为什么
罗杰·彭罗斯:《皇帝的心脑》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大不列颠剑桥少年百科全书》
《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中国少年百科全书》【浙教版】
《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作者: 托尼.巴赞(英)
《啊哈!灵机一动》,作者: (美)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作者: [美)I·阿西莫夫
《物理世界奇遇记》,作者: G. 盖莫夫
《自私的基因》,作者: [英]里查德?道金斯
《谐趣科学》,作者: (美)马克·亚伯拉罕斯
《别闹了,费曼先生》,作者: 费曼(美)
《泡沫-搞笑诺贝尔奖面面观》,作者: (美)马克·亚伯拉罕斯
返回目录
科幻类
罗伯特.海因莱因
《异乡异客》、《傀儡主人》、《地球上的绿色山丘》、
《星际归途》、《银河系公民》、《双星》、《星船伞兵》、
《进入盛夏之门》、《严厉的月亮》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
《星空暗流》、《繁星若尘》、《苍穹微石》、
《基地》系列(11本)、《钢穴》、《裸阳》、
《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机器人与帝国》(上、下)、
《机器人短篇全集》(上、下)
儒勒.凡尔纳
《八十天环游地球》 《海底两万里》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气球上的五星期》《神秘岛》《印度贵妇的五亿法郎》
奥森.斯科特.卡德
《安德的游戏》、《安德的影子》、《死者代言人》、《外星屠异》
《变化的位面》,作者: (美)厄休拉·勒奎恩
《鲵鱼之乱》,作者: 卡·恰佩克(捷克)
《科幻之路》(共六卷),作者: [美]詹姆斯·冈恩
《真名实姓——英美最佳中篇科幻小说选》,作者: 姚海军 编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 (美)凯斯
《沙丘》,作者: 弗兰克.赫伯特
《浪漫服务公司》、《幽灵5号》,作者: 罗伯特·谢克里
《星际驿站》,作者: 克里福德·西马克
《深渊上的火》、《天渊》,作者: 弗诺·文奇
《莱博维茨的赞歌》,作者: 小沃尔特·M·米勒
《你一生的故事》,作者: 特德·蒋
《华氏451》,作者: (美)雷·布雷德伯利
返回目录
中小学教师
教育理念
《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校是一段旅程》
《孩子们,你们好》
《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 1 -5 卷
《爱的教育》[意]亚米切斯 著
《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 著
《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 著
《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 著
《不跪着教书》吴非 著
《新教育之梦》朱永新 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 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杜威 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 著
《与青春同行》李镇西 著
《多元智能》[美]加德纳 著
《爱弥尔》[法]卢梭 著
《赏识你的孩子》周弘 著
《我的教育苦旅》高万祥 著
《玫瑰与教育》窦桂梅 著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 著
《校本研修面对面》陈大伟 著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 著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帕尔默《教学勇气》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罗素《西方的智慧》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雅斯贝思《什么是教育》
尼尔《夏山学校》
(美)古德 (美)布罗菲《透视课堂》
(意大利)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教育漫话
和教师的谈话
有效教学方法
心之育
赏识你的学生
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向孩子们学习
儿童发展
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 :八种教学方式
帕夫雷什中学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返回目录
教育学
教学原理
中国小学教育史
古代阅读论(阅读学丛书)
有效的语文教学
心理学
儿童的道德判断/让·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让·皮亚杰
教育心理学/台湾/张春兴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
孩子们的隐私/朱迪·布伦姆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库恩
教学参考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
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
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
我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文学
语文课程初论
中国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价
返回目录
报刊类

一:报纸
经济观察报 南方周末 南方都市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华读书报 杂文报 文汇读书周报
二:刊物
随笔 书屋 万象 读书 南方人物周刊 凤凰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天涯 江南
南风窗 杂文选刊 财经 新世纪周刊 书城
咬文嚼字 地理知识 英语世界 国家地理
少年科学画报 奥秘 科幻世界

    如果您对这个书目的结构和内容有任何建议,请发信给林江仙。
    谢谢您对乡村图书馆的支持!

小学生
儿童文学类
小王子
夏洛的网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小约翰
彼得·潘
小银和我
哈尔罗杰历险记(14本)英国 威勒德·普赖斯
两百年的孩子 日本 大江健三郎
丁丁历险记,共22本 比利时 埃尔热画室
效率专家爸爸 美国
苏菲的世界 纸牌的秘密 挪威,乔斯坦·贾德
洋葱头历险记 假话国历险记 贾尼·罗大里
淘气包艾米尔 长袜子皮皮的故事 大侦探小卡莱
世界冠军丹尼 (英)达尔
哈利·波特
窗边的小豆豆
大盗贼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挪威)T·埃格纳
捣蛋鬼日记
沃特希普荒原 (英)理查德·亚当斯
埃米尔擒贼记 (德)埃里希·凯斯特纳
杨柳风 (英)格雷厄姆
纳尼亚王国传奇 (英)刘易斯
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 (英)特拉弗斯
毛毛 (德)米切尔·恩德
昆虫记
皮皮鲁传、鲁西西传、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郑渊洁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一套12本)
女生贾梅
男生贾里
顽童时代
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
爱心树(绘本)
绿野仙踪
人鸦
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苹果树上的外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伊索寓言
一千零一夜
大战火星人
汤姆·索亚历险记
绿野仙踪
格列佛游记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金银岛
木偶奇遇记
小公主
小公子
小鹿班比
王子与乞丐
海蒂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爱的教育
青鸟
童年
花环公主
安徒生童话
列那狐的故事
鲁滨逊漂流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王尔德童话选
普希金童话选
郑渊洁童话选/郑渊洁童话集
父与子 [德] E.O.Plauen
稻草人
宝葫芦的秘密
小布头奇遇记
哭鼻子大王
“下次开船港”
神笔马良
没头脑和不高兴
海底两万里
蓝火车温情童话系列
长袜子皮皮
杜利医生系列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狮子、女巫和魔衣柜
地板下的小人
时代广场的蟋蟀
兔子坡
柳林风声
魔戒
严凌君:青春读书课系列
三毛流浪记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小熊维尼
史努比
返回目录
科普类
万物简史 作者:布莱森
自然的故事 作者:法布尔
(更多可参考中学生的常识和科普部分)
动漫
名侦探柯南

民间神话童话
日本民间童话故事集
山海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儿童读本
希腊古典神话
北欧的神话传说
印第安神话故事
传记
(与中学生的此部分相同)
诗歌、艺术类
《新月集》儿童散文诗集
阿达姆松
丰子恺儿童画集
环保手工/十万个怎么做
返回目录
中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1:14 , Processed in 0.0763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