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人如此教育小学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2 19:5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人如此教育小学生


2007-05-09  作者:施雨 文  


  一个经济强国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他们究竟行使一套怎样与众不同的管理和教育制度?

                       中美学生

美国小学教育的目标
  即使是在美国的华人,都不是太清楚美国小学生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这里只有一个粗略的标准可以参考:
  1.幼儿园毕业
  能识别数字,能用小石头、小纸片、小木棍等具体的物体,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认识26个英文字母,区别元音和辅音;区别不同职业的人大致做什么事,譬如医生、教师、邮递员、警察、消防人员……了解生物生命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虫变蝴蝶;从地球仪、拼图上学习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国家,不同的肤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学,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级
  能够从1数到100,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会简单的加减法;学会观察,对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门别类;能例证生命的演变过程,了解自然界动植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使用图片和照片来表达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于一个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3.二年级
  会读、写三位数的数字,从随意取的五个数中,能够从小数到大或从大数到小;熟练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单位测量长度,看懂钟表上的时间;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学会写总结,懂得区别诗、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了解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区别;开始学习独立研究动物,诸如昆虫生态等问题。
  4.三年级
  学会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会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练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法;能够从周围的环境就地取材,搜集、组织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的生命演变过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够明白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书画家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善于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5.四年级
  用计算机运算很大的数字,比较100万以内的数字大小,学习小数和分数,画图表;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来解释世界上各地区气候的不同;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譬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6.五年级
  会列、读各种表格,熟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系统和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拟的报告和五段体式的短文;学会写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间的书信;懂得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门别类,能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其构思、背景、人物塑造、表达方式、语言艺术进行评论。
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也许国内的读者会觉得,一个已经读到五年级、马上就要毕业的美国小学生,对其数学能力的要求,仅仅限于加、减、乘、除运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我婆婆退休前是搞幼儿教育的,她看到美国小学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叹气,她对我说,施嘉特今年五年级,马上就小学毕业了,要是在中国,学生的压力已经很大,整天埋头做功课。可是你看这孩子,每天放学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打美式橄榄球、踢足球……疯玩,做作业、弹钢琴的时间那么少,你做母亲的要抓紧啊!我说,施嘉特在学校成绩几乎全A,除了偶尔失手,有时候连着拿几个100分回来。对美国小学生来说,我觉得够了。小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更注重他运动、课外活动、交友联谊等的全面发展。
  当然,婆婆还是不满意,她说美国的功课太松、作业太浅,估计考试也很容易。她强调,我们中国人讲究打基础――扎实的基础。其实,美国人也讲究打基础。只是中国的所谓的“基础”,和美国人的不同罢了。美国人讲究做人的底线,这种观念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的知识。
  然而,与我婆婆持相同观点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把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贬为“一塌糊涂”,其中措辞最激烈、情绪最激动的多是从中国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得意的是,每年国际数学竞赛名列前茅的都是中国学生,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简直无法和中国的相比。有时候,美国中文报纸上还有大标题:“数学比一比,美国只能算发展中国家”。
  有一次华人聚会,孩子们的父母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在场的女士坦白,当年找丈夫的标准几乎都是要“学习好”,也就是“成绩好”的,外形、性情、修养都在其次。女生们的眼睛都盯着班上的学习尖子,成绩排名在班上第一名的就是好,全年级第一的更好……而眼下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问她们班上男生谁的学习成绩最好,她们很茫然,但学校里哪个男生运动最出色,绝对了如指掌。如果你恭维某个漂亮的女生,说她可以嫁给一个学习状元,她多会很不屑,甚至觉得受污辱,“什么呀,谁要那些书虫?”学习尖子(如果只会学习,没有其他爱好、专长的话)多被同学孤立。为了避免失去友谊,保持原有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拒绝去荣誉班,怕的就是失去原来普通班的旧朋友,甚至一些学生故意在考试中失手,变得和大家一样普通。在孩子们眼里,朋友、友情、快乐,比成绩重要多了。
美国小学生作业的“难度”
  一位带着9岁儿子来美国的父亲感叹,把儿子交给美国学校真是忧心忡忡,那是什么样的学校呀!课堂上随意得像自由讨论,可以放声大笑;老师和学生常常坐在地上没大没小;上学就像在玩游戏;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还居然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他给老师看儿子在中国读的四年级的小学课本,老师告诉他,到六年级他的儿子都不用再学数学了。他当时就后悔了,把儿子带到美国耽误了学业。在中国,小学生的书包都是沉甸甸的透着知识的分量,再看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还高高兴兴地上学放学,一个学期眨眼就过去了,他不免心虚,问儿子,来美国上学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儿子回答:“自由。”
  再过一阵子,孩子放学后直奔图书馆,倒是常常背满满一袋书回来,可是没两天就还了。他又问,借这么多书干吗?儿子回答:“做作业。”然后,看到儿子在电脑上打出作业的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他惊得差点跌地,这都是什么题目?试问哪位在读博士生敢去做这么大的课题?他责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正色道:“老师说,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每个同学都要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先生活国度的文章,还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分析与美国的不同,并闸述自已的观点和看法。”这位父亲没有做声。
  过几天,他看到儿子的作业出来了,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整篇文章气势磅礴,有理有据,分章断节,特别是最后列出的一串参考书目,做父亲的大气不敢出,这种博士论文的气派,他是30岁过后才开始学到的。等到孩子六年级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更是瞠目结舌,老师留给学生一连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简直像是国会议员候选人的前期训练:
  “你认为谁应该对这场战争负责?”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
  “你是否认为,当时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只有投原子弹?”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美国历史只有区区200年,却足以开启学生们的智慧大门。
技工和总裁的区别
  这位父亲还记得,他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很熟练地利用图书馆的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询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有一次,父子俩因为对狮子和豹的觅食性发生争议,第二天儿子从图书馆借回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有关动物的录像片,父子俩一边看一边讨论。美国小学生这时候已经学会了有疑问去哪里找答案的方法。
  除了图书馆,美国中小学生做作业和一些研究报告,很多时候是靠查询有关网站。
  中国留学生来美读博士,从入学到毕业,拿下博士学位需要5年。在研究生院,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触,凭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留学生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的课题,中国人往往不如美国人机灵,没有他们那么富有创造性。等到大家手里都捏着博士毕业证书找工作时,在写简历上中国人又落后了一大步,不会“吹”。这里我说的不会“吹”,不是指没有吹的本钱,而是没有吹的本事。当然,这和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和训练不同有关。中国人只习惯于在一个规定的框架里去施展本领,一旦没有了规矩,失去了指导,不见了原有的常规参照系统,对美国人来说是获得了自由,而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丧失方向感、无所适从的恐慌与茫然。
  再后来,等到了工作岗位,工作个五年十年就更见分晓了。中国人都只能做技术,最多升到技术部门的总管,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大公司的总裁。这些让中国人瞧不起、不服气,具体技术不过硬的总裁们,他们的本事到底在哪里?他们的本事是,了解公司里员工们的特长,并让他们把各种特长发挥到极致;员工和部门之间谐调配合;把自己公司的价值所在,展示给投资商和客户,不断地拿到投资,不断地销售产品……要知道,这是典型总裁的活儿,而不是技工的。(《共鸣》2007年第4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9:54:2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小学课堂真实状况
        美国的小学教育有公立小学也有私立小学,和国内一样基本为六年制,美国政府并未制定统一的教育目标,而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所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影响着美国小学教育的方向。这六项任务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增进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发展儿童的强健体格;二、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儿童的健全人格;三、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的认识;四、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五、发展儿童符合民主生活的价值观;六、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有上述美国小学教育的六大任务可知:美国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儿童的身体与心里的健康,毕竟拥有健康的身心才有能力学习其他的课程、发展个人的潜能;其次美国教育十分重视民主素养,从小就要教导民主观念,培养具有民主风范的美国公民;第三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和参与实践的能力,接受每个人的不同想法,没有一言堂和标准答案,教育的内容更加活泼多元,教育的成果更加宽广无限。

  这是我们参观的一所美国小学,墙面上展示的是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照片。



  这是学生自己用捡来的瓶盖制作的一幅美国地图,不同颜色的瓶盖代表着不同的州。


  美国小学的教学科目主要有英语、社会、数学、科学、艺术及音乐、健康及体育、外国语等。其中以教导学生基本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也就是以英语阅读、写作、文法、拼字以及数学为核心课程,由专人教师担任教学,其他科目则由科任老师担任教学。

  美国的小学校规模都不大,平均每班的学生人数在20至30人之间,较大城市可能有的小学校学生人数会超过千人,一般地区的小学校学生人数只有数百人。

  老师正在给学生上美术课。



  这是一节英语课,老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动画片,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动画片的内容。

  美国小学一年分4个学期(春夏秋冬),一学年分3个学期(第一学期9月5日----11月29日;第二学期12月1日----3月7日;第三学期3月9日----6月13日),暑假接近3个月。

  美国的小学生在校时间短,一般上午7点半上学,下午2点就放学了。美国小学总课时很少,每个教学日只有6.5个小时,每周只有32个小时,每节课只有30分钟,上下午各有一次户外游戏活动,老师很少或几乎没有布置家庭作业,有时布置一点点作业也只要求几天后才交。


  这所小学开设了“孔子课堂”,来自国内的老师正在为学生上课,内容当然是教学生用汉语数1--10位数。教室内的布置充满了中国元素,有五星红旗、中国结、红灯笼、中国福、恭贺新春中国娃娃等等。。。。。。





  在学生阅览室,校方为我们准备了午餐:三明治、面包、甜点和可乐。室内除了布置了五星红旗和红灯笼外,还有学生从海边捡来的芦苇和贝壳。。。





  美国的小学教育和中国的小学教育无论是理念上还是方法上都大相径庭,以上文字和图片很难介绍的全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美国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我引用了网上的一些文字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不是太清楚美国小学生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这里只有一个粗略的标准可以参考:
  1.幼儿园毕业
  能识别数字,能用小石头、小纸片、小木棍等具体的物体,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认识26个英文字母,区别元音和辅音;区别不同职业的人大致做什么事,譬如医生、教师、邮递员、警察、消防人员……了解生物生命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虫变蝴蝶;从地球仪、拼图上学习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国家,不同的肤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学,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级
  能够从1数到100,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会简单的加减法;学会观察,对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门别类;能例证生命的演变过程,了解自然界动植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使用图片和照片来表达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于一个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3.二年级
  会读、写三位数的数字,从随意取的五个数中,能够从小数到大或从大数到小;熟练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单位测量长度,看懂钟表上的时间;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学会写总结,懂得区别诗、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了解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区别;开始学习独立研究动物,诸如昆虫生态等问题。
  4.三年级
  学会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会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练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法;能够从周围的环境就地取材,搜集、组织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的生命演变过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够明白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书画家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善于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5.四年级
  用计算机运算很大的数字,比较100万以内的数字大小,学习小数和分数,画图表;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来解释世界上各地区气候的不同;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譬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6.五年级
  会列、读各种表格,熟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系统和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拟的报告和五段体式的短文;学会写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间的书信;懂得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门别类,能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其构思、背景、人物塑造、表达方式、语言艺术进行评论。
  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也许国内的读者会觉得,一个已经读到五年级、马上就要毕业的美国小学生,对其数学能力的要求,仅仅限于加、减、乘、除运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我婆婆退休前是搞幼儿教育的,她看到美国小学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叹气,她对我说,施嘉特今年五年级,马上就小学毕业了,要是在中国,学生的压力已经很大,整天埋头做功课。可是你看这孩子,每天放学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打美式橄榄球、踢足球……疯玩,做作业、弹钢琴的时间那么少,你做母亲的要抓紧啊!我说,施嘉特在学校成绩几乎全A,除了偶尔失手,有时候连着拿几个100分回来。对美国小学生来说,我觉得够了。小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更注重他运动、课外活动、交友联谊等的全面发展。
  当然,婆婆还是不满意,她说美国的功课太松、作业太浅,估计考试也很容易。她强调,我们中国人讲究打基础——扎实的基础。其实,美国人也讲究打基础。只是中国的所谓的“基础”,和美国人的不同罢了。美国人讲究做人的底线,这种观念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的知识。
  然而,与我婆婆持相同观点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把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贬为“一塌糊涂”,其中措辞最激烈、情绪最激动的多是从中国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得意的是,每年国际数学竞赛名列前茅的都是中国学生,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简直无法和中国的相比。有时候,美国中文报纸上还有大标题:“数学比一比,美国只能算发展中国家”。
  有一次华人聚会,孩子们的父母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在场的女士坦白,当年找丈夫的标准几乎都是要“学习好”,也就是“成绩好”的,外形、性情、修养都在其次。女生们的眼睛都盯着班上的学习尖子,成绩排名在班上第一名的就是好,全年级第一的更好……而眼下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问她们班上男生谁的学习成绩最好,她们很茫然,但学校里哪个男生运动最出色,绝对了如指掌。如果你恭维某个漂亮的女生,说她可以嫁给一个学习状元,她多会很不屑,甚至觉得受污辱,“什么呀,谁要那些书虫?”学习尖子(如果只会学习,没有其他爱好、专长的话)多被同学孤立。为了避免失去友谊,保持原有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拒绝去荣誉班,怕的就是失去原来普通班的旧朋友,甚至一些学生故意在考试中失手,变得和大家一样普通。在孩子们眼里,朋友、友情、快乐,比成绩重要多了。
  美国小学生作业的“难度”
  一位带着9岁儿子来美国的父亲感叹,把儿子交给美国学校真是忧心忡忡,那是什么样的学校呀!课堂上随意得像自由讨论,可以放声大笑;老师和学生常常坐在地上没大没小;上学就像在玩游戏;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还居然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他给老师看儿子在中国读的四年级的小学课本,老师告诉他,到六年级他的儿子都不用再学数学了。他当时就后悔了,把儿子带到美国耽误了学业。在中国,小学生的书包都是沉甸甸的透着知识的分量,再看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还高高兴兴地上学放学,一个学期眨眼就过去了,他不免心虚,问儿子,来美国上学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儿子回答:“自由。”
  再过一阵子,孩子放学后直奔图书馆,倒是常常背满满一袋书回来,可是没两天就还了。他又问,借这么多书干吗?儿子回答:“做作业。”然后,看到儿子在电脑上打出作业的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他惊得差点跌地,这都是什么题目?试问哪位在读博士生敢去做这么大的课题?他责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正色道:“老师说,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每个同学都要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先生活国度的文章,还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分析与美国的不同,并闸述自已的观点和看法。”这位父亲没有做声。
  过几天,他看到儿子的作业出来了,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整篇文章气势磅礴,有理有据,分章断节,特别是最后列出的一串参考书目,做父亲的大气不敢出,这种博士论文的气派,他是30岁过后才开始学到的。等到孩子六年级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更是瞠目结舌,老师留给学生一连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简直像是国会议员候选人的前期训练:
  “你认为谁应该对这场战争负责?”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
  “你是否认为,当时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只有投原子弹?”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美国历史只有区区200年,却足以开启学生们的智慧大门。
  技工和总裁的区别
  这位父亲还记得,他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很熟练地利用图书馆的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询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有一次,父子俩因为对狮子和豹的觅食性发生争议,第二天儿子从图书馆借回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有关动物的录像片,父子俩一边看一边讨论。美国小学生这时候已经学会了有疑问去哪里找答案的方法。
  除了图书馆,美国中小学生做作业和一些研究报告,很多时候是靠查询有关网站。
  中国留学生来美读博士,从入学到毕业,拿下博士学位需要5年。在研究生院,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触,凭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留学生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的课题,中国人往往不如美国人机灵,没有他们那么富有创造性。等到大家手里都捏着博士毕业证书找工作时,在写简历上中国人又落后了一大步,不会“吹”。这里我说的不会“吹”,不是指没有吹的本钱,而是没有吹的本事。当然,这和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和训练不同有关。中国人只习惯于在一个规定的框架里去施展本领,一旦没有了规矩,失去了指导,不见了原有的常规参照系统,对美国人来说是获得了自由,而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丧失方向感、无所适从的恐慌与茫然。
  再后来,等到了工作岗位,工作个五年十年就更见分晓了。中国人都只能做技术,最多升到技术部门的总管,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大公司的总裁。这些让中国人瞧不起、不服气,具体技术不过硬的总裁们,他们的本事到底在哪里?他们的本事是,了解公司里员工们的特长,并让他们把各种特长发挥到极致;员工和部门之间谐调配合;把自己公司的价值所在,展示给投资商和客户,不断地拿到投资,不断地销售产品……要知道,这是典型总裁的活儿,而不是技工的。



作者:顾小北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9:55:06 | 只看该作者
沈阳小学生教美国大学生包饺子


  本报讯(记者王若若)1月21日记者获悉,10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学生日前来到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二小学,参加在这里举行的“Happy Time”(欢乐时光)交流活动。浑南二校的孩子们为美国大学生取了中文名字,教他们一起跳东北大秧歌、使用筷子、包饺子等。中外学生还一起进行了写书法、抢凳子、击鼓传花等游戏活动。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9:56:4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一小学办报纸 从小培养记者
  视频 美国一小学办报纸 从小培养记者
  02.17.2014
  阿灵顿 — 现在美国全国许多报纸在挣扎着维持自己的订户。与此同时,维吉尼亚州阿灵顿区的一所小学办的一份月刊却很红火。这份月刊叫“小狮子”。是长树枝小学的四、五年级学生经营的。让我们看看这些10岁到11岁的孩子是怎样以办报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并获得记者的经历的。
  吉利安-威廉姆斯班上每周一次的“小狮子报”报社成员开会的时间到了。
  每个学生都有题目任务,要为下一期报纸写一篇文章。“小狮子报”的报名是从长树枝小学的吉祥物小狮子得来的。
  小狮子报编辑吉利安-威廉姆斯说:“这份报纸登的所有东西都以我们长树枝小学为中心。比如我们要登一篇有关体育的文章,那一定是学生们参加的体育活动。我们还报道实地作业。报道书评的话,那本书一定是学生读过的,或者是学生推荐的。”
  瑟米拉为了写文章,采访了本校一位新来的老师。
  小狮子报记者瑟米拉说:“我们先把采访的问题写下来。然后问问题。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把回答总结成一段或两段。”
  尼古拉斯为上一期报纸写了一篇体育报道。他现在在为“数学游戏”专栏写东西。
  尼古拉斯说:“我们帮一年级和幼稚园学习加法。帮2年级和三年级学乘法。帮四,五年级学除法。”
  小狮子报记者布莱尔说,为小狮子报撰稿让他感到自由,充满创意。
  他说: “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思想,宣传自己的喜好。这激励我阅读更多的报纸。以前我以为报纸是为成年人办的,不是为孩子办的。”
  长树枝小学的学生已经制作了一个每周播一次的时事电视节目,本学年又推出小狮子报月刊。威廉姆斯编辑说,她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发展新的技巧。
  比如,在写报道的过程中,这些小记者学会了怎样计划,怎样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规划完成稿件的过程。
  小狮子报编辑威廉姆斯说:“需要做什么?是否需要采访?是否需要准备问题?是否需要搞调查?是否需要跟别的同事或同学商量一下?”
  看到自己的文章印出来,孩子们的自信加强了。
  威廉姆斯说:“印报让孩子们感到很有成就感。因为自己能完成这样的工作。”
  办报让孩子们尝试记者的经历。
  威廉姆斯和小记者们计划扩大小狮子报。他们现在每个月报道的题目更多了。他们还鼓励更多的同学和家长阅读小狮子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9:57:35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小学生的入学礼物
  • 日期:20100822
  • 作者:
  • 来源:生活日报








    在美国,小学生入学,老师会发给每位新生一个统一的礼物袋,袋子里面有十二样礼物,每一样礼物都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一个人生美德:

    第一件:牙签。挑出别人的长处。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弹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创可贴。恢复别人以及自己受伤的感情。

    第四件:铅笔。写下你每天的愿望。

    第五件:橡皮擦。每个人都会犯错,没关系的。

    第六件:口香糖。坚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当你尝试时,你会得到乐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这间教室充满和善的言语与温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当你沮丧时会让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纸。帮别人擦干眼泪。

    第十件:金钱。记得用友情把我们的心绑在一起。友情比黄金更有价值。

    第十一件:铜板。提醒你,你是有价值而且特殊的。

    第十二件:救生圈形糖果。当你需要谈一谈时,你可以来找我。

    通过美国小学生入学时所收到的礼物袋,我们可以或多或少感受到美国乃至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

    (据《意林》杂志)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9:58:21 | 只看该作者

居安思危———美国报纸的教育工程

  辜晓进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兼英文深圳日报总编辑。他对美国报业有一定研究,曾于1991年翻译出版新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外国报纸管理经验的专著《报业管理艺术》。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他受深圳市政府委派赴美访问进修,先后访问18家美国著名报社和4家著名报业集团,采访了近40位美国新闻工作者,其中包括发行量较大的8家报社的总编辑和3大报业集团的副总裁。他应约将部分访问所得整理成文,在本刊发表。
  NIE是“报纸参与教育”———NewspaperInEdu-cation的英文缩写。第一次听说NIE,是去年8月24日访问波士顿环球报时从该报分管发行的副总裁雅丝曼·那米尼女士口中听到的。从此我就把对这一情况的了解纳入自己的采访计划中,于是渐渐弄明白了广泛存在于美国报界并得到各报负责人高度重视的美国报纸教育工程。
  培养校园读者意在未来
  原来,美国各类报纸,特别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日报,近年来都把触角伸向学校。这些报纸通过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或创办辅助性刊物和印发相关资料,扩大报纸在学校的发行量,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阅读报纸的习惯。这一做法的结果,既扩大了未来潜在读者的队伍,又扩大了报纸现实的发行量,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因而效仿者不断增多,成为美国报纸运作一个十分有趣的新景观。
  美国报业开展教育工程主要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最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报的销量在持续下降,特别是那些发行量大的报纸。
  美国报纸销量的黄金时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到1947年达到顶峰。据1996年出版的PressandAmerica(传媒与美国)称,1947年仅纽约6家日报的星期天刊期发行量就达到1010万份。这个数字比2001年美国十大星期天刊的期发行总量还要多(后者约970万份)。当年纽约《每日新闻》的晨刊期发行量达240万份,如今全国已没有一家报纸达到这个数。1990年美国有5家报纸的平日刊(指周一至周五的报纸)期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如今超过这个数的只有3家,即《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纽约《每日新闻》的数量也跌至73万份,再也难见昔日辉煌。
  美国新闻学家将报纸销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在各种传媒的诱惑下,一些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远离报纸而去。知道这一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那么多的报纸热衷于培养校园读者。
  纽约时报教育工程做得好
  波士顿环球报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七个州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去年4至9月平日刊的日平均发行量为47万多份,星期天刊发行量为70万多份,在全国1400多家日报中分别居第14位和第11位。该报设有相关的校园栏目,在当地学校有近2万份的发行量,其中绝大多数在中学。那米尼女士说:“我们花很大精力将报纸介绍给在校的年轻读者,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报纸的未来。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10年、20年后考虑。”据这位副总裁介绍,美国NIE做得最好的报纸当推纽约时报。
  于是,当我于去年12月12日第二次采访纽约时报总编辑豪厄尔·雷恩斯时,就曾请他着重谈了他们的NIE情况。他说:“NIE的目的是令年轻人从学校起就成为我们的读者。我希望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习惯于阅读纽约时报,毕业后成为我们的订户或稳定的读者。”据雷恩斯称,纽约时报早在60年代即开始NIE工程,而当时并无电子媒介的冲击。报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该报强大的文化科技教育内容影响下一代,同时为自己培养未来读者。但该工程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经济衰退期停了约20年,报社现任领导认为停止的决策是错误的,因为这一停减少了许多潜在订户。该报于90年代恢复这一工程,专设两个部门负责此事:一个叫做“下一代部”(NextGenerationDepartment),还有一个叫做“学校部”(SchoolandCollegeDepart-ment)。
  下一代部专门负责策划和设计,并编印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材料和设法与课堂教育配合。纽约时报目前出版每周一期的刊物配合学校的时事和法律教育,使读报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遇有总统选举等全国大事,还加印有关资料帮助老师开展相关课堂教育。有时还将一些学校配合时事的作文编成专辑随报送往各校。如该报去年9月份一期NIE期刊,实际上是一所名叫施托伊弗桑特的高中的秋季刊。该高中位于世贸中心附近,“9·11”事件发生时,校舍完全瘫痪,师生历险逃出,此后3000多学生不得不分散到其它学校上课。这份特刊记述了当时的情景,并随纽约时报送往全国。
  学校部则负责报纸在学校的有效发行。为了确保在学校的覆盖面,学校部内再分为4个科室,一个针对高校,一个针对高中,一个针对初中,一个专做捐助人工作。报社通过与一些个人、社会团体或企业的合作,动员他们以半价购买报纸送给学校。这些个人或企业就是所谓的捐助人。
  如今,该报在全国大中学校的发行量达9.5万份,其中至少有10所州立大学的新生被要求阅读该报。雷恩斯举例说,美国西点军校的学生被要求每人订阅纽约时报,校方要求未来的军官们把熟知当前时事置于与掌握军事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在大学新闻系听课时也发现,不少高校新闻系学生上课时,几乎人手一份纽约时报。
  专业报纸“染指”教育
  原以为华尔街日报这样专业性强的报纸,满纸深奥的金融术语,不会重视学校的教育。但我的想法错了。
  我去年12月10日访问华尔街日报灾后那简陋的临时办公室并和执行总编辑保罗·斯泰格尔先生谈到纽约时报的NIE时,他明确宣称华尔街日报也有很好的NIE,在全国有很大影响。他说,该报不仅向大中学生优惠提供半价的报纸及其电子版,也设有专门机构精心编辑出版每月一期的“课堂版”(ClassroomEdi-tion)。他向我出示的“课堂版”是一份4开小报,24页,随大报向校园读者免费赠送。报纸内容深入浅出,将身边生活与金融理财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其可读性之强真是出人意料。
  应我要求,保罗的秘书卡西小姐在我回国前向我提供了最新一期“课堂版”。这份标明2002年1月号的报纸,头版是一叠美钞的大幅图片,下面是三行题的大字标题:《一位病人在医院住了34天(引题)一张520万元的账单(主题)怎么可能?它包含了什么?(副题)》,内页是长达4页的新闻大特写。头版的5则提示性导读分别为:1.你的钱———贷款意味着什么;2.身体租借———运动员皮肤上的广告;3.校园故事———求职被拒绝怎么办;4.网上音乐可能成为主流———唱片商被迫推出新服务;5.减肥运动大行其道。据称,“课堂版”稿件全部出自华尔街日报获奖记者之手,达到示范作文的水平。
  跟随这份“课堂版”送到教师们手中的,还有一份16开12页的教师辅导读物(TeacherGuide)。该读物提供了本期“课堂版”封面故事的内容提要及文章的关键段落、主要文章的主题和关键概念、难题解答、教师提示、针对主要文章的练习题、各类文体写作要求等。读物还附有华尔街日报“课堂版”负责人的电子信箱,欢迎教师垂询。瞧,报纸俨然做起教育工作来了。据介绍,华尔街日报的NIE工程在全国4500所高中实施,占2.6万所高中的17%。其中,公立学校占89%,教会学校占5%,私立学校占4%,另有少量高等院校。该报目前在校园的读者高达75万人。该报所做的2000—2001年度阅读效果调查表明,教师和学生对该报NIE的满意程度分别为99%和96%。
  美国报纸的教育工程既引导青少年阅读报纸,也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有助于保持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因而符合社会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当然,对报纸来说,这一工程也有扩大发行量的好处,因为报纸在学校的发行都是有价发行,可列入ABC(美国报纸发行稽核局的简称)的统计范畴。通常的做法是,报纸寻求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赞助伙伴,赞助人帮助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支付半价甚至全价订报费,报纸本身也给一定折扣(最多为半价)。
  美国报纸纷纷实施NIE
  这种“双赢”的做法使越来越多的美国报纸加入了NIE队伍,如全国发行量排行第一的《今日美国》大约3年前开展NIE工程,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内销量与纽约时报并驾齐驱,大中学校的总发行量约10万份。该报总编辑卡伦·朱金森女士去年1月29日告诉我:他们过去在高中学校开展NIE工程,现在扩大到一些高等院校。他们把在高等院校的NIE工程称作“阅读工程”,希望在“阅读工程”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报纸上读到更多的东西。他们把报纸送到学生宿舍或校园公共场所,学校和学生按一定折扣付钱购买,发展很快。与上述各报面向高中以上学生的做法不同的是,东部老牌著名报纸费城问讯报则把重点放在小学。费城位于宾州,而宾州一向以重视教育著称。该报高级副总裁约翰·G·沃尔什去年10月25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们平日刊发行量的2.5%和星期天刊发行量的1.2%发往各校,其中大多数发往小学和初中,其次是高中,少量在大学。我们向小学提供大量的辅助教学材料,包括专供教师用的材料。”
  很多报社还直接在报纸上开辟教育版,少则每周一次,多则每周三次。这些版面大都版式美观活跃,内容生动有趣,且尽量与新闻有所结合。尽管这些版面毫无广告效益,但很多报纸乐此不疲。
  去年10月23日我去华盛顿邮报访问的当天,意外地发现这家美国著名大报竟也舍得拿出版面送给孩子们。该报C14版辟有《儿童邮报》(KidsPost)彩色学生专版。该版版式热闹,内容琳琅满目:报头左侧是天气,右侧是纵横字谜游戏;报头下左侧《今日新闻》栏内是适合孩子兴趣的简短新闻,如《恐龙蛋的最新发现》、《科学家进行舒适试验》、《小型飞机空中演特技》等;报头下方右侧是一篇关于秋天的特稿;左下方是新闻猜谜,如第一条是《很多孩子向白宫寄东西,那是什么东西?》等等。该报总编辑伦纳德·唐尼对我说:“我们的儿童专版是针对小学生的,一般不往中学发行。它每周出版5次,从周一至周五。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将来考虑,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读者。”该报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教育公司”,用来策划和实施自己的报纸教育及其它培训工作。
  发行量在美国排第八的长岛新闻日报被认为是美国NIE做得最好的报纸之一,该报每周星期二、星期四和星期五共3次在报上刊出名为《学生简要新闻版》的彩色教育专版,向学生解读当前重要的或有趣的新闻,很受师生们欢迎。另外,该报还开辟《历史上的长岛》知识性专版,其主要读者对象也是学生。该报总编辑安东尼·马罗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说:“我们专设一个部门来推进NIE工程,这个部同时负责编发学生专版和其它辅助材料。这一工程由一些个人或公司赞助,他们购买报纸由我们送往学校,因而这些报纸属于有价发行,可列入ABC统计范畴。我们希望通过NIE工程和对报纸的阅读加强学生与世界的联系。我们每天进入学校的报纸大约有1.2万份。”
  其它如洛杉矶时报、底特律自由报、纽约邮报、斯塔滕岛前进报等报纸也都辟有教育类专版。总之,我访问过的所有报纸,无论是对开大报还是4开小报,无一不在学校下工夫。这样一批生机勃勃的教育专版出现在美国几乎所有重要报纸上,是我过去从未想到过的。  据美国报纸协会去年统计,2000年全国有950家日报定期开展NIE工程。这些报纸向全国10.6万所学校提供报纸,有38.1万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报纸提供的内容辅导学生,当年美国日报的学生读者达1450万。
《新闻战线》 (2002年第十期)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9:59:22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小学生作业 很多没有标准答案

数学作业:按自己的理解解释“4×5=20”
英文作业:介绍你自己
N本报记者 李薇
本报讯 家庭作业是每个小学生必做的功课,在美国也不例外。不过,美国小学生的作业,跟国内的有些不一样。最近,移民美国的福州人林女士,向记者晒出了女儿Tina(小名王王)的一些家庭作业和期末考试题。
王王今年9岁,2岁多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目前在路易斯安那州派恩维尔市(Pineville)的J.I.Bar-rons小学读三年级。这所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公办小学之一。林女士说,学校很注重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很多调查类、动手类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孩子们课余去搜集资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作业通常都是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来完成。
语数作业:孩子发挥余地大
不久前,王王的英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以“Allabout me”为主题介绍自己。在这份有七页的作业里,王王给自己画了一张自画像,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年龄、出生地,并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害羞”、“友好”、“安静”的出生在中国的小女孩。在其中一页上,她写道,“我喜欢小鸟,我喜欢唱歌和玩耍,我希望像小鸟一样飞翔。我有胳膊而小鸟有翅膀,我们都有腿,”还配上了一张小鸟飞回树上的图画。
这学期,王王的数学课学到了乘法,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是:按照你自己的理解来解释4×5=20这个算式。回到家,王王用彩纸剪了很多花瓣,把它们拼贴成四朵花,每朵花都有五个花瓣。她告诉妈妈,4×5=20的意思就是,有四朵花,每朵花有5个花瓣,那么四朵花就有20个花瓣。
科学作业:自己动手做工具
在科学课上,老师给孩子们列出了一溜物品清单,有杠杆、天平、秤等等,要求孩子们从中挑一个工具,自己制作出来,并简单地解释它的用途。
王王想做一个杠杆。一开始,她用冰棍条和三角形积木来做,结果没法把冰棍条固定在积木上。后来,她从厨房的门上找到了灵感——门上的金属活页可以当杠杆的支撑物,再把冰棍条换成筷子,穿进活页的孔里,用绳子松松地绑起来,一个简易杠杆就完成了。
在解释中,王王写道:我觉得杠杆的样子很像跷跷板,它能承受重量,我们还可以借助杠杆举起很重的东西。
期末考试:语数结合起来考
最近,王王的老师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期末考试题——对于A-Z的26个英文字母,分别用一个单词、一幅图画来表达,然后,用这个单词造一个句,再利用图画来表达一个数学算式。
林女士说,这道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要考查孩子们的表达能力、绘画能力和数学思维,老师给了孩子们两周的时间来完成。比如E这个字母,王王写了ele⁃phant(大象)这个单词,并造句说:“大象是一种体型庞大的动物,是灰色的。”然后,她画了五组大象,每组都有五只,并写下算式5×5=25。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20:00:3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小学生作文: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2013-09-09 09:05:2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环球网讯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url=]微博[/url])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我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url=]微博[/url])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作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她究竟被什么所打动?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像,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以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我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来。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子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它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撅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了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来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学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子一样,还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呢。

我对他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文革,上山下乡,中国的书只能看毛选,外国的书只能读马列。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

没想到小侄子一脸老成地叹息道:你们那个时候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

我有些吃惊: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竟然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文化荒漠?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

同学的女儿与我的小侄子的事情,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要说小侄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国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们的教育。

那是儿子在美国小学上6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一个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

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呆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呢!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定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也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是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

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吗?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

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


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呆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就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

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与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20:01:12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小学生的暑假作业是一面镜子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18日   08 版)


    最近几天,微博上有一个帖子广泛流传,列出了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包括“开睡衣晚会、去野营、去远航、去探索基地、去旅行、去拜访别人、去图书馆、烤饼干、带着微笑做家务……”其中第100条表达了美国小学生暑假最重要的目标——玩得高兴!(7月3日《扬子晚报》报道)

    在这份网传的暑假作业里,还有许多令人心动的项目:吹泡泡、做圣代、去野餐、抓蝴蝶……看得出,这份情趣盎然的暑假作业,对孩子们充满了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他们抓紧时间去完成。

    不难想象,这份内容丰富的暑假作业,足以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阅历、充实孩子们的心灵、锻炼孩子们的能力;而在完成这份暑假作业后,孩子们将会获得充足的成长。这一切,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当然了,我国小学生也有自己的暑假作业;但两相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小学生的暑假作业实在太单调了。在我国,孩子们的暑假作业几乎都是学习。正因为此,有人将暑假称为孩子们的“第三学期”。

    看起来,当学习成为孩子们的暑假作业后,孩子们确实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此一来,当他们与外国孩子比拼时,就能够成功胜出——正因为此,我们的中学生频频在国际奥赛上夺金摘银。

    但问题在于,人生真正的比拼,往往在一个人走出校门之后才开始。但遗憾的是,待到那时,我们的孩子,往往处于下风。看看吧,当美国孩子摘取诺贝尔奖时,我们拿到奥赛金牌的孩子早就不知所终;当美国孩子创办出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时,我们埋头苦学的孩子正为别人打工……更有德国人如此放言:你们中国孩子的书包比我们的重,你们中国孩子的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要买我们的产品。

    仔细想来,之所以出现如此令人难堪的结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漫长的人生竞争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成绩,而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份综合素质里,包含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吃苦能力、创新能力、生存能力、沟通能力……以此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孩子,有多少人能够合格呢?更何况,长期超负荷的学习,已让许多孩子严重厌学,待到他们走出校门之后,简直与“学习”势不两立;而一个人若想真的有所成就,根本就离不开终身学习。

    如果说生命是一棵树,那么童年无疑就是树根,只有那些在童年里尽情欢笑尽情奔跑尽情游戏的孩子,才能深深地扎下生命之根,在未来的岁月里长得又高又壮。但可惜的是,我们的孩子,有几人有过真正的童年?他们未来行之不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谁都知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而孩子的未来,又取决于教育。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通过美国小学生暑假作业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当务之急,就是将暑假还给孩子们,让痛快玩耍成为孩子们的暑假作业;毕竟,玩耍才是促进孩子心灵成长的“蛋白质”。而从长远来看,还应当将孩子们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然地慢慢成长。倘能如此,孩子们将会拥有强大的后劲,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江苏省徐州市  孙曙峦

    最近几天,微博上有一个帖子广泛流传,列出了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包括“开睡衣晚会、去野营、去远航、去探索基地、去旅行、去拜访别人、去图书馆、烤饼干、带着微笑做家务……”其中第100条表达了美国小学生暑假最重要的目标——玩得高兴!(7月3日《扬子晚报》报道)

    在这份网传的暑假作业里,还有许多令人心动的项目:吹泡泡、做圣代、去野餐、抓蝴蝶……看得出,这份情趣盎然的暑假作业,对孩子们充满了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他们抓紧时间去完成。

    不难想象,这份内容丰富的暑假作业,足以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阅历、充实孩子们的心灵、锻炼孩子们的能力;而在完成这份暑假作业后,孩子们将会获得充足的成长。这一切,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当然了,我国小学生也有自己的暑假作业;但两相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小学生的暑假作业实在太单调了。在我国,孩子们的暑假作业几乎都是学习。正因为此,有人将暑假称为孩子们的“第三学期”。

    看起来,当学习成为孩子们的暑假作业后,孩子们确实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此一来,当他们与外国孩子比拼时,就能够成功胜出——正因为此,我们的中学生频频在国际奥赛上夺金摘银。

    但问题在于,人生真正的比拼,往往在一个人走出校门之后才开始。但遗憾的是,待到那时,我们的孩子,往往处于下风。看看吧,当美国孩子摘取诺贝尔奖时,我们拿到奥赛金牌的孩子早就不知所终;当美国孩子创办出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时,我们埋头苦学的孩子正为别人打工……更有德国人如此放言:你们中国孩子的书包比我们的重,你们中国孩子的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要买我们的产品。

    仔细想来,之所以出现如此令人难堪的结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漫长的人生竞争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成绩,而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份综合素质里,包含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吃苦能力、创新能力、生存能力、沟通能力……以此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孩子,有多少人能够合格呢?更何况,长期超负荷的学习,已让许多孩子严重厌学,待到他们走出校门之后,简直与“学习”势不两立;而一个人若想真的有所成就,根本就离不开终身学习。

    如果说生命是一棵树,那么童年无疑就是树根,只有那些在童年里尽情欢笑尽情奔跑尽情游戏的孩子,才能深深地扎下生命之根,在未来的岁月里长得又高又壮。但可惜的是,我们的孩子,有几人有过真正的童年?他们未来行之不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谁都知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而孩子的未来,又取决于教育。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通过美国小学生暑假作业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当务之急,就是将暑假还给孩子们,让痛快玩耍成为孩子们的暑假作业;毕竟,玩耍才是促进孩子心灵成长的“蛋白质”。而从长远来看,还应当将孩子们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然地慢慢成长。倘能如此,孩子们将会拥有强大的后劲,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江苏省徐州市  孙曙峦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20:02:02 | 只看该作者
媒体称美国小学生“研究报告”堪比中国大学生论文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1日






  有不少美国小学给孩子们布置的作文,比较偏重“研究性”的成果汇报,这种“研究报告”的内容和篇幅,有的已经相当于中国大学生的论文,内容之深入、篇幅之长令人惊叹。

  在美国纽约第12公立小学五年级学习的小学生黄彦清,刚刚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的作业:一篇题为《水》的论文。论文有厚厚的34页,从他感兴趣的水的历史、水的技术、和水有关的极端天气以及水上娱乐四个方面来介绍“水”。“水的历史”部分介绍了水的概况、水的特性、宇宙中的水、有关水的数据、水污染、水的名字、水的用途等;“和水有关的极端天气”介绍了洪水、海啸、干旱、暴风雪和飓风等天气的特点。论文丰富的文字内容中间还穿插有若干幅相关图片和图表,颇为生动、有趣。

  这篇论文只是阅读与写作课的作业,但远不像一篇作业那么简单。在黄彦清看来,写“论文”非常“好玩”,没有约束,可以发挥想象力。

  除了研究报告这种写作形式外,美国教育的小学阶段还鼓励学生写新闻评论、写故事、写推理小说、写诗歌、创造寓言故事、写表达个人观点的散文。有不少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进行“劝说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带有批判意识的思想,而且还要能够使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理有据地影响他人。

  美国的教育体系多元化、不拘一格。从美国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不管学校和教师喜欢采用哪些写作训练方式,它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鼓励学生勇于去做、去尝试、去创作自己的东西,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注重个性化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过,这种教学理念和方式也对老师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美国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过程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鼓励、引导和启发的角色,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

  据新华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10 , Processed in 0.1006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