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重在解放教师
拿到5月19日的《中国教师报》,立刻就被《把教师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一文吸引了。文章中英国新教育大臣戈夫要求英国政府为教师提供支持,把教师从繁文缛节当中解放出来。对照而言,在我国的一些学校管理中,对教师要求很多,比如教育教学要按某某模式走、工作实行坐班制、不得随意出入校园,等等,约束诸多。学校管理者当以此文为鉴,解放教师,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其一,把教师从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少学校详细规定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步骤法则,要求必须遵守一些教育思想或模式,而全然不顾教师和学校的现状。其实,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面对已有的模式,当鼓励教师分析探究,结合个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借鉴消化为己用,而不是照搬套用。这样才能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育的发展。
其二,把教师从校园这一“四方的天空”中解放出来。一些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教师一天的生活基本上全在校园里。校园的围墙与栅栏构筑出了四方的天空,也隔开了教师和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其实,应当让教师不时地走出校园,走进大社会,去获取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信息,并将之传递学生。教师的视野不能一味地局限于校园,教死书,死教书,那样会培养出一群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书呆子。
其三,把教师从时间中解放出来。学校严格的考勤管理使教师的大部时间都花费在了学校里,教师没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对于教育来说,应让教师拥有足够自己支配的时间,这样他们才会有对生活的本真体验,才会在教育之外看教育,把教育看得更清楚一些,思考更深刻一些,如此才能传递给学生真实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学校管理而言,解放教师,才能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张传刚)
《中国教师报》:会前十分钟的精神大餐
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会议前十分钟,都会有一个学习分享。虽然每次的分享内容不同,但似乎已陷入了一个领导讲、老师听,老师讲、无人听的怪局面。
在我们的学校,这种现象也曾有过。可一切因为《中国教师报》而发生了改变!
周一教师会议前,支部书记先将一份份《中国教师报》放于每位老师的位置上,等老师们陆续走进会议室,便很自然地拿起报纸,品读起来。此时,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老师们徜徉于精彩纷呈的文字间,或摘抄、或默念、或揣摩、或批注,有时看到共鸣处,还有会心一笑。《中国教师报》朴实、真实的文字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其宏观、科学的见解又为领导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渐渐地,我们听到老师们引经据典的内容出自《中国教师报》,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里也透着《中国教师报》的影子……
大家都笑称:“不能小瞧这会前十分钟,它是我们享受精神大餐的美好时光!”(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白沙小学 韩 倩)
呼吁在农村建流动图书室
读了第339期“阅读”版文章《学会选择课外书》和《能去书店的孩子,真幸福!》二文,作为一个还算喜欢读书,也希望学生爱上读书的农村教师,我想说点感想。
城里的孩子不仅可以去书店,还能进图书馆,但农村孩子呢?现在很多农村乡镇没有书店,也没有公共图书馆,至于学校里图书室,要么空空如也,要么有几本旧书也不对学生开放。记得曾经有新闻报道有些地方搞“流动图书室”,希望贵报帮助呼吁一下,在农村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的现实情况下,先在各地推广“流动图书室”,让农村孩子都能读到好看的书。
当然,这得有个前提,就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校长、教师、家长都对学生读书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希望各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读书,鼓励教师给学生推荐好书阅读。(河南省唐河县第十小学 马长军)
恳请《中国教师报》
多关注一下史地生三科的课改
历史、地理、生物三个学科的教师在初中各学科中是个弱势学科群体。语数外是大的学科,在各学科中占着绝对的优势。政治、物理、化学是中考考试科目,其重要性也不可低估。《中国教师报》作为教育报刊的喉舌,一直以强大的影响力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作为一名读者,真心希望《中国教师报》关注一下这三科课改的发展,多报道一些史地生课堂改革方面的好新闻,多刊登一些全国各地史地生学科教师进行课改实践的好文章。
(黑龙江省安达市教师进修校 柴俊红)
这样的小文,让我心绪难平
第340期杏坛春晓版《校工老赵》一文看得我是心绪难平。校工在学校里是很普通的人物,工资一般不大高,干的活儿却不少。这样的人,每一所学校都缺少不了,但是实话说,他们的待遇与他们得到的是很不相称的。本文作者笔锋所及,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校工,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人。这样的人在笔者的身边也有很多,他们普通而平凡,校园因为他们而更加美丽。
中国教师报刊登这样的小文,也显示报纸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报纸的情怀与取向。(山西省永济市电机初中 黄增冬)
教师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爱和关怀
看了《中国教师报》5月19日刊登的侯登强老师的《如果你知道》一文,我被深深地感动,感动于侯老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对一个遭遇家庭不幸的孩子深切的关怀。我们都知道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师爱对孩子是有益的?孩子究竟需要教师什么样的终极关怀?从侯老师的文中我找到了答案。
师爱不是溺爱,不是文中的“文文”和“静”两个孩子理解的老师对“凯”的纵容,而是一种有智慧的爱。侯老师面对两个小大人的气势汹汹的质问没有发火也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而是冷静地先问明白两个小大人的不解,然后让孩子去发现自己同学的优点,最后说明自己做法的原因。这样做既保护了孩子敢于说真话的权力,又让两个小大人真正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用孩子们容易理解的事实说话,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侯老师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得到教师的关怀。但是我们在关怀孩子之前先要明白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关怀?孩子又需要我们什么样的关怀?比如文中的“凯”,他需要的不仅是老师平时一点一滴的表扬与激励,更需要教师发动全班同学来帮助他,让他感到班级的温暖,这样才能慢慢弥补家庭的不幸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侯老师这一点做得也非常好,从心里佩服他!(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杨玉娟)
放下臃肿的心理包袱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340期《健康人生》版高耀美老师的文章《幸福的生活是减法》一文,高老师从自己的母亲摘掉过繁的果树花,以求所剩果实饱满中领悟到人生若想有所成就,必须减掉部分爱好,以使精力集中干成一件事情,享受人生乐趣的道理,而且在写作方面有所建树,对我启发很大。
其实人生何止需要减掉过多的爱好以求生命的快乐。减掉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各种烦恼,放下背负的臃肿心理包袱,使生命在简约当中得以休养生息,更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当我们突然发现昔日的同事改行后又升了官,下海经商发了财,自己仍然涛声依旧时,心中的失落使我们心神不宁,寝食不安;当学生的考试人均成绩没有当上第一,我们又发现其原因是因为班上那几个学困生拉了分数时,我们不由自主地把怨气撒在他们身上,想方设法找理由把他们赶出自己的教室,其结果是既加深了与学生的矛盾,又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这些心理包袱让我们丢掉了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即身心健康。
读高老师的文章,使我认识到只有放下臃肿的心理包袱,才能享受平常幸福生活的道理。(陕西省丹凤中学 张富群)
为加强读编互动,本报特开设“读报会”专栏,集中发表广大读者对本报所刊发文章的读后感、反馈、争鸣、评论和指瑕,以及对本报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文章篇幅以200-600字为宜。
投稿信箱:
jiaoshidubaohui@21cn.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中国教师报 “读报会”栏目收。
邮编:1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