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作家群英谱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1:55:29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冇得话说
                                                  ——诗人王新民印象

湖北日报讯 田禾    

    王新民,笔名斯民。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武汉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近30年来,先后发表文学作品1300余篇(首),约300余万字。其作品曾获10余次省市级文学奖,有20余篇(首)作品被收入多种版本的选集或译介国外。    

    只要提起湖北文学界的王新民,谁都要点头或跷着大拇指说,那是个好人!用一句地道的武汉方言说就是:冇得话说!他对待朋友真诚、诚恳,不耍滑,不虚伪,在文学圈子里有口皆碑。他见人一脸笑,是朋友的那种真诚的笑,发自内心的笑,让人看着就舒服。他帮助朋友或为朋友办事,有求必应,而且从来不打折扣,尽其所能,倾其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力量去做,争取做到最好。他仗义疏财,帮助朋友从来不图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算朋友账,有唐朝诗人的那种哥们义气。他谦虚低调,心胸坦荡,宽容大度,从不嫉妒别人,不算计别人,不在人背后说长道短。所以,王新民在朋友印象中留下了“冇得话说”的好名声。他也是我多年敬重的一位老哥。我与他一路出过国,一同参加过很多文学活动。老哥语言不多,但烟瘾很大,听他说一天要抽三四包。在公众场合或坐车时,怕影响别人,他硬憋着。下车了,别人去撒尿,他宁可先憋尿,也要先去过把烟瘾再说。
    湖北八十年代的诗歌是以乡土诗叫响诗坛的,无疑,王新民是湖北八十年代诗坛重要的代表诗人之一,《美丽的阵痛》和《颤抖的灵肉》两本诗集,应该是他乡土诗创作的重要收获。王新民的诗歌独树一帜,以“宣叙长调”的特点见长,诗歌语言如万里长江波澜壮阔、奔腾浩荡、一泻千里。《长江呵,我来了》《长江魂魄》《奔向长江》《长江,让我深情地抚摸你》《养蜂女》《丘陵地带》《山民与丘陵》《山民的葬礼》等诗歌作品,都写得气势磅礴,热烈奔放,豪情万丈,读来撼人心魄,荡气回肠,有一种强烈的撞击心灵的力量。
    王新民在写诗的同时,也写诗歌评论文章。他说:“一只手写诗,一只手写诗评,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才有可能成为大诗人。”他提倡诗歌要有“风骨”和“灵魂”的理论观点,得到了众多诗人和诗评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同。他说:“诗是心灵时空对现实时空的审美把握和创构,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现实、历史、情感意识复合而成的动态结构。”要求诗人写诗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于细微处动情。王新民的诗歌评论,有着特别强烈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他不仅涉及诗的社会价值取向,而且也涉及诗的语言审美趣味、诗的思想真谛和艺术特色,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深厚的内在修养。
    王新民以前在基层工作,最近几年,调武汉市文联担任市作协驻会副主席,与主席董宏猷成为珠联璧合的黄金搭档,为文学做了许许多多有意义而又实在的事情。这几年湖北几个有影响的诗歌朗诵会几乎全是他们筹划举办的,给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诗人们高度的创作热情。为加强青年作家的培养,连续多年组织和策划了“武汉长篇小说笔会”,既培养了作家,又推出了作品。去年,王新民听说湖北作协文学院10月份要在江夏的梁子湖开办“湖北省首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会上有全国十多位著名作家授课,他异常高兴,故把“2011年武汉长篇小说笔会”搬到了那里,让参加长篇小说笔会的青年作家参加了旁听,收获甚大。后来与王新民聊天时我说,你的这届长篇小说笔会是一届最节俭但又是收获最大的笔会,为单位节约了一大笔经费,而且收获大,可谓一举两得。他只是微微一笑。这就是他的性格,把作家的事办好了,他就高兴。这里我又要说,王新民办事“冇得话说”。


9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1:56:23 | 只看该作者


               
                                                挥戈惩腐败 握笔著诗文
                                                   ——记诗人吴琦
湖北日报讯 马世永

    吴琦,湖北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从事纪检监察工作30余年,写诗30余年,先后在《湖北日报》、《长江文艺》、《诗歌月刊》、台湾《大海洋诗刊》等刊物发表诗作300余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扫穴犁庭惩腐败,闭门觅句养襟怀。风流自有书剑气,长伴人生除秽埃。”这是诗人吴琦发表的一组廉政诗的第一首,名为《咏怀》。这确实是在纪检监察第一线默默工作了30余年的诗人的嗟咏自况,让人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叹!《论语》有言:“不学诗,无以言。”深受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浸润影响的吴琦,早在求学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时,就对中国传统诗歌情有独钟。那时的吴琦是憧憬着做一名教书先生和诗人的。由于工作的需要,30年来,他做的是“扫穴犁庭惩腐败”之事。于是乎,工作之余,他过滤生活,捉笔书写的皆是“赋诗言志”之作。“治史须备才学识,读史咏史又何尝不如是焉。徜徉历史长河时间隧道的诗人吴琦,往往能抖落遮蔽视线的岁月烟尘,别具只眼,面对行走浮现于我华夏几千年古道上的人与事,站在现实的高地,发乎胸臆,赋作新声。”这是《长江文艺》重点推出《吴琦咏史诗抄》时编者的一段话。爬梳历史,思考当下,吴琦的系列咏史诗,流露出诗人丰富学养的同时,更多地透发出他所信从的“道义”的追求。
    自然地,水乳交融般,吴琦的廉政诗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1983年8月,中纪委召开二次全会,在会议期间,吴琦即兴感怀,写下了《全党驱腐恶》一诗以表心态:“蚁穴易溃堤,腐败足倾国。硕鼠掀狂浪,蚊蝇竞肆虐。改革受干扰,民众积怨多。中央发号令,全党驱腐恶。岂畏有险阴,长缨已在握。自律尚清操,查案挥金戈。纠风顺民意,纲纪起沉疴。弊绝风清日,引吭廉政歌。”出于职业的敏感,吴琦参观包公祠、海瑞墓,观看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电影《红叶旅途》王瑛事迹时,都有妙手偶得的佳作。
    “寻幽东湖边,抱膝吟秋闲。黄叶经宿雨,飘然落我肩。”一首《寻幽》,神韵高致,浑然天成。“腕底生春意,泼墨写芳姿。欲令神形备,风雅入诗思。”几句诗,将写赏花诗的神态形态及丰富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1986年,吴琦作为省直机关年轻干部下派到沔阳县(仙桃)挂职,看到沔城的龙舟赛,提笔写就《赛龙舟》:“水乡龙舟赛,轻舸抢中流。又逢好年景,农家争头筹。”赛龙舟是荆楚大地农民庆贺好年景、期盼好生活的农民运动会,一首小诗,将农民的喜悦情怀和“抢”夺头标的竞赛场面跃然纸上。
    读吴琦的诗,给人以励志、定神、向上的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正直、正派、正气。“椽笔追风雅,吟诗求怡神。旷达显本色,无欲总青春。(《感怀》)”“劳苦能增益,名利令智昏。坦诚不染尘,为人重精神。(《为人重精神》)”吴琦常处在反腐斗争第一线,查处不少贪官污吏,不少腐败分子写下忏悔录,有的人生轨迹是青年勤奋好学,中年有所作为,老年走进班房。吴琦利用这些难得的素材写了不少警世诗篇,如《说坎坷》:“羞向盛世说坎坷,中年依旧慷慨多。自信心正一生安,力求少欲万事和。无言桃李酬勤奋,有情诗书甘迂阔。老来不入邯郸道,空梦黄粱思挽戈。”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党性和原则性是必备的,面对社会上的说情风,吴琦也写下了《奉劝“和稀泥”者》:“劝君莫乱施怜悯,蛀虫岂有好品行?今日若使成气候,明朝悔见大厦倾。”
    我在工作之余也写些散文随笔,我的办公室与吴琦的办公室对门,加班加点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我常与他交谈:“有的人认为我们是板着面孔,皱着眉头干事的人,殊不知,我们的文学情趣还是很浓的。”吴琦的回答也是很有诗意的:“是啊!从政难舍文学梦,且将百感系小诗。”
    写诗,是一种崇高境界的追求,也许还是工作减压最好的良方,个中甘苦,只有同行中人才能深刻体味。


9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1:57:12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冒险的小说家林白


湖北日报讯 李鲁平

    林白,中国女性主义文学重要作家之一。本名林白薇,广西北流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为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玻璃虫》《万物花开》等多部,有《林白文集》四卷,部分作品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表出版。

  坦率地说,我与林白交往甚少,甚至说话的机会也很少。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见到林白,是她刚刚调入武汉市文联之后,在一个会议场合。会议的主题记忆不清了,但跟创作有关。在那个会议上,林白上台做了一个发言。作家的发言总是很感性的,林白在发言中,讲到自己的创作和人生,讲到自己调入武汉和对武汉的认识,讲到武汉的文学氛围和环境——特别是武汉对作家的关心和尊重令她和全国的很多作家印象深刻,讲到在中国做作家就应该生活在武汉,讲着讲着不知怎么就说出了武汉万岁、武汉人民万岁之类的语言。我第一次听见有人这样赞美武汉。我理解林白内心深处的感受。调入武汉时,她正值人生中的一个关口。在这样一个坎上,武汉以开放的胸怀和真诚的姿态,把她迎进这样一个以文学自豪的城市,并力尽可能地为她的创作提供方便和条件。这样的城市当然是要赞美的。
    另一次见面大概是2010年底,当时,我们正筹办《芳草·潮》。有一次在汉口武汉天地一个餐馆聊天,吃饭时,林白说了不少话,大多都跟黄冈、浠水有关,跟《妇女闲聊录》的创作有关。这一次我不仅知道了她对黄冈及其民俗比较了解,而且还了解到她跟浠水的渊源,她甚至能说浠水或者黄冈的方言。这一次也了解到她在浠水生活和创作《妇女闲聊录》的过程以及感受。那是我听到她说话最多的一次,过去我以为她言语很少,可能是一种误解。
    林白的创作是丰硕的,更是独特的。《守望空心岁月》、《回廊之椅》、《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瓶中之水》、《致命的飞翔》、《说吧,房间》、《寂静与芬芳》、《玻璃虫》、《万物花开》、《致一九七五》等等,每一部作品都会引来不同的解读、热闹的讨论与激烈的争执。关于林白的创作,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比如个人化写作、女性写作、私人化小说、女性主义小说,等等;关于林白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也有纷纭的说法,比如女性成长史、女性自我认同意识、自恋意识、孤独意识、身体诱惑写作、内心狂想、复苏的性别、性别意识、性别经验,前卫与叛逆,等等。这些既说明林白创作的独特性,也说明林白小说的魅力非凡。
    对于我而言,林白创作的魅力在于,她从不按照既有的规则去创作,从不按照约定成俗的艺术样式去结构自己的作品。因此,我更愿意把林白看成冒险的小说家,或者说,她始终是充满创新意识的小说家。
    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如此,比如《一个人的战争》强烈依赖回忆的叙述;比如《致一九七五》上部更接近散文,下部则是知青生活的个人化叙述。如何在风格迥异的上下部之间建立起连贯性和整体性,对读者的阅读和审美就是巨大的挑战。后来的《妇女闲聊录》更是如此。
    林白很多作品的叙述方式让很多习以为常的审美习惯受到挑战,我以为用当下的语言来说这就叫“艺术创新”,但毫无疑问,创新也意味着冒险和风险。我相信林白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但她一直坚持并不妥协。或许,这正是小说家的职业精神和艺术追求,惟其如此,林白的作品也才一直吸引人不断探寻和解读。
9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1:57:30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快乐歌者甘茂华

湖北日报讯 张永久

    甘茂华,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散文、评论、歌词集10部。曾获首届湖北文学奖、第二届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甘茂华是个有趣之人,朋友间各种聚会若少了他,就少了许多乐趣。
    这个快乐而有趣的男人,前些年蓄一头披肩发——准确地说,因老甘前额有些秃顶,所蓄头发并不多,像一只斑鸠的两翼,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披肩发;这些年老甘发型始有改观,索性刮成光头,这倒也很符合他快乐有趣的本性。
    甘茂华出生在颇富灵性的鄂西南山区恩施,少年即爱舞文弄墨,时有“清江才子”之称谓,高中毕业后赴江西农村插队,因写了一个“毒草”剧本,被内部定性为“问题青年”,上大学、提干、参军等诸条人生道路全被堵塞,只好曲线谋发展,辗转到山西太行山插队,之后又流浪到一家工厂当工人。用老甘自己的话说,几十年来,他“从鄂西到江西,从江西到山西,从山西到西陵峡畔,从知青到作家,沿着生命的河边走边唱,一颗灵魂的颤动,闪烁自己的萤火。如今,生命已走进‘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境地,内心一片澄澈。”
    快乐是老甘生命的常态,也是他生命的基本原色。
    朋友圈的聚会里,常见老甘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无论是谈论国家政治大事,还是严肃的文学话题,或者是生活中的插科打诨,无不风趣幽默。老甘的口才一流,他常常能在一屋子文友中成为漩涡的中心。
    与老甘口才相媲美的是他的文笔。迄今为止,他出版的十余本著作中,绝大多数都是散文作品,如脍炙人口的《龙船调的故乡》、《女儿寨笔记》、《鄂西风情录》、《火塘夜话》、《守望吊脚楼》、《三峡人手记》、《拜读清江》等。人称甘茂华是写风情的高手,长江三峡、清江画廊、土家山寨……鄂西南美不胜收的风情画一帧帧从他笔下流出,一经沾上读者的眼睛,读者就能永不忘记。老甘期盼自己的散文还有上升的空间,他的志向是写一部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最近几年,老甘爱上了歌词写作。这个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人,一旦要做个什么事,必定会做出些名堂来。他作词的《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经歌手李琼一唱而走红,被中宣部颁发“五个一工程”奖。歌词集《下里巴人》,也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
    有天晚上,我和老甘在友人处喝酒,回家的路上谈到了文学。我建议老甘别把才华轻易浪费在写歌词上了,老甘义正言辞地反击:写首好歌词不容易,好歌词同样能千古留芳!(这话不假,我赞叹老甘说了句真理。对于优秀的写作者来说,重要的不在于他写什么,而在于他怎么写。)那天晚上,我俩在路灯下伫立良久,桔黄色的光晕投射下来,我忽然发现老甘的神情有些忧伤。沉默了半晌他大声爆发了:我会写的!一定会写的!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自然明白老甘的话中所指。文友们都知道,老甘心中储存着一部长篇小说的计划,几十年来一直都压在他的心头,沉甸甸的,如果能写出来,也许将是他的凤凰之歌。看着夜风中老甘那张变形的脸,刹那间我似有顿悟:除了快乐之外,忧伤也是老甘生命的原色之一。


9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1:58:22 | 只看该作者
                                         图文:飞翔在鄂东天空的布谷鸟
                                             ——熊明修和他的诗
湖北日报讯 何存中

    熊明修,1953年出生于麻城。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全委会委员,黄冈市作协副主席。麻城市文联、作协名誉主席。先后发表诗歌一千余首,有四部诗集公开问世。为电视剧《天仙配》、《红军东征》、《黄梅戏宗师传奇》、《麻姑献寿》、《楚汉争雄》等多部电视剧创作主题歌和片尾曲。

  就像一只催春的布谷,熊明修飞在鄂东的麻城天空,一直写诗,一直歌唱。那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出将军,出凡人,也熟庄稼。倒水河的水与大别山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轮回地照着他的亲人也照着他的村庄。熊明修如今快到了“耳顺之年”,套用伟人的一句话:“一个人写几首诗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写诗。”在湖北、在全国有几个人能一辈子写诗歌唱呢?人生易老天难老,不老的是智者头上的天空和胸中春日的情怀。
    熊明修说他不是什么诗人,他说他只是一个为乡村喝彩的人,就像当年的孔子,乡村有了红白喜事,他就去主礼,就去喝彩,有感而发,情动于衷,手舞足蹈,得意忘形,是为“儒者”的事业。熊明修是个憨厚的人,镜片后的眼睛始终闪着儒者的光芒,你总不见他发脾气,一个农家子弟,练到温文尔雅的程度,不容易。熊明修写诗、待人接物,有着春日的平和,太阳在天,地气上升,给己给人以信心和力量。2005年我挂职麻城为写黄麻起义的长篇《太阳最红》作准备,先后两年的时间,我多次下乡采访,在文联工作的他,每一次都带着二三朋友陪着我,一去就是几天,热帮我热,冷帮我冷,急帮我急,喜帮我喜,叫我难以忘怀。那时候他陪着我在麻城大地上寻觅,寻觅那逝去的硝烟和变淡的鲜血,要想写出来,我老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总是微笑着对我说:“你能行,你没有问题,能成功的。”在那创作的关头,是他给了我勇气和信心。说实话,那胸怀,那境界,不是常人能及。几年后《太阳最红》写完了,出版了,改电视剧,得知消息,他祝贺我,一点不居功,一点不忌妒,叫人从头到尾的温暖,完美得叫人没办法。
    熊明修写诗,写他的亲人,写他的土地,还有他四季热爱的庄稼,写《热爱吆喝》,写《犁耙飘香》,还有其他几本集子。那味道像纯正的土鸡汤,温暖着人的心灵。全国所有的诗刊都可见他的诗作,他一年能在人民日报发十几首诗,从数量和档次,足可见他的功力,好生了得。近年来还有他创作的歌词,被大家谱曲、传唱,作为电视剧片头曲播出,人民大会堂发奖,被誉为乡村歌手。
    明修兄,你说你简单,其实你不简单。此时正是春天,我听到了那只布谷鸟从蓝天飞过,在春风中歌唱。有什么比布谷鸟的歌声更纯洁更无私呢?“送山出山,使山成为山外的山。送我出山,使我成为山外的人。”明修兄,这是你的诗句,你的歌声啊。这是你对于乡村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同为农家子弟的我,爱你的人,更爱你的诗。
9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1:59:09 | 只看该作者
                                    
                                                   汉江上长成的鹏喜

湖北日报讯 任蒙

  鹏喜,现任武汉作协副主席,芳草杂志社副总编辑,系中国作协会员。主要著述有长篇小说《河祭》等五部,长篇报告文学《龙马负图》等两部,散文集《冰上猎与舞》等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曾获武汉市首届文艺作品奖之长篇小说奖等多种奖项。

  多少年,我喊起“鹏喜”这个名儿来就有一种亲切感。他本姓钱,著述署名时就省去了姓氏,因此,无论是从老友角度还是从笔名角度,这样称呼他都很恰当。当然更重要的是,与鹏喜交往或长或短,你都能够感觉出他那种做人的风格,不牛不傲不精不咋呼,更不耍小心眼。我曾经暗自想过,让这人来担任一个特大城市主流文学刊物的主编,对很多作者来说,是件“占便宜”的事情。
    鹏喜是写小说的,出版过五六部长篇,也写过中篇和短篇,还写过散文,但只出版过两本。相识多年之后我才接触到他的作品,具体地说就是他的小说《河祭》,那是他早期的一部长篇,也是他产生过社会影响的第一部小说。我是从《当代作家》上读到的,那时我正主持编辑一家书刊资讯类报纸,还就手为他写过一篇短评。《河祭》是写汉水船帮生活的,鹏喜写出了船家初离岸土的痛苦与愁绪,写出了船帮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写出了他们与帮会流氓和官府兵痞之间的周旋用智,更写出了他们抗击日寇的悲壮义举,把一种很多读者不大了解的船家生活写得波澜起伏,向读者展示了一条古老河流与船民生活浑然一体的现实世界。
    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第二年,长江文艺出版社为《河祭》出版了单行本。许多年后,还有评论家撰文研究这部小说的成败得失。至今,圈子里的朋友提起鹏喜,就必然说到他的《河祭》,这部小说不仅对他来说是一部标志性作品,而且对汉水这个地域,对武汉文坛,都是不可忽略的一部长篇。
    写《河祭》时,鹏喜才三十出头,现在回头看来,在那样的年华能够以老练的笔力写出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大部头”,是很不容易的。几年后,鹏喜创作了他的第二部长篇《不远的木屋国》,这部小说写的是大都市在旧城改造中发生的巨大变迁,但他没有停留在城市图景演变的简单记录上,也没有停留在对两代城市人与困顿的生存环境抗争历程的描绘上,而是着力揭示社会变迁给人们心态带来的变化。
    鹏喜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有人还从民俗学和文化学角度研究过其中的审美价值。如果要追溯其源,他坚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原因。鹏喜说,他祖祖辈辈生活在汉江上,他对这条古老的大江有着特殊的情感,自少年时代起,他就被许多可歌可泣的船家故事感染着,于是便有了《河祭》。后来的《不远的木屋国》,写的就是武汉的变化,就是他眼皮底下发生的事情。
    鹏喜是个很好打交道的人,你不用和他多接触,他就会使你心情释然,使你信赖他,放心他,同时也尊重他。用“厚道温和”来概括他给我的印象,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几十年我没见他大声说笑过,即使许久未见,他也不会上来使劲握手或高声大气地表达。可他那清瘦却光洁的脸上总露出让人感到亲切的笑意,平静的语调让人感受到一种老友的独特情怀。
    鹏喜与我同庚,不同的是,我成长在乡下,他属于出生于武汉的城里人,当过知青,在乡下教过书,做过县知青办公室的宣传干事。招工返城后,先是当工人,不久又去教书,又当宣传干事,走过了那个时代许多城市青年经历过的人生道路。可是,后来他能够上大学,能够去做记者和编辑,就不是很多人都可以选择的道路。再后来,他能够写出一部又一部沉甸甸的小说,能够当主编,当作协副主席,所能类比的人就更少了。


9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1:59:49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写作是愉快的享受
                                                   ——李叔德印象

湖北日报讯 梁必文

    李叔德,先后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作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多届湖北省作协理事,现为襄阳市作协名誉主席。发表短篇小说60余篇、中篇小说30部、长篇小说6部。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长江文艺优秀作品奖及孟浩然文艺奖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叔德凭着他的那篇《赔你一只金凤凰》一举夺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文坛崭露头角,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一家氮肥厂的锅炉工。
    李叔德出生襄阳。应该说生长在那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是幸运的。如果不是父亲被划为右派,父母离异,兄弟几人靠母亲一人抚养;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不仅生活艰难,政治上还受到歧视,也许他的人生道路将是另一番境况。但命运终将摆脱不了历史的安排,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李叔德高中毕业后不得不下放到远离襄阳700里的松滋县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后来好不容易被招工进了一家氮肥厂,烧了8年锅炉。
    生活的磨难,对于一个人是考验,对于一个作家也许就是财富。李叔德中学时代就喜爱文学,即便是在下放农村、当工人比较艰难的日子里,也不忘读书、写作。自从他的第一篇小说《业余教练的秘密》发表后,特别是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后,其创作便进入到一个爆发期,短篇、中篇、长篇,武侠、科幻、意识流,似乎样样都来,且都有作品不断发表和出版。作为他那个时候的得意之作,其短篇小说《失眠人的自白》还入选《中国意识流小说》。
    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初就已成名的湖北作家,李叔德还有幸考入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作家班学习深造。那是一个打开视野,提升创作难得的机会。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李叔德在创作上似乎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新世纪之初,尤其是诗人三部曲《孟浩然新传》、《张继传奇》、《惊世骇俗皮日休》创作出版后,才又重新活跃于文坛。
    孟浩然、张继、皮日休都是活跃在唐朝的三位襄阳籍诗人。李叔德生长在襄阳,后又长期生活工作在襄阳,在他人生步入知天命之年后,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创作热情,6年时间里写出3部共百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在将三位历史文学名人的艺术人生复活的同时,也激活了作家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历史和命运的巧合。应该说诗人三部曲是成功的,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张继传奇》出版后,苏州市还特聘李叔德为荣誉市民。那是因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不但塑造了一个历史景点,也使姑苏城家喻户晓。而李叔德又将这张名片重新擦亮,难怪苏州人民要感激他了。
    正如李叔德在接受姑苏晚报记者采访回顾自己创作道路时讲到的:“我写过哲理小说、儿童小说、言情小说,有点像游兵散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直到我写作《诗人三部曲》,写了《张继传奇》后,才真正有点大器晚成的感觉了”。我相信,那感觉一定是美好的。就像他碰到棋友和美酒一样,无论醉否,都能喝到最后;不论多忙,都先杀上一盘。这就是李叔德,豪爽、乐观、豁达。爱酒、爱围棋,更爱写作。无论身处逆境或顺境,都能做到写作、生活两不误,且丰富多彩。
    “如果写得很艰苦,宁可不写。我倾向于把写小说看成是愉快的享受。”这是李叔德在一篇谈创作体会的文章中讲到的。这是他的写作观,也表明出一个作家的严谨与自信。的确,创作是一个既痛苦又愉悦的过程。忘却痛苦,充分享受其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快乐,这也许就是我们的作家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长期不懈坚持写作的缘故罢。
9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2:00:30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全能型的文化人
                                                  ——俞汝捷印象
湖北日报讯 樊星

    俞汝捷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协会员,享受国务院津贴。所撰《小说24美》获湖北省首届屈原文艺创作奖。主要著作有《学诗26讲》《人心28论》《幻想和寄托的国度——志怪传奇新论》《长江小说史略》(合著)《黄鹤楼碑廊诗注》《李自成[精补本]》等。

  和俞汝捷先生聊天永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无论是谈文坛轶事,还是聊“文革”旧闻,也不管是谈古人雅趣,或是书画掌故,都能兴致勃勃、如数家珍。每次见到先生,就喜欢听他天南海北地谈。有一次,从北京开会回来,在列车上大家谈了一路。临别时先生高兴地表扬我:“樊星很能谈!”当然,我知道,在许多方面,我所知寥寥。特别在古代书画知识方面,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文革”的废墟上度过的。
    先生从小就对字画楹联、线装书、古典文学兴趣浓厚。上高中后对古典诗词更是痴迷——一直到今天,还能填意境高远的词。请看这首《南歌子》:“高树悲风起,低回《黄雀》诗。酒酣倚剑正神驰,子建当年慷慨放歌时。词赋江关梦,不才笑我痴。秾春消息复谁知,三十一年狂想已难期。”细细品味,是可以感到先生当年的狂放与狂想,也可以明显体会到饱经沧桑后“欲说还休”的感慨的。有这样的古典文化修养作底子,先生不仅词追古风,也能在品评书画方面道人所未道。例如他就曾谈到:“以几届书协主席而论,似乎只有启功一人擅诗。书法家不能诗便只能书写他人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局限,而由此带来的另一毛病是,在书写中容易发生错讹,闹出笑话。”作为黄鹤楼的文化顾问,在撰写《黄鹤楼碑廊诗注》一书时,先生在通读碑廊中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书法家(其中不乏名家)竟然把原诗写错的问题。他感慨道:“错得如此荒唐,简直令人吃惊。而如果这些书法家都能好好学诗,弄清诗词的平仄对仗要求,这些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样的感慨道出了学养对于书法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时下流行的“书法热”无疑是一针见血之论。可惜,这样的洞见仍然被当下许多自命不凡的“书家”视而不见。
    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能“熟练地看线装书”,才使得老作家姚雪垠在选拔助手时慧眼识英才。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俞先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姚雪垠口述录音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后三卷整理成文字初稿,同时帮姚雪垠查阅相关史料。因此,《李自成》中也融入了俞先生的心血。在姚老于1999年离世以后,俞先生又在保持了原著基本构架和风格的基础上,修订补写了四卷本《李自成》。该书出版后,有专家指出:“‘精补本’较之原著,最大的特点是基本消除了‘现代化’的痕迹。”那些当年为防“棍子”而外加的带有政治化色彩说明性、议论性文字,以及原著中某些人物形象的“理想化”问题得到了应有的修补。为此,俞先生补写了20万字,压缩了100多万字。“精补本”无疑显示了俞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
    同时,在文坛上,俞先生又以评论家、学者而为人熟知。他的小说风格学专著《小说24美》,就借鉴古典文论的形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众所周知的名著),以古今中外百余部名著为例证,概括了小说之美的各种形态。该书重印多次,印数逾10万册,曾于1990年获湖北省最高文艺奖——首届屈原文艺创作奖,堪称学术著作雅俗共赏的一个典范。
    能诗、能文,还能写小说,俞先生堪称“全能型的文化人”。而这样的人,在现在显然越来越少了。这个时代多的是“专家”,少的是“通才”。


9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2:01:1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黄金搭档周万年

湖北日报讯 黄大荣

    周万年,省作家协会委员。中国作协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现供职于某文学杂志社,发表作品逾百万字。主要作品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家宴》、中篇小说集《非常演出》,纪实文学集《弃守之间》,与人合著的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1998:决战长江》。

  写写万年兄(其实是小老弟,中国文化,称兄则尊则雅),在我是必须的和乐意的。圈中人称我和他“黄金搭档”,典出于去年荆州创作会议。从资金、联络、筹备,到材料、会务,就我们两个老伙计跳来跳去,居然安置得几十号人都还满意,送走最后的客人,我和他相看无语,多说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万年自谦地称我“老师”,愧不敢当,于是我有了一联:亦师亦友亦搭档,品物品文品清茶,横批:君子之交。说的是常有三五老友小聚,一杯清茶一坐半天,日常琐屑,网络稗闻,奇文疑义,家国天下,无所不聊。
    万年知青岁月就是“业余作者”,招工回城,经周年丰先生介绍到沙市文化馆找我,算来已近四十年了。我一直保持着他的小说第一读者的身份。我们彼此读过对方几乎所有的文字,还有过的数度合作。当年都曾奔赴抗洪前线,他组织采写,我主持编辑,出版了二十万字的《1998:决战长江》。十年后,我和他重返抗洪战场凭吊,合写了报告文学《弃守之间》,《荆州日报》用整版连载三天,这还是从未见过的事。这几年一起办《荆州文学》,朝夕相处,有商有量,许多事甚至不用交流就想到一起了。
    凭智慧和敬业精神,周万年从新闻记者做到了《江汉商报》老总。搞新闻太忙太累,应酬又多,他在出版了小说集《家宴》之后,搞文学就只是“玩玩打打”的事了。男怕入错行,万年入新闻这一行,我做过推荐,不知道他是否后悔。万年说,真想写,还是有时间的,牌桌上花去的时间不少,没办法,喊你的朋友多,自己也有牌瘾。他这么说我就安心了。其实,他跟我一样,生性有几分疏懒、散漫,憋屈和压力都受不得;兴趣又广,写作不过兴之所至,偶尔为之。情愿做苦吟诗人还是乐意做散仙,不好拿功名或超脱之类做道德评价的。
    万年善于讲故事,对于体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有天生的敏感。他把生活故事移栽到他的小说王国时,悉心呵护着它的泥土和根系。
    沉寂了近十年之后,饱经磨练的中年的周万年,出手不凡,出现了又一个创作爆发期。中篇小说《非常演出》、《新闻场》、《张昌的纯洁爱情》、《本报内参》相继问世,引起读书界、批评家和编辑家的广泛关注,被多家刊物出版社编选出版。以我的愚见,说他因这几部力作而跻身于当代优秀写实主义小说家的行列,不为过誉。
    万年小说,选择了与他自己身份、境遇乃至心态相近的人物做主角,营造出一种真切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与他一起“活”在其间。作品的“气场”,如此熟悉,它已然是我们行动的舞台,精神的流浪地。我们活在其中,又清醒又麻木,又尴尬又无奈。想挣扎想摆脱,却又不得不周旋其间,有时凭着良知行事,有时又不得不拿人格和尊严作代价。是因为没有勇气放弃既厌倦得要命而一旦割舍便又会惶惑不安的东西么?我们处于一个严峻的悖论:既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又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万年揭示的生存困境、精神困境,在一个转型社会无疑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近来万年对现代派小说产生了兴趣。他明白,现代派不单是叙述方式不同,真实感、思索和审美都有另一番意趣。我期待我这位老弟文学上有新动作大动作(最近写的《风筝鱼》已经透露了某种消息),我相信他的实力,只是一宗,要少打点麻将!尽老友之责,也顾不得他爱不爱听了。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2:02:04 | 只看该作者
                                              
                                            图文:潜心于书房 热心于公众
                                                 ——文艺理论家江岳

湖北日报讯 王维洲

    江岳,文艺理论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省作协理论研究室主任,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创作员。已出版《江岳文艺美学论集》和《心海拾珠——江岳作品选》等著作。

  江岳在回顾1978年春天时,写道:“在困境中,我憧憬着获得健全智力的机会。我还记得拿到武大入学通知书的晚上,仰望那轮挂在湛蓝湛蓝天幕上的黄月亮,又大又圆,我想象她在为我祝福。”
    月亮的祝福,你听到过么?然而,江岳却深得于此。他是月儿一样宁静,月儿一样圆而透明,常常埋头于室内读研写作,也四出组织研讨。现如今,他获得累累的硕果,得到文学理论界的交口赞美!
    1982年,他从武大毕业,分配到我所在的省作协《长江》编辑部。我看他是一个身材高大而且健壮,以为他必是一位虎虎生风的人物,然而我错了。想不到他却是极为温和,恰是他崇尚月亮一样的温暖明丽又极专心致志的汉子。由于他是编辑理论,我是编辑诗歌,我们之间性格有点相似,便各忙各的,基本没有直接联系,但他给我留下了埋头于工作的好印象。后来他调到作协理论研究室,一人主执工作,也是一人编辑理论刊物。他很忙,但在业余时间,他竟然画起画来。我看到过他画的一匹马:面对旷野狂风遮日,此马扬鬃奋尾,向天呼哮。当时的作协主席骆文对他深为喜爱。但他的画,在全国范围尚不为人知。为此,骆老在百忙中,主动挥毫为他向《中国艺术报》撰文推介,信中说“江岳,我们这里的作家,理论家,亦善画,他的马及生肖、禽鸟等均有特色。”后来此文此画都得到发表。骆老的修为及他对年轻人的爱护,常常令江岳陷入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中。这位老人给予江岳的激励,是非常巨大的,从此江岳知道了应该如何为人并且努力做一个好人和做好事的。
    但是,搞评论,做学问,是很难像文学和艺术那样起到轰动效果的。它其实是一种孤寂清苦之道。对此,江岳对他的工作是煞费苦心。首先是要团结一大批理论家,还有一批优秀作家。他团结的方式,是以真心相待,绝不虚与委蛇。如徐迟,多次参加他主持的研讨会,还劝他,优秀的评论家也必然会成为一个散文家。为此,江岳也写了很多散文。有时,他也写诗。他和资深的评论编辑刘森辉,常在一起研究相关事项。刘的笔名叫杉沐,发表过相当多的文章。其实对刘森辉我也深有感受。有一回一个年轻的散文作者找到我来,说这是刘森辉建议他来的。还有欧阳忠在文章中也写到森辉对我的赞成。我对他也是心向往之。当时他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工作,就是这样的好人却不幸早逝。江岳是性情中人,他自然更为惋惜,他匆忙写了一首诗在《当代文学研究》上发表:“你走得太急,太早/我再也握不住你的手了/小餐馆里炉火微明/我们曾默默对酌/您喜欢沉默,沉默中你疾恶如仇/你常常微笑,微笑着对朋友从不推托/你走了,好在我们还有机会/在梦中对酌。”江岳的心,为朋友的每一次跳动,都叫我感动。
    正是他有这样的心态,他在理论界朋友众多。后来,对他主执研讨会的不断出新也是赞扬如潮。很有些人,为帮助他的工作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写文学理论、评论,也写绘画评论,还写电影评论,他终于成为文学和艺术界的全能理论家。他在思维上不断探讨,他谈“烦恼与欣慰”,这是读方方与池莉的小说;他谈“大美无言”,这是他在周韶华的绘画中发现的;他谈“电影表演的偶然性”,发表在《电影艺术》杂志上。他在繁重的编辑和组织工作中,挤时间不断地提出更有新意的见解。30年来,他组织各类研讨会近百次,发表文章百万余字,仅《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二十余篇,令人感到振奋。作家张炜就认为受到了他的启示。而在2007年,10天之内《文艺报》就接连发表了他的两篇长达半版的评论;2010年,《人民日报》就连发了他四篇评论,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文摘报刊和数十家网站转载。他并不自骄,决心要坚持与人为善,要远离无聊,抓紧自己,鞭策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8:44 , Processed in 0.0909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