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虚村记 ◎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1952年2月生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讨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土有立身,并不苫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 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酸, 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茅屋撑得最高的,人字形搭得最起的,要算是我的家了。 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琐。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 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皮已发皱,有的如绳索匝缠,有的如渠沟排列,有的扭了几扭,根却委屈得隆出地面。槐花开放,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虽然不敢说我的槐树上有三个喜鹊窠、四个喜鹊窠,但我的茅屋梁上燕子窝却出奇地有了三个。春天一暖和燕子就来,初冬逼近才去,从不撒下粪来,也不见在屋里落一根羽毛,从此倒少了蚊子。 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顶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须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当年眼羡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案,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怜掬得一抔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殊不知农夫有农夫得天独厚之处。我不是农夫,却也有一庭土院,闲时开垦耕耘,种些白菜青葱。菜收获了,鲜者自吃,败者喂鸡,鸡有来杭、花豹、翻毛、疙瘩,每日里收蛋三个五个。夜里看书,常常有蝴蝶从窗缝钻入,大如小女手掌,五彩斑斓。一家人喜爱不已,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那蛐蛐就在台阶之下,彻夜鸣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儿,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掏高价购买了。 门前的那棵槐树,唯独向横里发展,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却鸟鸣声不绝,尤其黎明,犹如仙乐,从天上飘了下来似的。槐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我知道了每一家的状况,鸡多鸭少,连老小的小名也都清楚。后来,更多的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水酒。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 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 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最香的是鲜玉米棒子,煮能吃,烤能吃,剥下颗粒熬稀饭,粒粒如栗,其汤有油汁。在城里只道粗粮难吃,但鲜玉米面做成的漏鱼儿,搅团儿,却入味开胃,再吃不厌。 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哑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泉州记 ◎ 雪小禅 泉州太好了。我想,正因为它太好了,所以我久久没有写它,虽然泉州师范学院的傅老师催了我好几次,我仍然迟迟没有动笔。就像恋爱似的,暗恋一个人太久了,喜欢得有些像电影了,如果说出来,连自己都不相信。 泉州有多好呢?说不出来,如果真有人问起,怕是一时会语迟——一个地方的好,如果能说出来还是小好,说不出来的才是大好。像喜欢一个人,知道喜欢他什么还是小喜欢,全然不知道喜欢人家什么,那才着了魔。又像王羲之的字,别人的字你总能挑出字眼来形容,比如怀素你可以说它狂,你可以说赵孟頫清秀,说颜真卿凛凛正气力透纸背,但你能说王羲之什么呢?用什么词都觉得弱了。 如果真挑一个先说泉州,当然是风物。 “风物”两个字是妙的。一个城市没有风物便没了趣味和意思,走在街上全是高楼林立,又都是玻璃幕墙,开始看觉得洋气,看多了便觉得索然无味——中国的城市多是这样,三线城市也没有逃脱这样的模式。一看就觉得是在吃快餐,一碗碗滋味相同的方便面而矣。泉州是手擀面,从活面到擀成面条,全是纯手工,这种滋味,泉州有。 走在泉州街上,突然觉得到了民国似的,朴素的天真让人欢喜。人们的脸上带着淡淡然,不慌张。房屋建筑亦是那么古朴,很多老建筑看着老了,可是非常稳妥,让人觉得踏实肯定。闽南红的红砖,游廊,在古老榕树的掩映下,有不慌不忙的态度。 泉州少有高楼,坐在市中心的钟楼旁边,有一家东先街肉棕,一个要六块,香香的吃完,很撑了,可是还想吃。于是再要一碗米线糊,软软的喝下去,胃里舒服极了。走在开元寺附近的街上,冬天的阳光温暖的照下来,有很多小摊卖着小吃和衣服,门前的盆里开着水仙,也有摊主把水仙花捆成小小的小束卖,那些花一点不高傲,带着家常的温暖,买一把放在包里,包都香透了。 亦有女人,手上一团面,然后在温热的锅上转一圈,像用面在擦这个锅,薄薄的一层,薄到以为要碎掉一样,然而不会。小小的一张饼,是做“润饼“的皮。后来去泉州梨园剧院,梨园戏的红伶人曾静萍老师请我们吃润饼,用来包里面的菜和海带的就是这样的皮。 泉州的小吃太动人。所以,忆起时心里总是馋的。口水往上返。中国有几个城市想起时都是这样,先想起的是它们的小吃,比如武汉、长沙、成都、昆明、泉州……泉州的小吃没有麻辣生鲜,没有过分的怪异味道,都是家常——那老把式瓦罐,最老的炉子,最生动的小瓦罐,一炖24小时,其汤主要是以中药材为配方,用木炭为燃料,经微火炖制,各种汤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有补血益精、滋肾益气、养心润肝、滋补脾胃……中国饭菜好吃的地方在于:能把看似无用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猪下水炖出来的汤可以那么鲜美,小时候是怕吃猪尾巴的,可是用小瓦罐炖出来那么香。 配上石锅饭,香得让人要醉掉。每次总是吃撑。涂门街那家好吃,门面小,看着不干净,可是做出来的东西太正宗。就像朋友说地沟油,她诡秘一笑:其实有些东西只有地沟油做出来的才更香。作家冯唐曾经说,总是说消毒消毒,其实体内细菌不够也是不行的,一个月一定要去北京东四不着调的小饭店吃一次才可以,最好那里有苍蝇乱飞。我颇认可。太干净的东西总是觉得没有地气,那些苍蝇馆子是我的最爱,每到一个城市,我总是找那些纯地道的本地馆子去吃,哪怕脏乱差。去兰州时,《读者》原创版的编辑王飞说,吃正宗兰州拉面,要一个超大的粗瓷碗,蹲着,呼呼地吃,然后用嘴一舔碗边,此为正宗。我去兰州吃马子禄牛肉面,见好多人这么蹲着吃,我也蹲着吃了一回,加了很多辣椒,香。 在泉州的时候,一个叫小阎的男生陪着我逛,他说小时候爱吃馍馍,所以奶奶和他叫“小馍”。我颇喜欢这个名字,总是小馍小馍地喊他,他一笑,露出极白的牙齿:姐,我带你去吃姜母鸭吧。 一排排的砂锅蹭在蜂窝炉子上,总有几十只。那炖姜母鸭的人用长长的竿子掀锅盖,砂锅是特别定做的,热气冒出来,远远地闻去,就香得不行。姜母鸭当然姜多,几乎三分之一的姜,横生生的压在鸭子上。我是不爱吃姜的,炒菜也少放姜,但我爱吃姜母鸭,因为姜的味道和鸭子揉合在一起,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只鸭子要炖三四个小时,回来后我和朋友新梅总是想起姜母鸭,她在自己的店里也请师傅炖了吃,但不是那个味道。新梅说:可能食材不行。什么叫地方小吃?离开地方的水、空气、味道全然不叫地方小吃了,据说兰州拉面离了兰州也不行,有师傅带了兰州的水和面去做,味道还是稍次于兰州的拉面。 泉州师院的傅老师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三十多岁了,却还有特别热忱的天真。长相清秀,说话泉州口音很重,虽然是普通话,有时候听起来还是费劲。多数景点是他开车带着我们去,他热爱着这个城市,一草一木都让他动情。讲到刺桐花的时候他脸上带着欢烈的欣喜。刺桐花是泉州的市花,也真是美到凛洌。一树干枝开出艳烈的红花,简直赴死似的。泉州看着温润,其实骨子里是烈性的。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宗教博物馆。闽南文化的最美体现。我难忘的,倒是泉州的人。敦厚,朴素,热情。绵延了中原文化很多优点。“版筑传芳”便是傅姓,祖宗牌位每家是有的。傅老师带我们去他家,乡下的房子盖了十几年,闽南红的砖是刻意烧的,屋顶上雕着各式各样的传说,房顶上有凤凰和鹰,西边是秦叔宝骑着马,东边是穆桂英……房子成了传奇。院子里有三角梅,支着大锅在做饭,傅老师说老了就回到这个院子,种种花做做饭陪陪老婆……他给我们看他收藏的书,居然有很多文革时代的书,真好。 泉州的茶馆亦多。星星一样,到处都是。离着武夷山近,到处写着:大红袍,正山小种。又有专卖铁观音的,随便几步便有一个茶店,去了是免费喝的,新茶是艳烈的香,像正年轻的人,脾气还燥,喝到胃里,浓浓的烫。 傅老师说泉州的早晨是从喝茶开始的,每家都有精致的茶具。老收藏家张五鹏家更是如此。他的院子有二百多年了,先人从中原河南移民到此经商,屋子是地道闽南建筑,家中祖谱非常精美。对联是四个字。红底黑字:花开富贵。院子里种了很多花,因为太多,茂盛得让人留恋。老先生收藏玉,一屋子玉,显得屋子都软了下来,老旧而回香。田黄一大块,510(石)克,别人惊呼,老先生镇定:其实就是一块玉而矣。坐在茶桌上喝茶,大红袍、普洱、水仙……桌子上一把小小的花,怒放着香气。我极喜老先生的宅子,比在古厝茶馆喝茶更动人,因为有了亲切的私秘性,听老先生讲收藏,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收藏,关键是把最重要的东西要收藏。 傅老师还带我去算命。那算命的铺子里热闹得很。祖上几代都是算命的。用易经算卦,一卦总要几百。算命的牌子是一块老木头,几百年了,传下来。算命的人排了长队,屋子里弟兄三个都在算着,傅老师说我是北京来的,要加个塞,人家不同意。到底没有算上,傅老师说,下次专门来听戏算命。 梨园戏是泉州戏,比昆曲还要早。我第一次看是在中国音乐学院,那次震撼了我。特别是打鼓的人要把脚放在鼓上,白袜子非常明媚。曾静萍老师演旦角,出场时又妖又媚。我迷恋上梨园戏,跑到泉州特意来看,曾老师五十岁,但一笑,和女生一样,单纯妩媚。大概是演梨园戏演的,有特别单纯和干净的意味。泉州师院讲座时我请曾老师当了嘉宾,她唱了十分钟,满场惊艳。 2013年快春节的时候,她到梅兰芳大戏院演戏,我去看,照样那么惊艳。泉州有梨园戏,真好。那么的应该。 亦喜欢在那些寺院里发呆。清净寺、开元寺、关帝庙、基督教堂……一条街上有多种宗教形式,并不相互排斥,你信你的,我信我的。院子里种着粗大的榕树和鞭炮花,还有羊蹄甲花……都那么美。宗教让人安静,信奉宗教的人脸上都有肃穆。我喜欢这份严肃穆。 特别是清净寺。这二个字就好。清净是难的,被烧过的清净寺并没有修复,保持了原来的残败,倒更让人有敬意和贞静。坐在清净寺的冬天暖阳下发呆,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弘一法师会在这个小小的泉州呆十四年,并且在泉州圆寂,因为泉州有一种安静的气场,可以让再浮躁的心都沉静下来。 一个城市之所以迷人,是因为这个城市的气息。泉州像一篇有意思的小说,每个细节都接着地气,风物之气四处弥漫。新梅说这个城市每年可以住上个几个月,就在这发发呆,喝喝茶,吃吃小吃,和傅老师、张老先生这样朴素热忱的人聊聊天。我说,那是。 从泉州回来好多日才写下这些文字。一直舍不得写,到底写了,不过只写了泉州的三三两两,泉州的好还有很多。很多。 有一天梦到泉州,一个人坐在刺桐下吃大肉棕喝大红袍,花落到茶里,醒了后,怅怅然。 秋染西九华山 ◎ 李永海 李永海,河南固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信阳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出版作品集《真情有约》《轻描淡写》《借我一双慧眼》等四部。现供职于河南省固始县地方税务局。 秋天到了,又是一片落叶黄。 秋天的豫南固始美得就像一幅画,艳阳高照,却恰到好处,映衬着纯蓝色的天空,所有景致的气色都变得异常鲜艳圆润。时值金秋,菊花肆意绽放金黄的高贵洁白的典雅。如同人生最美丽的风景,有欢笑也有悲伤,有甘甜也有苦涩,交织成多姿多彩的生活本真。摆脱了物欲缠绕的心灵充盈和坦然,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和惬意的享受,“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轻松自在,令人向往。行走世间,盛衰入眼,冷暖自知。生活节奏的急促,情感的付出与收获,一路的风尘,一路的遥望,一路的期待,一路的成长,我一步一步踏实地行走在豫南家乡固始的山水间。走进山水,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的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在迷人的季节里,望着固始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幸福祥和之城,我的内心同样是一片彩云的天空。五彩斑斓的大自然映衬着纯蓝色的天空,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和谐。让你在行走和言说之余平添许多的感动与感慨。这里有许多独特的去处,如,留梦河谷、民俗文化村等人文景观,无不令人沉醉、迷恋。 秋风习习,放松心情哪里去?当推河南省固始县西九华山,那里群山叠翠,郁郁葱葱,是个可以修身怡情养性的地方。固始陈淋镇与安徽叶集仅一桥之隔,两镇自然条件差不多,但这些年陈淋远远被叶集甩在了后面。犹记得20多年前,记者李长虹的一篇《一桥之隔两个天地》的新闻通讯,在《河南日报》刊发后,针对两地发展的差距,展开了大讨论。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西九华山,这位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经过一番梳妆打扮,竟然华丽转身,成为名动豫南的“大家闺秀”。西九华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固始陈淋子镇境内,观赏面积12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多个景区、近百个景点,是中原地区最大的生态旅游胜地。整个景区主要以万亩茶园、竹海、森林、湖泊和峡谷瀑布群为主体,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豫南民俗为基调,形成茶、竹、禅三位一体,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观特色。每当夏日来临,约上亲朋好友去景区里的长江河漂流,悠闲时泛一叶轻舟,吹河上之轻风,体验一漂漂豫皖两省的感觉,在无惊无险中领略自然的温柔与优雅,陶冶心灵……然后再走进山水画廊的留梦河谷,柳木河贯穿峡谷始终。这里,蕴含着许多历史典故和动人的传说。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南巡曾在此逗留半月,不仅留下了御笔诗篇,还产生了“枕波留梦”的传说,“留梦河谷”由此得名。河谷内有白龙潭瀑布,飞流直下,蔚为壮观。 固始的秋天是诗意的,到处充满了清香的槐树味儿,行走总被绿叶相间淡黄色小花所牵绊。大地有没有翅膀?在我的家乡固始,我常想的一件事是如果能有一只鸟儿替我飞翔,我该多么的幸福。金秋时节,与亲朋为伴,登山畅游,既有雅趣,又可健身,也是一件幸事。我与友人相约再次来到西九华山。眼前出现西九华山淡绿色绵延起伏的山峦。南行的客车在山道尽情的奔驰,我仿佛是一只鸟儿,贴着大山的肌肤飞翔。西九华山地处大别山南麓,山势平缓却不失壮美,拾级而上,伴随着一阵阵山风吹过,飘过缕缕清香;一群群阳雀掠顶,丢下一串串啼鸣。足至目及,山峦俊秀挺拔,溪流清澈萦回,风光自然原始,空气清纯新鲜,不禁心旷神怡、神采悠然,现在,西九华山成了许多都市人放松心情、寄情山水的好去处。我们可以享受“贡鱼”之誉的长江河鱼美味;可以聆听妙高禅寺的暮鼓晨钟;可以攀沿佛子岭,寻找竹海的灵性;可以踏足羊肠小道,聆听清泉石上流的雅韵;也可以沐浴华阳湖的湖水,体味回归自然之释放情结……同行中有一位不熟识美女,大家称她为花姐。她身穿一件淡色长裙,腰肢细软,线条感十足。她远眺群山,一脸无起伏的淡定。我忍不住多言道,你没有约男友一块来哟。花姐脸上的淡定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莞而一笑,我还没有男朋友啊。我惊讶了。在我看来,没有男友的女子,多眉眼如溪、顾盼生姿,源头就是那颗不安跳动的心。只有拥有平常心的女子,才会散发出底气十足的笃定与沉稳。正在此时,熙攘的人群中,突然蹦出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看模样像是中学生。她姐姐长姐姐短地请求花姐帮她完成手中的一份问卷调查。花姐爽快地答应了。答完之后,小姑娘雀跃欢呼:“你是我第一个答卷的朋友。”告别时,小姑娘挥手致谢:“姐姐,你的笑容如此美丽。”终于明白大家为何喊她为花姐,当然与年龄无关,而在于她的心,就像眼前的山峦,峰不露,而山有峥嵘。 凭栏处,枫叶如火如血,何以放慢脚步。移动的美景犹如动画在眸前流动,精巧别致的农家别墅在绿荫中时隐时现。远处的流云在山峦间飘浮。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来到相邻的华阳湖。华阳湖位于固始武庙集镇,该镇是当年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刘邓大军战斗过的地方,曾两度作为红色县级政权机关所在的,这里有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阳湖,又名夏河湾水库,始建于1902年,属高山泉水汇流水库。湖面蜿蜒游荡于群山之间,四周青山盈盈,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湖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站立湖边,远视南山。相传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门徒华阳在此修行,后得道成仙,此山因而得名。故改名华阳大佛山。春季,这里轻烟淡霭、山色空蒙;夏天,这里碧波如镜、青峰倒映;秋晨,这里层林尽染、野禽低飞;冬日,这里霜花烂漫、古朴清幽。于是,我不禁产生了荡舟的冲动。终于得以成行。平静的湖泊、美丽的山川、野趣的沟谷、古朴的村落……华阳湖,就像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这里的山、水、树、鸟四大景源浑然天成,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别是一些因水库蓄水而半淹的枯木,常常变幻出五颜六色的景致,许多摄影爱好者纷纷扛着长枪短炮前来采风。这里让无数游人欲走还休,流连忘返。 秋雨绵绵秋意浓。是夜,入住景区附近的农舍,从窗户看出去,是一道生硬的水泥梁。这个房间楼层低了。其实上面风景如画。水泥梁上头是一条小道,点缀花草,一个亭子,再远处为湖堤,再再远处为翠绿的群山。时至深秋,此地相对凉爽,蝉声有气无力,风儿微微吹。寒蝉凄切,冷雨初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离开西九华山时,我从车内回望,但见山和竹沐浴在一片苍茫和青翠之中。不禁想起一幅宣传画:“人生如旅行,除了放飞心灵,更多的是寻找记忆。”我想,此次固始南部山区之行,我们寻找到的,应该是一种唯美的记忆。 秋往何处走,秋情随叶落。返回的路上经过我曾经多年前工作的一个地处大别山深处的税务所,它矗立在鄂豫皖边界,任风雨飘摇。小河没有变,小街没有变,进出街的道路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变化的是税务所。秋风起时,感觉微凉。于是,便又生出了许多心事。不知当年给税务所看大门的刘老伯是否去南方到他那当老板的儿子那里安享晚年?不知税务所隔壁王大娘的那貌美如花的闺女是否找个税官女婿?不知个体屠宰商孙大头生活是否安好?多想与他们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叙叙旧……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光阴,就这样被岁月风卷残云,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模样。随着基层税务机构整合,按经济区划设置了中心税务所,按照“功能完善、执法规范、管理有序、整洁美观”的要求,在另外一个乡镇兴建了新的税务所办公楼,这里面已不再有人在此办公,日渐衰落,红砖砌就的墙体似乎不堪多年风雨的蹂躏,一块块挣扎想摆脱时光的重负。板壁腐朽,椽檩下坠,仿佛能听到那来自骨骼深处的沉重叹息。羸弱的屋脊上一片片逐渐风化的青瓦犹如一本发黄线装的册页,在一个既定的时空中记录着一个税务所的变迁。一切都会有尽头,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走过的路、收过的税,以及逝去的青春……最终都会湮没在岁月的尘埃里,宛如一声美丽的叹息。离开心灵的故乡就不可能再回去,这对任何人都一样。 在奔腾而去的时间洪流中,把刹那蔓延成永恒,雕刻属于自己的天长地久。总有一些记忆浸润了时光的味道,仿佛只是不经意间就与你隐匿在心底最柔软的心事殊路同归。以至多年以来,静心感受了固始大地的胸襟和那浓浓的人文情怀,许多印记在心里终于铺成一道唯美的风景。问路秋深处,一丛菊花怒放在庭院,依着墙角的偏僻,菊香袅袅。仿佛给俗世人生增添了画意诗情。我的目光,轻抚着菊花婆娑,醉了。 走进徐霞客故居 ◎ 陈谋勇 陈谋勇,笔名陈文、言力,江苏无锡人。现任无锡市惠山区老年体协秘书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作者被国家、省、市、县(市、区)报纸、杂志发表散文、论文、言论及新闻专稿1300多篇。出版散文选《行走》、作品选《城建走笔》、《情系城建》,与他人合作编著《惠山新农村》。作品入选人民日报《新城市建设文集——中华城建风采颂》、《学习与实践》汇编等书籍。 “中国旅游日”前夕,我们一行专程前往江阴市徐霞客镇(原名马镇)参观徐霞客的故居。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旅游先驱,被历代学者公认为“千古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很想学徐霞客。”1985年10月5日,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徐霞客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2007年8月24日,温家宝总理写道:“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心怀景慕。《徐霞客游记》对人类的贡献,在于运用他人文精神的大文字与科学精神的真文字,将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予以逼真的描画; 无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意识方面,完成了他开拓性的全方位生态探讨与审美观照。”2007年11月,作为40位杰出的中华文化名人之一,徐霞客的雕像矗立在北京世纪坛上。徐霞客故居坐落在江阴市南旸岐村,它地处风景秀丽、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江南水乡,北距江阴长江公路大桥35公里,南距无锡15公里、东靠沪宁、锡澄高速公路,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河流似带,蜿蜒萦绕,柳絮飞舞,芦苇摇曳。徐霞客故居有故居、胜水桥、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圣园等组成。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每天前往参观的学者、游客络绎不绝。 徐霞客故居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走进徐霞客故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门庭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屏风上刻有侯仁之教授撰写的纪念文章。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徐霞客故居始建于明代,至今保留众多的明式建筑文物古迹。400多年前的徐霞客就是在这里诞生、学习、生活,就是在这里他开始了对自然的向往,就是在这里他摒弃了世人都认为会光宗耀祖的仕途之路开始了他不平凡的旅程。二进是轿厅,设有陈列展览,展出了徐霞客的传略、旅行线路图和他对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等论述及图片。柜内陈列了各种岩溶标本和现代专家撰写的论文及其资料,供参观者了解徐霞客的生平和伟业。三进为正厅,四周壁上挂展了现代名人的字画。书房内展出了40多幅“徐霞客到过的地方”的风光照片。在正厅东南角的院墙内傲然屹立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古罗汉松,听讲解员说这棵罗汉松是徐霞客亲手种植的。相传徐霞客的父亲由京城带回一株盆松,徐母为鼓励儿子寄情山水,献身于科学事业,而启发霞客将它移栽在庭院中的。有了大地母亲的滋养,有了风霜雨雪的洗练,这棵松竟长到现在的树高6.50米,杆围 2.15米,杆粗枝秃,新叶繁茂,已有400年左右的沧桑,是霞客故居的唯一见证。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一生博览群书,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致力于考察山川地疏的奥秘。徐霞客22岁摒弃仕途,绝意科举,开始漫游祖国,55岁因病自云南鸡足山返回家乡,56岁病逝家中。他的足迹遍及19个省区的名山大川,在我国颁布的第一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有25处留有他的足迹。同时徐霞客又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一部举世闻名的大作《徐霞客游记》,长达60余万字,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地学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旅游学价值。《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对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研究早于西方学者约两百年。所以,徐霞客和他的《游记》被世人誉为“千古奇人”和“千古奇书”。 跨进故居后的院门,穿过花间小径,对面就是“晴山堂”。徐霞客35岁时,母亲得了场重病。徐霞客是有名的孝子,延请四方名医,千方百计治疗,日日夜夜床前侍候,老母总算痊愈。全家老小无不欢欣庆幸,于是重盖了新房,取“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广转分明”之意,定名“晴山堂”。晴山堂三面墙壁上整齐地嵌着76块明代石刻诗文和两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这些石刻诗文集中了从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祯五年前后262年间80多位知名人物兼书法家,其中包括宋濂、倪瓒、祝允明、顾鼎臣、高攀龙、董其昌、文征明、黄道周等名人大家,共有赞颂徐母、霞客及其祖上的诗文90多篇。诗文原本都是纸本手卷,晴山堂落成后,霞客开始请良工将早期诗文镌刻于石,后人又将此后的赞颂诗文续刻石上。这些石刻诗文不仅文体不同,而且有正、行、草、隶各种书体,加上刻工精湛,以致后来刊拓的《晴山堂法帖》成为集明代书法大成的巨著。晴山堂石刻不仅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徐霞客及其家族的情况,还使我们近距离感受了明代文化艺术的熏陶。 出晴山堂后门,是个幽静的庭院,碧草如毡,绿树成荫。近围墙安放着徐霞客明式移葬墓,墓地面积达754平方米,墓围7.93米,青石铺砌的墓地高1.50米,土堆坟尖高37厘米,墓前竖着清初原碑“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成的祭台,祭台下有三级麻石台阶,有三条砖、石铺砌成的甬道,从纪念堂通向墓地。墓前立着他的全身雕像,塑像两侧树立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和原交通部副部长潘琪撰写的碑文。墓地四周种石楠、环柏、丝兰、广玉兰、紫薇、红枫、青枫、山茶、桂花、白玉花、紫玉兰、紫荆、五杉松、腊梅、天竹、盘槐、黄李棠、地柏、松柏、黄杨球等江南名枝佳卉,整个墓陵肃穆幽静,令人久久沉思。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足迹遍及全国名山大川。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徐霞客“探人所未知,达人所未达”的精神,感染了后来的旅行家。对徐霞客的研究现在已不仅限于中国大地,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成立了研究徐霞客的组织。站在徐霞客墓前,我们心中景慕之情油然而生。他那高大的形象如彩虹横卧长空,他那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可贵精神已经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迪。 在晴山堂和故居之间,新建了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仰圣园,将故居和晴山堂融为一体。仰圣园是家乡人民为了表达对“旷世游圣”徐霞客的敬仰和纪念,于2001年建造的,占地20亩,内涵丰富、品味高雅。走近这座江南园林建筑,水面开阔,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以及厅、亭等明式建筑,格调简洁朴素,体现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学养深厚的文化氛围。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游记碑刻就镶嵌于曲廊之中,选取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为主体碑文,由总序、游记、附录、后记四部分组成,共计132个条目135块碑刻。江阴市人民政府、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共同作序,作者艾若撰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作诗代序。另有后人对徐霞客的评价,书者均为当代书法家。诵读书法碑刻,好似在看游记的“节选本”。我们漫步在仰圣园,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园子有着江南园子都有的特点,亭台、楼阁、绿树、红花与一汪清潭相互映衬,而它的廊子确是整个园子的精华,走在那廊子上,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文字的迷宫,整个廊子都是文人墨迹,其中的主题都与霞客相关,充斥着满满的人文气息。 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石桥题名“胜水”,取对这一带屡遭水患之地能胜水吉祥的意思。导游介绍说,胜水桥几经毁坏,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徐霞客几经整修,保存之今。桥系金山石石板桥,南北走向,长19.4米,宽2.5米,高3.2米,共有石阶24级,桥面上保留着4只石栏墩子。在桥的内外两侧有石刻对联,内侧的对联是:“曾有霞仙居北垞,依然虹影卧南旸”;外侧的对联是:“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荡映天然”。我们止步停留在这座明代江南小桥风格的胜水桥上,细细解读品味这两副石刻对联,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对联把徐霞客故居的风光、位置和人们对他的爱戴怀念之情,描摹得清清楚楚。 走进碑刻文化园,映入眼帘的巨幅碑石上是毛泽东在1959年说过的一句话:“我很想学徐霞客”。碑石的背面是温家宝总理的贺信。碑刻文化园征集了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500余幅,其中包括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等大师的作品,展示碑刻艺术的景墙达到2000余米,约5000平方米。碑刻文化园以文为魂、以水为蕴,采用富有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弘扬霞客文化、霞客精神,用凝固的雕刻艺术来表达中国书法的神韵。园内同时运用石刻、陶刻、砖刻、竹刻、木刻、铜刻等十余种不同材质和雕刻工艺来丰富碑刻艺术,犹如一座展示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文明的陶冶和启迪。据介绍,徐霞客碑刻文化园是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9月26日开园。面积6.6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400万元。该园围绕徐霞客旅游文化脉络、人生阶段、历史成就与后人评述,打造“中华第一印”、“中华第一奇书”、“中华第一砚”、“中华第一鞋”、“湿地碑林”等景观,汇集当代书法雕刻艺术家的巅峰作品,融合自然生态景观,形成一个以碑刻为主的文化公园。它以“中国旅游第一人”、“中国旅游第一馆”为核心,设置徐霞客旅游文化展示、中国旅游发展史、徐霞客文化学术交流等功能,展示“壮行天下、探索无限”的霞客精神。 走进徐霞客故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徐霞客一生的旅程与其中的成就,我目睹着这一切,感受着他的旅程,感受着他的一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是充满艰辛的一生,却满载着生命的意义!从徐霞客生前开始直到如今,我想,人们不论对他了解是深还是浅,都无不称道他为千古奇人,那是他的志向之奇、成就之奇和品格之奇,即他一生的行状、言叙、诗文无不闪烁着奇光异彩,以至光耀千古。而他一生之奇的精神内涵,则可以用已故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来归纳:“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通过这次参观,我相信,每一次出行都有它的意义。不知不觉的,这句话便浮现在我的脑海。是的,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徐霞客般的成就,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各自唯一的意义。离开徐霞客故居时,我选购了《徐霞客游记》。这部60多万字的游记,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也不过分。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伟大祖国的无限深情。离开徐霞客故居时,依旧是走的那条霞客路,我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霞客,我的足迹也曾到过你的故居。我和同事们在返程车上热烈地讨论表示:要学习和发扬徐霞客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激励我们炎黄子孙奋发向上,努力开拓,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因为徐霞客精神是和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相吻合的,学习和发扬徐霞客精神是符合今天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的要求的。 一座美得让人吃醋的城池 ◎ 王 芳 王芳,女,笔名花香满衣、水乡玉荷。祖籍江苏连云港,现居江苏张家港。九十年代初开始写作,先后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近50万字,出版文集《我的香樟之城》。系连云港市作协会员、张家港市作协秘书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敲下这行字,我在心中偷偷地笑,一个城市与醋相连,非镇江莫属了。它的醋味无处不在,超市、商场、土特产专卖店,都有它的倩影。生猛海鲜、美味佳肴若是少了醋,可就要大打折扣,再好美食,没有了那一点点香醋调剂,便会索然无味。更何况,还有锅盖面相伴,淆肉相陪。有了这三宝,任谁都会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裹腹,解决了,精神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向往着清新的空气,天然的氧吧;追溯着历史,寻访古人的传奇。有人说,到了镇江,这一切,就如恒顺香醋一样,它,就在镇江等你! 镇江的醋出名,三山更出名,南山、焦山、金山如同三颗美丽的宝石,镶嵌在镇江这个城池里。朋友说,“美景不要错过。”“十一”我们一群文友集结在南山脚下。进了南山,一种清香扑面而来,山中桂花开得正浓,清晨的阳光照在晨练老人的脸上,似盛开的菊花。寿比南山人不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就像一幅画闯入我的眼帘。深深地嗅了一口香气,打开了相机,把一幅美景收录。 前面的文友喊我快来,这里有美女帅哥要拍照。不能怠慢,紧跟上来,已经错过兔兔、烟雨、丽姐、景禾在云锦茅屋凉亭上的四美图。帅哥说,没有关系,南山风景无限,有你用武之地。一群人就那么自由自在地走走停停,同来自有高人,对南山了解甚多,先是说六朝后,历代文士名流曾在此居住、游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迹和名篇。最为突出便是梁代昭明太子编纂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选集《昭明文选》,还有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在此创作“广陵”、“游弦”、“止息”三首古曲,成为中华音乐史上不朽名曲。 “招隐”,就在不远处,早有人先行而去。我在虎跑泉停顿片刻,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东晋法安禅师初来山时,饮水困难,虎为他刨出此泉,故名虎跑泉。”虎跑泉的碑上方,褐色的青砖,有一层层深绿的爬山虎,伴有片片红叶,秋的意境分外的浓,不时有啾啾鸟鸣声,令人心旷神怡。南山真是美不胜收,处处风景皆是画。走进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赞的“城市山林”别有一番洞天,古树叠翠,花香四溢。只见相机咔咔齐闪,同来的文友直拍的没有了电,这才作罢。南山有太多风景,我们一天行程,还要赶往下一个景点,来不及细细品味林公泉、玉蕊亭、文心阁、学林轩等等只能走马观花了,好在有照片,回来可以细赏。 在去焦山的路上,和前来接待我们的镇江蔡文友汇合。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左右,我们一行人,随着他乘着游船,登上了焦山。蔡文友热情地为我们讲解,他说:“焦山奇峰高耸、天堑幽深、怪石嶙峋、林木蓊郁、花卉争妍,浓彩重墨的秋季,正是观景好季节。这里有‘四古’古寺庙、古树木、古碑刻、古炮台还有定慧寺、御碑亭、观澜阁等等都能让大家一饱眼福。”他的博学多才,让我们大开眼界。 来到御碑亭前,乾隆皇帝的真迹风采依旧。观澜阁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是乾隆南巡时逗留的行宫,前朝今世,只要有了皇帝篆字作画,便会流芳千古。乾隆下江南的趣闻轶事多不胜举,何况他是一个多情风流的皇帝,是一个清朝盛世皇帝。焦山、金山因为他的一首诗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一首诗让焦山、金山名声鹊起。在这里,焦山的假山、曲桥、亭台楼阁、翠竹花园的美景一时写不完,这里的山水,让我有一种重游台湾日月潭的感觉。 焦山行程,匆忙而又美好,天色尚早,还有金山可以继续欣赏。是呀,来到镇江怎么能不去金山寺,水漫金山早已家喻户晓。法海、白娘子、许仙、小青的故事代代流传,也许有了爱情就有了力量,白娘子为救许仙,让大水漫了金山寺,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忧伤,只能在雷峰塔下渡过余生。爱情本来就要付出的,天上人间的爱都一样,不管是牛郎还是织女,也不管昭明太子和尼姑慧如,爱情让他们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直至到了生命的尽头,还留有凤凰山两棵红豆相思树,让后人唏嘘感叹。不过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大破金兵的故事真为世上的女子争了气,还有大文豪苏东坡留下“白玉带”镇山门也算一段传奇了。法海洞、芙蓉楼、玉带桥等等来不及去观赏。蔡永祥主席说:“留点念想,下一次再来,也许你又有新的感悟。” 走在金山寺的台阶前大家合了影,夕阳的余晖照在金山寺塔上,那些雕龙玉柱,在余晖中熠熠发光。我被这绝妙的镜头惊呆了,按下快门,心里异常欢喜。镇江,是一个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直到此时,我才懂得她的内涵,她的美不仅是醋、是山、是西津渡,她的美,来自波澜壮阔的厚重历史,来自这里勤劳善良的人民。这样的城池,谁能不再回首? 阡蔓间的升腾 ◎ 臧 科 臧科,著名书画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国学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80年代初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三百件,其中散文随笔百余篇。《书兰情韵》、《渠水流年》、《阡陌间的升腾》等曾获国际、国内文学赛事特等奖、一等奖及优秀奖等,并入编《中华名人文论大全》、《中国当代文库》、《中国百科优秀作品》等专集。 苏南来访的亲戚,是一付旅行者的格局,他手提精包装的“恒顺香醋”、“宴春名点”……肩挎一架非常专业的照相机。就凭他这一身的“标签”,有人以为他是镇江来的记者。见了面,方知是我那位久违的内弟,他爱好照相,有了相机总想摆弄几个镜头,露一手。几年来的天南海北,上山下乡,他借机生“蛋”,作品过千。 这次来盐,他既访亲又重游旧地。其实,对于这方土地他并不陌生。曾经的岁月,是“知青潮”让他北漂盐城,在这里留下过无数的足迹和太多的记忆,他在海边弄潮,到城里淘金,往事如烟,这份情结,令他尤为关心这待过的老地方。在网上他“百度”搜索,点击盐城,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盐城高效发展,走上快车道!故地情怀,为当年镇江“走盐城”的伙伴们带回一份喜悦,这是来自盐城的报告,是苏南人眼里苏北人的今天…… 以前我每至镇江,不外是一种崇古好奇的心态。内弟善解人意,为让我尽享江南山水,他陪游金、焦二山、南效风景。几十年镇江的出山入水,这是他从容率性的轻舟熟路。这次他来,盐城已是斗转星移的全新版。更则我是个“游戏四宝、墨守文房”的人。城南、城东的时过境迁,我这老盐城早就成了“丈二和尚”。老路新街,敢问路在何方?我寻思这次看点,决定来个各秀其长,他带我上焦山,我让他下海滩,我赏“江上浮玉”,他玩“湿地滩涂”。从我寓居的城东出发,循着上世纪的足迹,东进,东进! 他本想找回老盐城的记忆,印象最深的,当年走过的砂石建军路,地委老大楼……都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新路新楼,全是改革开放春风催生的雨后春笋。除旧布新,他今昔观照,费尽思量,也找不出陈年旧痕,有点愕然。 迎着阳光。说话间,新四军纪念馆映入他的眼帘,气势夺人。他说镇江的茅山纪念馆,都是新四军的一根红线上,两馆同脉的“近亲”哪!他举机抓拍了一个镜头。上了城东高架桥,目及向东延伸的桥栏,耳听通榆河清悠的流水,这桥长水远,他不无新鲜地感到像是过了一道“小长江”。下了桥头便是城东新区,他过去的记忆是一片空白,现在全都被填满。不错,这里曾是乡野阡陌,是亭湖人的非凡手笔,开拓新建的煌煌大业,这里的东环路、希望大道、迎宾大道、泰山路、峨眉山路……交织着亭湖、市直、开发区的产业、商企、医院、学校……是全景式现代版河东新貌。区行政中心、悦达起亚汽车城、国际会展中心、高校工学院、各企伯乐达、小区群楼,聚散有致地布列其间。全新的格局,向世人展示新区经济文化的张力和魅力。 车窗是一个取景框,年轻的“新东方”,一步一景。他目不转睛,个个新奇。忽然间,他透过车窗,看到我题写的“东港国际大酒店”门牌。他突然发问,这边的老外多吗?我不无自豪,有的是,蓝眼黄发的,白牙黑脸的,黄脸黑发的遍及全城。欧美人在高校执教授业,韩国人办实业造汽车,悦达起亚是中韩合资的汽车产业。大批韩国人在这里发展,和盐城人同一块蓝天下生活,他们融进这座城市,连街头的商家店铺,打出来的门牌店号,都是中文主打,韩文切入,成了一道门楣上的风景线,盐城人视为“韩潮的流露”。跨国了,连异国情缘,也是衣带相连,都和“国外接闺”了。要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街上走出一个老外,是当西洋景看的。现在摩肩接踵,淡然无奇。东区的延伸,走过一程沿海高速,踏上麋鹿的领地。广袤的滩涂,绿林沼泽,这里麋鹿主宰,成群的在我们眼前呼啸而过;几只丹顶鹤在浅水中觅食、展翅,几番起跃,云鹤游天。珍禽珍兽,风生水起。这是滩涂活的看点,它布施祥瑞,让人近悦远来。我文思顿起,即兴撰书一联:“看云鹤展翅,听风鹿奔腾。”有人称妙,并嘱书赠。镇江老弟,也激情难抑,手中的照相机,“咔嚓”声不绝于耳。但不知多少个精彩的镜头,被他抓取,一种满足感,像是在这里得了一笔财富。 次日,另辟蹊径,推出:“水街”,“海盐馆”。“水街”古建筑群独秀瓢城。“海盐馆”全国唯一,奇巧的外形,像是硕大的海盐晶体堆砌而成,不像屋,像是高耸的盐岭,包容着这个海滨城市的古往今来。对于镇江老弟来说:一生吃盐,不知盐的一生。蒙尘落草的盐晶体登堂进馆,明洁示人,折射了大海的光华,他大开眼界。再加上一片“水街”的明风清气,尽显瓢城沧桑,紫气东来。 他拿镇江比盐城,他们临江,我们濒海。他说盐城博大、豪迈,这里正沿着沿海大城市的目标,在变化着。仅从东区一隅所见,也便是一叶知秋,一斑窥豹了。昨天旧模样,今天大变样,明天更像样。充满新韵的盐城,是一颗璀璨的黄海明珠,未来是美好的,他说分享这份美好,就是他的所获,这是一次愉快之旅,他差不多有点乐不思蜀,故地重游,旧情难了啊!他说还要再来,把他的摄影家朋友、笔杆子老师带过来,留点美文,多抓一批镜头,这里魅力无限啊! 十字街往事 ◎ 倪 平 倪平,笔名万音,海南省万宁市人。政工师职称。曾在农业、工业、金融、公安系统任过职,从事新闻工作33年,发表过新闻、文学作品4600多篇。现为万宁市摄影摄像协会主席、海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万宁市作家协会理事、万宁市文学联合会会员、万宁市公安局《每日战报》总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等。 “十字街”是万宁市万城镇当年唯一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街名,因街面横直叉交成“十字”而得名。大凡在万城生活过的人们,包括在本地或已离开万宁到海内外工作、求学、定居的万宁籍人士无不对“十字街”的兴衰记忆犹新。虽然历史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但“十字街”当年的繁荣和辉煌,仍然在市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和永久难忘的回忆。 在万宁市万城镇林立的骑楼和繁华的商铺中,70、80年代的“十字街”是万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十字街”直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构成万城独一无二的市井布局。它的东边是万城繁华的商贸所在地,百货商场、五金交电、文具店、茶楼食店、农药店、文化馆、农贸市场等沿街分布;西边是当时的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内有文化局、县委招待所、露天剧场等单位,沿街两旁设有人民银行、照相馆、理发店等服务机构;南边的街道集商贸为一体,分布着华侨商店、劳保店、五金加工场、烟酒商行、钟表修理店、粮油转运站等,接下去就是闻名岛内的南门“打铁行”了;北面是当时万宁最大最高的“东风百货大楼”,大楼只有两层8米,营业面积约有500多平方米,大楼上下装修富丽堂皇,柜台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是当时万城货源最充足,品种最齐全,销售额最大的商场。它的旁边建有万宁电影院,整天轮番上映国产故事片,街道的末端就是县邮电局、红卫旅店、县广播站、新华书店等,再往北延伸下去,就是万宁县当时通往海口市宽不到5米宽的唯一国线通道。 “十字街”是万城商贸集市的典型象征,方圆虽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街面商铺,却承载着当时万宁40多万人口生存、成长、拼搏的历史,留下万宁几代人推动社会前进的脚印。附近的万城、北坡、东澳、大茂、长丰、后安等乡镇的群众把“十字街”当作他们集市贸易的必去之地,商品的流通、聚散均从这里开始,“十字街”以商贸为主经过30多年的繁荣和发展,换取了万宁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为万城从70年代中末期开始不断向城北周边规模化拓展奠定了基础。 “十字街”有个最显著的特点是,集聚人流众多,信息来源广泛,口头传播快捷。除了当年唯一的报纸、广播以外,万宁的大事小事要算是“十字街”的消息来得最快、传得也最快了,故“十字街”被市民们戏称为万宁的“传播港”。每天上街逛市的人们都会自觉到这里驻足观看墙壁两侧张贴的宣传墙报、海报、布告、广告之类的文字,聆听这里传出的马路消息;一些跑江湖的艺人还会在“十字街”处画地为牢,将街面据为己有卖弄各种神奇把戏,让围观的人群内三层外三层高高低低看得津津乐道。70年代中末期,县里各单位把万城“十字街”视为自己“必争”的宣传阵地,逢“节庆日”、“运动日”或“活动高潮日”,县里的工交战线、农林水战线、卫生战线、文教战线等都要制作精美的宣传墙报,拿来“十字街”张贴,以吸引过往群众的眼球;有些群众从贴墙报开始,到整个专栏贴好完毕,都始终在场细细阅读每篇文章。那一篇篇战斗“檄文”和一句句美妙诗文都成为各时期活动留下的鲜明烙印,给过往的城乡群众营造一种社会声势和时代氛围。 理发店是70、80年代万宁“十字街”市井马路消息传播最多的地方。记得孩提时代的我,经常进入店里后排座椅找技术过硬的师傅理发。因为学徒工没有多少人找,要想揽到更多活儿,就必须将座椅放在靠近门口处,以便招揽顾客。理发店里人多嘴杂众说纷纭,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哪家店里有什么新货出售,哪个乡镇有人打架、儿童被淹、奇闻轶事等敏感的重要事件,马上就会成为理发店里最为流行的新闻,理发店师傅和顾客每天就会喋喋不休地议论着这些新鲜的话题。 当时“十字街”附近著名的“打铁行”,离“十字街”仅有百余米之遥,在街道的南面沿街而设。走进“打铁行”,那叮铛哐啷声此起彼落响成一片热闹非凡。这里生产的铁质器具远近闻名,产品畅销岛内外。逢集市日四面八方的农民纷纷到来“打铁行”选购刀斧、犁耙,勾钉、门镩、船钉等铁器,用到农家耕种、造船、建房和生产、生活中去。有的群众还带来铁质材料交给铁匠特制锄头、胶刀、砍山刀等生产工具,铁匠将这些加工好后,都要铆上名家铁印以示负责。有几家出了名的铁器加工店一年四季炉火不断,产品供不应求;有些打铁店加工铁器多了,就搞起加工、销售、批发一条龙服务,将加工好的铁具通过经纪人运到外地销售,赚取一笔数额不小的副业收入。 “十字街”简陋的商铺路面,随着年代的久远现已陈旧破败,风光不再,然而“十字街”却代表着几代人追求的情怀。当年繁华的“十字街”是每个万宁人向往之地,他们到万城必逛“十字街”。有钱人家除了购物还要上“茶楼铺”喝上一杯纯正浓厚的咖啡,然后拎着大包小包的货物,进入电影院高高兴兴看场电影;没钱人家上了“十字街”就往农药店里看看,购买点种子、农药、喷雾器等农用品,连中餐也舍不得下餐馆饱吃一顿,就趁早找车拿着农药回家忙农务了。那时上县城读书的乡下贫家孩子,为了节省费用周末很少回家,总是往设在“十字街”东边不远处的文化馆里面钻,有的坐在水泥地板上出神地阅读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吸取丰富多彩的文化精髓;有的观看文化馆里举办的各种书展、画展;有点参加馆里举办的短期写作、绘画学习班;有的还从文化馆借书处借出一本本图书,带回学校抽空细细品读…… 月岁流转,光阴荏苒。30多年如过眼烟云在岁月的长河中消逝了,当年的“十字街”依旧伫立在万宁万城老城区,它虽不再繁荣,不再是那样人气鼎盛,熙熙攘攘,商贸发达,但它却沉重地记载着万城的沧桑巨变。我从当年唯一的“十字街”走出,站在海南第一山东山岭高峰上放眼极望万宁新城区:万城已不仅仅是一个“十字街”!,当年繁荣的“十字街”已被华堂锦室所遮挡,那新城区街面上纵横交错的“十字街”似方形格子,满目遍地,比比皆是;星楼大厦掩饰了低矮的旧民房,宽阔的街道取代了狭小的马路,新改造的8车道人民街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一家家商务宾馆、茶坊酒肆、超市商场、娱乐场所……映衬出新时代富有特色的风情和靓丽的色彩;新建的房地产高楼林立,以及一行行新开的私人商铺,一字儿展开,繁荣了城乡经济,鼓胀了农民的腰包;每当夜幕降临,万城街道两旁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娱乐升平的歌舞厅、迪士高场所里飘出阵阵浓情,弥漫着万城的上空;繁华的大街上行驶着一辆辆崭新的私家轿车,伴随着昂首挺胸的行人,个个精神抖擞豪情十足,脸上荡漾着春风,心里跳动着万宁发展的脉搏……万宁,正跃上时代的快车道,向着小康社会既定的目标,步履铿锵,开拓奋进。 草原二题 ◎ 朱真伟 朱真伟,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草原上空聚会的云朵 出了满洲里,追风的车在中俄边境道路上恣意驰骋的时候,左面,绿草萋萋,右面,碧野苍茫,土丘在远处永远是层层叠叠,叠叠层层,舒缓的弧度不高,却把绿色带到无穷无尽的天际。 云真是多,不知是从哪里专门赶过来的,抑或是本来千年百年就一直存在的。在没有山、没有树的草原上,一群群一簇簇低低地挂在天上,把天都挂低了。旁边的那一丛就像逛西湖时小孩手中举着的棉花糖,白白的、絮絮的、轻轻的,仿佛随手就可以轻轻地采扯一缕下来。 云也真是怪。覆盖在草原的上空,三五成群,像自由的羊群,故意遮挡着太阳。太阳在云朵的缝隙照射在大地上,照到的一片绿得耀眼;倘若是刚刚普照到油菜花地上,金黄迷人,光亮独唱,大地刹时辉煌,带动小丘明艳,而周边云彩遮阴的草地骤然暗无颜色,对比之强烈,使人触目惊心。从云隙中看上去,云层像峡谷,直立耸起,天空依然高远,紫外线强烈,蓝得深邃。车在云彩的阴影下穿行,仿佛是鱼儿游在水底,云彩就是浮在水面的泡沫,感觉十分奇异。 云彩覆盖的草原,大地斑斓。无边无际的绿色中,一辆车的拉风既豪迈又孤独,好在车里坐着一群同游的人。车行既久,目光由对层层叠叠的绿的热衷,渐渐改到对路边偶尔出现的一两个蒙古包、一两处简陋的零零星星的小村庄的追逐,单调之外出现的人迹,一种辽阔寂静中的温暖。洁白的羊群、偶尔的河流、黑白相间的奶牛,安闲而恬静,会让人瞬间陡生迷恋。 然而,我们还是时时会感受到一种迷乱,感受到四周好象有无数双的目光在微笑地注视着我们。那些云,在草原上空,在我们的上面无所不在,那么的力量无比。有时,她们就是满眼静寂千年的雪山峡谷,纵深悬坠,静静地感觉有些危险地悬浮着;有时,她们就是一批澎湃激荡却凝固的海浪,或者就是形状极像的腾云之龙、呼啸之虎啊。“云从龙,风从虎”,在这样云朵极度泛滥到处垂挂的地方,演化出吉祥惟妙惟肖的龙形图是丝毫不足以奇怪的。那么多那么多的云,本来就是天空的牛羊,成批成批放牧在草原之上,以致放得太多了,龙、虎、鸡、兔等一些品种也偷偷跟出来溜达。在南方,云彩高远,不可捉摸。现在,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草原上空的云会这样雄厚、这样地贴近。我们惊叹地打量她们,使得那些云也是好奇着我们的好奇,好奇着一种对南方的好奇,一路上云彩和我们伴随,偶尔她们还会在我们的眼前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我们这边还是头顶艳阳,看得见的不远处却是草场低俯、牛羊奔蹄,三五人群抱头四散,原来有块下雨的云团正抱着雨点往那里撒。等我们的车辆赶到的时候,这里却一片蓝天,阳光明媚,上空的云团无影无踪,只看到草叶滴翠、土有湿痕,其余皆不可见,来去之快,彷佛刚刚做了一场梦。 草原上的老人说,在草原是不会连续几天下雨的,也没有数日不下雨的经常干着的天气。应该说那些云朵是起了大作用的。尽管漂浮在天空中密密匝匝,但草原一样明亮,不像南方那样光线大打折扣。 我恍悟过来:就是那些云彩,那些在草原上空走来走去的云彩,是她们庇护着草原的河流,庇护着草原的湿润和生机,她们就是草原的山,就是草原的树呀。因此呀到草原的时候,你一定要抬头看看草原上空的云彩的。那些云彩镶着亮丽的金边,很多时候,就和精彩的现象息息相关。 被情歌传唱美妙的敖包 到了呼伦贝尔草原,迷死人的碧野常常无边无际到处不要脸地延伸。你一眼望不到边,只看到茫茫的绿和天际连接,心被牵引得欲罢不能,仿佛非得恨恨不停地按动快门,把这些柔得无骨的各种各样的绿色线条按进了镜头,才算爱得彻底,爱得解气。狗日的草原,辽阔而延绵,翠绿而丰盈,牛羊闲闲地移动,白云低低地飘荡,随便朝哪个方向按动一下快门,都是一框绝佳的画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要死的草原,怎么好美得这样大手笔,这样大规模,美得超出我们原本就已经放大了无数倍的想象呢! 一行人幸福得长吁短叹,陶醉得不行,搞唱歌专业的几位帅锅美女没张嘴引吭高歌,倒索性在巴尔虎旗的蒙古包前的草坡上打滚,或者张开双臂,扑倒在草地上文艺地装死。坡上,高出草地的紫花开得正艳。阳光下,绿的草地,紫色的花漂浮其上,闻风振翅拍到半空的蚱蜢此起彼伏,发出唧唧唧唧奇异地声响。 八月晴旅,长空碧草,正是草原一年最美最浪漫的季节。 正当一帮人被眼前的壮美景象折磨得有气没力无计可施的时候,鄂伦春族的女导游不失时机豪壮地吼了一声:要不要去看敖包? 去—— 一帮人立马像打了新的鸡血,男女老少齐声回答。 能不去?笑话,到了草原,不看敖包,在我们这一群大部分以画画、唱歌为职业的文艺范想当然的草原旅游文化概念里,那充其量只能算看过草地,尽管你已经美得不行,美得就要出人命了。可不是嘛,你想想啊,还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民歌才刚刚流行的时候,那首叫《敖包相会》的情歌就已经浩浩荡荡地风靡大江南北,在华夏大地的耳朵里上到处铺展了啊: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为什么你还不到来哟哎 …… 歌声悠远,相会敖包。草原的背景,景象的空灵,青春正萌动,等待真激动。这样的场景,引发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啊。在这样的印象里,这个和我们从没有正式见过面的敖包,一定应该是很突兀也很别致的,一定应该具有蒙古包一样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且一定应该就是一种要比蒙古包更大更飘逸更有内涵的建筑,她的独特风情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你就伸开脚指头想一想,蒙古包和敖包,都有一个“包”字,蒙古包包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敖包则包着一个民族的青春,包着一个民族约会的激情和生生不息,有着这样生机和气场的场所,能会是普通的建筑所能承载的吗?这就如同我们南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场景一样,小河淌水和依依杨柳是南方美妙的意象场景。情美天下通,南北出一辙,被一首歌流传得威名传四方的敖包,它的美丽容颜能不诗意四溢、魅力四射? 我们激动得大气都喘不匀了,紧紧跟着导游,生怕指点中看漏了什么地方。 “大家顺着山坡慢慢往上走,看到坡顶上——-—插着旗子飘着哈达的石堆了吗?” 看到了。我们赶忙问:那敖包呢? 导游奇怪地瞅了我们一眼,说那石堆——就是敖包呀! 什么,这一堆石头垒起来的石堆,就是情歌里唱出来的大名鼎鼎的——敖--包?我们都大吃一惊。 笑话!有没有搞错啊,大白天头顶着白花花的太阳,导游姑娘作弄人用这种蒙人方式,也显得太小儿科太没有文化了点吧。 但导游姑娘一脸的实诚,一脸的坦率,一脸的无辜和一脸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傻样。 坡顶上,尽管石堆被叠成三层,约有3米高的,一面供奉着石桌石凳。但那都是南方河流里随处可见的大小不一的石头啊,大不过篮球,小不足鸡蛋。这些石头错落上叠,碉堡一样呈圆形,蛋糕形状向上面积一层比一层小。底层,白色蓝色的哈达绕遍一周。顶层,插满了一捆干净的树枝。 这样的石堆就可以称为敖包?这真实的敖包、现实的敖包离我们想象里的那种诗意的文化敖包,这美丽歌声带给我们的想象敖包,距离差别之大,风马牛不相及,离谱离得确实相差不止老半天。真是的,怎么可以有这样大相径庭的落差呢?真让人欲哭无泪。 看着这群疑狐、惊诧、面面相觑的显得有些失落、有些可怜的受打击的我们,导游姑娘很认真地告诉说:在这辽阔的草原上,连看到树木都非常困难,四周茫茫无际,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特别容易迷路。有时放牧不小心走远了,连找回家都会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有在高地上安放一堆明显的东西做成记号,才能便于四面八方的牧民们辨认方向。高坡上放什么东西最好呢?树种不活,木会枯朽,只有堆放石头不会被大风吹走,才能长久地存在。磐石不动方向明,有了方向心情定。敖包就变成了解决牧民外出难题的头顶大事。 这就是敖包最初的由来了。导游姑娘看着曾经放任自己漂浮在想象表面不能自拨的我们,很同情地解说道。 后来,心存敬畏的牧民们都非常自觉地把在最干净的地方捡到的大小石头带到这里,叠起圆形的石堆,做成顶上是尖的敖包。敖包搭建也是非常讲究的:它颠立方角蒙经旗,上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夏历的六、七月间,牧民们都会来此举行祭祀活动,供奉以羊、酒、奶酪,点火、焚香,萨满跳神后,参加者绕敖包三圈,祭拜祈祷,再分食祭品。坡地高处的敖包,草原辽阔疆域的行走指南,成为了牧民心中一个神圣的地方。旁边的木牌牌的文字也作着这样点拨式的说明。 原来如此。 如呆若木鸡被醍醐灌顶,我们渐渐从多情想象的梦魇中清醒过来。 眼前的敖包,巨大的简陋的石堆排成一排,矗立在草原高地上。四面,张开着的绳索系满了蓝色、红色、白色的哈达,像欢快的风马旗猎猎飘扬,因为高度,它在坡顶上孤独而热闹地雄视四方,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可以想象,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石头堆成的敖包就是大海里的夜航灯,就是四面八方容易迷失在茫茫碧野的精神坐标啊。草原的大的有着让人迷失的苦涩,使敖包的标记优势而显得生动,它怎么不会被青春好动的年轻人瞄上呢。策马奔驰而来,高地视野开阔,远方蒙古包密布,家园温暖情愫荡漾。此情此景让年轻人们“教我如何不歌唱?”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哟 我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 这里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年轻人浪漫倾情、相约相聚的场所。顿悟之外也不禁替自己想当然的文艺瞎猜哑然失笑。心底里到底还是佩服那首情歌唱得实在是太高明了,一唱一和,瞧瞧,除了歌名叫《敖包相会》,让人知道敖包是一个地址外,其余竟然不着一字,让草原的民俗文化宣扬得登峰造极,铺展出华夏一地的情感曼妙,一地的活力风流,就像眼前的草原一样,大的无边却又美得实在。 黄山迎客松 ◎ 曹 矞 曹矞,原名曹可智,陕西商洛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系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西部散文学会、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50多万字。作品曾20多次入编全国大型诗文选本。获2012年中国散文华表奖最佳作品奖。《游子吟》《梦蝶的庄周》已被作为中考和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选文,多篇作品被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采用。 今天,真是太高兴了!我终于看到了天下闻名的黄山真面目,欣赏了一株株美丽多姿的黄山奇松!尤其是那株驰名中外的迎客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然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什么迎客松、望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什么探海松、卧龙松、麒麟松、团结松,不一而足。游人似乎特别钟爱那棵著名的迎客松。 黄山迎客松屹立在黄山风景区玉屏楼青狮石旁,此处海拔1670米。它倚着狮石,破石扎根而生,面临绝壁,毫不畏惧,与命运顽强抗争。目测树高约10米,胸围2米许,枝下高2.5米左右,树干中部伸出长度约莫7米的两大侧枝。宛如一位好客的主人,大方地伸出双臂,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天下游客。故而得名。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仔细端详它,那么自然大方,雍容大度,那么不屈不挠,姿态优美,令游人赞不绝口,惊叹不已。游客到此,顿感游兴倍增,纷纷与之合影留念,引以为幸事。 山顶上,陡崖边,崖缝处,绝壁上,到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立的身影。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而迎客松最受青睐。不仅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而且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斗志昂扬,仿佛充满无限的生命活力。 迎客松的知名度可谓高矣。它已成为天下名松,上至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下至车站码头,百姓厅堂,随处都可见她的倩影。就连宾馆的屏风,庭院的影壁,也有她的玉照丽影。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热情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因此它是迎宾的天使,国之瑰宝。据悉,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国画大师刘晖根据黄山迎客松的形象制作的。 迎客松作为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早已蜚声海内外。我国国家领导人曾在人民大会堂的巨幅《迎客松》国画前,接见过无数国家元首和国际友好使者,同世界各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真是当之无愧。 迎客松早已成为黄山标志性的自然人文景观,闻名天下的一大奇观! 景点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迎客松是稀世珍宝,照看它就得像带小孩一样精心细心,哪怕是一根枝条和一根松针都不能疏忽。” 导游接着介绍说,黄山早就对迎客松实行了“特级护理”,在迎客松边上一间不到6平米的小屋里,常年居住着专职护理员,使它成为全国唯一的配有“警卫”的树木。护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观察迎客松的树干、树皮和松针的变化以及病虫害和天气变化情况,并做好详细的日记。一有异常情况立即汇报,并配合技术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此外,管理员还要给迎客松浇水、培土、施肥。整个白天都站在迎客松的保护栅栏外看护,规劝游客不要吸烟,不要过于接近迎客松。 今天,终于一睹迎客松的真容,怎能不让我高兴万分呢?黄山松的生长方式真的很奇特,它们都扎根在岩石缝里,很少有泥土,枝丫都向一侧伸展。它们的根须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随风摇曳,为的是能够更好的迎接雨露,拥抱阳光。这里山峰陡峭,土少石多,无法留住很多水分。但是它们却都能长得那么苍翠挺拔、秀美飘逸!那么,是谁在滋养着这些黄山松呢?是云?是雾?是雷电?是风雨?还是黄山独有的自然环境? 为了生存,也许黄山松别无选择。它们以惊人的坚韧刚强,一次次突破了生命的底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生命能够承受的底限到底是什么?仔细想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便是自诩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无法具体解释回答这个问题。而黄山松却以它的秀美飘逸,极其形象化地谆谆教导世人:生命力无比强大,生命的承受力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力的。 有一幅对联这样描写迎客松,“平生万丈深渊顶;自在八方贵客前”,它高度概括了黄山迎客松坚强、挺拔、伟岸的形象。这次,我亲眼目睹欣赏了黄山迎客松以后,从它身上读出了一种坚毅果敢、铁骨铮铮的硬汉精神。那就是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其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正需要这种精神么?我们每一个践行中国梦的中华儿女不更需要这种精神么?! 正因为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就连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也有了灵气。难怪古人会说,“黄山之美始于松”。难怪徐霞客在游历黄山之后也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自然说得极好,我的感触却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松”。 杞麓湖情思 ◎ 张恩华 张恩华,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楚雄州作协、迪庆州作协会员。长期从事矿山文化宣传工作,现供职云南迪庆矿业公司宣传部。曾在省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杂文、小说、散文,通讯等稿件 300余篇,并有《“哥们”小传》文集出版。 有人说云南是一个湖泊比天上的星星多的地方,而云南通海的杞麓湖,则是这众多湖泊中的小家碧玉,描写她美丽的书有七牛车八马驮,让你永远也看不完。 杞麓湖,因她的北面有一杞麓山而得名。据《河西县志》载:“杞麓山三面环水,曾名渔山、碌溪山……”。“杞麓”,实为“记麓”的谐音。“记麓”是蒙古语,含义为“湖里长出的石头”。据说元代驻守曲陀关的蒙古族官兵,部分落籍在“记麓”山脚定居。其实,现在通海县的兴蒙乡,也就是落籍“记麓”山脚下的蒙古族后裔。有点岁数的人都晓得,兴蒙乡过去叫渔夫村。渔夫村的称呼,可以顾名思义。它印证了过去的兴蒙乡就在杞麓湖边上,渔夫村的人也是以打渔为生的史实。 杞麓湖的湖水,是什么时间退离渔夫村的,没有得到相关资料证实。但在通海的许多历史文字记载中,杞麓湖是通海美丽的代名词;而在近代人童年的记忆中,都以受杞麓湖养育而自豪。杞麓湖边的故事,整个通海坝子装不下;杞麓湖边的乐趣,承上启下几千年。杞麓湖边的人家,柜中没有粮食吃,可以到湖里去捞鱼;桌上没有下饭菜,可以到湖中去摸虾。说穿了,杞麓湖是通海人展示富裕的客厅,是通海人衣食的仓库,是通海人待客的菜园子。 有相信地理的人说,一个地方的山川脉相,能决定这个地方的人才多寡。杞麓湖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养育了无数的风流人物。生于康熙年间的阚桢兆,由于从小在杞麓湖边长大,其书法大受鱼虫鸟兽启发。后来被邀游进京师,其书法更是大为长进,朝野人士都愿与他作诗文之交。他的墨迹散布昆明等省内外,甚至流传到清廷宫内。后人金圣叹称他的书法有“龙蛇落笔惊风雨,不异当年草圣奇”;1911年出生在通海县纳古镇的大翻译家纳训,孩童时代也是天天喝杞麓湖水长大的,所以成绩特别优秀。他翻译的《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记载阿拉伯几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历经七、八百年之久的文学巨著,曾先后被转译为英、日、法等十余个语种在全世界出版发行;而最神奇的传说是明万历年间,通海县河西镇东门街有一个叫葛中选的人,由于天天在清澈的杞麓湖边玩耍,所以他能识鸟音,懂鱼性,在大明朝是个有名的多面手。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了庚子科举人,后历任湖北嘉鱼县令、广西思恩知府、右江兵备道道员、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南京大理司右评事、陕西苑马寺正卿等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海杞麓湖的水,养育了通海的无数贤达之士。难怪古人说:浮萍本无根,非水将何依。而我们现代的人也会说:不注意保护水资源,留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杞麓湖南边有一座秀山,秀山上有一座普光寺,寺内有座畔富塔。据说这个畔富塔是一个叫畔富的和尚圆寂后修的墓。关于这个畔富和尚,还有一个传说,说是过去杞麓湖的水碧波万倾,整个通海坝子都装得满满的。这个畔富和尚来通海后,首开了“好心办坏事”之 先河。他看着碧波万倾的湖水,感叹湖水占用了许多良田,于是就用手上的拐扙捅了捅杞麓湖水东边山的石头丛,形成了现在通海岳家营边的落水洞,湖水通过落水洞哗哗地流走到它乡。 这个落水洞的打开,有如打开了杞麓湖的潘多拉魔盒。从此,杞麓湖边的人们变得多灾多难。 40多年前的文革期间,国家相关领导曾经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口号。可是部分急功近利的人只记住了前半句话,拼命把粮食增产看做是头等大事来抓。他们看到昆明人在滇池里搞围海造田,也就东施效颦地在杞麓湖里搞栏湖坝,搞填海造田。 杞麓湖有个好处,就是还有一个落水洞可以帮忙提高政绩,相关领导就振臂高呼“打开落水洞!”。于是,在上世纪的70年初,千军万马大战落水洞。炸药炸开了石缝,加大了杞麓湖水的泄水量。在几十年的时光里,杞麓湖的水位一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落水洞排水,到了2008年才发现这并非上策,落水洞的排水才基本算是告了一个段落。 杞麓湖周边的人把猪血叫“旺子”,并喜欢把立竿见影的事比喻为“吃旺子拉血,现原形见报应”。杞麓湖的填海造田、拦湖造田、落水扩田,有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报应在里面。直到1983年,通海遇到20年不见的干旱时,湖边许多地方水位退进了一二公里,芦苇、杂草也长满了干涸的湖心,杞麓湖变成了草原上的一个小水塘时,人们才反应过来做错了什么。 有识之士提出:通海县的杞麓湖有如一下翻合过来的碗碟,周 边的各县地势都比通海低,通海要珍惜保留老天赐给的每一滴水。 但理论要上升为法规,法规要得到很好的执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杞麓湖周边仍然是一个七彩的世界。湖边疯长的水葫芦是这个草原的绿叶,到处飘飞的红色、白色塑料袋,则是这个草原上绿叶簇拥的各色罂粟花。 杞麓湖周边,有一部分人比较幽默。吃够了填湖造田的苦,饱偿了湖水干涸的累,还要乐此不疲地去吃二遍三遍的苦,受二遍三遍的累。也就是前年,在杞麓湖东部的杨广镇辖区湖边上的一些村民小组,还在大量的用机械拉土填湖。尽管在云南电视台的采访中各执一词,但却可以彰显一些人的心态和管理的粗放。 人世间遗憾事情会非常多,但也许最大的遗憾是两次或者多次掉入同一条河流中被水呛。从2009年起,云南等经过三年的干旱灾害,杞麓湖更是雪上加霜。如今,有人把杞麓湖叫做“杞麓湖大草原”。如果走入湖心,真有一种身临大草原的感受了。 有人做过测算:现在的杞麓湖水位每天正以1到1.5厘米的速度锐减,工农业用水高峰期,湖水更是每天下降5到6厘米,并预言不久后干涸。 有人说,人世间最大的悲伤是自己用毒药毒死了养育自己的恩人。 当我们看着曾经千万年养育我们,又被我们亲手毁了的杞麓湖时,又会有何情思呢? 由横断山向着金沙江行走 ◎ 杨春山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由高处走向低处,或是由低处走向高处,这也决定了你在行走的过程中,只能选择仰望或是俯视。不停地行走,就注定了你只能在熟悉或是陌生的环境里不断漂泊。其实漂泊,也就是为灵魂在寻找一条皈依的捷径。潜伏在身体里的力量和情感,往往在行走中会得到最完美的展现。 云南多山。横断山形成的一个个皱褶,如同一朵朵生长在密林中的野菌,容纳了无数个或大或小的村庄。村庄有着素朴的面容和纯洁的情感,让生存有了最为具体的依托。一座又一座的山组合在一起,就让云南有了浑厚、神秘的气质和底蕴。如果你坐在车里,在崎岖的盘山公路上穿行,有时,谷底是迷茫的白雾;有时,眼前是明媚的阳光。过了很久,你依然穿行在群山的怀抱里,这不由得让你惊诧于山的雄浑与粗犷。是的,横断山里隐藏着彩云之南的精魂。久居彩云之南,在滇西北的怀抱里,弥漫着无尽的稻香和花香,让你的心中始终充盈着荡气回肠的诗篇。这时的你,孤独,忧伤。满怀的思绪,在弥漫的云雾中散发出朦胧的韵致。沿着横断山行走的过程,是让人们的思想不断净化的过程。横断山的每一棵树木,每一朵野花,每一茎草叶,每一抔红土,都散发出纯洁的芳香。在横断山的怀抱里,你感觉到人的渺小。艰难的生存,险峻的环境,让横断山生长出坚强的种子。久远的茶马古道,在横断山里烙下了苍桑的印记。这些马蹄踩踏过的山道上,常年闪现着布匹和陶器的身影;这条赶马人永远无法走完的旅途里,始终飘溢着茶叶和酥油的芳香。山,制造了艰险,也孕育了包容。有了山,就有了生存的希望。伐木造屋,铸剑为犁,拓土为田,一片片荒地上长出了庄稼,一座座山山岗上跑满了牛羊。于是,村庄就这样一天天茁壮起来,岁月就这样一年年厚实起来,生命就这样一代代丰满起来。 横断山阻挡了外面的风沙,但隔阻不了外面的文化。从庄蹻入滇、汉武开滇、诸葛渡泸,到元跨革囊,洪武调卫,数千年来,这片红土地始终被中原的文化气息滋润着,又保存着各民族多彩多彩的文化,成为了华夏版图中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翻开彩云之南这册大书,你看到的不仅是瑰丽、绚烂的民族风情,更可以看到温厚、宽容的文明之风。 从横断山向着金沙江行走,就是从高处向低处的跋涉。经历了高原的劲风与苍凉,再感受低海拔的热烈与张扬。金沙江是一条充满了神异气息的河流。对于横断山,对于金沙江,我们只有敬畏。如果说,横断山是一座需要我们仰望的丰碑,那么,金沙江就是一条需要我们深思的路途。滚滚的波涛,倾泄出满腔的豪情与大爱。有了金沙江,地处蛮荒的彩云之南就较早地孕育了边地文明。杨慎的诗词,随着不竭的金沙江水流淌到了四面八方,在羸弱士子的血液中注入了一股冲天的豪情。 横断山和金沙江,既是一道坚固的屏障,也是一个险峻的关隘。它们拦过入侵的敌人,也阻止了人们通往外面的道路。为了征服横断山和金沙江,打开一条通往外面的坦途,马帮、古渡、藤桥、溜索,都在这片土地上曾经闪现过智慧的灵光。然而,数千年过去了,金沙江依旧奔流,横断山依旧险峻,野向日葵依旧一岁一枯荣,杜鹃花依旧一年一绽放。只有人们的目光,在穿梭的车辆,宽敞的轮渡里,看到了通往远方和未来的光影。 行走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发现,在于不断的超越。从横断山向着金沙江行走,如果你不怀有敬畏之心,你就无法发现,在这片红土地的内心里,那些不断游移着的神灵的影子。在这里,我们追求心灵的宁静,我们渴望灵魂的净化,我们期待神灵的庇佑。苍翠的树木,展翅的飞鸟,缤纷的鲜花,飘香的茶叶,在横断山上留下了倩影;耀眼的黄金、鲜活的江鱼、古老的木船、废弃的藤桥,在金沙江里找到了归宿。 山呵护着江,江怀抱着山。它们相濡以沫,它们不离不弃,它们互相依偎,就像一对亲密的恋人。烦闷了,它们絮絮低语;高兴了,它们引吭高歌。天空的云彩,看穿了它们的把戏,把最美的笑容献给了它们,让美丽的彩云之南,永远拥有了璀灿的背景与温厚的胸怀。 美丽的海南 ◎ 秦朝晖 秦朝晖,女,70后。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昭君文化研究会理事,昭君故里作家协会副主席。《新诗》栏目主持。业余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部分文字收入30多种集子。著有30万字的励志散文集《生命的从容》。散文集《且共从容》、诗集《清脆前行》、长篇纪实散文集《爱人在远方》即将出版。 沐浴着春光明艳,慕名来到海南。 当飞机越过琼州海峡,徐徐降落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时,我便意识到,我正一步一步走近海南——这“南国的天堂!” 在空中小姐温润甜美的道别声中,缓缓走下弦梯。是夜,接机的人群挥着小旗,不时四处张望,却没有丝毫的喧闹和纷扰。和着四围的空旷、静谧与安详,漫步宽阔的机场。一阵椰风裹着海浪,予旅途的劳顿扑面的清爽。 听,是大海的声音。 哦,是绿色的温醇! 椰树畅想 旅车向着下榻的酒店飞驰,浸润在朗月的清辉,夜幕下的海南一片诗意朦胧。窗外不时掠过椰树婆娑的身影,似翩翩起舞的宫女,如列队守卫的士兵…… 走进海南,便走进椰风海韵的诗行! 无论城市、乡村,海滨、沙滩,还是田头、山脚,随处可见她郁郁葱葱的身影。有的直冲云霄一枝独秀;有的相依相携秀木成林;有的婀娜多姿似弱不禁风;有的高大伟岸若英雄盖世。刚出土时便有形,及凌云处仍坚挺。羽叶交错相连,椰果叶腋簇生;风过款款驻足,四季集于一身。 椰树是海南的岛树,也是海南的标志。谈起椰子树,岛人总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喜悦与自豪,因为,那是他们的英雄树! 海南是30多个民族的聚居地,黎族是世居的民族,在汉代以前他们管椰子叫“越王头”(越人是古代黎族的先民)。传说,一次黎王打了胜仗,在寨子里庆祝胜利,疏于戒备,晚宴时被奸细暗杀,并将其头颅悬挂在旗杆上通知敌人前来攻寨。敌人来了,万箭齐发射向城墙守军,不曾想到,却纷纷落在旗杆上。在雨雾般利箭的射杀中,旗杆渐渐长粗、长高,忽而变成高大威猛的椰树,箭翼也变成袅袅婷婷的椰叶,黎王的头颅变成怒目而视的椰果。此情此景,让敌人吓破了胆,个个不战而退……从此,椰树成了海南人民心目中的神圣之树、吉祥之树。每逢佳节,黎族人民总要做上一盘香喷喷的椰子果,祝愿生活越过越美好。新婚夫妇都爱在门前亲手种下一棵椰子树,以示吉祥昌盛。现在,不经意间剥开椰子外边的椰棕,仍会看到椰壳上三个黝黑的洞眼,传说那是黎王的眼睛和欲说还休的嘴巴。 事实上,椰子与大海有着更深的渊源。椰子最原始的扩张是通过大海来实现的,大海是椰子传播的古老载体。椰种那么大,那么重,它怎样繁衍后代、实现家族的繁荣呢?自然界的存在总有循环往复的因果!原来,长在海边的椰子树,在暖暖海风的爱抚下,结出沉甸甸的椰果,椰果成熟为种子,大海又张开宽广的怀抱,搂紧坠下的椰种,然后将它送往适宜生长的彼岸……从此,两千多年前的海南岛便有了椰子树。 它粗生快长,既不苛求土壤环境,又不与橡胶、油棕、粮食等作物争地,即使没有适宜的营养,也依靠自身的汁液,在海边、岸边,在河边、沟边,在路旁、林边,在田头、村角,扎根、发芽,生长出原始状态的新绿。椰农将它们栽种后,七八年即开花结果,且一年四季果实不断,连续产果可逾百年,每株可年产二百多个。在椰树中,常常可见“四世同堂”的奇特景观,有的花期正闹,有的已亟待采撷。海南有50万椰农,坚守着3000万亩的椰林,那是他们的生命树! 椰树全身都是宝。椰肉雪白可口,香味迷人,椰蓉、椰酱,椰糕、椰糖,淳美馨香,余味绵长。椰汁含有蛋白质、脂肪,钾、钠、钙、镁、铁等20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而含糖量却不到4%。炎炎夏季,品酩椰子水,既能解渴,又能防止长热痱,还有助于消除天花、水痘、麻疹等引起的瘢痕。整个椰果自然发酵成椰子酒,酒香清醇,椰容精美。椰壳可清热除湿、杀菌止痒,干馏后的椰壳,还可制成高级活性炭,是国防工业上不可缺少的防毒剂和脱水剂。椰棕有韧性而且富于弹性,是制造高级地毯和沙发的好垫料,也可制作绳索、毛刷、扫帚或合成板材。椰杆质地坚硬,粗壮的担当桁条梁木,稍微的制作手杖、伞柄,棕色间穿梭金色花纹,让人爱不释手。经能工巧匠精心打磨的椰雕,无论是黎王头的怒目而视,还是七彩鸟的涅磐新生,一切都栩栩如生。 椰树慷慨地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人类,而要求人类的却很少很少。在经受最疯狂的暴风雨的侵袭时,更是表现出了“英雄树”的本色!不管热带狂风暴雨怎样卷扫而来,压顶而下;不管赤道台风海啸怎样来去无常,狂扫猛打,即使连根拔起,弯曲倒伏,大不了挪个地方,再行屹立!而脊梁,永不折折;而头颅,永远向上! 与椰树相依相伴的,外观最为接近的槟榔树,是椰树的伴侣,也是他永远清秀、苗条、隽永的新娘!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相依相行,不枝不蔓,卓尔不群。羽状叶片泼洒浪漫与激情,串串绿果谛听爱恋与坚贞。 且不说椰影摇曳、凉风习习,且不说轻雾叠漫、清淡诱人,单是夕阳悄悄挂上树梢的惊喜,单是情侣共吮一眼椰汁的浪漫,单是椰壳打造复活节用人头灯的诡秘,还有,无论是养一只专业摘椰猴还是椰农自己猴样攀爬摘椰的怪异,都让我等倍觉新奇…… 喜爱椰子树,刚毅中透着柔情,婀娜中藏匿坚挺;傲岸中不忘柔韧,倾斜里把握平衡。给大地泼洒浓荫,给人们传送温情。无论哪种角度,无论何种姿势,都是存的和谐,都是美的对称。 漫步兴隆园 迈进兴隆植物园时,已近正午。雀跃的心还沉浸在万泉河的澄明洁净、娘子军的素净庄严和博鳌的宏伟壮观之中,兴隆植物园已然眼前。 万千阳光穿过茂密的丛林间隙,洒下满地的金线。 在一棵古老的景观树下,戴上团队的标记,渐入园林的腹地。 每一条青石板路都伸开温暖热情的臂膀,每一棵热带林木都撩开丰姿绰约的胸襟。 声声促织尖似针,屡屡清风绿若柳! “海南就这特性”!导游无不自豪地说,“任凭烈日炎炎,拂过的风总是温润……” 满眼的寻觅,满眼的追忆,满眼的慨叹,满眼的惊喜! 前面一簇菠萝蜜引路,后面一串香蕉林送行,左边是咖啡豆的郁郁葱葱,右边又现香草兰的袅袅婷婷。刚刚解脱苦丁茶的纷纷扰扰,不觉又入土沉香的攀攀缠缠,仰天极目“面盆架”的高大伟岸,俯首更喜马蹄莲的肥厚多汁。真是“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袖”,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只怨“万般皆珍无暇及”! 正在惊诧绿色珊瑚——光棍树碧玉般的枝条,又被林中寿星——龙血树的美丽树冠所陶醉。不及慨叹生命活化石——苏铁年年开花的奇迹,又被地不容不甘低洼角落的寂寞、极力伸展心比天高的本能所折服。刚刚品完马蹄莲的清秀挺拔、高洁无暇,又被扶桑花的激情所燃烧。眼前一闪“梦中情人”——美蕊的恣意曼妙,忽地又现“万能药草”——芦荟的百媚千娇。仰望着热带原始森林这座天然博物馆,一如儿时仰望满天星斗,只觉颗颗闪亮,却不知何处觅踪。茫茫林海,魏魏古树,因了空气湿润、阳光充裕,以树的丰盛、叶的肥厚,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整体群落。一举手一抬足,常常感念于连理共生的友好,常常慨叹于种群互助的和睦。生于斯、长于斯,你方唱罢我登场,尽情演驿火热的激情,尽情张扬生命的精彩。 在阵阵椰香扑鼻的厂房,亲眼目睹整个椰子被去皮、切片、捣汁、灌浆,制成椰子糕、椰子糖,亲身体验粒粒红里透黑的咖啡豆经纤尘不染的双手采摘、焙干、碾末、加工至浓香馥郁咖啡的过程,那一刻,真正领略着、也收获着劳动的美丽和荣光! 厂房外,连鸟儿的翅膀也沾满了浓浓的椰香。轻盈的飞翔,欢快的鸣叫,一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自湛蓝的碧空倾泻如丸,砸在远方客人的肩头、臂膀、眉梢,以及耳鼓,一时间,奏乐出天高云淡的迎宾曲,和着椰风神韵,仿佛天国禅音,只觉余音袅绕,意乱神迷…… 椰林间错落有致的风情小木屋,便是供游客歇息和观赏的茶苑。 海南并不是产茶大省,海南人却爱上茶楼。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老爸茶店终日熙来攘往、热闹非凡。一天中,上午、下午及夜间“三道茶”,成就了海南人特有的精瘦与能干,也形成了海南独有的茶艺文化。 在导游的招引下,不自觉悠悠然自得于廊檐下的凉亭。 一身素衣素裙,一脸清秀宁静,要么挽个发髻儿,要么着个独辫儿,三个训练有素的清纯少女一字儿摆开。纤纤玉手,款款风情,仿佛一举手都蕴着茶道,仿佛一投足都带着茶香!拢在姑娘面前的,是整条楠木制成的茶桌,屈里拐弯,疙瘩巴翘,一如盘桓的龙体,原始古朴,却不时显露出龙的神韵。匍匐于地的龙爪,尽管明显带有斧凿的痕迹,却不例外的栩栩如生。最是光鉴照影的龙体桌面,最是熠熠生辉的龙须龙眼,真实记载着游客如织“久经考验”的场面…… 在一阵轻柔舒缓的古典乐中,挽发髻儿的茶艺师,徐若春风。就这么十指一点触,就这么朱唇一翕合,撮、落、冲、泡、满,斟、盖、翻、回、甘,喳喳,嘬嘬,啧啧,嗞嗞,便将绿茶的朴素、青茶的智慧、红茶的精致、花茶的芬芳,叶的貌、眉的神,似针、似雨的花的形,以及恭请上座、烫洗玉壶、活煮山泉、佳人入宫、悬壶高冲、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甘兰等十七道工序演驿得淋漓尽致。 原本,常被“牛饮”的茶水,还有这等品法!果真,好茶遇高人,是茶的造化,而,高人携好茶,更是人的福气! 还是苏轼说得好,“从来佳茗似佳人”! 如果说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姿态性情,那么不同的茶就有不同的风格气韵。聪明的女人不仅汲取天地之精华,更有素俭、平和、淡泊之精神。二十多岁的少女,若是青涩未褪、纯净清澈的绿芽,好一个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啊!三十后的女人,便是芳香馥郁、满腹回甘的乌龙,安然与包容中散发出迷人的风情。及至年岁再长,便是沉郁浓厚的陈年普洱,每一口都能品味出岁月的积淀。茶过几巡,便如女人一生,涩是青春滋味,素是半卷书香,弥漫的香熏则是岁月历练的升腾。 常常慨叹于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廉、美、和,静、怡、真,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中国茶道一若温良恭俭、清雅脱俗的纤纤女子的清丽轮廓。 都说女人如水,贵在清静澄明。我更以为,女人若茶,美在宽厚谦和。常常遥想,在“竹窗留月夜酌茶”的淡淡意境中,幽幽独坐,手把诗书,怀揣一杯袅袅清茶,顿时茶香书香女人香,香满人间!那种悠长醇厚、底气十足,一如韬光养晦修道成仙的佛。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积淀,苦尽甘来、反转绵长的回味,恰是自骨子里透出来的知性美,最能让人欲罢不能,心下不由就生出许多感慨来。不品,是因为饮不到,而酩,是因为无法抗拒。 就这样醉着,就这样悟着,不觉一回首,眼前豁然一亮!就在回眸的瞬间,就在额前50米的榕树桩上,一对素素的蝴蝶兰静静的躺在椰林的怀抱,白里透着粉,粉间缀着紫,紫中泛着蓝,一如恬静的少女,不胜莲花般娇羞,又如热恋的爱侣,充溢着满满的甜蜜…… 沉醉的心灵,刹那间纤尘不染,顿时觉得,浊气被涤除、块垒被释惑,胸襟便不自轻松起来,步履便不自轻盈起来。 亲吻大海 来到美丽的海南,不在宽广的海面扑腾几朵浪花,恐怕不行,不至博大的海底俸养探寻的眼睛,恐怕不行。 无边天作岸,风正好扬帆。 在洁白如银的沙滩做个简单的热身,便迫不及待地扑向神秘的大东海。 教练员简单的“下海要领”和“手语示意”培训后,我们便被系上6只铅块串成的重约15千克的“腰带”,沉重而又利落、迟缓而又自如地走向下海口。在一个黑黑瘦瘦敦敦实实健健硕硕的潜水员的示意下,又背上重约10千克的铅罐、扣上带有氧气管的透明面罩,新奇而又紧张,倏地就下了水! 海水渐渐漫过头顶,耳鼓一阵闷闷的轻痛之后,心,便自由放歌。 五彩阳光透过湛蓝的海,暧昧地照着形态各异的珊瑚,发散出奇特的光。一时间,无论是鹿角般碜手,还是鱼鳞般滑溜,无论是铅石般稳重,还是水草般逐流,都飘逸又从容——有了水的涤荡,一切都变得如此乖巧,一切都变得如此顺从…… 第一次亲密触摸大海细腻的肌肤,第一次浓浓感受大海柔软的怀抱,第一次静静聆听大海窃窃的呓语,一切,都湛蓝如梦! 我如一条自由放歌的鱼儿,滑过平整的岩石,溜过神秘的通道,飘过险峻的沟壑,就这样尽情地飞! 分不清哪是云卷云舒,分不清何为潮起潮落,恣意,曼妙,到处都是春暧花开,到处都是傲翔自由!五彩的珊瑚作门楣,盎然的水草为屏风,我舒畅得真想大叫,可我不能大叫。我怕惊醒了海的酣梦,怕惊醒了龙女的酣梦,以及王子的酣梦…… 我不知我是否到达了阿特罗兰古城堡,我不知我是否触及了铁达尼号的残桓,我不知道我是否正自沉浸爱琴海的米诺斯宫,就这般,自由自在地飞!任斑马鱼环绕手臂,任小贝螺停靠脊背,任海桂花亲吻面颊,任海沙参掀动裙裾…… 所有的疲惫都被温情呵护,所有的梦想都乘着歌声的翅膀! 真想变成一尾美人鱼啊,就这样,静静地凝望大海的一马平川,静静地沉醉大海的低吟和缠绵!海潮作被,沙滩为枕,朝见群鸥南翔,夕观碧波耀金,夜赏归渔划浪,雨闻万顷迷朦。春,普照明媚;夏,泼洒浓荫;秋,品酩金黄;冬,浅啖素净,日月星辰只是陪衬,有爱的地方总是温暖如春。 灵动的鱼儿,依旧调皮地眨眼,温情的水草,依旧汩汩地放电。在一幽深处,正自担心峡谷的深邃,顺势中仿佛一双手轻轻一托,在轻盈的水漾下,又入另一条栈道。 感觉真好。 被海托着的感觉真好! 海风,海浪,都灿灿地笑着;教员,学员,都翩翩的舞着。还不时,以“OK”的姿势,示意内心的感激与共鸣。 一丛坠满青苔的“山涧”聚拢来,一丝异样的气氛围拢来!仿佛在很久以前某个清晨,快乐的花斑鱼吐出串串美丽的泡泡;又仿佛,很久以前某个傍晚,自紫蓝紫蓝的湖心,摇落一树神秘的花瓣雨……碎碎的花瓣雨中,魅惑的海水正亲密地拥吻着他最爱的人。 不及细细品味,不及伸手触及,这些海底的精灵却羞涩地闭上眼睛,紧致地合拢身影,诡异的像两条在海底互相放逐却不可碰触的鱼,在黑暗寂寞的夜空下彼此安慰。 海玫瑰,奇特的海玫瑰! 教员略颔的姿态验证了我的猜度! 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海水轻轻涌上沙滩。伴随着凉爽的风,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梦想,我们便被一波又一波的海浪自光怪陆离的海底抛向一马平川的海面。 艳阳下的海,一片金碧辉煌! 阳光、海水、沙滩、椰林,流光溢彩,入眼底。贴身瘫软素净的亚麻躺椅,在高高大大状如椰蓬的遮阳伞的庇护下,淡淡的海,淡淡的静,淡淡的品酩,淡淡的椰露,那渐至沁人心脾的,岂止天然椰汁,那是绿的清凉,蓝的沉淀! 海浪一波波亲吻着沙滩,荡漾出圈圈细密的吻痕。一簇簇、一丛丛,赤、橙、黄、绿、青、蓝、紫,或高大丰满,或精瘦羸弱,在此起彼伏亲吻大海的嘻闹声中,两三个头戴斗笠的渔家女缓缓而来,黝黑的肌肤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越发显露出牙齿的白,却白得略显恐怖。倏尔,一个着粉色裙衫、抱偌大海龟,耷拉着相机,直奔我们走将过来。一开口,那嗓音简直涩得发咸,而眼神,却纯真得发蓝……听着她,一遍遍重述为了生计,丈夫长年出海打鱼的风浪;看着她,为了守望归期时时遥向天际的痴迷,我们情不自禁,抱着她的大海龟,用着她的相机,合影了,留念了!在声声道谢中,也读懂了她眼圈中的泪痕,还有欣羡…… 泪痕,是因为感动,而欣羡,是因为内陆女性肌肤的白晰——女人啊! 海潮渐渐隐去,一帧优美的斜阳跃上椰梢,仿佛缀上彤红的果。斜阳下,一阵叮叮咚咚的琴声传进耳鼓,那弹指一挥间的律动,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打磨得光滑如许,在海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真想变成一抹素素的云,白天阳光普照,夜晚星月相伴,风过处,极目蓝天的高洁与旷远,雨季来临,又任粼粼波光,投影于平静的海心…… 是啊,再大的海也可装在心里,再高的天也能落在眼里,再远的行程,也有归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