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0-9-24 08:50:20 | 只看该作者
互联网使我们更聪明还是愚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享受到了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方便和快捷。例如:上网查资料、购物、听歌、看视频……然而,就在我们对互联网产生越来越深厚的情感和越来越强烈的依赖之时,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卡尔认为,互联网诞生至今,已经改变了人类的很多思维方式,但是这种改变并不单是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正相反,我们大脑集中精力的能力正在网络的加速发展中降低,而我们深度思考的频率也正在搜索引擎的完善中愈发地减少。
如果按卡尔所说,互联网时代,人们如果再不给自己一段“断网时光”,让大脑恢复集中精神的功能,重拾起思考的能力的话,我们的大脑很可能会慢慢地变成功能性“残废”。互联网到底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还是更愚蠢,这似乎是个很难说清楚,却总会被拿上台面困扰我们的话题。
从“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
搜索引擎的出现,让人类真正掌握了信息获取、过滤的权利,仿佛做起了信息的主人。我们不再用口口相传来传递信息,不再只通过书籍获取知识。无论什么问题,只要你在百度或者谷歌的搜索框中敲下几个关键词,不出1秒钟,你所需的答案就会跳出来许多页,供你选取和阅读。搜索引擎让知识不再是“奢侈品”,让人人都变成了“知道分子”。然而,功能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也让人们变得不再习惯于思考了,有些原本可以通过集中精神努力回忆或者思考出来的事情,我们却更情愿在搜索栏里键入字母,点击回车,用更机械化的方式来恢复记忆。并且搜索引擎给出的答案不一定都是准确的,我们分辨正误的敏感度也在下降。
传统学者面对有用信息时,通常的反应是解读和消化信息;而现代人面对信息时是检索和寻找信息,因此卡尔说道:“我们丧失了大脑的深层次解读功能,现代人更像信息的图书管理员”。在卡尔看来,正是因为互联网信息的繁杂和人们日常搜索信息的频繁,让人们更难记住每天所摄入信息。因为当人每天读一本书时,信息内容形式的单一化让读者轻易记忆信息,而当网络上万千内容袭来时,大脑的记忆功能反而瘫痪了。特别是,面对海量文本、图片、视频、音乐以及网页链接、加上即时讯息、电子邮件、开心网、博客的更新,以及微博信息的干扰,我们的大脑已经逐渐习惯了跳读、浏览与扫描信息。阅读书籍和长篇论文的减少,使我们集中注意力、反省与思考的能力也下降了。
与此同时,搜索引擎也正在破坏人类的想象力。对任何话题的检索,网民们能想到的关键词往往相近甚至完全相同,这直接导致了检索同一关键词的结果也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我们获取的信息正在逐步地同质化。有人反驳:我们从小不也是用同一套教材教育出来的吗?凭什么说搜索引擎让我们同质化了?科学家们对此同样反问道,教材只在课堂上用,而百度和谷歌则可能伴随你一生,并且无处不在。
我们是信息的主人还是奴隶?
国外的Facebook,国内的开心网,人人网,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到朋友家里娱乐,却更喜欢到彼此的空间里“摘菜”。更多人喜欢上了在社交网站和微博上“晒”心情,贴靓照。而我们则更乐于通过这些照片和对方的状态更新,来了解他们的近况。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似乎让我们在降低交际成本的同时扩大了我们的交际圈子。
然而,在英国,据“在线离婚”网站的报告显示,去年一段时间网站受理的离婚案件中,每5桩就有1桩提到某社交网站的名字。在美国,专门帮人打离婚官司的律师会特别地去一些SNS类网站收集有利于当事人或不利于对方的证据。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因为过分依赖网络所形成的虚拟世界,正逐渐脱离现实世界,患上“电脑自闭”,导致心理障碍。
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后果。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在电脑前每度过1小时,用传统方式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减少将近30分钟。随着控制人类交流的大脑神经回路的退化,我们的社交技巧将变得笨拙不堪,我们甚至经常会曲解甚至忽略微妙的非语言信息。科学家们现在开始担心起,如果大脑的社交能力进一步退化,在10年后的一个国际首脑会议上,一个被误解的表情或手势甚至可能会造成军事冲突。这是因为,大脑在过去传统的交谈中,人们是面对面的,双方都会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或把握对方一个微妙手势所包含的情感内涵。但是,现在成天只在键盘上与他人交往的人们,很可能正在丧失大脑这种察颜观色的能力。一旦我们经常曲解甚至忽略这些微妙的非语言信息,产生误解就是不可避免的必然。
再拿眼下异常火爆的微博来说。微博让人人都变成了一个电台,每位博主为了他们的粉丝,每天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十分便捷的“转发”功能、字数限制让信息轻盈且更易传播。然而,面对如此亲民又完美的媒体工具,英国的心理学家却说,上Twitter可能减弱人们的“工作记忆”。所谓“工作记忆”,包括存储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当人们要做计划和策略部署时可训练这种能力。而Twitter的信息太过简洁,人们根本不需要动脑子对其进行处理,所以人们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会缩短——这符合“脑残”的部分定义。抛开心理学家的“危言耸听”,资深互联网分析师陈佼,更直接的指出,“假如你长期泡在微博上,可能读到很多八卦、段子、趣图,却错过了主流信息。如果实在不巧,你‘粉’了几个话痨,则可能连八卦也错过了,只看到了一些没有价值的家长里短。 ”
如此看来,这些最新潮,被我们一直奉为解放了思想,发现了个性,拓展了思维的先进数字技术其实正在侵蚀我们的一些基本能力。我们非但没有在海量的信息中受益,反到被它们卷进了混乱的漩涡,无法游到真理的彼岸。
给大脑做做俯卧撑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只要坐在计算机前,你很容易就忘了自己要做什么,因为总会有比你手头的工作更刺激,或更有趣的事情冒出来。而注意力的持续分散会令我们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多任务处理”的强迫症,我们总想更快的,一次性的处理更多事情。我们把电脑放在跑步机上,我们会一边开车一边发短信,对现代人来说,在一个小时内只做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因此,是需要我们严格管理和自我控制自己频繁的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了。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没有错,关键还是看我们如何应用它。如果你实在不可能脱离网络工作,那么试试更简单的方法来休息我们的大脑,比如冥想,再比如工作间隙打个盹,或者干脆小憩一会儿,给我们的脑神经一次刷新的机会。
2010年7月5日 来源:辽沈晚报  记者 陈妍妮
92#
发表于 2010-9-24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互联网状况



(201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推进互联网发展与普及
二、促进互联网广泛应用
三、保障公民互联网言论自由
四、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与实践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束语
前言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的不可替代作用,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中国政府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通过完善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信息网络工程、鼓励相关科技研发、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培育多元化信息通信服务市场主体等举措,不断推动中国互联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
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关系国家主权、尊严和人民根本利益。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是中国政府的基本互联网政策。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致力于营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构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
中国政府将不断完善互联网发展与管理政策,使其更加符合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客观需要。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借鉴各国发展与管理互联网的有益经验,并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促进世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
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旨在介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情况,说明中国政府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政策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帮助公众和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真实状况。
一、推进互联网发展与普及
中国政府和人民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就在国外同行的帮助下,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在1992年、1993年国际互联网年会等场合,中国计算机界的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并得到国际同行们的理解与支持。1994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期间,中国代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终就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达成一致意见。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中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1993年,中国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负责领导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建设。1997年,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2002年,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确定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包括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11月,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提出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等。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2007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信息装备制造业。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2010年1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及明确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互联网逐步走上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1997年至2009年,全国共完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万亿元人民币,建成辐射全国的通信光缆网络,总长度达826.7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84万公里。到2009年底,中国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已达1.36亿个,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866,367Gbps,拥有7条登陆海缆、20条陆缆,总容量超过1,600Gb。中国99.3%的乡镇和91.5%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6.0%的乡镇接通了宽带。2009年1月,中国政府开始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目前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移动互联网正快速发展,互联网将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3.84亿,比1997年增长了618倍,年均增长3,19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境内网站达323万个,比1997年增长了2,152倍。中国拥有IPv4地址约2.3亿个,已成为世界第二大IPv4地址拥有国。中国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3.46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中国网民上网方式已从最初以拨号上网为主,发展到以宽带和手机上网为主。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研发。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下一代互联网的研发,实施“新一代高可信网络”等一系列科技重大项目。2001年,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NFCNET)在北京建成。2003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下一代互联网的大规模研发和建设阶段,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试验网所用的中小容量IPv6路由器技术、真实IPv6源地址认证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提出的有关域名国际化、IPv6源地址认证、IPv4—IPv6过渡技术等技术方案,获得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认可,成为互联网国际标准、协议的组成部分。
中国互联网发展、普及和应用存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受经济发展、教育和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互联网呈现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0.0%,西部地区为21.5%;城市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2.2%,农村网民占27.8%。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中国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互联网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起来的,它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要求,推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互联网在中国将更加普及,人们对互联网应用水平的要求将会更高。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努力在未来5年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使更多人从互联网受益。
二、促进互联网广泛应用
互联网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产业边界日益交融,新型商务模式和服务经济加速兴起,衍生了新的业态。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刻影响。
互联网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与产业,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16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6.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不足1%增加到10%左右。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利用互联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了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工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水平迅速提高。互联网发展与运用还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工业咨询、软件服务、外包服务等工业服务业蓬勃兴起。信息技术在加快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推动减排治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型战略性产业。2008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其中互联网制造业销售规模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0,占全球互联网制造业销售总额的1/10;软件运营服务市场规模达198.4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26%。
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正在从网上信息发布、采购、销售等基础性应用向上下游企业间网上设计、制造、计划管理等全方位协同方向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普遍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网上零售规模增长迅速,市场逐步规范。据调查,建立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大型企业已超过50%,通过互联网寻找供应商的中小企业超过30%,通过互联网从事营销推广的中小企业达24%,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已超过1亿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专业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数字认证、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互联网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过去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始终保持约30%的年均增长速度,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58亿元人民币,同比2008年增长39.5%,居世界前列。中国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均呈快速发展态势。持续扩张的网络文化消费催生了一批新型产业,同时直接带动电信业务收入的增长。截至2010年3月,中国已有各种经营模式的上市互联网企业30多家,分别在美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上市。网络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网络化传播,实施了一系列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国在线数据库总量达到30多万个,初步构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有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互联网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4.5万多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提供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在线服务。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务公开水平。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中央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相应制度,针对公众关注的问题,及时作出解答。各级政府正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类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向公众介绍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突发事件等的处置进展。互联网在满足公众知情要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互联网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据抽样调查统计,2009年,中国约有2.3亿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约2.4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约4,600万人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教育,约3,500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约1,500万人通过互联网求职,约1,400万人通过互联网安排旅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密切相互间的关系。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西南地区旱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中国网民充分利用互联网传递救灾信息,发起救助行动,表达同情关爱,充分展示了互联网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中国政府鼓励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便利人们工作生活的互联网应用,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的互联网应用格局,提高互联网整体发展和应用水平。中国政府将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类、教育类网站发展,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支持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倡导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消费需求。
三、保障公民互联网言论自由
互联网在中国新闻信息传播领域得到充分应用。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网络新闻传播事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同时依法保障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人们就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中国的通讯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利用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开展网络新闻传播,满足人们的新闻信息需求,已形成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广播网等一批综合新闻信息服务网站,不仅扩大了权威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而且为传统媒体自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一批著名的商业网站也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据统计,80%以上的网民主要依靠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而且在报道重要新闻事件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充分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网络媒体直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已成为惯例。
公民依法享有互联网上充分的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网上交流活跃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特点,论坛帖文、博客文章数量之巨大,在世界各国都是难以想象的。中国的网站十分注重为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服务,约80%的网站提供电子公告服务。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2.2亿个博客用户,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互联网新应用新服务为人们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博客、微博客、视频分享、社交网站等新兴网络服务在中国发展迅速,为中国公民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网民踊跃参与网上信息传播、参与网上内容创造,大大丰富了互联网上信息内容。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中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十分重视互联网的监督作用,对人们通过互联网反映的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及时调查解决,并向公众反馈处理结果。绝大多数政府网站都公布了电子邮箱、电话号码,以便于公众反映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一大批通过互联网反映出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为便于公众举报贪污腐败等问题,中央纪检监察机构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开设了举报网站。中央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等开通后,为惩治和预防贪污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抽样调查,超过60%的网民对政府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是中国社会民主与进步的体现。
高度重视互联网上反映的社情民意。互联网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起了直接沟通的桥梁。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成为中国政府执政为民、改进工作的新渠道,互联网上的公众言论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领导人经常上网了解公众意愿,有时直接在网上与网民交流,讨论国家大事,回答网民的问题。各级政府出台重大政策前,通过互联网征求意见已成为普遍做法。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都通过互联网征求公众意见。近三年来,每年通过互联网征求到的建议多达几百万条,为完善政府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互联网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为政府了解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维护公民依法享有的互联网上言论自由。
四、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与实践
中国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努力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中国管理互联网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互联网的普遍、无障碍接入和持续健康发展,依法保障公民网上言论自由,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推动互联网积极有效应用,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
中国依法管理互联网。1994年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与互联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适用于互联网管理。中国坚持审慎立法、科学立法,为互联网发展预留空间。相关法律法规涉及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信息传播规范、信息安全保障等主要方面,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政府管理部门及互联网用户等行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规定。法律保障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政府在互联网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法定职责,依法维护公民权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国家通信管理部门负责互联网行业管理,包括对中国境内互联网域名、IP地址等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国家新闻、出版、教育、卫生等部门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公安机关等国家执法部门负责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2001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这是全国性互联网行业组织,其宗旨是服务于互联网行业发展、网民和政府的决策。该协会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抵制恶意软件自律公约》、《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反网络病毒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版权自律宣言》等一系列自律规范,促进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为治理垃圾邮件作出了不懈努力,使中国的垃圾邮件占全球垃圾邮件的比例从2002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4.1%。为加强公众对互联网服务的监督,2004年以来,中国先后成立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90扫黄打非新闻出版版权联合举报中心等公众举报受理机构,并于2010年1月发布了《举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奖励办法》。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支持互联网行业组织的工作,为行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服务,并依法保障公众举报网上违法信息和行为的正当权利。
主张合理运用技术手段遏制互联网上违法信息传播。根据互联网的特性,从有效管理互联网的实际需要出发,中国政府主张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发挥技术手段的防范作用,遏制违法信息对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未成年人的危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严禁传播含有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以及淫秽色情、暴力、恐怖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内容的信息。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等应建立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技术措施,阻止各类违法信息的传播。
主张加强互联网法制和道德教育。全社会的法制和道德素养关系互联网环境建设。中国政府支持开展互联网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鼓励各类媒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积极推动把互联网法制和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内容。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等在提高全民网络素养中的作用,鼓励相关组织开展有利于普及互联网知识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公益活动。
确保未成年人上网安全。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始终把保护未成年人放在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优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的网络工具,鼓励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中国政府将积极推进“母亲教育计划”,帮助家长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
积极保护数字知识产权。2000年以来,中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制定了《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以及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相关司法解释,为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互联网侵权盗版行为。针对反复侵权、群体性侵权以及大规模假冒、盗版等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管理行动。中国将继续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保障公共利益和促进创新之间的平衡。
依法保护公民网上隐私。保护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关系到人们对互联网的安全感和信心。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健全相关立法和互联网企业服务规范,不断完善公民网上个人隐私保护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邮件或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依据互联网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有责任保护用户隐私,在提供服务时应公布相关隐私保护承诺,提供侵害隐私举报受理渠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个人隐私。
中国政府积极探索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互联网的途径和方法,已初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互联网管理模式。互联网管理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国政府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
维护互联网安全是互联网健康发展和有效运用的前提。当前,互联网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国普遍关切的问题,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有效维护互联网安全是中国互联网管理的重要范畴,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国政府认为,互联网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互联网属于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中国的互联网主权应受到尊重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享有使用互联网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应当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自觉维护互联网安全。
依法维护互联网安全。为维护互联网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关规定,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条规定,“电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维护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流动。互联网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安全流动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应在保障互联网信息安全流动的前提下,实现互联网信息的自由流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维护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流动,积极引导人们依法办网、文明上网、正确用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上述法律法规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基本法律依据,所有中国公民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必须遵守。
依法打击网络犯罪。近年来,中国的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各种传统犯罪与网络犯罪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增长迅速,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入侵和攻击计算机与网络的犯罪日趋增多,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色情及从事赌博等犯罪活动仍然突出。据统计,1998年公安机关办理各类网络犯罪案件142起,2007年增长到2.9万起,2008年为3.5万起,2009年为4.8万起。为有效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中国法律规定,对利用互联网和针对互联网的犯罪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
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黑客攻击行为。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威胁。中国是世界上黑客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中国被境外控制的计算机IP地址达100多万个;被黑客篡改的网站达4.2万个;被“飞客”蠕虫网络病毒感染的计算机每月达1,800万台,约占全球感染主机数量的30%。中国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网络黑客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规定,对“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等破坏网络安全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二百八十六条对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对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等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作出了具体规定。
各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不同,对互联网安全的关切也有差异,应充分尊重各国对互联网安全的不同关切,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促发展,共同维护国际互联网安全。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国互联网彼此相联,同时又分属不同主权范围,这决定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中国主张,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互联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维护全球互联网安全的责任,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分享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中国政府始终支持并积极开展互联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派代表参加了历届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其他重要国际或区域性会议。中国高度重视在维护互联网安全方面的区域合作,2009年分别与东盟和上合组织成员国签订了《中国—东盟电信监管理事会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的合作框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保障国际信息安全政府间合作协定》。在打击网络犯罪领域,中国公安机关参加了国际刑警组织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信息技术犯罪工作组(The Interpol Asia-South Pacific Working Party on IT Crime)、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JLG)等国际合作,并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举行双边或多边会谈,就打击网络犯罪进行磋商。2006年以来,中国公安机关共办理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网络犯罪的协查函件500余件,涉及黑客攻击、儿童色情、网络诈骗等多种案件类型。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互联网领域的双边对话交流机制,2007年以来先后与美国、英国举办了“中美互联网论坛”和“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为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有益经验,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组织数十个代表团,访问了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等40多个国家,将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应用到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实践之中。
中国主张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互联网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支持建立一个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范围内经过民主程序产生的、权威的、公正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构。互联网基础资源关系到互联网的发展与安全。中国认为,各国都有参与国际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的平等权利,应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边的、透明的国际互联网基础资源分配体系,合理分配互联网基础资源,促进全球互联网均衡发展。
各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各国政府可建立双边交流机制,就互联网政策、互联网立法、互联网安全等问题交流观点、经验和做法,平等协商解决分歧。各国政府应支持互联网行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鼓励互联网行业组织通过交流增进共识,共同解决互联网业界面临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科学和伦理问题,应鼓励各国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面对日益突出的跨国网络犯罪问题,各国执法机构应加强共同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的侦查协作,建立多边或双边的合作机制。
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互联网发展机遇。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始终依法开放中国互联网市场,欢迎各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进入中国互联网市场,分享中国互联网发展机遇。中国恪守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履行的普遍性义务和具体承诺义务,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在华合法权益,并积极为在华外资企业依法开展与互联网相关的经营业务提供良好的服务。
结束语
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得益于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促进互联网发展,鼓励运用新技术提供新服务,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中国政府将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努力遵循互联网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以有效管理促进科学发展,为世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09日
93#
发表于 2010-10-6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提升网络传播的眼球价值
――从十大新闻网站首页版式设计说起
作者:谢振明
 
今年一月中旬 “中国网站排名”网(www.Chinarank.org.cn)显示了“新闻分类前十名”网站,腾讯新闻、新华网、新浪新闻、网易新闻、凤凰网、搜狐新闻、人民网、联合早报网、中国经济网、百度新闻等十家网站名列其中。相对国内外许多同类的中文网站,包括商业新闻网站与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表明这十家新闻网站已处于流量垄断地位。
如果说新闻内容成就了这些新闻网站的前十位的排行,那么其网页设计风格与视觉传达艺术,事实上也引领了汉语网民的阅读习惯,或者说契合了人们视觉运动规律,从而成为网民对其新闻网页合理布局的一种视觉“默认”选项。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视觉默认与人性化设计组成的“模板”,给了浏览者有一个流畅的视觉体验和新闻需求,符合新闻心理学规律,具有极强的黏着力,因而培养了网民访问浏览其新闻网页的忠诚度。
新闻网站强调信息的聚集能力,因此网站的首页设计十分重要,它涉及到页面的风格和信息展现的方式。当网站的制作和发布成为这个时代的热门技术之时,无论是为了工作还是因为兴趣,也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对网站设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讲究了。让我们来看看排行榜中的十家网站,在网页设计元素的安排,特别是在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的意象与新闻要素的传达上,是如何遵循规律来抓住 “眼球”体现人本理念的。这对我们中小新闻网站的建设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网页,应该是具有借鉴启发意义的。同时,以网络品牌文化的建设和培育为核心,在网络品牌战略的全面统筹规划之下,创造性地进行新闻网站品牌的CI形象设计和市场的传播推广工作也极具深远意义。
网页设计元素有许多,本文只对上述十家网站首页的第一帧出现的主要十个设计内容进行比对分析,并对其与新闻元素融合的共性与个性予以简述。
LOGO位置:网站的LOGO(标志)既是一种艺术的追求,也是新闻网站一种理念的表达。LOGO在网页中的放置,一般是以居左为主,新华网则别出心裁放在中间,是一种求变的姿态。从十家网站的LOGO看,百度是最有特色的,其一般会在节日或者特定的日子才会变换LOGO的,而在2007年11月7日,百度正式推出首页人物许三多,这位正在热播的连续剧《士兵突击》的主角,一位“傻根”式的士兵,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被融入了当月百度的LOGO中。百度每月选出最受亿万网民关注的百度首页人物,他们身上闪烁着的能为这个时代带来积极意义的人性的光辉,他们故事中的某些亮点恰恰契合了百度所倡导的人文关怀、追求卓越的价值观。从LOGO的变化中,突现新闻价值,让我们看到了百度在全球搜索引擎业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理念表达。
导航条:网站的一级主栏目导航菜单通常以通栏形式,横放于置顶位置,而搜狐新闻、联合早报网则垂直放于左边,少见放于右边的。其实位置的放置只是一种形式,实质没有变化,大家都遵从网站导航条“3次点击规则”。即在主页上,没有任何一条信息,需要点击次数超过3次的。对于大型网站,使用导航和工具条来改善操作。但是,对于小型网站许多设计者有些忽视了。所以我们要避免强迫用户使用向前和向后按钮,而应当让用户能够很快地找到他们所要的东西。上述网站在每一页同样的位置上都有相同的导航条,使浏览者能够从每一页上访问网站的任何部分,操作便捷。而且导航条是文字连接,这为搜索引擎搜索到其他的页面提供了方便,如果是图片连接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分栏数:从上述十家网站的版式分栏来看,以二、三分栏居多,四分栏少见。这是一种流行趋势,也是符合阅读习惯的。目前,网站设计考虑到广告宣传位置,在网页的两边空出一定的空间,使得有限的版面更加缩少,分栏过多过窄,不易阅读,而且稍长标题不能在同一排内完整显示,如果考虑换行则未免显得在相对空间内信息量缩水之嫌。
头条标题:相对其他标题行文的字号,我们将其定义为大、中、小进行比较。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主流新闻网站,头条标题比较喜欢醒目的粗大字体,而且在有限的空间中制作了高水准的新闻标题,这对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言是相当重要和必须的,因为有研究表明,一条新闻标题能吸引阅读者注意力的时间平均不足一秒钟。网易、搜狐、新浪等大型商业网站则更多采用中号字体,坚持使用通用字体,这样可以避免所选择的特殊字体在访问者的计算机上不能显示这一问题。新浪网的新闻标题除极少量用醒目的红色字体外,全用天蓝色,实施统一CI形象标准。但也有一些专家建议,应当坚持使用白色的背景和黑色的文本,便于阅读。
即时消息:根据各网站对“即时消息”栏目的定义,其名称不一,或称即时新闻、滚动、快讯或称即时报道。除网易外,其他各大网站在首页中都有“即时消息”体现。中国经济网的快讯除新闻外,另外还表现其专业特点,显示股市行情;而百度新闻则表现出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由机器每5分钟自动选取更新。“在中文搜索引擎市场,百度无可争议地拥有最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最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在百度上搜索和阅读新闻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图片处理:大多网站将新闻图片安排在左栏位置,且三五张图片交替出现,下配图片说明,这样在浏览器中即使去掉了图像功能,也能保证访问者获得满意的效果。除百度为小图片外,其它网站的新闻图片都占一栏,而且不使用过大的图像,避免了访问者向右滚动屏幕的麻烦,而且还能获得良好的网页加载性能。
热点新闻:各网站名称不一,如腾讯、网易的“深度”、人民网“新闻榜”、新华网“聚焦”、新浪、百度的“焦点”以及凤凰、搜狐、联合早报、中国经济网的“专题”等,都表达了网站对热点新闻的重视。
新闻排行:这是一段时间内新闻点击量统计汇总后的情况,网易、新浪在首页上都有显示,腾讯新闻网则有排行栏目,体现大众对最近新闻的关注度。其他网站没有开设或在首页显示不明显。
多媒体应用:新华网最新播报,24小时滚动;联合早报在固定广告条的框架里出现商业性的FLASH广告;而凤凰网的“专题报道”,以FLASH推介,抢夺眼球;新浪、搜狐网应用弹出式背投广告及商业性广告;搜狐的广告声音也在弹出多媒体视窗的画面中同步出现。我们发现,除新浪、搜狐外,其他网站的首页在多媒体应用方面都比较简洁,留有空白。一些专家忠告尽量少使用Flash插件,少用Java 和AxtiveX ,慎用声音 。因为过多地使用这些炫耀的技巧通常以下载速度为代价,而且会引起视觉疲劳。相反,善于利用空白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广告放置:有研究表明,通常在首页的上部或导航条下方的固定位置放置广告条,最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其次是两旁的垂直条。上述十家网站都用足用活这条规律,特别是商业网站更多地制造首页的两边空间,对浏览者进行声音、色彩、动画全方位广告“投放”,这一由网站性质决定的广告“插播”对商业网站也无可置疑,当然前提是相应提高其网站空间速度。
综上所述,十家网站的首页设计各有特点,但这些“模板”里共性十分明显:放好网站导航条,制作精良标题,打造新闻热点,设计CI形象等,通过这些版面设计元素与新闻元素的有机融合来抓住“眼球”,提升人气。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2007年下半年新闻类网站流量分析报告”指出,“商业门户新闻在国内新闻类网站流量排名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较商业新闻网站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在不断创新,传播规律在不断被揭示,我们应该扬别人之长,避自己之短。“没有最好的网站,只有最适合的网站。”这是我们在新闻网站设计时应有的价值取向。在网络新闻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的技术格局、内容格局以及市场格局的今天,面对传媒市场竞争,网站首页的版面设计如何诠释新闻理念,传达价值观,打造亲和力,从而提升网络传播“眼球”价值,这是做大做强新闻网站必须认真探索的一个课题。

94#
发表于 2010-10-7 16:53: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
张 允 若
第四媒介还是第二世界
    网络传播的问世,理所当然地引发了人们新的理论思考。在种种新的理论思考之中,居于首位的应该是网络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正确定位。这一点弄清楚了,其他理论问题的探讨才有正确的前提和基础。
    据报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会议曾把互联网络看作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这一说法已被国内外传播界广为引用。但是认真推敲起来,这一说法既不准确也不科学。互联网络是一种媒介,但它决不是能同报刊、广播、电视相提并论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是集书信、电话、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光盘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体系,它是既能承载大众传播,又能承载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全新传播平台。这就是说,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有过的各种形式、各种形态的传播活动几乎都能在互联网络上进行,互联网络实际上已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世界。在这个新的天地里,个人同个人、个人同群体、个人同组织、个人同公众、群体同公众、组织同公众之间,各种形式、各种规模、各种流向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其丰富性、广泛性、复杂性并不亚于互联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网络以及它所提供的天地看作是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尽管目前互联网络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很不平衡,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人类终将陆续进入这个传播和交往的新天地。这个第二世界(网络世界),是在第一世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第一世界的延伸和扩展。相比起来,第一世界的传播和交往更具有实在性,那里的大众传播往往有可见物作中介(如报刊),那里的组织传播往往有实在的场所和中介物(如办公室、会议室、文件往来),那里的人际传播往往有实在的环境,能亲见其人、亲闻其声,有着可触可摸的感受;而在第二世界里一切都是光电的运作、比特的传输,显得虚幻而不可触摸。但是,第二世界的传播和交往,又有着第一世界无可比拟的、望尘莫及的优势。从空间上看,它是无远勿届、无处不及的;从时间上看,它几乎可以把传收之间的时间差缩小为零;它的容量浩瀚无涯;它的便捷性可以使任何人(个人或集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同任何人(个人或集体)交流任何信息。而且,它的潜力还在不断开拓,它的功能还在不断扩展,随着历史的前进,它在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中的地位还在不断提升。总之,第二世界的前景还未可限量。
    当然,就本体论而言,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都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有些论者把网络天地说成是虚拟世界,这当然不无道理。因为网络天地中流转的只是信息、而且只是进入了人们精神领域的认知信息,它确乎没有现实世界信息、物质、能量三者并存流转那样实在。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网络传播同样有物质依托,同样有物质媒介(电子计算机和各种采制摄录设备、电信传输设备),同样依靠能量的驱动,它决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此其一;其二,网络传播的内容总是来自现实世界而又服务于现实世界的,作为一种精神交往,它决不可能脱离人类的物质交往活动。且不说网上咨询、网上会珍、网上考试、网上购物这些直接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传播活动,即使是网上聊天吧,人们改名换姓、乔装打扮、胡吹乱侃,但是所聊的内容仍然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聊完以后参加者必然带着聊天中获得的种种印象、感受和观念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虚拟世界并不虚幻,它只是人类社会交往(主要是精神交往)的另一个空间而已。作为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它总是同第一世界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积极互动的。
传播规律:变与不变
    网络传播问世以后,人类的传播活动有那些变化,以往对传播规律的认识应该作那些调整和发展,这是又一个重要话题。应该认为,迄今为止传播学揭示的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并未改变,但是随着第二世界的出现,这些规律确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规律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发展。这种变与不变,值得特别关注。下面略举数例以作说明。
    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形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没有改变,但是它们却前所未有地汇集在一个平台上、一个空间里了 。在第一世界里,这三种基本形态分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地域、各个角落。尽管相互之间有包容和叠加,组织传播中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中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但是它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完好地汇集在同一个网络里面。如今,任何人足不出户,只要面对互联网络,就可以同时从事这三种形态的传播活动,而且可以方便地、迅速地从这种形态转换到那种形态,也可以把几种形态统一在同一个过程中(同一个电子邮件,可以既发给特定的个人,又发给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同一个BBS上的帖子,可以既供群体中的成员阅读,又供广大公众自由阅读,等等)。这都是不变之中的重大变化。
    二、人类传播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是结构的内在联系改观了,各个环节的互动关系增强了。所谓基本结构,通常图示为:
                      讯息(信息+符号)
        传方 ------           ┇           ------ 受方
                            媒介            
    网络传播出现以后,不管在第一世界还是第二世界,这样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是:
    1、 在第一世界,只有人际传播和部分组织传播中的传受双方会频繁而方便地互易其位,而在第二世界,几乎各类传播形态中传受双方都会频繁而方便地互易其位。这一点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尤为明显。网络上的大众传播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人际传播化。大众传播的传方越来越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直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大众传播的受方越来越能就收到的信息迅速作出反馈、发表意见,而这种反馈或意见,又很快作为新的大众传播内容传向广大公众。
    2、 在第一世界,信息通常由传方推向受方,而在第二世界更多的是受方根据自身的要求主动搜索、主动寻觅,传方的主动变为受方的主动,传方的推出(push)变为受方的索取(pull)。这种情况在第一世界并非没有,读者在书店寻觅所要的书籍、在报摊选购所要的报纸便是一种主动索取,但是网上检索则把这种行为经常化、广泛化了,人们打开互联网,就能自由浏览、搜索、选择,传方的主导性相对减弱,受方的主动性空前增强。
    三、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没有改变,但是使用的方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在数字化处理之后,人们依然凭借语言符号(口语和文字)、非语言符号(图片、图像、各种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但是这种使用却达到了新的境界。
    1、 在第一世界,不同的媒介使用的符号各有不同,报刊使用文字和图片,广播使用口语和音响,如此等等。而在第二世界,却是各种符号同时并举、各显其能。同样的信息素材,既有语言符号传递,也有非语言符号表达,还可以图文语并茂。而且通过网上链接,可以极为方便地由这种符号跳到那种符号,从而多侧面、多样化地传播信息、接收信息。
    2、 当然,第一世界使用的某些非语言符号,如实物语言(通过传递实物表意)、触摸语言(通过人体接触表意),看来难以在第二世界使用;而体态语言、服饰语言,随着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倒是完全可以搬到网络上来的。另外,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人们已经并且还将创造出种种新的符号来。现在一些用键盘符号组成的:-)、:-(之类网上符号,也许就是新兴符号的萌芽。
    四、人类传播的社会功能没有改变,但是它的两重性特点、双刃剑特征更加发展了。通常认为,人类传播具有认识环境的功能、协调行动的功能、文化教育的功能、调节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历来都有正负两个方向:真实信息的传播有助于正确认识环境,虚假信息的传播会迷惑人们的视听;正确理念的传播能够形成有益社会的共同行动,邪恶观念的传播会导致有害社会的破坏性行动;先进思想、优秀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历史进步,错误思想、腐朽文化的传播必然阻碍历史的前进;健康向上的娱乐内容会给人以鼓舞和精神升华,低级庸俗的娱乐内容会使人腐化堕落。网络传播由于它的种种传播优势,既可以极大地发扬传播活动的正功能,也可能产生极大的负影响。谣言谎话、流言蜚语、好战言论、邪教宣传、种族歧视、色情诱惑等等有害信息,而今正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这种传播的广泛性、渗透性、危害性已大大超过了第一世界。在第二世界里如何弘扬正气、遏制歪风已成为进步人类面临的更加重要、更加艰巨的任务。
    五、人类传播和社会的依存互动关系没有改变,但是传播活动受制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和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都在发展,呈现出双向加强的态势。网络传播的发展和普及,比起传统媒介来,更加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现代化的经济条件,而它本身又更加有力地推动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网络传播扩展十分迅速,而这又促使它们的综合国力、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国力贫弱、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国家情况则正好相反。于是,富国和贫国、强国和弱国彼此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剧。这正是上述双向加强态势的具体写照。至于网络传播同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则又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鉴于网络传播的强大影响力,各种政治力量都在这个天地竞显身手,力图影响它,甚至左右它;但由于网络天地的开放性、广泛性、交互性,使得它具有极强的抗操纵性能和反叛力量。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第二世界里传播活动同政治活动的相生相克、相击相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真正的理论挑战所在
    网络传播确实给传播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传播理论应该追随人类传播发展的步伐,研究新实践,开拓新思路,获得新突破,争取新发展。
人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当然是对网络传播的运行状况、特点、规律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还要研究第二世界同第一世界的联系、区别、互动,研究第二世界出现后人类传播规律的延伸和发展。
    但是网络传播的发展也该引起我们对以往传播研究的反思,正视以往传播研究的缺陷。
    近年来,人们在“第四媒介”说法的影响下,把互联网络同传统的大众媒介左比右比,比出了许多不同之处,于是产生了种种困惑,认为大众传播理论应该作这样那样的修正和更新。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传播理论过于侧重甚至局限于大众传播研究,用这样的理论去解释网络传播本来就是无法胜任的。因为网络世界里汇集了人类社会各种形态、各种样式的传播活动,和网络传播相对应的应该是更加宽阔、更加广义的传播理论和传播学,而不仅仅是较为狭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和大众传播学。
    传统的传播理论是从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开始的。从拉斯韦尔到施拉姆,从传统学派到批判学派,研究的重点一直是大众传播活动。由拉斯韦尔奠定的以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研究为主干的传播学理论框架,实际上是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在这五个领域研究中取得的种种成果,概括出来的种种理论,设计出的种种模式,基本上都是大众传播的理论或模式。我们无疑应该尊重和继承这些理论遗产,但绝不能被这些现成的理论锁定了思路,束缚了手脚。现在有些人在概念的使用上、在论述的思路上、在论著的内容上,总是把大众传播同一般传播混为一谈,把大众传播理论泛化为一般传播理论,实在不太科学、不太严谨。还有些人对敢于提出同外来学说不同观点的人,总是持轻蔑态度,似乎只有外来学说才是正宗的传播学,其他种种都是过了淮河的桔子,这种态度更让人不敢恭维了。
    如今,网络传播把人类社会丰富多样的传播活动融汇在新兴的第二世界里,这就更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传播研究,加强人类传播活动的总体研究,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大众传播理论泛化为一般传播理论的状况。如果说在第一世界里,人际传播活动比较分散,同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比研究难度较大;那末,如今在第二世界里,人际传播也都依托于网络系统、浓缩于同一平台,这就为有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有利的条件。总之,网络传播把发展广义的传播理论、建立完善的广义传播学(普通传播学)的任务实实在在地提到了传播学界的面前。传播学界应该跳出窠臼、突破局限,不仅要重新思索大众传播的种种理论,更要对两个世界的各类传播形态都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们在网上网下交织互动的整体规律,从而构建完整的科学的广义传播学体系。应该说,这才是新兴的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界的真正挑战所在。
    当然,这种学科体系的建立,决非短期之功,但是我们今天就应该提出这样的思路,认定这样的目标,切实朝此方向努力。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进行探索,建立诸如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就形态分),新闻传播学、文化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政治传播学(就内容分),言语传播学、非言语传播学(就符号分),社区传播学、民族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就范围分),报刊传播学、广播电视传播学、网络传播学(就媒介分)等等分支学科;但是必须看到,从网下到网上,上述这些形态、符号、内容、范围、媒介的界线正日趋模糊,这些形态、符号、内容、范围正处于日益加速的融汇、渗透、整合过程之中,这种大融汇、大渗透、大整合,正迫切要求我们实现传播理论各分支、各侧面的大融汇、大整合、大提升,逐步形成广义传播学的基本体系。这是新世纪、新形势、新实践向人们提出的新挑战,我国传播学者应该自觉地接受这场挑战,勇于开拓创新,只有如此,才能跟上人类传播活动迅速发展的步伐,并为之提供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95#
发表于 2010-10-7 16:53:58 | 只看该作者
从“沙发土豆”到“鼠标土豆”
——试析网络对社会个体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多地打下了它的烙印。特别是对于正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
美国ABCNEWS网站曾经发表过一个调查结果,这个调查是请人们用一个词来描述现在的年轻一代,得到的结果是,被用来描述年轻一代的词有120多个,其中包括:
 “微软的囚徒”一代(“P.O.M.” Generation (Prisoners of Microsoft) )
 “你有邮件”的一代(“You've got mail” Generation )
 “泡沫一代”(Bubble Generation )
 选择的一代(Choice Making Generation )
 电脑一代(Computer Generation )
 网络一代(Cyber Generation )
 数字一代(Digital Generation )
 “.com”一代(Dot Comer's )
 眼球世代( Generation of the Eye )
 扫描世代(Generation Scan )
 随便世代(Generation Whatever)
 为何世代(Generation Why )
 超链接者(Hyper-Linkers )
 快餐一代(Instant Generation )
 媒介一代(media Generation )
……
    这些词虽然表达角度各不相同,但大多与网络都有一定关系。这说明,在这一代人生活中,网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英语中,有一个词描述了电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那就是“沙发土豆”(Couch potato),它指的是那些拿着摇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现在则有人在这个词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鼠标土豆”(Mouse potato)一词。例如一位西方自由撰稿人Vivien Marx,在“One potato, Two potato, Couch Potato, Mouse Potato”一文中 (该文载于英国Luton 大学出版的杂志《Convergence》1998年冬季号),就比较了摇控器和鼠标带来的影响。虽然她的研究重点是鼠标如何改变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但是这个概念所涉及的网上行为特征,也更多地在普通网民的身上体现出来。
事实上,鼠标的控制力,只是网络对社会个体影响的表现方式。而这种影响的内在含义,则要复杂与深远得多。本文主要探讨其中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成瘾及其影响
    对于网络,人们说,它可以让天涯变咫尺,也可以让咫尺变天涯。这种说法中,包含了这样一个担心,即会不会由于人们过多沉溺于网上的交流而忽视与自己身边的人的交流呢?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依据的。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人们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交流对象,选择适合的交流话题。与现实中的交流相比,这种交流能更好地体现个人意志。网络交流常常可以作为紧张的现实生活的一个泄压阀。有人把网络的这种功能,称为“去抑制”功能。所谓抑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各种内心准则或社会规范的制约而表现出的行为自我克制。这种克制,是保证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必要条件。而在网络上,由于种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环境条件,这种克制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人们的行为便出现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
    对于某些人来说,网络甚至像是一种毒品,可以起到麻醉自己、让自己忘却现实烦恼与痛苦的作用。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日久天长,负面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一些人不能很好地处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与矛盾,一些人与身边的人的交流日益减少。一些人习惯了网络交流的方式与语言,回到现实世界里来,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这也会减少他们对现实的人际交流的愿望。
    一些人对网络的依赖,已经不仅仅限于网上的人际交流。玩网上游戏、下载网上音乐及浏览色情网站等,也使他们在网络中愈陷愈深。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些人就患上了网络成瘾症。2000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调查发现,全球约有20万网民患上“强迫型性上瘾”病。
    网络成瘾症,有英语里对应的词有Cyber Addiction、Computer Addiction或Internet Addiction。也有人认为用“网络的病态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更为合适。心理学家也称之为一种病。这种病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
    网络成瘾症主要症状有: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上网时间每次都超过原来计划,甚至整夜地游荡在虚幻的环境中,而到白天工作时则昏昏欲睡,对现实生活无兴趣;不上网时手指会不停地运动,严重时全身打颤、痉挛、摔毁器物;甚至只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饭和睡觉;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2000年1月14日《广州日报》的这篇报道也许能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
    香港的一项有关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中学生经常在ICQ说谎;另有百分之五有过分沉溺於ICQ的“上瘾”表现。据闻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局长邝其志也迷上ICQ,不惜用假名结识网友。
    这项名为“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是由突破机构于去年11月至12月间进行,在全港20间中学访问了1400多名中学生。调查显示,五成受访中学生使用ICQ作沟通工具,并认为ICQ才是一个可以真正表达自己的地方。
   调查发现,四成多受访者希望透过ICQ“打发时间、解闷”,两成表示“想识多些朋友”,他们大多是“东拉西扯”。近三成受访者更表示,不会因在ICQ上说谎而有罪咎感。
    调查还发现约有百分之五的受访中学生出现沉溺ICQ的症状,包括将大部分上网时间用于ICQ、与同一对象倾谈超过1小时,甚至在被阻止使用ICQ时会大发脾气。
    此间心理学家警告,有上述倾向的青少年,其自我形象及沟通能力均属偏低,倘若不及早解决,问题将“愈玩愈深”,最终令他们做出越轨,甚至犯法行为。
    网络成瘾现象虽然还只是初现端倪,但是它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低估的。它将不仅是一种个人性的疾病,还会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个体而言,网络成瘾将导致个体对于社会规范意识的减弱,对现实社会的疏远,生活与工作能力的下降,人际交流能力的萎缩,以及严重的精神障碍。
对于社会而言,网络成瘾症的流行,将导致社会的涣散,社会可能无法正常有效地运转。
    但是,对于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治疗,不是靠“堵”的方法就可以奏效的。更多的还在于“疏通”。
    一些人之所以沉溺于网络,起因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例如在现实生活缺乏正常的、积极的人际沟通,现实生活压力过大等。因此,只有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才能使他们自觉地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发展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社会团体,也是帮助人们实现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些团体所带来的群体归属感,也会使个体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
    因此,网络成瘾症是目前我们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暴露方式。把问题的症结完全归于网络的使用者,是不够全面的。
二、网络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化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化是个体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成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变迁的必要途径。
    而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作用在于:
1.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
2.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而这种一致性,主要是通过社会化来完成的。
3.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过程,外界环境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都是这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在家庭、学校、群体、工作单位这些环境中,影响往往是通过人际交流产生的。因此,人际交流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出现后,网络中包括人际传播在内的各种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的人格。人格也称为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态度、行为等。另一方面,也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意识,即对于自己的特征及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例如,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
    人们的自我意识,常常是以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为镜子的。但是,在网络里,当一个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时,别人对他的认识也就难免失真。反过来,这些来自他人的评价,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混沌。
    一个人在网络里常常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即把自己分成若干个角色,这会带来角色冲突的迷惑。这些角色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之间的冲突,可能更加严重。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这样,关于自我的认识也就很难正常建立起来。
    社会化另一项任务是将一致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传达给个体,使个体接受与维持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运行。但网络提供的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拟态社会。这个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有很多行为也难以受到法律的明确约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赖网络来完成,那么危险是显然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物理世界中。如果他们过早地接触网络,那么,他们的社会规范观念会更加淡薄。
人际传播本来对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相反的作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进行关注与研究。研究网络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才可能做到未雨绸缪,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信息过载与信息快餐的影响
    在网络这样一个海量的媒介里,信息超载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美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 P2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尽管奈斯比特认为,信息技术能使泛滥的信息污染得以系统化,使原有无用的资料恢复价值。但从网络来看,由于信息的绝对数量的惊人,即使有一些很好的信息分类整理系统,例如搜索引擎等,但是人们往往还是难以从经过筛选的信息轻松获得最需要的信息。
    从理论上来说,网络允许人们“拉出”信息,看上去,人们对自己在网络中的信息接收是有主动权的。但是,人们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从多如牛毛的信息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些呢?
    可以想象,结果是两种,一种是人们长期依赖于少数几个固定的网站来获得信息,其实还是把选择权交给网站;另一种结果是,人们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点击,看到什么算什么。
    实际上,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但这并不会必然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力,反而是对选择力的削弱。
    阿尔夫·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也曾说:“有时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贵,以致于走向反面,成为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美 阿尔温·托夫勒 《未来的震荡》 P313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信息的过载,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信息消费的快餐化。例如,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人们往往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已有的报道,最新的报道已经上网了,人们对所有事件都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过去由大众传媒的记者、编辑做的信息消化工作,现在转到了受众的身上。浅尝辄止的现象也就难免。
    网络阅读更多地受到时间的限制,这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信息消费的“快餐化”特点。为了节省在网上的时间,人们的阅读速度一般会比在印刷媒体上要快,而且常常只是以开头部分为阅读重点。一旦读完一篇,人们会迅速跳到下一个阅读对象,来不及回味,事后对一些细节有疑惑时,也不方便进行证实。
    在网络中,信息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多次传播,而在此过程,信息可能逐渐失真。因为人们很容易将自己的见解加入到信息中或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信息的取舍。而另一方面,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却往往不是信息的原有状态,而是经过反复传播而走样的信息。本来信息应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但在网络中,对同一事实的有关信息往往相互冲突、矛盾,让人难辩真伪。
    因此,对于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而言,未来的任务,在于提高信息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这个追求“从多到精”的过程中,一批高质量的站点将得以凸显。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而言,网络信息是对个人鉴别力的一个更大挑战。而前提是,个体应该有着追求高质量信息的信仰。
四、网络传播技术对个体的影响。
(一)数字化
    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一,是信息的数字化。而在过去,一切都是物理化的。数字化技术,把很多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变成了“比特”。
    数字化技术,使得信息的复制变得易于反掌。美国著名网络专家凯文·凯利认为,易于复制信息这一点,颠覆了传统的工业化信条。传统工业时代的两个基本公理是:“物以稀为贵”和“物多价廉”。而在网络时代,复制却会带来效益与增值。(美 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 P57 广州出版社 2000)
    数字化使作品的修改也变得十分便捷。物理状态的东西,总有一个定形——例如,一个花瓶做出来,它就会永远保持自己的形状,除非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等去改变它。而印刷书籍无论出多少版,对每一版来说,它的内容与外在形态是固定的,而且不是读者可以去改变的。数字化却使作品没有了终极状态。它使作品始终处于“更新”之中,并且这个更新过程,不一定靠原创者来完成。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个对象进行不同的修改,这使一个作品可能产生越来越多的形态。
    这些现象,也许会在一定程度相应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过去那种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可能渐渐淡化。人们更看重“过程”,看重每一个变化的意义。人们可能更加认识到“多样化”的含义,因此,也就不简单追求“正”或“负”的价值取向。
    数字化作品常常不具备个性化的物理特征,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如此。所以数字化作品削弱了作品中的附加信息,例如笔迹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创作者的个性痕迹,这从反面促使创作者只能强化其它信息,例如,通过自己所取的独特笔名、语言的个性风格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数字化的另一个结果是,“拷贝”加“粘贴”,成为很多人主要的网络动作之一。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超链接
    超链接,是网上最常见的“动作”之一。“超链接”技术使人的阅读摆脱了线性的束缚,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离散化。更重要的是,这种“跟着感觉走”的阅读方式,可能会对人的行为方式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这听上去有些危言耸听,但是,从日本学者关于电视技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而且还会通过媒介工具以及使用方式来改变人。(参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P15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随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的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与此类似,另一位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容器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内心的孤独也希望与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内心。“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却非常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变幻不定。
    如果说电视的使用行为,会造就“电视人”和“容器人”,那么,网络的使用行为方式,非常有可能造就出“网络人”或“Cyber Man”。而在此其中,超链接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表面看,超链接给人们挖掘信息的深度提供了方便,但是,信息的提供者往往只是建立链接,而没有对链接的信息进行验证。为了追求表面效果,一些网站还会提供超过人们接收能力的链接。从某个方面看,超链接可能会成为信息加工者将自己的任务推到别人甚至信息消费者身上的一种办法。
    另一方面,信息消费者在链接面前并不是理性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判断哪个链接更有效,本身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时,感觉就成为了引导人们鼠标动作的主要力量。在鼠标的一个又一个链接中,逻辑与理性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因此,有人将超链接带来的感觉形容为:随风飘荡。
    超链接也迎合了人们的浮躁,使人们总是寄希望于未知的链接,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已有的对象上。
    超链接打破了人们的封闭状态,与电视相比,这也许是一种进步,但它的漫无边际与随意性也是值得警惕的。
    对于超链接的实际影响,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才能找到答案。但是,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不迷信超链接,都将是有益的。
(三)多媒体化
    很多人在谈到网络的优点时,总不会忘记它的“多媒体”特点,有些人认为,多媒体的信息,更容易被人接收与理解。这对于提高信息的质量是有好处的。
    如果借用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学说,多媒体带来的影响还在于,它会使过去由媒介带来的人的感官失衡的状态得到改变,使人恢复到自然的感官平衡。
    当然,在现实的技术条件下,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全面运用还为时尚早。但如果放眼未来,多媒体技术得以充分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人们也完全可以把网络变得越来越像现实世界。但是,这种变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进步,却是值得探讨的。
    实际上,麦克卢汉也认为,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使人类对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深层的认识。
在网络中,虽然文字还是一种主要传播形式,但是如果多媒体手段非常发达,那么势必影响人们接受文字的兴趣。印刷媒体进入“读图时代”,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总是愿意“避重就轻”的。
    多媒体环境虽然全面地调动了人的感官,但是相对来说,它使人脑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简单化了。文字阅读的削减,也可能带来抽象符号思维能力的削弱。
因此,多媒体化的网络传播,带来的可能是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
    据报道,1998年,英国发动了一个“全国阅读年”(the National Year of Reading)的活动,其目的,是要把英国转变成一个更为具有文字知识水平的国家。这种做法的含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技术发展的无止境
    网络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成为一种“门坎”:一个人能不能融入到现代化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是否能上网,是否能在网上“闲庭信步”。与现有很多家用电器不同,网络技术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硬件不断升级换代,新的软件不断产生,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虽然有些计算机产品想要做到“傻瓜”化,但任何软件都不可能像电视那样,靠几个按钮就能实现全部功能。因此,要能跟随上技术的发展步伐,人们就要不断更新硬件,学习新的软件。这将使未来的人们在技术的追逐上投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金钱。“技术崇拜”,会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特征。
*  *  *  *  *  *  *  *  *  *  *  *  *  *  * *
    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对个体的影响而实现的。因此,研究社会个体在网络环境中的需求特点、行为特征,进而研究这些特征对人在现实世界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评估网络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

96#
发表于 2010-10-7 16:56:1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新闻网站的创新与发展(下)
官建文
  第三,服务的创新。服务的创新,很重要一点,是要以网民为中心。一位从日本回来的朋友,讲了她在北京的感受:上图书馆找资料,偌大的图书馆、全新的硬件、庞大的藏书,但却让人找不到北:你很难找到想找的书,管理员也帮不了什么忙。在日本,不管县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还是国家图书馆,你都能够很便捷地找到想要的书。为什么?管理好。好在哪?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从读者需要出发,怎么方便读者就怎么摆放图书。新闻网站容量极大,每天发布的新闻、信息,可以是传统媒体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何让网民很便捷地找到他要找的东西,对网站来说这是一门大学问。新闻网站每天发布大量信息,日积月累,用不了多长时间,就相当于一个巨型图书馆。怎么能够让网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通过鼠标远程查阅?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怎么能使现在的资料信息处理方式、手段与未来兼容?这需要远见卓识,需要创造。网民会经常光顾这样的网站:有真正的新闻而且不费心就能看到最想看的东西,不费心就能找到想找的资料。

  工业社会的一大特征是批量生产。传统媒体,不管报纸、广播还是电视,也都是批量生产,信息时代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的可能,新闻网站可以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大显身手。个人网页,是个性化的,但不是新闻,电子杂志,虽是批量的,但属于小批量。能否在此基础上,创造个性化的新闻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呢?我认为是可能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宽带的实现和“带”的不断扩宽,多媒体服务将进入小区,网民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将更急迫。

    同工业竞争、商业竞争一样,在技术水平、花色品种、质量水平差距越来越小时,服务的竞争就显得非常重要。互联网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服务质量的竞争。

    三、发展是新闻网站不变的旋律

  创新与发展不可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新闻网站必须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把它分开来谈,是想强调:创新,是突破,是改变,是调整,而发展则是提高、完善、充实。

  历史悠久的民族、国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风雨的大型企业,也有它厚实的文化内涵,办了几十年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必定有它丰实、厚重的优良传统。互联网太年轻了,年轻得幼稚,年轻得近似浅薄。互联网太需要提高、完善、充实了。

  新闻网站发展太快了,无论网站规模、职员人数、信息总量,还是页面访问量,常常是三几个月、一年半载就翻一番。外延的急速扩大,网站的膨胀,常常掩盖了内功的不足和内涵的缺乏。这不是互联网的错,更不是新闻网站开拓者、先驱者们的错,任何超常规发展的事物都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现在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在继续扩大扩充,增加网站规模和实力的同时,扎扎实实练好内功,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理顺内部关系,提高人员素质,大力推进企业文化、网站风格的形成,在企业内部培养积极向上的风尚,提高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新闻网站需要提高整体素质。互联网几乎可以说是突然之间从地里冒出来的,人类社会对此没有多少准备,传统媒体对新闻网站的出现也无准备,既无思想准备、心理准备,也没有人才的储备。从新闻网站的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是改行、转业过来的,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这在初创时期是难免的,但在新闻网站出现几年之后,再用“难免”来开脱就说不过去了。首先要提高的是人员素质——既包括管理者素质,也包括员工素质。目前,新闻网站的员工,大部分未经过传统媒体训练,有的甚至刚刚走出校门,社会经历、工作经历极缺乏,真正有较强政治意识、把关能力、新闻敏感和编改稿件能力的人极少。新闻网站无疑要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同时要启动淘汰机制。淘汰不光对普通员工,对管理人员同样如此,从网站的发展来说,这更为重要。新闻网站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调任的,政治素质一般没问题,但管理能力、市场意识、协调能力是否适应新闻网站的需要,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不适应就该调离,否则,造成的危害比不合格员工更严重。

  其次要提高整个网站的素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反应能力和把握能力、新闻报道的组织能力,等等,是新闻网站综合素质的反映。这些方面,新闻网站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使之有较大的提高。

  赢利能力也是新闻网站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句话:传统媒体都是赚钱的媒体,新闻网站都是赔钱的媒体。这种状况不改变,老要传统媒体向新闻网站“输血”,新闻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新闻网站要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赚利能力,创新赢利方式,在收获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新闻网站一定能够成为与三大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的真正的“第四媒体”

(本文系官建文在“2001年中国网络媒体运营与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稿,由国研网编辑整理)
国研网
97#
发表于 2010-10-7 16:57:2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网络媒体的生态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闵大洪
    在全球网络业跌入低潮的时刻,中国网络媒体业的众多人士今天聚集在这里,探讨网络媒体运营和发展问题,或许这有自己给自己打气的意味,但是在这种时刻举行这一内容的会议,远比在高潮期比比皆是的欢庆会更有意义。
    经过网络潮大起大落这一过程,不仅促使网络业者冷静反思,考虑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模式,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步伐,同时也促使报道者、评论者、研究者冷静反思,考虑今后的报道和评论,如何更加具有客观性、平衡性和建设性。
    如果把网络的发展比作一场革命,那么毫无疑问它也具有不断革命和革命阶段的特点。一批年轻优秀的知识人才是这场革命的主力。他们要经受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包括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
    新世纪第一个春天已经来临,但网络业仍处在“冰封”的冬季,并不时吹来一股股寒风。国内不少网站的高层和业务骨干都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咬牙坚持下去并最终走出困境。这是一种将网络革命和网络媒体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而本次论坛首先就是要凝集这种决心。
以下,我围绕中国网络媒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发表四点粗浅的看法:
一、何谓“网络媒体”?
    在中国,1995年网络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入服务后的两年多时间中,并没有人将网络与媒体联系在一起,即使是网站的经营者也没有这一意识。这主要是由于网络使用人口的数量很少,网站也没有大规模地进行新闻传播所致。随着网络在中国的发展,1997年已开始有将互联网比作“第五媒体”(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的说法,但很快被约定俗成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1999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开幕词中,引用了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的一段讲话:“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从此,“第四媒体”广为使用。至2000年,“网络媒体”开始取代“第四媒体”这一比喻用法而得到更频密地使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尽管具有媒体的传播性质和功能,但决不看作是网络的全部功能,即当我们使用“网络媒体”这一表述时,绝不能仅仅把网络完全等同于媒体。但无论如何,网络在新闻和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尤其是网络具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发生重大新闻突发新闻时,见面谈及新闻来源、新闻过程或新闻细节时往往会说上这么一句:“网上说的。”
    若给“网络媒体”下个言简意赅的定义,确实较为困难(我这样表述: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传播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故称之为“网络媒体”)。因为从功能上看,WEB网站、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含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等互联网形态,都具有新闻和信息传播的性质;即使仅从WEB网站角度看,也可以有多种分类,如从经营主体看,可以分为国营网站、民营网站、个人网站等;从有无传统媒体背景看,可以分为传统媒体网站和网络原生网站;从传播内容看,可以分为综合性新闻网站和专业新闻网站;从生存时间看,可以分为永久性网站(除特殊情况下关闭)和事件性专题网站等等。
    在中国,当我们谈及网络媒体时,首先想到的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两大类。因为它们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从这一角度去定义网络媒体,或许也可以这样表述: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即由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发布)运作的、具有公信力的、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
二、网络媒体与我国传播环境
    中国网络媒体有两种定位,一是网络业的定位,使得它必须按照国际互联网的运作规律和特点办事;一是媒体角度的定位,使得它必须按照中国传播环境的性质和特点办事。
   中国大众传播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特许经营,在宣传报道上,新闻媒体则要体现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要发挥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当中国网民的数量迅速增加,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之际,政府从媒体管理的角度,加强监管出台专门的法规是从传统媒体领域向网络媒体领域合乎逻辑的延伸;而网络媒体自身则应该清楚地了解在中国进行新闻传播的“游戏规则”。
    众所周知,2000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法规,主要有以下7 个:
    一、国家保密局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2000年1月1日发布)
    二、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审议并通过的《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管理办法(草案) 》(2000年10月1日发布)
    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发布)
    四、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1月7日发布)
    五、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2月20日发布)
    六、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发布)   
    七、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2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 1月17日发布)
    以上网络法规的出台,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网络新闻和信息传播内容的管理,将这一领域也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中国法规制定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以及地方人大;国务院及其行政管理部门;最高人民法院。从上述七个法规来看,有这样两个特点:1、法规制定主体的三个层次均包括了;2、法规条文上有所兼顾交叉,构成了一个较完备的体系。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得以完善和充实。
    有关网络管理法规最重要的体现在于:一、对网络媒体(主要是民营门户网站)采取许可制,改变了以往任何网站在新闻传播领域自己想做就做的局面;二、对网络媒体(主要是民营门户网站)的新闻源进行了限制,改变了以往网站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局面。
    总之,中国网络媒体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不能由于自身的传播特点而解构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三、网络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就中国网络媒体的主体——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而言,它们的发展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共同的问题:网络媒体的运作规律、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全球和国内网络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外实力媒体对国内市场的进军等等。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如从综向发展看,中国网络用户增长很快,2000年底已达2250万,今年底预计将跃至3500万,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国家,网络人口占全体国民的比例很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差距很大,而这种状况并非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不用说别的,当前网络业正考虑告别“免费时代”而对信息和服务尝试采取收费的方式,对中国广大的网民来说,实行起来肯定会更为困难。
    不同的问题:对主流新闻媒体网站而言,拥有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受到体制、机制上的制约,从而在经营上、运作上很难做到快速应变和灵活决策;对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而言,具有经营、运作的自主权,更能够按照网络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办事,但缺乏新闻和信息资源。
    长久以来,不允许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是中国大众传播业的一个特点。因此,近两三年来,尽管我国已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和若干广播电视集团,但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集团。作为中国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社会的要求,不同媒体产业的整合是大势所趋。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在改革、创新大潮强劲的推动下,这一过程终究会启动。
    我始终对中国网络媒体,不论是主流新闻媒体网站抑或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的经营者、操作者抱有崇高的敬意。没有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甚至是多年来在极为艰苦条件下运作惨淡经营),很难想象中国受众能够享受到如此丰富的网络新闻和网络多功能服务,并由此切实改变着中国受众的信息结构和观念。但目前,由于以上特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只能在低层面展开,一时还难以无法进入产业结合的高层面。展望未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整合也是大势所趋,尽管这需要更长一些时间。因为只有这样,网络媒体才能获得“源动力”,而传统媒体也才能真正踏上“高速路”,二者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中国的传播生态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在本月“两会”召开期间,外经贸部石广生部长在3月13日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局已定,离最后加入的时间确实不远了。
    中国大众传播业如何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是近两年来业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毫无疑问,以往研讨会上的“坐而论道”和报刊上的“纸上谈兵”将很快成为“实际开练”。目前,为与国际惯例接轨,表明中国的承诺,各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对数量众多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其中包括大众传播领域的法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大众传播业不应仅仅是被动应战,而是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使中国在21世纪全球传播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年初,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丁关根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进一步的改革提出了“四个创新”:要着力进行宏观管理机制创新、微观领域结构创新、市场组织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1月11日,新华社北京电)
    在外因内因共同作用下,相信中国的传播环境和各类媒体的面貌在新世纪初叶的变化将比上个世纪最后20多年的变化更为深刻。当然各类媒体在参与、推进这一“热”变化的过程之中,需要审时度势、需要聪明才智、需要策略技巧,以及在一些时候和一些情况下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耐心。

    本文是在“中国网络媒体运营与发展高峰论坛”(2001年3月29日)上的发言
      
    注:本文已授权《新闻实践》杂志编辑后刊出
98#
发表于 2010-10-7 17:17:13 | 只看该作者
互联网感谢“菜青虫”
华宣飞
  ----一位网名"菜青虫"的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摘取了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浙江赛区的桂冠,浙江的诸大媒体不约而同地掌声响起,以浓彩重墨为这位因某种不幸而更显坚强的女性喝彩。但是此时,人们突然发现,全国决赛既定赛程中有跳韵律操一项,组委会方面与其商量是否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赛 …… 坐在轮椅上的姑娘委屈而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菜青虫的眼泪,引来了浙江以及全国舆论的海啸。
令人感动的是,为了帮助菜青虫证明自己,大赛组委会很有风度地修改了赛程,展示了互联网海纳百川的博大;而一度宣布退出比赛的菜青虫抹去眼角的泪水,勇敢而温柔地握住了北京伸来的大手。
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还将在互联网上继续演绎。这个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充满了美学意味。此时,种种插曲都没有意义了。所有的插曲似乎都只是为了烘托那个令人感动的主题。
菜青虫,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了网络的光彩以及人性的美丽。
没有互联网,菜青虫将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姑娘,命运让这位姑娘承受了比普通人更多一些的重负;没有包括CTC大赛组委会在内的全国众多网友、朋友的关心与帮助,菜青虫眼中的泪水也许永远无法擦干。
幸运的菜青虫恰好拥有许多。
事实上,当一个人,无论这个人多么普通,或者多么不普通,比如同样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以自己的执着与坚定证明自己的时候,她们一定能够做到。
这不是我今天在这里要说的重点。我们想说的是,这个故事,决不仅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菜青虫的故事,标致着互联网正在大步进入人们的生活,标致着一个以网络为生活平台的时代正在来临。
由于当选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浙江赛区冠军与随后发生的风波,浙江宁波的网络高手"菜青虫"陈帆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时成为当地与全国诸多平面、广播、网络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人物。不少媒体不惜版面、时段报道此事,有的媒体在网站上开出专题报道,设置了讨论区,众多网民参与其中。在杭州,几家主要报纸几乎同时以头版整版的篇幅追踪报道此事。在全国,大批报纸也以巨大的篇幅竞争转载。这样的待遇,当年的张海迪恐怕也没有遭遇。
网络世界似乎又制造了一个神话:轮椅姑娘成为网络小姐,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哦!这就是互联网!"在网络世界数字化生存的神奇前景在多数人眼里还是那么飘渺朦胧的目前,这一事件,让许多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存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生活的存在。
"轮椅姑娘"与"网络小姐"之间的巨大反差,能够在被宣扬为"人人平等"的网络面前消失吗?围绕这个命题产生的冲突与讨论,使这个"第一次"显得那样不同寻常。
"菜青虫"陈帆红,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两年后因右腿患巨细胞肿瘤而施行手术。为弥补术后轮椅生活的缺憾,她专心致志地制作、推出自己的个人主页"菜青虫之家",在上面建立了文学、音乐沙龙,并和上海瑞金医院伤骨科研究所联系,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面向骨科病人的网上医院。一年时间里,"菜青虫之家"的访问人次达26000多。今年9月,她在巨细胞肿瘤扩散、面临切除一根腿骨的情况下报名参加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她是浙江赛区的第一位参赛者,经过严格、公正的竞赛,最终夺取桂冠。
本次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是今年中国互联网大赛四项赛事之一。它的主题是"知识、青春、创造",竞赛内容70%是测试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另外,文化素养、个人气质等也决定参赛者能否胜出。陈帆红当选浙江赛区的冠军,说明她在这些方面没有问题。她受阻于参加全国决赛,是因为决赛有一项要求选手跳韵律操的赛程。在互联网文化刚刚兴起的中国,举办首届网络小姐选拔赛,延袭以往具有表演色彩的"选美"的某些规则,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但是,网络一点都不排斥不会跳韵律操的轮椅姑娘的美丽,因为它早就以无边的宽广接纳了她的美丽。她头上的桂冠已经证明了这一切。这是网络对她的馈赠。
她作为一位残疾姑娘,"没有因为病痛禁锢自己,她以积极的努力,以网络的形式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引自张海迪就"菜青虫"事件给《钱江晚报》的电子信件)。她的美丽证明了互联网的美丽。这是她对网络世界的回报。
是的,互联网帮助菜青虫证明了自己;同时,菜青虫不也通过自己证明了互联网吗。
在这种馈赠与回报的互动中,"菜青虫"与互联网,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依存,获得了各自的精彩和辉煌。
"菜青虫"之美即互联网之美。
这能折射出互联网之美的真正涵义吗?我还不敢下这样的结论。但是,菜青虫的故事,的确使许多曾经不知网络为何物的人,认识了互联网。
我的一位从未上过网的朋友,在读完了菜青虫的故事后,决定要上网。同时,他决定上网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CTC网站投菜青虫一票。
我觉得,他是投菜青虫一票,还是投其他的与菜青虫同样美丽、青春的女孩一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决定要通过互联网,投互联网一票。
当很多普普通通的菜青虫,通过很多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帮助人们认识网络,并投身于网络之时,二十年前那首先知预言式的朦胧诗也就变成了白话。那首诗的题目叫生活,内容一个字:网。互联网感谢菜青虫。 她为互联网这个高科技的丛林带进了又一缕极具穿透力的人文阳光。
                           
原载CPCW
99#
发表于 2010-10-7 19:25:14 | 只看该作者
      “官方网站”何以泛滥成灾?                          ◆林 萧

    近期上网,诸如“官方网站”、“官方论坛”的字眼不时跃入眼帘,窃以为是某政府主办的网站,点击进去方知上当。向熟悉网络的朋友请教,才明白是一种网络语言,无论政府、企业或个人办的网站都堂而皇之地名曰“官方”。
    从古至今,广大民众们都清楚“官方”指的是政府部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对“官方”一词的解释均为“政府方面”,可谓有力的证明。“官方消息”、“官方人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权威性,这本应属严谨性的称谓到了今天却成了泛滥之势——商业赢利机构网站摇身一变成了“官方”,私人医院网站成了“官方”,甚至普通民众的个人博客也成了“官方博客”……用百度搜索“官方网站”一词,相关网页竟多达1亿篇,其泛滥程度让人触目惊心!
    让人不解的是,“官方网站”如此泛滥,却不见舆论发出批评和质疑之声,大家似乎都心安理得地袭用“官方”一词。笔者认为,“官方”之所以泛滥,无非是民众的功利心理作祟,挂上“官方”一词至少能吸引众多眼球和沾染一层“权威”色彩。“官方”泛滥,不仅让人真假难辨,也使现有的网络环境显得混乱不堪。在全国积极创建绿色互联网环境的当下,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予以整治,遏制“官方网站”泛滥,还网络一个健康、纯净的空间,这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

    原载9月8日《长沙晚报》:http://cswb.changsha.cn/CSWB/20100908/Cont_1_15_142448.HTM
100#
发表于 2010-10-11 16:46:47 | 只看该作者
        软文推广如何才能做好?[zt]

做网络推广,我最擅长最熟悉的就是软文推广。之前帮各个行业的客户做了不少推广,都主要是通过软文推广的手段发展起来的。好多朋友都在问我一个问题,软文推广如何才能做好?今天我在潍坊爱邦网络的网站上跟大家分享下。
一、软文推广对网站优化的作用
软文推广对网站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软文内的关键词超链不但可以提高访客数量和营销口碑,更能增加网站外链,提高网站的权重。
二、明白自己的优势
我觉得写软文,首先要明确自己最擅长写哪类的文章。只有写自己擅长的才能给读者有收获,也不容易被别人认为是“软文”。写文章都是尽量让自己想宣传的东西,很自然很应该的出现在文章里。
三、文章质量要高
文章质量主要是2点。1是内容要好,对用户要有帮助,这个需要作者本身有一定的行业经验;2是软文要有技巧,不要太明显。
我写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自己实践过的真实推广经验,只是偶尔会顺便在文章里帮一些客户网站做下广告,但会保证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写文章难免会举例一些网站或人物,目的也是为了文章内容更丰富。只是往往这时候,我会刻意的提到自己熟悉的人或网站。
四、适当运用软文写作技巧
在这里教大家一个写软文的小技巧,比如要夸一个网站的时候。可以写软文网站和竞争对手网站的产品比较或用户体验,只比较软文网站比竞争对手有优势的地方,不提劣势部分。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也是非常有公正性的,因为也是写的都是真实的情况。一个网站再差,也总有自己的闪光点。
五、宣传自己的软文要找准新闻源
一篇好的软文最大的优势是能被大量的网站转载,从而通过群体效应发挥这篇软文最大的推广效果。
宣传文章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准新闻源,我当初写文章的时候,也没特意去分析什么网站是新闻源。只是知道文章写出来,想办法去业内最知名的几个资讯门户平台发布。比如DONEWS、站长网、落伍者等等。我当时发现,只要文章上了DONEWS或站长网首页,文章就会被大量的转载。前期主要就是依靠这些业内的知名平台宣传自己的网站。到了后期,可能不需要出去转发,就在自己的网站、推广群里发发,也会有一些网站会主动来转载了。我这里只是拿IT类举个例子,其它类型的软文发布渠道,道理是一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43 , Processed in 0.0837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