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网上跨域对话第一回:2012。5。23管季超网上对话宁波仁爱学校刘波先生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21:25:01 | 只看该作者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4:35:25 | 只看该作者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销售点一、新华书店及博库书城
1、博库书城总部
http://www.bookuu.com/kgsm/ts/2011/06/17/2014654.shtml
2、浙江新华书店总店
http://www.zxhsd.com/kgsm/ts/2011/06/17/2014654.shtml
3、新华书店美国分站
http://xinhua.zxhsd.com/usa/usa_search.jsp?category=sm&keyword=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
4、新华书店网台湾分店
http://tl.zxhsd.com/kgsm/ts/big5/2011/06/17/2014654.shtml
二、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101411&ref=search-1-pub
三、卓越网
http://www.amazon.cn/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dp/B0056COO8G/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308321030&sr=1-1
四、京东图书
http://book.360buy.com/10731843.html#none
五、淘宝网店
淘宝网首页:http://www.taobao.com/
宁波图书网: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670354504
六、拍拍网
http://sse1.paipai.com/s-zwm7btzn44455xrt1497bwq73winp--1-48-80---3-4-3----2-2--128-0-0.html
七、孔夫子旧书网
http://www.kongfz.com/
八、国内其他网站
1、北京图书大厦
http://www.bjbb.com/bookdetail.aspx?pid=3764421
2、北京亚运村图书大厦
http://www.yycbook.com/products.asp?id=3764421
3、中关村图书大厦
http://www.zgcbb.com/detail.aspx?bid=752251
4、北京王府井书店
http://www.wfjsd.com/list_780743740.htm
5、上海一城网(新华传媒)
http://www.001town.com/bookmall/buyinfo/1101005167.html
6、天津图书大厦(天添网)
http://www.tjbb.com/book/BookDetail.aspx?commodityID=780743740
7、深圳书城
http://www.szbookmall.com/commodity.do?operate=toBookDetail&doPost=doBookDetail&plucode=780743740
8、广州购书中心
http://www.gg1994.com/Product.do?id=1119951
9、新浪商城
http://mall.sina.com.cn/product_3046679.htm
10、九九网上书城
http://www.99read.com/product/detail.aspx?proid=1090544
11、中国图书网
http://www.bookschina.com/5180255.htm
12、中国科技金书网
http://www.golden-book.com/booksinfo/14/1494349.html
13、中国互动图书网
http://product.china-pub.com/1280406&ref=browse
14、蓝登网
http://www.landeng.com.cn/ShowProduct.aspx?YX_MID=235749
15、蔚蓝网
http://www.wl.cn/6817646
16、来买书
http://www.laimaishu.com/shu71014610.html
17、2688网店
http://www.2688.com/Shop/dProduct.aspx?Pid=B6817646
18、北发图书网
http://book.beifabook.com/product/BookDetail.aspx?Plucode=780743740
19、精彩网(广州)
http://www.exvv.com/mall/detail.jsp?proID=1400139
20、弘道书城(湖南)
http://www.anibook.cn/ProductDetail/2011/06/17/PBA97878074374060001.html
21、北方图书网
http://www.northbook.com.cn/showbook/book.jsp?vendor=01&id=7807437405001
22、精彩台湾书城
http://www.exvv.tw:81/mall/detail.jsp?proID=1400139
23、图书城
http://www.tushucheng.com/book/2818776.html
24、深圳购书中心
http://www.szbooks.com/book-2014654.html
25、中国图书库联网
http://book.tsklw.com/books.php?k=c&dh=780743740
26、济南思之源教育书店
http://www.sizhiyuanbook.com/showproduct.asp?id=10218
27、读买书网
http://www.readbuy.cn/products_6817646.html
28、济南绿叶教育书店
http://www.lvye365.cn/?mod=goods&do=display&id=5222&sid=9ad912855698a6d05a04b69b141dc098
29、文轩网(四川成都)
http://www.winxuan.com/product/1200066845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23:35:02 | 只看该作者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23:35:25 | 只看该作者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06:11:30 | 只看该作者
仁爱中学开展“争做幸福教师”暑期主题读书活动


                                                             /


   在去年成功尝试的基础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今年继续开展“读自己爱读的书”暑期读书活动,并结合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的工作目标,确定本次暑期教师读书活动的主题为“聚焦专业成长,争做幸福教师”。
    早在6月初,学校教科室就围绕本次读书活动的主题推荐了6本优秀的图书,源创图书有两本入选。其中,源创图书出版的、获得全国最佳畅销书奖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广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源创图书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的作者郑英,1978年出生,已连续7年当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并被评为“2011感动杭城十佳优秀教师”,获得“2011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称号。这么一个年轻的草根教师的成长经历对一线教师们肯定会有很大的启发,因此,教师们选择这本书的人数最多。   
    ……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读书的效果,学校教师读书社已邀请《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的作者郑英成为仁爱中学教师读书写作群的“学术外援”,届时将通过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化阅读效果。


     本文转载自http://www.zhedu.net.cn/bencandy.php?fid=31&id=26542,有删节。)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5a3e701014t7c.html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5a3e701014t77.html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00:53:53 | 只看该作者
1、且行且读且思——本人2012年读书写作主题帖
http://club.shuren100.com/thread-100718-1-1.html
2、十年磨一剑——《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交流帖
http://club.shuren100.com/thread-100728-1-1.html
3、这些年我读过的书
http://club.shuren100.com/thread-100759-1-1.html
4、“读书种子”推动“全员阅读”——仁爱中学读书帖
http://club.shuren100.com/thread-100771-1-1.html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5:56:2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科研的“信度”缺失直露自身“软肋”
张骏乐

  
(文载《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第4期)


近年来,许多同志针对当前教育科研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评,如,李莎“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周建国“中小学教育科研:我们有话要说”(《教师之友》2005年第4期),易海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误区及对策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4期),郑金洲“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八大问题”(《人民教育》2007年第7期)等。本文则试图从当前教育科研信度缺失这一视角,寻找教育科研自身的原因,即教育科研先天存有的“软肋”,并就如何规避“软肋”,重建教育科研信度提出改正的建议,以促进教育科研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在“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中的作用。
一、教育科研信度缺失透视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教育科研持有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对教育科研丧失了信心,这主要源于教育科研信度的日渐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动机信度的缺失。
从教育科研的本意来说,应该有两大作用,一是科研兴校,即内求发展,主要是指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二是科研名校,即外树形象,主要是指通过教育科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学校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今天,不少学校和校长忽视了教育科研的“兴校”作用,而过度强化了教育科研的“名校”作用,致使不少学校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了很多奖项,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而仅仅成为学校追名逐利的工具。
2.研究过程信度的缺失。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而言,研究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不少教师正是在课题研究中获得了专业成长。但是,受研究动机功利化的影响,不少学校把教育科研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立项和结题上,而最重要的研究过程却往往被忽略,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课题“立项后束之高阁,结题时旧话重提”的反常现象。于是,近两个
月的暑假往往成了课题包装的“黄金季节”,不少学校的笔杆子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闭门造车”,或者干脆请几位“枪手”直接操刀完成结题报告。
3.研究结论信度的缺失。
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探索,一种尝试,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即便取得成功,一项课题研究也不能解决学校所有的问题。但是,目前在为数不少的研究报告中,溢美之词充斥其间,一项课题研究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破解了学校存在的所有问题,如学生全面发展了,教师专业成长了,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了,甚至学校某个奖项的获得,也是课题研究使然,使课题研究脱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助长了无限拔高甚或杜撰研究结论的不良风气。
4.研究鉴定信度的缺失。
在现行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下,不少课题的指导者、鉴定者和评审者往往为同一主体,致使课题鉴定中“权钱交易”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此,学校化钱看中的是指导者、鉴定者和评审者三位一体的身份,而专家收受钱物之后售卖的权,则是一纸“好话说尽”的鉴定书和评审时刻举足轻重的话语权。于是,到了课题评审的节骨眼,不少学校纷纷请专家赶场子鉴定,甚至出现类似2007年陕西省林业厅邀请研究田鼠、金丝猴的教授、博导鉴定华南虎真伪一样,参与某化学课题鉴定的“专家组”里竟没有一个是学化学专业。
5.研究评审信度的缺失。
课题研究评审本应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但目前评审中的反常现象比比皆是,表现为:一是课题评审的组成人员中行政官员比例过高,如某市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共27人,其中行政人员17人,占62.96%,科研人员10人,仅占37.04%,因而,行政官员(有些本人就是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领衔的课题往往能获得较高奖项;二是集中评审时间仓促,一般评审都是在两、三个小时内,各个组分别看阅、评审40-50份课题,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对这么多课题研究的优劣作出评价,实在有“草菅人命”之嫌;三是评审上“按需分配”的潜规则,即对于亟待参加省一级重点高中或重点职高评审(复评)的学校,或急需参加高一级职务评审的某些人,不管其课题内在质量如何,往往在课题评审时予以倾斜。
6.研究推广信度的缺失。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课题结题就束之高阁了,如能获奖则上上大吉,不能获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很多获得高规格奖项的课题成果并没有转化为应有的教育生产力。如某校曾两次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但是,并没有在全校推广和应用,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归课题研究,学校工作归学校工作,好像是两条平行的铁轨,永远不可能有交点。花了很大精力完成的课题,在取得成果以后,就连自己也懒于推广应用,不能不说是教育科研的悲哀。
二、教育科研“软肋”存在分析
我们认为,近几年来上述在自然科学不可能出现的信度缺失,却在教育科研蔓延滋长,愈演愈烈,这与教育科研自身存在着的先天不足——“软肋”,即研究过程的不可重复性,研究变量的不可控制性,研究数据的不可量化性,研究结论的不可失败性,研究评审的不可确定性,研究成果的不可推广性等紧密相关。对此,如不加以规避,将极大地降低教育科研的信誉,而使其走向自身的反面。
1.研究过程的不可重复性。
自然科学的同一研究过程,不会因研究主体、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而显示出研究过程的无限重复性,这正是它的信度之所在,如伽利略的自然落体实验。而教育科学同一研究过程,却会因研究主体、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很难再现它的重复性,因而它的信度理所当然要受到质疑。
    2.研究变量的不可控制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不仅对自变量如温度、湿度、速度等可以进行控制,而且对无关变量也能实施有效的监控,从而准确地反映出应变量和自变量的真实关系。而教育科学研究不仅很多的自变量难以控制,还受到无关变量无时不刻的干扰,因此,研究所得的应变量,究竟多少来自自变量的作用,多少来自无关变量的影响,研究者不得而知,使研究的信度大打折扣。
    3.研究数据的不可量化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数据,如距离、重量、时间等都是可以量化的,因而能够精准地确定后测和前测之间的变化,而教育科学研究的数据,如情绪情感、个性特长等都是难以量化的,前测与后测时,会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研究的成败与否,成功的大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操作。
    4.研究结论的不可失败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因为种种原因,会遭遇多次的失败,它的研究结论一是一,二是二,无法修正,更无法造假,而教育科学的研究却无往而不胜,研究一个,成功一个,谁也没有见过失败了的教育科研,而一项从不会失败的研究,恰恰表明了它的信度的缺失。
5.研究评审的不可确定性。
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评审,或者以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为依据,或者以理论突破对本研究领域的提升为参照,有着比较“刚性”的尺度,在评审过程中一般比较容易取得共识,评审结果也少有争议。而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审,由于评审标准——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等指标难于把握而往往弃之不用,倒是评审人员个人的专业、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在评审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使评审结果经常出现“见仁见智”的情况。因此,某项研究在教科系统未获奖的,在教研系统可能获得一等奖;某项研究在县(市)、区获二等奖的,而在大市却可能获得一等奖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
    6.研究成果的不可推广性。
应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是需支付转让费或专利费的,因为成果的受让者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教育科研成果放在那儿,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推广。为什么?综上所述,就是这项成果究竟有多少含金量,究竟有多少“忽悠”人的水份,即是说,这项成果到底有多大的信度,人家心存疑虑。
三、教育科研信度提升策略
今天,教育科研信度缺失的现实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不满和非议,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滋长,原本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宗旨的教育科研,就会成为劳民伤财的“造假”工程。因此,为提高教育科研的信度,还原教育科研的本色,必须正视其自身的软肋,并自觉地加以规避。
1.选题应可行,变量须可控。
目前教育科研中倍受指责的就是重立项和结题,而轻研究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两头,轻中间”。其实,立项和结题只是一个形式,其实质在于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出了什么,这就必须面对选题这一现实问题。由于教育科研过程的不可重复性,也就是说,你的研究过程他人既无法复制,也无法验证,于是你的研究过程的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的可行性。对于研究者而言,教育科研的选题应是结合学校实际,量力而为,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不管选题是否符合学校实际,也不管自身是否有能力承担该项研究,而一味追求课题的“新奇”和“高档”,这样只能使课题研究胡编乱造,而毫无信度可言。
同时,由于教育科研中,很多的自变量具有不可控制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可控制的自变量应尽可能地予以规避,并最大限度地制约无关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从而客观地反映应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2.数据应可靠,结论须可证。
对于很多研究来说,都要涉及研究数据。一般来说,研究者总希望看到后测结果比前测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后测结果反而比前测差的情形。这样,研究者就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面对,查找原因,寻求对策,切不可像时下有些研究者一样,反正研究的数据不可量化,就随意地对数据进行调整、修改,直至符合自己的需要为止,从而虚构出一个永不言败的结论。
同时,研究者在概括研究结论时,一定要摈弃研究结论不可失败的心理暗示,实事求是地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会在后续研究中,坚持真理,纠正谬误,使课题研究真正取得实效。
3.评审应可信,推广须可用。
针对当前教育科研评审不可确定性的现状,教育科研成果评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感到,首先,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打破课题指导者、鉴定者、评审者“三位一体”的不合理体制;其次,要坚持评审的科学性,除了应把评审权交给以教育科研领域的专家队伍为主体的评审机构外,还应采用盲评和分类评审等尽可能提高科学性的方法;再次对于获奖的课题,除了必要的公示外,还应对获得高级别奖项的课题,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答辩,进一步检验课题研究的真实性。
同时,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必须慎之又慎,应该让确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起到一种辐射和引领作用,而在目前不少课题研究存在造假掺水的情况下,硬性去推广一些所谓的课题研究成果,难免会让学校出现“邯郸学步”的尴尬。
当然,提升教育科研的信度决非“毕其功于一役”那么简单,而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学校领导和广大一线教师切实转变观念,主动规避软肋,真正把教育科研作为“兴校、强师”的利箭,使之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作者单位: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21:33:23 | 只看该作者
对话体批评:一种挖掘文学现场的工作

王德领
  当前的文学批评,说实话,还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几十年前鲁迅所批评的"捧杀"和"棒杀"依然存在。一味的无原则的颂扬,一味的为了出名而专对名人的"当头谩骂",成了欲出风头者一举成名的手段。这种浮躁的心态,带有左翼文学、"文革"造反情结的余绪,使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特别是在金钱操纵下的各种作品研讨会

和新书推介,是出版商、利欲熏心的评论家、心态浮躁的报人等多方共谋下的产物。而学院派的批评家,并不一定真正懂得作家的创作,他们阅读翻译成中文的半生不熟的西方理论,再用这种阅读得来的一知半解去分析中国文学,写出的所谓学术论文,成了一种新八股,除了用来评职称、唬学生之外,很少能够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而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美感的文字,例如《文心雕龙》、《诗品》,文辞都很优美,是真正的艺术品,可以作为诗来读。就是到了近现代,文学批评的魅力依然存在,例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本的把握非常准确,批评不但切中肯綮,而且文辞绚烂至极,简约而丰富,具有大家风范,让我们感受到汉语光芒的照耀。而现在的文学批评呢,我们不禁汗颜有加。
  面对当前文学批评的困境,我觉得不妨做一些对文学现场的挖掘和清理工作。我始终有一种愿望:提供一种最为切近作家的观察角度,一种较为客观真实的视角,这既是一种资料性的对文学现场的保存,又是一种建设性的对批评和创作做桥梁式的沟通,同时又是观察作家作品的最切近的方式。
  其实,目前文学批评的弊端之一就是离开了真正的文学现场。离开了文学现场,批评就会变得轻浮,不真诚。谩骂、商业广告、八股文都缺少真诚的批评品质。对于诚实的批评来说,完整地再现文学的现场尤为重要。再现现场的方式不一而足,可以是资料考据式的,如陈徒手先生的《人有病,天知否》;可以是口述实录式的,如各种当事人的回忆录;也可以是作家与批评者建设性的对话式的。这几种方式都有一种现场感,不空疏,不八股,脚踏实地,本着一种求实的态度,没有可疑的布道的滥情,也不会有沦为西方某时髦理论的注脚之嫌。这种现场可以说是一个个的点,点多了就会连成面,就会使我们对以往的文学和当下的文学有一个丰盈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连着筋骨和血肉的,而非干枯的。我觉得,这是在写作一种"大文学史",这种"大文学史"以其细节的丰盈、汁液的饱满、生命的蓬勃复活了既往的文学,再现了当下的文学,嘲笑了目前种类繁多却大同小异的狭隘文学史。
  由于做文学编辑的缘故,使我对作家的观察较为真切。我熟悉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熟悉他们人性中的伟大处,也熟悉他们的弱点甚至卑琐处。在我的眼中,当代作家、作品都是丰盈的、原生态的。我目睹了他们作品的写作、出版、被读者接受的全过程。在许多职业批评家那里,作家仅是一个符号,作品就是印装好的书籍。而在我那里,作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人,作品是作为动态的而非静止的过程存在的,从最初的有着许多错别字和病句、甚至篇章结构都存在问题的草稿,最终变成了有着漂亮封皮的雅致的艺术品--一个或华丽或朴素的纸上建筑。作为编辑,与作者一道,参与了一个作品的诞生,做的是催产的工作。曾经有一位著名作家对我说,我不看重评论家的意见,却重视资深编辑对作品的判断。他说除了作者之外,编辑对作品最有发言权。一个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可以忽略评论家的评价,却不可能不重视编辑的见解。因为一个有品位的编辑,眼光是最"毒"的,作品的不足之处可谓无所遁形。正是编辑与作家的这种天然的联系,他所处的独特的现场位置,因此,他与作家的对话,往往能够抵达问题的核心部位。
  在众多的再现文学现场的方式之中,我更倾向与作家对话的方式。对话实际上是一种交流,是作家和提问者的双向交流。对话是一种古老的文体。记得王充闾先生曾在一篇访谈中说,在西方历史上,对话体是最早出现的学术语体,而在中国,一部《论语》其实就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集。思想往往产生于对话人之间语锋的碰撞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话有一种现场感,谈话双方冲口而出,无所顾忌,率性而为,所谓口无遮拦是也。对话是口语体的,而非深思熟虑的书面文章,再宏大的理论,再严肃的叙事,一经诉诸人的喉部发音,即成为最为感性的存在。可以说,文字是干枯的,对话则是肉质的。对话比个人写在纸上的文字更能逼近真实,因为谈话者要面对对方的眼睛,面对诚实的注视,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相知多年的朋友时更是如此。一个对话稀少的年代一定是一个思想贫瘠的年代。"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中,对话的缺席反映了当时一元化政治对话语的压抑,因为"祸从口出"、因言获罪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反右运动中天真的知识分子大都是因斗胆议论时政,中了引蛇出洞的"阳谋",从而被划为右派的。那是一个"噤声"的时代,几近于知识者人人自危,"道路以目"。改革开放以来,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声音"是一个广受知识阶层推崇的词语,众声喧哗,话语狂欢,一时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这是当前对话发生的语境,也是我们展开各种对话的前提。
  目前报刊上流行的对作家的访谈,往往是一些记者写就,许多流于肤浅,不深入,有点儿小儿科,这倒是让我们对作家本人的学识发生了疑虑。其实,问题出在访谈的提问者一方。在访谈中,人们往往认为提问者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是一个被动的提问符号,于是在许多访谈中,提问者甚至连署名权都没有,其实提问者的作用非常重要。他往往控制话语的方向,直接关系着回答者话语敞开的方式、话语的流量大小甚至话语的质量高低。虽然处于客体地位,但是由于他具有良好的中外文学素养,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对作家本人及其创作有着丰富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他也会取得和采访主体一样对等的地位,他的提问会带有预先设定的"意图",有着一种"前理解",其实这种提问也是和作家的一种交流,一种灵魂深处的对话。正是提问者的"问题意识",才使得作家将自己流散的思绪聚在一起,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一个精彩的提问往往像一道耀眼的闪电,将作家头脑中深幽而丰富的世界照亮。如果用一个比喻,一个问题好比是向一池深潭投去一枚巨石一样。交流和对话的结果,产生了精彩的对话体批评文章,而这篇文章其实是由对话双方共同完成。
  弗洛伊德说,文艺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对话所解决的,就是一种解梦的工作,或者说是为未来真正的解梦者提供解梦线索的工作。作品是作家在纸上构筑的建筑,对话(提问者)所关注的,是建筑者本人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的是在这些艺术品的建筑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什么隐秘的事情发生了,又有什么幽暗的隧道引领我们走到一个不为所知的谜一样的所在。于是,丰富的细节产生了,提问者和作家双方的音容笑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声音"化为文字,精神的薪火就是这样燃烧起来的。
  莫言在自己的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中说,作家写作散文时"常常忘了掩饰,所以就更容易暴露了作者的真面孔"。如果说小说是作家戴着面具写作的产物,作者是隐匿的在场,而散文则是一个本真的作者心绪的自然流露,作者的真面目暴露无遗。而对话则更进了一步,是作家的灵魂连同提问者一道和读者赤裸着相见了。这也是我最为看重对话这种批评形式的关键之所在。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14:01:45 | 只看该作者
刘波:享受健康美好的教师文化的滋养


    写这篇文章时,刚刚收到2012年第12期的《教师月刊》。按惯例,这期杂志是一个年度盘点,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期杂志还隆重推荐了6位年度教师。这些年度年度教师并不是教育界的大腕,而是在各自的领域里有一定的影响,值得教师们去关注,去品味。
    说起来,我是《教师月刊》这份年轻的教育刊物的老读者了。《教师月刊》自20097月份创刊以来,我就一直订阅。我不仅自己订阅,还把她纳入学校的教师专业报刊征订推荐目录,第一时间推荐给本校的教师订阅,让更多的同事能享受健康教师文化的滋养。
    由于自己是“大夏书系”的铁杆粉丝,于是“大夏书系”团队运营的《教师月刊》自然就成为自己关注的教育刊物了。从创刊号开始,《教师月刊》就“卷入一线教师日常而真实的职业生活,分享优秀教师支起事业高地的独到经验,集合方家学者回应现实、启悟人心的灼见真知,钩沉教育史卷风烟缠绕、历久弥新的生动语词,整合可以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学术成果……”的确,《教师月刊》就这么一如既往地走下来了,并且不断提高办刊的品位。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教师月刊》创刊号封底上的一句话:“从今天起,大地多了一份教育杂志”。当然,对我而言,从那时起,就多了一份可以好好品读的优质教育刊物。因为有着“大夏书系”的卓越作者团队,所以,《教师月刊》就有了优质的作者队伍。当时,创刊号上就有窦桂梅、华应龙、程红兵、钱理群、余映潮、于永正、闫学、吴非、李希贵等名家的作品,读来真的爽心悦目。
    我觉得在众多的教育期刊中,《教师月刊》“暑期读本”和“年度教育专号”是“拳头产品”。从2010年暑假开始,《教师月刊》先后推出了“教育人文读本”、“教师专业素养读本”、“儿童研究读本”等三个暑期读本,为教师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儿童(学生)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从中受益匪浅。
    而每年的“年度教育专号”,通过对当年教育热点问题的盘点和回顾,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认识当前的教育现象,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判断力,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以2012年的“年度教育专号”为例,除了推出“年度教师”外,在“年度关注”中关注了“莫言与教育”,在“年度报道”中盘点了“大众媒体视野下的中国教育生态”,在“年度纪念”中纪念了引起全国关注的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在“年度照片”中关注了“诚信中学生”、“孝感吊瓶班”、“孔融让梨我不让”等教育热点问题。
    20114月,我在江苏常熟见到了《教师月刊》主编林茶居先生,他对编刊物的严谨态度让人感受到一份优秀教育刊物背后的“编辑团队”的用心。
    20129月,我还有幸成为《教师月刊》的作者。我策划了一次阅读北师大檀传宝教授的“有效德育”书系的活动,邀请另外两位省内同行一起参与,并在《教师月刊》上刊发了《为什么需要“德育专业化”》一文。
    相信在《教师月刊》“建设健康、美好、有专业理性的教师文化” 的办刊追求中,作为好读者的我会加快成长的步伐。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06:38:53 | 只看该作者
领跑教师读书的教育潮人  2013年05月14日  作者:王艳芳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刘波著,宁波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初识刘波老师,是因为2011年我俩同时作为教师读书的推广人被邀在《中国教师报》做了一期关于教师读书的访谈嘉宾。前不久,我们又一起在《中小学德育》的“阅读让教育更美好”的专题策划中“见面”了。这或许都缘于读书这件美好的事吧。
  刘波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刚出来的时候,我就认真阅读了,从中也收获了许多。他的这本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书,给了渴望成长的一线教师许多的启迪,也很受教师们的好评。最近,他的这本书又修订出版了。
  羡慕刘波,毕业于浙江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一毕业就高起点,遇到那么多的良师益友,他无限热爱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给他提供那么宽敞的舞台,让他心无旁骛地搞教学研究。《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做专业刊物的“博览者”》、《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做心怀感恩的“有心人”》。从书中七章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刘波是那么勤奋地读书、反思、写作,终于成就了累累的科研成果。
  我很钦佩刘波,他研究教育报刊杂志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他都随时关注征稿信息,随时掌握教育热点,他好像是个论文获奖专业户,而且还把报纸杂志保存得那么好!令我这样的女子汗颜。
  在一般人眼里,教科室主任是个可忙碌可清闲的中层岗位,但我认识的上海交大附中的仲丽娟老师和刘波老师都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特色,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刘波用他的勤奋和聪慧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刘波不放弃每次学习的机会,哪怕是自费去学习;他舍得为买书花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我还自诩自己很喜欢买书,但比起刘波我还差一大截呢;刘波很懂得“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道理,他追随教育专家学者,为自己的成长助推。央视八套的电视剧《潮人》讲述几个年轻的清华大学生当村官的故事,给我许多的思考。看了刘波的书,我突然觉得刘波就是我们教育界的潮人,他有年轻人的智慧和闯劲,有足够的热情和真诚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因此也收获了那么多。
  刘波把学校的读书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他用热情和真诚唤醒仁爱学校许多热爱读书的种子,发挥种子效应,学校的读书活动蓬勃开展,他的仁爱学校读书群汇集了全国许多知名教育大家和教育名师,还有众多教育媒体的编辑老师,作为他们的学术外援。“借用别人的脑袋来读书”刘波算是做到了极致。他精力充沛地像个上足了弦的马达,每天上网打理论坛、QQ群、读书写作,他好像有不竭的动力。
  最令我佩服的是刘波乐此不疲地向书友、网友们推介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读书社,甚至还遭受到有的朋友的误解,但他还一如既往,我想他就是宁波仁爱中学最好的形象代言人。看着他,我就想起那个经典的故事《四美元和董事长》: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一个小职员,他在外出吃饭签单的时候,总要在自己的名字下面再写上“标准石油每桶4美元”。写信或者在需要他签字的收据上,他也一样,照例要写上这几个字。同事们知道后都笑话他,叫他“每桶4美元”。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后,说:“竟有这样的职员为宣传公司而努力,我一定要见见他!”他邀请这个小职员一起吃晚饭,听他谈对公司未来发展的设想。后来,董事长退休了,这个当年被职员们嘲笑过的“每桶4美元”被任命为新的董事长,他就是阿基勃特。
  刘波和那个阿基勃特一样他把对学校的热爱深入到了骨髓。在我心中,刘波就是仁爱学校,他是仁爱中学最佳的形象代言人,仁爱中学有刘波这样的老师太幸福了!
  今年4月,刘波老师被《中国教师报》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爱读人物”,这对他来说是实至名归的。相信大家可以从《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中找到他成长的“秘笈”。(作者系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教师王艳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48 , Processed in 0.1131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