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 ◎ 董存丽 董存丽,笔名董镕,女,彝族,籍贯云南楚雄,大学文化,林业高级工程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州第九届政协委员,1994年西南林学院毕业,1995年起在各级刊物发表文章400余篇,其中散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省、州森林文化艺术奖及文学创作奖,主要作品有小说专集《女儿不出嫁》;散文专集《踏舞天堂》等。楚雄州进步文学青年,现供职于州林业局。 童年趣事 农村孩子的童年,较城里的孩子有趣得多。我的童年在欢乐与劳作中度过,虽然比较辛苦,有时甚至伴随着泪水,但它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深深怀念。童年里,我们主要的劳动就是打柴、放牛、割草、捉泥鳅;主要的娱乐是洗澡、挤榨油、抓小偷、摸瞎子、跳香炉、老鹰抓小鸡、玩泥巴、抓石子、扎水坝、打平伙等。我们的劳动和娱乐没有明显界线,许多劳动中都饱含着乐趣,一点乐趣都找不到的劳动,哪怕再轻微,在孩子们眼中也苦不堪言。 打 柴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干得最多的劳动要数上山打柴。那可是件既磨练人的意志又挺有趣的事。尽管山高路远,坡陡箐深,但能和小伙伴们一起,背着花篮,提着大刀,向山顶进发,那蓝蓝的天空,漫山的鲜花,淙淙的流水,空谷的回音,叽啾的鸟鸣,清新而凉爽的山风都会令人流连忘返。不同的季节,山上有不同的景色。我们到山上打柴,因为山箐里有狼、豹子、大蛇、还有螫人的蜂,所以单独是不敢进山的,总要约几个小伙伴同去,并由一个大一点的带队。如果这个领队的人心眼好,就会照应所有和他一起进山的小伙伴;如果这人可恶,就会有意撇下其中的一两个,不是年龄最小的就是走得最慢的。 有一次,我下午放学后和一群小伙伴到山上打柴,领头的叫宝儿,他是个大我五岁的男孩,平时就有些霸道,总爱欺负弱者。那天,我的篮子底通了一个窟窿,才从龙箐里出来,篮子里的松球就一路的掉,我边拾松球边着急地追赶宝儿他们。可宝儿见我追不上他们,也没让大伙歇气(平时都是上通龙箐口就歇气的)将就等等我,反而催促大伙快跑。在他的带领下,大伙一溜烟跑得精光,把我远远地甩在后边。眼看太阳就要落空了,我也不敢再拾掉地的松球,一个劲地追赶他们。可我一跑,松球漏得就越发利害,才追了一截,我篮内的松球就漏了许多。我只好停下来,折几根小树枝往漏的地方插进去,然后快步前行。很快,太阳落空,夜幕悄悄降了下来。而我,才走到令人害怕的大花坟处。山风呼呼地吹着,几只乌鸦站在坟头叫唤,身后仿佛还有一群厉鬼在追赶着我。恐怖将我全身笼罩,泪水在眼里打转,但我不敢哭。听大人们说,晚上路过坟地时,鬼听到谁家的小孩哭,就会从坟墓里爬出来将他背走。我也不敢看那高高的坟头,更不敢再捡掉地的松球,只是加快速度,一个劲地小跑起来。后来,我咬着牙,翻过了常有豹子出没的豹子洞坝和埋葬未成年人的小人坟处。天全黑了,我更加害怕,背着松球拼命地往家的方向赶。终于跑到黑泥坝了,那宽宽的坝埂,黑漆漆的坝水,冷冷的寒风都令我颤栗。这时,隐约能见到我们村的灯光了,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远处传来我姐喊我的声音,我伤心地大哭起来。我伤心宝儿他们不等我,把我一个人丢在后边;我更伤心从来没能像其他小伙伴一样,背过一只合适的花篮。我背柴的所有花篮不大就小,篮子底掉了,也只能缠上几根山草绳混着背,经常漏柴,所以我老是跑在别人后边。姐姐来到我身边,背上我的柴,牵着我的小手,安慰我几句,我们就愉快地回家了。 从那以后,我就不爱和比我大的人一起去打柴了。我的胆子也渐渐大起来,我开始自己率领一群小伙伴下龙箐。我们谁也不欺负谁,都是一起打柴一起装柴,一块回家,其间无论谁出现意外情况,我都会让大伙停下来歇气,自己跑去帮助他们处理好,再一起赶路回家。 自己率领小伙伴打柴的感觉真好。我们只是下龙箐时谨慎一些,找柴时不敢大声说话,不敢跑散了。出龙箐时不敢歇气,必须一鼓作气走出龙箐。只要一出龙箐口,就可以放松一下,休息一会儿再继续赶路。待归家的路走了一半后,大伙就可以多休息一下。跑累了,放下柴,踏踏实实地躺在草地上,看看天上千姿百态的云彩,听听小鸟的鸣叫,嗅嗅盛开的花朵,再扑上几只蝴蝶做标本。渴了,捧几口山泉水喝喝;热了,脱下鞋子到溪水里跑跑,那才惬意!有时,还可以到坝稍捉几条鱼,用山草串起来,挂在扁担上挑回家。 自己带队伍就免了与大人一起去打柴的种种烦恼。大人们总是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歇气时,刚坐下一会儿,就催命鬼似地喊着往家赶。一趟柴打回家,第二天还觉得累。打柴回家的娃娃,大人们都挺心疼。一个小孩每天只要到山上打一趟柴回家,那半天的时间就不必再干其他劳动。那时就可以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个痛快。 又有一回,我的小伙伴们都不在家,我又和宝儿他们去打柴。刚出龙箐口,宝儿就招呼大伙歇气,然后他们就钻入密林中找菌子去了。我只在附近转了一圈,就绕回我们的花篮边,一种报复的欲望涌上心头,我忍着剧烈心跳,抱了两个不太大的石头,扒开宝儿的柴,把石头分别放进他的花篮里,然后再把柴放还原位,打整妥当后,就去追宝儿他们。待宝儿重新挑担子上路时,他说他的担子好像比原来重了,我们谁也不支声,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赶。我心里既害怕又高兴。我怕宝儿发现我在他的花篮里捣鬼后会揍我,又高兴终于能报他那次带队时,撇下我不管,让我害怕都不敢哭的仇。 一路上,我强忍着笑,跑在队伍的最前列。又到了黑泥坝,宝儿的母亲来接他了。他母亲接过担子后,直夸宝儿的担子重,柴挑得多。 后来,我听宝儿的妹妹(她当时和我玩得最好)说,她母亲为宝儿倒柴时,发现宝儿的花篮里有两个石头,她气坏了,说宝儿不爱惜家什,故意挑些无用的石头哄骗她,便不由分说地赏了宝儿两大棍,那天下午,宝儿连饭也没得吃。听完这些后,我高兴极了,忙撒个谎,撇下宝儿他妹,独自跑到大伯家的小院里大笑。笑够了,静下来时,我又觉得心里难受极了。我只是想让宝儿尝尝挑重担走在最后的滋味,没想到他母亲会打他,我渐渐后悔起来。此后,我再也不恨宝儿了。见面时,忙叫他“宝哥”。 岁月在悄悄地流逝,伴随着打柴的苦与乐,我们都渐渐长大。 放 牛 在农村,放牛也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任务,它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限乐趣。每逢星期或假期,约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带点干粮,赶上一大群牛,到离村七、八公里外的山上、水草丰美的地方,任由牛儿啃草喝水,我们找个炎凉的地方就可以疯玩了,打牌、吹牛、吃零食。玩够了,拍拍一身尘土,再跑去看看牛在什么地方。 冬天去放牛,如果太阳不出来,大伙会把牛赶到背风处、有水的小箐里。然后几个小伙伴约拢,找一大堆干柴,烧个大火,伸出冻紫的小手,把一身烤暖和,再把带去的粑粑、饭团等拿出来烤黄后分着吃,那滋味美极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去放牛,那漫山的鲜花让你目不暇接,小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哼,我们闹得就更欢了,遍山遍野地去找鲜花、摘野果。出菌子的季节,大家都忙着找菌子,比比谁找的菌子多,谁找的鸡枞大,那时,放牛娃就成了采蘑菇的小姑娘,大家背着小背篓,争先恐后地往前赶。 记得有一次,我们发现了两大片鸡枞,大家的小背篓都装满了,丢了又觉得可惜,我们就用山草把它串起来,但串几串后就没兴趣再串。看看天色早,不知是谁提议烧菌子吃,恰巧那天有个小伙伴带了一小包盐巴,我们想试一下哪种菌子烧出来最好吃,就把杂菌子翻出来归一堆,逐一的烧。烧出来的菌子可真香啊!我们都吃了许多。后来,可能是菌子中毒了,我们都觉得难受,头昏眼花的。归家时,我们无精打采地跟在牛后边,一路上,谁也不说话。我们先前用山草串的鸡枞一路路掉着回家,谁也没有心思捡,小背篓里的也歪歪斜斜地掉了一些。我迷迷糊糊地回家后,听到母亲喊了我一声,接下我的小背篓,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后来,听说我那天回家后就不醒人事,是母亲把我背到公社医院抢救的。我那天帮人家放的牛丢失了三头,其他小伙伴放的也丢失了几头。几家的大人没来得及吃晚饭就赶到山上,翻山越岭地找,硬是把丢失的那几头牛找了回来。 此后,大人们就不放心我们一群小孩子去放牛了。每次去放牛,总有一个讨厌的大人领着我们,不停地吆喝,“不准这样,不许那样”地管束着,我们对放牛的兴致也消减许多。 捉泥鳅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这首捉泥鳅的歌,是上初一时老师教的,它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时常想起童年捉泥鳅的情景,那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泥鳅的嘴小小的,嘴旁还有两根胡须,身体圆鳅鳅的,尾巴有点扁,脊背青黑色,身上粘乎乎的,浑身是肉,常钻在泥巴里、草丛中或河堤边,这家伙可狡猾啦,捉住它时,稍不留神,它就能从您指缝里溜走。所以我们总结捉泥鳅和鱼的经验是:“松拿泥鳅,紧拿鱼”。 我读小学期间,只要一有空,就会约上几个小伙伴,拎一只小桶,拿一只小粪箕,欢天喜地地去捉泥鳅。我们村的池塘、小河、秧田、水沟里,都留下过我们幼小的身影。每年的六、七月份是多雨的季节。有时,雨一下就是七八天、十天,忽大忽小,时紧时慢。下得田埂倒塌,河埂漫边,满路泥泞,下得人们心烦意乱。一场大雨过后,村民们总是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忙着到田里挖沟排水,看着被淹没的庄稼,满脸愁云。我们小孩可不管这些闲事,只知道大雨过后,河里有活蹦乱跳的泥鳅和鱼虾,把它们捉回家清洗干净后,放点香油,再撒点盐巴煎出来,香喷喷的,那可是人间少有的美味。 我们村的小伙伴是最爱和我凑到一块捉泥鳅的,多时七八个、少时三四个。凡到鱼和泥鳅多的地方,我总是把大家组织起来,兵分几路分段包抄,直到闹完整条沟或整丘田为止。最后又把捉到的鱼和泥鳅清洗干净后归拢,按人头平分,待小伙伴们都满意地领走自己的一份后,我才拎起最后一份,愉快地回家。在捉泥鳅、捉鱼的过程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上初中后,与我一起玩的小伙伴们大都在小学升初中时没考取就回家种田去了。而我只有放星期或假期才能回家,我们一起捉泥鳅的机会越来越少。加之我们已渐渐长大,姑娘家去捉泥鳅是要被人笑话的。家里的大人也常念叨:“捞鱼摸虾,耽误庄稼”,我也就不再去捉泥鳅了。 洗 澡 我记忆中的童年,山巍峨地环绕在我们坝子周围,水清清地沿着村子四处流淌。村子里的坝水永远是湛蓝湛蓝的,青得让你想去捧几口喝喝。春风一吹,小坝周围田内黄黄的油菜花大片大片地向人涌来,加上蜜蜂嘤嘤嗡嗡的歌声,那才叫热闹。夏天,秧苗在田里发绿时,我们几个好玩的小姑娘就会约齐了偷偷地溜去坝里洗澡,而那时,深深的坝水常将人淹死。父母亲常说:“水火无情”,小孩子家不准去洗澡,小姑娘更不许沾水边。所以每次小伙伴们约去洗澡,都要神神秘秘的,有时还要打暗语,那情形仿佛电影里地下党接头,只讲时间和地点,然后比一个跳水的动作,这样才能瞒过大人。为了如约去洗澡,小伙伴们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有的抛下手中的活,说要去问作业,有的背上花篮说要去找猪草,有的推说肚子痛要休息,然后趁大人不注意时就偷偷地溜到约定地点。我的父母最讨厌撒谎,所以我从来都是实话实说,我告诉他们我要出去玩一会儿。母亲是个慈祥的人,她通常会笑着让我快去快回。父亲可不大管这类小事,但他们都反对我们几姊妹去洗澡,所以每次小伙伴约去洗澡时我都不和他们细说。约好的时间到了,你不用担心有谁会不去,凡是约过的人,她们总会从田间地角、坝头坝梢神神秘秘、陆陆续续地钻出来,看看人都到齐了,说出各自溜出来的理由后,我们会愉快地大笑,庆幸能逃脱大人们的监控。接下来就是脱脱衣服,跳入水中,无所顾忌地嘻笑打闹,那欢乐劲,和过年差不多。我是最爱洗澡的人,也险些因洗澡丢了小命。 读三年级时夏天的一个中午,我一个人去割草,刚到田边就觉得热得难受,我走到坝边,看看左右无人,索性脱光衣服就跳进水里,可能是我跳得太猛了,刚跳下坝,脚下一滑,整个人就滑到了两米开外的深水中,只听水“卟通卟通”地往我耳朵里灌,我不由自主地往下沉。我想:这回死定了!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母亲的笑脸和几姊妹追逐打闹的声音,我想,如果我被淹死了,母亲和我的几个姐姐肯定会伤心的。因为她们平时总是百般呵护我,我决不能死。想着想着,我浑身来了力气,一个劲地乱扑乱抓,不知过了多久,我忽然抓到一条长长的水草,我拉着水草,一点脚尖,轻轻地被带回了坝边。我急忙上岸,迅速地擦干水气穿好衣服,无力地躺在坝埂的草地上。过了许久,我摸摸已晒干的头发,急忙背着空花篮脚瘫手软地回家。回到家里,可能是我的脸色吓坏了母亲,她没有责备我,只是问我是不是偷偷洗澡去了,我摇摇头又点点头。以后很长的日子里,我一直不停地咳嗽,那是被水呛的。半夜里,那种被水卷到坝中央,茫然无助的恐怖感觉时常把我惊醒。母亲到亲戚家找来獭猫骨头给我吃了几次后,我的咳嗽才慢慢地好了。 自此整个童年期间,我再也没有偷偷地去洗过澡。有时,禁不住小伙伴们邀约,我去了,也只是坐在坝边帮她们看衣服。实在心痒痒时,也只敢脱光鞋子,坐在坝边,把脚放进坝水里泡泡。 玩泥巴 那泥巴呀,实在好玩,只要用我们的小手,像大人揉面一样的搓揉好,揪下一团做成一个碗的形状,然后把它高高抬起,再把碗底翻回来往石板上一掼,只听“嘭”的一声,先前的碗底上烂了一个大窟窿,这时,在你前面“放炮”的那个小伙伴就得根据你“炮眼”的大小抠一团泥巴,用小手把它做成团,再展开成一个薄饼状的小块,补到你的窟窿上去,直到你满意为止。你赢了一块泥巴,该轮到下一个小伙伴了,她依照你的样“放炮”后,你也得心甘情愿地为她补“炮眼”。也有放“哑炮”的,泥碗砸下去后不会响,不需要补“炮眼”,这时,她的上一家心里感觉比吃了碗蜂蜜还甜,小嘴笑得合不拢,因为她不用输泥巴去为对方补“炮眼”。而这位放“哑炮”的小伙伴则会非常沮丧,待她为下一家补“炮眼”时,就极不情愿地随便抠一点应付。大伙明白她的处境,也不抓她的小辫子,就会愉快地接着轮下去。而这位放“哑炮”的小伙伴则无心再观看别人的表演,因为她得着手准备她的下一次“放炮”。 在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耍赖的人(输了不为她的下家补“炮眼”),下次玩时大伙就约齐了,坚决不要她玩。所以我们的小伙伴自小就养成了一种风格,输了就输了,决不耍赖。 哦!童年,难忘的童年,它使我深深怀念! 三峡游 ◎ 包 亮 包亮,原名周勇增,笔名:金匮笑笑生,为纪念他的母亲80华诞更名为包亮。对外身份为胶山居士、野花园闲人、江南秀才,江南书屋主人。1938年11月22日出生于无锡城东胶山脚下旗杆下周巷,1963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被分配到原无锡县卫生部门,在数十年的医疗卫生工作中,曾撰写了《无锡县血防志》,为无锡县的血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年,趁一次“公差考察之名”,从重庆乘轮游三峡。因为从四川去湖南走水道是最佳线路。当时去时虽不是旅游旺季,但朝天门轮船公司内购票却相当困难。中国人多是最大的特点,一到码头,不说人山人海,大厅内购票的人排成长队。当天票是买不到了,只能是隔日票。附近的旅馆业紧张,只能住在底下通道内。当然房价是便宜的。那时,只要晚上有一个铺位,已很满足了,谈不上有其他要求。 轮船是下午开的,我是买的5等轮位,只能在通道内坐坐。轮船上有席条铺在通道内,倒也挺不错的。既省钱,又方便。山城的夜景在岸上已浏览过了。夜市场在码头一圈,正是热火朝天。火锅很便宜,什么猪耳朵、猪鼻子、蹄、内脏等样样洒着油。在灯光照耀下,油是发亮喷香扑鼻,令你胃口大开,一顿下来,不满头大汗才怪呢!这是火锅的魅力,那时年轻力壮,能忍得住。川味的辣是出名的。我在成都,刚下车站,就在车站下一家小馆子内吃一盆牛肉炒大蒜,当时价只须5角。满满的一盆,又香又辣,吃得鼻涕眼泪直流,但感觉特好,浑身是劲。天府之国,名不虚传。那时,四川还未开放,好多东西还运不出去。商家的营销策略还处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马克思“资本论”里,关于“商品”这一概念,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在天那边呢!在这里我想起大革命家陆定一,在长征到达陕北后,想着翻译马的“资本论”,因战务繁忙,无暇顾及。我们对商品信息的感念如果同西方国家相比,那真要相差半个世纪呢。 船在航行,别有一番景象。船只可容纳900人,在长江里算是只大船了。到达涪陵时,船舶停在码头,游客在争相买榨菜。当时我还不知道四川榨菜的产地就在这里。我一问,才知道。可惜只买了几小袋,价格很便宜,一袋0.2元不到。一个陶瓷瓶也只要五元左右。到家后,两个女儿直呼好吃,责怪我为啥不多买点。那时我们无锡还吃不到涪陵的榨菜呢! 船在丰都鬼城停泊。岸上有商贩卖鬼神画片一类的物件,相当于现今的卡通一类,看上去顶好看。我幼年时,每到春节过年了,老爸总要到街上纸麻店内买回灶神、财神、门神以及关公等纸片画,看上去很神,也很和蔼、慈祥。幼小的心灵里会记住这些神给人类创造的幸福。那时到除夕几天前,小朋友都高兴异常,盼望过年。小学生已识几个大字,可在砖场上画龙点睛了。写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之类的大字(石灰浸水调成糊状),来祈求来年丰收。人一旦逝去,丰都就是幽灵的安息大本营。鬼城因此出名。如今丰都的一张名片,用鬼做商品,生意倒也兴旺。我想人活着时吆五喝六、耀武扬威,一旦离开人生大舞台到了冥冥世界,这大概算是归宿吧。活着的人有这样一种寄托,也是一种心愿,不必去追寻真的了。只要人们公认就可以了,信不信由你,你就是上帝。 船停泊了,大约在半夜时分。万县的山城灯火通明,我拾级而上,到山城走走。那时物价真便宜,一个大橘子0.2元,0.5公斤也就0.5元左右。巴山蜀水盛产柑橘,就是运销不出去。我买上1公斤,在路上解渴。大约在船上休息不多时,只听到引擎声徐徐响动起来,开航了。船长算好,从万县到奉节要行多少时间。凌晨天亮时,已进入瞿塘峡口了。10元纸币的红面图案就是峡口的景象。峡口原有暗礁“滟澦堆”,古诗上记载:滟澦大如猴,进塘不可游;滟澦大如龟,进塘不可回;滟澦大如象,进塘不可上;滟澦大如马,进塘不可下;滟澦大如鳖,进塘不可触。说的是水大、礁小,危险更大。古时都是木船,若舵手不知水的“流体力学”那就导致船撞人亡的悲剧。有经验的老船工,进峡口时,船头对准滟澦堆开,刚要抵上时,一个旋流抛向下游,顺流而下,煞是顺畅。要是遇上不习水性的新手,那就要演变成上述的悲剧了。 暗礁已在1958年时炸掉了,现今没有什么险境了。此时我还想起诗圣那宏伟的诗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三峡星河影动摇。”瞿塘峡长33公里(其中峡谷最险段为8公里),两岸均是悬崖绝壁,雄奇险峻,有“夔门天下雄”之称。从船边向上望天空,天好像一条大的缝隙,最窄处只有50多米宽。正是“众水会万倍,瞿塘争一门”。该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宁河口临江一侧峭壁千仞,宛如刀削。峡西端入口处,高数百米,宽不及百米如同门户,名“夔门”。杜甫在55岁时旅居“夔州”。作《秋兴八首》:“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晚年多病,知交冷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峡口到曲江头,相距遥远,诗中的“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近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可以想见,杜游瞿塘峡口的心境同我们今人游瞿塘第一门的情景,是天壤之别。我们是在思古幽情,观赏景色。时代不同了,我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长治久安的环境中带来无限的欢乐,而无任何悲凉沧桑之感。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经历千难万险建立新中国,又经过长达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虽走过一段弯路,但如今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景象。中华民族复兴了,也变得强大了。如今一些“发烧友”又在鼓吹“中国已是X号强国了。”在我看来,此话不能当真。中国共产党还面临最大的难点:台湾。两岸何时能统一?统一之时,才是强国之日。请君不要急躁,事物还在发展,朝好的方向发展是大趋势,小小的逆流也不可忽视。我期待在共产党执政100周年之际,能否两岸归一统。 游下去吧!话题又扯的远着点了。从瞿塘峡进入巫峡,景色又是不同了。巫峡12峰是瑶峡的天然屏障。巫峡是三峡中最为秀美的一峡。西起巫山县城东西的大宁河口,东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约40公里。西段称金盔银甲峡,东段称铁棺峡。巫山12峰中的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峰顶有一挺秀的石柱,宛若少女亭亭玉立,被人们视为神女化身。既然如此,在诗人、秀才的眼里就墨化飞笔生花了。说她天天与楚襄王晚间相会;大禹治水经过这里,她给以指点迷津;屈原投江时,她得以劝阻;昭君出村时,她送了一程又一程,又说她“蹙金孔雀银麒麟”,满身佩玉铃铛像杨贵妃。总之,人们以种种的神话来描绘她,这是人间的美好心愿。我站立在船舷口处向她眺望时,只是在彩云雾中,难见真容。这倒反而好,越是看不到,越是模糊,越是神话。诗圣的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凋伤枫树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想像,唐朝时,巫峡两岸有猿猴栖息,李白从白帝城乘船下游时,吟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位大诗人笔下的巫峡景象如今只是忆旧了。人是万物之灵,又是万物之盗,好多物种在人类的滥杀滥伐下已绝灭了,有些已濒临边缘。人类应好好深思,如何对待养育我们的大地,这道题,世界各国、各类民族、各样人种都是逃不过的。愿大家庭中每一员都珍惜吧!在这里,我只能千呼万唤,善待它们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千万不要把二者分开。大地是我们人类、动植物的母亲,请记住这一点。 大宁河口还有条小江称“小三峡”,是大宁河下游流经巫山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这三段峡谷长60公里,有多彩多姿的峰岭奇峰,景色优美。其中滴翠峡长20公里,其秀丽为小三峡之首。 过了巫峡,船进西陵峡。该峡西起巴东官渡口,东在宜昌南津关,全长120公里。(其中峡谷段长42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一段峡谷。峡中风光明媚、雄伟壮观,江流曲折回旋,水下礁石林立,险滩密布。峡谷中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灯影峡等。灯影峡南岸上马牙上有四块巨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4人取经满载而归。沿岸还见到“赤壁刻石”,云阳张飞庙,石宝寨等景点。其中有屈原祠,又名清烈公祠,始建于唐代。大殿后的屈氏墓是衣冠冢,石坊是清朝的原物。 昭君故里。昭君生于宝坪村,又叫明妃村。诗圣杜甫笔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20公里。蜀郡秭归人也。紫台,汉宫名昭君远嫁乌孙,为汉匈和亲立下了千古丰碑。村里有昭君故里望月楼、梳妆台、楠木井、珍珠潭。香溪从村旁流过春季会出现美丽罕有的桃花鱼。香溪,相传昭君年幼时常在溪内淋浴,溪水因此得名香溪,常年散发出淡雅的幽香。 船行在葛洲坝时,犹如江面宽起来,流速也慢了,抬头一望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展现在你眼前。这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建设的第一座在长江上的大型水利工程。由船闸、电站厂房、泄水闸、冲沙闸及挡水建筑物组成。当年在建设初期,要截流长江水时,正值水利电力部长钱正英坐镇现场指挥。场面壮观,为后代留下诗篇。当船进闸后,那两扇闸门就徐徐开启,船慢慢下沉,原先是在地平面上同岸上的人在看热闹,渐渐下到20多米,船往下游驶去。那时真正感叹,建筑这样的大坝、建造这样的船闸,内心是激动的。中国已在慢慢地起跑了。虽速度不快,但已在加力了。我们党在经过多年的折腾后,已迎来建设的高潮,怎不令“秀才”惊叹呢! 我常用“秀才”来形容自己,只能说明我是一个读书人罢了,别的也没有什么。有时,还用“居士”来代表,一样的意思。 船抵岳阳城陵矶,长江上有几个矶,如采石矶、燕子矶,大概就指这三个矶吧! 三峡行程中。那回船抵三斗坪,现时三峡大坝的坝址基地,还是一片沙滩。想不到若干年后,这里建筑起了世界上最宏伟的大坝,可使长江上游蓄水线上升175米。如今已达到这一高度。白帝城已淹没在水中了,已成一个孤岛。重庆朝天门码头,用手就可以触摸到水线了。 这是人间的奇迹。如果让时间老人向前推千年,唐代大诗人该何感觉,那又像今人步他们的后尘,也来书写一笔,当然要是同李、杜相比,我们充其量是沧海一粟吧! 待下回再游三峡大坝时,再写点感慨吧! 别了!永恒的三峡! 峡谷风光似仙境,醉倒画匠与诗翁; 神女若能再光顾,蟠桃盛宴会王母。 味 道 ◎ 李婕琼 李婕琼,笔名莲子,出生于云南大姚,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大姚县作家协会理事。《文学与人生》杂志社特约撰稿人。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出版有散文集《生命树》,中短篇小说集《紫玫瑰》,《生命花》是第二部散文集。诗集《花开的声音》,童谣集《核桃娃》即将出版。 有一种味道,会使我们思念某个人,想起某件事,会将记忆的长河打开,使我们走进渐行渐远的岁月里,把一些被遗忘的细雨、轻风、露珠、无名的花朵重新拾起。拾起某段难忘的岁月,这段岁月被冲刷,过滤之后,永远留在记忆的河床中…… 这种味道让我想起我的家乡,我的父辈,我的童年。这种特殊的味道很亲切,也写满了辛酸,是我们农民的儿女们最熟悉的味道——烟草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我的记忆里,很美!有清澈的小河,河的两岸有茂盛的桑树,河岸的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原野小部分是稻田,大部分是烟地,烟地里种满“绿色的金子”。我的祖祖辈辈为了生息,就在这一片原野上劳作,耕耘,不断地种“金子”,淘“金子”,迎晨曦,送晚霞,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在这块蓝天沃土上种植着梦想,那是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写在大地上,献给人类最朴实、最伟大的诗篇。 我的父亲在很远的山区任教,不能经常回家,家里没有男人,母亲肩上的担子很重,经常一人在田间劳作。在我的记忆中,从农村开始种烟的那个季节起,家里就多了一种本该属于男人的一种味道——烟的味道。这种味道不是被父亲带回家,因为父亲先前是不吸烟的,而是被母亲带回家,因为母亲几乎天天都在地里侍弄她宝贝一样的烟苗,一直到采摘烟叶——编烟——烤烟——卖烟。那时我们姐妹几个都还小,家里没有多余的人,母亲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都要一一做到,总是很小心地把烟苗种下地,然后心里充满希望,希望烟有一个好的收成,能烤出好的颜色,最终能买一个好价钱,用来添补家用和供我们姐妹几个上学。 云南被称作“中国烟草的故乡”。 80年代,我的家乡,人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烟——卖烟。当时不懂事的我,看着母亲非常辛苦,总是天真的问母亲:“为什么不种花,不种树,偏偏要种烟?”当时的我实在不喜欢烟的味道,熏人!采过烟,编过烟的手,总是洗不干净,我甚至有些讨厌烟草!可是,看着妈妈整天弯着腰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我心里就会酸酸的,十分难过,心里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种那么多的烟?后来,才慢慢懂得,烟草是云南楚雄州发展经济、政府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他是经济命脉,经济支柱。要让大家富起来,手中有钱,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大力种植烟草,并且全面推广,加大种植面积。 当时,我们姐妹几个上学的费用和家里的开支,靠的就是父亲微薄的工资和母亲卖烟的钱来支撑着。母亲很辛苦,种烟最怕的就是遇上干旱。河里的水已经干涸,能够在河底行走。人们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水源,人们把能装水、运水的工具都用上。周末,我总是和母亲一起拉着手推车,车上放一个大大的空汽油桶,到有水的地方,把水一桶一桶地倒进汽油桶里,然后拉到烟地里,再用瓢一瓢一瓢地浇。天干得厉害,一瓢水下去,一下子就被土壤吸收,几乎不留痕迹。感觉水比油还珍贵。就这样,来回拉许多水,也浇不了多少,人们就一个字:愁。然后就是:盼。盼望老天爷行行好,下一场雨,救救快要干死的烟苗。还有最担心的是,费了很大力气,烟才慢慢长大,长高,长到快要采摘烟叶的时候,突然来一场冰雹,把烟叶打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就这样,人们可怜巴巴的看着所有的辛劳付之东流,所有希望顷刻间被摧毁。人们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可奈何,痛心疾首!那是人们最悲惨、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刻。 乡亲们一向很团结,互相帮忙。谁家的烟先采摘,就去帮忙。母亲经常去帮别人,到了我们家采烟的时候,别人又来帮忙。除了上学,周末,我们姐妹几个也参与进去,当时互相帮忙叫做“换工”。就是你帮别人几个工,别人也会还你几个工。那时,刚上小学的我们,个个都会采烟,编烟,动作熟练,编得又快又好,为母亲换得好几个工,母亲一个劲夸我们帮了她大忙。母亲把烤好的烟收回来,带领着我们姐妹几个把烟进行分类,分出等级。一等、二等、三等……分好后,还要小心的把每一片烟叶用手轻轻地抹平,一把一把地绑好。最后,由母亲用一个大篮子背着去烟叶收购站卖…… 当时,母亲在我们整个村里,烤烟技术很好,我们家的烟总能卖个好价钱。村里种烟的人们非常羡慕。母亲用卖烟的钱来建盖烤房,扩大烤房烤烟的规模,村里所有的烟都集中到母亲的烤房里烤。母亲为乡亲们烤出的烟,颜色好,烟的级别高,价钱也就高。村里的人在母亲的带动下,认真研究烟的烘烤技术,慢慢摸索,渐渐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大家一致认为,无论烟种得再好,烤烟这个程序非常关键。那是一个火候问题,人们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村的烟草收入相当可观。村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母亲因此而获得种烟“优秀劳模”的称号。可是,这种特殊的荣誉与母亲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烟草的味道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感觉很忙碌,很辛苦。后来,姐妹几个用母亲卖烟的钱到很远的地方读书,完成学业,慢慢的远离了种烟的原野,远离了那种熟悉而又亲切的味道,但并不因此而显得陌生。那种味道已经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了家乡特有的味道。慢慢的,居住在城里,看不到原野,眼前常常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这儿是别墅,那儿是电梯房……在城中,很难看到原生态种植的烟草,除非到野外或者郊区。不过,在城里只要经过卷烟专卖店就能闻到熟悉的味道,那是烟草的制成品。 再后来,父亲身上的味道,代替了烟草的味道。 父亲现在都还在吸烟,父亲有一个习惯,不是直接把烟放在唇齿之间吸,而是用烟筒(水烟筒)来吸。把烟点燃,插在烟筒的烟嘴上,然后把嘴和下巴一起放到烟筒口里,用力一吸,烟筒里便发“嘣嘣嘣”水的响声,随着很有节奏的声音,点燃的烟瞬间就得燃烧一半,然后把它取出来,弹掉烟灰,再把剩余的半截插好,接着猛吸一大口,整支烟就被吸完,感觉相当的快,相当的爽,也相当的过瘾。父亲吸烟跟母亲当年种烟有很大关系,当时母亲卖烟,总会把一些没卖掉的烟带回来,舍不得丢,把它精挑细选,切成烟丝。父亲回家,就学会了用烟筒来吸烟丝。把烟丝撮一小撮放在烟嘴上,点燃即可吸烟。可以说,当时,父亲吸的烟丝是最廉价的烟了。如今我还记得,父亲除了吸烟丝外,后来有了包装的纸烟:有几种熟悉的牌子,我现在都还记得,比如:金沙江,小春城,蝴蝶泉等等。因为这几种也是纸烟中最便宜的,父亲就买来吸烟筒。我知道,父亲是为了省点钱,才这样节约的。 后来,我长大了,工作了,家里母亲已经不再种烟了。偶尔,我回家也给父亲买一点好烟。父亲舍不得吸,有朋友到家里来,他就拿出来招待朋友们!有时,也会在书房看到父亲拿出一支烟,要么放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夹住,也不点燃,在聚精会神的看材料和看书。有时拿出一支烟来,用手捻一捻,然后放在鼻子面前,深深地闻一闻,来一个深呼吸,然后才慢慢点燃,吸一口,把烟子从鼻孔中慢慢喷出,或者从嘴里吐出烟圈,一圈接着一圈,很有趣,样子十分悠闲,其实,我知道父亲是在思考问题。时间长了,父亲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已经被烟熏黄了,成了吸烟者的标志。父亲的许多文章和报告材料都是在烟的陪伴下写出来的。 在父亲身上,我觉得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有时候很困,吸上一支烟,立马就有了精神,然后接着工作到深夜。 如今,父亲年纪大了,曾经尝试着要把烟戒掉,但是几次都没有成功。父亲有时会跟朋友开玩笑说:“这世界上,出了老婆,烟便是我永久的爱人,从未离身,我如何放得下。”父亲说完总是哈哈大笑。看得出,烟是陪伴父亲一生的伙伴,又怎能舍得下?想想那些艰苦的岁月,父亲和母亲两地分居的时候,烟里装的全部是思念。在烟陪伴的日子里,父亲练就了一手好书法。现在,母亲虽然陪伴在父亲身边,父亲还是把烟装在身上,这样,家里除了亲情的味道,还有男人的味道,家似乎也就变得更加的温暖了。 自从我成家以后,丈夫也吸烟,在我身边也有烟的味道。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这种特殊的味道,从来未曾离开,总是萦绕在我身边。 我想,如果过很多年,或者说很多个世纪以后,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强,人们不再吸烟,人类也不再需要种烟的时候,种烟的人们一定会想起种烟的日子,吸烟的人也一定会想起吸烟的日子,在人们的回忆里那是一段很难忘却的岁月。人们一定还会记起一些有关烟草的故事,回想起多少年来烟草所走过的历程,它将会成为某一个时代的象征。 烟草的种植,曾经陪伴过多少代人走过多少不寻常的岁月,那些岁月记载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烟草的味道,将是烟草时代一个永恒的记载,她在人类的土地上生长过,她将永远留在人们记忆的长河里…… 笑游塞纳河 ◎ 杜 剑 杜剑,本名杜建国,网名渭阳渔翁,陕西省礼泉县人。咸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调研员。先后在多种报刊和《中国作家网》《榕树下》《人民网》等网站发表文学作品多篇,出版有散文集《渭水情思》。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咸阳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塞纳河,一条横贯法兰西首都巴黎的河流。 小住巴黎,无论是出门旅游和购物,或是走亲访友和散步,处处可见塞纳河。因此,塞纳河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 塞纳河是法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朗格勒高原起伏不平的石灰岩丘陵地带,向西奔流,全长776公里,最后注入英吉利海峡。 河源的丘陵一般都不高,海拔在100~400米之间,所以水流比较平缓,有“安详的姑娘”之称。被巴黎人誉为“慈爱的母亲河”,形象地说巴黎是塞纳河的女儿。 塞纳河的河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朗格勒高原的一个狭谷里有一条小溪,沿溪而上有一个山洞。洞里有一尊女神雕像,她白衣素裹,半躺半卧,手里捧着水瓶,嘴角挂着微笑,神色安详,姿态优美。小溪从这位女神背后的山泉里汩汩流淌出来。当地的高卢人传说,这位女神名塞纳,是一位降水女神,因此,塞纳河就是以她的名字为名。 塞纳河流经的巴黎盆地是法国最富饶的农业区。塞纳河从盆地东南流向西北,到盆地中部平坦地区,流速减缓,形成曲河,穿过巴黎市区。自巴黎以下,塞纳河曲折西流370公里,流入英吉利海峡。河道宽200多米,水深达3米以上,流量稳定,全程通航,终年畅通无阻。塞纳河将巴黎同大海及大海港勒哈佛尔连接起来。良好的通航条件,使巴黎成为法国第三大良港。 巴黎市区段的塞纳河,都是石砌的宽阔堤岸和码头,河上精美的桥梁横跨,两岸高楼大厦林立,倒影入水,景色十分美丽壮观。 二 塞纳河贯穿于巴黎,蜿蜒十几公里,对巴黎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城市景色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巴黎市就发源于河中的西岱岛。许多名胜古迹都是沿河而建,历史上不少文人骚客都是沿河而居。 塞纳河将巴黎一分为二,法国人以面向河流入海的方向将巴黎市区分为左右岸。将塞纳河南岸称为左岸,北岸称作右岸。左岸为拉丁区,有著名的咖啡店,充满文艺气息;右岸为政治中心和商业区。 几百年来,巴黎先后在塞纳河上修建了36座桥梁。在这么短的距离里,修建如此多风格各异的桥梁,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桥的存在使塞纳河两岸交通顺畅,即使早晚交通高峰时市内经常塞车,但桥上却不塞车。 住在巴黎,随处可见塞纳河的身影。但并未感到塞纳河形成的障碍,这完全得益于河上众多的桥梁。 三 巴黎市区的塞纳河两岸,修建者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因而,从河上看巴黎景致,别具一番风味。 星期六的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位于埃菲尔铁塔脚下的塞纳河游船码头,登上豪华游船,从水上领略世界花都巴黎的神韵和风采。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游船缓缓启动,渐渐离开码头,船上的广播里传来讲解声。开始,我们听不懂导游的解说,当船开出一段距离后,广播中传来汉语解说。正是那让人倍感亲切的普通话解说,才使我们对塞纳河两岸的景色有所了解。游船上使用法语、英语、西班牙和汉语等六种语言解说。看来,非常尊崇本国语言的法兰西人,也在与时俱进啊!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的日益富足,使得众多的中国人有机会走出国门,了解外面的世界。大批中国游客前往欧洲,奔赴法国,走进巴黎。中国游客给法国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引起了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法国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在塞纳河游船上和其它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使用了汉语解说。汉语也通过塞纳河游船和旅游景点走向法国,走向欧洲,进而走向全世界。因此可以说,巴黎塞纳河游船和其它的旅游景点成为义务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汉语的一个重要窗口。 坐在塞纳河游船上,喜听汉语之声在船舱与河面久久回荡,似乎听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奏出的时代强音,令人无不为之振奋。这是中华民族在洗去千年苦难和屈辱,自强不息,重振雄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体现出伟大祖国在国际大舞台上所享有的重要地位。 四 巴黎的塞纳河上名桥荟萃,36座桥造型迥异,各具特色,十分引人注目。 最古老的桥却叫新桥,已有400年的历史。西岱岛像一把尖刀似地插入塞纳河中,将河水一劈为二,新桥则横跨其上。新桥1578年由亨利三世奠基,工程因内战中断,到1606年建成,已到了亨利四世时代。桥长238米,宽20米,是巴黎塞纳河上最长的桥。桥有12个拱,每个拱上雕塑了无名壮士的头像。他们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闭目沉思。新桥建成后的两个世纪,一直是巴黎的商业中心,桥上热闹非凡,有书商、流动摊贩、杂耍艺人等。直到今天,新桥仍然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迈步从新桥上走过,看到桥两边的人行道建有半圆形石椅,椅面已被磨损得凹凸不平,默默向游人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玛力桥建于17世纪初路易十三时代,以建筑师玛力的名字命名。桥南是圣路易岛,岛上的建筑富有浓郁的殖民地风格。18世纪殖民地时期修建的总督府城堡,南北两边的房屋还完好的保留着阳台和精美的铁制围栏。岛上的房子看去和桥一样古老,建筑物已经倾斜。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女弟子卡弥儿·克罗黛工作室的墙皮已经脱落,隐约可看见裂缝,方显古老。 王桥建于17世纪后期的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自己掏钱修建了这座桥,建成以后成为巴黎人举办庆典的地方。历史上法国伊丽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结婚庆典以这座桥为中心,当时吸引了50万人前往观赏。桥南岸是思想家伏尔泰工作过的楼房,他1778年5月30日在这个小楼辞世。旁边还有作家阿那多尔在法国写作时住过10年的地方。 最壮观的桥是亚历山大三世桥。它于1896年10月7日由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当时的法国总统佛朗索瓦·萨利·福尔奠基,于1900年巴黎世博会时完工。为不影响两岸景观,桥的拱起弧度压得很低。整个大桥雍容华贵,金碧辉煌,引人注目。它是由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作为法俄亲善的礼物,捐赠给法国的,并以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大桥以其独特的钢结构桥拱,将两岸的香榭丽舍大街与巴黎荣军院广场连接起来。桥上的灯具由小爱神托着,寓意性的海长形象构成大桥装饰的主题。左岸两座立柱上,有代表文艺复兴时期与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标志。右岸两座立柱上,有象征古代法兰西和现代法兰西的标志。 情侣游客们最喜欢的桥是艺术桥。距新桥不远处,是专为行人而建的金属为主体的步行桥。桥上种植着花草,栏杆上竖立着艺术家弗朗西斯·加佐的作品,有“塞纳河上花园”之美称。步行桥启发了不少艺术家的灵感,常有画家和摄影师在桥上寻找灵感。一些艺术家也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摆放在桥上展出,所以被人们称为“艺术桥”。站在艺术桥,东望大法院,西望王桥,南望法兰西研究院,北望卢浮宫。桥上视野开阔,水天相映,佳境天成。许多来浪漫之都巴黎旅游的情侣们,都喜欢把刻有双方名字的挂锁锁在艺术大桥上,以表达恒久之爱。久而久之,挂锁越来越多,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增加桥的负重。为了保护艺术大桥,2010年5月巴黎市政府决定,彻底清理游客锁在桥上的各种挂锁。为此,世界各地来巴黎的情侣游客,对巴黎市政府的这种做法表示强烈的不满。 最招致批评的桥是戴高乐桥。它1996年建成,建桥费用高达2.4亿法郎,是预算的10倍。令民众难以接受的是,建桥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奥斯特利兹火车站附近交通拥挤的状况,可自1996年8月桥启用以来,桥上过往的车辆却稀稀落落,甚至交通高峰时间也没有多少车辆通过。花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却建起一座实用价值不高、利用率很低的桥。因此,巴黎民众说把钱白白扔进塞纳河里了,普遍认为这是法国建桥史上最遗憾的败笔。 …… 游览巴黎塞纳河的桥,会让你眼界大开,见识大增。 五 说到塞纳河的桥不能不提塞纳河的游船,因为桥的景色还需乘船观赏才会更加别致和有趣。 塞纳河的游船顶部均设有露天座位,下部有带暖气的玻璃舱,冬暖夏凉,四季咸宜。30多座桥白天显得庄重朴实,晚上在景观灯的装饰下则妩媚动人,这美景只有从游船上才能够欣赏到。游船都自备发电机,晚上游河时船舷两侧成排的大探照灯齐射,将河两岸的景色照得美轮美奂。 乘游船观赏巴黎景色,别具一番风味。乘坐船上,远远望见巴黎圣母院那哥特式造型,不由人感到建筑艺术的伟大,你还会联想到维克多·雨果笔下面貌丑陋,却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经过古老的巴黎大法院时,你自然会想到这里曾经关押过路易十六王后,为红颜薄命的她惋惜;看到南岸古老得变形的旧楼,你会想起伏尔泰在窗前时而瞑思、时而奋笔疾书,会联想到大文豪海明威游巴黎时自得其乐的情景。 乘船游塞纳河,不仅会引起你对历史事件的追思,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两岸看不够的景观和船上游客的欢声笑语。当两只游船擦肩而过时,两船的游客们就会亲切地相互招手致意;当游船驶过桥下时,桥上的游客就会向下面船上的游客热情地打招呼,并有意恶作剧地将正在喝的水、饮料、可乐等抛洒下来,引起船上游客一阵骚乱和惊叫声。游船过后,河面上留下一长串欢声笑语。 观望河的两岸,一些游客席地而坐,有的弹奏乐器,有的三三两两聊天,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看游船驶来,友好地频频招手致意;有的金发女郎身着三点式,平躺在河边的草地上,尽情地享受着日光浴,好不惬意。塞纳河靠岸的水边还泊着一些船上人家,船上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电视和电话等一应俱全。他们与住在楼里的人家无异,只是不愿住楼,而喜欢住在水边,其中艺术家居多。不过这居家船只能停泊,不允许航行。虽然这居家船比较陈旧,但是租金却比市区相当面积的房子要贵得多。 六 塞纳河的游船,已有60多年的历史。 1949年,一名法国青年买下一艘小船,用其搭载游客欣赏塞纳河美景,塞纳河游船服务业由此应运而生。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和发展,塞纳河游船服务业已发展成为有十几艘大船和数百名员工的企业。游客只需花费几欧元便可乘坐游船,欣赏巴黎的美景。据统计,60多年来,塞纳河游船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亿多人次。近年来,乘船游览塞纳河,观看巴黎美景的游客剧增。使塞纳河游船成为位列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和蓬皮杜艺术中心之后,巴黎接待游客最多的第四大旅游景点。 塞纳河上的游船有不同档次,豪华型的游船上有乐队奏乐,游客可以在游览期间即兴翩翩起舞,并可以享用到著名的法国大餐;普通型的游船虽然没有餐饮,但视野开阔,便于观景。游船从码头出发,靠右沿着塞纳河的岸边行驶,到西岱岛调头折返,沿另一岸边驶回码头。人们在美妙的音乐和英语、法语和汉语等解说中,饱览两岸旖旎的风光。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纳河游船完成了多次美丽的自身蜕变,它与河边的美景以及30多座记载着历史沧桑的桥梁,为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七 塞纳河中的西岱岛,是法兰西民族的发祥地。 公元前300年时,岛上居住着一个民族,名叫巴黎西族,巴黎市因此而得名。公元508年,法兰克人科洛维定都巴黎,建立墨洛温王朝。从此,西岱岛就成为封建时代王权和宗教的中心。 塞纳河右岸带有更多历史厚重感,留下许多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无数个法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塞纳河的改造和巴黎城市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987年,卡佩王朝诞生,巴黎成为法兰西的首都。从11世纪开始,巴黎开始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逐渐向塞纳河右岸拓展。路易六世在右岸地区建立市场和道路。 1245年,在西岱岛上修建起第一个哥特式宗教建筑物——巴黎圣母院,其教堂可容纳9000人。700多年来,它一直是巴黎的宗教活动中心。 十二世纪初,路易六世在右岸地区建立市场和道路。后来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建设环绕巴黎首座城墙,拓宽城市道路,建设公共喷泉,同时修建卢浮宫。 16世纪初,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周边建造众多的城堡。 半个世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后在城市中央修建杜伊勒里宫和花园,并将它与卢浮宫连接起来。 波旁王朝时期,巴黎继续向四周发展,直到路易十四兴建凡尔赛宫,并将宫廷和行政机构都迁往那里。 巴黎市政府位于塞纳河右岸,它与塞纳河上游的巴士底狱广场和下游的协和广场并称为法国革命与自由的象征。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摧毁了巴士底狱,资产阶级革命从此爆发。大革命结束后,拿破仑兴建凯旋门和卢浮宫南北两翼,整修塞纳河两岸,疏浚河道,并修建大批古典主义宫殿、大厦和公寓。 1859年,拿破仑三世任命塞纳大省省长、巴黎警察局局长乔治•欧仁尼·奥斯曼男爵负责巴黎城市改造。奥斯曼大规模地进行改造,拆除巴黎外城墙,建设环城路;在旧城区开辟出许多笔直的林荫大道;建设新古典主义风格广场、公园、住宅区、医院、火车站、图书馆和学校,以及公共喷泉和街心雕塑;利用巴黎地下纵横交错的旧石矿井改造为城市给排水系统。今天的巴黎城市规划,基本上沿袭了奥斯曼制定的标准。 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并迎接巴黎世界博览会,巴黎修建了埃菲尔铁塔、地铁、大皇宫和小皇宫等。埃菲尔铁塔当时备受争议,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市民,都担心这个巨大建筑物会破坏城市美景,影响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和凯旋门等其它地标性建筑。然而,今天矗立在塞纳河边的埃菲尔铁塔,不仅是法国工业革命的象征,而且成为巴黎最为瞩目的地标性建筑。 八 塞纳河沿岸的风光旖旎,令人着迷。 河的两岸种植着繁茂的梧桐树,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掩映着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河北岸的大小皇宫,河南岸的大学区,河西面的埃菲尔铁塔,还有位于河中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等等,都以其个性鲜明的建筑形态,显示出别具特色的华美风格。 在游船路过的一个转弯处的树林中,矗立着一座举着火炬的自由女神像,其造型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一模一样,只是体型较小。据说纽约的那座自由女神像,作为法国民众送给美国民众的礼物,是仿照此像建造,可是体型却高大许多。 塞纳河上,停泊着用豪华游艇改建成的船型餐厅。船舱内播放着新潮音乐,餐厅里配备着现代化设备,穿着红白两色制服的服务生在舱内来来往往地忙碌着。擦拭得窗明几净的船舱让外面的美景清晰可见,舱内的食客们可以一边用餐,一边观赏河中与岸边的诱人景象,好不惬意! 塞纳河,为历史、文化和艺术之都——巴黎增添了无限生机和灵气,使其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扎兰之冬 ◎ 鲁 村 鲁村,本名李锡山,原籍山东掖县。高级政工师、经济师。供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电业局扎兰屯供电局。15岁走上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伊图里河铁路中学毕业上山下乡,参加工作后深造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企业管理系,先后在多家电力企业出任领导。多次在《人民日报》《草原》《章回小说》发表作品。 已出版散文集《那山·那人·那灯》、小说集《月白色》。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电力文学协会副主席,呼伦贝尔电业职工写作协会会长、扎兰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深浅翠屏”的天拜山、羊鼻山静静地睡了,“迥环碧水”的雅鲁河静静地睡了,树睡了,草睡了,熊瞎子也在树洞里甜甜地睡了。 扎兰之冬是“望飞雪,满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满天皆白,是林海雪原,是银的世界。 天地如此之神奇,有四方、有四海、有四角、有四声……还有四季。扎兰之冬,美得凝重,美得恬静。 “下了一夜大雪,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上也白了。”这是当年在故乡上小学时一篇语文课文里的几句。 胶东不多雪,扎兰雪多多。 乡下人是盼雪勤雪大的。城里人就两样了。“以雪为号,雪停挥锹”,街头清雪成了城里人的一种累赘。入冬了,乡下人就默默数道了冬的节气:冬至、小寒、大寒、一九、二九、三九……城里人,除了个中老者就不管节气三七二十一了。《北国之春》唱得真对,“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这也是城乡差别、阶级矛盾? 除了雪,寒冷也是冬北方的胎记。 史记:扎兰之冬寒冷的“吉尼斯”,是零下40℃。那样的天气我未曾遭遇,那是公元1920年2月7日测下的气温。在我亲历扎兰二十余个严冬里,零下30℃的天气是屡见不鲜的。大地冻出了大口子,松枝冻出了白胡子,老牛嘴上冻出了冰流子。滴水成冰,毫不为过。 其实,许许多多扎兰人于冬季是盼冷的。才入冬,上了年纪的人便念叨了:咋还不冷哪?也该冷了,总不冷不是个好事……寒冷会灭掉病毒,杀死害虫。冬不冷,遭灾性。一些孩子也盼冷,他们盼的是热闹的雪场、冰场、冰灯,还有雪孩子。孩子们热盼的还有那个“年”。在他们的眼里,天冷了,下大雪了,“年”就快来了…… 走在如今的扎兰之冬,你会突然发现人们似乎淡化了冬的存在,蔑视着冬的尊严。有人在整个冬日里从不问津棉裤;染着微微金发的少男从不与帽子打交道,却常常倘佯于大街小巷;富足的老板、派足的官吏,天再寒,脸如猫抓,也不肯放下昂贵的帽耳,牢牢守护着绅士的风度;妙龄少女猫步冰街,上身儿裘装狐领,下身儿体形裤袜,尽露苗条,傲显华贵。真可谓,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每于斯,我便想,是扎兰之冬不冷了?还是扎兰人身板硬朗了?抑或是人们刻意亢奋,尽展凌冬傲寒之风采?大皮帽子大棉裤当真要与大北方诀别了? 只有走进扎兰之冬的深处才能真正领略到扎兰之冬的多彩和扎兰人真正凌冬无惧的风采,那里才有真正的冬天。在乡间,依旧处处可见:大棉裤狗皮帽,光着脑袋戴耳包。在城里,风刀雪剑中,鹰一般的电力外线工照样凌空架线;鸽子似的邮政投递员照样分秒不迟地将八方信息捧到用户手上;可敬的环卫保洁工在“鬼呲牙”的五更寒里便将城市妆扮一新了;即使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室外货摊、流动货车也布满街头巷尾。货郎不论是男是女,都被捂得严严实实,只留个嘴巴和眼睛。大棉被则捂盖着鲜菜、鲜果、鲜蛋,赤裸裸的是冻沙果、冻豆包、冻饺子。和寒风叫卖,赤双手成交。我认得一位下岗后在街头出售面食的大妹子。她从穿“半截袖”到穿军大衣,从卖热乎乎、白胖胖的手工馒头到卖硬邦邦、白花花的速冻饺子。飘着烟泡雪的寒天下,我问她,最冷的日子是什么样?她只用了“嘎嘎的”三个字告诉我,她说着,黑黝黝、粗糙糙的脸上还是泛着微笑。 我感慨!他(她)们是正真的冬主人。可是,我的感慨中还有着丝丝的心痛。 一个飘着清雪的周日中午,我骑车抄近履冰走过雅鲁河。忽见一帮人儿赤身露脚从冰块搭起的跳台上鲤鱼般地跳进刨开冰面的冷水里,尽情地游将起来。扎兰屯真的也有冬泳?我冷凝了的心,沸腾了。 顿时,我心中关于人与冬的话题,有了新的解读:扎兰人,不惧冬,但决不凌冬,也不是与冬抗争搏击云云,分明是与寒为伴、与雪为友、共享冬的美好与欢乐。 采 花 ◎ 夏建国 夏建国,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先后出版有报告文学集《突不破的防线》、诗集《激情生命的歌唱》;主编出版有诗文集《我为五星红旗添光彩》、《颂歌献给党》、《寻求接近正义的路径》、《公正司法与和谐社会构建》等,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法学会理事。现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任职。 清明节,恰值是星期六。下午,我正猫在房间写家信,同在团部机关工作的几个好友突然来邀我去野外游春。看着桌上写了半截的信,我有些犹豫,和我同年入伍的老乡小王,扯着我的胳膊说:“嗨,快走吧!看你象古时的姑娘坐绣房一样,成天闷在这小屋里。到野外去走走,说不定那秀美的春色会启开你灵感仓库,构思出一篇好文章的!”另一个朋友小陈也说:“看你这小屋收拾得倒挺整洁,可惜就是缺少春天的气息。去外边采束花回来,往瓶里一插,既能流芳溢香,又可以借那红花绿叶把房间点缀得满屋春意闹!”瞧瞧,他这几年宣传干事没白当,说起话来文气冲天的。一半是他们的话起了作用,另一半是我怕辜负了他们的一番好意,便换了鞋,同他们嘻嘻哈哈地出了门。 天是晴朗的,湖水般幽兰的空中,浮着几朵淡淡的白云,象是被人撕烂了的棉絮,杂乱地、懒懒散散地漂在那“湖面”上。阳光洒在身上,使人觉得身上热烘烘的。前几天接连下了四、五天小雨,小路还有点泥泞,但走起来并不使人感到费劲。我们缓步走着,不时地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野花。几个同伴似乎对花都有些研究,尤其是小王,对所见到的各种野花,不仅能叫出名字,而且还能讲点“使用价值”,譬如某花能入药,某花能提炼出芳香油,俨然是一位“业余花卉专家”。我平时对花草不甚留心,能认识的花屈指可数,更讲不出什么“使用价值”了。因此一路上,我只好用默不作声来掩饰自己对花卉知识的无知,以免净说外行话,授朋友们以笑柄。 因为既是清明节又是星期天,加上天气又好,所以野外游春的人很多。有成双成对的年轻情侣,有三五成群的姑娘、小伙,还有扶老携幼全家行动的。有的背着挎包,携着水壶,想必是准备在野外聚餐的吧?一路遇见的许多人都带着花,有用手拿的,有放在怀里抱着的。那花红红的,在阳光下象是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炬。那花我是认识的,叫杜鹃,俗名映山红!看着那些开始往回返的人们抱着花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们开始是羡慕,后来简直有些嫉妒了。多美的花!我心里一动,悄声对同伴们说:“我们也去采些映山红吧!”“走!”“走!!”同伴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小王在前面带路,他声称哪里有映山红他了如指掌,让我们放心地跟他走。当走到一片山丘时,小王停住了脚,瞪着双眼朝四下张望着。我们几个都一齐睁大眼睛,在低矮的松林四周搜寻着映山红,但一连翻了几个山包,都未见映山红的影子。“咦?往年在这山头上映山红多的是,怎么今年没了呢!”小陈有些疑惑地问小王。“来晚了,你没见一路上碰到的那些伙计,手里拿着、怀里抱着的不都是映山红么?”小王有些不快地说。“嗨,看来我们是采不到映山红啦!”我有几分沮丧的说。“你是不是真想采映山红?”小王忽然冲着我问。“咋不真想?”“心诚就能取到真经。真想采映山红,就能采到。喏,看见没有?”我顺着小王的手指看去:嗬,对面的山顶上一片淡红,仿佛是笼罩着一片吉祥的红云。“映山红!映山红!开得好旺哟!”我惊喜地喊开了。几个同伴也都不约而同地仰脸朝对面的山顶上望去,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啧啧”声。“怎么样?”小王眨眨眼,用挑战的神气冲我朝对面的山顶一撇嘴。“上!”我不假思索地冲他一吼,也不管其他同伴乐不乐意,拔腿就朝山脚走。“为了几朵映山红,爬一趟山,出一身汗,合算吗?”我听小陈在后面小声嘀咕着。“咳!你这家伙,动员我出来采花的是你,现在吹冷风的又是你!快跟上吧,不要穷唠叨了!”我扭头朝身后扔了这么一句。 山,不算很高,海拔只有三、四百米,但却很陡。走到山脚边,仰脸细看,山峰象是一处经过多年风雨侵蚀的古城堡,山顶上凸凹不平,山腰上只有七零八落的几棵碗口粗的松树,那山石有的斜挂,有的竖立,有的却箭直横卧,象是从山腰里钻出来的一般,显得奇异古怪。更奇特的是,山石的颜色不一,有的黑黝黝的,象是生铁;有的灰蒙蒙的,如同露天放置的水泥淋雨后结成的水泥块块;有的则白生生的,宛如堆起的雪团。这些构成了这山斑斑驳驳的外在形象。我们面对的这一脉山的主峰叫怀胎峰。有四道小山梁成纵向伸向主峰的腰际,似乎是了了加固主峰,防备它塌倒似的。我们沿着正对峰顶的一道山梁走着,走到山梁的尽头,便是主峰赫然屹立在眼前,刚才在远处看到的,都成倍地放大呈现在眼前,只见巉岩笔立,危石棋布,一条鸡肠似的小路从山梁七扭八拐地绕到山顶。这山虽不高,却还有几分险峻。一股征服的欲望从我心中悄然升起。 在山梁的尽头,我们稍事休息,就开始爬山。是的,只有用“爬”字才能准确地描述我们当时的动作。我们两手挨地,小心翼翼地向山顶挪动着。山上没有树木可协助攀援,惟有一些低矮的野枣树可以凭借。在鸡肠小道的一个转弯处,路很滑,我刚移开左脚准备迈右脚时,身体突然向下一倾斜,不好!右脚开始滑动了。慌乱中,我猛地一把揪住右手边的一棵拇指粗的野枣树,同时感受到了一阵钻心的刺疼。一瞧,手心被野枣刺扎了几个小洞,正汩汩地向外渗着血。我将右手掌朝泥土一抹,看看身后的同伴,又奋力地向上爬去。离山顶大约还有一半路时,我们几个都已是气喘吁吁的了。浑身闷热,把外面的衣服脱下,倒可解决点问题,但嗓子干,却没办法,因为我们都没有带水。我靠在一个山腰凹处,朝正下方的同伴们望了望,见小王紧随在我身后,中间是小沈和小杨,落在最后的是小陈。我一扬头,见离山顶路已不远了,那山顶的映山红已遥遥在望。一见花,想到它将为我的小屋增浑添彩,我象是被注射了兴奋剂似的,陡然一下添了劲,脚和手和谐地协同着,敏捷地向上爬去。当我离山顶只有几步路的时候,忽听下边有人喊:“怎么停下啦?”我回头瞥见小陈双手扶着一块从山腰突出的大石头,正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听到有人喊,他头都没抬就回了一句:“我歇歇气。你们先上吧!”“小陈!再加把劲就到了”我使劲地朝下喊了一声。小陈仰脸望了望山顶,又看看我,嘴嚅动了几下,但没有出声,看样子他真是有些累了。这也难怪,在我们一行五个人中,就数他长得单薄瘦弱。我想,此时此刻,激将或者挖苦,都只会促使他彻底失去信心,只有热情的鼓励兴许可以奏效。于是,我又朝他喊道:“小陈,先休息一下,再一鼓作气爬上来,我们在山顶上用映山红迎接你!”他朝我扬了扬手,便又开始向上爬了,从他那艰难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是在被某种信念支持着的。我心头倏忽一热:当一个人信心动摇的时候,周围同志的几句热情鼓励是可以使他丢掉怯懦和犹豫,重新鼓起前进的勇气的。鼓舞了别人,也激励了自己。我鼓鼓劲,一阵加速便爬上了山顶。 啊,花!我顾不上擦一把顺着两颊往下滴淌着的汗水,急切地朝那盛开的映山红扑去。那花开的真是旺极了,一丛丛,丛丛相连;一蔟蔟,蔟蔟交相辉映。在夕阳下,显得那样的红,那般的艳,那么妩媚动人!我敢说,任谁见了那花都禁不住要心醉的。那花似一张张娇艳的笑脸,冲着人一个劲地羞笑。我想折一枝花,但却有点不忍下手,怕从枝上把她们折下,会使她们娇容顿失羞颜忽改。“你这家伙,楞在这里干啥?是被花迷住了吧?”小王突然站在我面前。我这才想起伙伴们,忙问大家都上来了没有?“就剩下小陈了。也快了。”我忙折下一枝盛开的映山红,几个大步赶到小路口,见小陈离山顶还有二十几米远,正低着头。奋力朝上爬着。我没有呼唤他,怕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出意外,因为越靠近山顶的路越险。我静候在小路口、看着小陈一步步地爬上来,当他一只脚刚踏上山顶时,我用双手将他一把扯了上来,使劲地冲他擂了两拳:“行!小伙子!献束鲜花表示我的敬意!”我油腔滑调地说着。“呸!不要穷大方,我有手!”他丢开我,急步朝那盛开的鲜花奔去。 我们在山顶那残墙破壁上或坐或倚,边休息,边聊天。“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上面为什么有残墙?”小王坐在一堵残墙上朝我们扫了一圈,没等别人回答,他便吹开了:“据说,旧时这山顶上有座大庙,庙里供着观音菩萨。本来高山修庙,山高路险,香客很少。除了偶尔有三两个游客在登山观景之余到庙里看看外,几乎很少有人上山拜菩萨,这庙倒也落得清净。有一年,外地有两个不孕的妇女,也不知道从哪儿听说这山上的观音菩萨能使不孕者怀胎,并且生儿养女均可遂求者心愿。于是,便带着香烛祭品,上山来三叩九拜,求观音菩萨发慈悲,让她们受孕。她俩回去不久,还真的都怀胎了,尔后还都生了个儿子,遂了她们的心愿。这下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周围方圆百里。从那以后,四方许多不孕女子,都不怕远途跋涉,不畏山高路险,争先恐后地带着香烛,爬到这里叩拜观音菩萨,总都是有求必应。从此不但这庙名扬天下,香客不绝,庙里终日香火缭绕,连这无名山头也得了个雅名——怀胎山。”虽然这不见经传的旧闻我们都知道,但小王那添油加醋的叙述还是把我们吸引住了。大家都默不作声,静静地看着这昔日的香火胜地,都在想象着当年那些为封建传统观念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不孕妇女们,是怀着怎样的诚惶诚恐的心情,长途跋涉,冒险登山的情景。“嗨,这庙里观音再灵验,也不会发慈悲让咱们怀胎的!”小王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打破了沉寂,惹得我们一阵捧腹大笑。 山风习习地吹着。上山时的汗珠早被吹跑了,被汗水浸湿的衬衫也不再粘脊背了。我们站在山顶上,朝四周极目眺望着:下面,是我们来时的方向,来时走的小路象条不规则的曲线,把营房和山脚连在一起。山下那呈椭圆形的平地上,麦苗儿青,油菜花黄。村镇和营房周围绕着一片淡淡的新绿,那红瓦、白墙、灰楼色调分明,使那一片新绿层次分明。那一口口蓄满春水的池塘,零乱地散布在椭圆形中,发着幽幽的光。远处的山脚处,是横贯南北的京广铁路,南来北往的列车不时地从我们眼底穿过,那有节奏的“哐哐”声,象是这春天大地从胸腔里发出的音响,高耸的工厂烟囱,把淡淡的烟雾大口大口地吐向天空。身着单衣的社员们正在忙着往地里送肥。“啊!好一轴绝妙的清明忙种图!”我自语般地叹道。我恨自己不是丹青手,无法将这幅生趣盎然的清明图描摹下来,惟有贪婪地看着,用记忆的底片将它摄在心底。左、右面的山都逶迤地伸向远方。背面,是一眼不尽的丘陵地,数不清的大小山包,象是许多大小不等的馒头乱滚在地上。啊!春天的大地是这样的美!祖国的江山这样的秀!我猛然间感到生活在这样春光烂漫的国度是多么幸福!同时又觉得肩头很沉:人民的战士肩负着保卫祖国的光荣责任,我们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一定要握紧枪杆,百倍警惕,捍卫祖国的春天不受侵害! “哟!不早啦,该回去了!”小陈尖着嗓子叫道。我们一看表,呵,可不是,快五点了,便应声附和道:“对,是该撤军了!”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山顶精心采摘了一些映山红,然后沿着原路下山。我们一路上说笑着,手中的花是那样的红艳,那红光映得我们军帽上的五星更亮,照得衣领两边的领章更红,我们青春的脸上也被镀上了一层层淡淡的红光,使我们显得更加精神、更加英俊!路人都向我们投来三分惊奇七分钦羡的目光。我们干脆把花抱在胸前,自豪、神气地迈着轻盈的步伐,俨然是一群受到隆重欢迎的凯旋英雄。 大鸿寨的秋色 ◎ 高 卉 高卉,河南禹州人,生于70年代,多年从事电力新闻和文学创作,发表作品计30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屡次获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政工师,现供职于河南禹州市电力公司。 漫山层林尽染的红叶,是位于禹州西部的大鸿寨景区最吸引人的看点。 “中原正是好秋光,栌叶如丹照嫩寒。”10月15日,禹州市大鸿寨景区“红叶旅游节”隆重开幕。来自省内外的众多游客,伴着明媚的阳光,迎着爽人的秋风,涌入大鸿寨景区,赏红叶,拍美景,爬山健身,快乐秋游,感受大自然的轻松与惬意。 大鸿寨风景区位于禹州市西北山区鸠山乡境内,这里的森林公园面积30平方公里,以涌泉河流为界,自然分成南北两大区域,集自然山、水、洞、林为一体。主峰大鸿寨高1156米,驻足山巅,俯视四周,万壑纵横,群山拱围,峰恋叠翠,气象万千,是河南省少有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之一。 大鸿寨风景区在2006年以来连年成功举办红叶节的基础上,今年又精彩举办大鸿寨红叶旅游摄影、登山比赛。 大鸿寨红叶区有10余平方公里。红叶的集中区红叶谷,位于大鸿寨主景区东的一条峡谷之中,在长约2000米,宽约1000米的峡谷两边山坡上,满山的黄栌,在秋风中经霜变红,层林尽染,巍巍壮观。 在进入景区红叶谷的山路上,上下山的游客摩肩接踵。据当地山民讲,有早来的游客,凌晨4点就开始登山了。经过1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艰难登上景区最高点——摘星楼的山口平台处。四下眺望,景区的各条山路上,驴友如织,喊叫声此起彼伏。 在山口歇息时,卖烙馍卷野菜的几个老大娘都高兴的合不拢嘴。她们说以前提一篮烙馍卷菜,一天也卖不完,今天不到中午就卖完了,下午还要再提一篮上来卖。 从山口下去,再向东走200余米,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是红叶谷。只见红叶谷内,红叶满山遍野,娇艳似火,争奇斗艳,驴友们在红叶中穿行徜徉,摄友们在抓拍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在景区广场的一片空地上,驴友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准备舞台。当晚,在景区宿营的驴友们将举办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在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帐篷已经提前搭好,景区的农家宾馆也已被订满。 夜幕降临,在千年银杏树南侧的空地上,篝火熊熊燃起,照亮了夜空,照亮了景区,映红了银杏树。在景区内宿营的各地驴友们,在大鸿寨红叶醉人的秋色中,伴着激扬的音乐,欢快的歌声回荡在山谷间…… 夏夜乡情 ◎ 李金川 李金川,1938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九都渡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泉州清源诗社社员,泉州市鲤城区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鲤城诗词》编委。在国内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及菲律宾《世界日报》上发表通讯、散文、特写、游记、小品、民间故事传说数十万字。文章被选入《全国语文教师精短文学大系》《中国历代诗词赏珍》《八闽掌故大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鲤城区分卷》等十几种书中。 夏天的一个夜里,“噼噼啪啪”一阵豪雨,把游人赶到文化宫文艺楼下走廊上。 一位满头银丝、精神矍铄的老番客,眼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大步流星地走进南音室,在角落里找个位置,悄悄坐下,侧耳倾听丝竹清音。他半眯眼缝,如痴如醉。 一曲唱完,老番客起立鼓掌,并绕座请烟。他兴致勃勃地说,他从菲律宾回来一个多星期了,每天晚上来文化宫消夜,夜空中回荡着南音悠扬的旋律,却抓不住,寻不着。刚才避雨,竟意外地发现“原来在这里!”当他听说这儿每天晚上都举行南音清唱时,一拍大腿,无限惋惜地说:“咳!白白浪费了一个多星期!” 海外归来的南曲知音,引起了在座的兴趣。大家凑过来问长问短,热烈畅谈。 记忆,把年近古稀的老番客牵回梦魂萦绕的岁月。离乡数十载,他依然记得小时候在家乡听南音、学南音的情景。他会吹洞箫,唱《因送哥嫂》、《山险峻》……旅居海外几十年,他总爱唱南音,以此寄托绵绵乡思。他说:“南音在东南亚华侨界很流行。前年祖国南音代表团到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了罕见的踩街活动,成了华人们的盛大节日,非常热闹!”老番客脸泛红光,自豪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清唱又开始了,老番客全神贯注,似乎进入了角色,和着寮拍微微顿首,轻轻跟着哼唱。每个姑娘唱完,他都指指点点,加以评论。一个退休工人声音嘶哑,唱得摇头晃脑。老番客拍手笑道:“我爱听!”演唱者的一字一腔,一笑一颦,都使他陶醉和激动。眼角隐隐闪着泪光。征服人心,有什么能胜过乡音的力量呢? 象久别重逢的亲人在欢叙,老番客听一曲,讲一阵。他如数家珍地说:“往时弦管先生是很尊贵的。特别是琵琶,为‘万军’的主帅。南音四管演奏时,洞箫却要坐大位,因为康熙皇帝吹过洞箫!” 这时全场活跃。尽管这传说大家都谙熟,但出自老华侨口中,却显得特别有新意了。“康熙皇帝爱听南音,宰相李光地写信回来挑选五名南音高手进京。有人告诉皇帝,把南音四管分别关进四个房子里,吹弹出来的曲子仍然和谐合拍。康熙当场试验,用屏幕把四管隔开遮住。只听琵琶当当定调,洞箫引曲,二弦三弦齐奏,清唱的歌声同时飘出。康熙快活极了,拆去屏幕,接过洞箫,就吹起来。既然皇帝吹过洞箫,当然要让他坐大位了,琵琶只好坐在对面。” 老番客侃侃而谈,大家听得眉开眼笑。他品了一口茶,补充道,康熙君要把五位高手留在宫中,他们不肯,便演奏《归巢》一曲,康熙君受了感动,即御赐凉伞宫灯,封他们为“御前清客”,送回家乡。泉州知府出城迎接。此后,百姓遇有冤苦,便打着御赐凉伞进衙门申辩,众官都得下拜,不敢怠慢…… 窗外,骤雨已歇。人们仍然不肯离开,满室气氛浓烈。在乡亲要求下,老番客抓过檀板,说:“献丑了。俗语说‘在家不唱《当初贫》,出门不唱《远望乡》。’今夜欢聚,来个《元宵十五》吧!”一阵热烈掌声,一曲华夏古乐,把人们的情感完全融化在一起。 夜色阑珊,月儿西斜,老番客才告辞说:“在故乡与父老兄弟同乐,机会难得,终生难忘!往后我每天晚上都来!” 小溪意韵 ◎ 萧尊凡 萧尊凡,1935年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邵阳市作协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点点心迹》《坎坷弯弯路》《漫漫人生苦求索》《人间正道是沧桑》四部文集。退休后,从事高中民办教育。 岩湾小溪,源于雪峰,涓涓细流,永不消失。她永远萦回在我的美梦中,是我岩湾历史变迁的见证,是一部美丽的编年史诗。长年累月迈着轻盈而灵动的步子,记录下岩湾人改造岩湾、建设岩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我扯猪草砍柴的年代,小溪就美在我心里。桃花盛开,小溪涟漪荡漾。两岸油菜撒籽的田里,那绿如翡翠的三月嫩藤,是最好的猪草。伙伴们扯三月藤比赛,角逐田间似精灵。我的同年老庚嫉妒我得冠军,呆在一旁。我把赢得的三月藤塞进他的猪草筛,他,朝我眼一亮,笑了:你真好,谢谢好朋友!从此,友谊的小溪就在我们的心灵中流淌。 太阳狠毒月份,伙伴们总喜欢在小溪边砍柴。砍满一担,就下到小溪成就的坝凼里赛游,见朋友们游得鱼儿似的溜活自由,可我只有惶恐、羡慕的份儿。老庚就把我拉下水去,教会了我“仰天游”。水中乐,难忘,更难忘我们之间的友爱。大水冲垮了水坝,小溪瘦得哭了,可我们就在几个齐膝深的小水凼中打水仗。打呀打,打得小凼中的鱼儿慌了神,一条小鲤竟蹦出水面,在沙滩上活蹦乱跳。我们几个一窝蜂似地捉呀,嬲呀,按得小鲤鱼遍体鳞伤,血污一身,我们快乐得成了小神仙。从此,小溪就成了我们游乐的天堂。没料想,往后还有更乐时。我,夜梦也在捉鱼。怪不得,那时的鱼肉与穷人的缘份太少太少。解放后,我们这些游乐的小子才成了劝学入校的大小子。小溪也就少了快乐。但小溪不甘寂寞,很快,投入了新时代人定胜天的建设中。 56、57年暑假,正是久旱未雨,车水灌田的季节,村民就把小溪的涓涓细流堵起来塞坝抗旱。小溪流则形成了我心目中的汪洋大海。溪水在龙骨水车里歌唱:抗旱保苗争丰收,自力更生乐无穷。当年打水仗捉鱼的小子,也成了车水抗旱的新力军。在抗旱实践中,我们对农民肃然起敬:在创造世界的历史上,农民充分利用小溪,劳苦功高! 岁月到了使用抽水机的年代,车水的龙骨车进了历史博物馆,但在灌溉天水田的工程中,岩湾小溪借抽水机的伟力,有声有色、慷慨豪放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年轻人同村民与小溪共同享受到“与天斗,争丰收”的快乐!党还领导我们在小溪下游建成了钢筋水泥的岩鹰坝。从此,岩湾小溪在多次抗旱中屡立奇功。 改革开放以来,岩湾小溪恪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念,在大兴土木建筑、美化村容的系列中,建树了它的丰功伟绩: 路是车的先导。岩湾的村道、组道,一色土路硬化成水泥路,小溪流雪中送炭,无私奉献;日夜穿行的小车需要洗脸、沐浴,小溪流就主动冲刷;凸显一个地域富足的标帜——高楼大厦的建设,水,如衣食不可须臾或缺,小溪流应邀,恪尽职守,立了大功。 青藤绿树群鸭,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岩湾人独有的风光,它衬出我岩湾一片兴旺发达的风韵。“公德桥”长三丈,如雨后彩虹,横贯在小溪东西两岸。小溪中立一墩,高2米,如中流砥柱,顶天立地,稳固地承载着两米宽的预制板桥面。桥两旁衬有一米高的距离均等、间隔分明的钢筋栏栅,两边对称有致,别具一格。远看,小巧玲珑,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是我岩湾一道靓丽的风景。桥下小溪,则成了洗衣女快乐的天堂。她们宁可弃洗衣机而不顾,也要来桥下小溪流中快活:她们边洗衣边戏谑,笑语连连,逗出鱼儿追逐,时而跃出水面,亮出一道道银白,女人中一个叫“开口笑”的,扬声笑曰:哈哈,鱼儿也与我们同乐。其时,鸭群涌动,也嘎嘎直乐。水中之乐,意韵无穷。 白胡子的耄耋老翁,也喜欢来桥上聚谈,释放赏心悦目的快乐,他们见证着说:岩湾修“公德桥”的牵头人肖奉高、傅爱玉夫妇,确实风格高,有爱心。修这桥,得人心。从此,永远结束了木桥累遭洪水、冰冻期,孩子们滑倒在溪流中的苦难史!他们有感而发:过去,小溪是一条苦瓜藤,那零零落落的竹篱茅舍,正是这条藤上的苦瓜;如今的小溪,成了西瓜藤,那错落有致、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正是这条藤上的哈蜜甜瓜! 如今的小溪,流呀流,还流出我岩湾10多部小轿车呢!吸引着远近漂亮姑娘,争先恐后嫁到我岩湾来。过去打过光棍的老年人,咂嘴翘舌,为他们庆幸。小伙子们把车停在自己的晒场上,好风光、好气派、好风景:彰显出改革开放,给我岩湾人带来的福祉! 得天独厚!还有一景:岩壁上的大树枝繁叶茂,与溪边的绿树合拢成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秋冬可挡风,春夏好歇凉,天然的调控器!乐得夏天的蝉儿引吭高唱:封山育林政策好,小溪滋润恩泽长。 小溪记下了岩湾的历史。过去,岩湾除一户地主、 一家富农外,其他蜗居在一起的都是穷苦兄弟,所以文盲多,斗大的字不识一谷箩;今天,这个穷山窝,不,这个富金窝,可是飞出了一批大凤凰!各类学士研究生、博士生、作家,差一点可以成为一个班的编制了!都是喝岩湾小溪之水、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国之栋梁!如今,岩湾人总是乐得高唱:“哗啦”小溪爱唱歌,百姓幸福得自由,可喜旧貌焕新颜,改革开放更窈窕。 在新人辈出的今天,有人以“岩湾”两字做对联,曰:“岩前山环水绕,湾里鸟语花香”。后来加横幅“地灵人杰”,就更富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