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班主任工作顾问]专栏6年来一直关注‘班主任专业化’问题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0:50:25 | 只看该作者
黄石市黄石三中班主任肖燕鹏
       肖燕鹏老师热爱班主任工作,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班级的管理和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他用爱心耕耘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信任和鼓励,严中注爱、爱中求严;他善于用智慧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人格的教育功能,实现无声的德育渗透;他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创造师生情感共鸣的心理环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锐意创新,乐于奉献,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所在2004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考核连年优秀,并先后获 “优秀青年教师”、“访万家先进个人”、“优秀数学教师”、 “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辅导员”、“优秀班主任”、“黄石五四青年奖章”、“市教育局优秀共产党员”、“黄石十大名师”、“湖北省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荣誉称号。
一、热爱教育、呕心沥血燕衔泥
        教师这个职业是塑造人灵魂的职业,它引领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心智。这个职业需要教师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否则便会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因为的确非常辛苦和艰难。
        自毕业分配到三中,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十多年的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务教科处副主任等工作,工作压力大,工作量几乎超出了常人身体的承受能力,从早晨六点起床,到晚上十二点以后休息,长时间的运转,不畏重负。班级事务繁琐,年级组上下协调,千头万绪心力憔悴。可一旦投入到工作中,在与同事、学生的相处中,在课堂的对话中,又常常忘记了辛苦,沉浸在心灵相通、灵魂相交的快乐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扛起这些重担?是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唤起的责任感和幸福感使他一路走到现在。
         担任年级主任以来,每天晚上11:00以后他会从不间断地到宿舍查房,直到学生全部入睡,而家里上初三的女儿常常等不到自己的爸爸解答疑难问题。他可能不是一位称职的爸爸,但他一定努力做到是一位称职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不可能来自于经商,不可能来自于空谈,只可能来自于对这个职业本身的热爱,这才是一个教师的本色。
      作为班主任,他注重言传身教。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决不迟到,十三年来,没有迟到过一次(不排除身体不适)。他的学生不仅从他这里获取知识,还得到他的尊重、欣赏与激励。他把爱撒在学生的心坎上,包括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的关怀,对后进生的偏爱。2008级班有一对叫何山、何川的双胞胎学生(慕名进入他班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刚开始在班上成绩总是倒数几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显得特别消沉,于是他利用每个晚自习之后的时间,义务为这两名学生辅导,后来这两名学生的成绩渐渐地赶上来了,而且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对学校充满了感激。现在两人在湖北师范学院读书,她们对他说: “肖老师,他读师范专业,完全是受到您的感化,觉得当一名优秀的老师太有意义了!”她们的父母也说:“小孩对肖老师的感情太深了,每次放假离校的时候都要回头看几眼学校,有点依依不舍。”听到这些,他更增添了无穷动力。
        作为一个班主任,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已的孩子。2007届,有一个叫毕宁的学生,家境贫困,几次缺少生活费,他慷慨解囊助他渡过难关。
        在“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中,身为年级主任的他身先士卒,几乎访遍了班上的学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家访,有一个叫黄杰的学生,文理分科前学习成绩尚可,由于他妈妈的好胜心过强,学生本人学习也非常刻苦,但效果不太明显,所以心理压力特大,产生了厌学心理。有一次他对同学说:“他受不了了,真的不想读书了,当天还没有亮时,他就背着书包上学,在上学的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他心理想:他为什么不被车撞死,这样就解脱了。”听到此话,他连续三次上门做他妈妈的思想工作,要求他妈妈为孩子订立适合孩子情况的目标,配合班主任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同时对此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理解理想与现实、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最终成功化解了这位学生的心理障碍,他在学习上也大有进步。
        从事班主任工作十余年,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2006年开始,他每天带着学生在学校操场进行跑步训练,锻炼学生的体质,所以在学校的运动会上,班级经常拿到团体总分第一名。他还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教育学生做人先立德,他所带班级多次获得优秀班集体称号,两次获得黄石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经他介绍的有王娟等6人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有张琪等十余人被评为市优秀学生或市优秀团员。
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鹏举翼”
       作为教师,这一职业选择的本身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奉献的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这一职业需要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的奉献者,这一工作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无法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他们的价值。
        热爱学生,学生自然也会爱你。很多学生家长在分班时向校长提出要进他所带班级的要求。在多次学生评价老师的活动中,学生把“最喜欢的老师”的荣誉给了他,并亲切地称呼他为“鹏鹏”,这样的昵称是至高无上的,他深感幸福,更下定决心做一个志存高远的“鹏鹏”。由于班主任工作突出, 2009年4月24日至2009年4月30日,他被选派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创新高峰论坛》交流学习。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学校的劳动纪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关心爱护集体荣誉,尽心尽责。工作中,他与老师们笑脸相迎真诚相待,坚持主动征询、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决不将个人意见强行相加,工作上强化管理,锐意创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多次被学校评为“党员示范岗”的称号。年度考核2006、2007、2009、2010、2011、2012、2013连年优秀,其中2008年年度考核优秀和多次评优评先的机会都主动让给了要评职称的老师。
        被评为黄石十大名师后,有校外培训机构高价聘他利用业余时间去讲学,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也有很多家长要求他进行有偿家教,但他说:“有偿家教他是不搞的,他所有的时间都属于学生,你的小孩可以随时到办公室来问问题,每天下午5:40-6:20这段时间他一定在教室进行有针对性地学生辅导,你的小孩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问问题。”一直以来他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了学生身上,教学严谨,备课认真,精心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曾经带过二文一理3个班的数学教学、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超工作量的工作。他服从学校工作安排,积极协助学校信息技术处和教务教科处参与毕业生的报考工作、学生管理、考试及常规教学管理工作,认真参加学校招生宣传工作,分担团队困难。
三、硕果累累,超越自他“雁高飞”
        十八载寒来暑往,他一共送走了九届毕业生,作为黄石三中的一位高三把关教师,他坚持虚心从教,潜心教学,对多套高中数学教材了如指掌,教法上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运用新教改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使学生乐学、会学、爱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成熟的高中数学教师,他创先、争优,在高中数学教学教研上卓有建树。
        他带动2011届师生共铸黄石三中高考史上的辉煌,创造了7个上600分的前所未有的奇迹,得到了学校、学生、家长的肯定。所带课的班级,在高考各项考核中与同类班级相比,名列前茅,连年获得教学质量奖、高考优秀学科教师,高考优秀班级。在生源没有进行择优的学校中,所带学生有王明考上中国语言文化大学;王娟考上天津大学;王晨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刘振中、谈珊、邹小忆考上武汉大学;刘泉、张琪考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但季考上厦门大学等。90余名学生考上一类本科院校。
         这样骄人的成绩足以让同行们羡慕,弟子膜拜。但是,他认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不是抽屉里那一本本烫金的荣誉证书,而是与同事、与学生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美好过程。
        由于教学严瑾、风格独特、教学成绩优异,教研成果及管理成绩突出,先后二十多次获得市级的优秀教师、五四青年、黄石名师、湖北省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称号。
四、学高为师,教学研究“领头雁”
        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潜心教研教改,注重实验研究,注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并能在教学中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颇丰。
       他主研国家级优秀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研究》、负责国家级课题《高中数学网站群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该课题获得省课题评优第一名,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国家级优秀课题。任中教高级以来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获得奖励和荣誉共计48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7项,市级16项,校级1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7篇,与人合编出版著作2部。
        在网络教学与高中数学的整合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发表交流相关论文十余篇。首批完成了湖北省教育厅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被北京志鸿教育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建立数学组网站和自制课件达70余件供教师们共同享用。还亲自指导年青老师进行网络教学的学习,带动全校数学组进行现代化教学的研究。他先后指导10余人次参加黄石市、湖北省的优质课比赛获奖,指导学校陈怡教师参加湖北省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指导实习生雷娜老师在十五中参加比赛获得第一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深知,所有的荣耀都属于过去,前进的路上会有曲折、迷茫,但他将与时俱进、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继往开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愿插上理想的翅膀为学校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摘取更辉煌的桂冠。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0:50:47 | 只看该作者
咸宁市温泉中学班主任李海霞
  真诚待人,始终用心呵护学生
  从教多年,李海霞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有他可爱的一面,都会有自己的优点,都需要赞美,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些顽劣淘气、不求上进的学生时常有之,他们常常使她头疼万分不知所措,有时候她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身为人师的这颗心告诉她:不要放弃!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美丽,每一颗草都有泛绿的时候。用爱去宽容他们,用耐心去引导呵护他们,赋予他们绽放的生命。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她中途接手初二年级的一个班,这个班整体成绩一般,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其中有一个叫李明的学生调皮捣蛋,经常打架闹事,在班级影响非常不好。为管好这个“反面典型”,她准备到李明家做一次家访。谁知去李明家后,李明不仅闭门不见,还故意将他家养的狗解开锁链,弄得我差点被狗咬着,后来幸亏他母亲及时出来接待。通过李明母亲得知,李明还有个妹妹,他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本地工厂上班,平时工作非常忙,经常连给孩子做饭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对他兄妹严加看管了。
  家访后,李海霞安排李明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做同桌,并安排李明做班干部,还在课余时间经常主动找李明谈心交流。正是这些举动,李明很快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不再打架闹事,连上课迟到、讲话等坏习惯都一一改掉了。
  09届有一个留守学生叫周婷,从小跟外婆一起长大,也许是因为父母关心不够,周婷从内到外都表现得缺乏自信。不仅很少与其他学生一起互动,穿着打扮也相当不讲究,给人蓬头垢面的感觉。对此,李海霞特别点名挑选周婷做数学课代表,经常跟她联系沟通,引导她增强自信、注重仪表。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周婷最终成了一个落落大方、自信阳光的女孩,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
  李海霞深知要当好班主任这个角色,得每天与几十个不同个性、不同脾性的学生交流,得用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他们的倾诉。记得07届初三下学期刚开学,李海霞发现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汪洋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成绩更是直线下降。后来她通过侧面得知汪洋的父母在年前离了婚,此事对他打击非常大。为了开导汪洋,那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吃完晚饭后主动约他到学校操场散步谈心,同时积极与他父母做思想工作,让汪洋体会到父母虽然离了婚,但是都还是很爱他。经过持续一个多月的坚持,汪洋的学习热情终于恢复过来。在三个月后的中考中,汪洋最终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了湖北省重点高中鄂南高中。
  因材施教,着力提升管理水平
  班级管理主要依赖班主任,如果把班级比喻成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船,班主任则是这艘船的掌舵人。在学生管理方面,李海霞始终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尖子生的培养。二是中等生的促进。三是后进生的转化。相比前两条后者更难也更重要,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希望,越是后进生越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首先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她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1、组建得力的班干部团队。通过竞选产生班干部,制订责任目标,定期评议考核。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提升他们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
  2、创新多元化互动机制。除了走家串户、利用电话、网络等手段进行家访,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的形式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开家长会,自创了“不同年级开不同会”。即初一年级全班学生家长一起开会,这种家长会最重要的是强调小学与初中的不同,以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初二年级开家长会则实行“男女有别”,基于男生处于叛逆期、女生处于青春期等特点,将家长会按男学生的家长和女学生的家长分两次单独进行,并依据各自特点,重点进行引导思想教育;初三年级则按照成绩分层召开家长会,针对一段时间来,成绩较好、进步较快的学生,在召开家长会的同时,也请学生参会,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和家长的自信;针对成绩相对落后或退步明显的学生,则只要求家长参会,既为了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方便提醒家长对孩子多加管教和关心,千万别抱着“破罐破摔”心理。令我欣慰的是,正因这种“不落下一个学生”的坚持,广大家长无不赞扬李海霞的工作态度,纷纷表示“孩子放在李老师班,我们很放心”。
  3、精心为学生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的感染力是深刻的。一方面以伟人、名人的先进事迹引导、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十分重视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人,通过演讲、点名表扬、制作奖状等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岗敬业、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等先进典型就在身边,甚至就是自己。
  无私忘我,默默奉献蜡烛情怀
  多年来,李海霞克服了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为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倾一腔热血,永不言悔。
  爱人经常对她抱怨别人教书假期多,却很少能在家里看到她,李海霞只能感谢丈夫对她工作的支持。其实最让我愧疚的是我的儿子,从孩子断奶到现在快六年了,李海霞很少有时间陪他,然而李海霞却无怨无悔。
  参加工作的第四年下学期,有一次李海霞不小心扭伤了脚,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一周。当时正值即将举行期末考试,如果她因此请假一周,对所带两个班的数学课有很大影响不说,班级的日常管理会不会出现问题也很难说。一想到这里,她立即要求丈夫帮她买了一副拐杖。为此,她整整坐在凳子上上了一个多星期的课。
  也许是她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学生,直到期末考试结束,所带两个班的数学课,没有一个学生请假、迟到。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两个班的数学平均成绩均名列学校前三,她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各项成绩排名均有上升。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李海霞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提醒自己,万事贵在坚持,付出终有回报。
  汗水铸就成功,付出总有收获。2004年毕业的学生彭聪考上了中科院博士,刘燕公费留学德国。
  2007年李海霞所带班级共48人参加中考20人考上鄂南高中,数学平均分全校第一。2007年毕业的艾琛考上香港中文大学。2012年所带班级56人参加中考28人考上鄂高,数学平均分全校第一。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被咸宁市人事局考核为“优秀”。现在所带的初二(3)班有82名学生,初二学年,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卫生第一,艺术节总分第一,期末考试成绩第一。在湖北科技学院报上发表论文《改变学生  改变自己》、《基于“国培计划”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调查与分析》、教学设计《一节数学习题课的思考》获省一等奖……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0:53:15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工作室]会客厅=

★★★★★本站唯一注册方式:---》

请实名注册--》
向13971958105发送说明姓名单位与本站合作意向的手机短信---》

本站手动审核通过成为正式会员---》


您自由发帖,参与交流,成为本站共建分享的合作者★★★★★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0:54:46 | 只看该作者
本站网管员管季超联系方式
免长话费服务电话:400-027-8105,
移动电话:13971958105,
邮箱:
xnjyw123@163.com
QQ号:1309586706/349808152,
QQ群号:291179970,
微信号:jszywz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2:08:32 | 只看该作者
李伟言:论“爱”作为教师的信仰
     
  
教师要有爱的信仰,这个观点并不新鲜,而这里的爱,通常都指向于教育对象即学生。假如举行一场关于教师信仰的演讲,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会提到自己对学生的爱:为贫困生捐款捐物、日常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后进生的不放弃、不畏辛苦坚持家访、甚至收留孤儿,待如己出……关于“爱学生”的文字,可谓浩如烟海,如果在网上做一下关键词搜索,十有八九是上述的理解,总之是通通围绕如何体贴、如何耐心、如何博大、如何无私。这些理解由来已久,课改以来,随着人本主义理念兴起且被广为宣扬,爱学生更是被强调到无以复加。
如果“爱’是在狭义上使用的,爱学生在我看来还是一个很高调的倡导。狭义的爱是一种很热烈的感情,是否爱一个人,不是受理性规约的事情,具有情感的自在性。而那些说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孩子的说法,实际上是在罔顾最基本的事实。试想,一个母亲爱她的孩子,那需要要多大的能量、多大的付出?而且从数量讲也顶多是几个。要求教师像母亲一样爱学生,而且是所有的学生,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可能个别老师有此大爱,但不能拿特例当一般。这太圣化教师,也是对教师的精神绑架,这样高超的爱是对教师的强人所难,所以它们只能停留在口号、宣传或者教师的自我标榜里。
  
如果爱是在宽泛意义上使用的,那么将其作为教师信仰的内容是正当的。这里“爱”这个词,可以置换为“温情”和“仁慈”,教育是直面人的工作,很难相信,一个不喜欢和人接触,甚至憎恨同类的人,一个心里狠毒的人,会做好教育。必须有温情的投入,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恰当的协助者、积极的回应者,用心的讨论者。它意味着教师对教育具有情感的悦纳,这也是教师专业认同的内涵之一。
   
但我最想论的是,给学生温情的爱对于做好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与之相比,教师更应该爱真理、爱世界。这正是我们当下谈到教育爱时最稀缺的内容。而没有这些,爱学生就只是空中楼阁,没有依托。
教育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人之为人的规定性,教育要唤醒学生内在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为生存在世寻找坚实的价值根基,教育是个体心智成长和精神站立的过程。毫无疑问,要担负起这样的教育,教师本人必须有独立的精神追求,教师因此必须成为真理的探求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有充分的理性生活。它由三种相互关联的要点组成,知识的获取、批判性的思考以及主体间的对话。求知是求真的基础,对真理的探索不能建立在反知识之上,广博的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帮助教师打开心智,使思维朝向开放;批判性的思考指向于一切看似自明性的思想观念和学说、同时也包含了自我批评,它是一个包括分析、推理、阐释、判断、怀疑、验证等环节在内的思维过程。对话是两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之间思想的分享和理智的辩难,在对话中,双方共同面向事理本身,相互激发、相互纠正,相互补充。在这样的理性生活中,教师以对真理饱满的热情,在不断地推进自身精神进程的同时,召唤学生投入到对真理的探究中,在师生共同的探寻中,去伪存真,真理得以显现。
   
教师本人若不是求知若渴,若不是有对真理的虔敬和热诚,若不是以这样的精神面相邀请和带动学生一起加入知识获取和真理探究的活动,即便日常教育生活中有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也是枉然。我们需要的不是姆妈式的教育,而是能够关照心灵、启迪智慧、激活思维,帮助是个体从心智到灵魂走向独立的教育,缺少这一定位,教育即使做得再用心,最终在学生身上累积的,无非是以下两样:一是愚蠢。无论是对自我人生事务还是社会事务,理解力都十分低下,停留于童稚状态。这个后果是严重的。王小波就说:“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职能,乃是一种极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人所不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二是平庸。随波逐流,缺乏对自我的省察,没有独立的想法,凡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头脑死寂,灵界封闭,趣味空乏,感觉迟钝,精神世界窄狭。
   
果在教育信仰中抽掉真理追求的向度,仅仅强调教师日常对学生关爱,那么在教育价值选择上,我们就是以平庸的标准替代卓越的标准。不管出现多少打动人心的故事,都不足以说明,这就是好教育。
在当下,强调教师求知求真的精神,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教师群体也是这套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这套教育体系的特点,是对独立思考的忽视甚至压制,这种具有规训色彩的教育剥夺了我们多少啊,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语中,就展露着它的印痕。我们的思维囿于太多的“政治正确”,我们常被道德关怀压倒慎思明辨,我们缺失想象的能力,把熟知当做真知。如果不去增进新知,去获得新的,靠什么来突破既往教育的钳制和规塑? 教师只有在真理信念导引下,自觉地通过知识的获取和大胆地动用自己的理智,才能去除自身的蒙昧。而教师只有先摆脱蒙昧,才不至于让学生陷入愚蒙。我这些年教书的过程中,总是发现学生被各种错误的结论、名词和概念束缚着,脑袋被塞得满满的。少得可怜的真知,在头脑又是七零八零,碎片化存在。匮乏常识感,缺少哲学素养,抽象思辨能力极差,更谈不上方法论,几乎丧失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状态,与中小学时代教他们的老师的素质肯定有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对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入世者。这个芸芸众生在其中奔波劳碌的世界,并不完美,有邪恶、有残暴、有荒唐。一个入世者置身于不完美中始终会保持着对美好仰望的姿态,他热爱世界,积极生活,且行且思。他绝不当世界的局外人,而是投入地奔赴其中,在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建设性的行动中,表现无畏的勇气,享受生命的苦乐悲欣,创造自身生活丰盈的意义。避世者和恨世者都不会成为好教师,前者在丑恶面前,来一个轻盈的转身,洁身自好的选择虽也值得尊敬,但是若放在一个教师身上,就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和教育的真意相违背。教育不能失去理想的维度,这个理想的维度,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教育是和灾难之间的赛跑,教育天然地负有对世界改造的使命,教育必须有未来意识。而后者仇恨、哀伤、怨毒、责天尤人、愤愤不平,严重者丧心病狂,他们对责任的理解,永远是将自己摘出,将目光盯在自身之外,他们惯于情绪的宣泄,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亏欠他,却从不想自己为世界的改变做点什么,他们是破坏者。没有比一名老师精神上的怯懦无能和行动上的不负其责,更能败坏学生心灵的了,恨世者如果自己不能改变,他应远离教育。

教师不能没有爱的信仰,但只有在其中贯注热爱真理、热爱世界这一丰实的内涵时,它才是成立的。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2:10:0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观察》2014年第5期
教师是教师,不是保育员
李伟言
如果认真关注当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思考,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量的主题集中于耐心、温和、关怀、柔软、体贴等专业情意要素,以专业情意替代专业智识,无节制地强调师爱在教育中的作用,了解和接纳学生被奉为解决一切教育教学难题的法宝。甚至有人如此宣称:“教育,只要有一颗温润的心就够了。”在各级名目的教师评比中,送报的师德材料也少不了对如何爱学生大书特书,给午饭没吃的同学买一块面包,给学困辅导作业、给贫困生捐款,不一而足。对学生的爱被视为教育的困境突围的凭借,各种以心灵鸡汤面目呈现的爱的宣言屡见不鲜。爱,俨然成为一种教育宗教,一种无可置疑的“政治正确”。这个问题相当值得关注。
   
这个问题与教育目的问题直接相关。需要辨思的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置换为,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人从出生开始,只是一个自然意义的人,所有的生命活动仅仅围绕保存肉体的生存欲望来进行,心理、精神的层面处于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这之后漫长的成长期,如果不经过有意识的教育,个人只能习得他所在民族的语言和得一些日常生活的经验,更多的潜能将得不到开发,心智也处于可怕的闭锁状态,他生命的状态是屈从于他人的,或者受各种原始本能的役使,很难说他是一个文明人。人是通过历史的而不只是生物的传承才能成为人的,教育的一般性目的是通过文明的传承培养自由人,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人之为人的规定性。
      在这其中,引导学生对于真理的探究是教育的核心要义,真理意识的培育需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如果缺乏对真理的探究,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就将变得意义不明,哲学的学习将成为虚浮的装饰,文学的阅读沦为附庸风雅,艺术的鉴赏被各种低级趣味所操纵,围绕书本上各种思想和理论的研讨将成为无聊的为了输赢的争辩。精神财富的传承乃是一个启智的过程,是教育引导个体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真理逐渐在主体面前显露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个体得到理性思维的锻造、艺术教养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化育,以及社会性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教育的精神乃是以真理启迪生命。
这相应地必然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需要有对真理的热情和敬畏。如果教师缺乏真理探究的意识,他就无法引导学生去探究真理。教师执着于真理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强大带动作用,作为一种人格濡染,它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正是对真理的热切的探寻中,教师才能负载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把学生从蒙昧中引开,帮助学生在真理的获得中敞开道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就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千百年来感染人们的,正是他对真理无比虔诚的热情,在他死后上千年,他在街头和年轻人对话的场景一再地被人们借助书籍而得到回忆,他对爱智的那种非凡的追求成了整个人类的典范。
真理的探究是建立在知识获取的基础山的,教师也需要有渊深的知识。其中包括:
所教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的精确把握是良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对于本学科知之不多,就无法跳出教材的藩篱。更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他只能在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上死抠硬磨,无法帮助学生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这正是当下教师搞应试的那套做法,在这里,应试其实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不妨反过来而思之,是教师自身知识面单一严重制约了他教学的气象,视野窄小,格局促狭,于是只能去“应试”,而无能去培养学生能力。
学科之外的综合知识。学科源自人们对知识、经验的分类,这种分类本身就具有人为性,是人类为了认识世界思维不得不有所分化的结果。然后在教育中,人们又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学科课程。各自分立的学科课程虽然遵照了本学科的知识的逻辑性顺序、呈现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也极易导致各个学科之间的封闭和孤立,这对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智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人的完整性建基于知识授受的完整性,然而这种完整并不是通过各门课程一加一简单叠加的方式实现的,他需要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具备在不同学科之间穿梭的能力。在当下,人们所面对的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知识常常也是以综合的样态出现的,这就需要教育突破传统的分科主义的束缚,如果教师固守学科知识,就算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再熟悉,再丰富,也仍是坐井观天。
如何教的知识。倘若没有如何教的知识,真实的教学就不会发生。而这种知识的构成相当复杂,既涉及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也涉及对学习本质和规律的认知,更需要对人性的把握。具体知识的教学、品德的教育、以及学生某项实践技能的培养,所需要的方法,也都有着具体的不同。它们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反思性的实践逐步建构起来的,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不可言说的缄默知识。
如何教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就展现为教师的教育能力。这个教育能力所包含的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最关键的就是师生主体之间的对话能力。对话与其说是教学的方法,毋宁说它是教学的原则和精神,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最基本的方法。对话邀请人们共同去检视以往的知识经验、对话使得人们不同观点产生碰撞和摩擦,从而使得每个人的差异和不同浮出水面。对话是两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之间思想的分享和理智的辩难,是探究一个预先并不确切存在的答案。在对话中,双方共同面向事理本身,教与学相长。对话主题的选择、如何引领对话、如何克服对话中可能经历的厌倦、枯燥以及焦灼,对话中的教学机智,都是教师需要培养的必备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绝不仅仅是光有爱心就可以做好的工作。当下“爱学生”成为压倒性的观念,这是不正常的,是需要反思的现象。暴露了我们教育思考中源于教育理解力匮乏而有的反智倾向。在这其中,教师的位置被严重贬低了,由真理的引路人,退变成了保育员。教育研究不能被感人的现象所迷惑,而需要冷思考。
这种反思将涉及对教师和家长职责定位的理解。毋庸置疑,日常生活的护理和照顾,这种意义的爱,是父母该有的。虽然父母也肯定要承担教化的责任,但是身体的养护和日常关爱,是父母不能逃脱的本分。要求教师给予孩子以父母一样的爱,这对和学生没有血缘关系的教师而言,是一种十分高蹈的道德要求,是要求教师负担无限责任。这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不仅是不符合人性,而且还受受制于现代教育组织方式的制约。现代教育组织方式的主流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而教师的时间却是稀缺的,精力亦有限,若父母一样的师爱,只能是个别现象,无法普遍化。其后果不但是以道德来绑架教师,而且也放纵某些家长的卸责。教育写作中,教师不就常有写对离异家庭子女从生活和学习用品的照顾还有特殊的情感关怀吗?实际上即便离异之后,这是父母仍然需要承担的责任。
即使这里的爱是一般意义的温情,对学生施以温情也不是教育的核心要义。教师温情的爱本身就具有濡染人格的功能,然而只有在朝向真理的探寻过程中,这种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释放,同时作为优质教育的条件发挥作用。换言之,只有在探求真理这个目标之下,爱才具有较高的品质。爱不是生命体之间纯然生物本性的展露,“真正的爱不是盲目的,它使人眼睛雪亮”(雅斯贝尔斯)。教育如果少了探求真理的向度,温情的爱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对精神的囚禁和桎梏,成为一种隐性的精神控制。就好比父母如果缺乏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儿童的理解,他们的爱必然会出问题一样,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以爱为名的代替。当教育的目的模糊,当教师缺少清明智识,师生关系就容易蜕变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关系。教师成为以温和面孔出现的控制者,学生则通过自我的消遁去适应束缚,不再是他自己。在这样的关系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实际上都放弃了他们完整性和独立自由,成为慈祥的操控者和患有斯德哥尔摩症的患者。
爱在教育中不是自足性的要素,不关怀真理的教育,即便有师爱的参与也是贫弱的,是空心化的。不仅如此,如果过多地强调师生之间基于爱而形成的亲密关系,实际上会阻碍教师和最广大世界的万物建立起深度的精神连接,而这种连接恰恰对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帕尔默探讨共同体的治疗模式时,曾深刻地论述过这个问题。他说:当一切关系都以亲密与否作为判断的基准时,我们的世界会缩成一个逐渐消失的小点。”我们大部分人在一生中,只能与几个人达成真正的亲密,如果在共同体中就等于亲密的话,我们再也接触不到共同体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事。当亲密成为基准时,我们开始失去与日新月异的事物建立关联的能力,而这正是教育的核心。”
  如果教师无能无意识承担起真理认识的使命,不管他多么耐心、柔软、温和,仍是不合格的。平庸而愚蠢的教师无论多么兢兢业业、多么热爱岗位,由于教育主体任务的旁落,他对学生的伤害将是是本质性的。
笔者在大学教书,这些年所见所闻正好可以印证这个论断。大学生随波逐流是常态,独立意识极其稀缺,没有对社会流行价值观的理性反思,无论是行动还是观念,都唯众人是从。从不敢质疑大众和权威。普遍地缺乏学习的兴趣,读书等于读网络段子或者应考书籍,真正意义上的即不受制于私人小趣味和专业备考的那种阅读,绝对是罕见之事。知识面极其狭窄,一问三不知。罗素是谁不知道,哈耶克是谁不知道,问一下国内的李泽厚、茅于轼,也一脸茫然。和狭隘的知识面相伴随的是他们精神天空的低矮,不挂科是学习的最高要求,找到工作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对于职业的获取,大学生也很少从培育终身志业所需要的真才实学做起,而是也充斥着精明的算计,考证、考研是跳板,进学生会、当班干部,参与各项评比,都有着利益计算的考虑。本应作为求知殿堂的课堂,成为最不招待见的场所,翘课成为大学生经久不衰的时尚,眼下各个大学的年级辅导员不得不把如何考勤作为大事来抓,以至于出现网上扫二维码、拍照数脸等各种奇葩招数。更别指望课堂中多么思维激荡了。当教师试图引领对某些公共议题的探讨时,学生的发言全是道德化的,道义热情压倒慎思明辨,鲜少有人能进行有点知识含量的理性分析,更谈不上独立见解。对公共议题缺乏没有兴趣,对精神的事务漠不关心,体会不到什么是理智的乐趣,思考的热情与冲动消失殆尽,心智已然闭锁。这种可怕的状态,当然与家庭教育的拙劣和社会理性氛围的缺失有关,但毫无疑问,它也反应了中小学教育的成效。在泛滥的教育爱的张扬中,教师的职责变成了保育员。当真理在教育的场域中被放逐之时,就是平庸和愚蠢泛滥之日。
     对师爱的迷信是一种反智现象,它既是教师理智欠缺的反应,同时也是理智欠缺的结果。现在需要思考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导致教师对师爱的迷信和对教育根本任务的旁落?
有文化基因的影响。把师爱抬高到一个绝对的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中心主义特征在现代教育领域中的流露。因为在我们的教育文化中,师爱隶属于师德的范畴,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是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出现的。所谓道德中心主义,即看待世事的眼光道德至上、道德优先,道义热情压倒理性的明辨,且内容极为高蹈,在这种文化之下,人们很难发展出客观知识传统,即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看做客观的研究对象,发现事物之间复杂因果关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知。在教育中,这种道德中心主义的文化特征直接抑制了教师对教育的深度反思,探究教育过程中复杂的因果关联和义理,在这种道德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中,很容易被忽略,倾向于以师德的完备来取代头脑思考。
对师范教育的考察也必不可少。师范院校的专业基本上是对应基础教育的科目设置的,学生进入大学就被置于专业的圈子里,专业之间壁垒森严,就连文史哲专业都是互相隔绝。虽然近年来增设了通识课,但课时有限,而且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在量和质上也有限,这直接造成了知识面的偏狭。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眼光短小,教育教学知识的获得和相关能力培养,只靠几门教育学心理学公共课来承担,这些课程教材老化,而且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教条式结论。教育反思所必需的教育哲学,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甚至干脆就不开,学生普遍缺乏哲学训练,缺少日后工作所必需的哲学素养和反思能力。
教育思考以专业情意覆盖专业智识的态势,也反映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某些缺失。2000年启动的新课改十分重视教师素养的提升。但遗憾的是,新课改缺乏哲学层面的指导,其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新理念的推广,严格说的话尚未达到思想启蒙的层次,以浪漫化的人本主义来应对教育中"人的空场",缺乏迂回思考,有失单薄,不能和真正的思想批判、价值澄清、理念辨识相提并论,没有为教育变革累积足够厚实的思想资源,对于教师智识方面的提升十分有限。虽然课改极为强调阅读,也在教师中间也得到推进。但教师普遍看来读书的结构问题很大。教育随笔读得多,理论书籍读得少;教育学、文学读的多,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读得少;教师理论素养低下、视野不广、心智闭锁的问题依旧。
当教师缺乏从业所必需的开阔的视野和深广的知识基础,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没掌握批判性思考的方法时,更严重的是,对问题缺乏理智的兴趣时,就很难把教育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交汇处去思考教育变革,教师对学科和自我的理解也必然是贫弱的,教育想象力是被幽闭的,于是,把爱心奉为教育质量提升的灵丹妙药。面对各种教育问题时,能归结到的原因,还是,爱得不够;能够开出的还是那副老方子,师爱,在感动和自我感动中,遗忘了教育终极的目标。
本文不想专门谈怎么解决,因为笔者认为将问题指出并且分析清楚,比简单拿出应对策略更有必要,做到了这一点,问题解决的道路就敞开了。教师需要正视一点是:对自身缺乏问题意识,或者认识到了但卸责的态度也是教师智识缺乏的重要原因,思想进步的前提是对问题的正视以及谦卑的自省。连问题都不知道在哪里,或者知道了,但不想自我负责,当然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笔者只想对广大教师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智识的蒙昧其实并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精神面相的问题。在真理面前自大,必然陷入会蒙昧和愚蠢。只有对真理热爱和虔敬,才愿意不断地反思自己、修正自己,才能摒弃理性的自负,以高等的严肃去致知问学。可以说,教师智识见提升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以谦卑之心,对自身的自身的思想状况有所觉知,并且坦然承认自己的欠缺,把自己置于真理的下面,舍此,其他层面一切努力都必然大打折扣,甚至付之东流。教师始终需牢记的是,教育是师生共同朝向真理所做的永无止境的探寻。教师是教师,不是保育员。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6:13:4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49 , Processed in 0.1116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