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关主题资讯专帖:教育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00:0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教育科研: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作者:闫德明

因为要在东莞中学做一个讲座,题目是:问题课题案例——如何做小课题研究。为使讲座具有针对性,我请东莞中学的科研负责人发一些资料给我,又仔细查询了校园网中的资料。这是东莞中学校园网“教育科研”栏目中的一篇短文,我觉得非常精彩,说出了我想说的话,而且是在2005年,特此推荐。

2005年3月11日

教育科研:一种新的生存状态

《莞中教研》第46期

我们许多老师都对教育科研有一种敬畏心理,觉得科研很难很神秘。我这里说的教育科研指的是课题研究,而不是指每学期写一两篇论文或总结。

这大概与我们对教育科研认识的误区有关:一是认为科研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教育问题,二是认为教师要像专业研究者那样从事着教育科研的“专门化”活动,那要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真理或教育知识,而且千方百计地要将实践和经验升华为某种理论。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教师而言,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在根本上也只是意味着自己实践的一种省察与反思。我们搞科研,不是对真理知识的发现积累,而是对情感意识的深度“唤醒”;不是对教育规律的求证和确认,而是对教育生活和教育意义的深刻体验和理解。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我们不是要在研究中获得“那是什么”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获得“如何做”的实践智能;研究的终结成果不是成果的学术化,而是问题的解决和行动的完善与改进。因此我们也可以写出论文和研究报告,但我们在真正的研究中实际收获的东西要比在纸上写出的东西多得多。

本质上,科研是我们课堂教育教学之外的另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在科研中,我们通过对教育理论成果的学习吸纳、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琢磨以及沉浸其中的体验,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终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创造性的教育。毫不夸张地说,教育科研将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手段,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存的状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教育科研是“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搞教育科研要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就是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并获得这种改变自己的力量——研究中成长和收获的体验。教育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即便是一个成功的研究,通过研究得到的也只是高度个人化和情境化的知识,你获得的也只是适合于你自己的知识。因此,你不要指望你的研究被别人学习和推广,你的研究和发现只有改变你自己的力量。对我们教师来说,你自己就是你所发现的知识或规律的最大买家,也是最后的买家。我们自己就是最终的使用者、应用者。我们不是为别人而研究,我们就是在为自己研究,在研究自己。我们是在和别人分享我们的认识体会,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而不是刻意为他人提供什么。

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必须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要把每一堂课、每一次教育行为当作“充满思想的行动”,通过反思的方式,寻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一种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的机智”。

其实科研并不难,关键是要行动起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07:05 | 只看该作者
陈年往事:我的上网经历
   1999年,internet开始在中国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那时开通internet要一千多元开户费,开通后还要每小时十几元的使用费,而且那时网络上适合中国人的资源也很少,适合中学教学的资源则更是难觅踪迹。单位不可能报销费用,对于多年的高级老师也只有每月千来元收入的四会中学老师来说,也就只好望internet而却步了。2001年,上网费下调到每小时4元,开户费也下调到100元。虽然收入仍然没有上升,但这个费用已经下降到了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到了这个时候,再也抵挡不住网络的诱惑,终于拉上“专线”将电脑连到了internet上。开始阶段,也只是看看新闻,搜索下载点可用来作为课件素材的图片、声音等而已。而看新闻时,总是点开新闻链接先不看,等到全部想看的条目都打开了再脱机阅读。后来上网多了,计时费用也降了下来的时候,看到别人都做个人主页,自己也有样学样申请了一个免费地址http://szbio.myrice.com,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出来,扔到了这个szbio上面。其中像《齐云山》、《八面山银杉考察记》等好几篇文字还被一些相当知名的网站转载。有些关于生物学的观点,也常常被一些教师在论坛讨论中当作“权威”说法引用。   
  做了一年多的课件,做来做去却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2001年岁末一次到肇庆开会跟肇庆教研室的教研员翁学灵老师谈论到教学与课件时说起自己的困惑,翁老师建议上K12论坛。回到四会后即上网注册,就用了黑皮作为自己的名字。那时K12论坛的坛主叫“管家”,据说是位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美女,她对论坛及网站的管理都很有一套。会员们在论坛上说,K12原来也就普普通通的一个教育网站,是因为她作论坛坛主后使得论坛人气火爆,从而带动整个K12红火起来,进而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影响力最大的教育网站之一的。生物版版主是深圳育才中学的夏献平老师,在K12这样一个有各地教师参与的全国最大的教育论坛上,人气最高,名气最响的就是生物版!夏老师的专业水平、组织能力与人格魅力如何也就无须再多说了。上论坛之前,我总认为自己具有大学本科的学历,又在讲台上实践、钻研了整整20年,教学能力也早已得到学生的称赞、同行的肯定及领导的认可,还多次被冠以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的称号。觉得自己可算是基础坚实,经验丰富,效果理想的了。上到论坛才知道,原来跟真正高水平的教师相比,自己这点本事竟是这样地微不足道。版主夏献平自不必说,冰河、杨柳青、黑猫、白兔、木兰、小蜜蜂、五味子……无不通过一篇篇帖文展示出他们对于生命科学及教育规律的透彻把握;就是才从大学毕业不久的林小草、花蚤甲、马儿等,所发帖子也表现出他们的聪明睿智与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探究!在看了几十个帖子,旁观了网友们的讨论之后,将几个困扰了自己多年的问题学着别人的样子贴了上去,想不到不到两个小时,就有了几十个回帖,有表示自己也有同样困惑的,有试图加以解答的。而冰河的解答,不但有理有据,表达的语言也是那么准确,那么生动,令黑皮这个一惯自以为是的家伙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把一些觉得还没有把握的问题也贴了上去,同样很快得到网友们的响应。困扰多年的问题解决了,心中那个高兴啊,真比六月里喝下一大碗凉凉的蕨糍水还痛快。   
  你投我以鲜桃,我报你以香李。自己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受了人家的恩惠,就应当知恩报恩,这是咱中国人的做人原则。在论坛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报恩的最好方式也就是主动回帖,回过头来再帮助别人。对于论坛网友提出的问题,我也像其他网友那样尽可能地去加以解答,发表自己的看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网友们对于黑皮的观点和看法是那样地认同,一时间,“高手”、“专家”等溢美之词大量地加到了黑皮的头上。有教育专家说,赞扬和鼓励是知识增长的最好催化剂。看来,不仅十多岁的学生需要鼓励,年近半百的老人也同样需要。自己的劳动,自己的能力得到同行们的肯定,心情愉快,精力也就旺盛起来。在2002年上半年,几乎将全部的闲暇时间都泡在了论坛上。现在每天晚上一两点才睡觉的习惯,就是在那段时期中形成的。   
  三月,K12开展第三届优秀课件评选活动,通过论坛号召教师们将自制的课件上传到自己的专辑中参加评选。响应号召,我将此前制做的几十个课件传了上去。五月初评选结果公布,从9个科目一千多教师上传的一万三千多个课件中评出的300个获奖课件,其中我一个人占了六个。在坛友们一片赞叹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就课件中教材的处理,素材的选择、展示的方式及试题的设计等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和改进建议。还有沈阳的毛红、江西的阎常泉、江苏的王健、广东的何晓云等老师提出合作制做课件的建议。这样一来,我制做的课件不但在数量上迅速增加,质量上也有了一个显著的飞跃。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就做出了当时高中生物三本教材的全部配套课件。
  就这样,以上论坛为契机,我对网络的感情越来越深,现在,简直到了没有网上比没有饭吃还难过的程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bb1a230100ped9.html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08:1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黑板耕田”也有优势作者:林德光
    我指的“黑板耕田”就是传统的用粉笔和黑板授课过程,它没有多媒体教学的视觉冲击,也没有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但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学生变化及时作出教学调整形成强烈的师生互动。
今天我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第一节内容:我先引导学生归纳最初所出现的有关理论(物种不变论、神创论),让学生指出其的错误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导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观点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学习两人的核心内容后让学生分别用两人的理论解析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结果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分析探讨,过程也出现不少新的观点和错漏百出的笑料,我就及时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调控引导,学生在这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得从而获得技能,由于没有了多媒体的固定内容模式的约束所以整节课我都较好的根据实际变化而变化,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师生互动较好,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黑板耕田”也有优势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13:49 | 只看该作者
一“网”情深(李镇西)(2009-03-01)  


       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坐在电脑前,打开网络,进入k12“班主任论坛”。妻子在厨房弄早点,女儿还在熟睡之中,而我却通过看似冷漠的电脑屏幕与天南海北的班主任网友们开始了热情的对话:便条标记一闪一闪的,往往是内质网或iamhestory的问候:“你好!”“这么早就起来了?”还有查鸣、向天笑等朋友半夜或凌晨留在论坛上的帖子,虽然他们现在可能刚进入梦乡,但帖子上他们的头像都还在对着我笑呢――特别是向天笑设计的头像图案太有趣了,他戴着礼帽,还给我行脱帽礼呢!这一篇篇的帖子后面都是一颗颗真诚的心,在班主任论坛上互相倾诉着,也互相聆听着。  

――自从今年7月进入这个论坛,并稀里糊涂当上版主后,我的每一个平凡的一天,都是从这美好而温馨的早晨开始的。
  K12班主任论坛对我的吸引力,是从那次思想碰撞开始的。当上版主不久,我发了一个关于反思“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帖子.我的观点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无疑强调了教师应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任命感,并且应该有崇高的人格追求;但不能因此就以为教师在各方面都比学生高尚或高明,可以居高临下地不顾学生个性而随心所欲地去塑造他们;我进而提出在师生关系上,应该倡导陶行知所说的“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与孩子一道成长。帖子一发出,马上就引来了一个叫iamhestory网友的排炮般的“轰炸”,他发出长帖与我“商榷”,强调“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不容亵渎”,强调教师就应该是有着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的人,等等。开始只是我们两人舞枪弄棒、短兵相接,接着各路豪杰纷纷披甲上阵,或替我助威,或为他呐喊――一时间,论坛刀光剑影、硝烟弥漫,但这一切都没有半点意气用事,更没有丝毫人身攻击,为真理而战是我们一致的信念,向真理投降是我们共同的勇气。试想,如果不是在网上论坛,现实生活中那有这样铿锵有声的思想磨砺,如此酣畅淋漓的精神游泳?从那以后,围绕“绝不培养告密者”、“教育究竟是什么艺术”、“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班主任工作的信念从哪里来”、“质疑三好生”、“班主任的崇高与平凡”、“解放班主任”、“后进生的提法是否妥当”等等热点话题,论坛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论辩的风暴,这种思想的风暴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还将不断延续下去。透过这些激烈的论辩,我深深感受到,在中国有一大批班主任同时又是严肃的思想者,他们或许现在仍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确是中国教育的骄傲!可以说,论坛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思想的魅力。

  当然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想交锋,我们还有形而下的方法交流。许多班主任朋友都把这里当作一个“咨询站”甚至“百宝箱”:工作中有了什么困难,总想来这里找找锦囊妙计。其实谁也不是诸葛亮,但三个“臭皮匠”总可以抵个“诸葛亮”吧!于是,不管有谁提出疑问,总会有网友给他提出建议。新学期开学,佛兰老师在排座位的问题上遇到难题了,于是,她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谁来帮我排座位?”于是,大家纷纷给她出谋划策,后面的跟帖越来越多,最后简直成了关于“科学排座”的专题教育研究!佛兰的帖子连同后面的跟帖,还正儿八经地上了《教师之友》杂志呢!论坛上的话题几乎穷尽了班主任工作的所有内容:如何培养班干部?如何开好班会课?如何转变“后进生”?该不该对学生发火?班主任如何处理好与课任老师的关系?如何面对家长的送礼?家长不蛮不讲理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写评语?第一召开家长会该说些什么?等等。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一位非常富有责任心的班主任,而这些问题的每一个跟帖背后,都是一位真诚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者。当然,许多时候,网友们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圆满的答案,因为有些网友提出的难题也是大家所面临的难题,但即使给不出圆满的答案也不妨碍大家交流交流,提问者同样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关心与鼓励。 

 作为版主,我常常从感受到班主任朋友们自然而然流淌在论坛上的对学生的真诚情感,而这些情感往往表现为一个个朴实而感人的教育故事。《我的五次流泪》、《今天我生气了!却收到许多感动》、《打学生的时候我流泪了》、《那一夜,我通宵未眠》……不仅仅是把工作中的喜悦拿来供朋友分享,哪怕是失败的教训也拿来让大家品味反思。渐渐地,大家都把这儿当“家”了,工作中的困惑、烦恼乃至激忿的牢骚,也无所顾忌地在这里宣泄,即使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但对信任的朋友倾诉倾诉,心里总要痛快些。――这就是“家”的感觉。  为了表达对网友们的敬意和谢意,今年“教师节”我在论坛上发起了“班主任论坛最佳网友”评选活动,虽然最后的获奖者只是少数人,但几乎所有网友们都投入了热情积极投票:“最佳话题网友”、“最有思想的网友”、“最热心的网友”、“最真诚的网友”、“最爱辩论的网友”、“最富于爱心的网友”、“最富有智慧的网友”、“最文静的网友”、“最浪漫的网友”、“最直率的网友”……我的评选公告后面跟帖不断,一个个跟帖代表着一张张选票,既严肃认真又妙趣横生。那几天,论坛上真像过节一样热闹。评选结果揭晓后,无论评上的还是没评上的,都一样高兴。那天我冒雨去书店买了20本自己的著作,签名后给获奖网友们一一寄去。那一刻,我的心情,真像是我获了奖一样快活!  

      网友之间已经不仅仅是志同道合者的同志关系,而且还有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有一天,我爱人下班回到家里。手里拿着一个寄自新疆的大包裹,我很纳闷:我新疆没有亲戚呀!但包裹上的确写明“李镇西收”。打开一看:原来是网友佛兰老师寄给我的她家乡的土特产――巴旦木杏仁和无花果!佛兰老师说收到我的书很感动,一定要向我表示点心意。那天刚好是周末,晚上我和爱人、女儿坐在电视机旁一边吃着巴旦木,一边看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新疆演出的节目,女儿直说“真香真香”,而我却总感到屏幕上坐在台下正开心笑着的观众中一定有佛兰! 

    是的,不仅仅是思想性而且还有情感性,这是班主任论坛鲜明的特点。虽然大家天各一方,彼此却互相惦记着。只要有了网络,无论走到哪,网友之间都能感受到远方的真诚。副版主红袖从深圳到北京到哈尔滨考察,每到一地他都从网上报告自己的行踪,网友们也在论坛上向他表达着问候。查鸣在国庆期间回去看望父母,有感而发写成一篇《我给父亲洗脚》发在论坛上,赢得无数网友的感叹与敬意。有一天,我打开论坛,“李老师,天凉了,注意多加衣服!”一则短短的帖子让我的心暖乎乎的。我到深圳上课,内质网、红袖陪我喝酒;我到扬州出差,红荻陪我瞻仰朱自清史可法;我到西安开会,林依陪我逛钟楼;我即将去浙江,小岛上的小狐闻讯说要“飘洋过海”来看我……也许有人会认为“班主任论坛”太“煽情”太“甜蜜”,可我们认为,班主任论坛不能没有人情味,正如我在《爱心与教育》中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同时就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受孩子衷心爱戴的班主任同时也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不能设想,每天与童心为伴的班主任们,在论坛上只会“冷静”“理智”地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网友之间的互相欣赏互相敬重也是很自然的,“互相抚摸”也罢,“个人崇拜”也罢,是真情总要流淌,真诚是无罪的。 

 每
      天打开论坛,我总是再看,今天又来哪些新朋友――哦,淀山湖、纤一、紫藤花开、小南瓜、anan、boy21、eshao、绵羊…… 我赶紧送上一句真诚的问候:“欢迎你,新朋友!”如果哪一天我和红袖不在论坛上,而来了新朋友,便会有在线的老网友送上问候:“欢迎你,新朋友!”因为在班主任论坛上,人人都是客人,人人都是主人。 

 我以前总以为网络是个空幻的世界,因而一切都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但现在我觉得至少“班主任论坛”是一个例外。这是一片燃烧着思想激情的原野,这是一个翻卷着感情浪花的海洋。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十分厌恶教条式的“学习”、形式主义的“研讨会”,然而在网上,却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严肃真诚地谈论着共同关心的教育,这是怎样一种不可思议而又耐人寻味的精神现象?只有一种解释,凡是愿意进k12论坛的,都是有事业心的教育者。在这嘲笑神圣的时代,我们向往着崇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追求的精神;在这虚无飘渺的网络,我们创造着真诚!

  
       夜已经很深了,妻子和女儿已在睡梦中发出柔和而舒缓的酣声,我还坐在电脑前,和网友们愉快地交流着。看,红袖来了,阿W来了,笑春来了,蓉子来了,老行伍老了,红荻来了,向天笑来了,小狐来了,佛兰来了、小易来了,三糊涂来了,老梅来了,木棉来了、树青来了,百无一用来了……                        2001年11月3日                 (发表于2002年第2期《师道》杂志)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15:35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博客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讨论心得  

2006-12-11


http://qulizhen.blog.163.com/blog/static/6098590200611119050416/

   博客,一个近两年才红遍大江南北的新事物,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个人网络日记本,一个名人与普通人放松心灵的场所,正在飞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变化。很难想象,这种新潮事物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发生什么联系,如何才能与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教研能力挂上钩。当前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影响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生活,而且这种影响正在蔓延着。

一、 教师博客可以用来做什么?
     博客作为个人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可以用来:
1、展示自我的魅力;2、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3、记录有价值的生活事件;4、反思问题解决中的得与失;5、与他人共享有价值的信息;6、讨论交流,借用群体智慧促进自我发展。
    在所有这些功能中,我认为博客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职位的人聚集在一起,利用集体的力量达到学习、沟通、交流、成长的目的,促进个体的快速发展。而博客的精神就在于心灵的自由飞翔,是平等民主的对话,是真心的欣赏与批评。 
    用一位网友我是一条鱼的总结来表述最为恰当:河--导流引渠,桥--交流无界,浆--学海泛浪,船--同舟共济。
  二、教师写博客有哪些困难?
    孙明霞老师认为,一是老师感觉自己写的东西怕人笑话;二是感到没东西可写;三是不知道怎样创立博客。我觉得还有就是没时间,缺乏经济支持,以及个人爱好习惯的影响。我们中肯定有人经历过建的博客无人光临,以致不能坚持写下去,到最后彻底荒废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推荐教师加入适当的教师博客群体,在集体的鼓励下写作;针对没东西可写,引导老师们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反思,这其实是最好的博客资源,是写作灵感的源泉;孙老师在教师教研工作管理中,让每个教师定期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反思以及理论学习感受发到学校博客群里,领导定期检查每个教师的博客,以此用博客带动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写博客关键是起步难,只要教师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将被动的行为转变为主动的写作行为,相信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成长的。
三、如何通过博客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博客可以用来学习接受最新的教学教育理念,可以了解更多额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制定弥补的措施手段,因为有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你会走很少的弯路。 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呢:
第一,引导教师参与博客群有关教育话题的讨论,先学习他人作品,从而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动机是最重要的,要让教师个人愿意参与到博客写作与交流当中来,从局外人变为局中人。这就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引导推荐,使其一开始就加入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体中,在成员的真诚对话、互助共进中感受理性讨论的魅力,接受有关教育的最新理念,从而激发其成为其中一员的愿望。
第二,将理论学习、反思实践、博客升华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思、行的有效结合。教师在感受他人语言魅力的基础上,产生自我学习的需要。通过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然后将自己对教学的新思考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为博客写作提供大量的材料。通过博客写作,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理论学习与反思实践更加理性化、有效化,从而实现三者的永无止尽的良性循环。
第三,组建以创新教育实验为团队的博客群体,形成本校的特色。在教研中促进教师写作博客的积极性,将博客与教师的教学与教研密切联系起来,使博客真正能给教师带来益处,形成有价值的想法、做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博客到底能不能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一个是要有正确的引导,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需要的内驱力。能够坚持下来,需要很多的因素:有人关注,感到不孤单;有人鼓励,感到被欣赏;有人交流,感到有碰撞;写的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在成长。博客可以为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舞台,就象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但是关键还在于主角自己愿不愿意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以及如何能够演的更好。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2:40:02 | 只看该作者
罗崇敏:在全国校园通网络教育资源运用研讨会上的演讲
2013-8-8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参加全国校园通网络教育资源运用研讨会,与大家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建设进行探讨和交流。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与农业革命中产生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在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人与机器的关系不同,全球性的数字网络将会重新构建人与信息的关系,人类将一起构建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生态系统。信息化在加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信息化使圆的地球变成平的世界,使世界各国走进了地球村,使各民族变成相互依存的村民。伴随全球信息社会的构建,共生主义孕育而生。所谓共生主义,是指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总和,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教育信息化在不断改变着各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不断提升教育的价值。信息化使人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信息化给人类带来了福祉,但也带来了灾难。信息化的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核战争将对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不久前由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的“棱镜门事件”;著名的“白帽黑客巴纳比-杰克”发明让自动柜员机吐钞票技术、遥控心脏起搏器并致人死亡技术;当然还有网络诈骗案给不少家庭带来灾难等。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信息技术的价值方向,不得不思考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建设。所谓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建设,是指教育信息化对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功能价值建设,对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品德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功能价值建设,对促进人类民主、自由、平等、正义、法制、幸福的功能价值建设,对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
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建设,应以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指导教育信息化。人类社会活动是创造价值、消费价值、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都是价值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人创造的价值,都是人的价值的外化,所以我的观点是,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价值主义教育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人的价值,而不是异化人,把人异化为物,异化为金钱,使人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石,是实现人类经济信息化、政治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军事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应以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为目标,培养富有自由意志、独立人格、创造能力、大爱情怀、社会责任和幸福生活的一代代新人。教育信息化要引领社会信息化,提高人们的信息素质,使人们正确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高度重视通过数字化资源和网络的应用改革教与学,让学生享有优质的学习资源。在具有良好设施基础和人员信息素养基础上向着使用宽带的数字化学习、虚拟学校、数字内容、数据整合利用的方向发展,呈现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的特征。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计算机的配置数量和网络的接入、互联互通水平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低;学生、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低;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水平低;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水平低;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不活。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工具性价值率低和人本性价值率低的双重问题,加强教育信息化价值建设,是中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根据国际及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以及信息化的标准和功能,着眼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未来,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应该是:积极应对国际、国内信息化的挑战,实施跨行业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应用、全社会共享,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实施跨行业整合:最大限度的利用各行业的信息化设施、信息人才资源和资金优势,追赶建设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全领域覆盖:建设覆盖从城市到农村,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从学生到老师,开放的、交互性优异的、资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全过程应用:从幼儿教育到终身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都要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培养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提高科研水平、拓展社会服务能力。全社会共享: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共享和协作优势,使全社会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人都享有良好的教育,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2:40:23 | 只看该作者
享有终身学习的环境条件,使信息化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引领社会信息化的功能作用。根据以上战略选择,按照教育信息化要引领社会信息化的目标和系统标准、实用高效、安全畅通和引领创新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加强“四体系”、“五机制”建设(基础设施体系、网络平台和管理、人力支持服务体系、信息化应用体系;管理保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技术保障机制、科研保障机制),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断提高师生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化能力,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全面加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
要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推进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实现教与学的价值最大化。我理解的教育信息化,是人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空间内获取最多知识和能力,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开阔学生的广阔视野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首先是要使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第二要使学生学习行为主体化。网络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第三要使学生和老师学习形式交互化。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第四要使教学形式个性化。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员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第五要使教学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完成。第六要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以国际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推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评价的改革。以价值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整合和运用国际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促进教育的民主和依法管理,彻底改革以高考为重点的教育评价体制。
我是以共生主义为指导,在探索价值主义教育思想中思考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建设问题,和大家探讨交流,请批评斧正。
谢谢大家。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4:30:58 | 只看该作者
当你恋上“博”    


2006-01-13


李玲玲

http://blog.cersp.com/index/1012891.jspx?articleId=267058

     博客能提升我们工作效率,然而如果以牺牲生活质量、影响身体健康为代价,我想我们应想想怎样摆正她的位置了。
      
    自从成为“博人”,很多老师感觉自己是“一博不可收拾”了,“如今我天天迷恋博客,其它的事情都给扔到一边了,等到火烧眉毛了才想起来。博客有点像海洛因,粘上它就逃不掉了,不把你毒得两眼昏花、精神恍惚就誓不罢休。”(郎妹),有的博友说要开办一个“电脑博客戒毒所”。博客能提升我们工作效率,然而如果以牺牲生活质量、影响身体健康为代价,我想我们应想想怎样摆正她的位置了。晚上在鹏程老师处读了“曾经有你,因此有我”一文,深受启发,把其中的一些内容摘录下来,供自己常常读读、想想。

“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使用技术的人要有思想,你有什么思想,技术就为你做什么样的服务”。

      苏州董晨老师写的,是很好的博客建议:

      1.勿有急功近利心理。刚开始写网志,一般并没有什么急功近利心理,但以后会越来越强。看见他人网络日志的提升,看见他人网络日志备受关注,往往会进入浮躁,急功近利,以致于慢慢失去自己的风格。

      2.每天看别人的网志不超过15个。这个一定很难做得到,可是必须要这样,否则您宝贵的时间就在这样的网游中消逝了,而看15个网志和看150个网志,往往看15个日志的质量更高。

      3.寻找与自己知识相关的教育博客。教育博客记录着教师对实际工作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汇集一些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教师博客的分享,一方面使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在分享交流中获得更快的提高。针对从教于不同领域的教师,还可以形成基于主题交流的教育博客,这种基于主题的教育博客通常需要多个教师共同组织共同参与。基于主题的教育博客是教师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一个快捷途径和方式。

       4.最好每天晚上写网络日志。我是这样的人,以前白天写,因为发现会占用教学工作时间,使工作更为烦琐,无心抒写出好的日志。现在我都是晚上写,做为每天开始工作后的一个反思吧。

       5.不必要天天写。天天去抒写心情免为其难,对我这样有恶习的教育博客来说,就象我抽了那么多年的烟,一下子不抽了总觉得浑身不舒服。不过碰到没有心情,没有点子的时候就不要滥竽充数了。

       6.访问后要经常给人回复。对教育博客而言,如今更有价值的已不再是独享,而在于广泛的交流。因此,分享是教育博客赖以存在的基础。每一个访问者都是“我”自己真正的读者。这是完全不同的心理交流,一篇网络日志中的读者留言可能比登陆这篇日志100次更让“我”在意。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5:20:2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学术训练的三大意识作者:清风徐来
                             学术训练的三大意识
                                                劳凯声
    一、问题意识。就是说我们观察社会问题,观察人的问题,观察教育的问题,不是从抽象的理念出发,不是做概念的推演,而是从现实的问题出发。所以很多人和我讨论,包括最近有个学者,尽管接触不多,我也感觉到他是一个很有研究的训练有素的学者,他说,劳老师,我想和你讨论一下素质教育的问题。我说你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讨论素质教育,讨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因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已经被完全泛化了,我记得我最早参与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时候,大概最早是一批中学校长,他们有感于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个老大难问题其实是很清楚的,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所以早期我们在讨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时候,它所针对的问题我们都很清楚,就是要解决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妨碍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有些人才会提出应试教育和它相对,来讨论这个问题,尽管有人说了应试教育不能和素质教育相对,你从理论从概念的逻辑来说,你可以做很多讨论,但是这组概念背后所隐含的现实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你只要一说这个问题,我就知道你想讨论的是什么。但是后来这个概念就被泛化了,到最后就变成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要搞这个东西,我就不知道了。变成了一个类乎通识教育的问题。通识教育和过去谈的素质教育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已经是两回事了,所以我说你必须要首先明确你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我在训练我的学生的时候,就是不断的要帮助他们如何来提出问题。因为在我们学术界,人们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有2/ 3都是假问题,并不是真问题,这些假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学术垃圾,你讨论了很久,做得很精致,最后到现实之中却没有意义。我曾经参加教育部的职称评审,有一篇论文,在我们的评审小组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讨论这篇论文所讨论的问题有没有意义。有学者说这是一个假问题,怎么能做成一篇论文呢?他的论文题目是《论哲学家应成为科学家的领导》,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意义,是一个假问题。所以提出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提出问题容易,那么有这么多人搞研究,恐怕人人都能争取到课题了。主要是看你所提出的课题有没有意义,其中大量的假问题都被淘汰掉了。我们要训练,我们会不断地追问,帮他确定下来论文的意义。确定下来以后,我们要帮他确定问题的边界,因为任何一种研究,你仅仅提出问题是不够的,你还要确定问题的边界,确定边界以后,这一问题就比较好讨论。比如说现在学校乱收费的问题,如果要进入我们的学术视野来讨论,那么它首先就要划定边界,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它们的问题性质都是不一样的,你必须要通过这样一些不同的划分,最后把学校收费问题界定下来,然后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比如说教育部出台了一项政策,2004年如何制止乱收费,其中一个叫做一费制,那么我就问你所说的一费制,是指的所有的学校,还是部分学校的,是义务教育学校还是非义务教育学校,这些问题如果不划清楚,就会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据我所知国外也有收费,但是国外没有人告学校是暴利行业。去年我去日本就是看他们的中小学是如何收费的,他收费的名目也有很多项,不是一费制,但是他注明其中的大多数的收费情况,你可以选择交钱去参加培训,也可以选择不交不去,这和我们中国校长不一样,我们是必须得交,那老百姓就有怨言了。所以说一定要划分边界,比方说我划定了,学校收费问题主要是义务教育,其中又主要是农村教育,这样边界就清楚了,如果是义务教育,学校收费事实上是一种行政性收费,何以见得?因为义务教育收费最终纳入到行政收入当中去,我们现在说的行政性经费,是政府的行政支出、学费、学校的税后率。可见尽管是由学校来收,实际上是纳入到国家公共财政中去的。如果这样来界定这个问题,进一步来说,政府为什么推诿责任,要把收费这件事情推给学校呢?道理是什么呢?学校能不能做好这件事情呢?现在证明是做不好的,因为你交给学校就变成学校乱收费。你不如变学校收费为政府收费,政府收费怎么来收呢?其实政府每年都要收大量的费,它是靠税收来开支,税收就是一种政府收费的形式。所以我最终提出的问题就是,如果是义务教育学校,我们可以变学校收费为政府收税。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的,中国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到现在突然就变了,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有一个原因让我们相信收税比收费要好,教育消费市场和别的消费市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别的消费市场,汽车消费、房产收费,都会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关的,我有钱,就可以去消费,没钱我就不去问。但是教育消费是不一样的,没有钱也得消费,所以教育消费群和其他所有的消费群是不一样的, 2.3个亿的教育消费群,对一部分人不管你收多少,他都承担得起,但对另外一部分人,不管一费制降到多低,他都没有能力承担。民工说不能把我们的孩子送到你们的公立学校,因为交费太高,这就是教育消费群的消费能力差距实在太大。其实你要说暴力行业,汽车、房产一直在上涨,但没人说是暴利行业,可是教育每人只是多收4块钱就有人说你是暴利行业。这就是教育消费群,他的消费能力,不管你的收费降到多低,都有消费不起的人,而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给他补。汽车市场可以不给他补,但是教育市场必须要补,减免他的学费,让他有条件来上学,这就是教育市场和别的市场不一样的地方。其实税收是对的,是一种累进制的税率,因为到收入低到一定的底线,他就不收你的税了,越有钱,收得越多。但是收费制就不一样,不管你是富翁还是打工者,我收你一样的钱,那么肯定交不起学费的就会不满。所以政府收税是一个最稳妥的办法,也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发展义务教育的一个基本办法。所以这样来讨论问题,你必须把问题界定以后,然后再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就知道如何去解决它。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这就构成了问题意识的两个不同方面,这就是我说的问题意识。
    二、学理意识。就是说,我们很多的研究,其实不仅仅我们在做研究,行政机关、决策人员也会去做研究,但是他们所做的和我们做的有区别的。各有各的用处和长处,比如说教育部,要对全国的教育工作进行管理和安排,他必须不断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研究,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专门研究,而且还有它的研究机构,它完全是围绕我们当前工作的需要和重心去做研究,比如说哪些政策是需要宣传的,这和我们学者的研究是不一样的。我对我的学生说,不管你以后做什么,现在你来读博士生,你必须明白,什么叫做学术,如果你不明白怎么叫学术,可以说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你以为这样所做的研究和官员所做的研究是一样的,那你就错了。有人就问,劳老师你的研究有什么独特性?有什么奥妙在里面?并没有什么奥妙,但是学理研究毕竟是一个范式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一个范式而存在的。什么叫范式?最早提出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什么叫做科学的发展和革命,就是一个范式的理论,就是新的范式打破旧的范式,科学就发展了。库恩从他的观点就提出了一个许多人都难以接受的观点,通常我们会说科学研究是证实的,但是他说能被证实的都不是科学,真正的科学是证伪。如果你说你得出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门科学就不能发展了,因此就不能叫做科学了,库恩说我们应该把他放在信仰里面。我认为他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这就不多说了。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看我所说的学理意识,它是一种范式,而这种范式必定是一个研究共同体,是大家以一套认可的话语、公式、概念、定义、结论以及一套方法所构成的。比如在座的,我和你们一说素质教育,你们大家就明白了,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个共同话语,不需要我来下定义,但是和外国人说,他就不懂了,你必须得详细的解释。我刚才说的某大学的这位老兄闹了这样一个笑话,就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我们这个共同体的圈子,在其他方面他是内行,但在教育学方面他是一位外行。这就是一种范式的存在。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它必定是存在的。所以我和我的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开始我的学生急于把他的观点表达出来,我会马上制止,我说你的观点可以不同于我的观点,你可以成一家之言,但是你必须对我说清楚,你所描述的这问题,你是用哪几个概念,这几个概念构成了什么关系,是用哪种范式来描述的,这就是学理研究。作为一个官员,他在研究他工作中的问题的时候,他可能不会去考虑我用哪一些概念来讨论问题。在座的很多都写过学术论文,有很多学者都对我说,写学术论文都是文章写在先,观念提在最后,但是一个严格的研究过程是先有概念,你研究的问题一旦确定以后,第二步就是你要确定你所是用哪一些基本概念来描述你的问题。我先不问你你问题的结论是什么,我要知道你用了哪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构成的相互关系是什么,这就是你的理论工具。有些人不太明白什么是理论,理论就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一个体系。列宁就曾经说过一句话,概念就是理论这张网上的网上之结,构不成这张网,你又怎么去捕获问题呢?学者所做的研究有他独特的价值,因为这种研究是一种学理研究。《求是》最近邀我写一篇关于学校乱收费的文章,所以我特别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我自己也觉得我提出的有些观点有可能和官方的现行政策有些不一致,比如我提出制止收费为规范收费,提出变学校收费为政府收税,提出规范教育市场,规范学校收费,利用市场规律调节教育收费等等,这些观点和教育部现行的教育政策多多少少有点区别。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我认为学者的学术良心就是应该这样体现出来的。比如说社会上都在骂教育是一个暴利行业的时候,我们尤其应该清醒,客观的去评价这个问题,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研究这个问题。我是从学理研究的角度,我的研究也是站得住脚的,所以我的观点也会被决策者所重视。所以我们做政策分析,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定位。澳大利亚一位政策分析的学者,政策分析的职业素养包括的一条就是给自己定位,画一个十字坐标系,横坐标上左边是定性的,右边是定量的,纵坐标下面是保守,上面是激进,然后在四个象限里进行选择了。按照这位学者的观点,任何一个学者的学理研究,凡是涉及到社会和人的问题研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发生和政府决策不一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会让我时时要重视自己的定位,我不可能站在和官方完全同样的立场上,如果是同样的立场,教育部就会把我抛弃了。他掌握的情况会比我更多,他对问题的理解比我更深刻,可是为什么我的研究会引起他们的重视,因为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帮助他们看这个问题的,而这个角度是他们不具备的。这个角度就是学理研究。
    三、方法意识。真正的学术研究是要注重方法的,因为方法是从已知领域过渡到未知领域的一座桥梁,方法是我们学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评审工作,拿来的表,我重点要看的是他的方法,如果没有很好的去琢磨这个,我会给他打很低的分,因为方法是需要论证的。比如说香港大学,一个博士生在做学术论文的时候,首先就是必须要做好开题报告,他们叫研究设计报告,很厚的表。我的一个硕士生,去年十月去德国留学,读博士,他是从去年年初就开始申请,导师如何考察他?就做报告,不满意就退回去,直到去年十月份说可以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它会有很多的环节,其中就包括了方法。在方法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谈一点,就是现在的两派之争,也就是说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其实定性和定量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就我个人而言,我多年做研究,这两种方法都用,有的研究项目也可以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我做的最大型的调查,好几千个样本,对高中生所做的调查,全国可以说是没有过对高中生这样大量的调查,关于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团中央委托我做关于少年儿童的人身伤害问题的研究报告,8000个样本,十个地区,目的性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一个调查,这么大的样本,过去是没有过的。这个我们主要是定量研究,也会有些定性研究。我觉得关键是取决你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现在才会有超越定量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好像是构成一种对峙,主张定量研究的人骂定性研究是空谈,而主张定性研究的人指责定量研究太局限。我自己讲点体会,我记得我最早接触一种叫质的研究这个概念是在1985年。我是77级入学,文化大革命以后,教育学刚刚恢复的时候,有一种普遍的思潮就是,为了使教育学这门学科要有确定性,许多人主张要用定量研究,你光说不行,要有定量,定量研究在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一种时尚,我上大学的时候,统计学、高等数学、心理测量全都学过,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定量研究。 1985年我的同班同学闵维方现在是北大的党委书记,1985年把他的导师从美国带回来到北师大讲学,那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教育学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用一种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我们过去也讲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但我们都讲作用力、反作用力,现在看来这些理论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当时我们一听到用一种经济学的方式来研究教育学,我们简直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成体系的方法。  接下来就有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到中国来,他找到我,他找我实际上是做他的课题,他不是搞教育学的,他是搞人类学的一位教授。他要做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他知道我当时是北京一个中学的红卫兵,而且可能还是一个小头目,北京最重要的事件我都参与了,他就来访问我。我当时就觉得他问的问题很有意思,就逼得我不得不顺着一种逻辑把当时所知道的情况全都交待出来。后来,他就和我聊天,问中国现在教育学研究主要是用一种什么办法,我就说刚刚一个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讲了定量研究方法。那这位教授就非常不以为然,说这种方法实际上已经过时了,我说是吗,我们还没开始搞呢。他说实际上现在追求一种更新的,不是定量定性的研究,而是更新的对质性的研究。从那时我才知道还有质的研究。到我自己指导我的一个博士生做一个论文的时候,这个质的研究就开始清晰起来,因为我的这个博士生做的论文叫做“文化大革命中的工农兵学员的研究”,他一提出这个课题我就觉得非常好,因为过去没有人做过。但是你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如果你用传统的方法去做研究,结论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中共中央的文件里已经有了,有关党史的文章里也已经有了。所以你不能是一篇中共中央文件的解读,也不能是一篇党史的论文,你必须要写成教育学。这位博士一脸茫然,那怎么做呢?我说你去看质的研究。他就去看什么是质的研究,写了3万字。然后去做访谈,做得很辛苦,做到第八个的时候,他遭到拒绝,非常灰心,说做不下去了。我说你要坚持。最后他偷偷写了一个关于中国教育体制的研究,几经改稿,已经写了10万字,想用这种既成事实来改变他的论文。我说不行,全都抛掉,还得继续你的质的研究。后来他做完了,毕业了,现在是浙江大学的博士后,几个出版社看到他的博士论文都非常感兴趣。后来他给我讲了一个笑话,他说这篇论文送去打印的时候,结果打印的那个小伙子多打印了一份,然后他就说,我只要30份,你怎么多打了一份?那个小伙子就说,老师,我对你的这篇东西太感兴趣了,我看了一下,就像看小说一样,所以我多打了一份自己留着。我说这就是一个学术魅力所在,我们现在很多论文写完之后觉得悲哀,论文发表之后哪怕有声骂也好啊。如果一篇学术论文能做得和一篇畅销小说一样,那这就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完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是质的研究,所以什么叫方法,我会告诉我的学生,你不要简单的给我罗列,方法问题我十分清楚。你罗列了一大堆方法,我知道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假的,没有好好研究过。实际上,按我的想法,质的研究其实有两句话,我归纳完之后,北大的陈向明教授就对我说,劳老师,你对质的研究的理解简直太好了。尽管是我的理解,不是提倡质的研究的理解,不是外国人的理解,但是他们觉得我的理解是非常对的。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我说质的研究实际上是法无定法,它并不一定要规定我是定量还是定性,方法是为我所用,这就叫法无定法。第二句话是道有常道,也就是说,我们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必须要关注人的问题。
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把对人的关注放到我们研究的中心地位,那么你这研究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一项好的。

劳凯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院长,教育系主任。学术兼职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全国九五教育科学规划专家组成员;沈阳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大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兼职教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教育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起草小组成员。主讲课程硕士生课程:教育学原理专题、教育法学与教育政治学专题、国外教育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博士生课程:学术思潮与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政策分析。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5:34:29 | 只看该作者
唐泽霞:听李政涛老师讲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ba7e601011e2x.html

天气尚好,多日的雨水终于停了,阳光照在屋檐上,很想出去走走,可不知去哪,也不知和谁同去。

内心的孤寂日甚。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够强大,没有能力支撑起这每日的苍白。

听李政涛的讲座,还是有收获的。那种收获,尤其是听讲座之中、和之后的回味,更为明显,所以,必须尽快记录下来,因为,保不准,遗忘就把一切都清洗掉了。

首先,是李政涛这个人的长相,不是瘦,是太瘦。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初次见到,依然惊讶。这让我想起金庸小说里的胖头陀,或许便是这个样子吧。瘦削的脸庞、削尖的下巴,高高的颧骨,细长的身材,整个人像极了一把剑,寒光闪闪,让人见之不免退让三分。真乃异人也。

其次是他的讲课方式。语言表达很到位,不紧不慢,但偶尔也急转直下;声调不高不低,看不出瘦小的身子里,中气却十足。听不出口音,是很标准的普通话。我疑心他如果教语文,一定是很好的语文老师,因为他似乎很懂得讲述的技巧,这一点,或许跟他经常演讲有关,或许也是天赋的才能吧。

尔笑说李老师讲座不看学生,她认为“一个不看学生的老师,是因为在最初登上讲台的时候的羞涩。会羞涩的人,一定有着自己很深的向内的坚守。”听讲过程中,我一直疑心,李老师的眼睛,似乎总是盯着某个方向,那是在看哪里呢,这才知道他是不看学生。不过,我到没有尔笑这样的感受,相反,觉得要是跟学生有适当的眼神交流,应该会更好。

印象深刻的还有李老师独具一格的板书方式,不是在黑板,也不是用PPT,而是,在电脑中打开一个文档,设置放大,先现场打出讲座的题目和自己的单位姓名,然后,随着讲课的展开,及时录入讲座小标题和关键词。偶尔,会在反复强调的词句中标出阴影,偶尔,又会将文档上移或下拉,回到之前的主题,进行回应。这样的“板书”,自有一种简洁的生成之美,但又条理清晰,丝毫不乱。

最后,有必要梳理一下李老师所讲。让我有所触动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如何把握学术前沿,他提出了几点思路,包括看学术年会的选题、了解学科或学会领军人物的著作、学科代表性的权威期刊,我虽然不是搞学术的,而且将来也不见得做学术,但这种问学方式,无疑不仅仅局限于做学术。

二是做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李老师反复强调的便是现实,他申明两个“不做”,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不做书本的搬运工,而是,基于自我的教育体验和生命体验。所谓什么是好的教育学理论,乃是有体温、有呼吸、有情感、有体验的理论。而教育学的根基,乃是学校教育的变革实践。由此引出他的讲座主题: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做教育学研究。这便是十八年来,他和叶澜教授等致力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其特质是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学校转型性整体变革。

三、对于新基础教育改革,李老师只进行了大概的介绍,重点是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首当其冲,他谈到对于实践的温情和敬意,说道实践的丰富超乎理论的丰富,甚至,谈到教育学研究者生存方式的转变——“把理论化为实践,把想法做成做法,把做法变成说法,把想法、做法、说法变成活法。”与一线教师、与教育实践“共融共生”的关系……这样一种谦和、诚挚的情怀,开放、圆融的境界,不由令人感佩。

最后,李老师谈到自己的理想,似乎是为了回应开场之中刘老师的介绍,刘老师称李老师为理想主义者的No.1。他希望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西方平等对话,并致力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建立,立志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不逃避现实,扎根现实,直面现实,让理想变得更实在;不屈从、不抱怨现实,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并不美好的现实变得更美好。因而他感觉到“越来越有种使命感,责任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李老师瘦弱的身躯,何以这么精干有力。

讲座结束,照例期待刘老师的总结。因为时间关系,这一次刘老师没有多说,他声明,尽管想说的很多。他希望下次见到李老师,能看到他更胖些,再胖些,只有身体胖些了,才能肩负责任和使命。这番话,我明白,不仅有着对于好朋友的爱护,更有着对于如他和李老师般的理想主义者的期望。刘老师还提前预告了下周六同一时间,吴康宁老师会来。于我,虽对吴老师了解不多,但相信那又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刻,尽管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7:30 , Processed in 0.0843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