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怀教学之恋•跟着孔子学当老师 ——居敬小学科研工作坊第二期读书沙龙过程实录
作者:葛林高
时间:10月29日下午3点-4点半
地点:居敬小学会议室
参加成员:科研工作坊全体成员(葛林高、江叶、陈春玉、黄吉、王文文、徐姗姗、吴可可、任洁、周惠娟、 胡 君儿、王薇、罗亚辉、张丽媛、蒋丽丽、胡幼芬等)
电子记录:江叶、吴可可
统审:葛林高
摄录:夏天云、奉化电视台记者赵佳、奉化日报记者鲁威
一、简短的开幕仪式
葛林高:老师们,下午好!我们都知道,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爱读书的孩子;只有喜欢阅读的教师,才能持续地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
我们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阅读,全力打造书香校园,提升文化品位。我们科研工作坊一年来,更是启动了“教师专业阅读工程”,大力发展青年教师“读书会”,倡导每个成员共读一本教育专著,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今天,我们启动的读书沙龙,即是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永怀教学之恋”,让每个教师爱上阅读,爱上教学,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一)成员代表致辞
葛林高:首先,由请成员代表黄吉致辞,大家欢迎——
黄吉:年轻的我总以为凭着满腔的工作热情,一定会芬芳桃李满天下。我就这么努力地教着,然而,渐渐地我感到自己缺乏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
思想在哪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席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原来思想就在读书、实践、思考和研究里。于是,怀着对教育科研的一份神秘感和一丝恐惧感,带着些许的不自信与好奇感,跟着 陈洁男 老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学步。
有幸的是学校在我最困惑最无助的时刻成立了“科研工作坊”,就是这个“科研工作坊”给我提供了成长的平台。诸多领导和同事的指点迷津让我受益匪浅, 葛林高 老师也就成了我科研工作之路上遇到的一位贵人。
当我一片茫然的时候,他告诉我要掌握学生的信息,要了解并用数据来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于是我们几个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实践着,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了许多在书中难以汲取的经验。
懵懂的学步间,我有了惊喜的发现,自从开始走上科研之路后,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有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记在心里,自己教学中的每一个成败不再一笑了之,我总会记录下来,在闲暇的时候静静地深入的思考,很多次我惊人地发现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点滴,竟是我们研究中最宝贵的素材。
有了资料,有了数据,整个研究、实践过程有条不紊,实验班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平行班相比已有了明显的不同,看着这个实验结果很是幸福。但如何将这些凌乱的资料整理成系统的可供今后教师们实践的范本,这可是我们觉得最难的。清晰地记得我 和张素珊 老师就如一只无头苍蝇。还是学校,请来了宁波教科所的 史耀芳 老师,奉化教研室 陈武存 老师一次次来校指导。
一年来在 葛林高 老师的带领下,领导们的鼓励下,科研工作坊的老师们也一次次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着、思考着,一起摸索,一起进步。没想到我 和珊 老师双双获得了奉化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好成绩。很多老师也在各级各类课题中立项。真是好事连连啊!
有人说,研究一个课题的好处之一,是让你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确,伴随课题研究,在科研能力不断发展的同时,我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不能不说课题研究使我找到了教育教学生涯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相信“教学是一枝花,全靠科研使它更艳丽,更持久。感谢教科研,让我欣赏到了富有生命的教育。”在科研工作坊成立一周年之际,也衷心地祝愿科研工作坊能越办越好,迎来一个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掌声——)
(二)赠发经典书籍
葛林高:刚才 黄吉 老师以自身的实践畅谈了个人专业成长的历程。
是的,读书能让教师远离浮躁,使教育充满一种永恒的吸引力;读书能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去领略教育的幸福和真谛。
为了给教师提供更好的阅读学习的机会,我们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已逐步完善教师阅读体系,启动了“经典相伴,文化之旅”快餐阅读,开办了学校论坛读书在线,为我们开启了个更为充实的阅读人生。今天,我们为老师遴选了第三期读书会书籍——《教师角色于教师发展新探》,它能让我们获取教师专业成长的轨迹,找寻个人坐标,规划教育生涯。
请成员代表陈春玉上台接受赠书。愿这些书籍能对我们阅读人生提供力量,同时让我代表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成员向学校表示感谢。
(成员代表陈春玉授书《教师角色于教师发展新探》)
二、对话《给教师的建议》
(一)开卷有益环节(成员选择其中一条,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畅谈心得)
葛林高:孔子,一个圣人式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串接古今。每每提到他,总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追根溯源,他和我们一样,亦是老师,可他究竟是如 何做 老师,如何教化学生的呢?我们在暑期期间走进了《于丹论语心得》。
(随着电影《孔子》片断的缓缓流淌——开始讲述:与一般的书籍大相径庭。于丹以其诙谐幽默的文笔,自由而又极富个性化的解读,褪去孔夫子高高在上的面纱,还原他凡俗的一面。书中的孔子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是一位年长、和善而又博学的教师,他把教学看成了一生终老的伴侣,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他对教学的感情,发自肺腑,是由内而外最为本真的情谊,我们可以从孔子的精神家园中寻求种种让我们感动的人性力量,并因此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
现在我宣布,居敬小学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永怀教学之恋”跟着孔子学当老师读书沙龙现在开始。
首先让我们进入开卷有益环节,请每位成员选择该书其中一条,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畅谈心得,时间3-5分钟。
黄吉:两千年前孔子提出的“仁爱”,即恭则不侮,宽则得众,所谓,爱生者,生恒爱之。孔子所说的“恭则不侮”本意是指:做人要谦恭有礼,这样至少不会在与人接触中遭致羞辱与难看,而且这样的为人处事态度还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成其宽广,就是因为其将自己放在了较低的位置。我们现在的教育非常强调家校共建,班主任是搭建家校共建的桥梁,那么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中我们又做得怎样?
这让我想起了师 傅葛玉娟 老师常挂嘴 边的梁 老师。 梁 老师是她的小学班主任,在她任班主任期间,她从没有发现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美其名曰“沟通”,倒是一学期两次家访,一次都不少,而且是每户必到。如果碰到家长出门干农活去了,她必定折回再次访问,她说那些孩子也 乐得与 老师多相处一段时间。我听得出来,师傅和她的那群伙伴很喜欢 梁 老师。
她说开学的第一天,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是兴奋的,而对她来说却总是暗自神伤:因为她交不上学杂费。每次她妈妈带着她战战兢兢地出现在老师办公室门口时,总能见到 梁 老师一脸笑容地出门迎接,紧拉着妈妈的手说:“没关系,我已经垫上了……” 葛 老师说每每那时她和妈妈都无语,只觉得她们转身离开时,眼眶仿佛湿润了……于是我就想,如今,当我们老师在抱怨自己得不到家长尊重、理解的同时,是否想到了——恭则不侮。
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人的宽容,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恕”的重要,其更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宽恕之心记在心中,就可以受用一生。宽恕之心不仅可以使自己每天都很坦荡、快乐,还能温暖你周围的人。我的师傅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宽恕”之心的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清楚,体罚学生是不对的,但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明白,当你苦口婆心的劝说失去作用时,当学生屡教不改时,当我们的耐心到了极限时,我们有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常听 葛玉娟 老师的那班小家伙偷偷地对我说:“我们 葛 老师真的生气了就会涨红脸独自走到教室门外去冷静。”一个已经升入初中的男同学告诉我,他们的 葛 老师从来就没有动过手,倒是动过脚,不过踢的是她讲桌前的那把椅子。每当此时,他说他们就知道老师生气了,已经很生气很生气了,教室里就会鸦雀无声,闹事的孩子也耷拉着脑袋,无需更多的批评,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他说,在他的记忆深处,这就是老师对他们最严厉的“体罚”。现在,每当我想起这番话时,同样作为教师的我就会百感交集:是呀,宽容是水,它温柔地冲洗着我们学生杂乱的心情,宽容又似火,用它独特的光芒温暖着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就应该用富有爱心和理性的行为来教育、感化这些人生才刚刚起步的孩子。
师傅是我的贵人,我从她说的话和行为上更得到了一种启示:恭、宽,不都是师德的体现吗?如果自己也想成为一名烙印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好老师,那么就一定得记住——仁爱无敌!
(掌声——)
葛林高:感 谢黄吉 老师的精彩发言!大家都知道,《论语》写的是孔子,但作者却是学生,而且是好几代孔门弟子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十年(甚至有人认为写了两百多年)才完成的。孔子何德何能,竟能让那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回忆他的一言一行?孔子当初没有工作单位,(笑声)其学问或许并不是最占优势,但是他可以让自己的学生感念终生,尤其是子贡一类的学生,竟还在老师的墓地边结庐守孝,陪伴老师,时间长达六年,连做官和做生意的机会都义无反顾地搁下了。
学生就是以这样的人间极致情感创作了《论语》。所谓将心比心,老师孔子之所以能赢得学生如此厚爱,自然是因为他曾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爱,这种大爱贯穿在《论语》当中的言行之中,这种大爱构成了多样的人性力量,化出了无数可信、可爱的教学行为与师生交往,这些就是教师的灵魂与精神,这种精神与灵魂是超越一般的爱的。(掌声——)
现在,我们请下一位老师发言——
江叶:《论语》中开篇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诠释了教师的实质。孔子最喜欢的事是“学”,他不停的“学”,籍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确实,学习让孔子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也因此赢得世人的推崇与青睐;让孔子拥有了许多切磋学问的朋友,也让孔子心胸更加豁达。因此,“学”是我们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教好学。虽然我们无论怎么学习都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孔子,但至少我们可以向孔子看齐,向他靠近,争取拥有满腹诗书,拥有豁达的心胸。我就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说。
首先,作为教师,我觉得自己要做到“乐学”。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对新知识、新信息一无所知那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将会被社会淘汰。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善学乐学之人,努力充电,让自己的知识更精、更博,这样才能更好地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知识与学生分享,从中收获学习的快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学定教”这些都足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的工作很辛苦,你看,忙忙碌碌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等待你的是琐碎的家务,年幼的孩子,还有要写的论文要跟的帖,很多时候真的是筋疲力尽。但话说回来,能被我们挤出来的时间还是有那么些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心态,就像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尽管每晚累得不行,但一捧起这书,感觉心情就轻松了,一句句白话文似的语言,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无一不在我们的内心敲下重锤。
其次,要培养学生“乐学”。光我们老师自己爱学乐学还不够,还应该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成为爱学乐学之人,这才是关键。这一点相信在座的老师们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创设活跃的气氛和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兴趣,及时鼓励增强孩子的积极性等等,这些方法我们平时都在做。
也 许 老师们还有更多的好招数呢,相信在座的每一个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自己独到的绝招,也想听听老师们的观点,以便切磋。
(掌声——)
葛林高: 江叶 老师的“乐学”之说,倒是说到了孔子教学的本质!
孔子的一生,是教的一生,更是学的一生,或者说他教的过程正是他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的过程。他千里迢迢向晋国著名音乐家师襄子学习鼓琴,跟郑国大夫子产学习政治,前往洛邑“问礼于老子”。
可以说,孔子笃信唯有先“学”,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乐乎”与“不愠”的老师。“学第一,教第二。”是学习让孔子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他孜孜不倦地获取各种知识,也因此赢得世人的推崇与青睐;是学习让孔子不再孤独,他拥有了许多和他切磋学问的朋友、知己;亦是学习让孔子心胸豁达,即使面对许多人的不解和诋毁,他仍然很大度地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不仅仅带给孔子知识领域的满足,也让他在做人的修养上不断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学然后知困,身为教师,应当成为一个善学乐学之人,当我们真正体味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时,便能将这种快乐传递给学生。
胡 君儿:《于丹论语心得》中的一个观点我十分赞同,说人到一定岁数后要学会用减法生活。我理解用减法生活就是要——学会放弃。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现实的生活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探索都能发现鲜为人知的奥秘,不是所有的跋涉都能抵达胜利的彼岸,不是所有的汗水都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美丽的结局。就像考试遇到拦路虎,需要先放一放。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就会在失败、迷茫时找到内心的平衡点,找回自己的人生坐标。
放弃,是对人生理性的审视,是不断超越自我的阶梯。学会放弃,就是要避免错误的取舍,因为错误的放弃是一种浪费,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践踏。懂得放弃的人,就像一个优秀的医生,时常会静下心来为自己把脉。然后告诉自己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学会放弃,就是要彻底摆脱各种羁绊和纠缠,心无旁骛,专心致志,集中有限的精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学会放弃,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清扫出更大的空间去迎接新的生活。学会放弃,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拥有,是懂得珍惜后理性的回归。
(掌声——)
葛林高:很久以前,一个人请教智者。智者带他到一条由五彩石铺就的小路,给他一个背篓,要他把小路上他喜欢的石头都捡进背篓里。此人无论是什么颜色的石头都一一捡进去厖终于,他双肩沉重得支持不住,一跤跌倒。智者见状,让他把最喜欢的石头留下,其余的统统扔掉。这样一来,他顿感轻松无比,很快抵达尽头。虽然他放弃了五彩斑斓的石头,但他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并取得了成功。
所以说,放弃有时是一种更好的获取。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放弃中的,鲁迅弃医从文,才有了今天的《孔已己》;梵高拒绝做传教士而做了画家,才有了今天的《向日葵》;比尔·盖茨放弃了在哈佛大学深造的机会,投身商海,才有了今天的微软公司…….正是他们学会放弃才能成功的驾驭人生,取得成功。这正如于丹所说的:有时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对生命的过滤,对心灵的洗礼,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 王文文 老师的心灵世界,看看《论语》是如何影响她的教育人生的,有请——
王文文: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准确,完整的解释“仁义”。这个词语就真真切切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但实际要说出来,却又感觉它非常的抽象。今天的话题是“仁义与教育”。我第一个感觉,这好像是相对于教师提出来的。在教育中教师首先要仁义,其次再是以仁义的教师教育学生要仁义。
教师的仁义这个概念又非常的宽泛,能想到的品质有很多,今天我想说的是教师的公正。
教师与学生,是人生中一种特殊的缘,在喻理融情的交流中,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一般而言,学生是尊重老师的,但一个好老师,更会赢得学生的信任、爱戴乃至崇拜。往往,一个成功的人士总会念念不忘在他求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的好老师。
我是刚教完六年级,特别知道高段学生的心理。这些孩子处于身心逐步发育、走向成熟阶段,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已经能够非常清楚辨别身边的是非,如果老师一旦有失公正,孩子的情感就会受到轻视,老师的形象也不会再高大。
现在我接触的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也已经能够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老师的公正与否。我们都说言传身教,如果此时,我们不公正,利用人际关系给某个孩子安排个好的座位,或者当个小干部,那么是不是就是我们用我们的行动在教育孩子不仁义呢?
温总理说过,公正、公平比太阳更光辉。这句话用在我们教育上也同样让人振奋!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每个学生的素质会有差异,但每个学生又都会在某方面有着成功的潜质。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潜在素质,肯定它,把它挖掘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被认同中肯定自我,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不断前进,从而成为闪光的金子。这样的教师必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
其次,要全面地看每一个学生。教师常会教育学生“不要妄自菲薄”,“要树立自信心”,但是,常常又听到许多教师或当面,或背后辞锋犀利、嘴不饶人地“菲薄”着自己的学生。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因而,教师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每一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东西,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和突破口,尊重学生个性,看到学生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给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扬帆远航。
公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你才会赢得学生的心,你的教育才是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公正的教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听偏信;爱所有的学生;要懂得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保住学生的面子;要善于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理想……
(掌声——)
葛林高:现今,我们的教育思想也正是“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贫富有悬殊、个性有差异、智力也有差别,但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习孔子的“大爱、博爱”,怀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去关注每个孩子,公平呵护每一颗纯洁的心灵,给每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罗亚辉: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封面,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怎么样才能让我们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那么,我在想,作为教师,怎样过上我们教师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呢?对于学生,又如何能让他们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呢?这是否也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
纵观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有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积累,也会疑惑。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的过程要会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要不断学习、积累。
对于教师,我们在传授孩子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去思考,这包括钻研教材,课后的反思,论文、课题等的形成,进行专业方面的提升,不断加强个人的专业素养。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教师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吧!
对于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多进行一些语言的实践和运用,比如习作训练、演讲、课堂上的探究讨论等。不要让他们单单只是语言的堆砌者,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语言的创造者。学会了思考,也才能学以致用。我想这就是让学生过上他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吧!
昨天下午,我们学校举行的 陈爱琴 老师的名师讲坛中的最后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奥数,但要让所有孩子学会思考。
所以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在坐的各位教师是已经过上了我们教师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进行研讨、探究,我们是幸福的人!
(掌声——)
葛林高:孔子没有工作单位,更没有月薪、职称以及各种荣誉证书、名师称号,(笑声)但是他却对教学如醉如痴、情有独钟,一生陶醉在“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的教育实践中。
孔子也没有著书立传、发表教学论文、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笑声),却被无数人敬仰,成为中国人的万世师表。孔子正是由于对教育的痴迷、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无限倾情,还有他谦虚好学从不自高自傲的品格,才让他成为他人眼中的“圣人”。而孔子心中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爱,都是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让人豁然开朗,原来真正的好老师并不是那些拥有了高级职称,享有崇高地位的老师,而是把教学当成一种爱恋,不求名不求利,用尽心血,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所有都献给教育,留给学生的老师。
张丽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表达了孔子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只要虚心求教,生活中到处都有我的老师。
在我六年的教师工作生涯中,我处处用这句话来提醒我自己。
首先,我把学校的领导同事当作我的老师。我是一个新教师,年纪轻,经验少,教学方法单调,和学生沟通能力弱。因此,我经常 向其他 老师学习取经,教学上我经常请教同组的老师,上公开课请他们来听,请他们提出具体的意见,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我还虚心和他们一起讨论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学会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我各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提高了,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习态度各方面也有明显进步。
其次,我把电脑维修人员当作我的老师。刚刚大学毕业时,因为大学时自己没买电脑,接触电脑的机会不多,导致动手能力不强,电脑坏了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于是,我就经常向一些维修人员学习,机房的电脑坏了,电脑公司的人来修,我就虚心向他们请教并动手实践,慢慢的,我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四楼机房中的电脑如果没有出现硬件损坏问题,其他的一些问题我基本上都可以解决。
再次,我把学生当作我的老师。现在学生家庭条件好了,接触电脑使用电脑的机会也多了,一些软件的操作方法他们也掌握得很好,因此在教学时,我经常鼓励学生探究找出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学生也经常能够如我所愿地找出很多很好的方法,有些方法我平时也没有尝试过,这时我总不忘把他们所讲的方法记录下来,并给予他们表扬。学生在我的鼓励下更加愿意自己探究了。
最后,我把网络当作我的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生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学习方式,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又无人可问时,不妨上网搜索,网络上总是有很多高手会耐心的给你解决问题,网上还有很多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供你学习
总之,生活中到处 都有 老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做一个虚心好学的好老师,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长处,不断进步提高。
(掌声——)
葛林高:孔子笃信唯有先“学”,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乐乎”与“不愠”的老师。“学第一,教第二。”以前一直以为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如今才知道这也是孔子对自己说的话。
他早已是学富五车,但依然觉得自己还不够有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他更是觉得自己学问不够,所谓“教,然后知困,”他坦诚地将自己的知识缺陷告诉学生,说自己还得继续努力。老师尚是如此卖力求学,而且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学生们怎可能各个都无动于衷。
在这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孔子离50岁还差几年的时候,说自己尚未明白人生的真谛,仍会反错,所以他很想能多活几年,以便再积累几年,到50岁时,如果积累得差不多了,他兴许就能读懂那本此前虽有接触却无力攻克的天书了,就不会被无偿的人生搞得晕头转向了,那本天书正是没有几个人能读懂的《易》。知道了老师的遗憾,学生们不仅明白了什么叫谦虚,而且有的萌发了与老师一样的求学理想,就让我们都做一个乐学善教的老师吧。
陈春玉:翻看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再次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体系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今天我来谈谈孔子思想体系中教师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老夫子这句话的意思,想信在坐的每一位都了如指掌。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末,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古往今来,正面的例子不在少数,如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就是因为岳飞的表率,他的部队才能攻无不克。反面的例子如春秋时楚宋大战,宋国内部矛盾激化,将士因厌恶将领而倒戈。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对于教职人员来说意义非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的榜样作用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贯穿在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反映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楷模。无论教师是否被学生喜欢,他留给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都显得很突出。所以儿童是目击者,是一个时刻关注成人道德行为的目击者。记得星期二在解读那张“做对社会负责的公益人”考核表时,说到“遵守交通标志,听从交通信号灯”的指挥时,很多学生嘟起小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经常闯红灯,时间紧急时还时常催促自己闯红灯”,我心里就在想,大人的一个错误示范,给孩子传递了多少负面信息呀,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一定大打折扣。
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向师性”心理,他们对自己所喜爱的教师信任有加,并会模仿教师的行为。可以这样说,与学生最亲近的教师是最重要道德教育者,是学生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人。当教师走进课堂开始上第一节课时起,学生就会用自己敏锐的眼睛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的个性及其行为举止、服饰穿戴,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他们人生道路的领航人。教师如果把自己对学生的人格感召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就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往上面画什么,他就是什么了。你永远没有画错了,重新画的机会。因此,我们的一举一动,不仅仅代表了我们的人格,更证明将来我们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来。欲育人,先育己!
(掌声——)
葛林高:可以理解,一个自私自 利的 老师,不可能教育出心胸宽广的学生。一个缺乏爱心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也必定是对人冷漠的。相信这不仅是 陈春玉 老师的真诚心愿,也是我们在座每位教师的心声。学生的成长自然离不考教师的率先垂范,就让我们全心投入,把自己热忱的心完完全全沉浸入教育的世界,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彰显生命光华的课堂。
王薇:学习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非浅。于丹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
我就第一条“天地人之道”针对平时的教育教学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我觉得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们作为一名低 段 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关注我们的学生,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恕”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恕”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
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恕”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
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和谐之道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掌声——)
葛林高:我想到了于丹在书中提到的“大教教心”思想,“大教教心”在我们是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
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生动”的说教也只好算得上毫无意义的忙碌了。
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个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
周慧娟:教师要甘于寂寞,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在读书中沉淀思想:大凡有学识的人,都是甘于寂寞的。只有耐得住寂寞,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刻苦钻研、认真陶冶。其次,知足常乐,安心乐教:我们应从平淡的生活中去感受安心乐教的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一杯清茶,一朵玫瑰,一片树叶,一份牵挂,一句亲切的问候……甚至一个关切的眼神。只要我们安心乐教,就能饮醇自醉,快乐地甘于寂寞,在三尺讲台上悠然自得。最后,懂得放弃才能甘于寂寞——放弃是一种智慧。
曾看到过一个寓言:一位非常信佛的人走到悬崖边时不小心滑了一跤,从高处跌入深谷,幸好在半空中抓住一根树枝。他非常紧张地求佛救自己,结果佛真的出现了。佛陀让这个人放下手中的树枝,可是那个人始终不肯放下,继续把树枝抓得紧紧的。佛陀摇摇头说:“你自己不放手,谁也救不了你。”
放弃需要很多的勇气。如果只懂得抓住不放,甚至贪得无厌,那么我们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该如何抗拒?默默耕耘并不会让我们失去快乐,更不会一无所获。看着学生天真无邪的笑容、家长感恩戴德的眼神、社会对我们的赞誉,这都是最好的奖励。
台湾作 家林清玄 先生《可以预约的雪》中有这样一篇感想: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常想一二的观想,乃是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中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有一次深长的呼吸。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原来,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最后,把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常想一二的观想》推荐给大家,请您把她们也推荐给您的孩子,您的学生,让自己,让学生,让我们大家,都能享受美的熏陶,享受心灵的涤荡, 祝愿 老师们心灵宁静,心想事成!
(掌声——)
葛林高:感动 于周慧娟 老师那飘洒着诗意的语言。
孔子从30岁起执起教鞭,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只有教学了,如果说这一点没什么了不起的,那是因为没有注意到,孔子可是在无人叫他去教学的情况下,仍然兴高采烈地教了几十年。难道不是么?哪有领导指使他、督促他,甚至连威力最大的饭碗在他那里也经常被弄丢。
孔子为什么喜欢教学,是他遇到了颜渊、子路式的学生。不仅如此,他还遇到了子贡式的起初虽有些顽劣但终究还是听从了教导的学生。这一点实为孔子之所以能“诲人不倦”。尽情体验教学之恋的关键因素。他对颜渊、子路、子贡等学生的无私忘我的大爱。
以颜渊为例,如《论语》、《史记》里描述的那样,颜渊出身贫寒,父亲颜路早在孔子尚在鲁国为官时便做了孔子的学生,颜渊也算是子承父业。对于颜渊的家境,孔子自然非常清楚,或许也去家访过,看见颜渊家徒四壁,经常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有时饿得受不了了,只能喝碗凉水充饥,但即使这样,颜渊还是在那里 温习 老师教给他的功课,同时预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孔子动容?
作为旁观者,我是非常感动:世间怎会有像颜渊那样听话的学生,有他这样的学生在认真听课、做笔记,教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我甚至会想,虽然孔子非常确信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颜渊都会来上课,但倘若颜渊有一天因为什么事而不能来上课,孔子的讲课兴致怕是会降低很多,甚至干脆不上课,等颜渊来了再说。我这样想,并非毫无根据。根据正是颜渊的表现——他何止是诚心诚意地听话,简直是死心塌地地“听话“。
颜渊不肯错过老师的任何教导,为此他随身带着刻刀与竹板,以便将老师的言行都记录下来,既方便回去好好复习,还可以让老师的言行长留青史。他什么都记,包括孔子与学生的争吵,而在记录的过程中,他的心始 终向着 老师。堪称自觉维护老师崇高人格的典范,即使有时会发生一些错误,也无关紧要,因为对颜渊 来说,他就是通过忠实守望老师的崇高人格而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得到了净化。
因此,孔子不能没有颜渊,不关是为了创造优秀的教学,而且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总之,他的一切都离不开颜渊。教学到了这个份上,已经不仅仅是教学了,而是师生的精神生命从此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了,人间最美好的情义莫过于此了。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孔子一个人愿意开设那么多课程,他何尝不想多创造一些机会,将自己的学问、品行与人生体验都传给颜渊,为此他“论文”、“专著”都不愿意写,而颜渊也争气,门门功课都学得很好,除了体育,实在是因为“手无缚鸡之力”,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好。不像那个李逵式的子路,只喜欢上“体育”课,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课,几乎全无兴趣。
有一次,孔子差点失去了颜渊,那是在逃往陈国的路上,孔子被错误地当成了土匪抓了起来,颜渊因行动一贯迟缓,落在后面的他见老师被抓,便跑向卫国去找子路派人来救老师。孔子就这样与颜渊天各一方,无以联络,身陷牢笼,几天后将被砍头的孔子并不怕死,但却在担心颜渊,生怕他也遭遇不测。
而颜渊找到子路后,因为不放心老师一个人坐牢,又原路赶回,准备自投罗网,陪老师坐牢。当时孔子看见颜渊被抓进监狱的那一刻,他说:“我以为你死了呢?”
“老师还在这里坐牢,我怎么能先死呢?要死也得跟老师一起死。”颜渊像往日那样诚心诚意地回答老师。可以说,师徒二人的感情确实能让人眼睛湿润。
可惜,这个最个最听话的学生身体不好,营养不良,加上刻苦用功,所以英年早逝了。《春秋公羊传》说颜渊去世时只有41岁,《史记》说只有29岁,《孔子家语》则说是31岁,但从孔子后来的反应来看,41岁比较合情合理——但即使如此,也够短暂了。(笑声——)
失去最听话的学生之后,孔子的教学热情也日益消退了,不仅如此,他像是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只差一步,其生命也要消失了。除不愿教学外,最反常的举动莫过于他诅咒起了苍天,孔子一贯敬天,在他心中,天至高无上,只有顶礼膜拜,连研究一下天都不敢,更不要说去改造天了。但颜渊死后,他一下子觉得老天残酷无比,竟把他的命(颜渊)夺去了。
老天不理他,他只好对路人说,颜渊死了,再也没有那样刻苦好学的学生了,一边说满意边流泪,路人也不理解他,以为他疯可。多亏子路、子贡等交往最多的弟子 能理解 老师,他们非常清楚,老师没有疯,而的确是“命”也没有了,因此他们努力为颜渊多做一些事,以为这样可以让老师多一些安慰,进而延长老师的命。
一年后,孔子还是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颜渊了,以继续令其心仪不已的“诲人不倦”。
其实孔子并没有疯,他的“诲人不倦”和其他行为一样,由他心中的“真情实意”和颜渊的“真情实意”构成。 包括 老师这一方的立志传递仁道的决心,坚定的“大教教心”的信仰和深厚的对颜渊的爱护与期望。学生这一方的诚心好学,刻苦求学以及忠贞的对老师的理解与承诺。
颜渊与孔子,演绎的正是人间至情。而这正是孔子从教毕生的动力所在。老师们,教育的朝圣路,可谓漫漫其修远!让我们和孩子们一同践行,和孩子们一同求知,让我们一同走在教育的行知路
(掌声——)
徐珊珊:看了 于丹 老师的《论语心得》,心中最多的是感受到一种平静。一种心平气和。
于丹 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其实,我们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论语》传递的就是这样一种心声,而 于丹 老师的《论语心得》就是把这样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带到我们中间,用一种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寻找生命中的快乐!
(掌声——)
葛林高:说到旷达、淡泊,有一个场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了。当时是子路,曾点,公西华等几位弟子陪在老师身边,孔子一看,便知道他们当中有些人有点失意,心想随夫子学了这么长的时间了,却没有人能欣赏他们,所以孔子问:你们究竟有什么理想呢?公西华、子路没有说到点上,只有一直在弹琴的曾点说了一段让孔子都引为知音的人生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兮,咏而归。”(掌声——)
孔子的真正志向——归于大自然,和几个年轻单纯的人,一起在大自然畅游,洗尽尘埃之后,迎着春风,纵情歌唱,永不停止。从此就生活在温暖的春风和自己的歌声中了。因而,孔门之教不仅常表现在师徒数人在河边,树下,院落里聊天,心灵如田地、明月一样真实、高洁。
我想,孔子之所以喜欢大自然,并在大自然中进行教学,很重要一环在于让学生明白寄情山水,淡泊胸怀的要义。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后世的信徒们也纷纷从孔子那里学到了如何将教学置于天地之美中。尤其是宋代以来的一流书院在建造时总要选择“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否则便是没有文化的教学机构。要想培育心灵洁净、情深义重的“君子”,怎能没有山水相伴。
难怪在没有真水的地方办书院,挖也要挖出一汪池水来。同样,在没有真山的地方办书院,也要造出山来。现在的大学如北大、清华,都有许多的人造山水,百年过去了,也很真山真水一样了。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自晚清以来,通过吸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设计的班级教学程序而产生的西方现代教学体系却日益在中国盛行起来,轻松击败中国古典设计思路,书院也陆续被新式学堂所取代。如何在新式学堂里创造大自然的“从游之乐”,因此成为了中国教师自19世纪以来就开始遭遇的一大难题。
今天的教师也同样无法回避它,只要翻开《论语》,即会因为羡慕其中的教学场景而遭遇它,因此它堪称教学领域的“世纪难题”。 (掌声——)
任洁:《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谨慎再谨慎,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会觉得非常气愤,在言语之间不免会过激,但事后静下心来想想,这些只不过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宽容以待。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尽可能多给学生些鼓励和赞扬,我想,即便是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有些他的可取之处,如有的学生经常不做作业,但他在做值日时认真负责;有的学生经常和别的学生起冲突,但他 能在 老师批评的时候虚心接受,即便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至少在当时,他是用谦虚的态度接受了老师批评。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掌声——)
葛林高:在孔子教过的三千学生中,并非个个都是诚心好学的,真实的情况更可能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不好学,真正从孔子那学到本事的不过七十七个,而且即使这些学生也并非个个都诚心好学。尽管孔子在招生时不计较学生的背景——堪称来者不拒,有教无类。
我想到了子路,他义气冲天,头脑简单直爽可爱,但总缺根筋,也常常是事情都还没有考虑周全,手脚便已经出去了。而且就像《水浒》里的宋江,要责备其他弟兄却又不好当面说时,便可以把李逵叫出来骂一顿,以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孔子担心其他同学受不了批评时,也会把其他同学弄出的“故障”安在子路身上,然后把子路“修理”一顿。
有趣的是,子路和李逵的反应也很相似,嘴上虽然会嘟囔几声,却暗地里为自己能有这样特殊的待遇而感到光荣,因此老师、大哥叫得很想,他们虽说没多少文化知识,但在私人感情上却是孔子、宋江最为贴心的人。
子路少年时是个在外流浪的野孩子,孔子看了不忍心,便把他收养了下来,没想到子路长大后,成了李逵式的莽汉。不过孔子最喜欢子路的耿直与朴实,没有坏心眼,因此在品德方面,子路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尤其他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文化,所以从不附庸风雅,相反。老是在孔子面前说同学颜渊的厉害,这更让孔子喜欢。
不过,和颜渊相比,子路并非一点也不学,他虽然不大喜欢老师讲的诗啊,乐啊,却也有自己喜欢的问题,即如何做一个有号召力、勇猛无比、令人仰慕的“大哥”。在子路看来,“士”、“君子”或者“成人”,就是号召力强、勇猛无比、令人仰慕的大哥。
后来子路在卫国任职,一群小人密谋造反, 连 君主都被迫投降了,固执的子路却认为卫国不能连一个忠君爱过的义士都没有,所以拒绝了一同在卫国任职的同学高柴的劝阻,连盔甲都没来得及穿,便朝‘乱臣贼子“冲去,最后被乱剑刺死。
临死前,子路拼命想完成一件更是可以证明:他其实是最把 孔子的 君子人格当回事的弟子,子路冲过去,先是帽带被砍断了,象征君子人格的冠帽因此将要掉到地上,只见子路在身被剑刺,即将死亡的情况下,仍挣扎着要把帽带重新系好,并在临死前发出了一声不辱尊师教诲的豪言壮语:“君子死,冠不免。“
现在我们静下心想想,学生于我们就是精神相依的家园!而子路们呢,虽然对我们的忠告如同耳旁过风,但他们依然 明晓 老师对他们的改造之心,依然 明晓 老师对他们苦口婆心的善意,他们也会以同样的真诚回报对老师的感念。在知识的掌握上他们也许不会登堂入室,但在做人的根本上他们亦会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为师者,就是从这不同类型的学生之中感受教育的真谛和本源,与学生共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蒋丽丽:最初知道于丹《论语》是从朋友的电脑上看了于丹的电视讲座视频,一下子便被她温暖、自信、坚定,掷地有声却让人沉静、安详的语气及风趣幽默的解说插图吸引住了,只可惜朋友只存了《心灵之道》和《交友之道》两段。
幸得学校科研坊馈赠给我们成员《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让我大饱眼福。细细品读,发现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思想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竟如此紧密;原本晦涩深邃的宏篇巨著原来传递的是这样一种简约、朴素的人生态度;原来我们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论语》,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下面,我就把读《于丹〈论语〉心得》中的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于丹〈论语〉心得》中讲要做个善良的人,就是要做到“忠恕”与“仁爱”。 恕就是“己不所欲,勿施于人”,“仁”就是“爱人”。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宽容别人,关爱别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孩子,送妈妈一个礼物。是她自己绣的十字绣,里面绣着一个很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底下有一个脏兮兮的小孩,举着胳膊,女人抓着小孩的胳膊。开始妈妈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了孩子给她写的字条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这就需要成人世界里没有人嘲笑这些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能够包容他们,能够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记起天空。这就是忠恕与仁爱的力量。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不止是对孩子,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朋友同事,甚至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怀有一颗宽容与仁爱之心。
其次,做个快乐的人,也就是生活乐观的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到孔子的弟子颜回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却能够自得其乐,他真正让人敬佩的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为什么我们会常常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生活的疲惫?因为我们对物质生活有太多的欲望,心为形役。幸福当然不会和事业财富完全无关,但幸福更缘于本色真实的生活和完善充盈的人格。每一个在物质繁华包围中的人,都要问问自己:你幸福么?也许有的人说自己幸福,有的则认为自己不幸福。在这个时代,内心有信仰、有准则,内心充满向善、知善、从善的信念会是一种幸福。倾注全力帮助弱者,满怀希望之心,感化和激发人的内心良知,那种因付出而带来的快乐会是一种幸福,而且会历久不衰。
(掌声——)
葛林高:宽容他人,享受快乐,感谢 蒋丽丽 老师的精彩解读。
孔子的仁心是自然流露,颜渊、子路死的时候,孔子悲伤到不能自已,学生劝他不要悲伤,他竟然都不知道自己在悲伤,反而问,我有悲伤么?等他在学生的提示下终于明白了自己确实是在悲伤,他又说了一句,颜渊死了,我能不悲伤么?子路死了,我还能吃得下饭么?事实上,多情多义的孔子经常遇到伤心的事,甚至其他人无动于衷或跟他没有多大关系的事,也会使他动情。学生也因此观察出了老师悲伤的规律,要是老师和哪位不久刚失去亲人的同学或老师一起吃饭,即使这位同学或朋友与老师无甚交情,老师也肯定吃不饱,因为老师的仁心会驱使他默默分担那位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悲伤。
不光人,动物的事情也能使孔子悲伤,在这点上,子贡教诲最深。子贡记得, 那次是 老师的狗死了,老师非常悲伤,想按自己从古书中学到的葬狗礼制——所谓“蔽盖不弃,为埋狗也,叫子贡帮他把狗葬了,以表达自己对这只狗的厚重感情。但是,当时的孔子实在穷得连给自己的狗买一条“盖”的钱都没有,只好交给子贡一条草席,叮嘱子贡把狗包好,以免他的头陷入泥土。
许多人都知道曹雪芹写的“黛玉葬花”,并为黛玉的一片痴情心生万种怜爱。对那些喜欢“黛玉葬花”的人来说,将“孔子葬狗”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或许会被认为是大煞风景之举,但对孔子的弟子而言,老师的行为却深深触动了他们,老师“葬狗”的记载虽然简洁,却不失生动,而且其中所表达的老师的一片“仁心”更是早已悄悄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所谓将心比心,老师孔子之所以能赢得学生如此厚爱,自然是因为他曾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爱,他一次次地宽容子路的过失,享受与颜渊对话的快乐。
这种仁爱贯穿在《论语》当中的言行之中,构成了多样的人性力量,化出了无数可信、可爱的教学行为与师生交往,这些就是教师的灵魂与精神,这种精神与灵魂是超越一般的爱。
(二)“仁义与教育”主题对话环节
葛林高:读一读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或许,这种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动人之处。
华南师范大学 刘良华 教授曾在“教师学习”行动计划的推荐书目中也写道:“《论语》实在是绕不过去的经典名著。不读《论语》,几乎无法做到如何成为一个人“。因为《论语》之“财富”无尽,智慧无穷,作为一名教师,读《论语》,“跟孔子学当老师”,是一种幸福。
我想:学习,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读完这本书,就是我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温暖旅程开始了。
葛林高: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仁心就是大爱。在我们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
那么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如何实施仁义教育呢?我想,孔子思想的精髓必定让你有所启示,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主题对话环节“仁义与教育”,时间:3-5分钟。
江叶: 大家都知道,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他的教学思想倡导仁义,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情感。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身边的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把“仁义”放在教学中来,我想,首先便是爱学生。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用妈妈的眼光看待学生》,确实,妈妈的眼里充满了慈爱,她总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即使这优点可能会小的可怜。有了妈妈看孩子般的充满爱的眼光,再调皮的学生也不再令人讨厌;再差劲的学生也能从那目光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再繁琐的工作也不再无味,只会觉得自己正在和宝贝的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掌声——)
黄吉:那我就接着 江 老师的话茬说下去,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
我想,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处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于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来说,如果我们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膨胀无时不在警示着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掌声——)
周慧娟:宽容需要冷静,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
《不跪着教书》一书中王栋生几则教育故事让人感动,发人深思:
故事一:某次他们在对一本论文专辑作最后校对时,发现一位学生有一部分内容是抄袭的,如果在平时,他们会抽去这篇文章,同时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可是这一次情况不同,因为此时距高考仅有四五十天,而该生本人也看过这份校样了。如果采取行动,有可能强烈刺激这位学生,使她的事暴露在全年级面前,影响她的高考,从而影响她的未来。但是如果按原计划编发这本专辑,他们将承担编辑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定不撤下这篇文章,——尽管他们会因此而受到非议,但是一个孩子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过人生关口,进入高校学习,能在以后的学习阶段改正缺点,这还是‘合算’的。为了保护一个孩子,教师就作出了牺牲——这是一个不同于一般教育原则的特殊处理,看起来有点“出格”,但它背后的宽容的教育理念,却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的宽容是为了学生,为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的,他们的宽容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保护”学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发展,为学生的前途负责,真正替学生着想。这样的宽容是一种坦荡,一种豁达,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聪明!
故事二:他上课时,发现后面有位学生睡了,小声喊他他没醒,想到他也许实在是累了,怕他着凉,就请同座帮他盖件衣服。学生醒了,神情内疚, 王 老师安慰说:“少听几分种语文课不要紧,万一生了病,损失就大了”。
宽容需要胸怀,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了这样的宽容,孩子必定感激与你。
(掌声——)
徐姗姗:我也继续说下去。越是走近孔子,越是为孔子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被他那种儒雅、睿智的言行所折服。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他的教学思想倡导仁义,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情感。他教育自己的弟子:要君子坦荡荡,小人悲戚戚,教育弟子在其位则谋其政。在他教育弟子的言行中,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他对弟子的呵护和关爱,对他们人生正确道路的引导。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爱。在我们的教学中,关爱学生是基础,关爱学生是本质。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我们知道,爱优生、好生,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不是困难的事,而要爱那几个为数不多却令人头疼没商量的差生却不是容易的事。这也正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我们要认识到:差生也是你的学生,你不能视而不见。不要在有意、无意间让学生觉得你看重这个,忽视那个。每个教师都应该清楚,你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很明白自己在教师心中的位置。
例如,下课了,许多学生围了过来,想与老师交谈,当教师面对的是优生时,教师脸上是笑容灿烂,边说边点头,流露出的是赞赏与肯定。而当差生挤过来想与教师交谈时,教师却马上眉头一皱,用不满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或自己转过身子背对此生。
因此,教师要热情面对全体学生,仅仅不训斥、不指责、不苛求他们,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自己的非语言方面的行为在与学生交往中作用。教师要让所有学生感到老师对我很好,老师是喜欢我的。这也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对学生的仁义。
王文文:我也说几句,教师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每一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东西,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和突破口,尊重学生个性,看到学生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给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扬帆远航。
公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你才会赢得学生的心,你的教育才是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公正的教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听偏信;爱所有的学生;要懂得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保住学生的面子;要善于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理想……
(掌声——)
任洁: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样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掌声——)
蒋丽丽: 于丹 教授在《论语心得》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其实,那是因为这个老师没有达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其实想想也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有成绩出色的,有成绩平庸的,也有成绩较差的。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遗憾,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学孔子倡导的“仁”即“爱人” ,关爱学生,就是仁,了解学生,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
《论语心得》这本书越是读的深,就越能真正感悟到其中的换位思想、变通思维方式,它就像是一面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他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的老师,更是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工作尽量做好,让自己,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掌声——)
罗亚辉:我还想补充,就算作为读书会的压轴吧。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他一直提倡的“仁与德”。
具体的说在《论语》中告诉我们的其中一点,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对待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让我们传承“仁与德” ,跟着孔子学当老师。
葛林高:承接刚才 罗 老师的发言,结合之前各位成员所说的,我们除了给予老师的爱之外,我们——
第一,教育公正,教师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做到有教无类;
第二,关注成长,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更应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和思想动态,在头脑中建立起学生动态的“数据库”、“活档案”,才能因势利导,便于因人施爱以及因材施教。
第三,宽容过失。宽容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它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思考,从而校对自己的行为,塑造自我,有一个改正的机会。
第四,欣赏成就, 学生总是期望被老师欣赏。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教师应当给的。
第五,尊重信任,尊重信任学生,这是为师执教对学生应有的起码态度和行为。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不仅是能否做好教师工作的问题,同时还是是否具备为人为师的道德问题。
归结于一点,那便是大爱,孔子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奖金荣誉,没有广告宣传,生前只是个平民知识分子,去世后却被敬仰朝拜,成为万世师表,甚至他的学生竟在老师的墓地边结庐守孝,陪伴老师长达六年,连做官和做生意都弃之不顾,原因是什么?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痴迷、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无限倾情,才让他成为世人眼中的“圣人”。难怪63岁的孔子被围困陈蔡之野时,在7天断炊的情况下,仍然诵诗,弹琴,唱歌,坚持给学生们讲课;难怪当学生把仅有的一碗汤端到孔子面前时,年老体弱的孔子能将它施舍给众生后饿昏在地。
就让我们与孩子们一同成长,在教育中思考,在思考中行走吧!
三、总结致辞
葛林高: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这正是孔子“仁义教育”的思想精髓啊
感谢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 何当 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
老师们,《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心灵,给我们启示与收获。今天的交流,老师们畅所欲言,我们既分享了教育大师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又畅谈了读书后在思想和认识上的提高。
爱好读书,潜心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就让我们终生与书籍为友,既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更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才能创造出阳光灿烂的教育人生。
老师们,居敬小学科研工作坊“永怀教学之恋——跟着孔子学当老师”读书沙龙到此结束,感谢领导的光临和指导,感 谢 老师的积极参与。“积淀书香人生,打造教科品牌”,让我们拥有梦想、拥有书香、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