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刘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全文==本站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0:53 | 只看该作者
学一学孙建刚的“虚职实做”

刘少峰

5月19日,《孝感日报》刊载了长篇人物通讯《扎“根”群众心中》,文中记载了孝感市交通局下派干部孙建刚在基层修桥建路、防虫治病、防汛抗洪、关心弱势群体等方面的先进事迹。笔者认为,一个挂职干部能做到这样,实为不易。
    笔者又闻,陕西省神木县取消了67名干部2009年度挂职资格。这些干部自挂职后,有的兼职取酬为个人谋私利,有的赋闲在家照样拿薪酬(4月26日《新京报》)。这些干部的“挂职”与孙建刚的“挂职”不可同日而语。
    在我国,干部挂职作为一项人事制度安排,已有20多个年头,这对于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对于密切上下联系,推动全民创业,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存在管理上的漏洞,这就给某些责任心不强的挂职干部以可趁之机。神木县此次取消67名干部2009年度挂职资格,其中有41名是挂职后赋闲在家领取财政空饷的干部,26名是具备双重身份的干部。这种种不良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挂职干部不上班吃空饷,这自然不符合规定,可有些吃空饷的,就有些名正言顺了。比如,现在,单位的领导未到退休年龄,被免去了领导职务,改任为调研员、巡视员之类,可目前,凡是当了调研员、巡视员之类的人,基本都赋闲在家,他们的工资照拿,福利待遇照享。他们没有将“虚职”的责任落在实处。最近,中央强调要增强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和重要性,这说明“巡视员”之类的“虚职”并不是无所作为的。
     孙建刚的“虚职实做”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本。白沙镇的群众见证了他的“虚职”实践活动,从他兴办的实事好事中感受到了干部的人格影响力。与“虚职实做”相对照的是“实职虚做”。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拥有实职,却不为民办实事,沉溺于权力、金钱、美色的角逐之中,这样的干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人格影响力。其实,“虚职”和“实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
    责任打造公信力。干部无论是担任“虚职”,还是“实职”,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干部具有良好的人格影响力,我们的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载于《孝感日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1:26 | 只看该作者
压岁钱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
“压岁钱”从何而来?传说有二。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二说,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到清代,才有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线,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以示“长命百岁”。建国后才用纸币,以示祝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刘少峰搜集)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1:48 | 只看该作者
严如斧钺法《春秋》
——叶楚屏老师咏史诗《刘邦》赏析


李高润(湖北职院)


刘 邦


叶楚屏


无端背约越鸿沟,肯把山河一半收?
大泽斩蛇传妄说,固陵秣马起阴谋。
天心未必将亡项,民意何曾独向刘。
谁信斯人真豁达,比儿封号戛羹侯。


(一)刘邦其人

  刘邦,字季,江苏沛县丰邑人。出身农家,当过亭长(秦时十里一亭,亭长相当后来的保长)。于公元前209年在沛县起义,后投项梁起义军,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与项羽同事楚怀王,受命与项羽分道攻秦。公元前206年攻破秦都咸阳,灭秦。项羽后至,因兵多势盛,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不久出兵攻项,楚汉战争爆发。楚汉相争不到四年时间,汉于公元前202年灭楚,成为汉朝开国之君,即汉高祖。晚年归故里,大宴家乡父老兄弟,兴高采烈,酒酣耳热、边击筑、边唱流传千古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朱熹评此诗:“自干载以来,人主之词未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 刘邦死后被谥为高皇帝,即功德俱高之意。
历代史学家对刘邦有褒有贬,褒之者称刘邦是豁达大度、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机智勇敢的开国英主,开创有汉四百余年的国祚,是以布衣而取天下的第一人。即帝位后用八年时间平定异姓王,统一中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农耕,抑制商贸,对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巩固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是有为之君。
  贬之者称刘邦为无赖,为酒色之徒。史学家对刘邦的贬斥,归纳起来有六点:一是不孝。楚汉两军相持于广武,项羽急于决战,便将已俘虏三年的刘邦之父置于俎上,传语刘邦:如若不降,便烹食其父。刘邦答话:“我与你曾结为兄弟,我翁即汝翁,必欲烹汝翁,幸分我一杯!” 刘邦即皇位后看望其父时,其父必拿着扫帚倒退扫地以迎。二是不慈。刘邦在大败奔逃时,楚兵迫近,恐车重行迟,数次将车上子女推下,被御车者夏侯婴抱起。刘邦宠爱戚姬,欲废掉吕后所生之太子盈,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数次提出,均被众大臣谏止。三是不诚。楚王韩信功高人杰,刘邦恐其谋反,以有人告发为名,托辞出游云梦。当韩信前来迎谒时,便将他绑回洛阳。四是不信。刘邦与项羽经谈判达成协议,订立鸿沟条约,平分天下,休战罢兵。项羽如约东归,刘邦却背信追击项羽。五是不仁。韩信、彭越、英布均为汉之开国元勋,被封为王。刘邦心存猜忌,制造藉口,将三人先后斩杀。并将彭越尸体制成肉醢,分赐渚侯。六是不礼。轻士谩骂,见读书人常破口大骂,甚至解儒生之儒冠,便溺其中。往往边洗足边接见儒士,谩不为礼。总之认为刘邦不学无术,心地不纯。
  叶楚屏老师这首诗的主旨是贬斥刘邦的。


(二)循迹诛心斥汉高


    无端背约越鸿沟,肯把山河一半收?
  首联一矢中的,指明刘邦毫无理由地违背楚汉和约,越过鸿沟,追击项羽。刘邦岂肯把分得的一半山河收下来?他要夺取全部山河。
  鸿沟条约: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在成皋对峙了几个月,项羽挑战,刘邦坚守不战。项羽因担心韩信袭击其后方,且军粮不济,便接受刘邦提议,签订和约。以鸿沟(在开封东)为界,沟东属楚,沟西属汉,各分兵守卫,互不侵犯。项羽如约放回刘邦之父亲和妻子,率师东归。
  肯:表意志之助动词,这儿表反诘,是岂肯、哪肯之意。
  山河一半收:倒装句,即一半山河收。

    大泽斩蛇传妄说,固陵秣马起阴谋。
  颔联指出刘邦斩蛇于大泽,制造谣言,神化自己,为夺取天下制造舆论。他追击项羽于固陵,被项羽回师打败,便制定阴谋,以增地封王为诱饵,约韩信、彭越会师围歼项羽。
  大泽斩蛇:刘邦故里丰沛间多大泽。一天刘邦与一伙朋友酒后行大泽中,见一白蛇当道,刘邦凭着酒劲仗剑斩断白蛇。酒后斩蛇并非奇事,但是否为白蛇则属疑问。
  传妄说:“妄说” 为无稽之谈。刘邦斩蛇后继续前行。有一同伙从后面赶来,说见到一件怪事:一个老太婆在蛇死处痛哭,问之,说其子乃白帝子,今为赤帝子所杀,因而痛哭。说完就不见了。刘邦听说后便以天帝之子自居,认为自己将来必做皇帝,其同伙亦认为刘邦非同凡响,更加敬畏服从他。此乃有意造谣,神化刘邦,以佐证刘邦当皇帝乃天意。
  固陵:在河南淮阳北,刘邦追项羽至此。
  秣马:秣,牲口饲料。秣马,喂饱马匹。秣马厉兵,即喂饱马匹,磨快武器,准备打仗。
  起阴谋:刘邦听从谋士张良、陈平的建议,决定追击项羽,并派人约韩信、彭越会师合击。但追到固陵,韩信、彭越未如约会师,致使刘邦大败。于是张良便建议刘邦告知韩、彭,会师灭楚后,大增齐王韩信的封地,加封魏相彭越为魏王。韩彭便踊跃会师,以三十万之众,由韩信为帅,围十万楚军于垓下。项羽率师突围未成,仅余二万多将土。是夜四面楚歌,楚军将土因思乡而作鸟兽散,仅剩八百骑。项羽见形势危急,便告别虞姬。面对宝马爱姬,英雄末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朱熹评此歌 “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虞姬悲泣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毕挥剑自刎。文人墨客敬佩虞姬之英烈,写入词曲,遂有词牌《虞美人》和戏曲《霸王别姬》传世。今安徽灵璧县有虞姬墓,墓联为:“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墓额为 “巾帼千秋”。虞姬死后,项羽率余部突围至乌江,仅余二十八骑。乌江亭长驾船劝项羽渡江以图恢复。项羽说:“我一败涂地,何颜见江东父老!” 便拔剑自刎,时年三十一岁,楚亡。
  王安石认为项羽不渡江是明智之举,他写了《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天心未必将亡项,民意何曾独向刘。
  颈联指明项羽之失败并非天意,是项羽之缺点造成的;刘邦比较注意收揽民心,因而取胜,但民心并未全归向他。
  “天心”、“民意” 按惯例应为 “天意”、“民心”,作者出于平仄合谐,把意、心二字对调了,意思相同。
  事业的成败,并非天意,纯属人为。项羽的失败,是项羽自己造成的。项羽将其失败归诸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结尾处谓项羽失败时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出身将门,勇冠诸将,能征善战,直率豪爽,气概不凡,对人有礼,不好酒色。但刚愎自用,性好猜忌,不善于用人;所至之处,烧杀掳掠,屠城坑降,弑 “天下之贤王楚义帝”,因而大失民心,终致败亡。
  中国人习于以成败论英雄,但对项羽却有不少人佩服他。明李贽赞之为 “真英雄”。宋李清照赞之为 “人杰”、“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项羽钦佩有加,称失败者为英雄、人杰,这在中国是罕见的。
  刘邦说:“楚强汉弱,我能胜之,乃天意也!” 刘邦此说,是神化自己,以真命天子自居。刘邦能胜项羽,是因他善用 “三杰” 肖何、张良、韩信及陈平、彭越、英布等人,较能接受意见,特别是注意收揽民心,与民约法三章,不扰民,不乱杀人,因而比项羽得民心,遂收 “得民者昌” 之效,但并非民心都倾向刘邦。“商山四皓” 拒不山辅佐他;田横及其五百壮士宁死不降刘邦;鲁城坚决不降,刘邦答以葬项羽,始降;项羽在垓下随之突围的八百骑,无一降者;乌江亭长驾舟劝项羽渡江聚集力量,以图卷土重来。这都证明民心并未全向刘。

    谁信斯人真豁达,比儿封号戛羹侯。
  尾联指出有哪个相信刘邦真的豁达大度?实则心地狭窄,睚眦必报。为报复其寡嫂,竟封侄儿为戛羹侯以羞辱之。
  谁:疑问人称代词。斯:指示代词,这儿代人。比儿:比,比同。比儿,侄儿,比同己儿。豁达:开朗通达、豁达大度,即度量宽宏,能够容人。
  戛羹侯:戛,敲击。戛羹,敲击羹锅。刘邦在家好吃懒做,不事生产,其父屡教不改,便将兄弟三人分家过日子。刘邦仍然浪荡,常自己或约友至兄嫂处吃喝。长兄刘伯去世后,寡嫂邱氏抚侄儿过生活,很困难,刘邦亦常去吃,其嫂颇不欢迎。一次刘邦引几个朋友去吃饭,嫂与侄正吃羹,便敲锅佯示羹尽。刘邦之友见状辞去。刘邦至厨中看,见锅内有羹,便怨嫂,以后绝不去。即帝位后,封二兄刘仲及其子为王侯,对大兄之子迟迟不封。经其父刘太公再三催促,始勉强封其侄信为戛羹侯,以羞辱其嫂。河北有颉羹山,刘邦以之封侄,所以其侄亦称颉羹侯。由此可见刘邦并非真的豁达。
  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前,佯装豁达大度以牢笼人,实则心胸狭窄,猜忌心重。战败项羽即帝位后,便原形毕露。韩信灭齐后要挟刘邦封王,刘邦派谋士郦食其说服齐王田广已降服,并通知韩信止兵,韩信却乘其不备攻灭之,使郦食其遭烹;韩信不赴固陵会师击项之约,逼使刘邦增其封地;与刘邦论兵,说刘邦只能将十万人,而自己则多多益善。这些均使刘邦积恨在心。天下已定,便藉口其谋反而杀之。韩信临死曾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彭越不负固陵会师之约,逼使刘邦封王,托病不应刘邦之命带兵攻击叛将陈豨,这些均使刘邦大为不满,便加以莫须有罪名而杀之。肖何建议将上林苑空地让民耕种,使民得食,刘邦说他收买人心,居心叵测,便将肖何下狱,拟论死,因有刘邦亲信说情,才获释。张良有鉴于此,知刘邦疑忌功臣,便称病休息,辟谷修道,后出家从赤松子游以免祸。从刘邦对几位开国元勋的手段,足见他确非真豁达,是假豁达,是浪得虚名。

(三)犀利明快格律严


  本诗艺术特点有四。
  (1)论史评人,深刻犀利。
  论史深刻。“天心未必将亡项,民意何曾独向刘。” 由表及里,论断深刻,富于哲理,发人深思。足见作者读史论史,独立思考,目光如炬,不人云亦云。
  评人犀利。首联、颔联、尾联,均立足史实,作诛心之论,“一字之贬,严如斧钺”,揭露刘邦心术不正,气势凌厉,入木三分。
  (2)紧扣主题,结构完整。贬斥揭露刘邦,是本诗主旨。字字句句都体现主旨,毫无游离现象。全诗完整紧凑,一气贯穿。起联开门见山,指出刘邦志在夺取整个山河。颔联承接首联,加以申述,具体指出刘邦为夺取山河所采取的手段:造舆论,耍阴谋。颈联转折深入,由表及里,从哲理上否定天意亡项、人心归刘之说。尾联从主体上指出刘邦伪装豁达以取天下,从而关合全篇。
  (3)语言明快,用词贴切。口语化乃本诗特点,举重若轻,理明词达,深入浅出,明白如话。用词贴切准确,使人一目了然。
  (4)对仗工整,音韵铿锵。全诗词类、词组、句式均十分得当,二联三联对得工整确当,天造地设,天衣无缝。全诗平仄和谐,语言明快,气势有起有伏,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
  总之,叶老师这首诗,品上味浓,工力卓著,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毫无斧凿之痕、晦涩之处,诚为咏史诗中之佳品。

  【载《孝感诗词》2005年第2期(总第34期)“诗评讲座” 栏】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2:16 | 只看该作者
杨家松林的奇异葬礼
杨家松林是白沙镇五杨村的一个湾,这个湾的葬礼与周围不同。该湾全是杨氏家族,分为四个门份。每逢湾里死了人,抬重的人就由每个门份出2个人,当八脚将棺材抬到龙王架子时,八脚之间就开始推搡打架,直至身体受伤出血为止。然后,八脚就将死者抬到墓地,大家在墓地喝酒,好象没有发生过打架似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没有任何隔阂。据当地人传言,杨家松林处在老虎地上,湾北头是老虎口,四条巷子是老虎脚,湾南是老虎尾巴。人们认为,出葬时,只有见“红”,才能压邪,湾上的人才太平无事,所以,出葬时就打架见血。这种民俗一直流传了好多年,直到实行火葬之后才消失。

(杨春高口述   刘少峰整理)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2:43 | 只看该作者
一位具有维新倾向的官员——高燮曾
      高燮曾(1841-1917) 名楠忠,号理臣,晚号古柏村民。孝感白沙铺高家湾人(当时属白沙铺,现属花西乡)。清咸丰八年(1858)中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考二甲二十一名,赐进士,又复试获一等第一名,殿试第二名,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76年授翰林院编修,1885年迁御史,翌年被任命为山西省学政。回京后,先后任给事中和左都御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高燮曾愤李鸿章误国,曾与另外六大臣共上奏折弹劾李鸿章,称“李身为北洋大臣......不修战备,不求将才,唯专以婿女是务”,要求对李“并加惩处,以儆将来”。1898年3月,丧失主权的中俄《旅大租地条约》签订。高燮曾对此极为愤慨,即与华舟云、王佑辟等联袂入乾清门伏阙痛哭,请求拒俄变法。同年,康有为为变法上书光绪帝,当事者恶其伉直,不为代奏。时高燮曾任兵部掌印给事中,见其书,叹其忠,乃上疏光绪帝力荐,请求委康以要职。此举在清廷官吏中尚属首次,朝野一时传为美谈。1899年京察,高以中央议去职,后应山西巡抚岑春煊之聘,主持山西学堂,日讲身心性命之学,终不得志。
      高燮曾热爱乡梓,曾捐俸在故里修建学屋供家乡子弟就读,对家乡贫苦士民亦常尽力相助。他侍母极孝,当地人有“高孝子”之称。虽居官数十年,告老时,惟三四架书籍相伴以度晚年。1917年6月病逝。
                (刘少峰整理)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4:10 | 只看该作者
忆爸爸
郭梅尼
爸爸去世已经30年了。一想起爸爸,我就想起他默默地坐在椅子上读书的形象,想起了他那宽阔突起、闪闪发光的前额……
可能是因为用脑过度,刚刚三十出头,爸爸就开始秃顶了。他的前额本来就长得很宽很高,这一来,更显得突出了。他很少说话,总是在灯下默默地读书或写作,常常是只能看见他闪闪发光的前额和一副没有边的眼镜。小时候我常想,在这个额头里,装着多少宝贵的知识和智慧啊
晚年,生活安定了,经济也比较宽裕些,爸爸用稿费买了许多书,小小的书房,四周全是书柜和书架,将一张书桌和爸爸围在中间。爸爸总是默默地坐在椅子上读着。他读得那样入迷,我们都不去打搅他。只有妈妈有“特权”,她怕爸爸太累了,喊他休息一会儿。可是爸爸太专心了,没听见,喊急了,爸爸便“嗯嗯”地应付着,其实还是没听见。妈妈连骂带笑地抓过书来,扔得老远,爸爸笑笑,又拣回书来,还是坐在那儿读。这种“镜头”,我们不知看过多少遍,也都习以为常了。
从我记事起,爸爸就是这样默默地坐在那儿读着、写着,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是那样。他很少教我和姐姐学习,更不教训我们。他自己的这个形象,就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

爸爸是通过英语翻译欧洲文学名著的。他的英语是怎样学会的呢听妈妈说,是他幼年和一个外国女孩子一起玩耍时学会的。也有人说,他是后来自学的。究竟是真是假,我从来没问过他。但是,我确实知道,他没上过大学,英语是自学的。
中学时,爸爸在汉口博学中学上学。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了。从此,他便独立在社会上挣扎,后来考到了邮政局去工作。
当时人们都说,邮局、铁路、银行是铁饭碗,不管谁上台当政,也砸不了。在邮局工作,挣的是白花花的银元,生活是够好的了。可是干了不久,爸爸却提出辞职不干了。在那个年月,能够巴结上洋人,简直像是靠上了一座大山。爸爸和邮局里的洋人谈起话来,一口英语非常流利,洋人很器重他,可是,他却偏偏要走。人们都很奇怪,这个19岁的青年,端着金饭碗不要,到底要去干什么呢
爸爸想的可不是饭碗。他看见当时邮局里的一些人,抽鸦片烟、嫖女人,行贿造假,腐败不堪。他厌恶这个环境,不愿在这个陷阱中沉沦下去。于是,他跟着一批进步青年来到上海,在劳动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同学们去上课了,他便到图书馆去自学。中午,没钱吃饭,买几个烤白薯放在裤子口袋里,一来可以暖暖手,饿了就顶午饭。用“金饭碗”换烤白薯,这就是爸爸的“如意算盘”。
正是在这个时期,爸爸结识了巴金、荒煤、吕骥和张庚叔叔……,在上海参加了进步文化活动,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

从我记事起,爸爸就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变了形。他很少说话,更别想从他嘴里听到对青年时期的回忆。妈妈却完全相反,她爽朗乐观,爱说爱笑,有时还和我谈他们青年时期的故事。
那时,妈妈在武昌艺专读书。虽然妈妈比爸爸大一岁,可爸爸还是她的老师哩  妈妈学的是钢琴,她并没选修英语。一天,同学们回宿舍里来,传诵着新来的英语老师的新闻。这个老师特别年轻,都说他英语讲得可好啦
出于好奇,妈妈很想听听这位老师讲课。那天,她和一位女同学一起,去旁听这位英语老师讲课。她们挑选了课堂的最后一排座位,想以此躲过老师的提问。没想到,躲在这个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也引起了这位老师的注意,他点名要她起来回答问题,这可把妈妈“制”住了。这,就是爸爸和妈妈的第一次见面和谈话。
晚上,在学校的剧团里,爸爸被请去当导演,学生们都争相和他谈话。女同学个个都打扮得非常艳丽,惟独妈妈不搽胭脂不抹粉,淡雅而大方,却吸引了爸爸的注意,他径直朝妈妈走来……
可是,这时妈妈已由家庭包办,和校长的弟弟订了婚。未婚夫是一位画家,正在法国留学。爸爸和妈妈恋爱的事一传开,在当时封建礼教还很严重的社会背景下,遭到了各方面的激烈反对。学校利用权势造出各种谣言,甚至把妈妈开除了。家庭更是不能容忍,逼着妈妈和爸爸断绝往来。妈妈不屈服。最后,她毅然出走,只身离开了家。正像巴金叔叔在《谈春天里的秋天》一文中回忆的那样,他们冲破了一切封建束缚,逃到南京,在朋友的帮助下结了婚。

爸爸和妈妈冲出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后,便住在上海的小亭子间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当时,爸爸没有固定的工作,全靠投稿谋生。开始,他用自己微薄的稿费,给妈妈租了一架钢琴,想支持妈妈继续中断了的学业。他自己日夜勤奋地翻译屠格涅夫的名著《贵族之家》。每天,他们吃着最简单的饭菜,有时只买三分钱的雪里蕻做菜,吃得却很香。
即使这样,经济依旧越来越困窘。当时,巴金叔叔经常来看爸爸,有一次,还悄悄塞给爸爸一些钱,爸爸说什么也不肯要。看来,连吃饭都很难维持下去了,两块钱一天的钢琴租金怎么交得起呢妈妈忍痛把钢琴退了。
从那时起,妈妈这双每天练琴的手,就整天做饭、洗衣服、带孩子,变得越来越粗糙了。妈妈为爸爸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前程。这就是旧中国知识妇女的道路。
爸爸更加勤奋地翻译着《贵族之家》,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非得躺在被窝里抽支香烟提提神,才能起床。可是,有时穷得连买包香烟的钱都没有。眼看爸爸实在提不起精神起床了,妈妈只得跑到同学家,借两块钱给爸爸买包烟。
就在这时,妇科医生给妈妈做了检查,满面堆笑地对爸爸说:“恭喜,恭喜,有小宝宝啦”
爸爸像被人迎头泼了一瓢凉水,半天说不出话来。他问医生:“有什么办法吗”医生不解地说:“要什么办法生个小宝宝,家里多热闹呀”
是啊,哪有新婚夫妇不希望添个天真活泼的小宝宝的呢可是,没钱生,没钱养呀怎么办呢年轻的爸爸和妈妈急得走投无路,只好买了一大包奎宁,想要打胎,没想到,妈妈吃了奎宁后,腹痛如绞,爸爸吓得不知所措。妈妈说:“快拿笔来,我写遗嘱,不是你毒死我的”幸好一位年长的叔叔来到我家,才赶紧把妈妈送到医院去抢救。
正是在上海亭子间里,爸爸翻译了屠格涅夫的名著《贵族之家》和《前夜》,写了一些散文。三十年代,他创作了三本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和《白夜》先后收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4:40 | 只看该作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的轰炸,逼得我们全家逃出上海。当时什么东西都顾不上拿,爸爸抱着姐姐,妈妈抱着我,随着逃难的人流,一步步朝前挪动。
夜,黑得像地狱一样。难民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哭哭啼啼地走着。结婚后爸爸从来没在人前叫过妈妈的名字,这时害怕走丢失了,一路上呼唤着:“许严——许严——”。我一直啼哭着,不知是不是舍不得离开这块生育我的土地。
对这段经历,爸爸曾经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我记得,在一次夜行车上,我曾经一手搂着发热的孩子,用另一只手在一个小小的本子上,握着短短的铅笔,兴奋而又惭愧地,借着月光,写下了几个大字:“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
我想,那个发热的孩子大概就是我吧
真是国破家亡啊这时,爸爸一定很怀念那清贫的,但却很宁静的亭子间生活吧。可是,连这也保不住了。
爸爸带着一大家人,到处颠沛流离,从上海逃到武汉,又逃到湖南、广西,直到四川。他到处奔波,也找不到固定的工作,常常被解聘;文稿写了一大堆又有什么用呢没人要。
当时我还很小,不记事。巴金叔叔回忆爸爸的文章,告诉了我许多事情。巴金叔叔写到日寇对桂林的一次大轰炸。那次大轰炸,就像一把烧红的铁钳,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当时,我才两岁。警报响时爸爸不在家 妈妈带着我和姐姐,来不及跑到防空洞去,就躲在人家屋檐下的小柜橱里。被炸弹震起的瓦片,擦破了我的小手,鲜血淋淋,我哭了……警报解除后,回到住地一看,一片瓦砾,全都烧光了。逃警报时,我们都穿的单衣单裤,第二天就刮起了秋风。一家老小是怎样度过来的呢我不敢想象……
巴金叔叔是这样记述的:
……下午我进城去找丽尼。我到了他住的那个旅馆,眼前只有一大堆瓦砾。他也来了。他想在瓦砾堆里找寻他的东西。有两三个老妈妈和中年人也在挖掘什么。他看见我,摇摇头说:“烧光了”我问他:“怎么办”他笑了笑,说:“今天就走,都准备好了。我来看一下。”他的笑中带了点苦味。我问:“稿子呢”我感到留恋,又感到茫然。他说:“反正现在没有用,没有人要,烧了也就算了。”
多少年来,我一直忘不了日寇的这次大轰炸,它炸伤了我的小手,它烧毁了我们全家的财物。
但是,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烧毁的财物中,最宝贵的,是爸爸那几部契诃夫剧本的译稿。读着巴金叔叔的散文,我想象着爸爸在瓦砾堆里翻找译稿的情景,我仿佛听见爸爸在说:“……没有人要,烧了也就算了。”
我几乎要哭喊出来:“爸爸,我可怜的爸爸啊”我想起了他怎样在上海的小亭子间里,吃着三分钱的雪里蕻咸菜,一字一句地翻译这些名著,天天译到深夜,穷得连包提神的香烟都买不起。可是,翻译出来的稿子却没人要,全都烧光了。
后来,我们逃难到重庆附近的一个小县城——壁山县。我记得,在那严寒的冬夜,我们住的小土屋特别冷。深夜,我被彻骨的寒气冻醒了,看见爸爸还坐在小菜油灯前,两根灯芯的微光,照着他瘦削的面孔。那时,他才三十多岁,可是,沉重的生活担子和过度的用脑,已经使他过早地秃顶了。大概是太冷的缘故,他瑟缩着身子,握着一支毛笔,在红条十行纸上写着,写着,不时用嘴呵呵热气,暖暖冻僵的手指。正是在这两根灯芯的微光下,他一字一句地翻译契诃夫的几个剧本。后来我才知道,契诃夫戏剧集《万尼亚舅舅》、《伊万诺夫》,是爸爸重新翻译的。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摇摇欲坠,社会生活越来越腐败了。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又脏又臭的烂泥塘里一样,压抑、苦闷、令人窒息的生活,简直要把爸爸憋死了。
爸爸变得更加沉默,我几乎回忆不起来他什么时候笑过。只记得那些时候,他也不读书不写作了,常常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桌前,拿一副扑克牌,发四家,自己一人打桥牌,打得实在无聊,又用扑克牌算命,算了一次又算一次。在这个污浊腐烂的臭泥塘里,他想尽量保持洁净,不要沉沦。他没有去花天酒地,为非作歹,只是沉默、沉默地生活,扑克牌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解放了我们全家在美丽的武汉东湖边定居下来。爸爸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教书,还在出版社担任行政领导工作;中南大区撤销后,爸爸又调到了北京。他再不用为寻找工作而奔波,整天是干不完的工作。特别是在武汉那几年,他一会儿要跑到武汉大学去教课,一会儿又要赶回出版社审定书稿。他一点也不觉得累,热情很高,精力旺盛,常常兴奋地在屋里踱来踱去,给我们讲他的种种感想,谈得高兴时,也爽朗地大笑起来。这时我才感到,爸爸也并不是生来就沉默寡言的。
那年炎夏,蒸笼一般的武汉市,热得叫人喘不过气来。爸爸仍然一宿一宿地熬夜,忙着审定书稿。实在热得受不住时,就去冲个凉水澡。有一天,他整整干了一通宵,竟连续冲了五个澡。还有一回,接连熬了几夜,等审完书稿躺下睡觉时,竟关起门来酣睡了30多个小时,把出版社的同事们都吓坏了,还以为他出了事哩。
我们都希望爸爸能翻译一些新作品,可是,他却把全部身心用在培养年轻的翻译工作者身上。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工作时,我深夜醒来,常常看见他的书房里透出灯光,听见他轻声地咳嗽。我知道,他不是在写自己的作品,而是在给年轻的译者审定书稿。我常常为他没有时间翻译新作而惋惜,他却不然。他觉得这样做更有意义。在《电影艺术译丛》编辑部、电影出版社和爸爸一起工作过的一些同志,回忆起爸爸对他们的帮助,常常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们谈起爸爸怎样把着手教他们编稿,培养他们作为编辑应有的修养和作风。他们还拿出珍藏着的爸爸为他们修改的稿件给我看,问我:“他给你改过文章吗”我看着爸爸那熟悉的字体,看着那一字一句精心修改的文稿,压不住内心的激动,摇摇头说:“从来没有过。”这位同志激动地说:“他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没有这样精心,为了培养我们,却付出了这么大的心血”他们称爸爸为“辛勤的园丁”,说爸爸为他们当了垫脚石。当时跟爸爸一起工作的同志,现在许多人已成为外国电影方面的专家了。据他们说,爸爸每年要审定约五百万字的书稿,10年就是五千万字。如果他把这些心血用来翻译作品,将会译出多少新作啊
1966年春节,爸爸已经调到广州暨南大学教书,寒假回北京来过年。当时我正在辽宁参加“四清”,在家里匆匆住了几天就走了。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们父女的诀别……
1978年9月,广州暨南大学在为爸爸举行的追悼会上,为他平反昭雪,还在《南方日报》上发了消息。巴金叔叔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了纪念爸爸的文章——《谈春天里的秋天》。
1982年,我又从8月11日的香港《大公报》上看到,前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在《革命史资料》第五辑上,以《在敌人心脏里——我所知道的中共中央上海局》为题,写的一段回忆。在这篇回忆中,张执一专条列出:
文学家丽尼郭安仁 ,在解放战争期间,曾在国民党军委首脑机关任英文翻译,乘机弄到一份蒋军整个作战计划,找不上党的关系,只好到上海找到作家胡风。胡风再找到在宋庆龄先生主持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廖梦醒同志,廖再设法转交给我。上海局密电报给了中央军委,军委曾来电嘉奖,认为对我军作战有很大帮助。
后来,经组织上核实,这些都是事实。爸爸在白色恐怖下,不顾身家性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事,受到中央军委嘉奖,这说明,他当时虽然在国民党机关干事,但他的心里是向着共产党、向着人民解放事业的。对这件事,爸爸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对别人表白过,连对亲人也没提过。暨南大学又一次为爸爸修改了政治结论。中组部因这件事为爸爸落实了政策,将我母亲的户口迁回北京,退回了被军代表强占的住房。荒煤叔叔专为此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告慰丽尼》。文章中写道:“巴金赞扬丽尼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好人,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可是现在,我更深切地看清了安仁的灵魂他对党、对革命、对革命文学事业,始终怀着不寻常的深沉和真诚的热爱”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5:10 | 只看该作者
“文革”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一些出版社,再版或出版了爸爸翻译的屠格涅夫的名著《贵族之家》、《前夜》、契诃夫的戏剧集《万尼亚舅舅》等。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出版了爸爸的散文集《丽尼散文选集》、《鹰之歌》、《白夜》等。巴金叔叔在1978年的一篇回忆爸爸的文章中写道:“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不会忘记他在现代散文的发展上所作的贡献。他在三十年代写的三本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和《白夜》都还在我的手边,他翻译的小说《贵族之家》、《前夜》和他校订过的《罗亭》也都在我的手边。我会常常翻看它们。它们有权利存在。那么对这个善良的人的纪念也会跟着它们存在下去吧。”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5:32 | 只看该作者
忆丽尼片段
郑雪来
  
  我记得,1957年春我曾和他一起参加过民盟的座谈会和文化部召开的“鸣放”会,他始终静坐在那里,没有作过任何发言。后来在出版社举行的一次“鸣放”会上,有—位年轻女同事引用了英国思想家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丽尼曾表示赞同。没想到,这一“表示”却惹出了大祸。那些“左派”们拿这大做文章,说他是表示用“知识”作为“力量”来对抗党的领导,紧接着铺天盖地的“大批判”朝他而来。他调到我们单位后,始终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他怎么“对抗”了?这事给我印象至深,也引起了我深深的义愤。
  反右”结束时,总共不到40人的外编室有13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另有几位(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位女编辑)被划为“严重右倾分子”,而我和徐昭(翻译了萨杜尔《电影通史》的法文老专家)则被列为“右派同情者”。全室有半数人被划入了“右”的阵营,这在那场“反右斗争”中在全国范围内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文革”开始后,某些“造反派”在大字报中把他在40年代下半期一些历史上的事情抖落出来,说他是如何“受国民党重用”,如何“反动”等等,还添油加醋给加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我看后深为震惊,觉得我怎么也无法跟我所认识的丽尼联系起来。有一次,我悄悄地(我这时也已受到了冲击)跑到他家去看看,因我此时已得知他的夫人许严已被押送去广州,还被红卫兵剃了头发。在他家院子里,我看到他家房门已被贴上了大封条,旁边还有人把守。院子里—位老大娘很好心,生怕我因前来探望而出事,机警地对我说:你是来找蓝燕妈(即丽尼二女儿郭梅尼)的吧,她还在工作单位,你可以直接去那里找她。我马上明白了她的意思,只好赶快离开。后来看了梅尼写的回忆她父母的文章,才知道她母亲被押送到广州后,甚至都不得与她父亲相见,以免加重他的“罪行”!
  许多人都知道,丽尼早年与巴金关系密切。他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三本散文集都是由巴金编定出版的。后来他又和巴金、陆蠡一起翻译了屠格涅夫的一套小说。丽尼与荒煤更是挚友, 30年代初荒煤因逃避国民党的搜捕,曾长期躲到他家,还在他家里开过好几次地下党秘密会议。他所谓的“罪行”就是曾在国民党的国防部担任过秘书室主任秘书这—职务,在这期间他为我解放军立了大功,因他利用职务之便,弄到—份蒋军整个作战计划,通过他所熟悉的一些地下党同志辗转报告中共中央上海局。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在 1981年第5期《革命史资料》中提到,上海局将他送的情报密电报告中央军委,军委曾来电嘉奖,认为对我军作战有很大帮助。他不顾身家性命为党送情报的事,在他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对人表白,直到他死后才被发现。他这种崇高的品德真是令人肃然起敬。这件事,在“文革”过后,我的母校暨南大学党委曾在为他平反昭雪的政治结论中郑重写明,《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也登出了关于这件事的文章。
  “文革”后期,我听到有人转告我,说丽尼早在1968年就已去世。说他当时被校内一些“造反派”押去冒着炎炎烈日强迫劳动,心脏病猝发,就这样倒下去,永远再也起不来了。听到这一噩耗,我几乎失声痛哭,为这位好朋友、好老师过早地离开人世而唏嘘不止。
  丽尼为人清直纯正,无私无欲,从不把个人名利放在心上,他始终就像—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正如巴金在回忆他的文章中所说:“他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好人,—个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然而,像他这么一位具有高尚人品和学品的学者,竟遭到如此凄惨的命运,老天爷真是不公啊!我衷心希望,人们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这类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5:54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的饮食习俗
  白沙铺的饮食随时令不断变化,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花朝吃地菜,三月三吃大蒜,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吃新米,八月中秋吃月饼,腊月家家打糍粑,过年接春客,姑娘出嫁吃辞嫁饭,新娘进门喝团圆酒,分别有吉祥、踏青、消灾、吊屈原、团聚等含义。喝团圆酒吃全鱼,象征有头有尾;吃年饭烧全鱼,象征年年有余。饮食方面还有歌谣,例如:“麻地菜,香油炒,好吃婆娘向我讨。来得早,冇弄好,来得迟,吃光了”,语言诙谐;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等,蕴涵科学道理,耐人寻味。
(刘少峰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22:59 , Processed in 0.0756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