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刘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全文==本站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6:15 | 只看该作者
鹰之歌
丽尼
  黄昏是美丽的。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
  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岗变成了暗紫,好象是云海之中的礁石。
  南方是遥远的;南方的黄昏是美丽的。
  有一轮红日沐浴着在大海之彼岸;有欢笑着的海水送着夕归的渔船。
  南方,遥远而美丽的!
  南方是有着榕树的地方,榕树永远是垂着长须,如同—个老人安静地站立,在夕暮之中作着冗长的低语,而将千百年的过去都埋在幻想里了。
  晚天是赤红的。公园如同一个废墟。鹰在赤红的天空之中盘旋,作出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唳地,清脆地。
  鹰是我所爱的。它有着两个强健的翅膀。
  鹰的歌声是嘹唳而清脆的,如同一个巨人底口在远天吹出了口哨。而当这口哨一响着的时候,我就忘却我底忧愁而感觉兴奋了。
  我有过一个忧愁的故事。每一个年青的人都会有一个忧愁的故事。
  南方是有着太阳和热和火焰的地方。而且,那时,我比现在年青。
  那些年头!啊,那是热情的年头!我们之中,象我们这样大的年纪的人,在那样的年代,谁不曾有过热情的如同火焰一般的生活!谁不曾愿意把生命当作一把柴薪,来加强这正在燃烧的火焰!有一团火焰给人们点燃了,那么美丽地发着光辉,吸引着我们,使我们抛弃了一切其他的希望与幻想,而专一地投身到这火焰中来。
  然而,希望,它有时比火星还容易熄灭。对于一个年青人,只须一个刹那,一整个世界就会从光明变成了黑暗。
  我们曾经说过:“在火焰之中锻炼着自己”;我们曾经感觉过一切旧的渣滓都会被铲除,而由废墟之中会生长出新的生命,而且相信这一切都是不久就会成就的。
  然而,当火焰苦闷地窒息于潮湿的柴草,只有浓烟可以见到的时候,一刹那间,一整个世界就变成黑暗了。
  我坐在已经成了废墟的公园看着赤红的晚霞,听着嘹唳而清脆的鹰歌,然而我却如同一个没有路走的孩子,凄然地流下眼泪来了。
  “一整个世界变成了黑暗,新的希望是一个艰难的生产。”
  鹰在天空之中飞翔着了,伸展着两个翅膀,倾侧着,回旋着,作出了短促而悠远的歌声,如同一个信号。我凝望着鹰,想从它底歌声里听出一个珍贵的消息。
  “你凝望着鹰么?”她问。
  “是的,我望着鹰。”我回答。
  她是我底同伴,是我三年来的—个伴侣。
  “鹰真好,”她沉思地说了;“你可爱鹰?”
  “我爱鹰的。”
  “鹰是可爱的。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夜里它。你知道鹰是怎样在黑夜里飞的么?是象这样飞的,你瞧,”说着,她展开了两只修长的手臂,旋舞一般地飞着了,是飞得那么天真,飞得那么热情,使她底脸面也现出了夕阳一般的霞彩。
  我欢乐底笑了,而感觉了兴奋。
  然而,有一次夜晚,这年青的鹰飞了出去,就没有再看见她飞了回来,一个月以后,在一个黎明,我在那已经成了废墟的公园之中发现了她底被六个枪弹贯穿了的身体,如同一只被猎人从赤红的天空击落了下来的鹰雏,披散了毛发在那里躺着了。那正是她为我展开了手臂而热情地飞过的一块地方。
  我忘却了忧愁,而变得在黑暗里感觉奋兴了。
  南方是遥远的,但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
  南方是有着鹰歌唱的地方,那嘹唳而清脆的歌声是会使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奋兴的。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6:37 | 只看该作者
映山红赋
叶楚屏

  风轻云散,雨过天晴。泥衔紫燕,树啭黄鹂。人出东门,见如云之少女;路通南陌,逢掉臂之书生。红杏村遥,十里五里;绿杨堤近,长亭短亭。有脚阳春,连天布景;无边原野,匝地敷荣。照水难逢柳暗,映山独见花明。绛色凌霄,但觉炎炎赫赫;红光烛地,难分紫紫青青。
  时则低垂和露,高举迎风。轻寒嫩嫩,丽日融融。莫非地孕朱砂,引得群芳尽赤;应是天投蜡炬,照来百卉皆红。周郎赤壁焚舟,万倾澄江散绮;项羽阿旁纵火,千寻烈焰如虹。蜂蝶来迟,总怕洪炉炙炭;牛羊归晚,还疑夕照横空。也知佳卉无多,草类何求紫鳖;可惜图书有缺,山名不载青龙。
  至于缁衣早脱,白夹嫌单,天将送暖,气剩余寒。地解丹青,绘朝霞而笔染;山知富贵,披昼锦而乡还。陌头若遇和风,千株皆动;枝上如经宿雨,万片齐攒。隋炀帝采剪宫中,秋莫金风久驻;唐武后诏颁上苑,花须明日能看。乱垂红绒,奇异者江南花木;横飘绀雪,壮丽者祖国河山。
    斜月宵深,夕阳天半。绿少红多,色浓香淡。摇晚风以纷披,斗明霞而灿烂。只因电掣星流,惹得莺猜蝶怨。花载八百,非张骞西域之榴;树满一千,异禹锡玄都之观。何必徒然丧胆,惊焚玉于昆冈;谁能漠不关心,观燎原于隔岸。多少踏青词客,展尺素以寻思;往来拾翠佳人,摘残红而细看。
    溯本探源,感今吊古。昔有蜀帝,曾称令主。死化杜鹃,生离国土。别号子规,原名杜宇。五更凉月,迸血泪以淋漓;半夜愁云,断肝肠而凄苦。帝子之丹心不变,乍暖还寒;君王之碧血长流,经风洗雨。既为赏景之游,宜有抒怀之语;诗工《春草》,杨家之才子名基;曲妙《缕衣》,唐代之歌姬姓杜。
    兹值时清身健,春好花妍。笑口长开,乐山乐水;衰颜未变,如梦如烟。两眼分明,不隔看花之雾;一身清爽,差同着陆之仙。望楚天于云表,吊蜀魂于山边。为鸟耶,为花耶,两道之轮回皆幻;是时也,是命也,一生之尘劫勘怜。招千秋羁旅之魂,空余怨海;诉万古流离之恨,悉付啼鹃。

  注:叶楚屏(1916—2005),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白沙镇人,孝感市诗词学会会员,顾问,教师(高中\师范)。一生笔耕不辍,著有《汉赋概论》、《读史四百绝句》、《黄花剩稿》及《黄鹤楼赋》、《映山红赋》等,另有《古书常字异读》、《历代州郡沿革》、《古汉语虚词》三书由于各种原因现已遗失。
    该师品行高洁,生途坎坷,辞赋清丽隽永。一生从教行吟,生徒无数,享盛誉于乡里。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7:05 | 只看该作者
余义和的砦墙和“楚剧村”的由来
解放前,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就是“出孝感北门,没有人不知余义和”。余义和是孝昌县白沙镇余柳村余柳湾人,他的名字随着他的家族的繁荣而传播开来。他的后人余良相告诉笔者,余义和是余良相的先祖,至于是哪一氏祖,余良相也记不清了。余义和为人很讲义气,深得人心。一次,与他一同做牛车(东汉以来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生意的朋友忽然暴病身亡,余义和给他料理了后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因此,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户,当时,人们不称余柳湾,而称余义和湾。后来,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强盗四起,他的后人余德成就在湾周围建起了砦墙。整个砦墙高3米多,宽1米多,砦墙外面还挖了7米多宽的壕沟,这个砦墙是用壕沟里的土垒起来的。砦墙上还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楼,门楼上有嘹望哨和射击孔。砦墙内还建有4个碉堡,湾里雇佣外面民工达100多人,还有几十条枪组成的护卫队。抗日战争时期,砦墙已垮了三分之二,丧失了防御功能,日本人派民工将这里的财产运到陆家山驻地。因为余义和很有影响,所以,他的后人在湾里开有当铺和私塾。这个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曾一度十分繁荣,家族里有的人习文,有的人习武,中国台湾侨务委员会的委员长叶蓁曾在此读书。解放前,这个地方常受旱灾,余义和的后人就引壕沟里的水浇地,从而获得了丰收。可其他地方的群众则颗粒无收,农民就卖田度日,余义和的后人就花钱买田,一下子土地就增至1000多亩,与此同时,他们也常煮粥接济灾民,人们至今称赞余氏家族好义行善之举。
解放后,这个地方的人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向学之风甚浓,于是,村民就请楚剧老艺人丁柏川前来教楚剧,当时,全湾人都学楚剧,后来,培养出了楚剧骨干30多人。余良相曾获得1983年孝感县乡剧团表演优秀奖,村民余楚平后来成立了孝昌县青年楚剧团。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此地人才辈出。余良相的妹妹余若兰解放前从武汉女子学校毕业后,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现在居住在山东省干休所。
(余良相口述  刘少峰整理)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7:27 | 只看该作者
元霄
正月十五是元宵,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周勃平定了“诸吕之乱”,汉文帝就在这一天登基了。之后每年此日晚上,刘恒都会出游到宫闱外边“与民同乐”,并且钦定为上元节。这一天又称元宵节,元宵起初表示时辰,后来成了一种美食的名字,因为人们多在这一晚制作享用这点心。尽管各地也有其他食俗,如苏州吃油煎酵饼、常熟有兜才馄饨等等,但元宵仍是当日的主打。因他包涵了“团”与“圆”的意趣,正和人们美好的期盼合拍。
元宵这种东西应该起自宋代,当时称为“浮圆子”。宋代周必大有《元宵煮食浮圆子》诗云:“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其诗好坏姑且不论,重要的是“灶婢诧新功”一句,恰如周必大自言,“前辈似未曾赋此”,这才作了这描绘“时令风尚”的诗句,起因怕不外乎一个新鲜好玩。相当年郭沫若见了工厂烟囱排放废气不也为新奇作诗喻为“盛开的黑牡丹”么?从周必大的记述我们能知道,元宵在宋代确是新生事物哩。
这还惹得同为宋人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为它留下一笔,“节食所尚,则乳糖团子、澄沙团子……”。可见那时元宵真就代表了时尚,并且连称谓也还不很统一呢。而正月十五恰逢“一年明月打头圆”的日子,元宵形如满月,称作“圆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打头谓之开元,易“圆”为“元”回被大家轻易接受的。
元宵这种吃食还能与政权的兴衰扯上关系算不算一种天方夜谭呢?公元1912年,袁世凯加冕为洪宪皇帝,时值正月十五,到处是兜售元宵的招贴,沿街叫卖“元宵”的吆喝更是此起彼伏。老袁忽尔惊觉“元宵”二字大有“袁消”之嫌,这流传千年的习俗竟成了洪宪皇帝莫大的心病,故别取“金城汤池”之意,密诏警事厅勒令各商户商贩一律改呼“汤圆”以绝妨害,留下这么一段颇为有趣的口舌。当时有位报人景定成作了《洪宪杂咏》诗集一套,内有一则正是记录的这一段故事,曰:“偏多忌讳触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条。放火点灯都不管,街头莫唱卖元宵。”但尽管防范到了吆喝上,老袁的皇帝连百日之数也远未凑足,元宵二字到底成了他老人家没能迈过去的坎儿。
其实,汤圆并非老袁一相情愿的独家发明,《素食说略》就说“是元宵汤圆之名,古已有之矣。”我还在光绪八年刊的《孝感县志》里读到:“米作粉团,曰元宵,如龙眼大,以白糖桃仁,瓜仁等实之,即常用汤圆也。再早一点的李调元亦有诗涉及:“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好温暖的场景哦。
据说云南峨山一带在元宵节这天总是聚整个坝寨的人于一堂,大兴“元宵宴”。我想象不出那是怎样的热闹场面,又有怎样的诱人美食。更不知道这一风俗如今还有没有保留着。
白沙铺的汤圆用糯米搓成圆形,放在锅里煮熟,配以米酒和糖,就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
(刘少峰搜集)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7:49 | 只看该作者
元霄趣闻
《孝感县志》:“米作粉团,日元宵,如龙眼大,以白糖、桃仁、瓜仁实之,即常用汤圆也。又以粉作鹅卵状,即日鹅卵,养鹅家作之。孕妇烧之以占男女:卵裂:兆女;卵起疣,兆男。”
这一民俗反映了人们占卜男女的善良愿望。
(刘少峰搜集)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8:10 | 只看该作者
宰黄母鸡待客
自古以来,楚乡便有宰鸡待客的民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楚乡乡情的真实写照。“楚乡鸡”选用黄鸡。孝感一带培育的孝黄母鸡作主料,经腌制、卤煮、油炸、汤浸、改刀装盘复鸡原形、淋汁等多道工序方能制成。白沙铺杀鸡待客是最盛情的表达方式。
(刘少峰搜集)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8:36 | 只看该作者
葬礼
    旧社会人们习惯土葬,旧式丧葬礼仪一般有停尸、报丧、哭丧、入殓,守灵、作斋祭奠、出殡、做七等几个步骤。
停尸 人断气时,亲人帮穿寿衣,用黄麻缠身,尸体口衔银币或铜币,手捏糯米饭团,放于木板上,移至厅堂旁边,用蚊帐笼罩着,亲人守候。
报丧 人死后即派人或发函电将死讯告知亲友,并告知殡期,以准备吊丧。
哭丧 出嫁女接死讯后,回来哭丧,到门口(未入门)即大哭,边哭边诉说自己在死者生前没有尽心尽责服侍,今生有愧于死者,但求死者在天之灵宽恕。
入殓 停尸二日或三日,即入殓。入殓时由子孙共举尸体入棺,或由埋葬工举尸入棺。盖棺前亲人都来看望尸体,举哀。如是妇女去世,定需娘家人到来看过方可盖棺。
守灵 入殓后,棺木仍放厅堂一边,棺材底下点一盏油灯,称“木底灯”,同时设灵堂,香烟不断,由子孙日夜守候,直至出殡。
作斋祭奠 出殡前一夜或几夜,习惯请师公念经做斋醮,为死者超度亡魂。富豪人家作斋往往几昼夜,中产以下一般仅一个夜晚。作斋时子孙披麻戴孝,昼夜守灵,在灵前不断烧纸钱纸衣,并在棺旁就餐,亲戚朋友具挽轴、香纸、油烛及祭品前来祭奠。死者亲属备有小陶罐两个,祭奠后,将一些食物和稻谷、花生等种子装入罐内封好,叫“入粮”,用来陪葬。
出殡 出殡前请风水先生择定坟地挖好墓穴。出殡之日早上祭奠,12时前吃完斋饭出殡(有的出殡回来后才吃斋饭)。起棺前,先叫两人出门,其中一人拿开山勾刀一把,另一人抱一大公鸡(鸡脚用红绳缠住),到坟地绕一圈回来,叫“号山”。出殡时,棺木用寿帐或毡子盖住,不让露天,死者全家及亲朋号哭送葬,挽轴、幡旗、师公引路,长子或长孙捧“神主牌”(死者灵牌)于格前,死者女婿或外甥撑伞遮其上,其余亲属走在棺后,哀乐队随送。一路撒纸钱,放鞭炮,直送至墓前。下葬前先烧响鞭炮丢下墓穴,送葬者统墓穴一圈并抓土撤下,再下葬,由埋葬工推土掩埋。送葬者不按原路回去,有的习惯手拿木叶,表示与死者隔清。葬后即以三牲酒礼去祭拜,称为“复坟”,同时于厅堂中设灵位,两边各放犁耙。
做七 从安葬之日起,七天为“一七”,每“七”必祭,祭品设于厅堂之灵位。做7个“七”共49天,最后一天称“满七”,拆除灵位,升于祖堂。
    孝期内不得嫁娶,不得去饮喜酒。安葬后三年内,每年逢农历二月初二日和八月初二日祭坟,称“拜新山”。去世周年那天称忌日,三年内每年忌日也祭奠,三年后掘墓拾骨,另选坟地再葬。以后每年的清明、重阳节祭坟。
    解放后,葬礼仍有沿袭旧式礼仪的,但已从简。不少人家葬仪新办,人死后,亲友前来吊唁,戴黑纱、白花,献花圈、挽联,举行追悼会,有关负责人致悼词,亲友默哀,向遗体告别,然后安葬。80年代前期,仍多为土葬,近年改土葬为火葬的渐多。


(刘少峰搜集)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9:01 | 只看该作者
灶神与豆腐

灶神与豆腐。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或十二月二十三),民间有祭祀灶神的风俗,名曰送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王,也称东厨司命。由于民间认为该日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善恶事,所以人们要为他送行,以便灶王上天述职时多说好话,以达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目的。祭灶用豆腐等物品,史志上不乏记载。清光绪年间湖北《孝感县志》载:二十四日曰“小除”,俗云“过小年”,“祀灶神”,“俗云送灶神上天,用果、糍、豆腐,以糖为饼,云粘住灶神齿,勿令说人间是非,又剪草和豆盛于旁,云灶神马料。”
白沙铺人祭祀灶神,多用豆腐,其意在此。
(刘少峰整理)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9:23 | 只看该作者
扎“根”群众心中
——记孝感市交通局下派干部孙建刚
刘少峰
4月下旬,孝昌县白沙镇沸腾了,因为群众盼望已久的白沙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即将开工。这项工程总投资达1250万元,连接线长达2.4公里。群众翘起了大拇指说,这项工程的申报与落实,凝聚着市交通局下派干部孙建刚的不少心血和汗水。
    2008年3月16日,孙建刚受市委组织部选派,从市交通局计划科调到孝昌县白沙镇挂职锻炼,并担任白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从此,他将自己的人生之“根”从城市移到了农村。
来到白沙的第一天,他就深入到黄院、王山、三合等村,与农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并写成了调查报告,为镇党委和政府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使一些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该镇朱尔港桥由于桥面破损严重,加上没有护栏,事故频发。他争取资金8万元改造了这座危桥,从此,群众路过此桥就不再担心害怕了。他关心群众的事迹引起了孝昌县委的关注,去年6月底,孝昌县电视台为他录制了专题片,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去年7月,白沙镇水稻病虫害暴发,他每天戴着草帽,深入到田间地头查看病情,给群众讲解如何识别纹枯病和白叶枯。去年8月31日,特大洪水导致白沙镇福华堤出现了15米长的塌方,眼看大堤有溃口的危险,他闻讯后,组织了200多名干部群众,抢筑了这一“国防堤”,从而确保了本镇以及孝南区部分乡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交通落后是制约白沙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瓶颈”,白沙镇党委、政府决定花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孙建刚到白沙挂职之后,担起了这项重任。陡白公路是1976年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群众深感通行不便。去年4月,陡白公路作为通村公路申报,仅争取到20万元项目资金。他反复向省、市交通部门领导反映,该公路作为通乡公路申报成功,由此争取到了项目资金300万元。在施工期间,施工方因缺钱买水泥而被迫停工,他从家里取出了15000元钱,帮助施工方购买了水泥。在他的努力下,去年,白沙镇完成了50公里通村公路的硬化任务。目前,白沙镇的公路通达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96%,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路通了,信息畅通了,白沙镇的集市也随着繁荣起来。陡白公路硬化之后,王山村的村民纷纷从山下搬到山上公路边,盖起了一排排现代化的楼房,形成了集餐饮、修理、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集市。该村群众在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同时,总会提起孙建刚的名字。他们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孙镇长的辛勤奔波,王山村集市的繁荣要推迟好多年。看到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孙建刚倍感欣慰。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的父辈也是农民,因此,‘反哺’农民是我的天职”。孙建刚常常这样告诫自己。正是因为他有这种朴素的情怀,所以,他对农民才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去年12月,他了解到陡白公路工地上的民工因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回家购买年货这一特珠情况,为解决他们家庭的后顾之忧,他自己掏出3000多元钱,为13名民工购买了450多斤鱼。今年春节前,得知王山村孤儿王新芝和特困户王福员生活困难,他冒着风雪将200元慰问金送到他们手中。
    今年4月中旬,他又和孝昌县建设局的干部一起编制了王山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图。谈起王山村的远景,他显得格外兴奋,因为他播下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将会唤起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孙建刚扎根基层﹑热爱群众的精神显现出了强大的震撼力,赢得了组织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008年,他所住的王山村被孝昌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村,他本人也被孝昌县委组织部评为勤政廉政建设先进典型。今年2月,白沙镇获得了孝昌县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奖。
(载于2009年5月19日《孝感日报》
孙建刚同志被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先进个人)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19:46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武举人——湛发通
清末,孝感境内湛氏在京城曾出现四杰。其中湛发通系孝昌县白沙镇湛家台人,武举人,孝感地方志、族谱里有详细记载其经典事迹。民间传说他有法术,能用竹篮提水,愈传愈玄,给他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23:23 , Processed in 0.0629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