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xnjyw.5d6d.com/thread-27750-1-1.html
北京的州志与县志
——北京历代修志述略之二
州作为一级行政建置初始于汉,东汉末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建置。隋唐之际,或废郡存州,或改州为郡,州郡成为同级行政建置。宋辽至清,州的行政级别均比府低,明清时,州县同级,地位仅比县略高。
北京置州亦始于汉。汉武帝始设十三州,置刺史,幽州为其一,时仅有刺史巡察,并未形成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时幽州才真正成为一级行政建置,治蓟城。辽于北京建陪都之后,州作为行政建置在北京始绝,而仅见于郊区县。其中以州为志者有通县、昌平、延庆。因民国之后,州均废为县,不再作为行政建置,为方便起见,以上三州的县志一并于此叙述。
因通县为京东门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又是南方漕粮入京的必经之地,所以长期于此置州一级行政建置。金天德三年(1151年)于潞县置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1914年废州称县。通州修志约始于明初的《通州图志》。后又有永乐期间修纂的《通州志》,都已不存。嘉靖年间曾修成一部《通州志略》,杨行中修纂,可惜明末清初之际亡佚。通州历代纂修的志书现存五部,其中有州志四部,县志一部。另有《漷阴志》一部。
四部《通州志》分别纂修于康熙、乾隆、光绪时期,另外雍正时期还有一部《通州新志》。
《康熙通州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州志。吴存礼修,陆茂腾纂,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刻本全志提纲十二,目一百零二。因其保存了明末清初许多珍贵地方史料,故价值较高。如前代佚文、清初的圈地政策等,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因该志编修仓促,仅用三个月时间便修纂而成,故讹错较多。因吴存礼坚持“志体贵明洁简要”,因而对部分史料删削较大,使一些史料遭到损害。
《雍正通州新志》为黄成章纂修,共九卷,雍正二年(1724年)刊行。因此志纂修亦属仓促行事,资料多追求明代遗文遗事,对当时资料搜求不多,故只能对吴志起拾遗补缺作用。补充的主要是人物志与艺文志内容。志内还收录了崇祯十三年刘廷谏的“恩恤饥民疏”,对是年京畿灾荒记述颇详。
《乾隆通州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高天凤修,金梅等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刻本。此志在吴志与黄志的基础上,调整体例,考订史实,修正讹错,增补遗漏,使质量比前志有较大提高,致使体例多为后代通州志书所沿袭,也是通州诸志中史料比较丰富的一部。
《光绪通州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英良、高建勋修,王维珍纂,光绪五年(1879年)刊行。此志与高志体例一致,卷亦相同,小目则比高志有所增加。因去高志已有百年,纂修者于志中续补了一些新的地方史事料。如《潞城考古录》的作者刘锡朋传,即很珍贵。此志刊刻四年后,光绪九年(1883年)经李培祜、薛福辰、陈镜清再续修,又出版了增刻本。这两本续志刻板精细,印刷精良,错讹较少,因而流传较广。
除上述几部州志外,民国三年(1914年)又出版了一部《通县志要》,金士坚、徐白等纂修,共十卷。该志对通县水系记载较详,且绘有彩图。
在通县还有一部《漷阴志略》,漷阴为辽置县,元代曾升为州,明代又降为县,清顺治时省入通州。漷阴前后修志八部,今仅存《漷阴志略》一部。管庭芬纂,道光十一年(1831年)抄本。全志不分卷,只有沿革、川源、堤防、村集、城池、衙属、铺递、寺观、桥梁、坊表、古迹、学校、冢墓、人物、风俗、物产、文咏、灾祥、逸事等小目。此志为漷阴诸志仅存者,资料之珍贵自不待言,但全书体例不备,不足万字,成为缺憾。
昌平本汉代县,明正德元年(15O6年),因皇陵所在,升县为州,清因之。1914年废州称县。昌平历代纂修的志书有七部,今存五部。
《隆庆昌平州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昌平州志,崔学覆纂修,隆庆二年(1568年)刊行。此书原认为已佚,后发现原刻本仍存,故十分宝贵,现藏国家图书馆,宁波天一阁藏四至八卷。此志纂修者耗时十多年,到处“访求故实”,撰写而成。全书共八卷,分地理、重本、建置、田赋、祀典、学校、官师、科贡、人物、表异、杂志等,是研究明代昌平的珍贵资抖。
《康熙昌平州志》,吴都粱、耿继先纂修,康熙十二年(1673年)澹然堂刻本。共二十六卷,今缺首卷。图十二,均有小序。艺文志所收历代皇帝诗文,多与昌平无关。
《光绪昌平州志》有两部,一为光绪初年稿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全书二十卷,仅存二至六卷、八卷、十一至十二卷。内容有建置、祀典、灾祥、物产、田赋、兵、选举、艺文等志。一为光绪十二年刻本,吴履福修,缪荃孙、刘治平纂。全书十八卷,二十二目。主要包括皇德记、舆图记、土地记、山川记、大事表、职官表、选举表、道里记、风土记、祀庙记、伽蓝记、冢墓记、会计薄、学校志、衙署志、营卫志、物产志、列士传、列女传、艺文录、丽藻录、序录,材料很丰富。
刘治平等人撰写《昌平州志》之际,曾延请昌平麻兆庆共襄其事。后因麻对昌平建置沿革等内容的考证与刘治平等相左而离开志局,独自撰写了《昌平外志》一书,全书六卷。该书重详审核实,对昌平的地理沿革考证精详,为全书的精华所在。麻兆庆,昌平观石村人。光绪《昌平州志》编纂之际,他认为志稿讹误颇多,因而另作《昌平外志》。他认为史志正谬,乃关系全局的是非,他说:“国家文献,史也。一邑薄书,志也。振纲提领,要在地理。”而“实事求是”乃是治学之准绳,因此费十年之功,完成外志一书。
延庆初为缙山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升县置龙庆州,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改为隆庆州,隆庆元年(1567年)为避讳穆宗年号再改延庆州,民国初废州称县。历代编修的州志共有五部,另有《永宁县志》一部。
《嘉靖隆庆志》,谢庭桂纂修,苏乾、贾希颜等续纂。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刻本。全书初为十三卷,续纂后改为十卷,分别记述地理、官署、食货、职官、文事、武备、人物、宫室、恩命、艺文等事。该志将本州与永宁分别记述,内容多援引旧志,使很多旧志内容保存下来,但对政治、经济记载比较简略,成为缺憾。原书现藏于宁波天一阁,为延庆现存最早一部志书,为研究明代延庆提供了珍贵资科。
《顺治延庆州志》,共九卷,增补一卷。迟日豫修,程光祖纂。清顺治十年(l653年)刻本。此志除个别纲目略作调整外,体例基本沿袭嘉靖志。内容有所增录。凡户口、财赋、人物、灾祥都有续修。如户口除照录嘉靖人口统计外,又增加了万历四十一年、四十六年和顺治十年的人口统计数字,每次统计分别“户”、“口”、“男”、“妇”数字,使统计更加清楚简明。
《康熙延庆州志》实为迟志之增补本,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嘉祯等秉承袁 之命对迟志增补,成为一卷,然后与迟志重印合为一部。所补内容主要是顺治庚子以后时事、户口、财赋、官职、贡监、吏员及碑记等事。
《乾隆延庆州志》,共十卷,首一卷。李钟俾修,穆元肇、方世熙纂。该志体例编排比较合理,文词简要,内容丰富,对边防记载尤详,为此志一大特色。作者认为延庆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故对边防叙述详细。并“按外口、内口其扼塞坦易之处详绘各图”,使形胜俱在目中。对边防要塞、四界、形势、驻防、军器、墩台等都有记述,对要塞还绘有图。
《乾隆延庆卫志略》,清李士宣修,周硕勋纂。分纪事、关隘(附兵防)、巡幸、山川(附古迹)、屯堡(附建置)、地丁(附盐引)、经费、学校(附风俗)、人物(附选举)、驿站、仕宦、艺文等十二类。各类目下有序言,对本类内容加以说明,对后人了解有关内容很有好处。可惜内容太简略。
《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屠秉懿、何道增修,张惇德纂。全书体例较完备,编排合理,对旧志讹误多所纠正。以表格形式来反映延庆事务是该志的一大特色,如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田赋表、村镇表等,在沿革表下又分朝代、统部、州郡、州境;在村镇表下又列村名、四至、八到、街道、户口、田赋、井泉、山川、庙宇;在田赋表下先分朝代,再分纪年、实在地、夏地、秋地、谷草,各类分别记载。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既清楚又简洁。在延庆诸志中是较好的一部。
永宁县位于今延庆县内,原为明初所置永宁卫,永乐十二年(1414年)置县,清顺治末省县入永宁卫,康熙入延庆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省入延庆州。《永宁县志》李体严修,张士科纂。明万历三十六年(l6O8年)刻本。共六卷,今存一至四卷。分别记述舆地、建置、食货、秩官、人物和艺文。
北京历代编修志书的县有大兴县、宛平县、房山县、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平谷县,此外还有先后并人通州、延庆与房山的漷阴县、永宁县和良乡县。各县所修约有52种,现存仅28种。因漷阴与永宁之志已分别入通州与延庆,这里不再赘述。
大兴县本辽析津县,金贞元二年(1154年)更名大兴县,一直沿用至今。明代以前大兴无志,明初曾修有《大兴县志》和《大兴县图志》但均佚,今只有清《康熙大兴县志》一部。张茂节修,李开泰等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本。分舆地、营建、食货、政事、人物、艺文六卷,下有三十一小目,卷前有小序,卷末有案语。另有帝京图略、天文图、京城图、里社图、学宫图、县治图,是研究北京与大兴县的重要资料。
宛平县本唐幽都县,辽开泰元年(lO12年)更名宛平县,以宛然以平之意命名。后历代袭沿,至1952年裁撤。宛平明代以前亦无志。明初曾修有《宛平县志》与《宛平县图志》亦已散佚,今只存《宛署杂记》与《康熙宛平县志》。
《宛署杂记》,沈榜纂。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刻本,今存于日本东京尊经阁文库。沈榜字子登,岳州临湘人。万历十八年(1590年)出任宛平知县。该书编写很有特点,“始于宣谕、建制,终于遗文。详于内政、民风、山川、贡赋,而略于人物,究以稗官附焉。惟经费书则备极覙缕,几于隶首不能得。”全书二十卷,分别记述圣谕、县始、分土、署廨、古墨斋、职官、山川、铺舍、街道、地亩、人丁、徭赋、力役、黄垡仓、宫庄、马政、奶口、三婆、土工、驾相、养济院、税契、铺行、经费、人物、民风、恩泽、寺观、志遗。其中关于明代北京社会经济的资料尤为详细,是研究明代北京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该书所记风俗是反映北京风土人情较早的资料之一,如岁时风土、冠婚丧祭诸礼,都很详尽,多为后世著述所采录。
《康熙宛平县志》,于养濂修,米汉雯、李开泰等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本,全书六卷,分别记述地理、营建、食货、政事、人物和艺文。其体例、价值与《大兴县志》同。《宛平县志》乃为官修,与《宛署杂记》相比,修志者显非沈榜式之“史才”,致《宛平县志》远逊于前书。
房山原为金奉先县,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更名房山县,一直沿用至今。历代所修县志共有九部,现存六部。《万历房山县志》,马龙川修,黄榜纂。崇祯十五年(1642年)刻本。原书八卷,今仅存七、八两卷,内容主要是元明碑记、题咏诗文,如洪武二年加封城隍显佑伯诏书、姚广孝神道碑、元房山县建学记、重建文庙碑记、重建仪门记、新建石城以及房山八景等,是所见最早的《房山县志》。
《康熙房山县志》,佟有年修,齐推纂。康熙三年(1664年)刻本。全书十二卷,书内收录的房山县碑记较多。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房山知县罗在公对《康熙房山县志》又进行了续修,仅一卷,主要增补了积贮、公署、陵墓、关梁、禁革、城市、寺观、碑、诗等方面的资料。该书多转于旧志,其中诗文、碑记约占全书的50%,起了文献汇编的作用,为后世提供了方便。
《乾隆房山县志》,张世法纂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刻本。全书仅一卷,多为张世法个人诗文。
咸丰年间另有一部《房山志料》,高骧云撰,养恬斋刊本。高骧云,浙江山阴县人,咸丰六年至七年为房山知县,任职期间颇有善政,去世后葬于房山上洛村。高撰有《漱琴室存稿》,《房山志料》即收入其中。此书主要为高骧云赴房山西部山区考察笔记资料,为房山西部专辑志料。缪荃孙在《纪录顺天事之书》中评价道:“该书对房山西部‘山川之脉络,里居之远近,条分缕析,兼有考订。’”对房山的建置沿革多所考证,全书少著费语,因而被缪荃孙称为“最为有用之书”。可见此书价值较高。
《民国房山县志》,廖飞鹏、冯庆澜修,高书官等纂。民国十七年(1928年)铅印本,全书八卷。书内类目较多,内容一部分转载旧志,同时增加了交通、礼俗、实业、金石、自治等门,在实业中对农业、矿产、商业等记载甚详。在选举类除移录增补科举、议员、保荐外,还收录了全县大中学毕业生一览表,对研究了解清末民初房山县的社会情况,农、工、商、矿等行业的发展,很有价值。
良乡本西汉所置县,历代袭沿,1958年裁撤并入房山县。良乡历代修志达七部之多,今仅存四部。《康熙良乡县志》有两部,一部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李庆祖修,张璟纂,抄本,共八卷。主要记述舆地、建置、赋役、宫师、人物、纪幽、物产、武备等事,缺艺文。另一部为杨嗣奇修,见圣等纂,康熙四十年(17O1年)刊本。此书辑录了大量良乡碑纪、传、志、铭、议、书、词、诗等,补究了李志之不足。缪荃孙对其评价是:“文笔冗沓,编次凌乱,乘之下者。”
《光绪良乡县志》,陈嵋、范履福等修,黄儒荃等纂。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本。全书八卷,对清代赋役记载较详。如关于清初的圈地,书中说:全境民地不仅被圈掠无存,而且以满汉不便杂居,被圈民地拨补定州,以输国课,以裕民生为由,迫使农民全徙定州。而农民以祖坟离别为由坚不离故土。清政府改疏租于良民的办法,令良民到定州收租,因路途遥远,往往徒有补地之名,而无得租之实,以至沿街乞贷或投旗为奴。显然这些资料都弥足珍贵。
《民国良乡县志》,周志中修, 吕植等纂。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全书八卷。增补了一些清末民初良乡的议会、劝学所、警察所、铁路、商务等新资料。如学校目下全县各村镇公私立学校统一列表收录,并注明校址、名称、开办年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顺义县原为顺州,明洪武元年(l368年)废州为县。历代纂修的县志约有六部,今仅存三部。
《康熙顺义县志》,韩淑文修纂。康熙十三年(1674年)刻本,全书二卷。上卷为分野、沿革、疆域、形胜、城池、风俗、土产、公署、学校、职官等志,下卷为选举、田赋、人物、祀典、艺文等志,是现存最早的《顺义县志》。形胜志中有《顺义县志图》和《顺义境图》,是现今所见最早的顺义县图。
顺义还有一部《康熙顺义县志》,时间比韩志晚45年。这部县志是由黄成章修,张大酉纂。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刻本,共五卷。此志与韩志相比,内容比前者翔实得多,其中人物、艺文大大补充韩志之不足。在补遗中对建置沿革等内容也有增补。他“遍阅境内山川,搜考历朝诸史,”通考奏议群书,“凡系顺义古迹、贤宦、奏议、诗文”,一概并入志书,故价值也比韩志高。
《民国顺义县志》,苏士俊、礼阔泉修, 杨德馨等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全书十六卷,首一卷。在编纂过程中,修志人员按期采访,搜集资料,使该志成为历代《顺义县志》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全书分疆域、地理、气候、人口、物产、实业、行政组织、教育、金融、风土、人物、艺术、著述、金石、故事和外侨几部分,对研究顺义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有重要参考价值。
怀柔县为明初割密云、昌平二县地所置。历代所修县志有三部,今存二部。
《万历怀柔县志》,史国典修,周仲士纂,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到本。史国典知任怀柔之际,“旁搜博访,考求文献,”最后成书四卷,分别记述地理、宗室、赋役、职官、人物、兵戎、灾祥、艺文等内容。该书对怀柔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都进行了详实记述,其中徭役、里社、学校、马政等按语,对时政弊端多有指摘,吴景果认为:“言之痛切”,缪荃孙对其评价则是“皆具卓识”,可见价值很高。
《康熙怀柔县志》,吴景果修,潘其灿纂,康熙六十年(1721年)刊本。全书分八卷二十三目,卷一有建置、星野、疆域、城垣、山川、关隘、廨宇和学校,卷二有行宫、道路、里社、庙宇、祠墓、风俗和灾祥,卷三有官师、科贡和人物,卷四有赋役、物产、杂缀,卷五至卷七为文,卷八为诗。 内容对万历志均有增补。
密云县北魏始置,至今不改。密云历代所修的县志约有九部,今存五部。
《康熙密云县志》,赵弘化纂修,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全书十八卷,分别记述天文、灾祥、地理、山川、物产、城隍、部署、铺舍、坛壝、邑名、古迹、人事、赋役、驿传、学校、建置、兵制、官师、选举、名宦、名贤、仙释、艺文等内容,为密云现存最早县志。该志不仅保留了很多宝贵资料,而且还增加了不少新材料。凡牵强附会者,悉为删落,使内容更为确实。为研究密云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以后编修密云县志提供了祖本。
《雍正密云县志》,薛天培修,陈弘谟纂,雍正元年(1723年)刻本。全书六卷,因对旧志进行了“据实增修”,故薛天培称此志为《新修密云县志》。增补最多的内容,一是巡幸与歌颂皇恩之内容,虽多为颂德之词,但也有谕制、诰敕、疏略、议奏等内容,其中也不乏修称、疏河、筑堤、防事等建言请示。二是边防情况,密云在明代为边关重地,平日皆有重臣把守,如戚继光即是。这些内容极为珍贵。
《光绪重修密云县志》,丁符九、赵文粹修,张鼎华、周霖纂,光绪七年(1881年)刻书。全书六卷,列“为三纪、二图。图说四,有图无说者六,表三,考三,政略一,诗文一。”在编写方法上该志不沿袭旧志,而以记事详确,归属得当为则。如为集中记述皇帝在密云事迹,统列三纪,其中宸翰一门,不仅收有诏诰,御制诗文也收入其内,而旧志一般都入艺文。作者认为御制诗文应与文人笔墨分开。为记述仕宦,特增氏族一门。在学校、职官等门,作者认为应当详今略古,所以先把当朝列前,前朝附列于后,更突出当代。所以缪荃孙对其评价是:“体例谨严,考证淹雅,顺天近志,以此书及永清志为最。”可见评价甚高。
《民国密云县志》有两部,一部为臧理臣修,宗庆煦纂,民国三年(1914年)京师京华印书局铅印本。全书八卷,首一卷。共分地理、政事、人物、艺文四纲。下分十三门,二十四类。该志补充了许多清末民初的历史资料,对旧志做了必要的订正,删削了一些缺乏实在内容的文章,使志书更加完善。另一部为王缙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1838年)密云县公署铅印本。全书四卷,十三章,五十一节,节下有目。该志内容比较丰富,门类清楚。图文并茂是该志的另一个特点。增加了照片、表、图等形式,使全书文字更加简洁,体例更加完备。但该志因是日伪政府官所修,故有些内容的立场、观点具有反动性。
平谷县西汉始置, 至今不改。平谷历代所修县志约有九部,今存五部。
《康熙平谷县志》为现存最早的《平谷县志》,任在升、李柱明纂修。康熙六年(1667年)刊本。全书三卷,今残存上、下二卷,分别记述平谷的地理、田赋、秩官、人物和艺文。任李二人“采访时尚”,“正其得失”,保存了很多旧志资料,因而更加珍贵。清代以后所修志书大多以此为蓝本,仅进行增删补充。
《雍正平谷县志》,项景倩纂修,雍正六年(1728年)刻本。全书三卷。该志目类与《康熙平谷县志》完全相同,只在“秩官志”、“选举志”与“人物志”中增加了康熙之后的一些人物资料。
《乾隆平谷县志》,朱克阅增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全书三卷。该志体例亦依前之两志,仅部分内容略增一二。故雍正、乾隆之志毫无创新。
清末至民国初,王兆元还先后编纂了三部《平谷县志》或平谷志料。王兆元,字济时,自号适性山人,毕业于京兆自治研究所。长于文化教育,醉心县志修纂。曾任平谷县地方分区自治第二区自治办公处副区董、区董,平谷县地方款项审核会会员,县立女子完全小学校长,县民政阅报所主任。在十八年间,他负责总纂的县志,一部为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成书的《平谷县志》,共四卷。一部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清抄本《平谷县志料》,共六卷。一部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天津文竹斋铅印本《平谷县志》,共六卷。
第一部志书虽多沿用旧志类目,但增加了很多新内容,为反映社会变革,还增加了“新政志”,对新机构、新组织都有介绍。地图亦为新法绘制,比例清晰,图例详尽,使地图更加准确。其中“灾祥志”、“地震记”中对康熙十八年以来的灾害多有记述,价值很高。
《平谷县志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志料,一部分为大事记。志料增加了区域、交通、气候、人口、实业、财政、教育、金融、风土等类目。大事记包括历史沿革、城池修建记、人物、自治、教育财政、商会、党务等方面内容。
最后一部县志大胆独创门类,博采众长,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如赋税不仅增加了新项目,还增加了更多的统计表,体例也更加完备。按照平谷实际情况,计分六类四十目,附目三。另立了“新政志”、“社会志”、“物产志”等大类。在子目中增加了交通、警察等,所以价值最高。
(作者:罗保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