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史:-小语-课标教材第12册教学研讨会=网络教研案例-2010。4。15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0-5-15 13:01:1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管季超老师为了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耗时贴钱办公益服务网站

      相信[教师之友网]一定会赢得孝南教育界有胆识者的明快支持,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挚爱教育的奉献者的名片
182#
发表于 2010-5-15 13:11:31 | 只看该作者
管老师的工作作风让人敬佩!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6:50:05 | 只看该作者
184#
发表于 2010-5-16 18:40:17 | 只看该作者
全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教学研讨会
             在市直体育路小学举行



[寒梅报道]为了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使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由市

教科院举办的[孝感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教学研讨会]于5月13日

至14日在市直体育路小学举行。

       市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赵洪、各县市区小语教研员、部分学校领导和各县市六年级

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与会者观摩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录像课,观摩了来自玉泉小学刘圆圆

老师和孝南区实小张翼老师的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现场课。课后,由孝南区小语教研

员管季超同志主持进行了精彩的现场研讨,各县市区与会教师近20人对课例进行评

析,提出了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市小语会理事长赵洪同志作了会议总结,为一线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提出

了指导性意见,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思路。

     会议期间,各县市区按分解指标数上交了1至6年级小语教学案例,参与市院举

行的[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1:46:54 | 只看该作者
                             淡泊静心
文/琴风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0664&goto=lastpost#lastpost
  屈子说得好:“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假。”人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却是平平淡淡的。做事投入但不痴迷,个性独特但不矫情!张扬有度,内敛却不能沉郁。还是做自己,坚守本色,坚守尊严。对人真诚,是为了与人更加友好相处,平等相处;为人谦虚是为了在怀中灌满清泉甘露;自尊傲骨是为杜绝污流浊水的渗透。
  解悟才能淡泊,充实才能宁静。始终要用微笑面对逆境和顺境。桃花虽艳,有人嗤其妖;玫瑰虽香,有人嫌其俗;牡丹国色,有人妒其姿。没有人不喜欢微笑,微笑是绽放在人世间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微笑是一种心态,微笑是生活的佐料,有了真诚的微笑,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微笑着欣赏,会给人生带来许多乐趣。人生需要用心欣赏,真正的欣赏,而不是用一双忙碌的眼睛走马观花,也不是如不谙世事下山的猴子拾一个扔一个。落日晚霞,霜林秋叶,晓风残月,敲窗冷雨,明月松间……自然之物值得我们用心欣赏,人际间同样值得我们用心欣赏。欣赏是一种尊重,被人欣赏是一种承认,无人欣赏则是一种不幸。欣赏别人的潇洒倜傥,从而培养自己的风度;欣赏别人的高淡阔论,进而提高自己的口才;欣赏别人的作品,从而宽阔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所以欣赏也是一种互补,是一种治炼。不会用心欣赏的人,无法体验旭日和晚霞的绚丽与悲壮,也无法感受小桥流水的清悠与淡雅,更无法领略他人的精神内涵,最终他是孤独的,残缺的,遗憾的。如人生拼图,不用真诚去拼,是拼不好任何一块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理解宽容,善解人意是真诚的添加剂,也是快乐人生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唯我自上,处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不能将心比心,不能换位思考,那么人人都会变成那个“坏人”,也就无法和平相处,平等对待。真诚地多看别人的长处,就会越瞧越可爱!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让自己难过,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真诚至上,人生才能更美好!。
  诸葛先生早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宠辱不惊,去留随意,一切世俗之物皆可弃之。
  生命的成熟不仅在于它的冲动与激情,更重要的是能在沉默中积淀。活在当下,虽不能做到超凡脱俗之境界,但总可不做违心之事,不同流合污。做到洁身自好,做到问心无悔足亦!
186#
发表于 2010-5-17 12:01:27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51-1-1.html


各学区教研员朋友/各中小学美术教师朋友们点击以上链接。谢谢。。。。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0664&extra=&page=1
各学区教研员朋友/小语同行朋友们点击以上链接。谢谢。。。。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5:57:42 | 只看该作者
脚踏实地当好一名小学教师

孝感市玉泉小学 刘进

      都说童言无忌,那是因为儿童的率真、可爱,让人忍俊不禁;都说童心烂漫,那是因为儿童的心中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童年是最具有诗意的岁月。天天和儿童在一起谈心、读书、学习,学着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和他们同喜同悲、同苦同乐,一起成长,真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弹指一挥间,育人十六年。当我把点点滴滴的心血化为浇灌花朵的雨露时,我惊喜地听见了花开的声音。它告诉我:脚踏实地当好一名小学教师是真实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永恒的……
一、呵护童心 倾注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种呵护就是无微不至的爱。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发现并宽容他们新、奇、趣、怪的想法,可以激发他们具有个性的思想火花,培养其创造精神。
    怎样才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想做的事呢?那就把自己当作孩子吧。只有把自己也当作孩子,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灵,播撒你爱的种子。
三月是诗人漫步诗语的季节,三月更是学生放飞风筝与大自然拥抱的季节。每年开春,乍暖还寒之时,学生的眼里总闪着光。他们的眼光总爱追逐窗外暖暖的阳光和调皮的风儿。让学生出去玩吧,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让他们玩吧,他们的思想总不能集中。改上班会课,讲讲学习的重要性,效果更差,他们烦着呢,交上来的作业超级差!
    “老师,带我们到操场上放风筝吧!”
    “老师,外面有好多虫子呢,可好玩了,黄山都捉了好几瓶呢!”
    “老师,这一课可以编成课本剧,我们保证能演好!”
    ……
    望着他们渴求的眼睛,利用语文综合实践课,我带着学生玩去了。操场上,我和孩子们放风筝;用“嘻唰唰”的旋律唱着我们自己改编的歌:“考呀考,考不好。想呀想,乱糟糟……”在石头缝里、树干上找虫子;在跑道上排演《鹿和狼的故事》,引得信息中心的万老师扛着摄像机为我们拍摄“校园嘻唰唰”……
    当你全身心地和学生们玩在一起,疯在一起,用他们的思维、用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动作去表达你的爱时,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会说:“老师,你害死我了,虫子都爬到我的手上去了!”
    “老师,这歌词应该这么改:我们整天异想天开长翅膀……”
    “老师,这一课不用你上,我们刚才演过课本剧,好玩极了。”
    “老师,你看我的POSE帅不帅?”
    呵护童心就在不经意“玩”成,倾注师爱在举手投足间定格,那一张张笑脸才会那样真、那样纯。那一声声“老师”才会叫得那样无拘无束,那样有滋有味。水乳交融的师生情打开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通道,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教育是传递爱的事业,“以火点火火愈明,以爱知心心愈爱”。呵护童心,倾注师爱,就这样爱的教育在脚踏实地中走出了第一步。
二、挖掘潜能 竭尽师责
      教育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爱好不一样,所具有的潜质也不尽相同。“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你就会对人的多面性和无穷尽性感到惊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竭尽师责,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不容易被发现的优点、潜质,育人育心,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一)避实就虚,正确引导,化“腐朽”为神奇
      面对问题生,僵化式的、说教式的教育只能让他们更加反感你,相应的与之产生的对抗性也就愈强。此时童心童趣已被班主任的权威强压在心隅一角。他淘气、顽劣的神经经过无数次与老师的对抗会变得更加淘气、顽劣,老师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头痛不已。
    杨一凡,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他经常一个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爱说些俏皮话、成人话,还喜欢乱改歌词:“学习雷锋打麻将,杀人放火抢银行”,常规性的说教对他一点效果也没有。日子就这样在“对抗”与“反对抗”中一点点消逝。他喜欢唱歌,改歌词,说明他有文学细胞,痛定思痛,我决定以引导他健康地改歌词,唱好歌为突破口,以他的兴趣点来改正他的缺点。元旦联欢会上“调皮大王”当主持、唱歌、演小品《淘气包马小跳》,成了明星,同学们还送他一首打油诗:“杨一凡,不简单。说唱讲演,样样能,都快赶上周杰伦” 。当班主任工作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时,往往就会发现那些很调皮、很难管的学生其实还具有能开发的一面,挖掘他们内在的不容易被发现的优点,就能点石成金。
(二)抓住闪光点,多元化评价,化“平庸”为神奇
      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这样一类学生,表面上他们资质平庸,成绩总徘徊在“良-”这个档次,要让他们进一步或下滑一步都很困难,平时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久而久之,老师们便放弃了对这类学生的提升教育。经过长期的观察以及我与他们,与他们的家长交谈的过程中发现,造成他们不积极进取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孩子本身很娇气,吃不得半点苦;二是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不高,在小学阶段,能跟班走,考试及格即可。这样,慢慢地他们的意志越来越脆弱,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被老师关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老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并且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当我从浮躁中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拿起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时,一个个小荷露出了尖尖角。
    别看曹若楠平时一声不响,可她对画画很感兴趣。下课后,总能看见她趴在课桌上涂涂画画。普天,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老师走进教室前,总爱穿行在组与组的通道上,摸摸这个,拍拍那个,同学们都叫他“万人嫌”,但他能及时向老师报告不遵守纪律同学的表现……一旦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便紧抓不放,让这些优点更优,成为他们爱学习、乐学习的动力。曹若楠的画画得好,我便指导她自制班级美文摘抄本,并让全班同学仿效,她的习作水平由此突飞猛进;普天坐不住,爱到处乱跑,我就让他管纪律,结果一个月下来,他自己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主动约束自己遵守班级纪律,我们班也因此一个月连续两次拿到循环红旗。
(三)深度挖掘,让优生更优,化“神奇”为更神奇
      优生永远都是幸运儿,总是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赞美声中抬头挺胸地向前走去。但优生也容易被老师忽视他们身上除了学习优秀之外的潜质。其实他们身上这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潜质的价值远远高于学习成绩的优异。
    在小学当了六年班长的吴千,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一次查找资料时,我发现他交给我的U盘上面有他自己制作精美的幻灯片。我便试着让他帮助我设计、制作课件,结果我们师生合作的课件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制作课文幻灯片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学习就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
    “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天生我材必有用”竭尽师责,挖掘潜质,师责在相知互爱中升华,教书育人成了享受生活。
三、创新进取 提高师艺
      呵护童心,倾注师爱,师生之间有了水乳交融的情感;挖掘潜质,竭尽师责,“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育人育心,感受教育的快乐。但是这些“爱”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还有一段距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弗罗姆就曾经说过:“师爱不是一个偶然幸运地体现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这种“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要求教师拥有创新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一)在踏实中求“不踏实”,变常规为“不常规”
        面对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怎么墨守成规地站在三尺讲台上,谨记师爱慎讲师艺?
    翻开备课本,那严谨的教学设计,面面俱到的知识点,工工整整的字迹不再令我自豪。我知道就像以前一样走下去,一样能取得成绩,而且既省时又省力。但这样容易让教师养尊处优,时间一长,便会产生倦怠情绪,以前的优点反而成了扼杀教师前进的刽子手。于是我开始变踏实为“不踏实”,变常规为“不常规”。当然,这种“变”不是颠覆性的、毫无章法的“变”,而是在已取得的成绩上和实践中科学地“变”。向有经验的教师学,向不同授课风格的教师学,向名师大家学。辩证地用好“拿来主义”,在不断地“变化”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品位。
(二)反思、学习,再反思、再学习
      如果说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么反思就更辛苦了。因为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为什么我想学名家大师却总不得要领?为什么我的课堂评价这么干涩?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少了一份自然生成?什么时候我才能达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境界?
    一边反思一边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一边反思,一边阅读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边反思,一边用反思指导教育教学。如被换了血液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像流水般欢畅地向前流去,因为反思,我的作文课堂教学有了新意,童心童趣有了绽放的空间,学生的作文也因飞扬起的童心获“楚天杯”、“天地杯”、“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因为反思,我也学会了质疑,向自己、向同伴、向教材质疑,超越自己、超越同伴、超越教材促使我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但只要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与反思精神,我们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李镇西《生命与使命同行》)
    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谱写一曲《爱的教育》,我用师爱谱曲,用师责填词,满怀激情地唱着它向前走去,脚踏实地向前走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用一颗伟大的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我越发坚定了我的信念:脚踏实地当好一名小学教师!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6:00:33 | 只看该作者
赵洪/同志们辛苦啦。。。。
                                                                      老管/赵哥辛苦了。为网友服务。
189#
发表于 2010-6-11 11:16:11 | 只看该作者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多维视野

文章作者:周一贯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3C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领域里,“同课异构”正在作为一个热词而进入我们的视界:大型的观摩教学,有“同课异构”的安排;校本的教研活动,有“同课异构”的探讨;报刊上也日益多见对同一课文乃至同一环节的不同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如果说,“千课一面”曾经是小语界的发展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那么,“同课异构”正是课堂教学走向创新研究的一道现代风景。唱响“同一首歌”中的“不同”,使同课异构尽显出“和而不同”的时代强音。
  同课异构的“构”,为什么不称“法”,不叫“式”?这就说明同课异构有别于同课异法或一课多式。同课异构的“构”,指的是课的整体结构,而不仅仅是某种方法或方式。它更宽泛地包含了不同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思路、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的多元,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和多维视野。早在20世纪80年代,福建教育出版社就策划出版过一套《小学语文一课多式教例》,笔者也参与编写了其中的第九册和第十册。那是由一个教师来设计同一篇课文的几种教式,更多地倾向于课文相同但教学方法可以有别。从“一课多式”到“同课异构”,虽然有着历史发展的一脉相承,但还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再说同课异构的“异”,自然是寻求不同。寻求不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为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全面发展的创新一代。创新一代需要以创新的教学来培育。站在时代前沿看中国语文教学课堂亟需创新的意识和行动,这就需要以多维视野来看待同课异构,从千课一面的逼仄中勇敢地走出来,唤醒教师的教学个性化意识。当然,求异还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使教学获得更为有效的创新才是目的。所以,这里的“异”,不可为异而异,对某一篇课文而言,不同的“异构”,应当是“和而不同”的。这就不可忽视了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功能。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同课异构需要比较,不同的解读需要以比较来论短长;不同的理念需要以比较来明是非;不同的思路需要以比较来论高下;不同的方法也要以比较来评优劣。于是,我们才能在比较中增强创新的意识,展现多元的风采,拓展研究的深度,提升教师的素养和优化课堂教学的品质。一句话,同课异构所展示的比较研究功能,正是为了提升课堂的深度、厚度和效度。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生一起教学,出现“异构”是应然的,而把“教参”奉为不可变易的铁律,教成了千课一面的现象,才属不然,才是不正常的。问题是我们过去没有对同课异构给予足够的关注、提倡、践行和研究,才成了正常现象的不正常失落。那么,同课异构的合理存在归因和其比较研究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体现了教材读解的多元视角
  教师读解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读解本来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正如蒋成瑀教授在《读解学引论》一书中所认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发挥。”应当说,不同的教师读解同一篇教材,是无法排除他们的个性化差异的。对读物的潜在意义,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建构,只要不是歪曲和误解了作品原意,出现一种多元视角是很正常的,也是应当容诉的。这种教师读解教材的多元视角,为同课异构创生了重要的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近期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就以其独特的文本解读视角为基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异构”的课堂而受到普遍的关注。她在引导孩子悟读课文中梳理其“不幸”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在生命最后时刻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入手,解读幸福。因为她有了“温暖”,有了“美餐”,有了“快乐”,也有了奶奶的“疼爱”。是什么让小女孩从黑暗与痛苦的世界获得了这些光明与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个小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当然,对于这样的解读,也许从一个侧面走近了安徒生的价值体验和审美情怀,也正是这种异构的多维视角,引发了大家的比较研究和深度思索,大大拓展了我们的教材解读视野和思维探索空间。有的老师认为,窦老师的这一课,颠覆了传统的本文教学模式的定格:从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揭示剥削社会的冷酷无情。而现在,可以让学生“分明感到一种光亮在闪耀,挂在心头的是一抹含泪的微笑”,使小女孩的幻境成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给了她最后的呵护和希望,让童话成为一种真正美的精神资源和安抚岁月的诗。窦老师的读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安徒生不愿让自己的作品蒙上绝望和凄惨的烙印,而是笼上一层人间的温情和不灭的信赖这种情怀的原真和人性的亮色。但也有一些老师从另一视角提出了质疑,外国选文的价值定位,应当更多地关注不同文化的契合,即人类的普适价值,如“勤劳”“善良”“尊重”“同情”,等等。在外国作品入编教材时,编者的必要修改正是为了屏蔽民族性差异,这是符合我们用“借鉴”的眼光审视外国文化的基本态度,所以,我们更应当按照中国文化与人类普适价值相契合的角度来教外国选文。更有人认为,教学小学语文,不能忽略了儿童接受的可能性,让孩子认识“隐忍也是幸福”是一个过于复杂的话题,甚至成人能这样理解的也不多。教学的深度和高度,不可犯“过犹不及”的错误……
    同课异构必然会有比较、有争端,这是好事,也正是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有理性的反思,更有热情的建设。
    二、凸显了教师“用教材教”的课程意识
    新课改引领了我们对以往的教学作深入浅出的反思。在对待教材使用的问题上,以前教师想得最多的一点是如何一板一眼地执行好教材。这样的一种认识当然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所谓“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是不无道理的。教师当然要执行好教材,这虽然不错,但是还不够。教师执行教材不等于就得照本宣科,成了僵化的“教教材”;而是还应当利用教材积极主动地开发出因地、因生(学生)因师(教师)制宜的、属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这就是“用教材教”。在这里“教材内容”(课本)只是开发教学内容的媒体、凭借或手段,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本身的。在新课改的语境中,教师这种“用教材教”的课程意识,为不同教师的同课异构开辟了宽阔的空间。显然,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凭借教材内容去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时,便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和自由度,于是,同课异构就从“应然”成为“实然”,自然也就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在浙江大学“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上,著名特级教师闫学和陈金才都执教了《普罗米修斯》(人教版第八册)一课,但教学思路完全不同,却一样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闫学老师的课堂始终贯穿着荡气回肠的英雄气。她从理清脉络入手,紧扣普罗米修斯言和行的语文因素,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走进了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世界。又用一连串的“假如”(“假如你是一只鸽子”,“假如你有机会站在宙斯面前辩护”,“假如你是宙斯”……)唤起学生的真情体验,拉近了孩子与英雄的距离。最后又以质疑和推荐阅读书目作结。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性上的有机结合。陈金才老师的课堂,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线,他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依托,以读解语言、升华情感为主线,以编写课本剧为特色,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主要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第二板块的设计与生成更见巧妙,即运用第一板块的读解成果,由教师提供课本剧的基本框架,让学生讨论编写。这样,既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人物英雄精神的认识感受,又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大胆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确实别出心裁、独具创意。由此可见,教师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下,推动了“同课异构”更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反映了教师教学更趋个性化的创生要求
    改革开放的时代惠及教师的很多很多,尤其重要的是唤醒了教师的自我意识,使其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更富有了个性化的追求。
    个性使人成为主体而因此区别于动物个体,成了万物之尊。人也因为具有个性才产生了对自然、社会和人际交往的需要;才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并能对自我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调节;才会以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去积极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实现卓有成效的创造。如果说,人的个性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么,教师的教学个性同样也是有效推进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
    青年才俊刘发建努力追求的,只是要“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会思考”虽是一个极平常的词语,但要做到这三个字却不易。他的锐气、他的个性也就表现在这三个字上。“会思考”,更使他对课文“异构”的开拓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从“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这一意识形态定格中走出来,研究课文中为什么提到“鲁迅”的只三处,而提到“伯父”的却有三十四次,从而让学生读出了亲情和温暖。他的两节课以四个板块组成,从“难忘的往事”进入文本,到“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鲁迅”,再到“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最后到“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伯父”。
    四、开阔了教学研究的全新视界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在不断地拓宽、加深。我们对同课异构的关注,也是在新课改呼唤教学的反思研究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教研模式被推上前台的,即对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位教师采用不一样的教材解读、教学思路设计和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施教,让听课教师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显然这样的研究比单一式的课堂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多维视野和比较空间,从而不仅更有利于教师的参与研究,而且可以在比较中深化对“课标”的理解,对文本细读的感受,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启迪和如何以学生为本作现场生成的把握。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提升教师的课堂决策能力。而在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中,又自始至终地调动着教师观察、分析、思考、识别、判断的积极心智能力。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会产生全方位的推动效应。
    在一次《生命生命》(人教版第八册)一文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中,仅仅在“解题”这一环节中就有不一样的呈现。一位老师置解题于课始:“一颗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生命,就是这样的一种奇迹。可作者杏林子为什么在标题中要用两个‘生命’呢?这是重复吗?请自由式读课文,想一想应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另一位老师的解题却置于课末:
    师:课文快学完了,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会对生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给课题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生:我在第一个“生命”后边加问号,第二个生命后边加感叹号。先问生命到底是什么,再用感叹号表示生命的伟大和珍贵。
    生:我想前面一个加逗号就可以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因为作者明白生命是什么,连用两个生命,是对生命的激情呼喊。
    生:两个“生命”是并列的,中间应该加分号,最后用感叹号。
    生:我会在两个生命后面都加一个感叹号,因为作者对两个生命都是充满感情的。
    生:如果说用两个感叹号,还不如前一处用一个感叹号,后一处用上两个感叹号,表示感情逐步加重了。
    ……
    在课后教师的比较评议中,不仅对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行为,作了各有长短的分析,还碰撞出新的思考:“既然标题可以借助标点来表达情感,为什么作者不加标点?”“标题有必要加标点符号吗?可以这样加标点符号吗?”“如果让学生给标题加标点,不过是一种训练手段,一种‘假如’,但也应当向学生说清楚作者为什么不加标点,在标题中加标点有哪些规则。否则学生会不会误以为标题是可以这样加标点的……”
    显然,正是同课异构的“比较”机制,拓展了教学研究的空间和深度。
    五、提供了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空间
    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有效性”的关键词是“效”,具体地说就是指各种力量、做法和作用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表演才艺的高下、教学流程的顺挫,都应当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来评价。同课异构无疑可以为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的比较空间。如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两位老师同时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第九册)。第一位老师在第一教时开讲伊始,先板书“地震”一词,问学生看到这个词想到什么。学生答:“四川汶川大地震。”于是,教师便展示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许多图像,足足看了五分钟,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十来个词语,让学生朗读一遍,便立马开始了对课文的逐段讲问分析。教师有声有色的讲问,让学生简单作答来应和。课堂确实有环环紧扣之顺,行云流水之美,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识矛盾根本没有呈现,教学以“给予”为主而淡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显然缺失了实效。
    第二位老师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她也是从先板书“地震”,让学生想到汶川大地震切入,但没有用五分钟看课件,而是从学生对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和叙述中要学生梳理出“他是从哪几方面为我们叙述了汶川大地震的”。在大家归结出“时间”“地点”“灾情”“感人故事”四个方面时,教师让学生一一板书,并要求大家自由初读课文,除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外,更要大家画出课文表达“时间”“地点”“灾情”和“感人故事”这几方面的句段,准备课堂交流。在交流中教师相机穿插一些生字新词的教学,然后用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按课题中的三个词“地震”“父”“子”(基本上便是构成全文的三大部分)作了读通课文的自习、交流和检查,对一些学困生读不通的地方,又作了细致的现场指导……两例相较,这第二位老师的课堂,明显地把单向“给予”转化为了让学生自主“习得”,在全面参与中把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体验学习发展的过程,其实效性高自不待言。
    同课异构的多维研究视野,其本质在于呈现了一种开放的精神,一种研究的思绪,一种的姿态,一种创新的探索,一种企盼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动力。
190#
发表于 2010-6-15 16:07:5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21 , Processed in 0.0628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