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傅泽宇的名字,是在近几年的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上,他的一件作品获二等奖。一打听原来他是河南固始人,我就明白了--作为豫南书法之乡的固始必然会出傅泽宇这样的书家。傅泽宇也只能出在固始。丹纳说:"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艺术哲学》)固始有着悠久的书法传统和深厚的底蕴。清末以来,曾经出现过秦树声 、吴其睿、吴元炳、张玮、张绍坡等名家,当今;耄耋书家雷云霆、李乾山等仍以雄健的笔力活跃于书坛。年轻一代更是新秀辈出,李强、周斌、段保林、杨承伟、周红军、孙林、游正超、段凯、桂斌等均以其不凡的业绩,蜚声当代书坛。全国第八届国展,信阳市所属十个县区共入选8人,其中7人为固始籍。所以,傅泽宇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事情都有两个方面。从另一方面看,越是在这样强手如林的环境中,越不容易炯出侪辈。换言之,想在这里冒尖,非得有过人之处不可。傅泽宇正是如此。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全国性的大展大赛中频频入选获奖,其精湛的技法功力,全面的书法艺术修养,赢得了全国大展评委们的一致青睐,从而使他成为固始青年书家群体的一个优秀代表。
和大多数河南书家不同,泽宇的书法不是走的碑派路子。他自幼学书,即从二王扎根,对《圣教》的笔法谙熟于心。直到现在看他的作品,其中的萧散、俊逸、含蓄、内敛、放而不肆、收而不束的韵致仍然来自《圣教》。《圣教》不愧千古名帖,他的魅力在于一个"度"字,其难点也在于一个"度"字。后世的各种技法在此帖中均已具备,但此帖在表现上却是不温不火,无过无不及,"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著粉则太白",这种恰到好处的境界最难把握。而傅泽宇笔下庶几得之。他的用笔富于变化,但不刻意夸张;结体有奇险之笔,但能终归于稳;笔画字间有牵连映带,但又若明若暗,似有若无,那种含蓄韵籍的风致,处处能见到《圣教》的影子。可以说在当今写二王的青年书家中,泽宇是较好的一位。
傅泽宇又不是单纯步趋二王,而是在此基础上,力图揉进更多的技法和审美元素。因此他的取法很广,举凡米芾、苏轼、黄庭坚、何绍基等,他都下过认真的临池工夫。因此他笔下的艺术语言是比较丰富的。其作品风格多样,根据艺术表达的需要,他能把米芾的奔腾跳跃、黄庭坚的纵横恣肆、苏东坡的厚重谲变都表现得十分到位。临帖之道,不拘时间长短,能得其神者为上,泽宇临帖,重在遗貌取神,十分难能可贵。所谓遗貌取神,并非不求形似,像有些人说的大略仿佛即可。遗者,既已获取,故意搁置或淡化之谓也。就临帖而言,得其形难,遗貌而取神,尤其为难。纵观古今大家于古人无不遗貌而取神,傅泽宇能达到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泽宇诸体兼擅,各有精彩之处,依我看来,其中最为精彩的是他的草书。其草书用笔使转纵横,气势奔放,虚实提按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到位,这主要得益于他在用笔技法上的精熟,于冥运之中一一暗合,这需要超强的艺术感悟力和对线条的驾驭能力。当然,草书最需要的还是那种过人的艺术激情,驭风追日的潇洒精神以及高屋建瓴、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放情怀。傅泽宇正是一位具备此素质的书家,从他对草书线条、结体、章法的熟练驾驭和精彩布局,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过人的艺术感悟力和大局观。傅泽宇目前作品仍以行书为主,草书写得并不多,但我认为他的草书是很有前景的。
傅泽宇也涉足篆隶,但这显然不是其长项。其隶书线条较弱且略嫌漂浮,篆书线条的金石感也不强,只能说徒有其形,难称高古,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功夫还不到位,而且篆隶与行草在用笔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欲兼而得之,当然很难。丛文俊先生说河南书家写篆隶特别容易上手,即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心摹手追,朝夕浸淫其间的缘故。以行草书为主的书家,写点篆隶,可以增加用笔的厚度和顿挫感,但须注意不可用行草笔法写篆隶。纵观历史,帖派文人书盛行时期,篆隶一度长期式微,就与此有关,其中即使是大家巨擘如赵松雪,号为诸体皆能,但也是用行草笔法写篆隶,因此成就有限,这种现象值得今人深思。
泽宇是这样一个人:在艺术上激情澎湃,然而在为人处事上却十分谦和理性,绝无大而化之、不拘小节的毛病。他目前身任固始书协主席,在工作上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因为他知道,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是他成长的沃土,因此立志要为固始的书法之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陆游《草书歌》有句云:"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借天力。"草书之境界,诚非仅仅技法而能涵括,甚至不仅仅是人工,须借天力而成,故非有"风云入怀"的襟抱不可。泽宇是具备此禀赋的优秀青年书家,我们自然有理由期待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