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指导十九讲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1:02:09 | 只看该作者
材料就在我们身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是,纵然你烹饪技术再高,没有米,也是煮不出饭来的。其实,作文也是如此,尽管你会遣词造句,会谋篇布局,倘若缺乏新鲜的、合适的材料,也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
   学生学写作文,碰到的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写作文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成了学生学写作文的“拦路虎”了。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写起作文来材料信手拈来,大笔一挥而就,而有的人尽管搜索枯肠、冥思苦想,结果仍然无从落笔,白纸一张?
   作文的材料究竟在哪里?说来,你也许不信,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生活中,或者说,就在你的身边。因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至于有的学生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那是由于你的眼睛没有留神去看,你的耳朵没有注意去听,你的脑子没有认真去思考。
   吃喝拉撒里也有作文的材料。比如,不少同学禁受不住街头烧烤的羊肉串那股怪味的诱惑,偷偷地买上一串吃得津津有味,结果上吐下泻。这样的经历你也许有,如果写进作文,也可能是一篇绝妙的佳作。


现摘录一段供大家欣赏:
   … … 羊肉串香味扑鼻,让我馋涎欲滴。我吵着要爸爸买,爸爸说:“这羊肉很脏,吃了要闹肚子的。”“不会的,你看,有那么多人在买呢!”爸爸出于无奈,只得买了几串给我。
   第二天,我真的病了,上吐下泻,体温高达39℃。妈妈赶紧带我上医院。服药无效,只能挂盐水。突然,我浑身抽搐,四肢颤抖,翻起白眼… … 等我醒来,我已躺在新华医院的抢救室里了。医生说我可能患了病毒性脑炎,得抽骨髓检查。四位医务人员按住我的四肢。只见一位医生手持针头五六寸长的针筒,插进我的腰稚,疼得我发出撕心裂肺般的惨叫。这一幕令我永远也忘不了。经化验,医生诊断我得的是肉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在医院里一住就是两个星期。我吃尽了天天挂四五瓶盐水的苦头。这次住院花了1777元医药费。出院那天,我望着那张记录着1777元医药费的收据,望着因操劳两个星期而苍老许多的妈妈,望着满是针眼的双手,淌下了后悔的泪。
   这香喷喷的羊肉串,让我尝到了它真正的滋味。
   由于是亲身体验的事儿,所以感受真切,写得也动人。走走看看也能发现作文的好材料。生活就像一个气象万千的万花筒。只要你留意,随处走走看看,也能觅到作文的材料。一群学生放学回家,路过一个邮政信箱,瞥见信箱上注明开箱时间:x时x分。他们满以为这是写给百姓看的,流于形式,不可能准时开启信箱的。看了手表,发现离第三次开启信箱还有五分钟,于是他们等候在一旁想看个究竟,刚过五分钟,邮递员飘然而到,取走邮政信箱内的信件。
   至此,这些孩子们有些信服了,转念一想,一次可能纯属偶然。于是他们相约连续数天继续观察,结果天天如此。于是,他们赞叹道,邮递员真准时,工作真认真呀!
   你看,一篇好作文就这样产生了。
   也许有的学生说,我的生活很单调,早晨,爸爸送我上学校念书,下午,爸爸接我回家,晚上,就呆在家里做功课、看电视,“两点一线”,实在想不出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那么,每天要上好几节课,课的内容与形式又各不一样,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也着实不少,你想一想,一定会发现作文的材料的。
   一天常识课上,老师把小朋友带到实验室,指着金鱼缸里的金鱼,让小朋友数一数里边有多少条金鱼。起先,大家大惑不懈:这有什么难的!数数,我们念一年级时就学会了。然而,由于金鱼在游动,他们数了一遍又一遍,都没有成功。最后,老师启发他们按颜色来数:红的有几条,黄的有几条,黑的有几条。这一下,既快捷又准确。小作者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在文末,他感慨地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勤思考,连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例外。
   一篇记叙生动、叙述清楚、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作文又诞生了。
吃喝拉撒,游戏玩闹,走走看看,看书听歌,运动远足等都可以发现作文的材料。
   如果遇事之后,细细想一想,这一件事,这一番话,这一情景,能说明什么,能反映什么,能表现什么,如果有积极意义的,则一定是好的作文材料。大凡来说,动情点里必然有作文的好材料。什么是“动情点”?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我们遇事、遇人,或喜、或悲、或哀、或乐,能引起我们感情起伏的就是“动情点”,。
   “大喜大悲”,必定有大材料。比如,我们乔迁新居,全家喜气洋洋;受我们爱戴的外公不幸去世,全家悲痛欲绝。这两个便是大材料,如果写成“搬家记”、“忆外公”的作文,作文时,能运用翔实的材料,倾注真挚的情感,可以相信这两篇作文一定不会俗的,别人看了,也一定会受到鼓舞或感染的。

“小喜小悲”也有小材料。比如,一位小朋友跟爸爸下棋时经常输。有一次,他意外赢了一盘,他高兴极了。小明的爸爸丢失了10元钱,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硬说是小明偷的,小明十分委屈。“高兴”了,“委屈”了,其间就有作文的材料。如果运用这两个材料分别写成“我终于赢了”、“我不是小偷”的作文,我相信,文章一定会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
   总之,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发现它们,一要留心观察,二要深入思考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1:02:5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不是作文
“作文的材料来自于生活。”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
   “留意周围的事物,从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这些话很正确,很有道理,也是作文成功之经验。能不能把话反过来说,“生活即作文”呢?不能,生活绝对不是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作文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是生活的一种浓缩,一种提炼。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对生活中众多的现象进行认真的组织,严格的筛选,然后再运用恰当的文字加以表达,最后才形成作文。
   一位四年级的同学把自己写的一则日记给我看,这则日记写得实在不短,足足有一千三百余字。开头是这么写的:
   “这次第八届全运会是本世纪我国最后一次体育盛会,而且在上海举行,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了解一些运动员的精神,就趁周末带我去上海新建的八万人体育场观看比赛。”
   接着,小作者不厌其烦地把什么时候出的家门,乘坐的是什么公交车,拐弯抹角绕过了哪些地方,远远看到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宏伟建筑时什么样的感觉,一一描述,细细道来。当写到小作者走进体育场,被这气势恢宏的建筑物所吸引时,文章又把场馆规模之庞大、设施之先进、建造之不易以及在世上影响之不凡等等作了详尽而又具体的介绍,真可谓用心良苦。

最后,小作者又把万米赛跑中出现的壮观的一幕写得生动而又细腻,十分感人。
   结尾是这么写的:“只要坚持到底,终点就在脚下。我这才明白,今天父母带我来观看比赛的真正目的。”无疑,这位小作者写作的态度是认真的,叙述是清楚的,语句也是通顺的,然而,却不能说是一篇成功的习作。其症结所在,是犯了“生活即作文”的毛病。它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正由于重点不突出,中心也就不明确了。
   我递给这孩子一把剪刀,说:“你自己修改吧!"“不用笔而用剪刀修改?”孩子望着我,不解地问。“对,你用剪刀把这则日记一剪为二,变成两篇小文章。”他照着我的话去做了,把这一则日记变成两篇短文:一、《宏伟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二、《 终点就在脚下》 。此时,他才明白,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砍掉多余的,倒成了好文章。
   后来,这孩子把《 终点就在脚下》 寄送到《 小学生学习周报》。经评选,这篇小文章居然得了该报举办的“第14次片断练习竞赛”一等奖!他欣喜若狂。
   一般而言,我们的生活平凡而又普通,吃饭、睡觉、逛街、购物、游公园、做作业、看电视、听广播等,如果把生活中的这一切都搬到作文中去,势必是一笔流水账,成了一个大杂烩,没有中心,说明不了问题。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观察一番,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定会发现其中必然会有蕴含着有益的启示的东西。舍弃其它的,抓住主要的,删繁就简,突出中心,便成了好题材,把它写下来,就是好作文。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1:03:24 | 只看该作者
“兰州拉面”与作文


“兰州拉面”与作文,风马牛不相及,怎么把它们扯到一块儿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这两者之间还真有点相似的地方。
大凡来说,孩子们都怀有积极向上的愿望,看到别的孩子走上讲台领取奖状,心里直痒痒,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大步走上领奖台领取奖状或者奖品,那该多好;看到别的学生写出的作文让老师念出来或张贴在墙报上,顿生羡慕之心,如果有朝一日,自己的作文也能写得那么生动、形象,那该多美!

   有美好的愿望是一码事,能否实现愿望又是一码事。而大多数同学缺乏的正是实现愿望的毅力与途径。
   学写作文没有捷径可走,但是学写作文却有规律可循。
有一次,我在大街上驻足观看“兰州拉面”。一位身强力壮的汉子揉好面粉团以后,开始“拉面”了,面团在他手里似乎十分听话,拉长以后,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 … 面条越拉越细,最终拉出的面条竟然比机器上轧出的还要细!

   此时,我猛然想起,“兰州拉面”与我们写作文有相似的地方。写作文不也是由一句话变成几句话,而后再由几句话变成数十句话、数百句话的吗?这“数百句话”也就成了一篇作文。
   平时,我们练习作文时,首先是要“找准一句话”。所谓“找准一句话”,即“搜集的作文材料”,“确立的文章中心”。
   下面列举的是几位小学生就老师命题“难忘的一件事”所确定的“一句话”:

1、闷热的一天下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在归路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2
、大年初一早晨,我随爸爸、妈妈上爷爷、奶奶家拜年,当爷爷得知我准备把压岁钱的一部分捐献给希望工程时,夸我长大了,懂事了。

3
、一个夜晚突然停电了,我点亮了最心爱的生日蜡烛让同学做完了作业。

4
、一天我随爸爸去逛街时,我央求爸爸为我买羊肉串吃,结果上吐下泻,住进了医院,花费了千余元不说,皮肉也受尽了痛苦。

以上的“一句话”,既是作文的题材,又是文章的中心。那么怎样变“一句话”为“几句话”呢?我们就要“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就第1例来说,我们可以把它扩展为下面几句话:

1
、夏日的中午,天气十分闷热。

2
、我向妈妈要了一元钱准备上街买冷饮。

3
、大街上,我见一个小贩正在杀青蛙、卖青蛙。

4
、我上前劝阻,但他不听。

5
、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下了一只大青蛙。

6、归路上,我把它放回T大自然。
7、回到家,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她不但不批评我,反而表扬了我。
   其实,这几句话就是作文的提纲。把这几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这段话便是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若要把主要内容变成作文,还要经过“扩展一句话”的过程。
   如果第1句话:“夏日的中午,天气十分闷热。”
   如果我们改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话就多了,描绘也生动了: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风伯伯好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不知躲到哪儿去了,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拼命叫着,好像在说:‘什么时候装空调?什么时候装空调?’大黄狗趴在树阴底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地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还是像断了线的珍珠,一个劲地在下流。难怪妈妈直理怨:‘我活了那么多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鬼天气!"

你看,这一段话写得多精彩!
再如第6句:“归路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通过合理的想象,
也可以扩展成一段话:

   “我捧着青蛙,朝池塘走去。只见大青蛙鼓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放了我吧,我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我心中默默地说:‘放心吧,我决不会伤害你的,我一定会把你放回大自然的。,我来到池塘边,蹲下身子,弯着腰,把青蛙轻轻地放入水中。青蛙一遇到水,便划着四肢,欢快地游走了。”
   其他几句话,可以同样扩展成几段话,将这几段话有机地连在一起,便成了一篇具体、生动、形象的作文了。
   “兰州拉面”,是由一个面团变成数百根面条,我们学写作文亦然:先根据题目选取材料,确立中心,“找准一句话”;然后根据确立的中心,编列提纲,“扩展成几句话”,最后根据提纲,“用事实说话”,“用形象表达,把几句话扩展成一篇作文。你看,“兰州拉面”与我们作文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1:03:58 | 只看该作者
写不出”与“随便写”
“写不出”,是众多小学生在作文课上的坦言。明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明明有着非常生动的作文材料,然而,临到作文的时候,尽管他冥思苦想,却无从下笔,结果,仍然是“写不出”。为此,孩子们着实苦恼不已。
   六月一日,是孩子们的节日,一年一度。今年的“六一”节,我们学校的孩子游玩得十分欢愉与尽兴。加之,这天下午,副市长亲临我们学校,看孩子们游戏,与小朋友同舞,他的到来,给节日增添了欢乐,令大家难忘。
   次日晚,我出了两道题目让住校学生练习:

1
、我在“六一”节

2
、周副市长和我们共度“六一”节
   佳作也有,但是极少。大多数小朋友全然没有了白天那股神采飞扬的高兴劲儿,反倒似几天没浇过水的小白菜,个个无精打采的。我鼓励大家努力写,这些孩子哭丧着脸说:“老师,我写不出。”又是一个“写不出”。
   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作文的题材是那么的多样,小朋友投人的时候又是那么的专注,然而,一旦要他们运用文字加以表达的时候,却又为什么清一色的“写不出”呢?
   固然有诸多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练习得太少”。

走笔至此,我不由想起十余年前自己请教叶至善先生小时候习作的事儿。

   叶至善先生是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大公子。北京的一次会议上,我与叶至善先生同寝一个楼面。晚间,我向叶至善先生询问他小时候,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教他作文的。原以为,叶圣陶先生教子必然有方,其教授方法一定既科学又管用。想不到的是,叶至善先生用浓浓的苏州口音淡淡地说:“不教的。”这回答颇令人费解。然而,随着听完他以后的介绍,我才茅塞顿开。
   原来,叶圣陶先生从不给孩子讲解写作方法、作文人门之类的东西,仅要求其子女每天必须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则悉听尊便,你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鸟、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圣陶先生端坐在庭园中的藤椅上,让孩子把自己当日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他从不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仅说“我懂了”与“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呢?叶至善先生补充说明,如若父亲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我便得调遣词语,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他听明白。直到父亲说:“喔,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再读下来。”我才松了口气,继续读下去。
   听叶至善先生说到这里,我明白:作文第一要做到的是:文通句顺,意思表达要清楚、明白。“通”则“懂”,“不通”则“不懂”,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记得,那个晚上叶圣善先生最后是这么说的:“我不晓得这算不算我父亲在教我作文否,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纵观叶至善老先生学习作文的途径是:

1
、每天“随便写”一点东西

2
、写好以后,多朗读,多修改

粗看,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然而仔细辨来,这实在是学习作文经验之精髓所在。即:多看,多写,多读,多改。而我们小学生见作文就头疼心烦,视作文为洪水猛兽,究其原因,无非是平时少看,少写,不读,不改。
   美国作家海明威非常勤奋,有每天早上写几个小时的习惯。他把这种习惯看成是责任,看成一种痛苦的纪律。即使他生命垂危之际,仍不顾医生劝告,写作痴心不改,继续奋笔疾书,直到临终时,还在喊道:“快给我纸和笔。”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每天要写一则寓言。他写好以后总要反复地抄写,不断地推敲。他写的寓言诗《杜鹃和雄鸡》草稿有两百行左右,而发表出来的定稿竟只有二十一行!
   那么,每天“随便写”些什么呢?只要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的,令人高兴的,叫人不满的,天上的,地下的,过去的,今天的… … 什么都可以写,既表达思想,又练习文字。
   比如,下暴雨了,你可以用文字把这情景描绘下来:
   刹那间,豆大的雨点劈里啪啦从天而降。天地之间像挂着一张硕大无比的珠帘,雨点打在窗玻璃上,发出啪啪的声响,雨点打在对面房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不多会儿,地面上的雨水汇成了小溪。我们几个小顽童撑起小花伞,赤着脚在溪水中走过来,走过去,我们还把折成的小纸船放进小湾中,让它远航… …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说的“请倒过来试试吧”的事儿:

   一个画家去访问阿道夫· 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要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
   “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讲,“要是你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它了。”这个故事应验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你想学会作文吗?那请你准备好纸和笔,每天“随便写”一点,不能偷懒,不能马虎,这样你就不会“写不出”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1:04:37 | 只看该作者
百分”的作文不算好作文?
作文课上,我把一位同学写的一篇“百分”的作文念给小朋友听,满以为大家听了一定会啧啧赞叹:“啊,这篇作文写得真棒!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来,那该多好啊!”
   没想到,文章才念到一半,大家都摇起了头,还纷纷举起了小手要求发言。当我念完了这篇作文,得到的却是满堂喝倒彩:“不好
--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篇“百分”的作文是这么写的:
   十分喜欢观看电视,遇上精彩的电视节目,我十分高兴;如果看到剧中的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时,我就会十分同情他,有时还会黯然泪下。一个晚上,我因为看了电视而睡得十分的晚,所以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了,还是妈妈把我唤醒的呢!我以十分快的速度穿衣、套鞋、洗脸、刷牙,又十分快地吃完了早.点,背着书包出了家门。
   我怕迟到,怀着十分焦急的心情向学校奔去。当我气喘吁吁地来到学校门口,只见值勤老师正轻轻地把门关上。我快步上前,十分有礼貌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老师听了,态度十分和蔼地说:“小朋友,又是你呀,今后可要早睡早起呀!”

听着老师的话,我十分难为情,心想,今后我再也不会这样了。
我念完了作文问同学:“老师为什么称它是一篇‘百分’的作文?”小朋友听得倒也十分仔细,所以他们一语中的:“这篇短文里一共用了十个‘十分’,加起来就是‘一百分’,所以老师说它是一篇‘百分’的作文。”

   原来,由于小作者词汇贫乏,没有变化,句式呆板,缺乏生气,这篇文章当然不生动了。
   在生活中,同样一个意思,我们完全可以用多种的形式来表达。比如,要责怪对方“来得太晚了”,可以这以说:“你现在才来,让我们等得多焦急!”可以这么说:“你不可以来得早一点吗?如果你晚来一步,也许我们早就走了。”也可以这么说:“你做什么事儿都是磨磨蹭蹭的,今天你来得太‘早’了点吧!”
   三种说法,讲的都是一个意思:批评对方不讲信用,来得太迟了。如果你动一下脑筋的话,还能想出一些别的说法来。

又比如,我们要表达“爷爷的身体十分好”这个意思,同样可以变换各种不同的说法:
  “爷爷的身体多结实,身子骨多硬朗!”

“爷爷鹤发童颜,脸色红润,如果他自己不介绍,别人哪能知道他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呀!”

  “虽说爷爷年过古稀,可是吃得多,睡得香,三十来斤的米袋,三下两下就上了肩,扛到五楼,脸不红,气不喘,连爸爸看了也自叹不如呢!”
   三种写法,各具特色,有的简洁,有的明快,有的生动具体、一气呵成。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一篇“百分”的作文吧。如果动一番脑筋,每一个“十分”都可以去掉,去掉之后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如:我十分有礼貌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可以换成:我上前一步,向老师敬了个队礼,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又如:“听着老师的话,我十分难为情。”可以换成:“听着老师的话,我感到脸上有些发烧,头也不敢抬起来了。”
   只要肯动脑,你想出的句子也许比它们更生动、更形象。

我把这些道理讲给学生们听,他们掌握了方法之后,纷纷低头沉思,奋笔疾书,把一篇“百分”的作文改成没有一个“十分”的作文来:
   我是个电视迷。遇上精彩的电视节目,我是决不会轻易放过的。有时还会边看边捧腹大笑,手舞足蹈;当我看到电视剧中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时,会非常同情他,甚至黯然泪下。有一个晚上,我因为看电视而睡得很晚,第二天早上当然起不来了,还是妈妈把我唤醒的呢!我看了看墙上的钟,啊,不好,快七.点了!于是我一个鲤鱼打挺,翻身下床,见了裤子就套,摸到衣服就穿,洗了脸,刷了牙,三口两口吃完了早点,背着书包匆匆忙忙地出了家门。

我怕迟到,所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学校奔去,当我气喘吁吁地来到学校门口,只见值勤老师正轻轻地把校门关上。我快步上前,向老师敬了个队礼,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老师见了,没有批评我,只是和蔼地说:“啊,又是你!小朋友,今后可要早睡早起呀!”
   听着老师说的话,我感到脸上有些发烧,脸蛋微微往下沉。我心里默默地说:“今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纵观全文,没有了十个“十分”,文章照样通畅,意思仍然明达。看在眼里,赏心悦目,读在嘴上,琅琅上口。
   说来道去,还是一个老道道:作文,要动脑筋!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1:05:13 | 只看该作者
从拍报名照谈起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简章上,都有这么一句话:“须缴x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x张。”
   免冠,意即不戴帽子。为何要“免冠”?因为戴着帽子,可能会遮去额头部分的特征。为何要“正面”?因为人的五官均在脸部,正面受影,人的主要特征就清晰无比。那么为什么不要全身而要“半身”呢?因为人体的下半身均大同小异,它无法表现人的主要特征,舍去下半身,留着上半身,人体的特征反而显得更为突出了。

总之,报名照须最集中地表现报名者的外形的主要特征。
由此及彼,由拍摄报名照联想到我们的作文。我忽然感到它们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星半点儿相似的地方;拍报名照须找准人体上最能反映特征的东西,写文章何尝不是也要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经验告诉我们:凡要表现文章中心的,必须泼墨如水,着力渲染;反之,则惜墨如金,点到为止。“泼墨”与“惜墨”,则雷同于我们作文的“详写”与“略写”。
   平时,我们说:“作文要有具体的内容。”这句话没有说错。因为少了“具体内容”,文章就显得空洞乏味,别人读了不可能获得一个真切的印象。
   平时,我们还说:“文章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这句话也没有说错。因为“主要部分”也是文章的“中心部分”。这一部分写具体、写生动了,文章的中心也就突出了。

如果有人说:“文章写得越具体越好。”这句话说得就不够准确,或者说它表达不够清楚、完整,有点以偏概全了。这是为什么?
众所周知,文章要有中心,而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所谓“中心”,即我们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了达到写作的目的,我们必须根据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凡是跟中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必须写具体,写详细。反之,则简略写,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如果我们不分主次,也不问轻重缓急,每个部分、每个细节都无一例外地写得详尽而又具体,周密而又细腻,必然淡化中心,读你作文的人也必然索然寡味,毫无兴致。
   我们学过的多篇课文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许地山先生所写的《 落花生》 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意欲通过一家老小对花生用处的议论,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花了较多的笔墨,着力描绘一家人议论花生用处的情景: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理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至于“我们姐弟几个”如何开垦荒地、如何播种、如何收获的则仅用了一句话:
   我们姐弟几个都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几个月”里发生的事,作者仅用了一句话作了交代;“那晚上”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内容,却占据了整篇文章的四分之三。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道理很简单:该写具体的地方,必须写得详尽又细致,舍得花笔墨;不该写具体的地方,则要写得简略,不浪费一点儿笔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略得当”的道理。
写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哪些地方要详写?哪些地方得略写?我们如何去把握与确定它呢?比较容易的是:从题目人手。
   比如写《拜年记》 这样的作文,必须把“向谁拜年”、“怎样拜年”等内容描绘具体,至于大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收看电视节目”、“丰盛的家宴”等与“拜年”不沾边的内容可以只字不提。
又如,要写《爱养花的爷爷》这样的作文,必须把爷爷如何酷爱养花的事例一一列举出来,爷爷说的话、做的事、心里想的等等都要作明确的交代、细致的刻画。至于爷爷其他的性格特点、有趣的事儿,因与本文中心无关,可以概不介绍。

   让我再回到本文的题目上去:我们上照相馆照相,如果讲明要的是报名照,摄影师是绝不会把你的身体、手足等一并照出来的,除非他是一个对照相技术一窍不通的庸才。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1:05:52 | 只看该作者
尝个新
图个鲜
记得年幼时候,尽管家境不太好,但是,在九九艳阳之后,母亲总是节衣缩食,买回一点春笋,用它和着肉煮汤给我们吃。还说,春笋刚上市,尝个新,图个鲜。的确,春笋美味无穷,我们姐妹兄弟都抢着吃。如今,我年已六旬,仍然喜欢“尝新图鲜”,春天,买笋吃,秋天,买栗子吃。
   由生活中的尝新,联想到作文中的图鲜。
   平时,我们就怕看到那些材料落俗、写法陈旧的习作。这种作文,唠唠叨叨尽讲些别人不知讲过多少遍的旧事老话。什么“马路上捡到皮夹子”、“十字路口扶送盲人瞎子”、“公园里帮助迷路小孩子”、“公共车辆上给大爷大娘让位子”等等。看了令人生厌,叫人欲睡。相反,当我们看到那些视角新、材料好、安排巧的文章,常常会产生精神振奋、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我十分希冀孩子们能体验生活,拓展视野,多写一点儿新鲜的东西,给我们的小学生作文注人一份活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氢们的习作就应该积极地去表现这“发展”、去反映这“进步”。
   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每天、每个地方都在发生着林林总总的事儿。因为这些事儿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与大家的周围,所以人们对此特别关注,格外熟悉。如果我们把这些事情写进作文里去,既能把握住时代的特点,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还是让我们看几个例子吧!

廿年之前,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政府制定了发展多种经济的政策。顿时,市场搞活,经济繁荣,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记得,当时一位小学生写了一篇《喜事》的作文参加上海市小学生作文比赛。它的主要意思是:


小作者的小舅舅是工厂里的“五好工人”。他技术精,思想好。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辞去了工作,向工商部门申领了营业执照,开了个馄饨店。开业那天,爆竹升空,张灯结彩,真是一件“喜事”。
担任评委的专家看了这篇习作,众口一辞,说这篇习作具创见,不落俗套,百里挑一。大家不约而同地投它一票,尽管文章的遣词设譬尚有欠缺之处,但最终它还是被评为最高奖。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当时人们的世俗目光里,似乎“喜结良缘”可算作喜事;评上先进劳模可称得上喜事;晋升工资、乔迁新居当属喜事,除此之外,好像没什么可以成为喜事的了。没想到,小作者把小舅舅“开了个馄饨店”既方便了居民,又走上了致富之路,也算作喜事一桩。难怪大家称赞它有新意。
   “四人帮”粉碎以后,邓小平爷爷力挽狂澜,拨乱反正,社会风气日臻好转。这,又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特点。一个叫翁钦露的小朋友的习作《车厢里的笑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它叙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儿:
   “我”的电子娃娃真有意思,只要一拔掉它嘴上的奶头,娃娃会像孩子一样大哭起来。一次,“我”抱着它乘公共汽车,由于人多车挤,奶头被挤掉了,电子娃娃发出了逼真的哭声。“哭声”惊四座。售票员恳求大家让座;坐着的乘客纷纷起立;个别乘客竟然责怪起“我”这个妈妈,闹出了一场有趣的误会。
   文章反映了“礼貌待人,互相帮助”已成为社会的时尚。这正是当时人们所期盼的,也是当时社会的热点,它一旦被小作者抓住了,所以大家喜欢这篇习作也不足为奇了。

当前,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导致许多职工的下岗、待业。它涉及面极广,影响极大,已成为社会的热点。如果我们对它作一番了解,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去反映,去表现,其效果也一定不会错的。我看到过一篇反映这方面情况的作文。它写得很生动,也很感人。说的是,母亲下岗了,她不想“窝”在家里,准备去当“钟点工”。母亲的决定遭到全家人的反对。然而,母亲力排众议,不改初衷,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母亲的成功,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母亲的话语振聋发馈:“咱自食其力,靠劳动挣钱,光荣!”
今年的暑假,在法国举行的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倾倒亿万球迷观众,大家如痴如醉,言必及球,其间又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年盛夏,我国长江中下游、黑龙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洪水泛滥灾害,田地被淹,房屋遭毁。此时,解放军战士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构筑水下长城,其情其境着实令人感动不已。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如果我们关心一下的话,一定会发现许多值得写进作文里去的材料。比如,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经济并不宽俗,他们合计着如何贩灾捐款,最后,决定把各人省下的一天费用用来贩灾:“我”改乘车为步行,省下1元钱;父亲一天不抽烟,省下一盒烟款5 . 6元;母亲省下了一天的菜金20元,晚上招待大家吃光面。当“我”把26 . 6元送到里委时,“我”总感到它沉甸甸的。
这篇习作口子很小,立意却颇深,可以算上是一篇佳作。
作文,要反映生活,更要表现社会的热点。“尝个新,图个鲜”,往往会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1:06:43 | 只看该作者
话说“衬托”
孩提时代,读到过一则故事。因为它颇有趣,故其内容至今仍记忆犹新。原文则背不出来了,只能叙述个大概的意思。
故事讲的是偷儿的事。一个偷儿窃物本领极高。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串豪门,闯富宅,如人无人之境。故被称作“神偷”。此“神偷”的本领大到竟能从呼吸声中判断出床上主人是真睡着还是假睡着。他凭着这本领走南闯北,屡屡得手。
   有一次,他得知一老翁携巨款人住一客栈,便乘隙潜人栈房寻找下手机会。在窗外,当他探得老翁呼吸均匀,酣声大起,断定住客早已进人梦乡,便大胆人室闯窃。他悄无声息地打点好窃得的金银财宝准备离开时,却冷不丁地被人擒住,动弹不得。回头看去,刚才还酣睡的老翁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他背后了。原来,此老翁是一个亦干这一行当的高手,他竟然能让“神偷”失算。“神偷”栽倒在老翁手下,说明老翁更是技高一筹。
   此故事有无实际意义,暂且不论。我们要研究的倒是它的表现手法。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神偷”的本领,其用意全在衬托那个老翁。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衬托,是利用与某事物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陪衬某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具有突出表现主要思想和着力描述主要事物的作用。主要事物叫做本体,衬托的事物叫做他体。
   运用这种方法时,可以是正衬,即利用事物的类似关系,采用和主要事物同类或近似的事物来作为正面陪衬,如用人物甲来陪衬人物乙,使人物乙显得更高大或者更渺小;如用美好的景物陪衬欢乐,用凄凉的景物陪衬悲哀,使欢者更欢、悲者更悲。也可以是反衬,即利用事物的相对关系,采用和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作反面陪衬。比如鲁迅在《祝福》中,用除夕的欢乐景象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走笔至此,我不禁想起一位小学生的习作《生日蜡烛》 。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十岁生日前夕,收到了许多礼物。有会唱歌的生日贺卡,有漂亮的连衣裙,有双层的奶油蛋糕,还有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些礼物我都喜爱,不过,我更珍爱的是父亲送我的那一对生日蜡烛。
   记得,父亲送我生日蜡烛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蜡烛最可贵的一点是,它照亮了别人,却耗尽了自己。我希望你能像蜡烛那样,多给别人一点帮助。”
   我把这一对蜡烛珍藏在书柜里,我更把父亲说的那一句话记在心底里。
   小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烘托出生日蜡烛的珍贵。她先说喜爱“生日贺卡”、“连衣裙”、“奶油蛋糕”、“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然后将这些东西和父亲赠送的“生日蜡烛”相比,则“更珍爱父亲送我的那一对生日蜡烛”。
   小作者接着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天,我刚做完作业,灯灭了,我暗暗庆幸自己没有受到影响时,却想到了邻居小明。原来,小明是一个慢性子,做什么事都是磨磨蹭蹭的,恐怕他正在为灯灭了做不成作业而发愁呢!于是,我摸着黑去小明家看个究竟。果不其然,小明在呜呜地哭着。此时,我想到了生日蜡烛,为了帮助同学克服困难,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我毅然返身回家,从书柜中取出心爱的蜡烛。

蜡烛点燃了,火苗在跳动,小明在烛光下终于完成了作业。蜡烛燃尽了,桌子上只剩下一摊蜡烛头,此时,电接通了,灯也亮,我和小明紧握着手… …

小作者把蜡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相比,友谊又胜过心爱的蜡烛。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纯洁的,是高尚的,是高于一切的。

   纵观这一篇习作提供的材料,我们不妨用下面两幅画来加以说明:
   生日蜡烛与其他礼物相比,蜡烛超过其他礼物;用友谊与生日蜡烛相比,友谊又超过生日蜡烛。其他礼物衬托了生日蜡烛,生日蜡烛又衬托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小作者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方法,成功地告诉人们: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在作文练习中,你不妨用这种方法试试。
19#
发表于 2010-1-29 15:36:0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42 , Processed in 0.0799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