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陂导游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黄陂武湖农场进行参观。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相逢就是缘分,能和大家相逢在美丽的江城,我也感到非常的荣幸。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赵巧丽,完璧归赵的赵、心灵手巧的巧、美丽大方的丽,在我右手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吴师傅,有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大家可以放心乘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希望在我们的配合下,能度过一次愉快的圆满的武湖之旅。今天和我们一同去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在待会的参观活动中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我,我一定竭尽全力为大家排忧解难!在介绍武湖农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陂!
黄陂是个古地名。现在,以黄陂作地名的除湖北黄陂外,江西就有两个黄陂镇:抚州市宜黄县黄陂镇和宁都县黄陂镇,还有广东兴宁县黄陂镇。叫黄陂河黄陂村的也不少。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湖北武汉的黄陂。
黄陂在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北周大象元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自汉魏以来,黄陂为镇为州为县几经变置。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大家知道黄鹤楼是因仙得名。那么,为什么黄陂会叫黄陂,而不是黑皮、白皮之类的呢?我所了解的有三个原因。
一是“黄”字是一个象形字,是一种用作佩戴的玉器。现存的甲骨文的黄字上面是佩钩,中间是璜,下边是两条垂。到小篆的黄字便成了现在的“黄”,后来便假借象形字的黄作为黄色的黄,并用“皇”的读音。二是在姓氏说上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的说法。黄氏这个姓是以国名为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颛顼帝的孙子陆终,有六个儿子,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之后,就以国为姓。三是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黄祖并筑城镇遏制,名黄城镇。
《黄陂县志》里称,黄陂县与南司州治所都在城关北三里,北宋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诗云“五年一梦南司州”、词曰“闻道司州古县”均指此处。古时,先民多依水建城,城北三里处为滠水河套之地,东南两面濒临滠水,滠水那时也在这里汇入武湖,地平而位高,是设治理想之所。如今这里有个村湾仍以“朝门口”为名,印证了附近有过建城史。1982年,这里北邻的1平方公里地方就发掘13座南北朝时期砖室墓,也印证了城关北三里曾有过繁荣昌盛之经济文化。今城关北三里称为黄陂新城区,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也驻此地。
了解了黄陂由来后,来一起看看黄陂的景点。
根据程颢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中的前川二字而定名。旧时黄陂有八景,其一“傍花随柳”就是根据这一典故而来;其二“西寺晓钟”,现名西寺大道东端的西寺遗址,就是西寺大道据此典籍而定名;其三“板桥仙迹”,现穿越小板桥遗址的板桥大道就是据此道典籍而定名;其四“理趣林”,现穿越这一典故遗址的理林大道就是据此而定名;其五“木兰山和木兰湖”,故移置山湖名定名木兰大街,此街九五年扩建;其六“大南门”:现大南街因此街穿古城大南门遗址而定名;其七“铁锁龙潭”,现龙潭街即移潭名而定名;其八“石阳”,即黄陂县东南部三国时的县名“石阳”,现定名为石阳街。
了解了这些历史之后了,我们来简短的说说黄陂人。这里有个俗语“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为什么会这样讲了。是因为以前黄陂的百姓带的帽子有尖尖的角,孝感人的帽子则是在帽檐上佼边,而汉川人的帽子就是又有尖脚又佼边。这才是“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的真实注解。了解了黄陂人,还有一个人是不得不说的。从清嘉庆4年至道光18年,39年间黄陂出了文武三榜眼。黄陂黎家河(今大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位人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我给大家三点提示,大家一定能异口同声的告诉我他是谁。一他在1916年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二他的原籍是江西豫章(今南昌),世居湖北黄陂,三民国政坛多以名人的里望代称,所以他又被称为黎黄陂。现在武汉汉口的黎黄陂路也是由此得名。对了,他就是黎元洪。
黄陂历代优秀人物辈出,最早应推战国时“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除传说中的花木兰和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黄陂外,北宋曾三次为相的贤臣吕蒙正也值得一提。世传吕蒙正穷困潦倒的故事很多。传说被父亲赶出官邸的吕蒙正曾流落黄陂,北有椅子山他寄住的破窑,东有他在今前川大道与东门巷相交处 “木桥落瓜”的落瓜桥,西有他闻钟赶斋的西寺(又称木兰古寺)。相传,吕蒙正常去西寺赶斋,每闻钟声吕蒙正即往膳堂就餐。木兰寺住持厌其久来,遂与寺僧密约,先开饭后敲钟,待吕蒙正照例闻钟进膳时,膳堂只剩残羹,吕羞愧不己,只得拂袖而去。京剧及楚剧、川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都有描述吕蒙正故事的剧目,但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的代表剧目《彩楼记》将吕蒙正苦居寒窑、中彩成亲、木兰寺赶斋、状元及第的故事演绎更全面,且明确赶斋之处就在木兰寺。太平兴国二年,吕蒙正进京考中进士第一(状元),传说,在古县署前兴建城门楼式鼓楼,就是沾光吕蒙正发祥于黄陂,朝廷特许黄陂享受了吕蒙正中状元的待遇。
众所周知,程颢、程颐籍贯河南洛阳,但湖北黄陂却有许多二程遗迹,如双凤亭、鲁台山、流矢湖、二程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等。在黄陂县城东鲁台山是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所建。传说程母梦双凤投怀而相继生下他们兄弟二人,因此,亭名双凤。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二程从“双凤投怀”、幼年启蒙、习文练武,到从政、执教、治学、传道,再现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还有那脍炙人口的“鲁台望道”、“孔颜乐处”、“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等千古佳话都是说的武汉黄陂的程颢、程颐。
黄陂一直以木兰故里自居,木兰传说在黄陂更是源远流长。2006年,“木兰传说”成为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底又成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陂,《木兰传说》从汉代至今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历经原生期、次生期、定型期、衍进期、弘扬期五大发展阶段,凝练为一种以“家国情怀”为精神内核的文化传统。在黄陂,关于“木兰传说”的传承方式非常丰富:有善书艺人的《木兰从军》,有雕塑艺人的《木兰戎装立像》,更有木兰山将军庙,木兰金秋庙会等活动。2007年11月经过修改完善后的“木兰传说”从200余个民间文学类项目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先是68名评审专家的一致推荐。最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10位专家委员全票通过。
我们在中学时就学过古代民歌《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传唱至今,使人们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充满了敬仰。
木兰出生在一个普通军人的家庭,从小就喜欢读兵书习武术。木兰的父亲是一位老军人。当时北方边境烽烟四起,皇帝下令征兵北伐。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木兰的父亲也要从军。但木兰的父亲年岁已大,并且染病在身,根本就不能参军上战场杀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独生女的木兰毅然挑起了代父从军的重担,脱下女儿装,换上了戎装,由一个妩媚如花的女郎,一变而成为严阵以待的军中壮士。战争一直持续了十二年,由于木兰作战勇猛,武艺、兵法样样精通,在军中屡立战功,脱颖而出的她渐渐从一名普通士兵跃居为一名将军。战争结束后,大军终于凯旋而归。皇帝论功行赏,封木兰为尚书郎。但是,木兰却不愿做官,心中始终惦念着家中的父母,她向皇帝请辞返回了故乡。木兰从军十二年,终于又回到家中,脱下战袍,穿起了女装。当她再次出门见一同回来的军中伙伴时,大家都惊呆了。同行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郎!于是,木兰从军的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在民间流传开来。
虽然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正史中却没有关于她的记载。我们最早见到的记载木兰从军故事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其中描写的“木兰”究竟是文学杜撰,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呢?对于在历史上有无木兰这个人的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木兰”的名字最早见于民歌《木兰辞》,正史无记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并非真有其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真人真事的不计其数,史载木兰曾被封为“孝烈将军”,因此推断木兰确有其人。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证实确实有其人。
那么我们今天的行程就是去武湖农场参观,位于武汉两环(外环、中环)、两港(阳逻深水港、天河空港)、两桥(阳逻大桥、天兴洲)大桥之间,区域面积71.76平方公里,人口3.4万,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北省重点建设的中心镇、湖北省“文明乡镇”、武汉市“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示范建设试点、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创建区。武湖拥有:连接汉口和阳逻经济开发区“黄金走廊”的美称。“都市郊外服装城”的美称。全国最大的家居物流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种苗生产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奶牛胚胎繁育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农业主题公园。讲了这么多大家也听累了下面了,我们一起来做几个小游戏。
1、导游说
2、绕口令
3、厨房用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