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在安陆十年行踪
| 来源:综合 | | | | |
一、始居安州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春,二十七岁的诗人李白,在洞庭移葬了吴指南后,便踏上了通往安州的驿道。 这会儿,驿车上李白孓然一身,车内显得空旷而寂寥,移葬吴指南的情景便立刻浮现在眼前。吴指南是李白出蜀时的同伴,不幸于开元十三年病死在洞庭湖上。李白曾为之“ 服恸哭,若丧天伦”。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有什么办法呢?当时只是草草地掩埋在湖边,便游吴越去了。这次来凭吊,见其皮肉还没完全腐烂,就用刀子将它削洗干净,然后把自己的长袍脱下来一裹,背到鄂城(今武昌)之东安埋了。一想起这些,李白总免不了有几分惆怅的神情。 然而,当微风掀动驿车的窗帘,李白又豁然开朗了。眼下正是暮春季节,天气是醉人的温暖,光景媚丽而动人,纷落的花瓣随处可见,特别是一想到这次出游的地点是云梦古泽,便越发神采飞扬起来。 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要他读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把云梦古泽写得极为壮观。状山则奇峰隆崇,崖倾壁削,直干云霄;言水则上下天光,激流推移,涌泉清池。把个李白说得心花怒放,神驰意往。 李白出蜀已经两三个年头了,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蜀中巫山,浔阳庐山,吴越天台山,淮南霍山的风采,他都一一领略过。但李白有他自己的美学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早听人讲过,安州寿山,高虽不过百尺,却峰峦秀出,岩烟岚环结盖。特别是寿山周围的百姓大都能活百岁,在他心目中真是一个“攒吸霞雨,隐居灵仙”的好所在。因而一来到安州,他便立即投入了寿山的怀抱。寿山果真是秀色可餐。“凭天霓以结峰,倚斗极而横障”,“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可“与昆仑抗行,阆风接境”,李白忘记了旅途的疲劳,不几天便把寿山的东峰西峙,三观十八寺逛遍了。 寿山附近也不乏名胜,沿着寿山西麓行不多远就是石岩山、白兆山。还是在蜀中时,李白就听人讲过张昌在安州石岩山举兵的事。石岩山亦称石门山。西晋太安二年,朝廷征发荆州汉蛮人入蜀,镇压益州流民起义。义阳人张昌举兵反,并联合江夏流民数千人,屯聚在石岩山。石岩山“险峻不可方轨”,山峰耸入云际,望而落帽。李白尽情游览了“飞泉迎阳”、“水帘罗汉”、“金庭五洞”诸景,感到并不亚于蜀中名山。尤其使他流连的是,座落在半山腰的石岩寺院,流水小桥,绿树芳草,仿若人间仙境。李白同寺院的僧人聊了一通,遂作《石岩寺》诗一首八韵。 初夏时分,茂林修竹把寿山打扮得郁郁葱葱。从涢水河上吹来的阵阵水风,略带着潮湿的凉意,卷走了李白身上的疲劳。这段时间,李白过的是近乎神仙般的生活。“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嗽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显然比刚来安州时胖了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童颜益春,真气愈茂”(《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正当李白陶醉于安州的山水时,他收到了扬州一位姓孟的县尉的来信。孟县尉是李白漫游吴越时结交的朋友。他在信中流露出对李白的责难和规劝,说李白安于小隐,不肯外出见大世面,指责李白以“特秀”、“多奇”自居,不肯同“三山五岳”入流。于是李白以答辩的口气写了《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在信中表明了自己的品德、理想和志趣以及今后的行动纲领。 李白认为,天下万物,不能用大小来分高低贵贱。他举出了傅说、姜尚这些历史人物来说服孟县尉。商朝的傅说,周朝的姜太公开始也都是隐栖在寻常的山水之际,后来被君王发现,请出来治理天下,成了有名的贤相。李白在信中明确地表明自己的品德,是以“天为道,地为容”;做人的标准是“不屈己,不干人。”他表示“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他认为,自己已经苦学多年,可谓“上探玄古,中视人生,下察交道。”决不能甘于寂寞,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不愿走当时一般儒生所走的科举入仕的道路,他觉得这条路太缓慢了。他粗略计算了一下,全国为朝廷效力的官员总在万员以上,其中进士出身的不过上千人。每年虽举行进士考试,录取者最多也不过三、四十人。还是在蜀中时,广汉太守曾举他有道科,但他嫌官位小,拒绝了。他希望自己能象刘弘基、房玄龄、杜如晦、张公谨那样,经人引荐,直接为朝廷所重用。他的抱负是,不用世则已,要用就要干大事业。他想学张良赞刘邦而定天下,学“商山四皓”出佐皇储,象春秋时齐国的管仲、晏婴,晋代的谢安,三国时的诸葛亮那样,成为匡君济世的杰出政治家,建立不朽功业。他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宏图大略,隐居在安州寿山,等待着达官贵人的推荐和皇帝的召见。 二、远客汝海 攀龙附凤并不是李白思想性格的核心,甚至和他的整个人生观是尖锐冲突的。然而他毕竟还是这样做了,那怕是违心的。安州当时有两个望族,一个是郝族,一个是许族,还是在游江淮时,李白就听到过“贵如郝、许”的民谣。郝、许两家在各地为官者达十数人,许圉师、郝处俊皆为唐高宗时的宰相,而郝处俊的父亲郝相贵和许圉师又是俩郎舅。裙带上的联姻关系构成了他们微妙的政治背景。李白感到如果能攀上许、郝这个家族,以此作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跳板,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李白虽然来安州的时间不长,却已结交了几个朋友,诸如蔡十、廖侯、李幼成、李令问等人。李白敬佩他们的人品,他们景仰李白的才气,真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李白从蔡十等那里打听到,许、郝家族的显耀人物其时都在洛阳为官,要和他扪拉上关系,需要到洛阳去才行。于是李白在给孟县尉回信不久,便开始了他来安州后的汝、洛之行。 李白这次汝、洛之行的生活是放诞的。他同几位从兄弟一起登龙兴阁而凭吊古迹,同王公大人举杯豪饮而抨击时弊,同道教中人物接触而高谈混元,同许、郝家族攀附以求干渴。他后来回忆这时的生活情景是“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在同许、郝家族的攀附中,他结识了后来当了谯郡参军的元演。通过元演,他又结识了元丹丘。元丹丘是个道教中的人物,隐居在河南颖阳山中。只几个月时间,李白同元演、元丹丘便成了莫逆之交,是所谓“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为了接受元丹丘的邀请,李白还到颖阳元丹丘家中小住过一段时间。 仲夏时分,蓝蓝的天空中滞留着几朵白云纹丝不动。空气中烟雾迷蒙,噪耳的蝉鸣此起彼伏。大地是燥热的,而黄淮平原上的东南风却不时吹入元丹丘的别墅。元丹丘的这座别墅是新营造起来的,风景优雅。北边靠近马岭山,和嵩山相连,南边可以观赏鹿台山,登高远眺,整个汝水流域便可尽收眼底。在元演、元丹丘的陪同下,李白游历了颖阳地区的“北山”、“南岭”,一起观赏了“汝海月”,纵览了“嵩山飞云”。他们半倚半躺在岩旁的古松下,从清晨一直谈到黄昏。临走时,李白为元丹丘的别墅题了诗,即《题元丹丘颖阳山居》。 李白并不把这次汝海之行当作是一种单纯的怡情悦性,而是作为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一个实际步骤。秋天来了,醉人的桂花芬香,沁人肺腑,牵动了李白回安州的欲念。 李白这次汝、洛之行使他感到振奋的收获是,在河南丞许谏府上认识了故相许国师的孙女。许小姐才貌出众,且能歌善剑。许谏是许圉师的侄子许力士(原洛州长史)的曾孙。许小姐是由安陆来洛阳作客许府的。李白之所以急于回安州,意在同许小姐结成鸾凤,以结束自己的漂泊生涯。 听说李白要走,元演不愿一人孤单留在洛北,于是同李白一起到了随州。李白在随州见到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胡紫阳。胡紫阳虽然深居简出,对世事却洞若观火,其谈娓娓令人不倦,他对李白的学识和才情也十分赏识。 李白在胡紫阳处只是小作停留,便赶回了安陆,其时已是初秋季节。 三、鸾凤和鸣 初秋的早霜已经给人一种凉飕飕的感觉,偏偏在这时李白又遇上了一件不痛快的事。听说李白想要作相门之婿,便大大惹恼了那些龌龊不堪的官场中人物。这天,元丹丘从颖阳赶来安州。老朋友一见面,使飞觥献觯起来。他们且斟且谈,从傍晚一直谈到黎明。喝了几杯酒, 兴头来了,便打马出游。这时,只见对面来了一行车马,走在前面的是一辆驷马安车。李白正是醉眼朦胧,他以为是好友魏洽的车马。稍微迟疑了一下,来不及回避,就撞了对方的道。李白把眼睛睁大一看,才看清是安州长史李京之的车马。李京之以一个地方州佐,平时耀武扬威惯了,见有人竟敢撞他的道,当然要拿他是问。特别见是从外地流落到安陆来想作相门之婿的李白,便越发怒从心起。李白认为,为了自己的前途和事业,用不着同李京之这样的人计较。于是他连忙“入门鞠躬”,并写了一封信表示歉意,解释他是醉后失礼,请求原宥。最后总算得到了李京之的谅解,“礼而遣之。”可李白还是“退思狂愆,五情冰炭,罔知所措。昼愧于影,夜愧于魄,启处不遑,战 无地。”他血气方刚,觉得受李长史这样的人欺侮,平生还是第一次。和李长史的遭遇,在李白思想上的那块明亮的调色板上,投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李白把《上安州李长史书》送到李府,回到寿山已经是大半夜了。月光如洗,万籁俱静,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想到自己当初从蜀中出来时是一腔激情,要象大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想不到一到安州便碰到了这些不适意的事。“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孤独和痛苦中,他很自然地想到蜀中的故乡,故乡的亲人。他披衣起床,走到案前,提笔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一想到向许小姐求婚,还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李白便越发心烦意乱起来。他只好再赴随州求助于胡紫阳。元丹丘也一同前往。胡紫阳到底是道教中人,静心养性惯了,只是几句话便把李白的烦恼和愁绪抛到了九霄云外。李白同元丹丘、元演在胡紫阳处无忧无虑,海阔天空,尽情地玩了一阵。胡紫阳还把自己好久未吹的玉笙,拿出来吹了一气。玉笙里发出的鸾凤之声 , 叫李白乐不可支。当胡紫阳大夸随州附近的仙城山风光时,元演便决定要去。元丹丘也打算回颖阳。送走元演、元丹丘后,李白便同胡紫阳一起踩着残冬的积雪回到了寿山。 春寒料峙,大地却孕育着一派生机。寿山脚下的几株垂柳已绽出了嫩绿的新芽。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和周折,李白终于攀上了许家这棵“桂树”,同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许家就在白兆山西麓的大安山,李白遂由寿山移居白兆山。 许夫人是名门闺秀,娴静而有才情,和李白才貌相当。新婚燕尔,伉俪甚笃,婚后夫妇生活充满着乐趣。一天,李白作《长相思》乐府一首:“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许夫人看后,觉得后两句似有剽窃之嫌,便立即把武则天皇后的《如意娘》念了出来:“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听到这里,李白不禁脸上一热,他深深为自己有这样一个聪明贤淑的伴侣而感到欣慰。 李白当了许家的乘龙快婿,再加上已经有了一些诗名了,自然引起了那些乡彦们的瞩目。有慕名而来的,有看热闹而来的,也有单单为喝酒而来的。每天车水马龙,把许家门前围得水泄不通。连那些素昧平生,只是沾了李姓边的人也都攀亲道故,和李白称兄道弟起来。李白也乐得结交几个朋友,他正是想通过交友来培养自己的社会声誉呢! 这天,桃花盛开,春意盎然,当夜幕收去最后一抹晚霞,李白便同几位哥兄老弟在白兆山下的桃花园摆下了酒宴。他们行令饮酒,谈天伦之乐事;赋诗言志,称经天纬地之才。“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他们如醉如痴,以南朝诗人而自况,一忽儿为自己象谢惠连一样聪明而欣喜若狂,一忽儿又为自己不及谢康乐的才华而郁郁无趣。然而,李白越是在酒醉中越是能保持自身的童心。鲜花、娇妻、盛宴、嘉朋使他陶醉,但他乐而知足,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意志连同怀中之物消磨殆尽。他用古人“秉烛”的故事告诫那些从兄弟,他用魏文帝三十岁那年给自己青年时朋友写的信,同从兄弟们一起共勉:“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魏文帝《与吴质书》)。最后,在从兄弟们的要求下,李白写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开元十六年的冬至节,一场大雪,把白兆山打扮得亮晶晶的。崖顶、沟整全是白的,檐前, 枝头挂满了晶莹的冰柱。一轮明月从东方冒出来,耀眼夺目,整个白兆山给人一种洁白无瑕的感觉。就在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日子里, 许夫人为李白生下了一位小姐。 也许是因为冬至“阴极而阳始至”吧,李白给自己的小闺女取名叫平阳。 四、上书雪谤 李白婚后一直住在白兆山,潜心制作,会友合文。亲友中一些人对他这种隐逸山林的作法表示不以为然,提出异议。但李白有他自己的人生天平,当社会舆论同他的志向失去平衡时,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应当将生活的砝码移向那边。那些沽名钓誉,把谋得一官半职当作自己终生目标的人,在李白看来,俗不可耐。他在白兆山写的《山中问答》(一作《答俗人问》),就是回答那些俗人的。李白在诗中表现出了一种我行我素,“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的超然物外的气概。 这已经是李白来安州的第三个秋天了。万木凋零,落叶满山,诗人站在自兆峰前,望着徐徐西沉的落日,徘徊了许久。孔明二十七岁时就已佐随刘备,自己已经二十九了,还一事无成。既没有得到达官贵人的推荐,也不见皇帝的召见。“云车来何迟,抚己空叹息”(《日夕山中忽然有怀》)。来接自己的“云车”不知何日来,无奈只得摇头叹息起来。再加上同孟赞府的惜别,也越发增添了心头的迷离和惆怅。孟赞府是李白在安州结识的友人。他俩“道合而襟期暗亲,志乖而肝胆楚、越”,“不循常流”,“虽长不过七尺,而心雄万夫”,特别是一旦酒酣兴起 ,情动于中,灵感一来,诗兴大发,则“谈笑满席,风云动天。”然而这些又有谁赏识呢?到头来只落得个“林风吹霜,散下秋草;海雁嘶月,孤飞朔云。惊魂动骨,戛瑟落涕。” 现实生活对李白的要求是严厉的。正当李白在仕途上感到有些不适意时,安州偏偏又来了一位姓裴的长史。裴某的到来,犹如在李白的生活之潭中投进了一块巨石。如果说李京之的慢侮只是李白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磕绊的话,那么裴长史的攻击则是对李白政治上的一次打击了。还是十年前在蜀中时,李白就知道裴某其人,只是不曾见面。裴某一到安州便赫然作威:“出跃骏马,入罗红颜,所在之处,宾朋成市”,“月费千金,日宴群客”。时人有歌唱道:“宾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门。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埒华轩。”裴某见李白成了安州的头面人物 , 莫名其妙地嫉妒心油然而生,心中顿起一种不可名状的愠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裴某只是拟了个腹稿,便给李白定了三大“罪名”:一是家世不清白;二是行为不轨;三是才能平庸。舆论造出,一时间,满城风雨,“众口攒毁”,弄得李白无地自容。苍天不作声,四时尚能照常运行;大地不言语,万物依然生长。李白感到自己非天非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人身遭到了攻击,不把话说清楚人家不明白。于是他毅然给裴长史写了一封信,以洗雪自己的“罪名”。 针对裴某言李白家世不清白的问题,李白写道:自己本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和当今皇上是一个家门的。李暠是李白的第九世祖,要是按辈份算来,李白和曾在安州任过都督的李恪是平辈关系,那玄宗,就要算晚辈了。李姓在当朝要算最大的望族,怎么能说我李白的家世不清白呢! 至于德行问题,李白举了三件事:一是自己曾经在东游维扬时,不到一年时间便散金三十余万,接济那些落魄公子,说明自己轻财好施;二是自己丐贷营葬吴指南一事,说明自己存交重义;三是曾经同逸士东严子隐居岷山数年,不迹城市,说明自己养高忘机。 说到才惰,勿庸李白辩解,他人自有评论。李白在信中举出,二十岁那年,带着自己的诗文作品在半路上拜谒礼部尚书、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苏颋的事,苏颋对他的同僚们说“李白这小伙子很有天才,写起文章来,一挥而就,虽说还不十分老练,但已颇见功底,要是继续深造下去,今后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前任安州都督马正会对长史李京之说过:“一般人的文章,就象山上没有飞烟流霞,春天没有青草绿树一样,令人索然无味;而李白的文章,清雄奔放,名篇佳句接连出现。” 李白在信的最后不卑不亢地写道,为了表白自己的心迹,说了以上一些话,照说长史大人能海涵,“惠以大遇,洞开心颜。”若硬是不能谅解,要下逐客令的话,那李白我也只能是“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 裴某的欺凌,在李白心灵上留下了一道难以弥合的创伤。为了散散心,他游了一次应城温泉。置身子温暖的泉水之中,很自然地想起了这里的美好传说。温泉亦称“玉女潭”或“玉女汤”。相传古时候,这里是一个大湖,里面长满了荷花。湖当中有一个潭,潭深莫测,平得象一面镜子。“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状若绮流。”这个美丽的地方被玉皇大帝的待儿玉女看中,她便常趁玉帝出巡之际,偷偷下凡,到荷花湖里游玩。于是,人们就叫这个潭为“玉女潭”。李白在《安州应城玉女汤作》中,把这里写得光采夺目:“沸珠跃明月,皎镜涵空天。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然而,当李白一离开温暖的泉水, 玉女的影子便又换成了裴长史狰狞的面孔。他决意离开安州了。“独随朝宗水,赴海输微涓。” 李白以温泉之水自比,要同百川之水一起流入大海,以发挥自己天然的造化功效。“秋霜不惜人”,既然安州的地方官员容不得自己,不如及早抽身,出外寻找出路。 《送二季之江东》是李白离开安陆初入长安前的一首饯行诗。“二季”是李白在安州的两位本家兄弟,他们将要分别到会稽和庐山赴任。李白想到这些亲朋好友各自东西,自己也将要告别家人,心情当然是沉重的。诗人平时嗜酒如命,这时也似乎如鲠在喉,无论如何也吞不下这杯饯行酒。 李白打算去长安的事一直闷在心里,不愿对许夫人说,他怕刺伤了妻子的心。婚后才三年,便抛下妻子和女儿,不能说不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件憾事。其实,许夫人早已看到了丈夫的心思 。 从感情上讲,当然是不愿丈夫离开,然而从丈夫的事业和理想出发,想到他已是近三十的人了, 正是为国建立功业的时候,应当支持他去寻求政治上的出路。事实上,她已经悄悄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几件换洗的衣服,自己平时的一点积蓄,还有丈夫最爱读的一套《昭明文选》。当李白从妻子手中接过这个小包裹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一边是爱女娇妻的天伦乐趣,一边是李长史、裴长史的淫威逼迫,就这样,李白在这种极度矛盾的处境中,从自己的理想出发,开始了他的长安之行。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并不是平坦笔直的大道,而是荆棘丛生的险径。 五、西入长安 李白告别安州后,取道南阳,前往长安进发。他看到路旁的垂柳似一宗宗墨绿色的瀑布, 池中的荷花正含苞待放,小鸟在空中飞翔,心情似乎又平静了些。 南阳是汉光武帝的旧里,在洛阳之南,故称作南都。南阳也许是受“洛阳文化”的影响,“高楼对紫阳,甲地连青山”,熙熙攘攘,够热闹的。诸葛亮曾经在这里躬耕,刘备“三顾茅庐”向他请教平天下的策略。睹物思人,自然引起了李白一番感慨:“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南都行》)。他多么希望有人能象刘备那样来拜访他这个“卧龙”。 一路上,李白苦苦思索的是,如何才能扣开天子的大门?他首先想到许、郝家族,不禁摇了摇头,他们多在地方任职,没有皇帝身边的近臣,说起话来不方便;他又想到自家的一些从兄弟们,不禁又摇了摇头,他们一个个官卑职微,依靠不得。最后,他想到元丹丘。元丹丘在道教中的一些朋友师长深受朝廷器重,如果能先找到他,让他在长安疏通一下,入关进谒还是大有希望的。 元丹丘此时正在嵩山隐居。从南阳到嵩阳当经过方城。方城的张县尉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人。他早就听到过李白的大名。今日李白到此,岂肯让李白就去? 他执意留住了李白,还特意请李白观赏自己刚画起的壁画《狮猛图》。临了,恭请李白在《狮猛图》上题字。诗人见景生情,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张公之堂,华壁照雪,狮猛在图,雄姿奋发。森竦眉目,枫洒毛骨。锯牙衔霜,钩爪抱月。 掣蹲胡以震怒,谓大厦之 。永观厥容,神骇不歇。 李白为张县尉《狮猛图》题字之事不胫而走,轰动全城,成了方城的头条新闻。县令王某也亲自登门,请李白作客。当地声名显赫的莹和尚也邀李白到禅房一叙,并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山海图》,让李白观赏。这是一幅汉代人据《山海经》的故事所作的会意图。但见图中云山雾海,气势夺人。站在画前,仿佛置身蓬莱仙境,那烟绕峰峦,云缠山腰,瀑挂中天,河奔大海,浓淡相宜,错落有致,几乎以假乱真。李白见此,不禁心旌摇动,叹为观止。 短暂的方城逗留给李白极深的印象,以致他到嵩阳以后,还兴致盎然地与元丹丘谈到那使人难以忘怀的方城之行。嵩山,是李白流连过的地方;元丹丘,是李白推心置腹的故交好友。在嵩山顶上,两个好友沐在如水的月色中,促膝谈心,畅叙离情。李白同元丹丘谈到比次西行的前景时忧心忡忡,元丹丘却抱乐观态度。他鼓励李白到长安叩关干谒,自己也要去京中为其疏通关节,好让这只大鹏冲天而起。 从嵩山下来,诗人身跨紫燕马,腰悬青萍剑,潇洒英俊。虽有些因在嵩山访问慕名日久的焦炼师不遇而引起的惆怅,但皇门干谒的灿烂前景给他的喜悦却飞上了双颊。 途中,他意外地碰到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他们二人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是诗坛上互相闻名的神交了,彼此都恨相见时晚。昌龄得知李白将入长安,不禁慨然长叹,他比李白长十余岁,深知仕途艰辛。他劝李白到石门山幽居,在那儿隐入林泉, 躬耕垄亩。石门山又有汉代高凤留下的遗迹。思古可想前辈高士碧溪垂钩,轻功名,淡利禄,为后辈钦仰的先哲遗风;抚今能见石门山山青水秀,处处使人心醉的世外仙境,何苦挤身仕途,作艰苦跋涉。 李白婉言谢绝了王昌龄的劝告,认为“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王昌龄知道,大丈夫各有其志,不能勉强。于是,他们各道珍重,执手告别。 秋风瑟瑟,落叶纷纷,壮丽的龙门就在李白的面前出现了。龙门在洛阳南二十五里,大河中流,两山对峙,东曰香山,西曰龙门,石壁削立,水寒波急。龙门也叫伊阙,伊水北流,两山夹岸对峙,形如门阙,所以叫伊阙。隋炀帝观伊阙时曾赞道:“此龙门也,自古何不建都于此?”自此之后,伊阙就有龙门的美称了。 李白在龙门香山寺歇下脚来。他站在香山之巅,尽情地领略着龙门的壮丽景色,对着北魏孝文帝时开始雕凿的龙门石窟,发出浩叹。 入夜,万籁俱寂,耳边只有阵阵的虫鸣和伊水的滚滚涛声。李白此时难以入眠。他在青灯下铺纸挥毫,给远方的从兄弟令问、幼成及方城的县令和莹和尚写信,感谢方城主人的盛情款待,叙述弟兄之间华萼情深。 虽然还是初冬季节,龙门却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大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封雪埋,水瘦山寒,欲罢不可,欲进不能,李白只好在龙门暂时住下。冬日的夜真长, 李白一觉醒来,还是午夜。滴漏声单调刺耳,使人心绪不宁。诗人此时思潮如涌。他想到傅说、李斯这些出身寒微的人,后来都干了轰轰烈烈的大事,名播宇内,功载青史。想到自己孤剑无托,悲歌自怜,眼下又受阻伊川,困顿龙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渺不可期,忧郁惆怅之情,油然而生。面对此情此景,诗人长太息,抒愁怀:“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优向谁写”(《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这时,出任京兆府参军的令问,回安州省亲时路过伊川,也滞留于此。他得知李白困顿龙门,立即赶来相聚。弟兄间异乡重逢,感到分外亲切。见令问归家省亲,诗人也发起了思亲之念。他拜托令问回到安州,代他看望娇妻爱女。 叙谈中,令问讲到此行的艰难。劝李白经潼关到华州走长安古道而至长安。在长安附近的州县,还有些人物,可作为进京干谒的引荐之人。 在古驿道边,兄弟俩伫立在茫茫白雪中,望着天上飘忽的白云,想到他乡此别,不知再见何年,两人默默无语,四目相对。他们终于各自东西,相背而去,任离别的凄苦在心中翻腾。 华州、商州,这两座西秦古城,热情地接待了这一代诗雄。王司士,这个在华州任司士参军的七品官,此时也成了李白的好友。“知君先负庙堂器,今日还须赠宝刀”(《赠华州王司士》)。诗人真希望在艰难的仕途跋涉中王司士能助他一臂之力。但官小职微的王司士,又能有多大的能力呢 ? 商州裴使君倒是个热心肠的人。他颇为周到地接待了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子。在开元十九年的正月初一的那天,裴使君带着全家陪李白游览了石娥溪。石娥溪就在距商州城四十里的仙娥峰下。那里苍崖翠壁,洞壑幽邃,可算得上是个栖息之地。“每逢佳节倍思亲”,眼前虽有万千景致,目下却是浪迹天涯的只身游子,远客他乡。这时的裴使君将欲东游,而李白自己却要象浮云一样地飘然西去。“淹留惜将晚,复听清猿哀。清猿断人肠,游子思故乡。”凄情的猿声,越发使李白牵肠挂肚,身在商州,心却飞回了安州 。诗人在裴使君面前深深地掩藏起自己内心的愁绪,写了《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来纪念与裴使君的友情。 晚春的阳光,懒洋洋地罩在终南山上,到处都是雾蒙蒙的,就象一个懈怠的姑娘,献出的并不是热情。 终南山,就在京城的脚下。这里,就是以终南为仕宦捷径的卢藏用曾经隐居过的地方。卢藏用等人就在这里受到了皇帝的格外恩宠,诗人已在胡紫阳先生那里知道了这些仕途奥秘。抱着一试的心理,他也象那些前辈一样,从容地住进了神秘的终南山。 站在终南山上,宏伟壮丽的长安宫阙、摩肩擦踵的长安闹市、车水马龙的长安大道尽收眼底。这些,激起了诗人强烈的用世之心。当他的目光转向长安西北时,不禁感慨系之。在那里, 埋葬着汉武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雄极一世的人物。在他们的周围,陪葬着卫青、霍去病、魏征等人。他们在建立了各自的功业后,便烟消云散,沉睡九泉。光阴易逝,岁月难再。李白那“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誓言又回响在他耳边。 闲居终南,对于李白大概是一个很大的折磨。诗人实在按捺不住了。他要到长安城中去显献那盖世英才,要通过王公大人,叩开“九天阊阖”之门,也要象大鹏一样,插上直入青云之翅,飞向达到他宏大抱负的天界。如果不是在终南山新结识的朋友斛斯融的真诚挽留,诗人早就进了长安。 六、落魄京师 李白从终南山下来,进得长安城中,己是开元十九年的初秋季节了。长安是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云集着各种人物:有饱经政治风云变化的达官贵人;有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文人士子;有友好邻邦的使者;还有为了榨取财物的冒险家。 诗人并无闲暇理会这些五光十色的现象和人物,他一心想在政治上站稳脚跟,进行广泛的交游。 他毕竟还年轻,不精通那瞬息万变的政治。否则,他就不会象一只没头的小鸟一样在长安城中东碰西撞而一筹莫展。 开元十九年,正是宦官高力士权重之时,高力士是个最善于曲意逢迎玄宗的宦官。他为人阴险狡诈,他那胖乎乎的脸上永远堆着笑容,但在他不为人知的心里,却时时埋藏着杀机,朝臣门只要提到他与王毛仲时,就会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霍国公王毛仲也是玄宗特别信任的大臣,这就成了高力士的眼中钉。开元十八年冬,王毛仲喜得贵子,玄宗令高力士前往看望,赐其子五品官衔。回到宫中,高力士即向玄宗告状:“王毛仲嫌五品官小,说他的儿子为什么不能象高力士一样封官三品?”玄宗昕后大怒,立即贬王毛仲到州,等他走到永州地方时,又下旨将他赐死。可怜一代勋臣竟无端地惨死在这卑鄙阴毒的阉竖之手。高力士终于用王毛仲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前程。自此以后,高力士就愈来愈被玄宗重用。玄宗曾说“有高力士值班,我睡觉都睡得安稳些。”凡有四方奏事,总是先呈力士,高力士“小事”即决,只有所谓的“大事”才呈玄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赫然横陈在李白前进的路上。 听说是许门女婿,再加上李白的才气过人,长安城中一般人还是很乐于与之交往的,但他们都帮不了李白的什么忙。 李白首先接触到的是长安县尉崔叔封、起居郎崔宗之等人。崔宗之与李白虽是初交,却是一见倾心,认为“把袂苦不早。”李白作《赠崔五郎中》,崔宗之作《赠李十二》,彼此唱合,堪称相得。崔宗之是长安城中有名的“酒中仙”,与集贤院学士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太子左庶子苏晋相友善。他青春年少,风流俊逸,如玉树临风,是京中有名的美男子。他们在一起高谈阔论,纵情诗酒。在这些知己面前,李白敞开自己的心胸,他希望能“朝游明光宫,暮入阊阖关”(《酬崔五郎中》),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泡负。可是这些人,并没有在这个浪迹天涯的落魄才子和玄宗天子之间铺上一道彩色的桥。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的正月,礼部尚书信安王祎率兵征讨契丹。临行前,李白作诗赠给充当信安王军幕僚的梁公昌,对梁公昌报国有们的戎马生活表示极大的向往。“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雄。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宫。将飞天地阵,兵出塞垣通。祖席留丹景, 征麾拂采虹。旋应献凯入,麟阁伫深功”(《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他多想如梁公昌一样能建功立业,献凯阙下, 图标麟阁啊!然而这些只能作壁上观,纸上谈! 在长安期间,诗人曾到坊州、新平等地游历。虽然此前,他受到了很多权贵的奚落和嘲弄, 但请求汲引之心从未泯灭,反而更为强烈。“主人苍生望,假我青云翼。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留别王司马嵩》: 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苍山容偃蹇,白日惜颓侵。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西来何所为? 孤剑托知音。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呼鹰过上蔡,卖畚向高岑。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 诗中提到谈笑却秦军的鲁仲连,辅越成霸的范蠡,躬耕南阳的孔明等,他将自己比作他平时所敬慕的人,欲一佐明主,将有如陶朱相越,孔明兴汉。可是世上并无慧眼识其巨才。 长安的活动使诗人一无所获。不得已,他只好再度回到终南山。 再回终商,与离开时的情景大不一祥。时值春日,南墙上爬满了萝藤,蔷薇花临窗开放,时间似乎并不太长,怎么草木都长了好几尺。李白就象那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草一样,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他决心作出更大的努力。此间,他还接触过崔咨议等人,但这些人同样不能给李白带来半点希望。在他的仕途上,依然是“浮云横远山”〈《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他感到“世道有翻覆,前期难预图”〈《赠崔咨议》〉,人生的道路,就象险峻的蜀道一样,崎岖难行。 这是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终南山烟雨朦胧,空气沉闷压抑。根据玄宗的女婿张垍的安排,李白就住在玉真公主的别馆里,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别馆就在终南山。这里是文人雅士常聚的地方。 对这不知何日终止的苦雨,李白愁绪满怀:“愁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张垍的不讲信义的行为,激起诗人的愤慨:“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诗人以为自己有管、乐之才却无人赏识,所以只能象冯欢在孟尝君门下一样弹剑唱歌。“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赠卫尉张卿二首》)。他感到目前的处境就象当年的丹徒布衣刘穆之一样。南朝刘穆之少时家境贫寒,在他妻兄那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为此经常受辱。当他仕途得意后,就把几个妻兄接到官邸,用金盘送给他们十斗槟榔。诗人多么希望自己能有那么一个出头之日。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将他的希望敲得粉碎。直到这时,李白才想到当年王大的临别赠言,才看到横亘在自己面前的乃是人生路上的逆境。他在给友人王炎入蜀饯行写的《剑阁赋》中发出感叹:“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 他站在终南山头,望着那森严肃穆的皇宫,想着高力士们一张张得意而又狰狞的笑脸,心中无限感慨:真是君门深九重,邈然不可攀哪!诗人发出了愤怒的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 既然偌大的京师容不下这才气横溢的诗人,诗人也决计离开这使他愤懑、使他伤感的长安。他在写给好友韦繇的诗中,回忆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蹈海寄遐想,还山迷旧踪。”他在给薛校书的诗中,深深怀念自己曾经栖住过的地方:“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赠薛校书》)。他想起乐毅、苏秦名垂千古而自己功业未就:“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秋日炼药院赠元六林宗》)。他想起张仪、庄舄感到自己游说不成而思归:“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赠崔侍御》)。上哪去? 李白感叹道: 有耳莫洗颖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首》之二)。 他觉得人不能象伯夷、叔齐那样迂阔;也不能象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那样刻意功名。而应象张翰那样,诗酒当年,乐在其中。他对崔宗之讲过:“有如飞蓬人,去逐万里 游”,“希君同携手,长往南山幽。”看来,他是要暂时退居南山,耕桑采菊了。 离开长安之际,李白很好地条理了一下自己的思想。此行虽在仕途上毫无进展,然而在人生观上却获益非浅。他亲眼见到在巍峨的宫殿的背后是荒淫无耻的行径;在一派歌舞升平中,载歌载舞的是那些阉竖达官;横行京师的是那些胸无点墨的斗鸡蹴踘之徒。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在京师北门,一群纨绔恶少在其主子的唆使下,对他进行围攻的情景。如不是好友陆调相援解救,真不知是何结局。 诗人此刻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他怨天子重宦佞而轻贤臣,重小人而轻君子,使燕雀得志,天马藏荆;他怨天子被群小蒙蔽圣聪,自己不得遂其凌云壮志。天子那重如九鼎的“任贤选能”的诺言成为空话,“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 ,将会招来天下人的耻笑。 李白对“知足心常泰,无求品自高”这一类话很反感。他认如按这些话去做只能使人沉沦、堕落,不求上进,碌碌无为。人生下来就要读书,读了书就要为国家建功立业,建立功业后就要及时隐退。他认为天子对他不重用是被小人迷住了双眼,只是暂时的。为了表达对君主的精诚,临出长安时,他还写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然而,这并不是一首动听的情歌,而是一曲哀怨的,令人肝胆欲摧的“单相思”。 七、舟行汉水 由于在北门和斗鸡徒的冲突,李白不敢堂而皇之地走官道出长安,而是仓皇地投奔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鸟道”,即西出长安至金城,然后南下过子午关,沿秦岭西行别太自峰,再由褒城石门下汉水。 金城县尉李叔卿是李白的族弟,其父李适曾为工部侍郎。李叔卿二十岁就明经及第,由于魏州刺史崔沔的提携,年纪轻轻就当了鹿邑县和虞乡县的县尉。开元十九年,他又参加吏部举行的铨试,被吏部待郎李林甫看中了,又把他调来长安附近的金城县当县尉。他看见李白惊惊惶惶的样子,猜想一定是在长安出了事。他想到自己吃的是皇家的官饭,李侍郎识拔自己不久,因而也不怎么敢留李白,只是问了一下李白的简单情况和去向。李白说还要扬帆远游,第二天五更便离开了金城。 从子午关沿秦岭西行的羊肠小道难走极了,再加上翻越高耸入云的太白峰,把李白折磨得疲惫不堪。“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辉”,“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秋夕旅怀》)。见浮云蔽日而愤懑,感秋风白露而思乡。诗人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在到汉中后寄给长安县尉崔叔封的诗中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艰难跋涉的情景: 早行子午关,却登山路远。拂琴听霜猿,灭烛乃星饭。人烟无明异,鸟道绝往返。攀崖倒青天,下视白日晚,既过石门隐,还唱石潭歌。涉雪搴紫芳,濯缨想清波(《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金沙泉见寄》)。 崔叔封是个十分重交情的人,他听说李白从太白峰攀援,知道他必然要到汉中。于是他叫人从子午关大道送来了致以问候的书信。 到了汉中,李白紧张的心情骤然轻松起来。他雇了一条木舟,顺水南下。江风习习,月挂中天,他呆呆地望着江水出神。船夫是一个爽快的人,他摆上两碟小菜,邀李白对饮。一端起酒盅,李白便想起了长安市上的那些酒中朋友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等人。这些人一个个风流倜傥,飘洒俊逸,吟诗作赋,娓娓动听,抨击时弊,旁若无人。可此刻天各一方,“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江上寄元六林宗》),归途是这样遥远。 李白乘一叶扁舟,从群山逶迤中出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开阔的荆楚之地。时值晚秋,万木凋零,船帆上挂了一层浓霜,大自然显得空旷而落寞。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秋下荆门》诗: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风萧瑟之中,诗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西晋时张翰的故事。张翰曾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而思吴越。借口想吃家乡的“鲈鱼脍”,辞官不做,还归故里。诗人这时与张翰不一样,是为了借祖国河山之美,而消除这次长安之行淤积在心头的愁闷,调子自然是沉闷而低沉的。 不久,李白即经江夏,入洞庭,有《秋夕书怀》诸诗纪其行踪。李白此时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悲愤中又仍对前途充满希望,灰心中又告慰自己要等待时机。 八百里洞庭,水天相连,湖光波影,风姿绰约。洞庭湖有君山、香炉山胜景,李白在这里温习着“黄帝铸鼎”、“滴泪染竹”、“武帝弄酒”这些美好传说,心情似乎又开朗了些。等他从洞庭返回江夏时,已是二十二年的早春了。 在江夏,他碰到了安州的老乡蔡十。他们已有三、四年没有见面,这次相会,自然十分高兴。蔡十要回安州,牵动了李白的思乡之情。想到了蔡十沿途舟行,听着渔歌,心也跟着一起飞回了安州。临分手时,李白与蔡十约定,秋天,一起到会稽去游“ 镜湖”、观“白云”,叮嘱蔡十一定不要错过了这个机会。李白还托蔡十代问乡中廖公等人,并赠诗作《寄淮南友人》。 李白在江夏没呆多久,即回到了安陆,暂时放弃了他打算立即去江东的念头。至此,算是结束了他的第一次长安之行。他为了找到一个能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机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得到的却是新增的几缕白发和额上的几道皱纹。 八、襄阳求荐 几年的浪游生活使李白精疲力竭。从喧嚣的闹市来到安静的家园,心境自然由焦燥而闲适了。自兆山是自己的家室所在,这次回来,一投进它的怀抱,便立即陶醉了。满眼的桃红杏白,碧绿生青,芳草铺山盖岭,萝藤在飞烟中摇动,绀珠泉里的水珠发出了悦耳的清响。万物多情,似乎都在欢呼李白的归来。这次远行归来,李白心中余痛未消:“一嶂横西天”、“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诗人继而一想,虽然理想未能实现,却结识了一批贤俊的朋友,心里又适然了。长安眼下是不再去了,就在这白兆山麓选择个幽静之所,开垦一片山田,过一段清静的生活再说。 然而,李白越是想静下来,越是静不下来。这天,李白在白兆山前独酌独饮,旁边坐着许夫人和女儿阳平。他望着孤云归山,飞鸟投林,又有所感:“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我有紫霞想,缅怀沧洲间。”“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春日独酌》二首)。得情于白云、孤山,寓意于紫霞、沧洲,字里行间流露出时不待人的情思。“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也许是他又想起了孔老夫子“逝者如斯夫”那句话。 晚上,李白同夫人一起清理祖辈留下来的一些书籍,随手取出一本翻翻,却记载着一些能臣贤相辅佐君王干大事业的事,心里又折腾开了。前几天,听一位朋友从襄阳回来说,荆州长史韩朝宗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韩朝宗即是有名的韩荆州,以乐于识拔后进闻名 ,士人争相投靠。还是在长安时,就听崔宗之谈过,他本人以及左拾遗黎昕、许莹等人就是由于韩朝宗的拔识而得以为天子近臣。如果能得到他的援引和推荐,说不定还有些希望。三月初,李白到了襄阳。他首先给韩朝宗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李白在信中写道:经常听到一些善谈时事的人说,平生不想封什么高官显爵,只想见你韩荆州一面。为什么人家对你这样景仰呢? 主要是你能礼贤下士,有周公那样的品德。因此,在你众多的宾客中,就有不少象毛遂那样的贤才。我李白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十五岁就喜欢剑术,曾经拜见过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写文章的技巧,普遍地接触过朝廷官员。人家都赞许我有堂皇正大的精神,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你如果接待我,我可以无拘束地畅谈治理天下的方法;如果要我写一万字长的文章,我会象东晋时袁虎给桓温起草报捷文书一样,站在马前一下就写好七张纸。我知道,现在天下之士,写的文章一经你赞赏,他就成了兼有才德的名士。我说这些话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在你台阶前很小的一个地方接见我一下。如果你遇有急难之事需要人的时候,我愿意献出我微薄的力量。 老韩看完李白的信,不禁哈哈一笑。他觉得平心而论,李白倒也是个人才。文章写得光明洞澈,清雄奔放。继而一想,这小子在信中也颇表现出几分轻狂劲,怪道他到长安去走了那大一圈,也没谋个一官半职。韩朝宗认为,以自己从宦多年的经验,象这样的人断然提携不得,如果他一旦得势 ,连我老韩也不会放在眼里。同时,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韩朝宗对李白在长安的情况完全清楚,他当年也在长安。他知道如果把李白推荐上去,会惹恼高力士的。因比他宁可得罪李白,也绝不可丢自己的乌纱帽。韩朝宗打定不引荐李白的主意后后,仍然还是乐呵呵地同李白攀谈着。等实在无话可说时,以称自己要处理“公务”为由走了,让李白在那儿坐了好半天的冷板凳。 李白从韩朝宗那儿出来,被襄水河上凉风一吹,便知道自己“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希望又一次地成了泡影。其时,任襄阳县尉的李皓和李白是一个家门的,李白只好去求助于他。李白对李皓讲了自己在韩朝宗那儿的不遇和对韩朝宗的牢骚,并以诗相赠,即《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篷。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棣华傥不接,甘与秋草同。 李白在诗中叙述了自己近年行迹和目前困境,希望能得到李皓的馈赠。 在同李皓的交谈中,李白打听到孟浩然已从外远游归来,住在鹿门山。鹿门山就在襄阳城郊,李白决定去拜访他。他是李白的老朋友,他们曾在游吴越时相识,想不到匆匆一别已过多年。 二人一见面,李白怏怏不快的神情为之一扫。他们一起游览襄阳胜景,饮酒赋诗,叙谈别情,话一叙长,就必然谈到韩朝宗。李白认为,韩朝宗在外面名声那么大,见了面,也不过徒有虚名。浩然劝李白:天下沽名钓誉之徒多矣。你到长安去了一趟,照说看得很清楚。玄宗身边的那些人物,与其说是在为保大唐的江山,倒不如说是在保自己头上的乌纱。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高力士玩弄权术,可有谁敢给玄宗进一言。不可否认,韩朝宗荐崔宗之、黎昕等人是件痛快的事,但那只不过是他不怎么考虑后果时干出来的,一旦他深思熟虑起来,他就会感到后怕的。特别是他现在,名也有了,地位也有了,他何必去冒那个风险呢? 一席话,说得李白点头称是。孟浩然其时无官无禄,淡泊养志,却名满天下。李白怀着崇敬和爱慕的心情作《襄阳曲》、《襄阳歌》、《赠孟浩然》诸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 李白对孟浩然弃官不做,迷恋山林,不侍奉权贵的精神十分敬佩。“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流露出李白与其临前悲叹、不如及时行乐的情绪。 李白在鹿门山小住了些时日,三月中旬,便偕浩然同往江夏。孟浩然此行是经江夏而往扬州。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下同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望着渐渐远去的帆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后,李白又在江夏碰见了友人张祖。这时张祖将往洛阳去,李白有《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江夏送张丞》相赠。李白在序中称:“书室坐愁”,“扪松伤心,抚鹤叹息”,慨叹时命不济;“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微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 感慨不为世用。序中还用了“刘表不用于祢衡,暂来江夏”的故事,表示了对韩朝宗的不满情绪。祢衡是汉末文学家,很有才干,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但生性高傲。曹操听说后,想见他。祢衡却托称有病,不愿意去,后曹操召他为鼓吏。一次大会宾客,曹操本想当众侮辱祢衡,结果反被祢衡大骂了一顿。曹操一气之下,把他送给荆州刘表,刘表同样不用祢衡,又把他转送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被黄祖杀害了。象祢衡这样有才干的人,却到处得不到重用,李白想到自己眼前的处境,和当年的祢衡相似何其乃尔,这也就难怪他愤愤然的了。 再一次的失败使李白感到藉干谒以求仕进这条道路是彻底的被堵死了。当他迈着沉重的步履从江夏回到白兆山时,已是夏日的光景了。 九、江东访道 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后 ,最害怕的就是意志消沉 。这道精神的堤坝一崩溃,什么都完了。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为什么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而传之不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认识自己本身的价值,善于从失败中抗争,从沉沦中崛起。李自在接连遭到两次打击后,是有些明显的消沉了。这段,他除了在白兆山般若寺前乘凉时同薛员外聊过一回天外,同外界一概没有来往。而许夫人不一样。她以一个既是“旁观者“、又是“当局者”的双重身份,时时都在考虑着丈夫的事业。有时,她为许家的那些还在官场上混饭吃的人不能帮半点忙而恼怒,有时又为自己不能直接到官场中去为丈夫奔波而自责。她无时不在思索如何帮助丈夫摆脱目前的窘境。 这天,一抹黑 ,许夫人便将女儿平阳安顿睡了。她平时滴酒不沾,此时也拿了个杯子,在丈夫对面坐了下来。李白知道 ,妻子又有 什么重要的话要讲了。许夫人从六朝故事谈起,从“此人不出,如苍生何”、东山出仕的谢安谈到以“山中宰相”干预朝政的陶弘景,从隐居终南的“随驾隐士”卢藏用谈到享受三朝天子召见殊荣的司马承祯。许夫人讲:如今入仕的门路可多呢! 有进士及第的、有藉干谒以求荐引的、还有走“终南捷径”而登庙堂的。你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交游干谒又不成功,你在终南山住了那么久,何不也学着走“终南捷径”试试,找下那些道教中人物,总比这在家坐吃山空强。妻子的话把李白说得脸上热辣辣的。他熟悉大唐王朝的历史,道教与唐王朝有不解之缘。高祖、高宗、玄宗一个个都崇尚道教。高祖为了表示自己确系天潢龙种,本支百世,称老子是他的祖先,并立庙祭祀;高宗特意追认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则在开元二十年,令两京及诸州置玄元皇帝庙,并置崇玄学,令其生徒习《道德经》、《庄子》、《列子》、《文子》。这样一来,使得那些道教之徒沾了不少光。事实上。李白同道教一直都在保持着联系。早在少年时代,他便常去戴天山寻找那里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作者:张 昕 吕恒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