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教师节日记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9-13 20:57:40 | 只看该作者
就这么玩两天上两天的,孩子的学习意识越来越淡薄了,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更差了。哎!现在的老师是越来越难当了。
12#
发表于 2010-9-14 00:19:50 | 只看该作者
本站[杏坛闲笔/孝高胡成佳先生文选]栏今日开通。。。。。

首发先生《关于楹联;商榷与应征》近作二文。



http://v.jxrtv.com/display.aspx?keyid=N000043360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16:55:04 | 只看该作者
               秃顶
    作者:贾平凹 文章来源:青年文摘














    我的秃顶不属于空前,也不属于绝后,是中间秃,秃到如一块溜冰场了,四周的发像一圈铁丝网。而同时,胡须又黑又密又硬,一日不刮就面目全非,头成了脸,脸成了头。
    一秃顶,脑袋上的风水就变了,别人看我不是先前的我,我也怯了交际活动,世界日趋沙漠化,沙漠化到我的头上了,我感到非常自卑。从那时起,我开始仇恨狮子,喜欢上了帽子。但夏天戴帽子,欲盖弥彰,别人原本不注意到我的头偏就让人知道了我是秃顶,那些爱戏谑的朋友往往在人稠广众之中,年轻美貌的姑娘面前,说: “还有几根?能否送我一根,日后好拍卖啊!”
    脑袋不是屁股,可以有衣服包裹,可以有隐私,我索性丑陋就丑陋吧,出门秃着头顶。没想无奈变成了率真和可爱,而人往往是以可爱才美丽起来,如此半年过去,我的秃顶已不成新闻,外人司空见惯,似乎觉得我原本就是秃了顶的,是理所当然该秃顶的。我呢,竟然又发现了秃顶还有秃顶的来由,秃顶还有秃顶的好处哩。
    秃顶有秃顶的三大来由:
    一、民间有理论:灵人不顶重发。这理论必定是世世代代在大量的实情中总结出来的,那么,我就是聪明的了!
    二、地质科学家讲:富矿的山上不长草。如此推断,我这颗脑袋已经不是普通的脑袋啊!
    三、女人长发,发是雌性的象征。很久以来人类明显地有了雌化,秃顶正是对雌化的反动,该是上帝让我肩负着使命而来的。天降大任于我了,我不秃谁秃?!
    秃顶有秃顶的十大好处:
    1、省却洗理费。
    2、没小辫可抓。
    3、能知冷知晒。
    4、有虱子可以一眼看到。
    5、随时准备上战场。
    6、像佛陀一样慈悲为怀。
    7、不被“削发为民”。
    8、怒而不发冲冠。
    9、长寿如龟。
    10、不被误为发霉变坏。
    现在,我常哼着的是一曲秃顶歌:秃,肉瘤,光溜溜,葫芦上釉,一根发没有,西瓜灯泡绣球,一轮明月照九州。我这么唱的时候,心里就想,天下事什么不可以干呢,哼,只要天上有月亮,我便能发出我的光来!
    有一年的三月十五日,我和一大批秃顶朋友结队赤头上街,街上美女如云,差不多都惊羡起我们作为男人的成熟,自信,纷纷过来合影。合影是可以的,但秃顶男人的高贵在于这颗头是只许看而不许摸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17:56: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
张 允 若
第四媒介还是第二世界
    网络传播的问世,理所当然地引发了人们新的理论思考。在种种新的理论思考之中,居于首位的应该是网络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正确定位。这一点弄清楚了,其他理论问题的探讨才有正确的前提和基础。
    据报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会议曾把互联网络看作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这一说法已被国内外传播界广为引用。但是认真推敲起来,这一说法既不准确也不科学。互联网络是一种媒介,但它决不是能同报刊、广播、电视相提并论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是集书信、电话、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光盘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体系,它是既能承载大众传播,又能承载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全新传播平台。这就是说,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有过的各种形式、各种形态的传播活动几乎都能在互联网络上进行,互联网络实际上已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世界。在这个新的天地里,个人同个人、个人同群体、个人同组织、个人同公众、群体同公众、组织同公众之间,各种形式、各种规模、各种流向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其丰富性、广泛性、复杂性并不亚于互联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网络以及它所提供的天地看作是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尽管目前互联网络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很不平衡,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人类终将陆续进入这个传播和交往的新天地。这个第二世界(网络世界),是在第一世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第一世界的延伸和扩展。相比起来,第一世界的传播和交往更具有实在性,那里的大众传播往往有可见物作中介(如报刊),那里的组织传播往往有实在的场所和中介物(如办公室、会议室、文件往来),那里的人际传播往往有实在的环境,能亲见其人、亲闻其声,有着可触可摸的感受;而在第二世界里一切都是光电的运作、比特的传输,显得虚幻而不可触摸。但是,第二世界的传播和交往,又有着第一世界无可比拟的、望尘莫及的优势。从空间上看,它是无远勿届、无处不及的;从时间上看,它几乎可以把传收之间的时间差缩小为零;它的容量浩瀚无涯;它的便捷性可以使任何人(个人或集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同任何人(个人或集体)交流任何信息。而且,它的潜力还在不断开拓,它的功能还在不断扩展,随着历史的前进,它在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中的地位还在不断提升。总之,第二世界的前景还未可限量。
    当然,就本体论而言,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都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有些论者把网络天地说成是虚拟世界,这当然不无道理。因为网络天地中流转的只是信息、而且只是进入了人们精神领域的认知信息,它确乎没有现实世界信息、物质、能量三者并存流转那样实在。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网络传播同样有物质依托,同样有物质媒介(电子计算机和各种采制摄录设备、电信传输设备),同样依靠能量的驱动,它决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此其一;其二,网络传播的内容总是来自现实世界而又服务于现实世界的,作为一种精神交往,它决不可能脱离人类的物质交往活动。且不说网上咨询、网上会珍、网上考试、网上购物这些直接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传播活动,即使是网上聊天吧,人们改名换姓、乔装打扮、胡吹乱侃,但是所聊的内容仍然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聊完以后参加者必然带着聊天中获得的种种印象、感受和观念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虚拟世界并不虚幻,它只是人类社会交往(主要是精神交往)的另一个空间而已。作为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它总是同第一世界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积极互动的。
传播规律:变与不变
    网络传播问世以后,人类的传播活动有那些变化,以往对传播规律的认识应该作那些调整和发展,这是又一个重要话题。应该认为,迄今为止传播学揭示的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并未改变,但是随着第二世界的出现,这些规律确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规律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发展。这种变与不变,值得特别关注。下面略举数例以作说明。
    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形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没有改变,但是它们却前所未有地汇集在一个平台上、一个空间里了 。在第一世界里,这三种基本形态分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地域、各个角落。尽管相互之间有包容和叠加,组织传播中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中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但是它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完好地汇集在同一个网络里面。如今,任何人足不出户,只要面对互联网络,就可以同时从事这三种形态的传播活动,而且可以方便地、迅速地从这种形态转换到那种形态,也可以把几种形态统一在同一个过程中(同一个电子邮件,可以既发给特定的个人,又发给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同一个BBS上的帖子,可以既供群体中的成员阅读,又供广大公众自由阅读,等等)。这都是不变之中的重大变化。
    二、人类传播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是结构的内在联系改观了,各个环节的互动关系增强了。所谓基本结构,通常图示为:
                      讯息(信息+符号)
        传方 ------           ┇           ------ 受方
                            媒介            
    网络传播出现以后,不管在第一世界还是第二世界,这样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是:
    1、 在第一世界,只有人际传播和部分组织传播中的传受双方会频繁而方便地互易其位,而在第二世界,几乎各类传播形态中传受双方都会频繁而方便地互易其位。这一点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尤为明显。网络上的大众传播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人际传播化。大众传播的传方越来越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直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大众传播的受方越来越能就收到的信息迅速作出反馈、发表意见,而这种反馈或意见,又很快作为新的大众传播内容传向广大公众。
    2、 在第一世界,信息通常由传方推向受方,而在第二世界更多的是受方根据自身的要求主动搜索、主动寻觅,传方的主动变为受方的主动,传方的推出(push)变为受方的索取(pull)。这种情况在第一世界并非没有,读者在书店寻觅所要的书籍、在报摊选购所要的报纸便是一种主动索取,但是网上检索则把这种行为经常化、广泛化了,人们打开互联网,就能自由浏览、搜索、选择,传方的主导性相对减弱,受方的主动性空前增强。
    三、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没有改变,但是使用的方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在数字化处理之后,人们依然凭借语言符号(口语和文字)、非语言符号(图片、图像、各种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但是这种使用却达到了新的境界。
    1、 在第一世界,不同的媒介使用的符号各有不同,报刊使用文字和图片,广播使用口语和音响,如此等等。而在第二世界,却是各种符号同时并举、各显其能。同样的信息素材,既有语言符号传递,也有非语言符号表达,还可以图文语并茂。而且通过网上链接,可以极为方便地由这种符号跳到那种符号,从而多侧面、多样化地传播信息、接收信息。
    2、 当然,第一世界使用的某些非语言符号,如实物语言(通过传递实物表意)、触摸语言(通过人体接触表意),看来难以在第二世界使用;而体态语言、服饰语言,随着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倒是完全可以搬到网络上来的。另外,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人们已经并且还将创造出种种新的符号来。现在一些用键盘符号组成的:-)、:-(之类网上符号,也许就是新兴符号的萌芽。
    四、人类传播的社会功能没有改变,但是它的两重性特点、双刃剑特征更加发展了。通常认为,人类传播具有认识环境的功能、协调行动的功能、文化教育的功能、调节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历来都有正负两个方向:真实信息的传播有助于正确认识环境,虚假信息的传播会迷惑人们的视听;正确理念的传播能够形成有益社会的共同行动,邪恶观念的传播会导致有害社会的破坏性行动;先进思想、优秀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历史进步,错误思想、腐朽文化的传播必然阻碍历史的前进;健康向上的娱乐内容会给人以鼓舞和精神升华,低级庸俗的娱乐内容会使人腐化堕落。网络传播由于它的种种传播优势,既可以极大地发扬传播活动的正功能,也可能产生极大的负影响。谣言谎话、流言蜚语、好战言论、邪教宣传、种族歧视、色情诱惑等等有害信息,而今正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这种传播的广泛性、渗透性、危害性已大大超过了第一世界。在第二世界里如何弘扬正气、遏制歪风已成为进步人类面临的更加重要、更加艰巨的任务。
    五、人类传播和社会的依存互动关系没有改变,但是传播活动受制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和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都在发展,呈现出双向加强的态势。网络传播的发展和普及,比起传统媒介来,更加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现代化的经济条件,而它本身又更加有力地推动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网络传播扩展十分迅速,而这又促使它们的综合国力、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国力贫弱、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国家情况则正好相反。于是,富国和贫国、强国和弱国彼此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剧。这正是上述双向加强态势的具体写照。至于网络传播同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则又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鉴于网络传播的强大影响力,各种政治力量都在这个天地竞显身手,力图影响它,甚至左右它;但由于网络天地的开放性、广泛性、交互性,使得它具有极强的抗操纵性能和反叛力量。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第二世界里传播活动同政治活动的相生相克、相击相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真正的理论挑战所在
    网络传播确实给传播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传播理论应该追随人类传播发展的步伐,研究新实践,开拓新思路,获得新突破,争取新发展。
人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当然是对网络传播的运行状况、特点、规律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还要研究第二世界同第一世界的联系、区别、互动,研究第二世界出现后人类传播规律的延伸和发展。
    但是网络传播的发展也该引起我们对以往传播研究的反思,正视以往传播研究的缺陷。
    近年来,人们在“第四媒介”说法的影响下,把互联网络同传统的大众媒介左比右比,比出了许多不同之处,于是产生了种种困惑,认为大众传播理论应该作这样那样的修正和更新。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传播理论过于侧重甚至局限于大众传播研究,用这样的理论去解释网络传播本来就是无法胜任的。因为网络世界里汇集了人类社会各种形态、各种样式的传播活动,和网络传播相对应的应该是更加宽阔、更加广义的传播理论和传播学,而不仅仅是较为狭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和大众传播学。
    传统的传播理论是从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开始的。从拉斯韦尔到施拉姆,从传统学派到批判学派,研究的重点一直是大众传播活动。由拉斯韦尔奠定的以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研究为主干的传播学理论框架,实际上是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在这五个领域研究中取得的种种成果,概括出来的种种理论,设计出的种种模式,基本上都是大众传播的理论或模式。我们无疑应该尊重和继承这些理论遗产,但绝不能被这些现成的理论锁定了思路,束缚了手脚。现在有些人在概念的使用上、在论述的思路上、在论著的内容上,总是把大众传播同一般传播混为一谈,把大众传播理论泛化为一般传播理论,实在不太科学、不太严谨。还有些人对敢于提出同外来学说不同观点的人,总是持轻蔑态度,似乎只有外来学说才是正宗的传播学,其他种种都是过了淮河的桔子,这种态度更让人不敢恭维了。
    如今,网络传播把人类社会丰富多样的传播活动融汇在新兴的第二世界里,这就更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传播研究,加强人类传播活动的总体研究,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大众传播理论泛化为一般传播理论的状况。如果说在第一世界里,人际传播活动比较分散,同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比研究难度较大;那末,如今在第二世界里,人际传播也都依托于网络系统、浓缩于同一平台,这就为有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有利的条件。总之,网络传播把发展广义的传播理论、建立完善的广义传播学(普通传播学)的任务实实在在地提到了传播学界的面前。传播学界应该跳出窠臼、突破局限,不仅要重新思索大众传播的种种理论,更要对两个世界的各类传播形态都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们在网上网下交织互动的整体规律,从而构建完整的科学的广义传播学体系。应该说,这才是新兴的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界的真正挑战所在。
    当然,这种学科体系的建立,决非短期之功,但是我们今天就应该提出这样的思路,认定这样的目标,切实朝此方向努力。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进行探索,建立诸如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就形态分),新闻传播学、文化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政治传播学(就内容分),言语传播学、非言语传播学(就符号分),社区传播学、民族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就范围分),报刊传播学、广播电视传播学、网络传播学(就媒介分)等等分支学科;但是必须看到,从网下到网上,上述这些形态、符号、内容、范围、媒介的界线正日趋模糊,这些形态、符号、内容、范围正处于日益加速的融汇、渗透、整合过程之中,这种大融汇、大渗透、大整合,正迫切要求我们实现传播理论各分支、各侧面的大融汇、大整合、大提升,逐步形成广义传播学的基本体系。这是新世纪、新形势、新实践向人们提出的新挑战,我国传播学者应该自觉地接受这场挑战,勇于开拓创新,只有如此,才能跟上人类传播活动迅速发展的步伐,并为之提供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30:46 | 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3:24:58 | 只看该作者
李长伟:教师节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10号是教师节,可我丝毫没有感受到和平常有啥区别!如果有的话,就是接受了很多条祝福短信。可电子的短信以及千篇一律的表达同样没有让我感到和平常有什么区别。

      今天究竟是怎么了?在本属于教师的日子却感受到幸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的想象式的看法是,“节日”本是绵延时间中的一个断裂(节),借此让人体验中某重神圣,进而更为严肃的对待生活。教师节的目的也许就在于此,让全社会都重视教师、尊重教师,教师也要自尊、自重。可如今的节日完全变成了流俗时间,物理时间、钟表时间。9月10号只具有认知意义,而失去了体验的性质。好点的学校发点福利,让教师乐和乐和,可却忘记了真正的教师尊严不是用物质树立起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社会承认。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可谓精到。用物质来衡量教师的教师,就把教师与与其他职业放到了一个平面了,教师不再神圣。所以,我们不会感觉到这一天又什么特别感觉。

       假如有时间,真想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研究“节日”,研究节日给予我们的教育意义。想必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呵呵,卢梭够让我难受了,又来一个节日。思想何时是个尽头!
17#
发表于 2010-9-23 19:37:5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民间思想家辈出的时代
作者:吴一瀚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和谐社会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近来,无论是在高层学术研讨会上官员学者的发言里,还是从走在街头的市井小民口中,你都会听到这句很流行的名言。它印证了一个时代的到来。
    记得改革开放不久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调侃说: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也算得上是最出色的街头政治家——他们比一般地方的人更具有国际视野,更能侃时局变化,更具备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上知中央政策下晓胡同舆情……而今天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你会发现全中国的老百姓人人都堪称民间思想家,不信你就去网上瞧瞧吧——
   在互联网这个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里,网民们关注的话题五花八门:比如,现在的收入差距是不是拉大了,基尼系数和中国国情矛盾吗;又比如,垄断行业为什么独霸天下,暴利行业为什么打而不倒;再比如,教育、住房、看病的价格为什么总是居高不下……当然网民们还有一系列的困惑呢:为啥大学毕业生月薪不如农民工,合理还是不合理;大酒店推出588元一碗的至尊面,是想让腐败分子吃还是想让老百姓吃呢;厦大为什么要建高尔夫球场,北大为什么停建高尔夫练习场;易中天是“糟蹋”学术还是传播文化;最近评出的大众电影百花奖为什么和金鸡奖的口味那么像啊……人们对什么都有兴趣,对任何事都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还要说出自己的判断和对策。于是我们就看到,长沙一个摩的司机开博客与精英学者探讨下岗工人的公平与公正,两个月获15万次点击;上海有位出租车司机在车上给微软部门经理“上MBA课”,让其心服口服;北京一名中学生在“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的大辩论中,面对院士、学者侃侃而谈,与之平起平坐……
   毋庸讳言,所谓的民间思想家常常是在纸介媒体上无缘获得话语权的底层人群,还应该包括人们说的一些自外于经济仕途、学院翰林的探索者。当然,也有人对这个民间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大不以为然,对民间思想家的观点不屑一顾。然而值得我们思量的是,为什么今天这么多的普通百姓不甘人微言轻而如此热衷于在互联网这个公共话语空间里畅所欲言呢?
   照科学家的说法,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是惟一可以用语言来交流的生物。科学家宣称,在人类众多基因中,已经发现能使人类说话的基因,如果没有这个基因,语言与人类的文明就没有发展的机会。按社会学家的分析,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正是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达成沟通,从而化解矛盾,形成社会的平衡稳定状态。因而,相传两百多年前伏尔泰的一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流传至今,而时下正“火”的易中天在自己博客里的短短留言:“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是每个人都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任何人都不拥有思想和言论的裁判权,都不能因为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同,就声称或者实际上把对方打入地狱。这是全人类在经过了多次灾难、苦难和磨难后达成的共识,不容挑衅!”也那么掷地有声。
   曾几何时,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社会里,话语权根本不可能人人拥有,在十年“文革”的非常年代里,人们只能谨小慎微、谨言慎行、噤若寒蝉……而今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开放、文明、民主、和谐的时代开怀拥抱着她所有的社会成员——她要真诚倾听每一个阶层的声音,她要真实了解每一个公民的处境。尽管今天也还有人会把民间思想家的声音鄙视为“杂音”“噪音”,但这毕竟封锁不住大多数人想要说话的愿望,因为全新的互联网络,是民意表达的利器。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自己讲,他经常在闲暇时上网浏览,倾听网民声音,了解社情民意。今年两会期间,网民通过网络提出了几十万条意见和建议,温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告诉大家:“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同时他再度公开肯定了这种“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的沟通方式。
   应当说这个民间思想家辈出时代的精髓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因而,人们不仅获得了参政议政的乐趣,当家作主的乐趣,更获得了自由思想的乐趣,畅所欲言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一个开放文明的时代,当然是一个民间思想家辈出的时代;一个走向和谐的社会,也当然是一个民间思想家辈出的社会。

18#
发表于 2010-9-23 19:38:43 | 只看该作者
“民间思想家”启示我们什么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1-25 
刘培
襄城县的59岁“农民学者”刘石增痴迷研读《资本论》40年,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专家的肯定和赞赏。他花40年时间研究《资本论》,直至家徒四壁、妻离子散都不抛弃不放弃。最近,他完成了《资本论》续书,称自己想在中国经济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1月24日《东方今报》)
无疑,刘石增属于那种被世人视为很“神”的一类人,即所谓的“民间思想家”。“民间思想家”就是那些不被学术体制(学院派)接纳的草根学者,虽然这群人也像学院派本身一样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所遭受得痛苦往往万倍于学院派学者们。“民间思想家”中的佼佼者更是如此,因为他们不是像一些学院派那样仅仅把学术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是真正热爱学术、真正用生命去“献身”学术的人,他们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毅力去守护圣洁的思想。为了自己热爱的某门学术,他们献出自己“幸福的生活”、甚至身体健康、生命等等。刘石增就为了经济学元典性文献《资本论》弄得自己“家徒四壁、妻离子散”。
虽然他们在野地中的研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他们没有学院那种维持生活的体制保证,没有学院那种便利地文献检索环境,也没有学院那种体制提供的学术交流。他们是在孤独、贫乏、艰苦中去追逐学术的,这样他们出的“成果”虽然远远不及学院派,但是他们做学问的精神却是学院派们望尘莫及的。悲剧性的错位恰恰产生于此,热爱者因其所热爱而受苦受难,但是他又必须为这种热爱完成某种程度的“献身”。孔子的弟子颜回大概是最早被记录在案的“民间思想家”,孔子这样描述、称颂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为了学术和思想,他们身处困境也“不改其乐”,这正是孔子也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称贤的学术真精神。
虽然刘石增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初步的认可,但是他最终能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在中国经济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还有待商榷。因为民间思想家所达到的高度并不在其成果,而在于其态度、其执着的献身的精神。相比那些在学术圈混饭的尸位素餐的碌碌诸公们,刘石增更代表着古典时代的一种理想人格。近年来,学术界的堕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人利用手里的学术资源大搞腐败、有的人厚颜无耻地公开剽窃,有的人利用学术的幌子为利益集团装饰卑鄙的谎言,在其位者不谋其“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真正为了学术,甘于贫困、甘于寂寞者又有几人呢?就我所知,学院派学者大抵是对民间学者持一种不屑的态度,但是他们那种真理在握的自我感觉与他们对待学术的态度,往往形成某种讽刺的效果。我宁愿相信,那些民间思想家中的佼佼者才是真正做学问的人,虽然他们的成果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显得不那么搭配,但是他们却因其热爱,因其献身的疯狂,而为自己理想的学术事业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确实很“贤哉”!
19#
发表于 2010-9-23 19:46:39 | 只看该作者
向民间思想家致敬!

作者:中华是我亲爱的家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3301550&boardId=24

这几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众多民众,以博客或论坛为平台,发表文章,对人性、对社会规律发表自己看法,对国事、对民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这些民众,有的是中小学教师,有的是退休老人,有的是医护人员,有的是商界人士.等等.

他们大多数,不在官府的学术机构工作.他们的写作,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稿费,而纯属个人兴趣.他们的专业文化程度,也没有训练有素的专家学者那么高.

但这些论坛写手的文章,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常常把这些论坛写手文章中包含着的智慧,叫做民间智慧.

我们为民间智慧喝彩!

因为思想需要批判,才能纠正错误,得到发展。由于方针政策往往是依据官方学者的思想而制定的,出于自我保护的人性弱点,官方学者往往不愿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相互之间也是一团和气。这就使官方思想失去前进的活力。民间智慧则不然。追求真理的热情,使民间写手不留情面地对官方思想的缺点进行批判!互联网论坛较为宽松的言论自由条件,也为这种批判提供了条件。表面上看那么冠冕堂皇的官方理论,在民间写手凌厉的攻击下,往往被驳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由于民间智慧的强烈批判性,官方思想的缺点不断得到暴露和修正,从而为思想的进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因为野有遗贤。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网罗一切优秀思想者。一些人由于特立独行的个性,不愿意当官府学者,但深有思想,深有见识。一些人由于选才程序的缺陷,难以有机会脱颖而出。这就使虽然有一部分有思想的人被选到官府,但仍然有众多的诸如老子、管宁、刘鹗、斯宾诺莎、华彦均、食指这样各路人才,生活在民间。这些人虽然身处草野,但思想的光芒却未必在官府学者之下!在互联网未涌现之时,这些人的思想往往很难为其他人所见识,现在有了互联网,给这些人展现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平台,于他们自己是好事,于国家和社会更是一件好事!

因为他们对公平正义有着更强烈的渴望!每一个真正能够在真理的道路上有所建树的人,必定对人类命运有着深切同情的人。那些官府文人,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他们害怕失去现在的一切,他们也听不到天下苍生的痛苦声音。所以他们虽然也会说一些要关心民众利益的话,但往往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而民间写手则不然。他们身处基层,更深刻地方体会到民生的艰难,更深切地体会到社会之不公!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努力站在公平正义的角度,审视现有的政策和思想,并为社会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使他们撰写的文章,往往有更加强烈的道义价值,有更加强烈的民生取向。从而很大程度上弥补着官府文人之不足。

因为民间智慧往往有一颗自由的心境!思想文化的研究,最需要一种超功利的心态,需要一种发自肺腑的对真理的激情,需要一种蓬勃的想像力。这一切,官方学者往往不具有。长期关在书斋,使他们的心灵变得封闭。他们有着丰富、系统的知识,这固然有好处,却也束缚了他们思想的创造力,使他们难以在思想有较大的创新。自己学术上小有成就,又使他们不敢否定自己,生怕为人取笑。民间写手则不然。他们虽身为草根百姓,但不乏对真理的强烈热情,不乏对人生意义的强烈追求!他们知道自己乃平民百姓,所以不必讳言自己的缺点,一旦发现了就勇敢修正。他们的知识是不成系统的,这虽然有不好之处,却也往往能给他们带来更活跃的想像力,有助于他们的思想创新。

以上都是民间智慧的好处,都是互联网论坛的好处,是官方智慧所不具有的,是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

我读《老残游记》。深为刘鹗身为民间人士,却具有远见卓识所佩服!深为那个时代有众多的太谷学派这样的民间学术团体,静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和社会公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深为佩服!由此我认识到,民间人士不可妄自菲薄!我们有我们的长处!我们努力而为,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促进思想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在生活的道路上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由此我还认识到,一个社会不能打压民间智慧,而必须尊重民间智慧的存在,哪怕这种民间智慧与官方智慧看起来是多么的格格不入!而且还必须开辟宽畅的管道,促进官方智慧与民间智慧的对话,并且作出事关整个民族及广大民众的重大决策时,不能过于迷信官方智慧的意见,而应更多地倾听民间智慧的意见,使决策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符合民众的利益!

我到过众多互联网论坛,点击过众多博客的文章。我注意到,由于各种原因,广大网友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但我总是不时可以接触到一些见解过人的网友,不时可以读到一些文彩飞扬的文章,不时可以接触到一些用新的视角诠解生活和世界的思维,我就不禁为之拍案叫好!有的文章,在一些人热衷于通过奥运会掀起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浪潮时,提醒官老爷,“我们为什么办“奥运”?- 展示友谊、胸怀,赢得尊重,远远重于展示实力”。有的文章,对茅于轼的伪自由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使人们认识到伪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权贵资本主义!就是为贪官、奸商的不义行为辩护,置大多数民众的生死于不顾!有的文章提醒人们:“将帅无德,羞死三军”!一个人虽然身居高位,但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仍然是社会的笑料,是民族的败类!有的文章提醒人们,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资本主义,主要不是看哪个团体处于领导地位,而是看经济结构。有的文章告诉人们,不要盲目为富强叫好,而且还要警惕“富强”,因为富强固然可以向外挥发,击败其战场对手,但也可以对内使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控制和奴役民众!以上种种,都深有见识,是现有思想所不曾有的,具有解放思想、启迪心智、拔乱反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民间智慧的无穷魅力!

面对民间智慧的不断成长,一些人产生了明显的不适应。一些在有着各种学者身份的人,视自己的正规军,看不起野战军,刻意贬低民间智慧的价值。当他们的思想遭到民间写手的责疑时,他们不但不肯反思自己思想中的不足之处,反而在媒体放言,称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似乎民间智慧总是代表着无知和非理性,不值得过份重视。茅于轼之流则不断修正他们的精英治国的歪辞邪说,拔高精英的智慧,抹黑民间的智慧。一些传统媒体不肯正视自己的严重落后性,仍然卖弄以主旋律引导其他思潮的陈词滥调,对民间智慧冷眼相待。一些御用学者,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把那些通过网络反映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的网友,称为网络暴民。与此同时,一些居心叵测、心灵阴暗的人,更是刻意给有独立思想的网友扣上“汉奸”、“反华势力”等帽子,对他们的文章进行删贴、甚至封博,对有独立见解的人士进行打击报复。所有这些,都表明许多人仍然以陈旧的思维,来看待民间智慧。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民间智慧对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深刻意义。

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在以新的思维,来审视民间智慧。学界知名人士许纪霖,在《网络时代的业余思想者》一文中,热情洋溢地指出:21世纪初网络社会的出现,是当代中国思想界第二次体制外力量的崛起,并说:“网络,成为了21世纪的革命广场,即使你自己不在广场露面,但只要你的名字在广场中被提及,你就再也不可能保持高贵的沉默。有好几个学院的精英领袖,就是因为过于轻率地对待网络的舆论,最终在广场的喧哗中搞得声败名裂”。“广场的英雄是一些深知时代脉搏、了解大众心理的先知。他们总是亮起一面鲜明的旗帜,抓住某一极端的民众,或是左派的,或是自由派的,或是有着特殊癖好的,最终成为了网络的意见领袖”。强国论坛总裁何家正,在接受嘉宾访谈时,给民间智慧以公允的评价:“民间智慧的存在是必然的。必然会有民间智慧。不管是在我们国家,还是其它的国家,实际上都存在民间智慧。”,称聚集民间智慧,“使民间的智慧成为我们决策部门的决策参考,甚至成为决策的依据”,是强国论坛职责所在。并充分肯定强国论坛网友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强国论坛的网友是非常好的意见领袖,他们经常会有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实际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我们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他们应该是功不可没”。而中央领导人也经常浏览互联网,关注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表明了民间智慧的价值,逐渐为政治人物所认可。

这种以新的思维来审视民间智慧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不但有助于民间智慧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我们的事业激活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活力!给中国思想文化一个全新的前景!

为日益活跃的民间智慧喝彩!向热爱真理、独立思考、标新立异、辛勤耕耘的民间思想家致敬!向为民间的思想爱好者发表文章提供园地的互联网媒体致敬!向每一个理解和支持民间智慧的社会各界贤达致敬!

祖国思想文化由旧到新、由贫困到繁荣、由堕落到振兴,其转折的闸门,正是这些民间思想家扛开的!
20#
发表于 2010-9-23 19:51:2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17 , Processed in 0.0700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