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摄影评论家林路[摄影]杂志总编赵卫民的专访
2007-3-22 《摄影》杂志
背景:深圳新锐媒体[摄影]问世不久,业内评价不一,甚至反差巨大。
一部分学术界专家和新锐当代摄影师给予这本新刊高度的评价并寄予很高的期望,著名当代艺术家马良说:“感到非常精彩,是我最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高端艺术摄影杂志,为之鼓掌喝彩!” 著名评论家夏放评价:“这样的高水平摄影刊物实在难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图像研究所所长龙熹祖老师专门给编辑部去信说:“贵刊定位高,艺术水准与学术水准堪称一流⋯⋯我以摄影能出这样一本‘高刊’而高兴。”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摄影家甚至有的协会领导反映“看不懂”,因之在网上还引发了争论,看样子针无两头利,众口难调,不可能让喜好不同的摄影师有统一的看法。
就此,著名摄影评论家林路对[摄影]杂志总编赵卫民进行了专访,对目前摄影办刊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
林:作为摄影杂志的主编,在摄影观念和市场效应发生冲突时,是会以哪一方为重?是否有底线?
赵:这是一个很两难的问题。在这样的冲突中最好能寻求一个平衡点,如果很难找到,我想在杂志的起步阶段,为了生存必须将天平向市场倾斜,生存下去,发展壮大了,才有反过来去影响受众的能力。至于底线,我们因为市场的缘故可以退到中端定位。
林:相对官方摄影杂志的“主流”话语权和《摄影之友》一类杂志相对宽松的意识形态,《摄影》的定位如何?
赵:如果这两者一个是大学,一个是小学的话,我想《摄影》应该选择中学。至少在起步的两三年里这也许是较理性的选择。
林:中国摄影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摄影技术与技巧的普及和深化,还是摄影观念的更新和探索?
赵:当然是后者。尽管两者都需要,很显然后者在中国的摄影当中更为紧迫。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在人数比例上仍不占上风,这也是办一个高端刊物的致命死穴。不过这种情况在三五年后会得到明显好转。
林:中国摄影人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准如何?中国摄影权威机构的引导方向是否存在偏差?
赵:中国摄影人的文化水准,我想把它放在不同的体系中去考评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在目前整体国民文化艺术现状中考量,基本上合格,但放在国际水准的艺术体系中去考量,也许要进步的余地很大,或者说还有几十年的距离。但一个国度的艺术群体总是与养育他的土壤分不开,少数走得远或者看得远的人永远会因之而痛苦甚至忿恨,但客观上我们只能尽有限的力量去做一些有益的事。
至于中国摄影权威机构的引导方向,我想他们有他们的难处,反映有偏差的批评很多。我想如果是体制由官办性质转变为学术性质的机构来当领头羊的话,往艺术方向的进步可能会快些。
林:谈谈你对去年中国摄影界关于“唯美”和风光摄影讨论的看法。问题的结症究竟在哪里?
赵:这个问题当时在现场已经争论得很尖锐了,有批评有争论是好事,但不可能因一次讨论就能有很大改变,客观上这得一步一步来。问题的症结有多个方面,这事儿得找“根儿”,而且这个根儿很大。有诸多的社会历史问题对艺术的影响十分巨大。不过在往正确艺术道路的途中,确实也有一些人起了不积极的作用,或许其本身也是一种牺牲品。
事实上在任何时候,都有人清醒,有人不清醒。
林:假如让你来当某个省市一级的摄影家协会主席,你认为最为迫切的工作是什么?
赵:哈,这个问题很有趣,首先你得通过“斗争”来到这个座位,然后得想如何养活包括自己在内的工作人员,然后为艺术群体发展的理想道路采取措施。当然运作良好、吃喝不愁的协会现在就可以马上进行提升群体艺术水准的工作。不过我个人倒希望这个协会能变成一个摄影行业经纪机构兼学术机构,向行业公会的职能转化。
林:近年来中国摄影拍卖市场红火,你对此现象抱乐观还是悲观态度?为什么? |